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汉武大帝》之有大谋略堪称国器的韩安国 韩安国是汉初名将,是梁国成安县人,后适居睢阳。曾经在邹县田先生之处学习《韩非子》和杂家的学说。事奉梁孝王,担任中大夫。他不仅在平息吴、楚七国叛乱时有功,而且在后来对匈奴的作战中也是重要的将领。他极富才能,但是大器晚成,中年之后才得赏识,他登上历史舞台是在为梁孝王出使朝廷时,因在汉景帝面前,替梁孝王辩护而受到了窦太后的赏识。随后虽曾因犯法免官,但由于窦太后的关照,竟一下子从狱中囚徒提升为二千石级的梁国内史。武帝初年,外戚田蚡掌权,韩安国向其行贿,被召至京师,从此青云直上,不断升迁官至御史大夫。田蚡死后,韩安国逐渐失势,不断被疏远降职,最后抑郁而死。汉武帝称之为“有大谋略堪称国器”。 他的任途生涯以外戚田蚡掌权为界,明显分为两个时期,前期由于窦太后的赏识和田蚡的举荐,官运亨通,飞黄腾达。田蚡死后,他开始走下坡路。 韩安国为人精明,工于心计,谙于为官之道,善于调和统治者内部关系。他明知窦太后喜爱梁怀王,也深知太后不见梁使,是由于景帝的缘故,于是他就去找了大长公主为梁怀王说情辩护,他也预料到大长公主会将他的辩护转告太后。果然不出所料,他的辩护正中太后下怀,所以受到赏识。后来,梁怀王的两个亲信为帮怀王争皇位继承人而杀了袁盎,景帝派人来抓,但罪犯被梁怀王匿藏。韩安国听到后,便去劝说梁怀王,他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终于说服了怀王,迫使两个罪犯自杀。缓和了梁怀王与朝廷的紧张关系,既受到梁怀王的感激,又进一步得到了景帝和窦太后的垂青。 韩安国有远身避祸的本领。当他力排王恢,主张与匈奴和亲不久,汉王朝以马邑城诱敌深入,企图一举消灭时,消息意外泄露,诱敌失败。作为这次行动的主将韩安国丝毫没被触动,而作为韩安国部下的王恢,却被皇帝追究责任,被逼自杀。 韩安国其事 1)七国叛乱时的韩安国 御史大夫韩安国,吴楚七国叛乱时,梁孝王派韩安国和张羽担任将军,在东线抵御吴国的军队。因为张羽奋力作战,韩安国稳固防守,因此吴军不能越国梁国的防线。吴楚叛乱平息,韩安国和张羽的名声从此显扬。 《汉武大帝》中,韩安国对削藩的分析甚是透澈,我觉得在这部片子中,韩安国对七国之乱看得最准确,比皇帝、田郎官看得都准确,他的分析充满着老子福祸相依的理念,各方厉害关系看得深入全面,得失把握恰当。 韩安国:“大王必须胸中有数,皇上削藩已势在必行,首当其冲是吴王刘濞。这是一招险棋,因为一旦削藩,触动得不止是吴王一家的利益,所有的诸侯王都将一损俱损,他们极有可能联合起来,与朝廷做生死一搏……”   梁王:“有这么严重?”   韩安国:“就说胶西王吧,从来就自视为是高祖的嫡孙,压根儿就没把当今的皇上放在眼里。”   梁王脸上的肌肉跳动了一下。   韩安国:“更何况,齐王、菑(zī 滋)川王、胶东王、济南王、济北王都是他胶西王的同胞兄弟,他们私下的联合其实天然地存在,无论表面多么恭敬,内心里永远不会平衡,你说,皇上一旦削藩,他们能老实嘛!”   梁王:“太可怕了。”   韩安国:“所以为臣要说,皇上比任何时候都更需要大王的兄弟联盟。一旦削藩,朝廷对诸侯各国并无明显的实力优势,皇上只有依助于梁国的力量,才可抗衡诸侯各国可能的联合。而大王您,也只能有一种选择:无论发生什么,都必须坚定地站在朝廷和皇上的一边。要做最坏的打算!”   梁王沉默点头:“倒也只有这条路可走了。” 韩安国:“大王既然必须和皇上结成联盟,那也不能白干,从长远看来,削藩之策并不只针对其它诸侯,说到底大王您也是藩王,飞鸟尽,良弓藏,削完其它的藩王,就该轮到大王您了。所以从现在起就得有所准备。咱们先前的胃口还太小,陛下既然在此时要与梁国联盟,大王何不趁此良机向朝廷要军备、要武器、要款项,凡大王平时想要但得不到的东西,这会儿尽管去要,现在您不论要什么,皇上都会给的!” 梁王恍然地:“难怪家宴上,皇上差点把储君的位置都给了寡人。” 2)协调关系的韩安国 梁孝王是汉景帝的同母弟弟,窦太后很宠爱他,允许他有自己推举梁国国相和二千石级官员人选的权力。他进出、游戏的排场,比拟天子,超越了人臣的本分。景帝听说后,心中很不高兴。窦太后知道景帝不满,就迁怒于梁国派来的使者,拒绝接见他们,而向他们查问责备梁王的所作所为。   当时韩安国是梁国的使者,便去进见大长公主,哭着说:“公主,您与梁王是姐弟,当知梁王是一个忠孝之人。可是当有人非议梁王,太后为什么也跟着别人怀疑起梁王的忠孝呢?前次吴楚七国反叛,自函谷关以东,都是诸侯的叛军。梁王为太后亲子,皇上亲弟,深为太后和皇上担忧,当时他泣不成声,跪着送我等之人率兵讨伐叛军的。叛军不敢西进入关而最后灭亡,梁王是有大功的。如今太后听信他人传言以小节责备梁王。这也难怪,梁王的父亲、哥哥都是皇帝,他习惯了讲排场,车马仪仗都是皇上赐的,他在外面炫耀,不过是想叫天下人知道太后和皇上爱他,并没有别的意思。今天我以梁使的身份来京,皇上、太后拒见,梁王闻此,日夜哭泣,饮食俱废,尤其担心皇上的安康。唔,我不知怎么说才好,为什么梁王如此忠孝而皇上、太后不能体恤呢?”   馆陶公主闻之动容:“你说的有道理,韩大夫我想邀你和我一同去看一个人,到他那你把这番话再好好的说一遍,成吗?”   窦太后寝宫内几滴老泪从窦太后眼窝中流出。拭泪的窦太后:“这都是原话?”   韩安国:“一字不差!”   窦太后:“我要去告诉皇上,让他也知道知道,老三其实也是一腔衷肠……”   窦太后接过手帕拭着,又说:“韩大夫,你给我转告老三:我见他是爱他,不见他也是爱他。‘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之下,实难久居’呀!得富贵易,守富贵难,你看看我,一天也就一碗小米粥,几根咸菜……” 转告之后,景帝内心的疙瘩才解开,而且摘下帽子向太后认错说:“我们兄弟间不能互相劝教,竟给太后您增添了忧愁。”于是接见了梁王派来的所有使者,重重地赏赐了他们。从这以后梁王更加受宠爱了。窦太后、大长公主再赏赐韩安国价值约千余金的财物。他的名声因此显著,而且与朝廷建立了联系。 3)挽救梁王的韩安国 公孙诡、羊胜游说梁孝王,要求他向汉景帝请求做皇位继承人和增加封地的事,恐怕朝廷大臣不肯答应就暗地里派人行刺当权的谋臣。以至杀害了原吴国国相袁盎,汉景帝便听到了公孙诡、羊胜等人的谋划,于是派使者务必捉拿到公孙诡、羊胜。汉派使者十批来到梁国,自梁国国相以下全国大搜查一个多月还是没有抓到。内史韩安国听到公孙诡、羊胜隐藏在梁孝王宫中,韩安国入宫进见梁孝王,劝说为了保全梁国,交出人犯。《汉武大帝》对其做了详细描述: 梁王颓丧地坐着,手边是那黄色的皇上刚刚发来的诏命。   韩安国:“大王想一想,皇上是和大王亲呢?还是和临江王刘荣亲呢?”   梁王想:“我当然比不上临江王。”   韩安国:“临江王本来已被皇上立为太子,何等的显贵?也只因为发发牢骚,在宗庙的土地上盖房子,皇上就又要派人去查处。皇上为什么这样对待自己的儿子,因为治天下不可因私乱公。今天大王列诸侯之首,已经十分显眼了,还要听邪臣的建议,刺杀大臣,皇上因为太后的缘故,对大王不加处分;太后为此在宫中也日夜哭泣,都等着大王能改过自新,大王仍然不肯觉悟。可大王想想,如果有一天太后驾崩,大王你该怎么办呢?”   韩安国说话之时,梁王长叹唏嘘。   梁王沉吟半晌,长叹一声道:“韩内史不必再说了,我把他们俩交出去就是了。” 公孙诡、羊胜两人自杀。汉朝廷的使者回去报告了情况,梁国的事情都得到了解决,这是韩安国的力量啊。于是汉景帝、窦太后更加看重韩安国。梁孝王逝世,恭王即位,韩安国因为犯法丢了官,闲居在家。 4)辩才韩安国 匈奴派人前来请求和亲,皇上交由朝臣讨论。大行王恢是燕地人,多次出任边郡官吏,熟悉了解匈奴的情况。 王恢:“陛下,上次廷议臣之所以建议朝廷放弃和亲之策,实在是朝廷与匈奴根本不能谈和。一方是永不满足欲壑难填的不断勒索,一方是委屈求全软弱无力的一意逢迎。臣听说,在匈奴草原上,跑得最快的是黄羊,牙齿最利的是狼,它们之所以可以共生共存,是因为它们各有优长。如今朝廷与匈奴也好比黄羊和狼。对狼来说,它们不听任何劝告。匈奴人之所以如此,是因为汉朝人六十余年一直把自己当作了黄羊,总是以飞快逃跑的四蹄来说话。而今以陛下的神威,四海统一,天下归心,辽阔的地域,充实的国力,汉朝早已不是只能逃跑的羊了。臣以为汉朝已到了应该予以匈奴以教训的时刻了。”   刘彻听着,不住点头。   韩安国:“臣听说高祖皇帝在平城被围的时候,高祖皇帝七天都没饭吃。高祖皇帝回京后,不但没有愤怒心情,没有以牙还牙的念头,相反,则以德报怨!”   刘彻:“唔,你是要以牙还牙,而你是以德报怨,形同水火。接着说嘛,接着说!”   韩安国:“怨怨相报,何时能了。高祖以来实行‘和亲’的政策,至今已五代人受益,这是不争的事实。孝文帝曾经也调动天下的精兵,聚集广武常溪,想一举歼灭入侵的匈奴,结果重兵北伐,内部空虚,出现了济北王刘兴居发兵袭击荥(xing 行)阳,企图夺取中原政权的事情。孝文皇帝只好匆忙收兵,无功而返。孝文皇帝觉悟到对外用兵不能持久的道理,所以又同匈奴结成和亲。两位圣祖的事足以效法,所以臣以为还是不要反击为好。”   刘彻锁紧眉头在想。   王恢不依不饶:“御史大夫说的不对。我听说五帝不同私,三王不同乐,不是有意不同,而是时代不同了。高祖皇帝几十年戎马倥偬,之所以忍辱负重,不报平城之围的屈辱,不是力量不够,而是要休养生息,顺应天下的愿望,解决民生的温饱。现在国家强大了,边境仍受到威胁,兵士伤亡惨重,道路上的运陈前后相连,这是令所有大汉臣民痛心的事。所以臣以为还是出击匈奴,避免这种悲剧继续演下去。”   韩安国毫不相让:“不是那样,臣听说没有十倍的好处不能轻易改变旧业,没有百倍的功利不能随便地改变常规。因此,古代君王考虑国家大事前,要先祭问祖先,改变大政要占算龟筮(shi 誓),以示慎重。夏商周三代盛世,不要求夷狄归顺中国,不是说他的威力不能制服夷狄,而是因为夷狄的地方太偏远,民智太低,没有这个必要。况且匈奴的军队非常轻快凶悍,畜牧射猎,居所无常,难以制服他们。现在要发动战争,使得边郡人民长期不能耕种纺织,而去支援打仗,这很难办到。所以臣下坚持认为一定不要轻意和匈奴刀枪相见。” 群臣的议论多数附合韩安国,于是皇上便同意与匈奴和亲。 5)善保自身的韩安国 元光元年(前134),雁门郡马邑城的豪绅聂翁壹通过大行王恢告诉皇上说:“匈奴刚与汉和亲,亲近信任边地之民,可以用财利去引诱他们。”于是暗中派遣聂翁壹做间谍,逃到匈奴,对单于说:“我能杀死马邑城的县令县丞等官吏,将马邑城献给您投降,财物可以全部得到。”单于很信任他,认为他说的有道理,便答应了聂翁壹。聂翁壹就回来了,斩了死囚的头,把他的脑袋悬挂在马邑城上,假充是马邑城官吏的头,以取信于单于派来的使者。说道:“马邑城的长官已经死了,你们可以赶快来。”于是单于率领十余万骑兵穿过边塞,进入武州塞。 正在这个时候,汉王朝埋伏了战车、骑兵、材官三十多万,隐藏在马邑城旁边的山谷中。卫尉李广担任骁骑将军,太仆公孙贺担任轻车将军,大行王恢担任将屯将军,太中大夫李息担任材官将军。御史大夫韩安国担任护军将军,诸位将军都隶属护军将军。互相约定,单于进入马邑城时汉军的伏兵就奔驰出击。王恢、李息、李广另外从代郡主攻匈奴的军用物资。当时单于进入汉长城武州塞。距离马邑城还有一百多里,将要抢夺劫掠,可是只看见牲畜放养在荒野之中,却见不到一个人。单于觉得很奇怪,就攻打烽火台,俘虏了武州的尉史。想向尉史探问情况。尉史说:“汉军有几十万人埋伏在马邑城下。”单于回过头来对左右人员说:“差点儿被汉所欺骗!”就带领部队回去了。出了边塞,说:“我们捉到武州尉史,真是天意啊!”称尉史为“天王”。塞下传说单于已经退兵回去。汉军追到边塞,估计追不上了,就撤退回来了。王恢等人的部队三万人,听说单于没有跟汉军交战,估计攻打匈奴的军用物资,一定会与单于的精兵交战,汉兵的形势一定失败,于是权衡利害而决定撤兵,所以汉军都无功而返。 天子恼怒王恢不攻击匈奴的后勤部队,擅自领兵退却。王恢说:“当初约定匈奴一进入马邑城,汉军就与单于交战,而后我的部队攻取匈奴的军用物资,这样才有利可图。现在单于听到了消息,没有到达马邑城就回去了,我那三万人的部队抵不过他,只会招致耻辱。我本来就知道回来就会被杀头,但是这样可以保全陛下的军士三万人。”皇上于是把王恢交给廷尉治罪。廷尉判他曲行避敌观望不前,应当杀头。王恢暗中送给了田蚡一千金。田蚡不敢向皇帝求情,而对王太后说道:“王恢首先倡议马邑诱敌之计,今天没有成功而杀了王恢,这是替匈奴报仇。”皇上朝见王太后时,王太后就把丞相的话告诉了皇上。皇上说:“最先倡议马邑之计的人是王恢,所以调动天下士兵几十万人,听从他的话出击匈奴。再说这次即使抓不到单于,如果王恢的部队攻击匈奴的军用物资,也还很可能有些收获,以此来安慰将士们的心。现在不杀王恢就无法向天下人谢罪。”当时王恢听到了这话就自杀了。 6)堪称国器的韩安国 韩安国为人有大韬略,他的才智足够迎合世俗,但都处于忠厚之心。他贪嗜钱财。他所推荐的都是廉洁的士人,比他自己高明。在梁国推荐了壶遂、臧固、郅他,都是天下的名士,士人因此也对他很称道和仰慕,就是天子也认为他是治国之才。韩安国担任御史大夫四年多,丞相田蚡死了,韩安国代理丞相的职务,给皇帝导引车驾时堕下车,跌跛了脚。 刘彻:“没有韩安国,这殿上像少点什么。汲黯,退朝后,你再请御医代朕去看看他,朕关心着他那条伤腿。朝廷正当用人之时,既需相,又需将。身为君主能治理好天下,不在乎他有多大的神通,是因为有贤臣辅佐……” 后来渐渐被排斥疏远,贬官降职;韩安国既被疏远,很不得意;领兵驻防又被匈奴所欺侮,损失伤亡很多,内心觉得非尝谘愧。希望能够回到朝廷,却更被调往东边驻守,心里非常失意而闷闷不乐。过了几个月,生病吐血,在元朔二年(前127)中去世。 公孙弘:“陛下,刚刚得到的消息,韩安国去世了,臣请示韩将军的丧葬规格……”   刘彻一怔,久久地沉默。   刘彻:“这是一个有大谋略堪称国器的人,也是朕疏远了他……厚葬!御史大夫你就作为朕的专使,前往祭奠韩将军!” .m

【点此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