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课 近代中国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动 课标要求 简述鸦片战争后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和近代民族工业兴起的史实,认识近代中国资本主义产生的历史背景。 落实课标 一、经济结构的变化 (一)根本原因:西方列强对中国的经济侵略 1、发动侵华殖民战争,签定一系列不平等条约: ①第一次鸦片战争后1842年中英《南京条约》;②第二次鸦片战争后的1858年英法美俄与清《天津条约》;1860年英法俄与清《北京条约》; 2、列强不断扩大市场:①两次鸦片战争开放16个通商口岸;②《天津条约》允许外国商船在长江各口岸自由航行;③《天津条约》允许外国人到内地游历经商传教, 这导致中国的闭关锁国政策走向破产,中国市场被迫开放。 3、中国关税不断降低:《南京条约》—“议定税款”、《望厦条约》—丧失关税自主权、《天津条约》—“值百抽五”;片面最惠国待遇(相互勾结、扩大利益)等。这导致列强能够降低商品成本,增强商品市场经济力。 (二)经济结构变化的表现 1、“男耕女织”的变化:大量物美价廉的洋纱和洋布涌入中国,取代了土纱与土布,冲击了家庭手工业和城市手工业,使传统的“耕织”分离。 2、“自给自足”的变化:列强大量收购以丝、茶为代表的农副土特产品,促进了城乡商品经济的发展,减少了自给自足的成分。 3、“闭关锁国”的变化:中国逐步陷入世界资本主义体系,沦为列强的商品市场和原料产地。 (三)认识: 1、中国自然经济的解体是是在工业文明的外部冲击之下开始解体的; 2、解体过程很不平衡,仅出现在东南沿海局部地区; 3、中国开始半殖民化; 4、中国工业化开始艰难起步,经济结构、阶级结构和社会封闭状态出现深刻变化。 二、洋务运动与近代工业的起步 1、原因:清王朝面临内忧外患,为了巩固统治推行洋务运动。 2、内容:①军用工业:口号是“自强”;最早的是1861年曾国藩创办的安庆内军械所;最大的是1865年李鸿章创办的江南制造总局;②民用工业:口号是“求富”;代表是李鸿章创办的轮船招商局和开平煤矿,张之洞创办的汉阳铁厂和湖北织布局。 3、结果:甲午战败,自强求富目的没有实现 4、影响:促进了中国早期的现代化——引进了技术,培养了人才,客观上抵制了列强的经济侵略,刺激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促进了自然经济的瓦解。 三、民族工业的出现和艰难发展 1、19世纪六七十年代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 ①条件:受外商企业刺激、洋务运动诱导、自然经济瓦解; ②标志:19世纪六七十年代,一些地主、官僚和商人开始引进技术设备,投资创办近代企业,代表有上海发昌机器厂、广东继昌隆缫丝厂、天津贻来牟机器磨房。 2、甲午战后民族工业的初步发展: ①原因:《马关条约》刺激列强竞相资本输出,进一步瓦解自然经济;清政府为了拓宽税源,放宽民间办厂限制;中国人民掀起收回利权的斗争。 ②影响:中国出现了一个实业救国的高潮,代表企业家有张謇、荣宗敬、荣德生;民族资产阶级作为新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先后掀起戊戌变法、辛亥革命。

【点此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