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温州市高中教师优秀课例评选 学科: 历 史 学校: 温州市第八中学 姓名: 王 立 东 题目: 《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及其实践》 温州市教研系统课例评比承诺书 题 目 《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及其实践》  教师姓名 王立东 性别 男 出生年月 1980.9 职称 中教二级  单位全称 温州市第八中学 邮编 325000  联系电话 办公: 手机:13676793268  电子信箱 Email:wld95900@163.com   个人诚信承诺 1、我郑重承诺(在括号内打“√” ): 所写课例为本人原创,没有抄袭他人( √ ) 2、主办单位若将我的作品公示、上网、发表、出版,我表示(在括号内打“√” ): 同意( √ ) 不同意( ) 承诺人签字: 年 月 日  单位意见  单位负责人签字: (盖公章) 年 月 日  县 ︵市 、 区︶ 教研室意见  县(市、区)教研室领导或学科教研员签字: 年 月 日   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及实践 【教材版本】人民版 必修一 专题四 现代中国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 【教材分析】 1、课程标准要求“简述‘一国两制’的理论和实践,认识实现祖国完全统一对中华民族复兴的重大史意义。” 2、教学指导意见要求: 学习 要求 简述“一国两制”构想的形成,理解“一国两制”含义及其理论创新的意义;知道香港和澳门回归的史实,理解香港、澳门回归的历史意义;了解海峡两岸关系的发展;认识实现祖国完全统一对中华民族复兴的重大意义。 感受港澳回归祖国的庄严和喜悦,唤起民族自豪感,强化国家统一意识。认识邓小平的创新精神和非凡智慧,激发学生复兴中华民族的使命感和责任心。  说明 本课三个子目均围绕“一国两制”的理论和实践这一中心展开,学习时要注意把握住这一中心。  必修Ⅰ专题四的主题是: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和祖国统一,专题的主线之一 现代中国政治建设的基本线索,它们既包含了政治建设的起点、基本内容,也包含了政治建设的曲折、转折及其新的探索与成就。而“一国两制”构想的提出和实践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相结合的产物,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现代中国政治建设取得重大成果的表现,同时对实现祖国的完全统一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有着重大的历史意义。 【学情分析】 1.初高中衔接 初中已初步了解古代台湾与大陆的联系,葡萄牙侵占澳门,荷兰、日本等国侵略台湾,英国割占香港的史实,以及港澳回归,台湾问题的大致情况。 2.学科联系 初中地理学习了港、台的区域地理知识;初三政治课学习了“一国两制”的理论和实践;语文课文有余光中的《乡愁》,闻一多的《七子之歌》,邓小平“关于香港问题的基本政策”,周婷、杨兴《别了,不列颠尼亚》等篇目。学生通过各种媒体,对这一课题有一定认识,并感兴趣,要加强从历史角度正确看待港、澳、台问题。 【教学目标】 (一)、知识和能力 知道“一国两制”的含义及其提出的过程;知道香港和澳门回归祖国的过程;能初步分析解决台湾问题、完成国家统—的有利因素和阻力。并初步养成阅读教材分析教材概括教材的能力。 通过指导学生分析“一国两制”的内涵及分析海峡两岸有利和不利因素,培养学生初步运用历史知识分析现实问题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根据图片、史料,运用丰富的历史想象力,形成情景假设。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图书馆、上网浏览等方式,亲自观察、收集资料、主动探索、合作交流拓展学习的时间和空间。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对“一国两制”构想的提出、运用、展望的学习,体会一代伟人邓小平的人格魅力和政治智慧:培养学生胸怀祖国、情系中华的情怀;进而让学生认识:祖国统一是必然趋势,台湾一定会早日回到祖国母亲的怀抱,任何逆历史潮流而动的人必将遭到时代的抛弃。 【教学重点与难点分析】 (一)重点 “一国两制”伟大构想的内涵 (二)难点 解决台湾问题的有利和不利因素 【课前准备】 PowerPoirt课件制作,搜集相关的视频、史料、图片。 【教学设计】 本节课采用情景假设的方式来教学,环节上分为五部分 一、情景铺设:以朗读《乡愁》的形式做好情景假设,讲述作者离开家乡 二、情景一:1992年余光中以访问学者的身份,第一次回到了祖国大陆。 三、情景二:2002年5月20日,余光中应南京母校百年庆典邀请,又一次回到了大陆。 四、情景三:2008年夏,已经80岁高龄的余光中做客新浪网,与网友进行了在线交流。 五、通过图片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解决两岸问题的有利和不利因素有哪些?” 教学过程: 设 计 意 图 多媒体展示 教师引导 学生活动   情景铺设 知道台湾问题的由来 通过情景一:简述“一国两制”构想的形成,理解“一国两制”含义及其理论创新的意义 学法指导,学会概况 深入理解“一国两制”学会对比分析 知道香港和澳门回归的史实,理解香港、澳门回归的历史意义 回顾两岸关系发展的历程 拓展,为讨论“解决两岸关系的有利和不利因素”做铺垫 引导分析 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进行归类引导 续写《乡愁》以期达到情感的升华。 小结:帮助学生形成知识体系,学会从整体来构建知识, 《乡愁》余光中(1961年于台湾 ) 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 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 长大后/ 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 我在这头/ 新娘在那头/ 后来呵/ 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 我在外头/母亲呵在里头/ 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 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 情景一:1992年余光中以访问学者的身份,第一次回到了祖国大陆。当踏上这片熟悉土地上的时候,他忍不住的哭了起来。他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回到祖籍福建永春扫墓,接下来先后访问了浙江大学、厦门大学。他的成行得益于_________政策提出。这一政策是邓小平从民族与国家的利益为出发点,在尊重历史和现实的基础上做出的大胆构想。 通过视频归纳概括“一国两制”的构想(理论)形成过程 选取概括法:即正确选用课本中的知识要点,或现成的带实质性的史事、论断、关键词语来概括 提炼式概括法:即脱开课本原文,依据题意把相关的事实和内容自行浓缩,把长句缩成短句,或把几句 缩成一句然后用自己的语言精炼准确地表述出来。 时间为纲概括法:即以时间为序来组织答案  情景二:2002年5月20日,余光中应南京母校百年庆典邀请,又一次回到了大陆。余光中在接受记者采访的时候说。1992年那个时候回到大陆,要得益于“一国两制” ,但当时对“一国两制”依然不了解,而且还持怀疑态度。但是几年后的两件事情使他更明确了和理解了这一政策。 播放港、澳回归祖国的视频片断 情景三:2008年夏,已经80岁高龄的余光中做客新浪网,与网友进行了在线交流。其中有一位赤子情深的网友问:“余老师,作为海峡两岸关系的见证者与经历者,在两岸关系发展的历程中,给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  说说两岸交往的新鲜事。   续写《乡愁》  余光中是我们非常熟悉的一位台湾诗人,其实我们更熟悉的是他的一首诗——《乡愁》。 诗的最后一句话是“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设问:是什么原因使作者不能回到大陆呢? 什么是“一国两制”,他的前提、基础、核心是什么?一国两制的提出是灵感之作吗? 这段视频反映了“一国两制”构想的形成经历了怎样的过程? 学法指导:概括的方法: 作为新时期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使我们马上回想到了上节课所讲述的建国初期我国的三大政治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多党合作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那么同为基本政治制度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与一国两制有什么异同的地方吗? 几年后的两件事情使他更明确了和理解了这一政策。指的是那两件事情? 接下来让我们共同回顾一下这段让亿万华夏儿女自豪的历史吧。 引导学生结合录像及教材内容理清香港回归过程中的几件大事,在书上划下层次、要点。 港澳回归的历史意义何在?深入理解视频中江泽民同志所说:“香港回归,标志着中国人民洗雪了香港被侵占的百年国耻,开创了香港和祖国内地共同发展的新纪元;标志着我们在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道路上迈出了重要一步;标志着中国人民为世界和平、发展与进步事业作出了新的贡献。” 在余光中的回答过程中他提到了几个时间段,同学们你们知道这些时间背后的历史事件是什么吗? 特别是进入21世纪以来两岸交往越来越密切越来越频繁,而出生在21世纪的你们也可以说是这段时间来两岸关系的经历者与见证者了,你能列举出那些两岸交往的事情? 去过厦门的同学对这两张图片一定不会陌生。那么,看到这两张图片给你的感受是什么? 我们来看图片的细节,文字部分“一国两制统一中国”“三民主义统一中国” 有什么共同的地方? 这说明了什么问题? 那么促进海峡两岸统一的有利因素还有哪些? 你又能看出有什么不同吗? 从中我们可以看出两岸的统一还有很多路要走,那么就两岸而言阻碍统一的不利因素有哪些? 统一是海峡两岸人民共同的心愿,这期中当然包括我,也当然包括我们在座的每一位同学,那么接下来让我们共同来续写一下余光中先生的《乡愁》吧 小结;形成知识结构  朗读《乡愁》 1949年,人民解放战争胜利前夕,国民党政府逃亡台湾。朝鲜战争爆发,美国太平洋第七舰队开进台湾海峡,阻挠中国人民解放台湾。由于当时解放军主力投入朝鲜战场,解放台湾就被搁置下来。 根据提示,完成填空 分析回答 (根据视频和教材归纳概括) (1) 1979年元旦《告台湾同胞书》 :宣布和平统一祖国的方针,建议两岸实行“三通”(2) 1981年叶剑英发表谈话(叶九条):阐明了统一后对台湾的基本政策 (3) 80年代初邓小平提出“一国两制”的构想 (4) 1984年“一国两制”构想在人大通过,具有了法律效力(六届人大二次会议) 同桌合作回答 香港澳门的回归 结合录像及教材内容理清香港回归过程中的几件大事,在书上划下层次、要点。 学生复述课文并谈自己的感想, (根据教材归纳) 1979年元旦,两岸实现真正停火。 1980后,两岸民间交往的坚冰被打破;对“三通”的限制逐渐放松。 1992,大陆“海协会”与台湾“海基会”达成“九二共识”。 1995,江泽民发表《为促进祖国的统一大业的完成而继续奋斗》的讲话——纲领性文件 学生列举 学生自由讨论回答 观察分析图片 都提出海峡两岸是一个国家,要统一中国。 统一是海峡两岸人民共同的心愿 讨论作答 统一的方式不同 (一国两制、三民主义) 小组讨论回答 续写《乡愁》 完成对本节课的知识整体的构建。  【教学反思】 新课程改革的目标在于突破传统教育模式的框框和束缚,提倡“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突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性”地位,着重培养学生的探究合作能力和创新能力,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让历史知识贴近生活,体现时代。怎样实现这些目标呢?怎样让学生有被动的听和记,变为主动地参与到课堂中来,有兴趣的看和思;怎样使历史不再那么遥远,抽象;怎样使历史知识变得生动有趣;怎样使历史课堂变得丰富多彩;怎样使历史教学变得活泼有效。我认为情景教学法是实现上述目的一个非常有效的方法。所以本节课我以余光中的离家和三次回家的情景进行教学设计。对于如何进行情景教学,通过自我学习以及借鉴别人的经验,我认为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首先,充分挖掘并利用各种教学资源是实施情境教学的前提。教学资源包括教材、教辅资料、教学设备、站、图书馆等等,老师们在教学过程中必须想方设法地挖掘教材中可以创设教学情境的知识点找大量的相关资料,对教材进行科学合理的取舍,设计好教学过程的每一个环节和步骤,并制作成精美的多媒体课件,以便课堂教学活动能按照既定目标顺利进行。 其次,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巧妙地设计教学情境。老师们要做教学上的有心人,精心设计每一堂课的每一个环节。有些历史知识比较重要,可以用构建图表数据的情景来加深印象。有些历史知识离我们比较遥远、比较抽象。在学习这些内容时,可采用营造角色情景的方法。 总之,情景教学在历史新课教学中非常有效。但我们也要注意慎重使用,设置的情境要真实合理,不能太离谱;情景要生动形象,才能达到预期目的;设置情景要有效,不能只为了哗众取宠。 【课例点评】 刘平老师 古人云:“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情感是一种与生俱来的本能,也是一种无形的动力。王老师根据这一节课教学内容的特点,融情入景,以余光中《乡愁》牵引学生情感,诱发启动学生认知情感和求知情绪。 王教师认真研读教材,对每个历史事件和人物的历史活动及与之有关的环节,作深入具体的分析和精心设计。然后选择启情点,设置教学情境。如1992年余光中访问大陆,又如2002年余光中又一次回大陆,再如2008年余光中做客新浪时的精彩应答。使之既具有知识性、教育性,又具有艺术性、情感性。较好地处理了本能情感和求知智慧的过渡,从而转变成为更高层次的学习情感。 这节课不仅有层次,有主次的突出了“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和成功实践,而且一直扣击学生心弦,做到了以知激情、以情启智、以情育情、以情激意,使师生在轻松愉快的教学环节中“乐教”、“乐学”。

【点此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