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第3课 古代商业的发展 内容标准: 概述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概貌,了解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特点。 学习要求: 1.概述古代中国的“市”的形成与发展。 2. 了解古代中国重要的商业都会及著名商帮。 3.了解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特点。 教学建议: 1.运用图片、实物以及文字资料来组织学生的描述和分析活动,以体现商业的流动性、活跃性,增强学生对我国古代商业发展概貌的了解。 2.引导学生从商业的兴起、市场的发育和专制政府控制商业等方面去了解商业发展的特点。 3.适当联系古代农业、手工业的发展,说明古代经济的发展也包括商业的繁荣,理解商业在传统的自然经济结构里的次要地位。 一、重农抑商下的古代商业(发展历程) 1、先秦时期——商业兴起 1)商朝人以善于经商著称,后世将从事商业活动的人称为“商人”。 (当时使用贝为货币,商业主要由官府控制。) 2)春秋战国时期商业繁荣,官府控制商业局面被打破,出现许多商品市场和大商人(范蠡被称为陶朱公,尊为商人的祖师。) 2、秦汉以来——艰难发展 1)艰难原因:秦汉以来,统治者多推行重农抑商政策,经商受到时间、地点的限制。 2)发展概况:商业发展比较艰难,总体水平不高,但还是得到一定发展。 3、隋唐时期——商业发展 1)发展原因: ① 农业手工业的发展; ② 大运河的开通。 2)发展概况: ① 都市商业不断发展 (邸店在各城市不断兴办;著名城市:长安、洛阳、益州、扬州) ② 农村集市贸易也发展起来 ③ 出现了柜坊和飞钱 (柜坊专营货币的存放和借贷,是我国最早的银行雏形,它是专为远距离和大宗商品交易服务的,也便于商人筹措资金。飞钱类似于后世的汇票,它出现以后,商旅不用长途携带钱币,也不用运输税钱。总之,柜坊和飞钱的出现,使各地之间的商业往来更加方便快捷,有利于商业的繁荣。) 4、宋元时期——空前繁荣 1)两宋——空前繁荣,商业环境相对宽松 ① 表现:商品种类迅速增加,许多农副产品和手工业品开始转向市场;出现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商税收入成为政府的重要财源。 ◇ 按05版教材,还表现为:城市繁荣,彻底打破“市”“坊”界限,商业活动不受时间限制;各族政权之间的边境贸易(榷场)发达;海外贸易发达 ◇ 原因:① 结束分裂走向统一,为经济发展奠定基础; ② 农业、手工业的高度发展,为商业的兴盛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③ 政府逐渐放松对商品交易的限制; ④ 水陆交通的便利有利于对外贸易的发展; ⑤ 纸币的出现和应用促进了商业的繁荣。 2)元朝——表现:大都成为国际性的商业大都会,国内外各种商品汇聚于此。 5、明清时期——依然繁荣 1)原因:明清时期,小农经济与市场的联系日益密切,城镇经济空前繁荣 2)表现: ① 棉花、茶叶、甘蔗、染料等农副产品进入市场成为商品。 ② 区域间长途贩运贸易发展较快; ③ 货币的作用越来越大。 ④ 出现地域性的商人群体,叫做“商帮”,其中,实力最强的是徽商和晋商 (乾隆年间开始兴办票号经营存款、汇兑,为官府代理钱粮。) 商 帮 起家 发展 兴盛  徽 商 经营盐业致富 经营茶叶、木材、粮食等 “遍地徽商”:经营大宗商品和长途贩运;插手生产领域;经营典当  晋 商 经营盐业致富 经营丝绸、铁器、茶叶、棉花、木材等 经营票号,走出国门  3)存在问题: 政府对商人征收沉重的商税;并施行种种压制政策,商业发展缓慢。 二、市的变迁和城市的发展 古代的“城”是统治者居住的地方,是政治中心,“市”是商品交换的场所。 以后“城”、“市”结合,成为社会的中心,商业的繁荣也就总是与城市联系在一起。 1、市的变迁 1)宋朝以前: ① 特定的位置设市(用于货物聚集和商品交易),市坊(居民住宅区)分开。 ② 设市令或市长,对市场交易进行严格管理, ③ 按时开市、闭市,闭市后不许交易。如汉唐长安城设有东、西“市”等等。 2)宋朝时期: ① 突破传统商业时间、空间的限制: 经营时间限制被打破。早市、夜市昼夜相接,交易活动不再受官府直接监管; 坊市的界限被打破,市分散在城中; ② 城郊乡村的“草市”也更加普遍。 ③ 全国出现数十座较大的市镇。汉口镇、佛山镇、景德镇、朱仙镇是最著名的四大商业名镇。 2、城市的发展 1)重要大城市:长安、洛阳、开封、临安、大都等 2)一批新兴城市兴起 原因:丝绸之路的开通、大运河的开凿、经济重心的逐渐南移等 表现:扬州、成都等 ( “扬一益二”) 三、官府控制下的对外贸易 1、历代对外贸易的繁荣 1)西汉:开通陆地和海上丝绸之路 2)唐朝:广州成为重要的外贸港口,设有市舶使,专管对外贸易。 3)两宋:中国同同亚非很多国家进行贸易,海外贸易税收成为南宋国库重要财源 4)元朝:泉州被誉为当时世界第一大港。 2、重要形式:朝贡贸易 目的:不在于获取最大的经济效益,而是要宣扬国威,加强与海外各国的联系,满足统治者对异域珍宝特产的需求。(如郑和下西洋) 3、明清时期对外贸易逐渐萎缩: 1)原因:因为统治者实行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中国对外贸易渐趋萎缩。 2)表现:只开广州一处,只许广州“十三行”经营外贸 出口商品仅占总量3%左右。 四、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特点: 1、商业起源早并且在不断地发展,宋元时期空前繁荣 2、与农业和手工业发展相联系,受重农抑商政策影响,作为自然经济的补充而存在 3、从整体看来,古代中国商业发展始终处于封建政府的抑制之下 4、商业繁盛促使了古代都会的大量兴起 5、官府控制下的对外贸易,是一种朝贡贸易,明清时期逐渐由盛而衰。 ◇ 古代中国商业发展始终处于封建政府的压抑和控制之下,大商人必须同封建势力相结合,大商人、大官僚、大地主三位一体,在古代中国市场上最有势力的商业资本都是享有特权的官商;官营和专卖长期存在;重农抑商,中国古代商人的社会政治地位低下;古代中国的市场交换不能动摇封建经济制度,为资本主义发展创造条件。(这是由古代中国传统的市场模式造成的)。 【典型例析】 1.下图为被誉为“山西紫禁城”和“华夏第一宅”的山西王家大院,卖豆腐起家的太原王氏是明清时期著名的晋商,“以商贾兴,以官宦显”,在经商、做官、发财后,大兴土木。这一现象所产生的消极影响是( ) A.破坏生态环境 B.使手工业品缺乏市场 C.影响工商业扩大再生产 D.影响农产品的商品化 解析:C。 商人致富后大兴土木购地造房,而不是扩大投资,故C正确。 2、有人从《辉煌繁荣的宋代商业》一书中,找出三个错误,其中不包括( ) A.汉阳镇、佛山镇、景德镇、朱仙镇是四大商业名镇 B.市坊界限被打破,开封城内出现“草市”和夜市 C.南宋时期通过朝贡贸易扩大了国库财政来源 D.商业环境相对宽松,但重农抑商思想仍占主流 解析:D。 A把汉口写成汉阳,B中“草市”是在城郊乡村而非大都市,C中应为海外贸易,朝贡贸易不以经济效益为目的不会增加财源,故ABC都是错误。 3、电视剧《贞观长歌》中有很多剧情发生在都城长安的“市”上,下列“市”的场景布置不符合史实的是( ) A.“市”的四面建有围墙 B.“市”里有专职官员管理 C.“市”门内外店铺林立 D.“市”门在白天定时开关 解析:C。 当时的“市”是固定交易场所,店铺不能任意扩大铺面,故“市”外店铺林立不符合史实。 4、右图是反映宋代社会经济状况的著名画卷《清明上河图》(局部),从中可以获得的历史信息有( ) ① 商业交易受到严格控制 ② 城市功能以军事为主 ③ 是当时商品经济发展的写照 ④ 打破坊市界限,城市商业面貌变化大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①② D.③④ 解析:D。 宋代商业不再受官府直接监管,开封是重要的经济和政治中心,故排除①②。 5、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庖牺氏没,神农氏作……日中为市,致天下之民,聚天下之货,交易而退,各得其所。” ——《易经·系辞》 材料二 “凡市,以日午击鼓三百声,而众以会;日入前七刻,击钲三百声,众以散。” ——《唐六典》 材料三 “市井经纪之家……夜市直至三更尽,才五更又复开张。如耍闹去处,通晓不绝……盖都人公私营干,夜深方归也。” ——《东京梦华录》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指出商业出现的时间。 (2)材料二反映了唐朝商业活动的什么特点? (3)材料三与前两段材料相比有何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变化的原因。 (1)原始社会末期。 (2)商业活动的时间有所增加,统一管理,但是仍有严格的时间和地点限制。 (3)变化:商业活动的时间限制取消,繁荣程度提高,不再受官府监视。原因:宋代商品经济发达;政府采取了较为宽松的政策;农业和手工业的繁荣是基础;南方相对安定等。

【点此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