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 走向整体的世界 第一部分:教案内容 【教学设计】 学情分析: 高一年级的历史学习,是学生在高中阶段学习历史的起点,也是关键。能否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念,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培养一定的历史思维,决定了学生历史学习的好坏。 由于我市初中历史采取开卷考的形式,导致学生对历史往往存在这样一些印象:历史是“副科”;是死记硬背,与现实联系不大;是无用之学……由于初中的基础不扎实,对于高中历史学习产生了不利影响。高中历史教材的编写采用了专题的形式,打破了时空的界限,但这一体例对教学有以下几点不利:⑴知识系统不完整,同一阶段不同历史现象的联系不紧密;⑵专题之间的跳跃性大,新知识的学习缺少旧知识的铺垫;⑶专题性的历史内容理论性强,难度加大;⑷各模块教材之间历史知识的重复。 针对这些挑战,在备课和上课的过程中,要注意以下几点:⑴注意专题内知识的完整性问题,同时还要考虑本专题知识与其他专题的联系。在有限的时间里,深入浅出地把历史知识向学生讲述清楚,并引导他们通过学习活动有所收获。⑵反复推敲上课怎样开头,怎样结束。开头要激发兴趣,结束要让人回味。开头结束都力求短小精干,切忌拖泥带水。板书演示要清楚明了,重点关键要突出鲜明。⑶上课要关心每位学生,要使绝大多数都能真懂。在让学生思考、操作、讨论时,优秀生和后进生应有所区别,体现出“因材施教”。要使优秀生感到一定困难,要使后进生感到在进步。⑷要善于提出恰当的问题,要让学生有独立思考和独立操作的时间。一堂课要有动有静,有张有弛,有严肃有笑声。每一节课的最精华之处,一定要放慢速度,让学生能铭刻在心。⑸教学过程的关键是“交流—互动”。要依据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尽可能让学生自己活动。学生的听、说、读、写、议、辩、练、评要交替进行。⑹每次上课后,要及时记下自己成功之处和不足的地方。要作“教学日记”,随时总结经验,自觉进行反思。要及时将教学经验上升到模式建构,从个别上升到一般。 教学思路: 历史课程标准:了解两次工业革命的基本史实,探讨其对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发展的影响。 《2013年福建省普通高中学生学业基础会考历史学科考试大纲(试行)》:了解英国工业革命开始的标志、工厂制度的出现、瓦特改良蒸汽机和蒸汽时代到来的史实;了解石油能源的使用、电能应用的重大发明和电气时代的到来的史实;认识两次工业革命对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发展的影响。 学习要求:知道英国工业革命开始的标志,列举珍妮纺纱机、瓦特改良蒸汽机、火车、轮船等工业革命的重大发明;了解工厂制度的出现和影响;认识工业革命逐渐促成以欧美工业国为主导的世界市场的初步形成;概述石油的开发、电的应用等史实,从生产关系、国际关系和世界市场方面评价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影响。 重点:⒈电气时代的到来促进世界联系更加紧密。⒉世界连接成为一体。 难点:整体世界到来对人类生产和生活的积极影响和导致世界动荡。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了解第二次科技革命的条件、成就,认识电气时代的到来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巨大影响。 从世界交流的频率、规模、联系方式等方面认识整体世界到来的含义。总结世界市场形成的历史阶段及各阶段的基本特点。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搜集科学家为科学贡献自己的青春和热血的故事,在班级进行交流学习。 总结电气时代的科学成果直到今天仍然影响我们的事例,认识科技进步对人类的巨大影响。 比较两次科技革命的不同,了解人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历程。 学会用批判的眼光来看待世界整体化进程。学习辩证地看待世界整体化进程。 结合“专题小结”对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过程做一梳理。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正确认识整体世界形成对人类文明进步的影响和其中的罪恶活动给人类带来的灾难,形成正确的世界意识,尊重经济文化发展的多样性。 了解西门子、爱迪生等重要历史人物的活动,学习他们为科学不断探求的精神和执著追求的人生态度,树立崇尚科学的精神,坚定求真、求实和创新的科学态度。 通过整体世界到来后世界经济的互补性增强,认识开放地和独立地进行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性,培养健康的人格。 结合人类对世界的分割从暴力手段逐渐向和平方式过渡,树立和平与发展并重的意识。 树立正确的世界意识,尊重经济文化发展的多样性。认识开放和独立地进行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性。 【教学流程】 我们今天一起来了解“走向整体的世界”。看到这个标题,结合前三课的内容,你有什么想说的吗? 答:…… “走向”是一种趋势,这说明世界的整体化趋势越来越强。 投影: 18世纪时,人类的生活方式实质上与古代的埃及人和美索不达米亚人的生活方式相同。人类仍在用同样的材料建造房屋,用同样的牲畜驮运自己和行李,用同样的帆和桨推动船,用同样的纺织品制作衣服,用同样的蜡烛和火炬照明。然而今天,金属补充了石块和木头;铁路、汽车和飞机取代了牛、马和驴;……大量合成纤维织物与传统的棉布、毛织品和亚麻织物竞争;电使蜡烛黯然失色,并已成为只要按一下开关,便可做大量功的动力之源。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请思考:材料中“今天”指的是哪一时期? 答:第二次工业革命。 问:为什么? 答:“汽车和飞机”、“合成纤维”、“电”的广泛使用都和第二次工业革命有关。 可见,第二次工业革命极大地改变了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我们的生活已经越来越离不开这些在第二次工业革命中涌现出的发明创造。假如今天突然停电,你们的生活会发生什么变化呢? 答:…… 投影: 1931年10月21日,全美国熄灯哀悼一个人的去世。那天夜晚,连自由女神高举的火把也熄灭了。 问:你们知道这是为了纪念谁吗? 答:爱迪生。 投影: 1931年10月18日,闻名世界的伟大发明家爱迪生与世长辞,他为人们点燃了二十世纪的灯火! 我想,美国人正是通过这种方式,向这位伟大的发明家表达崇高的敬意。 电力的广泛应用,是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显著特点。接下来,就让我们来了解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相关史实。 (板书)一、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原因 同学们还记得第一次工业革命发生的原因有哪些? 答:前提:资产阶级代议制确立——政治保障。条件:①海外殖民掠夺——资金、海外市场;②圈地运动——劳动力、国内市场;③手工工场发展——技术。 请同学们阅读课本P.100的头两段,找一找,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原因有哪些? 两次工业革命  第一次工业革命 (18世纪60年代~19世纪中期) 第二次工业革命 (19世纪70年代~20世纪初)  前提 条件 政治前提 资本主义制度在英国确立    资金 殖民掠夺    技术 手工工场发展    市场 殖民掠夺(海外) 圈地运动(英国内)   答:…… 两次工业革命  第一次工业革命 (18世纪60年代~19世纪中期) 第二次工业革命 (19世纪70年代~20世纪初)  前提 条件 政治前提 资本主义制度在英国确立 欧美主要国家确立资本主义生产方式   资金 殖民掠夺 工业革命促进殖民扩张,资本积累   技术 手工工场发展 科学技术突破创新   市场 殖民掠夺(海外) 圈地运动(英国内) 第一次工业革命促进世界市场初步形成  投影: 18世纪时,人类的生活方式实质上与古代的埃及人和美索不达米亚人的生活方式相同。人类仍在用同样的材料建造房屋,用同样的牲畜驮运自己和行李,用同样的帆和桨推动船,用同样的纺织品制作衣服,用同样的蜡烛和火炬照明。然而今天,金属补充了石块和木头;铁路、汽车和飞机取代了牛、马和驴;……大量合成纤维织物与传统的棉布、毛织品和亚麻织物竞争;电使蜡烛黯然失色,并已成为只要按一下开关,便可做大量功的动力之源。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找一找:材料中哪些科技成果是属于“今天”的(第二次工业革命)? 答:金属——钢铁工业;汽车、飞机——交通运输业;合成纤维——石油化工业;电。 投影:  请同学们观察这幅图片,并结合课本P.102的《第二次工业革命重要成果表》,从中你能得出哪些结论? 答:1866年西门子制成发电机,标志着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开始;美国、德国是第二次工业革命的两个发源地和中心;…… (板书)一、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原因 二、过程 ⒈发源地、中心:美国和德国 ⒉开始标志:西门子发明发电机(1866年) ⒊成就 投影:  投影:汽车;飞机;1908年,亨利·福特开办的T型汽车的流水线 问:你知道汽车、飞机有什么共同点吗? 答:都使用内燃机为动力;都使用钢作为材料;都使用石油产品作为燃料(石油工业发展);都需要使用轮胎(近代化学工业发展);…… 问:在第二次工业革命中,传统产业有没有获得发展呢?你能举一个例子吗? 答:有。比如内燃机的使用,使农业设备机械化;化学工业的发展,为农业生产提供了化肥;…… (板书)一、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原因 二、过程 ⒈发源地、中心:美、德 ⒉开始标志:西门子发明发电机(1866年) ①电的发明应用:“电力时代” ②钢铁工业:“钢铁时代” ⒊成就 ③新兴产业:汽车、石油、化工 ④传统产业改造:农业 问:同学们是否还记得,第一次工业革命期间,生产组织形式发生了什么变化? 答:出现工厂制。 第二次工业革命也推动了生产组织形式的变化,出现了垄断组织。 两次工业革命  第一次工业革命 (18世纪60年代~19世纪中期) 第二次工业革命 (19世纪70年代~20世纪初)  成就 生产组织形式 工厂制度 垄断组织  (板书)一、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原因 二、过程 三、影响 ⒈生产关系(生产组织形式):垄断组织 投影: 材料一 垄断组织都是以生产集中,个别企业规模越来越大为前提而形成的。 材料二 垄断组织在形成的过程中,自然免不了兼并。兼并一般都是设备先进、经营有方的企业吃掉和收买效益差的企业,兼并以后又以先进的那一套去改掉落后的部分。就是自愿的联合与合并,在结成一体统一经营后,也要采取先进的方式经营。 ──刘宗绪主编《世界近代史》 请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分析垄断组织是如何形成的? 答:“生产集中,个别企业规模越来越大”,“设备先进、经营有方的企业吃掉和收买效益差的企业”——生产和资本高度集中。 投影: 材料三 发展成为垄断组织后,使企业的规模进一步扩大,这自然会有利于劳动生产率的进一步提高。同时,资金雄厚的垄断组织能够使科学技术的研究更大规模和更有组织有计划地进行,从而取得新的成果,运用于生产之中,这一切都为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其次,由于工业产品的增长幅度暂时超过了市场需求的增长幅度,结果导致价格、利润的普遍下降以及经济危机的更加频繁、深刻和持久。各种形式的垄断组织,都是为了调节生产而建立的。最后,托拉斯和康采恩等高级形式的垄断组织,对于改善企业经营管理,降低成本,提高产品质量也更为有利。 ──吴于廑等主编《世界史·近代史编》(下卷) 请根据材料三分析垄断组织对于社会生产的作用。 答:有利于劳动生产率的进一步提高;有利于科学技术取得新的成果;有利于生产力的发展;有利于调节生产,克服经济危机;有利于改善企业经营管理,降低成本,提高产品质量。 同学们归纳的很好,这些都属于垄断组织哪一方面的作用? 答:积极作用。 投影: 恩格斯说:“如果我们从股份公司进而来看那支配着和垄断着整个工业部门的托拉斯,那么那里不仅私人生产停止了,而且无计划性也停止了。” 马克思说:“垄断是好东西,因为它是经济范畴,……竞争是好东西,因为它也是经济范畴。但是,不好的是垄断的现实和竞争的现实。” 革命导师马克思和恩格斯就认为,垄断组织在一定程度上适应了生产力发展的需要,促进了生产的发展。那么为什么马克思说“不好的是垄断的现实”呢? 为了帮助大家理解,请同学们观察下面这幅漫画。 投影:  答:垄断资本家干预国家政治、经济生活;垄断的发展,要求从经济上、领土上瓜分世界,促使资本主义国家加紧对外扩张。 请同学们翻到课本P.102,所以说,垄断组织的形成,标志着主要资本主义国家进入了帝国主义阶段。 (板书)一、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原因 二、过程 三、影响 ⒈生产关系(生产组织形式):垄断组织 ⒉国际关系:瓜分世界的狂潮 请同学们阅读课本P.103的“资料卡片”,结合“列强瓜分非洲图”和“欧洲列强的海外殖民地图”,想一想:德国外长的讲话反映了什么? 答:…… 德国在19世纪70年代才完成统一,而英国和法国等老殖民国家占领了大量的殖民地。随着第二次工业革命中德国经济的发展,德国的资产阶级要求扩大海外市场,加快殖民扩张。德国外交部长皮洛夫提出建立“大德意志帝国”充分暴露了德国要求对外扩张的野心。 投影:  帝国主义列强迫使落后的亚非拉国家打开国门,被迫卷入了资本主义世界体系,世界市场最终形成。 (板书)一、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原因 二、过程 三、影响 ⒈生产关系(生产组织形式):垄断组织 ⒉国际关系:瓜分世界的狂潮 ⒊世界市场最终形成 请同学们结合课本P.107的“专题小结”,本专题讲的是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过程,我们一起来回顾这一过程。 投影:  投影: 有人描述20世纪初世界经济联系日益密切的情况时指出,伦敦的居民可以在1911年的某天,打电话订购世界上任何产品,想订购多少悉听尊便,同时,他也可以把自己的财富投资到地球任何角落的自然资源开发和新的冒险事业中;他可以利用廉价和舒适的交通工具,立即动身去任何国家。 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指出19世纪末20世纪初推动世界市场最终形成的方式有哪些? 答:通讯手段的进步;交通工具的进步;资本的扩张;殖民侵略的扩大。 这一切都和第二次工业革命联系在一起,因此我们可以得出结论:第二次工业革命极大地促进世界经济联系,促进了世界一体化。 投影:  答:促进了人口的大规模流动和物种的广泛交流。 投影:  答:国际劳动分工和生产社会化进一步提高。 投影:近代男装的演变 答:促进了全球性文化交流。 【专题总结】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形成过程  进程 时间 推动因素  开始形成 新航路开辟后   初步形成 19世纪中期   最终形成 19世纪末20世纪初   投影:  联系中国近代史,概括两次工业革命对近代中国的影响。(影响分析:往往从对社会的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方面入手) 答:…… 投影: 工业革命对中国的影响 ⒈英国为首的资本主义国家为扩大海外市场和原料产地,发动鸦片战争,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政治 ⒉中国自然经济逐步解体;中国近代企业产生(洋务企业的出现和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并发展)。 ——经济 ⒊激发国人探求新知,向西方学习,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 ——思想 投影: 第二次工业革命对中国的影响 ⒈帝国主义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政治 ⒉“设厂自救”“实业救国”,出现民族工业的第一个高潮。 ——经济 ⒊救亡图存运动高涨(资产阶级维新派:戊戌变法;农民阶级:义和团运动;资产阶级革命派:辛亥革命)。 ——思想 第二部分:反思与点评 【课后反思】 本课讲述的是第二次工业革命后世界市场最终形成。考虑到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史实学生初中已经学习过,并且相关史实比较繁杂,一一罗列会使课堂显得枯燥无味,所以设计时从学生比较感兴趣的生活方式入手,先用《全球通史》中的材料让学生感受到第二次工业革命对人类生活的影响;然后用“同学们,假如今天突然停电,你们的生活会发生什么变化呢?”设问,激发学生的兴趣;用美国人纪念爱迪生的方式让学生感受科学家的伟大贡献;通过指导学生分析汽车和飞机的共同点,串联起第二次工业革命中的新兴产业。 讲到第二次工业革命,很多老师喜欢跟第一次工业革命进行对比。考虑到如果要进行对比,一则难度较高,并且需要耗费较多时间,二则不是本课的重点,所以没有设计两次工业革命的对比。但是在讲述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史实时,通过表格的形式,罗列出两次工业革命的相关内容,让学生有一个直观的认识,便于构建知识网络。 最后让学生联系中国近代史,概括两次工业革命对近代中国的影响,既复习巩固了旧知识,又锻炼了学生联系看问题的能力。 第三部分:相关资料 【练习与测验】 课本第102页“学习思考” 答:19世纪初期的公司,大多是第一次工业革命期间成立的,基本上属于劳动密集型企业,如纺织企业和煤炭企业等;第二次工业革命后的新兴产业与传统产业不同,多属于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企业。因为只有具备雄厚的资金,才可能有先进的技术装备和相当大的规模,这样的大型企业才能适应生产力发展的新要求。 早期的公司多是个人资本,企业的所有者也是企业的管理者。从19世纪60年代开始,股份制企业越来越盛行,企业的所有权和经营权开始分离。宏大的股份制企业的形成,有利于吸收资本、加强科学管理、优化内部资源,同时,由于普遍推广标准化和流水线生产,也降低了生产成本和商品价格,推动了生产力的迅速发展。 19世纪末的垄断公司实力急剧膨胀,不仅极大地影响了国家的经济发展,也在很大程度上渗透到国家政治生活中。 课本第104页“学习思考” 答:美国完成在北美大陆的扩张;美国工业发展迅速,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工业国家;19世纪末,欧洲列强对世界的瓜分,实行排他性的殖民主义政策,对美国利益有损害。 美国当今对外政策的特点:企图独霸世界。 课本第104页“学习思考” 答:同意。交通通信的发展、经济互补性增强、生产的国际化程度提高、国际经济交流的理性化都促进了经济全球化。但如果一个国家闭关锁国或自然灾害发生,这种“全球化”可能会短时中断。 课本第105页“学习思考” 答:这是整体世界发展对我们发展经济提出的新要求;只有融入世界经济发展的大潮中,才能更好地促进本国经济发展;我们工业化和信息化水平不高,要求我们向其他发达国家学习。 课本第105页“自我测评”1 答:英国工业革命:许多技术发明来源于工匠的实践经验,科学和技术尚未真正结合;首先发生在英国,重要的新机器和新生产方法主要是在英国发明的,其他国家工业革命的发展进程相对缓慢;主要是发生于轻工业领域。第二次工业革命:第二次工业革命期间,自然科学的发展开始同工业生产紧密结合,科学在推动生产力发展方面发挥了更为重要的作用;第二次工业革命几乎同时发生在几个先进的资本主义国家;有些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尚未完成第一次工业革命,对它们来说,两次工业革命是交叉进行的,这些国家的经济发展速度也比较快;第二次工业革命主要发生在重工业领域。 课本第105页“自我测评”2 答:⑴反映了中国的制造业在18世纪中期占据绝对优势地位,但之后逐渐下降,被后起的美、德等国赶上并超过;而美、德等国制造业从无到有,发展速度十分惊人。⑵中国方面:近代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科技、思想等方面落后于西方,且面临着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对中国的侵略,严重阻碍了中国经济的发展,尤其是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西方方面:西方国家经过长期的发展,逐步过渡到资本主义社会,且经过两次工业革命以及对外殖民侵略,获得了资本主义发展所需要的原料、资金、市场等有利条件,大大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⑶发展市场经济、坚持改革开放、重视科学教育事业发展、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课本第106页“材料阅读与思考” 答:一是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建立资源节约型的社会经济体系。发展新科技,建立与环境和谐发展的科技体系。二是以新的指标体系来衡量社会经济的发展,尤其是绿色GDP。三是完善法规体系,通过各种政策措施推动循环经济体系的建立。

【点此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