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伟大的抗日战争》教学整合案例
案例背景
一、教学定位
本课题选自高一《历史》(人民版)第一册专题二《伟大的抗日战争》。 抗日战争是时间跨度比较大的一个专题,新版教材只是通过一节课来讲述八年抗战历史,单凭一两节课,无法深入认识“抗战”八年的历史。如果试图在一节课中由老师讲清侵华日军的罪行,简述中国抗日斗争的主要史实,理解全民团结抗战的重要性,探讨抗日战争胜利在中国反抗外来侵略斗争中的历史。结果可能只是泛泛而谈,学生得到的可能也仅仅是一些表面的观点,不仅认识不够深刻,而且若干年后是否还有印象也是个未知数。我设想利用网络信息容量大的特点,在经过教师事先整合的基础上,给学生呈现一个系统的全面的而且能达到三维教育目标抗日战争。而且在教学顺序的调整上,我采取的是先利用网络和学生初中的基础来回顾和归纳日军的罪行,再形成感性认识的基础上上升到理性认识的日本侵华的原因。最后在讲述中国人民的英勇抗战史,归纳其意义及影响。
二、学情分析
当今的中学生对“抗日战争”是缺乏认识的,即使是通过书刊、电视或长辈的述说有一点认识也是欠感性欠深刻欠科学的。我们的教材,重罗列简单史实,多观点,少感性的历史资料,少分析。而互联网有着丰富的信息资源,但网上的许多观点与教材并不一致,在这种情况下,学生如何去鉴别?高一学生已具备一定的独立思考能力,不喜欢教材灌输观点,喜欢标新立异,但如果不具备分析、归纳的能力,不懂得论从史出,就容易被网上一些观点左右,这是不利于学生成长的。历史的研究是建立在对各类历史资料的搜集、筛选、分析的基础上的,而互联网海量的资源恰恰对历史研究提供了丰富的史料。如何利用互联网现有的丰富的信息资源,如何帮助学生学会通过网络去获取历史信息、去分析归纳并得出结论,让互联网真正成为我们探究历史的桥梁?我在构思教学策略时,发现有关网站的体系比较全,内容非常丰富,与课本内容大体一致。那么,如何整合课本内容与网络资源,如何引导和培养学生的网络学习方式,如何组织课堂教学?我将互联网资源与历史教学进行有效的整合。这些图片、影视等资源忠实地记载了历史的原生面貌,是探究历史的第一手素材。它们真实、形象、直观、生动,易激发学生兴趣。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对其进行分析思考,得出对文革灾难的认识,对今天生活的感悟,并引导学生从中领悟探究历史的方法,领悟历史借鉴的功能。
三、教学目标
1.使学生从网上获取、筛选、加工及表达历史信息的能力得到进一步发展。
2.使学生分析归纳的历史思维能力及批判性思维能力得到进一步提高。
3、A、知识与能力
⑴结合初中所学的相关知识,通过网络所提供的文字和图片资料等,进一步了解和掌握侵华日军在中国犯下的滔天罪行:如“九一八事变”、“七七事变”、“八一三事变”、“南京大屠杀”、细菌战、毒气战和许多大屠杀惨案。
⑵了解和掌握中国军民在日本帝国主义侵略面前奋起还击,并逐步团结起来,建立起坚固而强大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浴血奋战,直到取得抗日战争完全胜利的事实。
⑶通过引导学生分析日本大规模侵华的原因,列举日本侵华的滔天罪行,使学生分析问题和总结概括问题的能力有所提高。
⑷鼓励学生从多种渠道搜集资料。
B、过程与方法
⑴情感铺垫:通过“你相信吗?”等美化侵华的有关图片,问学生,作为我们当代的中国人,应该怎么做呢?难道是复仇吗?
⑵小组合作归纳总结,要求学生通过网络,通过小组合作总结出日军的罪行,以使学生学会从整体上把握历史的过程和方法。
⑶引导学生从《背景材料》一目中得出日军侵华的原因,培养学生论从史出的过程和方法。
⑷要求学生对局部抗争和全面抗战进行多角度的分类。
C、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⑴通过对侵华日军罪行史实的掌握,培养学生爱憎分明的情感立场,共同警惕日本今天新的军国主义企图重新抬头的危险。
⑵通过中国军民团结抗日史实的学习,深刻理解团结就是力量的道理,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形成对国家、民族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
⑶通过学习,加深对历史上以人为本、善待生命、关注人类命运的人文主义精神的理解;培养坚强的意志和团结合作的精神,增强经受挫折、适应生存环境的能力;确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案例描述:
课前准备
教师—做好本节课的教材定位,便于从一个较高的角度把握教材——做好对学生的定位,因时施教——备课阶段
学生——复习上节知识,预习
设计思路:本文具体分为五个部分(简略介绍,详见网页)
1.由“你相信吗?”(日本美化侵华图片)做情感铺垫导入
2.还历史以本来面目:揭露日军罪行
图文中揭露日军暴行 影视中揭露日军暴行
3.日本为什么要侵略中国,背景探究
4.中国人民的抗战
图文了解抗战 影视中了解抗战
5.以史为鉴看“今日关注”
联系现在中日关系,开放学生视野
教学过程:
设 计
意 图
多媒体展示
教师引导
学生活动
通过日本美化侵华历史的有关图片的不断滚动,达到情感铺垫的左右,在学生中产生情感的激荡。
培养学生多角度看问题分析问题,加强小组互助学习,与研究。使学生对日本侵华由感性的气愤过渡到理性的分析之中。
简要总结第一组的观点:
简要总结第二组,激发学生深入的、多角度的分析,同时及时肯定学生的观点,并加以指导。
情感铺垫,引入背景的分析
探究二背景分析:运用史料来得出结论,培养学生论从史出的能力。
引导学生开拓视野,学会从主客观两个角度来分析。
引导学生进入“中国抗战”这一环节
学生自我选择“中国抗战”或“视频中心”了解局部抗争和全面抗战。完成表格的填写,掌握基础知识。
培养学生小组合作归纳总结的能力
以史为鉴,以史为用。通过社会中日热点问题,引发学生的情感碰撞,教师注意引导学生正视中日关系。
教师小结学生一起来回顾使学生线索清晰
自我检测
课后巩固
全屏控制,电子大屏幕上让学生浏览“真真假假”
(你相信吗?主要展示的是日本右翼分子美化侵华历史,拒不承认日本的侵略罪行,串改日本历史教科书的一些图片,有“日本的雷锋”“日本兵和中国老百姓和睦相处”“日本兵给中国小孩分发糖果”等美化侵华的图片构成)
带领学生一起进入揭露日军的暴行之中,从图文
(包括,主要侵华战争、屠杀中国人民、慰安妇、731不对等资料汇集而成)
从影视中了解
(主要播放的南京大屠杀,通过屠杀的悲惨场面来深刻的揭露日军的罪行)
可以把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教师注意从,战争、烧杀淫掠、毒气、殖民统治等角度来引导学生分析。在分析的过程中注意对学生情感的教育,以及系统归纳的能力。
引导学生进入“背景材料”中,学生可以自我选择材料一和材料二进行分析。
该环节主要包括两个部分:
一是:图片展示日本的明治天皇、以及“田中奏折”的有关内容。阐述了1931年日本经济危机对日本国内的影响,为了转移国内人民的斗争视线而急需发动一场战争。
二是:材料二介绍一下日本侵华时期中国政府的态度,展示蒋介石的“攘外必先安内”政策,全面的围剿红军,给日本可乘之机。展现日本侵华的客观因素
从图文的角度:该环节学生选择的方式比较多,所以观点较容易形成,在文字材料中主要展示的是,1.关里关外人民的自发抗战,以及东北人民军的抗日和中共的抗战。2.展示的是全面抗战的三个阶段,由国民党公布国共合作宣言到抗日战争的胜利。
从视频的角度:视频材料主要展示的是百团大战、淞沪会战以及敌后战场等重大的战役
表格填充一:
该表格,主要侧重于知识的落实上,从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两部分来设计
表格填充二:
该表格主要落实的是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的标志,以及中共为了统一战线的建立所付出的努力
通过社会中日热点问题,引发学生的情感碰撞,
该环节主要是引用社会热点问题,日本前首相小泉纯一郎不顾中国等国家的反对依然参拜供有二战甲级战犯的靖国神社,以及日本一些右翼分子拒不承认侵华历史的言论。
情感导入:
同学们,让我们现在共同浏览一下“真真假假”里的内容。看过之后你有那些话要说吗?
那你相信那一个呢?
哦!为什么呢?
那我们学完这节课之后,我相信你会对日本侵华有个更系统的认识,接下来,你可要更认真听了。
还有那位同学想说?
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受呢?
(深入挖掘)那作为我们当代的中国人,应该怎么做呢?难道是复仇吗?
非常好!那就让我们共同来回顾一下那段不堪回首的历史吧!
探究合作一:
请同学们按照小组,自由浏览“日军的暴行”或“视频”。就其中的一方面来深入的结论日军的暴行,例如从战争、从杀戮中国人等角度。
你们组从发动战争这一角度揭露的比较全面,那么,战争给中国带来了什么?
那么还有那一组,能从其他角度来揭示日军的罪行?
从我们同学第二组的介绍我们可以总结日军在中国犯下了,
A、大屠杀;
B、细菌战和化学战;C、劳工与慰安妇;等罪行,违反国际公约,践踏人权,日本的军国主义和法西斯主义是极其野蛮而残酷的。它们对中国人民所犯下的滔天罪行真是罄竹难书呀!
现在我们两组同学已经从发动战争、烧杀淫掠两个角度来揭示日军的罪行,真是往事不堪回首!听到这些,我就仿佛看那一个个无辜的绝望的眼神,就仿佛看到奸佞的日本侵略者。我们还能从其他角度,继续挖掘吗?
具体一些?
听了以上三组同学的揭露,我感到非常的气氛,在痛恨日本军国主义给中国人民带来灾难的同时,我也深深的反思,日本他为什么要侵略中国?
探究二、背景探究
让我们共同步入侵华的背景中,深入的揭示日本侵略根源。从材料一中我们可以得到那些信息?
也就是说日本侵略中国根源之一是:蓄谋已久了
那大家在看看材料二,从中我们又可以得到那些信息?
我们同学已经概括的很充分了,也就是说日本侵略中国的根源之二是,日本为了摆脱经济危机。除了日本因素之外,还有什么客观因素吗?我们看第三个材料。看看当时的中国政府在做什么
这也就构成了日本发动侵略战争的原因之三:国民党政府正在全力的围剿红军,打内战,给日本以可趁之机。
政府不管,难道我们中华民族真的要灭亡吗?我们应该怎么办?
好!那我们就看看“抗日战争”这一页面。把这个表格填充完整。(幻灯片出示表格)
我们看抗日战争可以分为几个阶段?
也就是局部抗战和全民抗战。
请学生到讲台上填写。
探究三、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
我们重温了那段可歌可泣的历史,请同学们思考近代以来多次战争的结局都是中国失败,而最后的抗日战争中国却能够赢得胜利,想一想,为什么?
从中国当年《马关条约》的签定到现在的日本投降,中国成为安理会常任理事国的发展历史,我们能看出中国的国际地位发生了什么变化?
小组合作探究四:
这段不堪回首的历史,今天我们忍着伤痛又一次的揭开了这道伤疤。那么作为我们当代的中国人,我们要怎么做呢?
我们今天一起回去了抗日战争这段可歌可泣的历史,我们先后讲述了?
大家拿出会考标准看看会考要求掌握的知识我们掌握没有?
请完成《历史作业本》
及探索怎样处理中日关系?
学生甲:我感觉和我们知道的日本侵华历史完全的不同。
学生甲:我相信我以前所知道的日本侵华的历史。
因为我的爷爷跟我说过。
学生乙:我看过后,感到很气氛,这是日本在美化他们的侵华罪行,日本在扭曲历史。日本的一些人,太可耻了!
学生丙:我们要揭示历史的真相,还历史以本来面目,让日本的一些人能够正视历史。
学生合作、浏览
甲组:我们组就日本侵华所发动的战争进行了总结,从1931年开始,日军先后发动了⑴发动“九一八事变”侵占中国东北;
⑵发动“七七事变”全面侵华;
⑶发动“八一三事变”侵占上海,进攻南京;
⑷占领徐州、广州、武汉,使中国失去华北、华中和华南大片领土。几乎半个中国。
(同组补充)战争破坏了中国的主权,老百姓被杀害,给中国人民带来了灾难。
乙组:我们组是从日军在侵略中国的过程中所犯的灭绝人性的角度来归纳的。日军在侵略中国的过程中,屠杀中国老百姓,进行杀人比赛,用细菌杀戮中国人。二战期间,日本为了打败竞争对手,研制了细菌战和化学战。有霍乱、伤寒、结核菌、鼠疫和芥子气等,拿活人做实验当枪把子。而且奸淫中国妇女,以及所谓的慰安妇。
丙组:我们租总结出,日军在侵略中国的过程中实行的是“以华制华”的策略。
丙组补充:他们利用汉奸,扶植傀儡政权;实行殖民统治;进行经济掠夺和奴化教育,消磨中国人的反抗意识。
学生浏览“背景资料”
学生甲:材料一可以看出日本侵略中国是早有预谋的。
学生乙:从材料二来看,1931年由于世界经济危机的影响,日本陷入了极端困难的境地,为了摆脱危机,日本政府想转移人民的斗争视线。
学生丙:当时的国民党政府正在全力的围剿红军,给日本以可趁之机。
学生齐答:自发抗日
学生结合教材浏览网页,
学生齐答:两个阶段
学生到讲台上填写
学生浏览网页或观看视频
学生总结(学生讨论后,自由发言):
⑴国共合作,全民族团结抗战;
⑵两个战场相互配合
⑶中共的主导作用
⑷海外华侨和国际援助
⑸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相互配合
学生甲:国际地位空前提高,甩掉了“东亚病夫”的帽子。
(简略归纳)
第一小组:不忘历史,努力学习,强我中华。
第二小组:正视历史,和日本本着以史为鉴的原则,搞好现在的中日关系,但要坚信弱国无外交!
学生齐答:日本的侵略罪行,日本发动战争的背景,中国人民的抗日斗争。
案例分析:
教学反思:在信息化社会中,学生获取的信息已不囿于课堂及课本了。以互联网为代表,包括报刊、电视、广播等多种媒体的信息具有开放性、多元性、广阔性、即时性等特点。因此,如何培养学生从互联网获取、鉴别、分析、加工及表达信息的能力是现代社会发展对教育提出的新要求。本节课,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利用网络资源学习,既能够丰富、拓展、加深课本的内容,又能让学生从自己的实际出发,吸收、消化网络资源,进行创造性的学习,自主构建知识体系、智能结构、情感及价值观,在自己的知识和智能的上限中学习,体现了主体教育理念,也是培养能适应未来社会人才的有效途径。在本课中,教师的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教学内容的重组、教学结构的设计、启发性提问及即时点拨与辅导、总结的过程。
这是一堂基于网络环境下主体性教学探索课。她的利弊之处在于:
一、利用网络营造人文氛围,创设问题情境,选择学习资源,丰富拓展加深了课本的内容,真实形象直观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利用网络让学生上网自主探究,展示交流,老师适时点评,培养了学生获取、鉴别、分析、加工和表达信息的能力,更为重要的是让学生认识到日军的野蛮、残酷。让学生以抗日战争为镜去感悟生活,从而更加领悟到今天的美好生活来之不易。
三、.学生在利用互联网资源中的历史素材探究发现的过程中,由于阅历的原因,可能得出的观点未必与教材一致,教师如何点拨、引导非常关键。故备课时还需尽可能预见学生会发表什么样的观点,临场可能需做相应的调整。
四、互联网资源非常丰富,我选择了原始资料,如照片、影视等,学生能否从这些原始素材中有所启发而真正做到“论从史出”,这有待实践的检验
所以在多媒体教学过程中首先,教学课件要以实用性为主。 在课件的制作中,要注意不宜制作一些画面太复杂的课件。要以时间为前提,否则会影响教学,陷入为制作而制作的误区,达不到用最简单、最直接的教学途径使学生掌握历史知识的重点的效果,极大地延误了教育时间,延长了教育过程,体现不了优化的教学效果。所以,老师在制作课件时要考虑画面简单,便于使用,容易学习等方面着手。 如果在录像等教学工具能够“再现”历史场境时,完全没有必要花大力气花时间去制作一个不成熟的计算机动画,那是徒劳无益的。
??? 其次,运用历史课件,要防止“机灌”。 要适当、适度运用计算机,“历史科学认识的是过去,过去的历史不再重复出现。“即历史具有不可再现的特性。多媒体计算机是目前创设情境最有效的工具。它能把文字、动画、声音、图形、图像等多样化的信息汇集起来,与仿真技术相结合,便可产生身临其境的真实效果,使到部分历史得以‘再现”提供了可能,这往往会使有些老师误以为计算机是学习历史非他物不可代替的教学工具,对某些历史课件胡乱拿来就用,从不考虑它的教学效果,过分热衷于计算机热-----赶潮流,这往往会造成本末倒置,学生忙于注意计算机,而真正学不到多少历史知识。只会单一操纵计算机,被计算机牵着鼻子走,这完全是被计算机“误导”了。因此,老师要清楚地认识到:学历史要从实际出发,计算机的地位只是“辅助”教学,而不是“代替”,老师是学生群体教学的组织者,学生是主体,如果忽略了这些,就会重新掉入“填鸭式”的“满堂灌”的误区,即“人灌”加“机灌”的教学误区,从而加重学生学习负担,而不是目前提倡的给学生学习“减负”的要求了。
再次,在课件运用中,像“抗日战争”这部分的内容,要想把日本帝国主义怎样侵略中国,怎样残害百姓的场面再现,在这个过程中课件就起到了无声胜有声的作用。但要适当注意“人”“机“对话”,即人机交互性。“思维是人的认识过程,智力或认识的核心成分。”而智力的开发,就是对创造性思维的培养。现在国家正提倡创造教育。老师在制作和设计课件时,要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出发,适当设置一些问题,让学生分析回答。让计算机把学生带入教学情境中。
----------------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整合案例
《伟大的抗日战争》
学校:温州市第八中学
姓名:王立东
日期:2006.12.26
【点此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