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 古代中国的商业经济 第一部分:教案内容 【教学设计】 学情分析: 高一年级的历史学习,是学生在高中阶段学习历史的起点,也是关键。能否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念,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培养一定的历史思维,决定了学生历史学习的好坏。 由于我市初中历史采取开卷考的形式,导致学生对历史往往存在这样一些印象:历史是“副科”;是死记硬背,与现实联系不大;是无用之学……由于初中的基础不扎实,对于高中历史学习产生了不利影响。高中历史教材的编写采用了专题的形式,打破了时空的界限,但这一体例对教学有以下几点不利:⑴知识系统不完整,同一阶段不同历史现象的联系不紧密;⑵专题之间的跳跃性大,新知识的学习缺少旧知识的铺垫;⑶专题性的历史内容理论性强,难度加大;⑷各模块教材之间历史知识的重复。 针对这些挑战,在备课和上课的过程中,要注意以下几点:⑴注意专题内知识的完整性问题,同时还要考虑本专题知识与其他专题的联系。在有限的时间里,深入浅出地把历史知识向学生讲述清楚,并引导他们通过学习活动有所收获。⑵反复推敲上课怎样开头,怎样结束。开头要激发兴趣,结束要让人回味。开头结束都力求短小精干,切忌拖泥带水。板书演示要清楚明了,重点关键要突出鲜明。⑶上课要关心每位学生,要使绝大多数都能真懂。在让学生思考、操作、讨论时,优秀生和后进生应有所区别,体现出“因材施教”。要使优秀生感到一定困难,要使后进生感到在进步。⑷要善于提出恰当的问题,要让学生有独立思考和独立操作的时间。一堂课要有动有静,有张有弛,有严肃有笑声。每一节课的最精华之处,一定要放慢速度,让学生能铭刻在心。⑸教学过程的关键是“交流—互动”。要依据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尽可能让学生自己活动。学生的听、说、读、写、议、辩、练、评要交替进行。⑹每次上课后,要及时记下自己成功之处和不足的地方。要作“教学日记”,随时总结经验,自觉进行反思。要及时将教学经验上升到模式建构,从个别上升到一般。 教学思路: 历史课程标准:概述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概貌,了解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特点。 《2013年福建省普通高中学生学业基础会考历史学科考试大纲(试行)》:列举春秋战国、唐、宋、明、清时期我国商业发展的概貌,了解我国古代市场与城市发展的史实。 学习要求:概述春秋战国、唐、宋、明清时期我国商业发展的概貌,了解古代中国市场与城市发展的史实;从发展繁荣阶段、市场管理、城市经济功能、区域性商帮、政府商业政策等方面归纳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特点。 重点:掌握中国古代不同历史时期“市”的发展和演变,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和归纳能力。 难点:要求学生理解中国古代“市”对时间和空间上限制的突破和商品经济的内在联系;引导学生理解中国古代商人经济实力和社会地位不对等的深层次原因。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结合教材中所提供的史料,了解中国古代商业发展和转运贸易的基本情况。 了解中国古代各朝代“市”的基本知识。 理解中国古代商人的社会地位,结合文献资料分析中国古代执政集团实行重农抑商政策的原因,培养学生利用历史文献分析和概括历史问题的能力。理解中国古代商业经济的发展和交通发展的内在关系。 深入理解中国古代商业发展过程中“市”的发展历程及其突破时间和空间限制的内在原因,以培养学生的历史知识的迁移能力和理解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学生可以在老师的指导下阅读有关历史文献,了解中国古代各朝代的商品生产和转运贸易的发展情况,借助互联网查阅更多的信息,并对有名的商帮进行深入而有价值的探究。 教师指导学生通过观察法,结合教材中所提供的历史图片和史料对中国古代“市”的发展和演进、古代中国商业中心都市的基本情况分析和论证中国古代商业发展的概貌;在有条件的地区,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观看《平遥古城》等资料片以及《乔家大院》、《晋昌源票号》、《红顶商人》等历史影片片段,增强对我国古代商人以及商品经济艰难发展的认识。 教师可以利用启发式或讨论式等教学法,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思考、探讨商业发展与农业、手工业进步之间的关系;收集有关资料,讨论商业发展对当地经济和人们思想观念产生的影响。在学生探究学习的过程中,教师要及时对学生的学习表现和学习结果进行客观、恰当的评价。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到中国古代商业经济的发展状况,认识到商业在中国古代经济发展中所起的重要作用及商人在中国经济进步中的作用。通过对历史上商业传统和商业基础的分析,联系当今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进程,增强对我国经济建设的信心。 【教学流程】 古代商业是如何产生的?请同学们阅读下列材料,说说商业发展的基础是什么? 投影: 中国之地,宜于农桑,其时男务耕耘,女勤蝉织,以为衣食之源,而用以互相交换,农有余粟,则以易布,女有余布,则以易粟,此交易之始也。 ——王孝通《中国商业史》 答: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是基础。 对!随着生产力的发展,有了多余产品,就会产生交换。 说到商业,就不可不提专门从事交换活动的群体——商人。你们知道为什么这群人被称作“商人”吗? 答:…… 投影: 周武王灭商后,商朝的遗民为了维持生计,东奔西跑地做买卖,日子一长,便形成一个固定的职业。周人就称他们为“商人”,称他们的职业为“商业”。这种叫法一直延续到今天。 问:商人在同学们眼中是什么形象? 答:…… 看起来,大部分同学对商人的认识贬的居多。很多同学都喜欢用一个词形容商人——无商不奸。商人的形象真的是如此糟糕吗?让我们共同去走近中国古代商业和商人群体,了解历史上商人的真实形象。 投影: 咬文嚼字:“无商不奸”还是“无商不尖”? “无商不尖”,出典为旧时买米以升斗作量器,故有“升斗小民”之说。卖家在量米时会以一把红木戒尺之类削平升斗内隆起的米,以保证分量准足。银货两讫成交之后,商家会另外在米筐里氽点米加在米斗上,如是已抹平的米表面便会鼓成一撮“尖头”。量好米再加点添点,已成习俗。即:但凡做生意,总给客人一点添头。这是老派生意人一种生意噱头,这一小撮“添头”,很让客人受用,故有“无商不尖”之说。 中国传统,做生意都为作坊式的家族经营,从来笃信“和气生财”、“童叟无欺”。再讲,开出一个店面不容易,谁都想将生意长长久久做下去。因此,除非是存心不想做生意,否则,何故以次充好,短斤缺两,欺人诈人,作奸多端自砸招牌? ——金羊网 问:你知道古代有哪些著名的大商人吗? 答:…… 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很多大商人,其中著名的有范蠡、吕不韦等。下面我们看一段有关范蠡经商理念的材料,想一想他是如何致富的? 投影: 范蠡说:“论其有余不足,则知贵贱……” ——《史记·货殖列传》 答:根据“有余不足”就可以知道物品的贵贱。 也就是说,他已经掌握了市场供求关系决定商品价格的规律。范蠡在物品充足时买进,在短缺时卖出,十九年中三致千金,不愧是中国古代的“经营之神”。 投影: 十九年之中三致千金,再分散与贫交疏昆弟。此所谓富而好行其德者也。 ——《史记·货殖列传》 更难得可贵的是,范蠡经常把钱财分散给穷人,这种兼济天下的精神是不是更值得我们钦佩?因此范蠡被后人尊为商人的祖师爷,并奉为财神。 到了明清时期,出现了按地域结成的商帮,最著名的是晋商和徽商。请同学们阅读课本P.17和P.18的“知识链接”。 投影: 晋商的习商谚语: “有儿开商店,强过做知县。” “凡是有麻雀的地方就有山西商人。” “宁叫赔折腰,不叫客吃亏。” “诚招天下客,义纳八方财。” “十年寒窗考状元,十年学商倍加难。” “忙时心不乱,闲时心不散。” “快在柜前,忙在柜台” “人有站相,货有摆样” …… 问:从这些晋商的习商谚语中,同学们能否感悟到晋商崛起的奥秘? 答:…… 你们知道吗,台湾首富郭台铭(台湾第一大企业鸿海精密、华人第一大民营科技集团富士康科技集团创办人)祖籍山西,就是今天晋商的代表之一。 有一部电影《白银帝国》,反映的就是晋商票号的发展历程。 投影: 晋商的票号举世闻名,这一信贷方式的特点之一是:存取、兑现等往来取决于个人之间的诚实和信任。 与晋商其名的是徽商。 投影:徽商胡雪岩 徽商指的是以新安江流域为中心的安徽徽州府的商人,因其善于忍辱负重,故称“徽骆驼”。亦贾亦儒是徽商的最大特点。“亦儒”表现为:在教育方面投入大,科举考试成材率高。在商业经营中,徽商在经商方面表现于自觉地用儒家思想来要求自己,规范自己的商业行动,讲求义利之道,见利思义,不义之财不取也。 投影:胡庆余堂“真不二价”牌匾 历经百年,胡庆余堂依然熠熠生辉,保持“真不二价”的诚信传统。 初步了解了中国古代的商人,同学们不妨议一议:一个成功的商人应该具备怎样的素质? 答:乐善、诚信、开拓…… 说得好!这些就是中国古代商人的优秀品质。 请同学们阅读课本P.17“资料卡片”中张籍的《贾客乐》和P.18“资料卡片”中元稹的《估客乐》,想一想,这两首诗反映了商人怎样的生活? 答:反映了商人为了追逐利润而往来奔波的生活方式。 商人经商甚至还面临着人身财产的安全风险,课本P.18第一段的诗句就反映了这一点。我们不难想象商人表面风光背后的艰辛与风险。 关于商人,历史留给我们的是一个色彩斑斓的背影。他们有时表现出唯利是图而为人痛恨,有时却因诚信、智慧、辛勤而为人敬佩;他们在条件允许时能经邦济世,却也有不为人所知的苦衷。由于时间关系,今天我们只是从几个角度对他们作简单的素描,有兴趣的同学可以在课下展开深入研究。 不管我们印象中的商人形象如何,不可否认的是,正是在他们的努力下,我国古代的商业才得以不断发展;他们默默从事着互通有无的工作,满足着千千万万群众的生活需求。在他们身上,我们看到中国传统文化的特征,所蕴积的商业文化,即形成的传统商业文化,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对于我们后人来说,还原他们的真实形象,传承他们的优良传统,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 城市是商业活动的中心。其实在古代,“城”和“市”是不同的概念。 投影: 城:以盛民也。从土从成…… 市:买卖所之(之,往也)也。市有垣…… ——(东汉)许慎《说文解字》 古代的“城”是统治者居住的地方,是政治中心,“市”是商品交换的场所。以后“城”、“市”结合,成为社会的中心,商业的繁荣也就总是与城市联系在一起。 请同学们阅读课本P.18~19“‘市’的发展”一目,归纳中国古代“市”的发展情况。阅读课本P.19~21“商业都会的崛起”一目,了解古代商业都会的发展状况。 投影: 朝 代 “市”的发展 商业都会  秦 代    汉 代    南北朝    唐 代    宋 代    明 清     朝 代 “市”的发展 商业都会  秦 代 明码标价   汉 代    南北朝    唐 代    宋 代    明 清    明码标价实际上反映的是诚信问题。 投影:    找一找:图中“市”在哪里? 答:…… 投影:汉代“长安市长”印 问:你知道“市长”的含义吗? 答:“市”的管理机构的负责人。 朝 代 “市”的发展 商业都会  秦 代 明码标价   汉 代 专门管理机构 长安  南北朝 “草市”形成   唐 代 “草市”成为地方商业中心,“夜市”繁荣 长安、洛阳、扬州……  宋 代    明 清    投影:唐代长安城布局 白居易曾写过“千百家似围棋局,十二街如种菜畦”的诗句,请同学们结合唐长安城布局想一想:长安城的布局有什么特点? 答:比较整齐、对称。 问:此外,还有什么特点? 答:有东市和西市。 是的,长安城有坊市之分,坊是居住区(例如:福州三坊七巷),市是商业区。我们看下面这则材料,说说市还有什么规定? 投影: 凡市,以日中击鼓三百响,而众以会;日入前七刻,击钲三百声,而众以散。 ——(唐)李林甫等《唐六典》 答:有时间限制。 长安的商业活动有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这说明封建政府对商业的管理和限制。 投影:“清明上河图”(“虹桥”画面) 问:请大家仔细观察,看看桥上有什么? 答:桥上商铺密布,反映宋代商业的发展。 从清明上河图来看,虹桥是在城外,而且桥上商铺应该是不住人的。这样的商市,就是我们前面提到的“草市”。 投影:北宋东京城布局 请同学找一找:唐代长安城与北宋东京城的“市”有什么不同? 答:繁华的商业街——打破了坊市界限;夜市——打破市的时间限制。 朝 代 “市”的发展 商业都会  秦 代 明码标价   汉 代 专门管理机构 长安  南北朝 “草市”形成   唐 代 “草市”成为地方商业中心,“夜市”繁荣 长安、洛阳、扬州……  宋 代 突破空间和时间上的限制 汴京  明 清 都市商业区繁华 苏州、四大名镇  从唐长安到宋汴京的城市格局变化,也反映了城市职能的变化,唐长安规范严谨,市场繁荣却受到限制,其城市经济职能只是附属性的;而宋汴京打破时间、地点的限制,市场扩大,城市的经济职能增强,市民生活更加方便。我们也可以想象,天子脚下,哪里人多市场大,哪里就是商人活跃的地方,这比以往是何等的自由!政府放松控制,既是商业发展、繁荣的要求,也是商业发展的必然结果啊。 现代经济学家有这样的共识:“无农不稳,无工不富,无商不活。”我国古代商业历史悠久,不断发展,商业文明是中华文明的组成部分,我们今天仅仅了解了商业发展的基本脉络,感兴趣的同学课下可以做更深入的研究,从中汲取先人的智慧。 第二部分:反思与点评 【课后反思】 备课过程中找到一则材料,姑且存下备用: 明清时期闽商是中国十大商帮之一,以海商为主体。郑成功的父亲郑芝龙是闽商的代表人物,他打破官方的海禁,戈甲坚利,建立海上武装,几乎垄断了中国与海外诸国的贸易,在短短几年内,打败最强竞争对手荷兰,成为东方海洋世界的唯一强权。 徽商是整体文化素质较高的商帮。徽商建筑高筑墙、高开窗、高挑屋檐,形似“商”字,讲究气派又不露财。大门往房子缩进三分,寓意凡是忍让三分,门罩上方有扇形的石窗,寓意抬头见“善”,门口楹联是:“欲高门第须为善,要好儿孙必读书”,形成独特儒商文化。 晋商首创中国票号,汇通天下。他们走官商道路,以“极临边境”的优势……捷足先登,乐输边饷”,成为封建统治阶级的附庸。他们形成“以末致富,以本守之”的传统观念,“子弟之俊秀者,多入贸易一途,……至中才以下,方使读书应试”。 ——引自《中国商帮》 第三部分:相关资料 【练习与测验】 课本第18页“学习思考” 答:施耐庵的《水浒传》、冯梦龙的《三言二拍》、白居易的《琵琶行》等。 课本第21页“自我测评” 答:特征:远离城镇;分布在交通便利的地区;是自然形成的民间集市;也受到政府商业机构的管理。意义:“草市”这种民间贸易形式是对官办贸易的有益的补充;这种自然形成的乡村集市后来演进为相对集中的商业中心,有力地推动了中国古代商品经济的发展。 课本第21页“材料阅读与思考” 答:⑴说明唐代商品经济非常发达,商人获利丰厚经济实力增强;政府行政官员企图依仗其手中的权力从商业中获得利益。⑵说明在唐代政府对商业的控制依然比较严格。

【点此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