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 课标要求: 知道“始皇帝”的来历和郡县制建立的史实,了解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及其影响。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秦统一六国与秦朝疆域,秦汉中央官制的构成和特点,郡县两级制,焚书坑儒和挟书律。 (2)、过程与方法:阅读历史材料和从中获取有效信息的方法,史论结合、论从史出。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认识秦朝统一在中国历史上重大进步作用,培养维护国家统一的爱国主义情感。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长时期的特点,对中国历史的发展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教学课时:1、5课时。 重点难点: 重点: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三要素:皇帝制度的确立,地方上推行郡县制,从中央到地方形成一套完整的官僚体系)??? 难点:秦朝创建中央集权制度的作用和影响 一、中央官制的演变 1. 汉朝 (1)沿袭秦朝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 (2)汉武帝频繁更换丞相; (3)设中朝(内朝),由皇帝亲信近臣(侍从、秘书)构成(这些人身份低微,被皇帝破格使用担任尚书令、侍中等),参与国家政治中枢的决策,导致由丞相、御史大夫为首所构成的官僚机构成了“外朝”,被拒于政治决策之外,相权削弱,君权加强。 2. 隋唐:实行三省六部制 (1)中央的中书、门下和尚书三省,分别负责决策、审议和执行。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相权一分为三,三省之间既合作,又互相牵制和监督,削弱了相权,保证了君权的独尊。 (2)尚书省之下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 3. 北宋 (1)设中书门下为最高行政机构,行使宰相职权,长官称“同中书门下平章事”; (2)增设“参知政事”,作为副宰相,分割宰相的行政权; (3)设三司使管理财政,分割宰相财权; (4)设枢密院掌军政,长官枢密使分割宰相军权。 4. 元朝 (1)在中央设中书省作为最高行政机关,替代三省,直接统领六部,行使宰相职权; (2)枢密院:最高军事机关; (3)宣政院:统领宗教及西藏事务。 5. 明朝 (1)丞相制度的废除:明太祖朱元璋鉴于历史上丞相“专权乱政”、妨碍皇帝行使权力的教训,正式下令罢除丞相职位,使六部直接隶属于皇帝。丞相制度被永远废弃。 (2)设内阁 ①背景:朱元璋废除丞相职位,达到了高度集权的目的,却导致丛杂的政务集于皇帝一身的弊端。 ②过程:明成祖朱棣设立内阁制,以内阁作为皇帝处理国政的助理机构。内阁起初以官位较低的官员入午门内的文渊阁当值,后来入阁官员的权势和地位逐渐提高。 ③地位:内阁是皇帝为加强专制而建立的政治机构,然而职权范围始终不明朗,不能正式统率六部百司。 ④影响:皇帝虽然离不开内阁,但是仍然担心内阁地位的上升可能威胁皇权,于是以司礼监的太监予以牵制。宦官参政,妨碍阁权,甚至控制内阁,是导致明代政治日益黑暗的重要原因。 6. 清朝 (1)皇太极:议政王大臣会议(皇权受到限制) (2)康熙:南书房(皇权得到扩大) (3)雍正:军机处(皇权到达顶峰) ①目的:根本目的是为了加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 ②内容:清朝雍正年间,为适应西北军务的需要,始设军机房,不久改名军机处,选亲重大臣协办军务,后来又由单纯处理军务逐步扩大到处理其他政务。 ③特点:军机处是辅助皇帝处理政务的中枢机构。军机大臣均由钦定,只能秉承皇帝旨意办事,军政大权进一步集中到皇帝手中。军机处机构简单,人员精干,办事效率较高。 ④影响:军政大权集中到皇帝手中,君主专制制度达到了顶峰。 二、地方行政机构的演变 1. 汉朝:(1)汉初:郡国并行制; (2)汉武帝:采用推恩令削藩,实行郡、县两级制; (3)东汉:州“刺史”改为“州牧”,转变为州、郡、县三级。 2. 元朝:实行行省制(中国省制的开端),形成省、路、府、州、县级制。 三、选官制度的演变 1. 世官制:我国在夏商周时期主要实行的是世官制,也叫世卿世禄制。 2. 察举制:由官吏察访合适的人才向中央推荐,最后由中央予以任用的选官制度,是一种由下而上推选人才为官的制度,这是两汉选用官吏最主要的途径之一。察举制权操于上,百姓不得参与,民意无从体现。 3. 九品中正制:魏晋南北朝时期,地方行政部门设置“中正”,对当地人物的德才进行评定,区别高下列为九等。“中正”所评定的品级,成为授官的依据。在这种制度下,世家大族子弟依靠门第即可步入仕途,所以他们往往不注重提高才能。而真正有才学,但出身低微的人,很难在中央和地方出任高官。 4. 科举制:隋唐以后,科举制成为主要的选官制度。隋文帝废除九品中正制,开始采用分科考试的方式选拔官吏,隋炀帝时,政府开始设进士科,科举制形成。唐、宋、元各朝继承并完善了科举制。 2.谏议制度 (1)原因:需要有制度来对皇帝的言行和决策进行监督。 (2)表现:a.隋唐三省六部制中的门下省; b.宋代谏院等等。 3.评价 (1)消极:不能从根本上约束皇帝的权力,也不能杜绝官僚队伍中的腐败和低效现象。 (2)积极:在整顿吏治,打击地方割据势力,维护中央集权,谏正皇帝过失,防止决策失误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五、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1. 积极影响 (1)有利于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巩固和发展。 (2)有利于维护祖国统一与领土完整。 (3)有利于民族的融合。 (4)有利于社会安定和封建经济文化的发展与繁荣。 2. 消极影响 (1)决策具有独断性、随意性,易出现失误;官吏唯上是从,助长因循守旧之风;官僚机构膨胀,导致官僚主义、贪污腐化。 (2)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使中国落后于西方。 (3)思想上的控制使科学和文化的发展严重的滞后。 思维升华 1.皇帝制度的确立,表明皇帝地位凌驾于一切之上,具有支配一切的绝对权威。历代封建君主均采用皇帝这一名号,从而使皇帝成为封建专制主义统一国家的神圣代表。 2.三省六部制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重大创造:它将相权一分为三,实现了中央部门之间决策权与执行权的分离,发挥了群臣在国家管理上的作用。这既减少了决策失误,又有利于中央各部门之间相互牵制;既有利于提高行政效率,又能避免丞相专权。 3.中国封建社会的监察制度,对加强政府和官吏的监督、调整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起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也是中央加强对地方控制、强化皇权、巩固封建统治的重要手段。 4.明朝内阁始终不是法定的中央一级的行政机构或决策机构。内阁是君主专制强化的产物,不可能对皇权起到制约作用。同样,宰相制度的废除,并不意味着相权的完全消失,此后,六部尚书的权力相应扩大,这种权力实际上也是相权的一种表现形式。 5.行省制度改变了我国古代地方管理体系,省级行政单位直属中央,有利于中央对地方的控制,从而加强中央集权,更有利于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从郡县制到行省制的变化,主要反映了我国古代行政区划的发展,反映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 6.明朝内阁制与西方近代内阁制有本质区别:在西方,内阁是国家最高行政机关,是民选议会中的多数党组织,是民主政治发展的重要成果,而明朝内阁制属于君主个人专制,是君主专制强化的产物。 考点精讲 1.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 (1)中国政治制度的历史经过数千年的发展过程,从未中断,因此源流分明,沿革清晰。 (2)以君权为中心,高度集中权力。在人神关系上,鼓吹君权神授,君权至上,以神权服务于君权。在君臣关系上,宣扬君令臣从,下级依附上司,全国依附君主。在权力配置原则上,君主一人全面垄断了全国的一切大权,国家所有政治制度内容的设置,无一不是为了确保这种权力的集中,确保君主意志的畅通无阻。 (3)人治高于法治。人治的实质是权治、官治,是独裁统治。 (4)完备性、周密性和成熟性。中国古代政治机构的设置是相当完备的,从君主到臣僚,从中央到地方,上下相依,交叉相连,统治网络严密周全。 (5)宗法关系的残余严重影响到古代政治制度的建设,父权观念渗入到国家政治制度中。 (6)在漫长的政治制度的发展过程中,儒家经典是君主专制制度的理论基础,是历代各项制度与政策的依据。 2.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演变的特点及影响 (1)特点:在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斗争中,中央的权力得到加强。在郡县制的发展过程中,中央一直强化对地方的领导、监督和制约,而地方则要求有充分的独立自主权。中央与地方的矛盾一直存在。历代统治者总是采取调整地方机构和限制地方权力的措施以加强集权统治。地方行政受到多方面限制,不能充分发挥积极性。这种情况在宋、明两代尤为突出。 (2)影响:我国的地方行政制度,自秦朝实施郡县制度以来,逐渐得到发展和完善。这一制度在征发徭役、兵役,征收田赋和租税,以及管理地方的治安秩序方面发挥了良好的作用;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封建统治;也有利于社会的稳定和经济的发展。 3.分封制、郡县制与行省制的异同 (1)相同点:①都是中国古代重要的地方行政制度;②都是为了加强对地方的控制,巩固统治;③都在一定时期产生过积极影响。 (2)不同点 ①实施的时代:分封制产生于奴隶社会,盛行于西周,瓦解于春秋战国时期;后两者都处在封建社会,郡县制几乎盛行于整个封建时代,行省制确立并盛行于元朝。 ②和中央政府的关系:分封制下诸侯国相对独立于中央政府之外,权力和地位可以世袭;郡县制是中央政权隶属下的地方行政体制,郡守和县令都由皇帝直接任免;行省制是元朝的地方行政体制,其行政长官直属中书省。 ③作用和影响:分封制在一定时期内产生过一些积极作用,但后期其割据势力破坏了国家的统一和社会安定;郡县制在否定分封制的基础上得到确立和发展,使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进一步得到巩固,维护了国家的统一和民族团结,对后世影响深远,而且经过后世调整和补充,其积极作用愈益明显;行省制使各族人民处在一个中央政府管辖之下,便于民族间友好相处和交流,促进了民族融合,中华民族的向心力和凝聚力加强,且成为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为我国明清以后的地方行政区划奠定了初步的基础。 (3)从分封制到郡县制再到行省制,说明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形成和演变经历了一个从低级到高级不断发展的过程。 4.明清时期君主专制制度的特点和影响 (1)特点:①既有继承又有发展。如监察制度、选官制度、行省制度等都体现了继承性的特点。而内阁、军机处的设置则是一种新举措。②内容详尽而全面。其制度和措施涉及政治、经济、军事、监察、司法、思想文化和暴力手段等各个方面。③程度空前强化。主要体现在《大明律》的制定、特务统治的加强、八股取士的推行、军机处的设置和文字狱的严酷等方面。④体现了时代特征。君主专制逐渐达到顶峰,并且走向反动,反映了我国封建专制制度渐趋衰落的时代特征。 (2)影响:①积极影响:明清时期中央集权制度的强化,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它对于稳定和重建封建统治秩序、恢复和发展社会经济、粉碎内部分裂叛乱、抵御外来入侵、巩固和发展统一的多民族国家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②消极影响:a从目的看,它是为了维护渐趋衰落的封建制度和“家天下”的皇族统治,具有历史的反动性。b.从措施看,它是以强化封建专制为核心,最大限度地把对全国的统治置于皇帝一人之下,这就违背了时代潮流,阻碍了历史进步,在根本上潜伏了更大、更强烈的统治危机。 5.评价科举制 进步性:(1)科举制度破除了世家大族垄断官场的情形,保证了专制政府行政人员的来源,有较高文化素养的士人从政,为行政效率的提高创造了条件。 (2)这种制度也促成了普遍持久的读书风尚,有益于社会重学风气的形成。 (3)以严格的考试作为选官方式,从追求公平公正的角度来看,也有一定的合理性。 局限性:考试的科目及内容,大都不出儒学经义的范围,特别是明清八股取士,被选拔的多是缺乏进取精神和创造意识的人。科举制作为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选官方式,其实是一种将“天下英雄”诱入最高掌权者能够控制的范围之中的制度。 真题感悟 1.(2010·广东卷)唐代和宋代都有谏官。唐代谏官由宰相荐举,主要评议皇帝得失;宋代谏官由皇帝选拔,主要评议宰相是非。这说明 (  ) A. 唐代君主的权力不受制约 B. 唐代以谏官削弱宰相的权力 C. 宋代谏官向宰相和皇帝负责 D. 宋代君主专制的程度高于唐代 解析:唐代谏官主要评议皇帝得失到宋代主要评议宰相是非。这反映了君主专制的加强,即从某个侧面说明了宋代君主专制的程度高于唐代。A项君权“不受制约”提法错误;宋代以谏官削弱宰相的权力,B项排除;宋代谏官由皇帝选拔,向皇帝负责,C项也不对。 答案:D 2.(2010·上海历史卷)元朝为加强中央对西藏和台湾的管辖,分别设置了 (  ) A.中书省、伊犁将军    B.宣政院、中书省 C.伊犁将军、澎湖巡检司 D.宣政院、澎湖巡检司 解析:中书省管辖大都及其周围地区;伊犁将军(清朝设立),管辖新疆天山南北的军务与民政。 答案:D 3.(2010·浙江卷)科举制是我国古代的选官制度。下列各项中,确切反映唐朝科举制情况的是 (  ) A.其形式都是以官举士 B.采用八股考试方式 C.分进士等科目考试 D.要求应试士人熟读四书五经 解析:抓住时间信息“唐朝”和关键信息“科举制”。“其形式都是以官举士”指的是九品中正制,人才由有名望的推荐官荐举,排除A项。采用八股考试方式是在明清时期,与时间信息不符,排除B项。四书为儒家经典,南宋学者朱熹将《礼记》中《大学》、《中庸》两篇拿出来单独成书,和《论语》、《孟子》合为四书,故四书五经是南宋以后儒生学子的必读之书,与时间信息不符,排除D项。唐朝科举制的含义就是用分科考试的办法选拔官员的制度,故正确答案为C项。 答案:C 4.(2010·安徽卷)柳宗元认为,秦末农民起义“咎在人怨,非郡邑之制失也”;西汉七国之乱“有叛国而无叛郡”“秦制之得亦明矣”。下列哪种说法最符合材料原意(  ) A.郡县制与秦末农民战争没有关系 B.七国之乱因汉初分封而爆发 C.郡县制有利于中央集权统治 D.郡县制取代分封制是历史的必然 解析: 题目给了三句话,最后得出“秦制之得亦明矣”,这里的秦制指的是秦朝的郡县制,郡县制有利于加强对地方的控制,加强中央集权统治,因此选C,A、B两项都是材料中的一部分,不够全面。材料无法体现郡县取代分封制的历史必然,因此排除D。 答案:C 5.(2010·北京卷)专制集权的不断加强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一大特征。回答问题。 下图是一副古代北京地区的政区示意图。图中反映的地方行政制度实行于 (  )  A.西周 B.秦朝 C.汉朝 D.唐朝 解析:依图可知,此时有郡,有国,故应是汉朝的郡国并行制。 答案:C 6.(2010·福建卷)《朱子语类》云:“唐制:每事先经由中书省,中书做定将上,得旨,再下中书,中书以付门下。或存未当,则门下缴驳,……若可行,门下又下尚书省,尚书但主书撰奉行而已。”对此理解有误的是 (  ) A.体现三省分权制 B.完善中央监察机制 C.减少行政决策失误 D.分散相权加强皇权 解析:此题考查三省六部制概念的掌握,显然根据材料和概念的理解,A、C、D三项均是正确的。B项转换了概念,它不属于监察范畴。新课程一标多本,但历史基本概念是不变的。对历史基本概念的把握一定要到位,也是今后高考必然会考到的。 答案:B 7.(2010·山东卷)宋朝形成了“中书主民,枢密院主兵,三司主财,各不相知”的局面。这反映出 (  ) A.宰相职权范围扩大 B.专制皇权达到顶峰 C.君权对相权的制约 D.中央对地方控制加强 解析:这是宋代分割相权采取的措施,为了集中皇权,分割相权,宋代设立中书门下分割宰相的行政权;设枢密院分割宰相的兵权;三司使分割宰相的财权,使宰相的权力一分为三,从而达到集中皇权的目的。故本题答案为C。 答案:C 8.(2010·全国卷Ⅱ)南朝梁昭明太子萧统编纂的文学总集《文选》在唐代备受青睐,宋初仍有“《文选》烂,秀才半”之说。这一现象产生的直接原因是 (  ) A. 儒学丧失了独尊地位 B. 进士科主考诗赋策论 C. 社会上书籍极为匮乏 D. 唐朝人喜爱南朝文化 解析:解答此题,首先要明确南朝梁昭明太子萧统编纂的文学总集《文选》中选录了自先秦到齐梁时期的许多诗文作品。本题可以用排除法解答:首先自汉武帝时期董仲舒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后,儒学就没丧失过独尊地位,故A项不符合史实;其次是唐宋时期,是我国文学发展的一个高潮时期,故C项“社会上书籍极为匮乏”不符合史实;第三,唐朝人喜欢南朝文化太过牵强,应排除。唐太宗时期,实行进士科考诗文策论,符合题意。 答案:B 9.(2010·江苏卷)“元起朔方,固已崇尚释教(佛教),及得西域,世祖以地广而险远,……思有以因其俗而柔其人,乃郡县土番之地,设官分职,而领之于帝师。”这里的“官”隶属于 (  ) A.宣政院 B.中书省 C.理藩院 D.行中书省 解析:“土番”即吐蕃,也就是西藏地区。元朝在中央设立宣政院,统领宗教事务和管理西藏地区。故正确答案为A。 答案:A 10.(2010·江苏卷)诗人左思在其《咏史》中浓郁悲歌:“世胄蹑高位,英俊沉下僚。地势使之然,由来非一朝。”造成这一社会状况的制度原因是 (  ) A.征辟制 B.察举制 C.九品中正制 D.科举制 解析:“世胄蹑高位,英俊沉下僚”指的是世家大族子弟依靠门第即可出任高官,而真正有才学,但出身低微的人,只能做地位卑下的小官。很显然造成这一状况的制度原因是九品中正制。故正确答案为C。 答案:C 11.(2010·江苏卷)柳宗元《封建论》载:“时有叛国而无叛郡,秦制之得,亦以明矣。”符合这一论断的历史时期是 (  ) A.秦朝 B.西汉 C.南北朝 D.唐朝 解析:汉初在地方实行郡国并行制。故正确答案为B。 答案:B 12.(2009·上海卷)在宋代的官员中,有三分之一以上来自平民家庭,这是因为当时推行的选官制度是(  ) A.军功爵制 B.察举制 C.九品中正制 D.科举制 解析:A项军功爵制是战国时期商鞅变法时期实行的,B项察举制实行于汉朝,C项九品中正制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选官制度。隋朝创立的科举制在宋朝日臻完善。 答案:D 13.(2009·四川卷)中央和地方关系是国家政治生活中的重要问题。下列措施中属于通过经济手段防止地方割据的是(  ) A. 颁布附益之法 B. 设置转运使 C. 推行募兵制度 D. 实施行省制度 解析:附益之法是汉武帝时为防止诸侯结交宾客而采取的措施,转运使是北宋集中地方财权的措施,解除了地方割据的经济基础。 答案:B 14.(2009·浙江卷)下图是一副残缺的中国古代“地方结构示意图”。请根据留存信息,判断该图反映的朝代是(  )  A.唐代 B.宋代 C.元代 D.明代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从图片材料中获取信息解答历史问题的能力。宋代的地方行政机构设置为路、州、县三级,与题干图片相符合。另外,由图片中的“知州”“通判”也可得出正确答案。 答案:B 15.(2009·浙江卷)关于明代内阁,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 A.明太祖罢除丞相职位,设内阁制 B.内阁成员的权势和地位有过提高 C.内阁正式成为统帅六部百司的机构 D.司礼监最终取代了内阁 解析:设置内阁制的是明成祖朱棣,A项错误。内阁设立之初以官位较低的官员入午门内的文渊阁当值,后来入阁官员的权势和地位逐渐提高,B项说法正确。内阁不能统率六部百司,C项错误。明代以司礼监的太监牵制内阁,取代之说不符合史实。 答案:B 16.(2009·广东卷B) 君主专制在从秦到清不断强化的过程中偶有特殊情况。能反映这一情况的是(  ) A. 战国时期秦国以王为首,统一后秦王称皇帝 B. 汉武帝以身边近臣组成中朝执掌决策权,隋代实行内史、门下、尚书三省制 C. 唐代决策、审议、执行权分离,宋代中央机构形成全面的权力牵制体系 D. 明初废除宰相,清初“军国政事”由议政王大臣会议决定 解析:A、B、C三个选项都有利于君主专制的加强,D项的前半部分“明初废除丞相”也有利于君主专制的加强,后半部分“清初‘军国政事’由议政王大臣会议决定”不利于加强君主专制,是君主专制加强的例外。 答案:D 17.(2009·海南卷)分化削弱宰相的权力,是古代中国皇帝实现个人专制的一贯做法,宋代行使宰相权力的“中书门下”,主要行使的是(  ) A.决策权 B.行政权 C.军政权 D.财政权 答案:B 18.(2010·上海历史卷)皇权与相权自秦朝以后,皇帝为了集中权力,不断削弱相权。唐朝曾以中书令、侍中、尚书令共议国政,行使宰相职权;清朝又以满汉大学士等出任军机大臣,主持全国军政要务。回答问题: (1)下图反映了汉、唐、明、清四朝中枢的演变过程。按示例完成空格。  (2)从上述材料中归纳出皇帝集权的两种方式及其作用。 答案:(1)内朝或中朝;三省六部制或三省制;内阁制度或内阁。 (2)一种是起用身边的亲信近臣,以形成决策核心,另一种是令多人共行“宰相”之职,以形成相互牵制。 材料研读及命题预测 【主题】 “创新是一个民族发展和进步的灵魂”,中国作为一个历史悠久的多民族国家在政治制度创新方面多有建树,而且其体系之完备、经验之丰富、影响之深远都是世界上其他民族不可比拟的。 【应用】 阅读下列图片,回答问题。    (1)三幅图依次反映了我国哪些朝代的哪种制度? (2)上述三种制度对我国历史发展分别产生了什么影响?反映了什么趋势? [解析] 本题是一道图片型说明题,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先辨认出图片中的三种制度,再结合所学知识回答。 [答案] (1)图一为西周的分封制,图二为秦朝的郡县制,图三为元朝的行省制。 (2)分封制的影响:加强统治,扩大统治区域,促进经济文化交流和民族整合,使西周成为延续数百年的强国。但后来导致了诸侯争霸,使我国历史上出现了第一次大分裂时期。郡县制的影响:郡县官吏由中央任免,不能世袭,有利于巩固统一,加强中央集权。行省制的影响:加强了中央集权,有利于国家的统一,是中国省制的开端,是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趋势:中央对地方的控制越来越严密。 .m

【点此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