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课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课标要求 了解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有关改革开放的内容,认识其对我国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的意义;讲述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国有企业改革的主要内容,认识改革与社会发展的关系; 落实课标 一、 十一届三中全会 1、 背景:文革结束;真理标准大讨论解放思想; 2、 召开:1978年底北京 3、 内容:拨乱反正;工作中心转移;改革开放;形成第二代领导集体。 4、 意义:①结束了我国长期以来的左倾错误束缚,重新确立了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②把党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③这是党和国家历史上的一次伟大转折,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起点,是中国进入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的光辉标志。 二、 农村经济体制改革 1、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改革生产经营方式) ①概念:在土地公有制基础上,把土地长期承包给农户使用,分户经营,自负盈亏。最基本的特点是包产到户。 ②原因:人民公社体制阻碍生产力发展,人民没有摆脱贫困;农村稳定是国家局势稳定的基础;安徽和四川农民的创造取得成功。 ③意义:调动了农民的生产和经营的积极性,农村经济获得发展,从根本改变了农村的经济形势和社会面貌;为城市的经济体制改革创造了条件。 2、大力发展乡镇企业(调整产业结构) ①特点:农民“离土不离乡,进厂不进城”; ②意义:吸纳了农村的剩余劳动力,乡镇企业异军突起,促进了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农村的现代化。 三、国有企业改革 1、过程: ①第一阶段从1985年开始,中心环节是“增强企业活力”; ②第二阶段从1992年开始,以产权制度改革和股份制改革为主要内容,改革目标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2、意义: ①增强了企业竞争力,形成了一批有实力和活力的大企业集团;②解放了社会生产力,国有资产大副增长,有利于国民经济的稳定和健康发展。 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1、目标:1992年十四大确立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结束了“市场姓社还是姓资”的争论) 2、发展:1997年十五大指出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结束了“社会主义姓公还是姓私”的争论) 3、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对社会主义建设的意义: ①可从根本上解决我国经济结构不合理、经济效益低下和国有大中型企业缺乏活力等深层次问题。 ②可加快我国的现代化建设,参与国际竞争,与国际接轨。 ③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必须有利于进一步解放和发展我国的生产力,促进我国的现代化经济建设。 五、小结——如何认识我国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 1、前提:坚持社会主义制度; 2、内容:改革生产关系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一系列环节; 3、最终目标: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4、实质: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

【点此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