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新中国初期的外交 ①中国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②中国代表团参加1954年日内瓦会议和1955年万隆会议 ? b a ? c b   [教学目的]  知识与能力: 二战后世界形势的特点;新中国的外交政策;建国初期的外交方针;新中国同苏联等国建交;新中国同邻国和新兴民族独立国家发展友好关系;中国代表团参加日内瓦国际会议;中国代表团在万隆亚非会议上的积极贡献。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引导学生分析新中国外交的背景和目的,回顾中国所处的国际环境和中国国内建设任务,分析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政策和方针,培养学生把历史内容放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进行分析评价的能力,并提高学生知识迁移能力和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2、通过引导学生对比新中国外交与旧中国外交的不同,培养学生运用历史比较方法,鉴别历史知识的能力和比较问题的能力。 3、引导学生归纳新中国成立初期外交方针的内容和意义,归纳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外交成就,使学生掌握利用表格概括、归纳历史问题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对新中国外交政策的外交成就的教学,使学生认识到新中国在复杂严峻的国际环境中,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积极开展外交活动,取得了一系列重大成就,从根本上改变了旧中国外交的屈辱局面,显示了中国人民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和爱好和平的愿望。 2、通过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教学使学生认识到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得到了国际社会的高度评价和赞扬,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成为处理与国相互关系的准则,新中国为建立新型、平等、和谐的国际新秩序作出了重大贡献。 3、通过中国代表团参加日内瓦会议、亚非会议内容的教学,使学生认识到新中国在国际事务中的地位和作用不断提高,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点]  (1)本节重点是新中国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新中国奉行的外交政策是由新中国的社会主义政权性质和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所决定的,也与新中国成立初期所面临的国际形势有着密切联系。新中国外交政策的特点充分体现在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活动中。因此,重点掌握这一内容有利于学生理解和掌握本节其它内容,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也有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2)本节的另一重点是新中国提出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标志着新中国外交政策的成熟。它是我国处理与国之间相互关系、参与国际事务所遵循的一项基本原则,为开创中国外交新局面奠定了基础。同时,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为确立新型的国际关系作出了重大贡献,受到世界各国的广泛赞扬。深刻理解这一内容也有利于理解今天的中国外交和观察当今国际事务。  [教学难点]  本节难点是对新中国初期制定“一边倒”外交方针原因的分析,以及对此方针的评价。要正确理解“一边倒”的方针,必须分析建国之初国内外复杂的形势。高一的学生世界近现代史的知识比较缺乏,知识储备不足,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一、翻开中国近代史,呈现在我们面前是总是一幅幅伤心惨目的画卷:国土沦丧,山河破碎,经济凋敝,生灵涂炭,“四万万人齐下泪,天涯何处是神州”。一条条不平等条约,像是一个个噩梦,萦回不去。“一唱雄鸡天下白”,新中国以崭新的姿态,活跃在国际舞台,长袖善舞,尽展大国雄姿,“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我们的朋友遍天下。今天,我们就学习、感受共和国的外交。 二、教师提问:1949年10月有什么重大的历史事件发生?(并提示学生应该异口同声地回答出来)。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点明即新中国的成立。接着进一步提问:新中国的“新”新在何处?(可以提示学生从新中国成立的历史意义中去找)总结为:实现了民族的独立;人民当家作主,成了国家的主人;从发展方向上看,是社会主义性质的国家。引入课题:今天,我们还可以从另外一个角度看新中国的“新”那就是外交。 新与旧是相对而言的,那么旧中国的外交是什么样的外交?请学生回答,顺便可以让学生用史实说明。得出结论:旧中国的外交是屈辱的外交。可列举的史实有:一系列的不平等条约。那么,新中国开拓了怎样的外交新局面?有人说外交是一种政治智慧,那就让我们一起来领略新中国第一代领导集体的智慧吧! 一、新中国的外交活动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从新中国成立到20世纪50年代中期,是新中国外交的奠基时期。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通过的“共同纲领”,确定了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成为中国政府始终坚持的外交原则。50年代中期,新中国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发展与周边新兴民族国家的关系,标志着新中国外交政策的成熟。中国参加了日内瓦会议和万隆亚非国际会议。在亚非会议上,中国代表团提出了“求同存异”的原则,对会议的进展起到了非常积极的作用,赢得了许多亚非国家的支持。此后,中国与亚非许多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这一时期的外交活动,使新中国在国际上的影响大大增强,为70年代我国外交的重大突破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第二阶段:20世纪六七十年代,在世界局势发生重大变化的情况下,中国外交打开了新局面。新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得到恢复,中美关系正常化,中日邦交正常化,成为这一时期的重大事件,昭示着新中国外交的重大突破。 第三阶段: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新中国实行改革开放,在对外政策上也作了重大调整。中国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基础上,与所有国家发展友好关系,实行“无敌国外交”的策略,为中国的经济建设创造一个和平的环境;同时,力争在国际事务中发挥积极的作用,为世界的和平与发展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二、新中国建立时的国际形势 1、有利形势: (1)、二战后,资本主义世界体系被削弱; (2)、欧亚人民民主国家的出现,社会主义力量的加强; (3)、亚非拉民族解放运动高涨,许多半殖民地、殖民地国家取得了民族独立。 2、不利形势: (1)、帝国主义国家对新中国充满敌意; (2)、美国对新中国封锁、孤立、包围。 3、特点: 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大阵营的对立和激烈斗争。 三、新中国外交的基本政策和初期的三个方针 1、新中国初期的时间限定“建国初期”是指1949年到1955年。 2、背景:建国初期国际关系最突出的特点是 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 和 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 的对立和激烈斗争。 3、新中国建立后奉行 独立自主的和平 外交政策。 引申:规定了新中国外交政策的基本原则的文件是 《共同纲领》 ,它是 1949 年的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 会议上通过的,具有 临时宪法 的性质。 4、概括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外交政策的三项基本方针。 内容 含义 意义  “另起炉灶”? 不承认旧的屈辱外交关系,而在新的基础上另建新的平等外交关系? 使我国改变了半殖民地的地位,在国际交往中独立自主。?  “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 先消除帝国主义在华残余势力和一切特权,再考虑与西方国家建交? 巩固了新中国的独立与主权,奠定了与世界各国建立平等互利外交关系的基础。?  “一边倒”? 坚定不移地站在社会主义阵营一边? 在国际交往中不致孤立?  四、初期的外交成就 (一)同苏联等国建交。 第一个同新中国建交的国家是 苏联 ,1950年,两国签订了《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随后,又有16外国家同中国建交。 (二)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1、背景:1953年朝鲜停战后,国际紧张局势趋于缓和。 2、为什么中国政府以主动的姿态,积极谋求建立新的国际关系? 答:为争取国际局势的进一步好转和为国内即将展开的大规模经济建设创造和平的国际环境。 3、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与完善: 时间:1953年,周恩来在会见印度代表团时提出。 初期内容:互相尊重领土主权、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惠、和平共处。 内容完善:1954年,将“平等互惠”改为“平等互利”; 1955年,在亚非会议上,周恩来又把“互相尊重领土主权”改为“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 (要求学生掌握完善后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内容。) 4、意义: (1)在国际上产生了越来越广泛的影响,逐渐成为解决国与国之间问题的基本准则。 (2)标志着新中国外交政策的成熟。 (三)参加日内瓦会议 时间:1954年; 会议议题:和平解决朝鲜和印度支那问题; 意义:这是新中国第一次以大国身份参加的重要的国际会议。 结果:达成了《关于恢复印度支那和平的日内瓦协议》;结束了法国在印度支那地区长达八年的殖民战争;进一步缓和了亚洲和世界的紧张局势。 (四)参加万隆会议(亚非会议) 时间:1955年; 地点:印尼万隆; 会议性质:这是第一次没有殖民主义国家参加的亚非国际会议; 会议议题:讨论各国共同关心的国际问题和亚非国家发展问题; 问题:“求同存异”方针提出的背景是什么? 答:因为帝国主义国家对会议的干扰破坏,以及与会国之间因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不同而产生矛盾和分歧。 问题:“求同存异”的“同”和“异”指什么? 答:“同”是指 都曾遭受过殖民主义的压迫 ,“异”是指 思想意识和社会制度不同 。 结果:通过了《关于促进世界和平和合作宣言》,显示了“万隆精神”。 问题:什么是“万隆精神”? 答:亚非人民团结一致,反对殖民主义,争取和维护民族独立,增进各国人民间友好合作。 意义:加强了中国同亚非各国的联系。 (教师归纳) 新中国成立初期外交工作取得的成就 时间 成就 意义  1949.10—1950.10 与苏联等17个国家建交 打破了美国的外交孤立政策  1953年 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标志新中国外交政策的成熟  1954年 参加日内瓦会议 新中国第一次以世界五大国身份参加  1955年 参加万隆会议 加强了我国同亚非各国的联系   1、与旧中国外交比较,新中国外交的特点是什么?新中国成立初期为什么要实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提示学生从政权性质、外交政策的根本目的、国际环境、近代中国的屈辱外交史这几个方面来考虑) 分析总结: (1)、新中国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独立自主的人民民主专政国家。 (2)、《共同纲领》以法律的形式肯定了外交政策的原则,体现了实行独立自主外交政策的根本目的。为了保障本国的独立、自由、和领土的完整,拥护国国际的持久和平和各国人民的友好合作,反对帝国主义的侵略政策和战争政策。 (3)新中国成立时,以美国为首的帝国主义国家不承认新中国,对新中国采取敌视政策。 (4)新中国成立时,社会主义已经成为一个体系;亚非拉人民的民族解放运动日益高涨,赢得了民族独立。为新中国奉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创造了有利的国际环境。 (5)新中国成立前,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旧中国没有独立自主的外交,受尽帝国主义的凌辱。 启示:一个国家的外交政策由政权的性质、国家利益、国际环境和国家的综合国力决定。 2、建国初期为什么实行“一边倒”的外交方针?如何评价? (1)含义:倒向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一边,但并不意味着无条件地倒向苏联一边,或是与美的绝对对抗。事实上,中国在联苏的同时,始终没有放弃独立自主的原则立场;在抗美时,也存在一定条件下讲和的一面。 (2)评价:积极:使新中国在保障人民革命胜利成果、保卫和平、维护独立与主权的斗争中不会处于孤立境地。消极:作为特定时代的产物,也有一定的消极作用。由于明确了倒向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一边,在对外关系上就不可能不受该阵营的制约,所以在独立自主的行动上多少受到限制。在实施过程中照搬了苏联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给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带来了负面影响。 3、你认为国家与国家之间应该建立一种什么样的外交关系?为什么? 分析总结: (1)建立平等,互利的,互相尊重的基础上的外交关系才可以持久。 (2)关系: 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必备条件、基础、核心; 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贯彻五项原则的保证; 平等互利——共处的条件; 和平共处——出发点和结果 (3)意义:五项原则的提出在国际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被广泛认为是解决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基本准则,标志着新中国外交政策的成熟(因为它是在我国实行独立自主外交政策的前提下提出的,既维护了中华民族的利益又得到了国际社会的认可)。唯有建立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基础上的国家关系最可靠,最有生命力,最能促进国际局势的稳定与健康发展。遵循这些原则,社会制度不同的国家也能和睦相处,违背这些原则,社会制度相同的国家也会发生尖锐对抗。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为建立新型、平等、和谐的国际新秩序作出了重大贡献,受到世界各国的广泛赞扬。和平共处五项原则自首倡至今,经过几十年的国际风云变化的考验,表现出强大的生命力,成为当今公认的现代国际法和处理现代国际关系的共同准则,是处理国与国关系的最好方式,也是建立国际新秩序的基础。例如,在美国发动伊拉克战争时,遭到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的反对。在朝核问题上,正是因为中国奉行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坚持对话代替对抗,不干涉朝鲜内政,所以在六方会谈中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得到国际社会的肯定。 [课堂小结] 新中国成立后,根据复杂的国际形势、国家政权性质、国家利益,确定了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在此方针指引下,新中国初期取得了外交上的重大成就:打破了帝国主义孤立封锁中国的政策,到建国一周年时,与苏联等17国建交;提出处理国际关系的基本准则----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步入世界外交舞台,在日内瓦会议和万隆会议上发挥了积极作用。 众所周知,后来中苏关系破裂,“一边倒”方针无为以继,中国处于美苏夹击的困境之中,中国的外交将何去何从?共和国又面临严峻的考验。到了70年代,“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中国的外交终于闯出险滩,获得一个又一个的新突破:重返联合国舞台、中美关系坚冰解冻、中日邦交正常化等等,这些内容,我们下一节将继续学习,继续感受!同学们再见! [质疑反思] 1、新中国初期为什么能取得巨大的外交成就? 提示: 国际原因: (1)、二战后,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崩溃 (2)、社会主义力量的加强 (3)、亚非拉许多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取得了民族独立 国内原因: (1)、卓越的外交家 (2)、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 (3)、英明的外交决策(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2、独立自主的外交方针与“一边倒”是否自相矛盾? 提示:不矛盾 从当时的国际形势看,二战后世界局势发生了巨大变化,资本主义体系被削弱,社会主义力量壮大,形成了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和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的对立和斗争。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国家对新中国实行孤立和封锁政策,为了巩固新政权,新中国只有依靠社会主义阵营的力量。因此,新中国提出“一边倒”的外交政策,是根据当时国际形势的变化而做出的明智选择。 从“一边倒”外交政策的内容看,它与独立自主的提法并不矛盾。因为它最终的目的是为了捍卫新中国的独立与主权。倒向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并不意味着新中国就盲目地顺从苏联,而不维护自己的国家利益。 从结果看,“一边倒”外交政策的制定很有必要。在新中国成立的第二天,苏联就宣布同中国建交,并且邀请毛泽东访苏,双方签订了《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这一条约的签订和中苏建交,对打破帝国主义孤立封锁中国的政策,巩固中苏两国人民的团结,促进了中国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作用十分重大。 3、新中国与清政府的外交政策有何根本区别?从中可得出哪些历史认识? 提示:清政府对外妥协,出卖国家主权;新中国则实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方针,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 认识:落后就要挨打,弱国无外交;政治腐败,经济落后,必然导致外交失败;捍卫国家主权,提高国家国力是国家外交的坚强后盾。 教后记: 新课标要求教师要经常不断地进行教学反思,以提高教学艺术。 “新中国初期的外交” 是我使用新教材,运用历史学习“三步曲”(了解-理解-见解)进行教学的一次尝试。过程中我觉得比较困惑的还是关于“一边倒”方针的理解和评价,查阅网上,关于“一边倒”的评论简直是铺天盖地,争辩激烈。如何让学生搞清弄透,不是易事。另外,怎样放开手脚,让学生自主去学、去思、去辩,也是我们老师观念上一时难以突破的事情。此外,在高考指挥棒下,在传统的评价机制之下,新课改何去何从,还是让我们有些犹疑彷徨 附:板书设计 另起炉灶 外交基本方针 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 一边倒 初期实践成果 《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 新中国 十多个国家相继与中国建交 初期的外交 外交政策成熟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 参加日内瓦会议 走向国际舞台 参加万隆会议

【点此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