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课 专制时代晚期的政治形态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掌握内阁和军机处的历史基本知识,认识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基本特点和发展脉络,理解宰相制度的废除是强化君主专制的必然结果,军机处的设立是我国君主专制发展到顶峰的重要表现。理解内阁制与宰相制度的区别和明清加强君主专制的影响。掌握元明清三朝的边疆政策,初步了解中国近代时期晚清王朝所做的一些政治改革,初步培养学生汲取历史经验以应用于现代政治建设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利用多媒体手段,提供图片、文字、视频等材料,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根据各种图文资料进行分析和思考,从宏观上理解君主专制政体演进过程。通过问题探究、史料研习、历史比较、图表分析等方法与手段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强化,既有助于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也带来了严重的负面影响,阻碍中国社会的进步。中国皇权的高度集中是地主阶级政治发展的必然产物,也是封建社会步入晚期“落日辉煌”的折射。深刻体会中国古代君主专制政体的恶劣影响及由此造成的中国社会落后,产生学习西方民主政治的强烈欲望。 二、重点和难点 重点:明清加强君主专制的措施 难点:内阁制与宰相制的区别;明清加强君主专制的影响 三、教学过程 课前预习 要求学生认真预习,搜集与本课内容相关的材料,并思考以下问题: 1.朱元璋为什么要废丞相职位?内阁制与丞相制有何不同?(提示:可结合以往历朝丞相的权力来比较思考) 2.为什么军机处的设立标志着专制主义中央集权达到了顶峰? 3.清朝的边疆政策对我们今天处理民族关系问题有何启示? 4.君主专制的强化对我国社会有何影响? 导入新课 通过一段关于丞相地位变化的材料,联系所学内容,导入新课学习。 阅读材料: 两汉时期,皇帝对丞相待之以礼。丞相谒见皇帝时,皇帝起立,赐丞相座。丞相病了,皇帝还要亲自去探视。隋唐时期的宰相大臣上朝奏事也有座位。但到了宋朝,宰相大臣就只能站着同皇帝议事。明代自朱元璋起,明文规定“大朝仪”须“众官皆跪”。清朝的官僚上朝跪地时间特别长,以至于大臣们都准备有特别的护膝。 请思考:(1)宰相大臣由坐到站再到跪的上朝礼仪的变化,说明了什么? (2)列举从汉至宋,相权不断被削弱的史实。 (此问题比较简单,可由学生分组讨论,每组推荐一位同学回答。以简疑诱趣,引入新学内容) 一、内阁制度的形成 1.废除丞相制度,权分六部。 课堂探究 宰相制度自秦朝开始建立,到明朝废除,试分析宰相制度“立”与“废”各有何利弊?(教师适当点拨,学生自主探究,共同得出结论) 宰相在我国封建社会中央集权制度内部可发挥双重作用:既可以辅佐皇帝,帮助皇帝处理政务,决策机要;也可能因权力过重而威胁君权,因而形成了君权与相权的矛盾。明太祖废除宰相制度后,固然可解决君相矛盾,但必然导致皇帝负担加重,军国大事均由皇帝个人裁决,难免偏颇、草率。皇帝独操权柄,固然有利于防止权臣专政,加强统治,有利于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但是缺少制约君权的机制,社稷的兴衰维系于皇帝个人素质,也不利于社会的进步与发展。 教师过渡 古代篡夺皇位的人,基本是当朝的权臣、重臣,如王莽、司马炎、刘裕、萧道成、萧衍、陈霸先、杨坚、朱温、赵匡胤等人。鉴于这些历史教训,明朝开国后,朱元璋对功臣和权臣狠下毒手。在废相问题上有两次重要的行动,一次是诛杀胡惟庸案,另一次是诛杀李善长案。 资源共享 胡惟庸案:朱元璋称帝后,先后任命过四员丞相。其中胡惟庸在中书省主政时间最长、权最重。再加上他和当时被朱元璋谴责的吉安侯陆仲亨、平凉侯费聚密相往来,朝廷政治首脑和军事贵族结合在一起,使朱元璋有所警觉。而胡惟庸由于权势日盛,骄横跋扈,不知节制,这正好给朱元璋以把柄。洪武十三年(1380年),朱元璋以擅权枉法的罪名杀了胡惟庸,趁机取消了中书省,并立下法度,以后不许再设丞相一职。朱元璋还利用胡案,将凡是心怀积怨,行为跋扈,对皇家统治有危险的文武官员、大族地主,都陆续列为胡党,处死抄家。其中最为惨烈的就是洪武二十三年,处死已经退休多年,77岁高龄的太师、韩国公李善长及其家七十余人。因胡案被诛死或已死被追夺封爵的功臣共计有21侯,株连而死者共达3万余人。丞相废除后,其事由六部分理,皇帝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中央集权得到进一步加强。 2.设立内阁 教师过渡 明朝终于解决了长期存在的君权与相权矛盾,但之后皇帝的政务实在繁忙,那么,明朝皇帝怎么做才能处理好国家政务呢? 历史再现 学生可以表演小品《明太祖朱元璋的一天》,再现废丞相后朱元璋一天当中处理政务的繁忙场景。 教师问:明朝皇帝怎么做才能处理好国务呢? 挥洒一刻 朱元璋另外成立一个秘书机构,称为内阁,所委派的秘书称为“大学士”。大学士的官阶很低,只有正五品,比各部首长(尚书正二品)要低三级。 朱元璋对自己的决策沾沾自喜,认为这样就可以永远保持明政权于不坠。所以他下令“后世子孙永不许恢复宰相制度,如果有人如此请求,凌迟处死。”朱元璋来自民间,政权又由他创立,对于繁琐的政务,还可以勉强应付,但开国几代后的帝王中却不乏是生于深宫之中花花太少,面对着千变万化的各种政务,必然手足无措,最后只有依靠内阁,甚至是委权于宦官。这样,就使大权渐渐落入大学士之手,像张居正成为没有宰相名份的宰相,内阁成为没有中书省名份的中书省,明后期甚至形成了非常严重的宦官专权局面。 史料链接 提供有关明朝内阁的相关史料: (洪武)十五年(1382年),仿宋制,置华盖殿、武英殿、文渊阁、东阁诸大学士,又置文华殿大学士,以辅导太子。秩皆正五品。……大学士特侍左右,备顾问而已。建文中,改大学士为学士。成祖即位,特简解缙、胡广、杨荣等直文渊阁,参预机务。阁臣之预机务自此始。然其时,入内阁者皆编、检、讲、读之官(指编修、检讨、侍讲、侍读等翰林院官),不置官属,不得专制诸司,诸司奏事,亦不得相关白。仁宗以杨士奇、杨荣东宫(太子宫府)旧臣,升士奇为礼部侍郎兼华盖殿大学士,荣为太常卿兼谨身殿大学士,阁职渐崇。其后士奇、荣等迁尚书职,虽居内阁,官必以尚书为尊。景泰中,王文始以左都御史进吏部尚书,入内阁。自后,诰敕房、制敕房(内阁的两个辅助机构,负责机密文件的誊录、保管工作)俱设中书舍人,六部承奉意旨,靡所不领,而阁权益重。世宗时,三殿成,改华盖为中极,谨身为建极,阁衔因之。嘉靖以后,朝位班次,俱列六部之上。 ──《明史》卷72《职官志》 高皇帝(明太祖)罢中书省,以天下事委之六部,文皇(明成祖)乃有阁臣之设,亦仅持文墨议论耳,渐而票拟,渐而称辅臣,浸失初意。至嘉靖以后严嵩、张居正等怙宠行私,上窃朝廷之权,下侵六曹之职,怨毒盈于天下,而祸败随之。盖阁臣之外重势而蒙恶声至,此而极。 ──叶向高《纶扉奏稿》卷10《乞休第十一疏》 师生互动 宰相制与内阁制的区别 (师)在我国,提起“宰相”,可谓无人不知。辅助皇帝、统领群僚、总揽政务的最高行政长官被称为“宰相”。其实在我国封建社会的历史上,“宰相”并不是一个正式的名称,同学们可以回忆:在以往的朝代中,“宰相”的正式官名是什么? (生:回忆,回答)如秦汉的丞相、唐宋的中书、门下、尚书三省长官等。 (师:总结)尽管“宰相”不是某种官职正式的名称,但这个称谓却是十分贴切的。请大家查阅字典,“宰”和“相”的本来含义是什么? (生:查阅字典后回答)“宰”的本义为“主宰”,“相”的本义是“辅佐”。这两个字将宰相的特点进行了高度概括:辅佐皇帝,统领百官。请同学们结合这两个特点和以前所学知识,讨论在封建社会宰相的存在有何作用? (生:讨论,回答)积极作用:辅佐皇帝,参与决策,分掌行政。消极作用:相权过大,威胁君权,造成君相矛盾,政局动荡。 (师)明太祖废除宰相制度,其用意在于一劳永逸地解决君相矛盾。但废相之后,其积极作用也自然消失。这会造成什么后果? (生)皇帝个人负担加重,军国大事均由皇帝个人裁决,往往失之偏颇、草率。 (师)因此,明太祖不得不设立内阁。 对内阁设立的过程做简单处理后,师引导学生对“史海探微”之思考题进行讨论,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教师可补充材料总结: (明朝)国家并未正式与阁臣以大权,阁臣之弄权者,皆不免以不光明手段得之。此乃“权臣”,非“大臣”。故虽如张居正之循名责实,起衰振弊,为明代有数能臣,而不能逃众议。 ──钱穆《国史大纲》 论从史出 在宰相制下,宰相被制度赋予决策大权,其地位十分巩固。但内阁只是皇帝的侍从咨询机构,本身并无决策权。虽有内阁大学士大权在握的现象发生,但其权力并不来自于制度及其职位,而来自于最高统治者的个人支持与信任。一旦失宠,其地位便会一落千丈。因此,尽管有人认为明代的首辅即变相重设的宰相,但其权力与前代宰相已不可同日而语,更谈不上制约皇权。 二、军机处 设疑激趣 1.军机处是在什么时间、为了什么需要而设立的什么机构? 2.为什么说军机处的设立提高了办事效率? 3.这个机构有什么特征? 4.密折奏事是什么意思? 影视资料 播放电视剧《雍正王朝》中与军机处相关的片段剪辑,让学生对军机处形成直观印象。 引领思考 为什么说清朝军机处的设置,使君主专制制度发展到了顶峰? 解题关键:清朝军机大臣的职权。 思路引领:清朝中央集权制度的特点。设置军机处的原因。 三、清朝的边疆政策 四、近代化浪潮与清末政治 课堂讨论 君主专制的加强对中国社会产生了什么影响? 积极作用:有利于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和巩固,社会安定,经济发展和文化繁荣,为康乾盛世的出现提供政治保障。 消极作用:皇权的极度膨胀,又成为阻碍社会进步的重要因素。 思维拓展 如果说它在初建时是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积极作用占据主导地位的话,后来随着历史的发展,积极的一面便逐步减少,消极的一面逐步增多。到封建社会晚期,消极的一面则占据主导的地位。此时君主专制的高度强化,已极大地妨碍着社会的进步和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而当时西方许多国家则通过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建立起资产阶级的政治制度,从而有力地推动着社会的进步和生产力的发展。中国社会的发展步伐,从此开始大大落后于西方,从而埋下日后被动挨打的祸根。 师生互动 1.引导学生分析晚清统治者改革的原因。 面对近代化浪潮,晚清统治者慑于内外压力,为了摆脱政治上的被动局面,也为了迎合西方列强的要求,进行了一些政治制度的改良。 2.要求学生找出晚清政府所作的枝节改革。并由此认识到晚清政府的这些改良措施并未从根本上触动专制主义皇权,直到民国的建立结束了帝制,才为中国政治的历史性进步开辟了道路。 共建框架 原因:鉴于宰相专权乱政的教训 明初废丞相制 结果:六部直接隶属于皇帝 内阁制度的形成 职责:皇帝理政的助理机构 内阁制的设立 人员组成:起初官阶较低,后来逐步提高 结果:不能正式统帅六部,受制于太监 原因:军事需要 人员组成:皇帝挑选亲信的满汉官员充任 军机处的设立 权限:军机大臣只秉承皇帝旨意办事 特点:机构简单、办事效率高 结果:军国大事全凭皇帝裁决 能力提高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自秦始皇建立君主专制制度后,至明朝初年都设置宰相作为皇帝的助手,参与国家大事的决策,处理全国政务。《新唐书》记载:“宰相之职,佐天子,总百官,治万事,其任重矣。” 材料二:……以天下之广,四海之众,千端万绪,须合变通,皆委百司商量,宰相筹划,于事稳便,方可奏行。岂得以一日万机,独断一人之虑也。且日断十事,五条不中,中者信善,其如不中者何?以日继月,乃至累年,乘谬既多,不亡何待! ——摘自《贞观政要·政体》 材料三:“罢丞相不设,析中书省政归六部,以尚书任天下事,侍郎贰(副)之,而殿阁大学士只备顾问。帝方自操权柄,学士鲜所参决。” ——引自《明史·职官志》 请回答: (1)秦朝丞相的职能是什么?在君权与相权关系的处理上,秦始皇是怎样做的? (2)唐太宗在丞相作用上的看法如何?他又是怎样做的? (3)材料三反映了明朝初期官制的变化,材料中的“帝自操权柄”是什么意思?“帝”指的是谁?结合此后明朝历史的发展变化来评价这一决策。 四、教后感: 从教学的整个过程来看,本节课与传统历史课教学“满堂灌”、“一言堂”的形式基本不同,课前首先让学生充分预习和搜集相关资料,上课时由学生自由发言。改变了传统的以教师传授为主的教学方式,充分发挥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初步形成了自觉的、主动的和积极的参与学习过程的态度,求知的欲望与激情也被激发起来了;让学生学习了用心去感知历史,而不是单单用脑去记历史,同时展开丰富的联想,让历史走出课本、走向活生生的现实生活。通过本次活动探究发展了学生多方面的能力,达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困惑和展望:一是这种教学模式要求学生大胆发言,积极参与课堂活动,但由于传统教学的惯性,部分学生参与度远远不够;二是我们尚未从真正意识上摆脱主控课堂的行为方式,教学仍是在我们事先设计好的模式框架中套行;三是不同学习能力的学生掌握基本历史知识信息的情况没有能够真正在课堂上清晰地反馈出来;四是通过这种教学模式的教学,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究竟发生了哪些变化,我们在课上尚无法清晰地判断。在今后的教学中要着力解决好这些问题。

【点此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