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斯福新政 第一部分:教案内容 【教学设计】 学情分析: 高一年级的历史学习,是学生在高中阶段学习历史的起点,也是关键。能否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念,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培养一定的历史思维,决定了学生历史学习的好坏。 由于我市初中历史采取开卷考的形式,导致学生对历史往往存在这样一些印象:历史是“副科”;是死记硬背,与现实联系不大;是无用之学……由于初中的基础不扎实,对于高中历史学习产生了不利影响。高中历史教材的编写采用了专题的形式,打破了时空的界限,但这一体例对教学有以下几点不利:⑴知识系统不完整,同一阶段不同历史现象的联系不紧密;⑵专题之间的跳跃性大,新知识的学习缺少旧知识的铺垫;⑶专题性的历史内容理论性强,难度加大;⑷各模块教材之间历史知识的重复。 针对这些挑战,在备课和上课的过程中,要注意以下几点:⑴注意专题内知识的完整性问题,同时还要考虑本专题知识与其他专题的联系。在有限的时间里,深入浅出地把历史知识向学生讲述清楚,并引导他们通过学习活动有所收获。⑵反复推敲上课怎样开头,怎样结束。开头要激发兴趣,结束要让人回味。开头结束都力求短小精干,切忌拖泥带水。板书演示要清楚明了,重点关键要突出鲜明。⑶上课要关心每位学生,要使绝大多数都能真懂。在让学生思考、操作、讨论时,优秀生和后进生应有所区别,体现出“因材施教”。要使优秀生感到一定困难,要使后进生感到在进步。⑷要善于提出恰当的问题,要让学生有独立思考和独立操作的时间。一堂课要有动有静,有张有弛,有严肃有笑声。每一节课的最精华之处,一定要放慢速度,让学生能铭刻在心。⑸教学过程的关键是“交流—互动”。要依据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尽可能让学生自己活动。学生的听、说、读、写、议、辩、练、评要交替进行。⑹每次上课后,要及时记下自己成功之处和不足的地方。要作“教学日记”,随时总结经验,自觉进行反思。要及时将教学经验上升到模式建构,从个别上升到一般。 教学思路: 历史课程标准:了解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爆发的原因、特点和影响,认识罗斯福新政的历史背景。列举罗斯福新政的主要内容,认识罗斯福新政的特点,探讨其在资本主义自我调节机制形成中的作用。 《2013年福建省普通高中学生学业基础会考历史学科考试大纲(试行)》:了解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爆发的原因、特点和影响,认识罗斯福新政的历史背景。列举罗斯福新政的主要内容,认识罗斯福新政的特点——国家干预经济,探讨其在资本主义自我调节机制形成中的作用。 学习要求:分析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爆发的原因、特点和影响,认识罗斯福新政的历史背景。列举罗斯福新政的主要内容,认识国家干预经济是罗斯福新政的显著特点;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调整、缓和社会矛盾等方面理解罗斯福新政对美国以及资本主义国家改革的影响,探讨其在资本主义自我调节机制形成中的重要作用。 重点:⒈20世纪20年代美国经济的繁荣。⒉1929—1933年美国经济大危机。⒊实干家罗斯福、“新政”革命的主要内容和作用。 难点:⒈1929—1933年经济大危机的根源、影响。⒉对“新政”的评价。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了解20世纪20年代美国经济出现繁荣的原因及其与美国政府“自由放任”政策的关系;认识经济大危机爆发的必然性和深刻影响;认识自由市场经济的解体和资本主义的传统经济学理论的失败。 分析罗斯福当选总统的背景,逐渐认识“时势造英雄”的唯物史观。 通过分析新政措施对促进社会生产力恢复的作用,形成运用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辨证关系的唯物史观分析历史事件的能力。 通过对“实干家罗斯福”的学习以及对新政措施、效果的分析,逐步形成评价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根据教科书和教师提供的相关资料,结合一战前后的历史,整体把握该时期资本主义世界格局的变化,认识美国垄断资本对国家政权的影响,把握自由放任经济政策的根本目的,进而发现繁荣背后潜伏的危机,辩证地认识资本主义周期性危机爆发在于其固有矛盾的存在。 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意提供、展示有关统计数据,利用反映美国经济大危机的影视作品或图片、图画生动再现当时的情景;设计具有针对性、启发性的问题展开互动式讨论;通过独立思考、合作交流使学生进一步认识经济危机对美国和整个资本主义世界的打击,揭示资本主义制度的弊端。 根据教材、教师提供的相关史料及自己已有的知识,对问题进行推理、分析,并进一步学会使用比较法(如胡佛与罗斯福,自由放任与新政等)、阅读法(教材、史料、图片等)、讨论法(你怎样评价罗斯福新政)、想象法等方法学习探究有关问题。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对20世纪20年代美国经济的繁荣和经济大危机爆发的原因、影响的学习和分析,知道科技创新、有利的国内国际环境与适应的经济政策是经济发展和繁荣的重要保证;能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客观地认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与其自身矛盾之间的关系。 通过对罗斯福这一历史伟人的学习,培养直面人生,直面社会,乐观豁达,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能从身残志坚的罗斯福总统对美国发展作出伟大贡献的经历中吸取精神力量,做一个有益于社会、推动社会进步的人;逐步形成追求远大理想,永不放弃的优秀品质。 逐步形成实事求是、辩证地看待历史人物、历史事件的科学态度。 【教学流程】 投影: 请同学们将图片上的英文翻译成中文。 答:我懂三种生意,我会三种语言,我打过三年仗,我有三个孩子,我失业三个月,但我只要一份工作! 从英文中我们能看出该男子在干什么? 答:寻找工作。 说得对!他为什么要寻找工作呢?什么使他失业了? 答:经济危机。 (板书)一、背景:1929—1933年资本主义经济大危机 什么是经济危机?为什么会发生经济危机? 投影: 这是发生在20世纪三十年代初,一个美国煤矿工人家的场景: 寒冷的北风呼啸着,一个身穿着单衣的小女孩蜷缩在屋子的角落里。 “妈妈,天气这么冷,你为什么不生起火炉呢?”小女孩在瑟瑟发抖。 妈妈叹了口气,说:“因为我们家里没有煤,你爸爸失业了,我们没有钱买煤。” “妈妈,爸爸为什么会失业呢?” “因为煤太多了。” 这个例子揭示出经济危机是由经济领域中哪两个环节之间的矛盾造成的? 答:生产与销售。 同学们分析的很对。资本家为了追求利润,就要大量开采煤炭;同时,资本家为了加紧剥削,又要煤矿工勒紧裤带。一方面,煤矿工人家里因为没钱买煤而挨冻,另一方面,从地下挖出来的煤“太多”了,卖不出去。产品并非真正过剩,只是由于工人被剥削得身无分文,没有钱来购买煤。 投影: 经济危机:指的是一个或多个国民经济或整个世界经济在一段比较长的时间内不断收缩(负的经济增长率),是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过程中周期爆发的生产相对过剩的危机。 我们先通过一段视频资料了解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这场经济危机。 播放视频:《大国崛起·危局新政》片段 1929年10月24日,有人忽然卖掉手中被高估的股票,惊惶和疯狂的抛售如同多米诺骨牌一样一发而不可收。一天之内,股市崩盘,超过300亿的市值蒸发殆尽。 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商学院教授约瑟夫·斯蒂格利茨: 股市的崩溃,意味着人们对于投资的信心没有了,人们的财富转瞬消失,所以,投资和消费都开始下降。 股市的崩溃只是经济大规模衰退的一个信号。随之而来的,是800个银行破产,900万个存款账户消失。人们的生活积蓄在瞬间化为乌有。短短两年多的时间里,美国的经济危机使14万家企业倒闭,全国有四分之一的人失业。在大大小小的城市中,饥民们排成长队,只为等候免费的面包和一点点汤。 1929年,美国的国民生产总值是1040亿美元,到1932年只剩下580亿美元了,美国损失了一半的财富。高速增长的经济像一辆飞驰的战车戛然而止,空前的繁荣演变为空前的危机。危机不仅席卷了美国,而且蔓延到整个西方世界,英国、德国等欧洲国家都先后陷入了大萧条之中。 绝望像阴云一样笼罩了整个美国。一些看不到出路的人甚至从纽约刚刚建成的华盛顿桥上跳了下去。当时,美国和世界各大媒体都不得不用这两个字来形容30年代初的形势,那就是“恐惧”。 这次经济危机爆发的标志是什么呢? 答:(课本P.110)1929年10月,美国纽约股市崩溃。 这段视频资料,揭示了大危机给美国经济与社会带来了哪些严重的后果? 答:股市崩盘、银行关门、企业倒闭、工人失业…… 投影:美国人排起长队领救济 你们能把照片背景中的英文广告翻译成中文吗? 答:世界上最高的生活水平。 这则广告说明了什么? 答:经济危机爆发前美国曾有过一段高速发展的时期。 事实的确如此。请同学们阅读课本P.110“知识链接”。一战结束后,美国确实出现了繁荣局面。可惜好景不长,经济危机爆发后,美国人在这则广告前排起了领救济的长队,这无疑具有讽刺意味。 【活动与探究】 ⒈为什么在资本主义经济繁荣时期却发生了世界性的经济危机?(课标要求) ⒉经济危机从美国扩展到世界说明了什么? ⒊此次危机的特点是什么?(课标要求) ⒋这次危机对资本主义世界产生怎样的影响?(课标要求) 悬丝诊脉 材料一 1920~1929年,美国工人的工资增长2%,而工厂中生产率却增长55%。农业工人的工资还不到非农业工人的40%。到1929年,美国国家财富的三分之一由只占人口总数的1%的人拥有。 现象?问题? 答:贫富差距扩大→购买力低,市场萎缩 材料二 当时美国的流行说法是:“一美元首付,一美元月供。”人们纷纷贷款购物。据统计,1924~1929年,美国分期付款的销售额,从20亿美元增加到35亿美元。 汽车、收音机、电冰箱、洗衣机、钢琴、电唱机以至结婚戒指都可以按月分期付款。后来殡仪馆也登起广告:“分期付款,人死了,我们来负责料理后事。” 现象?问题?               盲目提前消费 答:分期付款、银行信贷泛滥→                 盲目扩大生产 材料三 当时美国的股票投机活动异常狂热,人们不但把自己的积蓄全部投入,甚至向银行贷款购买股票,股票被哄抬到3倍到20倍的价格卖出。银行本身也卷入股市。通过证券市场聚集来的资金重新回到股票市场,从而带动了股票狂涨。 现象?问题? 答:股票投机过度→金融市场不稳定 材料四 P.95“知识链接”——自由主义经济思想 政策?问题? 答:自由放任政策→缺乏有效管理 经济危机的发生,是因为当时的美国政府奉行“自由放任”的经济政策,导致一方面生产不断扩大,股票价格大幅飙升,呈现出严重过热的泡沫化倾向;而另一方面,美国政府又没有建立起一个合理的社会福利和分配机制,导致贫富分化严重,广大民众因贫困而无钱消费,致使广大的消费市场限于萎缩状态。这样就造成了生产过大而消费过小的病态经济局面,随之而来的是一系列经济与社会危机并发症的发生。总之,引发经济危机的原因是由于政府缺乏对经济的宏观调控和对社会分配的科学调配,从而导致了生产与消费的严重失衡;而其深层原因,则是由资本主义制度,或者说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激化所引发的(课本P.111最后一段第一句)。在危机面前,时任美国总统胡佛继续奉行自由放任政策,结果让这位曾经深受欢迎的总统名声扫地。请同学们阅读课本P.113第一段。 投影:  刚才第一组的同学们探讨了经济危机爆发的原因,下面请第二组的同学回答经济危机从美国扩展到世界说明了什么? 答: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形成。 很好!接下来请第三组的同学通过屏幕上的表格,思考这次危机的特点是什么? 投影:  答:范围广、时间长、破坏大。 下面请第四组的同学根据材料,思考这次危机的影响? 投影: 阅读下列材料,请概括1929—1933年资本主义经济大危机的影响: 材料五 P.113~114“病入膏肓的经济”一目 材料六 P.113“资料卡片” 材料七 P.111最后一段 (板书)一、背景:1929—1933年资本主义经济大危机 ⒈原因 ⒉特点 ⒊影响: ⑴(经济)巨大破坏      ↓ ⑵(政治)激化社会矛盾 ↓ ⑶世界局势紧张 经济危机使美国经济大幅下挫,美国人民绝望、恐惧、迷惘,谁来拯救美国?绝望中的美国人迎来了1932年的大选。对阵双方是前总统胡佛和民主党候选人罗斯福。胡佛宣称:“最好的经济是完全自由的市场经济,最好的政府是不干预经济的政府。”这说明了什么? 答:胡佛继续奉行自由放任政策。 罗斯福则表示:“如果竞选成功,我保证将为美国人民实行新政!”美国人会选择谁呢? 投影: 这是一幅关于1932年美国总统大选的漫画,从中你能看出谁是胜利者吗? 答:右边正在开怀大笑的罗斯福。 对!这幅漫画的名字就叫做《胡佛失意,罗斯福得意》。 投影: 胡佛悲观失望,罗斯福生气勃勃;胡佛认为萧条的根源在美国之外,而罗斯福则认为在美国内部;胡佛一味要求谨慎从事,罗斯福则热衷于进行改革实验。……美国人民在11月参加大选投票时,……以横扫一切之势把民主党推上了执政党的地位。……这次投票是对胡佛政府的一次抗议,授予罗斯福一道进行变革的明确的命令。 ——《美国的历程》 美国人需要一个救星带领他们走出危机,于是他们选择了罗斯福。 投影:  罗斯福5岁时跟随父亲去见当时的总统克利夫兰,总统曾给他一个奇怪的祝愿:“祈求上帝永远不要让你当美国总统。” 可是他却成了美国历史上执政时间最长的总统,也是最有威望的总统之一。 1921年夏天,罗斯福带全家在坎波贝洛岛休假,在扑灭了一场林火后,他跳进了冰冷的海水,因此患上了脊髓灰质炎症。高烧、疼痛、麻木以及终生残疾的前景,并没有使罗斯福放弃理想和信念,他一直坚持不懈地锻炼,企图恢复行走和站立能力,他用以疗病的佐治亚温泉被众人称之为“笑声震天的地方”。1924年,他又拄着双拐重返政坛。 政敌们常用他的残疾来攻击他,这是罗斯福终生都不得不与之搏斗的事情,但是他总能以出色的政绩、卓越的口才与充沛的精力将其变成优势。 参加纽约州长竞选时,他就通过发言人告诉人们:“一个州长不一定是一个杂技演员。我们选他并不是因为他能做前滚翻或后滚翻。他干的是脑力劳动,是想方设法为人民造福。”依靠这样的坚忍和乐观,罗斯福终于在1933年以绝对优势击败胡佛,成为美国第32届总统。 看了这些有关罗斯福生平的介绍,你有何感受? 答:…… 历史上对罗斯福还有另外一种评价,课本P.116是这样说的:他被誉为“狮子”和“狐狸”。你们知道这是为什么吗? 答:…… 投影: 美国历史学家、罗斯福传记的作者詹姆斯·伯恩斯用“狮子和狐狸”来比喻罗斯福,“他愿意用狐狸的计谋为狮子的目的服务。” 罗斯福的计谋,我们从一个事例就可以体会得到。 投影: “炉边谈话”——智慧创新、平和轻松 1933年3月12日,罗斯福在接受美国广播公司采访时说:希望这次讲话亲切些,免去官场那一套排场,就像坐在自己的家里,双方随意交谈。于是定名为“炉边谈话”。罗斯福以“我的朋友们”开头,用平和轻松的语调,把大政方针传达给听众,化解了人们心中的疑团和不满。 “炉边谈话”通常在周日晚上进行,因为人们在周末不用上班,都会在家里。每到此时,都有成千上万的人在家里、在炉火边、在收音机旁,等待聆听总统的声音。在他执政的12年里,大约进行了35次“炉边谈话”。 罗斯福有魄力、有计谋,但是要使美国摆脱经济危机,他还需要对症下药,绝不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当时有一位英国经济学家开出了一剂医治经济危机的“良方”。此人是谁呢?他就是英国经济学家凯恩斯。请同学们阅读课本P.121的“知识链接”,找一找:凯恩斯的“良方”是什么? 答:主张政府运用经济手段对国民经济进行积极干预。 1929~1933年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症结突出表现为生产大于市场需求。根据凯恩斯的理论,就是要改变生产大于市场而为生产与市场需求大体相当。其关键在于:运用政府的力量在启动需求的同时,还要抑制过热的生产。具体该如何操作呢? 治理经济危机起码有三种方法: 方法一:生产继续照常进行,努力扩大内外需求供求平衡。 方法二:市场大体不变,但可缩减生产,也可使产需大体平衡。 方法三:既抑制过热的生产,又努力扩大内外需求。 同学们,你们认为哪种方法最好呢? 答:第三种。 为什么? 答:因为政府利用宏观调控,一方面抑制过热的生产,另一方面努力扩大内外需求,双管齐下,效果会更好。 投影:  罗斯福的改革思想与凯恩斯理论是英雄所见略同,有异曲同工之处。 投影: 您已经成为各国力求在现行制度范围内运用明智实验以纠正我们社会弊病的人们的委托人 ——凯恩斯给罗斯福的信(1933年) 这个国家需要大胆的改革,失败了就再换一种方式,最重要的就是Recovery(复兴)、Relief(救济)、Reform(改革)。 ——罗斯福 正是在凯恩斯理论的指导下,罗斯福在几年里分不同阶段针对不同的领域出台了一系列的重要改革法规,政府力图用宏观调控的力量使经济运行达到生产和需求的大体平衡。 (板书)一、背景:1929—1933年资本主义经济大危机 ⒈原因 ⒉特点 ⒊影响: 二、罗斯福新政 投影: 有的学者认为:“罗斯福之所以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重要的原因就在于他拥有一个美国历史上独一无二的‘智囊团’并能充分地发挥它的作用。”早在担任纽约州州长时,罗斯福就开始罗织各方面专家,组建顾问班子。到入主白宫时,这个班子已初具规模,后经挑选、扩充,日臻完善,形成了他的“智囊团”。正是这批智囊人物,成为罗斯福作出决策时的主要思想来源。 请在座的同学们来扮演罗斯福“智囊团”成员的角色,一起对如何应付“烂摊子”出谋划策一番。 根据班上的分组情况,我们把罗斯福“新政”智囊团分成四个分团,分别是:金融监管团、复兴工农业团、启动需求团和社会保障团。先请各分团的“智囊”们(各组组员)谈谈他们医治经济危机的措施及效果,然后由其他组的同学点评,最后再由老师我来统筹大家的意见进行简短的总结。 “新政”如同一盘棋,它走的每一步都关系着全局的成败,首先有请金融监管团的“智囊”们。 投影: 自从股票市场大崩溃以来,全国倒闭的银行已超过5500家。群众的心情惶惶不安,他们囤积黄金、货币。这时银行黄金库存每天要减少2000万元,储户搞不到黄金就要纸币。结果是:一方面作为货币储备的黄金越来越少;另一方面财政部又不得不增发纸币。银行挤兑,人山人海争提存款。当时全美18569家银行,库存现金不过60亿元左右,却要应付410亿元的存款。为了准备现金应付提款,银行不得不出售抵押品和证券,因此损失惨重。 ——节选自《光荣与梦想》 “新政”为什么首先要从整顿金融秩序开始呢? 答:因为银行是经济的杠杆和龙头,而当时金融系统几乎瘫痪,发挥不了它的特殊的作用了。 还有别的原因吗? 答:经济危机首先从金融领域爆发。 “你们”用什么办法来重塑银行的信用呢? 答:通过停业整顿、政府担保、设立专项保险和建立监管机制等措施,使民众重新恢复了对银行的信任,保证了金融在经济建设中杠杆作用的充分发挥。实践证明,金融调控是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 是的。罗斯福新政时期成立的美国联邦储备银行既是进行宏观调控的机构,也是最有力的工具。 接下来有请复兴工农业团。 投影: 美国农民每人的现金净收入在1929年到1932年期间从162美元跌到48美元……农民的购买力只有1929年的60%左右。 1933年,美国工业雇用的工人比1929年约少500万,产值减少了一半多。企业家力图使买卖有赚头,只好降低成本,即降低工资和裁减雇员。然而,工资和雇员裁减得愈多,群众购买力下降得愈厉害。 ——摘自《美国的历程》 在工业方面,“你们”用什么办法抑制经济过热? 答:我们的方法很简单,就是抛弃放任自流的经济政策,通过《全国工业复兴法》来发挥政府对经济的调节作用。通过整顿,使企业置于政府的有效管理之下。这样就抑制了盲目竞争,减少了商品积压,缓解了劳资矛盾,使生产领域回到良性循环的轨道上来。 罗斯福新政期间,开展了“蓝鹰运动”。请同学们阅读课本P.117的“知识链接”。你们知道蓝鹰标志的含义吗? 蓝鹰标志:标志的最上面是三个大写的英文子目“NRA”,代指the National Recovery Administration(“全国工业复兴署”);标志的中间部分是印第安人所崇拜的神鸟蓝鹰,其中蓝鹰右爪抓住齿轮,左爪踩着闪电。“齿轮”象征工业,表明工业是当前工作的重中之重,而“闪电”则喻指蓝鹰雷厉风行的作风和无往不胜的威力,同时也暗示了当时美国“雷电交加”的社会环境。蓝鹰的左翅膀下面是“U.S”,代指美国。中间部分我们可以理解为:在蓝鹰的保护之下,美国定能重振工业,摆脱危机。整个标志的设计突出了蓝鹰这一动物,以蓝鹰为团结的纽带把代表国家的“全国工业复兴署”和美国人民联系在一起了。正是有了蓝鹰这面旗帜的号召,点燃了美国人民的信心,为美国走出经济危机发挥了不可替代的精神作用。旁边的广告语WE DO OUR PART意为:我们尽一份力。 新政的核心措施就是实施《全国工业复兴法》。该法是抑制经济过热、缓解劳资矛盾的关键,充分体现出“新政”之新,就在于政府介入了对企业生产的强力干预,而不像以往那样,只单纯依靠市场自身的调节作用。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石,农业方面,“你们”怎样做到既消除生产过剩、稳定农产品价格,又不损害农民的利益呢? 答:当时美国农业最突出的问题是农产品严重积压,农产品价格狂跌,导致农民几乎到了破产的边缘。价值规律认为,商品的供求关系决定了价格的上下波动,物以稀为贵.以多为贱,这是政治课上学到的理论。既然如此,“我们”决定首先让农民大量缩减农业产量;其次,让农民大量销毁农业产品,这样可使农产品价格迅速回升;第三,政府给农民发放补贴以减少其损失。 投影: 1933年,在西部和西南部共毁掉1000万英亩的棉田,屠宰了20多万头大猪和600多万头小猪。 ——摘自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Ⅱ 这样做的效果如何呢?请同学们看下面的图片。 看农民的笑容像花儿一样绽放,这充分证明“新政在农业领域取得了显著的成果。 振兴工农业团的论述很精彩。新政在农业领域所采取的措施,告诉了我们一个朴素的道理:两利相较取其大,两害相较取其轻。销毁大量农产品会造成暂时性的巨大损失,但与把农产品价格降得更低进行甩卖,从而造成农产品更大幅度的下跌相比,损失反而要小。两种结局的对比,政府果断选择了前者。从表面看,大量农产品被毁造成了短痛;但从长远看,农产品价格的回升与稳定所带来的利益要远远大于短期的损失。这就是经济决策中应遵循的辩证法。 引发经济危机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是:在生产严重过热的同时,社会需求却严重萎缩。请问启动需求团,“你们”采取什么样的措施启动需求,激活疲软的市场? 答:首先,政府通过大量投资兴办公共工程来拉动相关产业的大发展,从而有效地解决了需求不旺的问题;其次,解决个人消费不旺的关键在于充分就业,不能单纯靠输血救济,而是通过“以工代赈”这个充满智慧的政策。 投影:  举办公共工程、实行“以工代赈”有哪些好处? 答:起到了解决就业、扩大需求、稳定社会和完善设施一举四得的良好效果。 “以工代赈”把解决经济、社会、公共设施和环境保护等诸多措施有机结合起来,用辩证治疗的方法,力求一个药方能治多种并发症,避免头痛医头,脚痛医脚,体现了高超的执政能力。 本次大危机导致了大量人口失业。而保障机制的缺乏,也引发了严重的社会危机。西方原有的价值观强调优胜劣汰与个人奋斗,让市场对每个人进行大浪淘沙;反对由政府管理人民的生老病死。请问社会保障团团长,“你们”是如何做的呢? 答:建立社会保障体系,使国民解除了失业等后顾之忧,而敢于大胆消费。 投影: 1935的《社会保险法》:政府实行养老金和失业保险制度,对儿童、残疾人、无谋生能力者提供救济。 请大家看罗斯福总统的一段话: 人民有言论、信仰、免于恐惧、免于匮乏的自由。 ——罗斯福 建立社会保障体系,就是为了保障人民获得罗斯福提倡的“免于恐惧、免于匮乏的自由”。 有些资本家攻击罗斯福总统,说他只代表工农而不顾他们的利益,“你们”是如何看待这种观点的? 答:这是目光短浅的表现。通过建立社会保障的机制,最终达到既促进经济发展又增进社会和谐的双重目的,最终的受益者将是全体美国人民,是很有战略眼光的。 新政不但是一场经济改革,还是一场社会改革。其“以人为本,和谐共存”的理念,表现为通过建立“生产——就业——消费——安定和谐”的循环机制,开发出长久、稳定和庞大的供需市场,使美国经济和社会步入健康、和谐与可持续发展的轨道。从这个意义上说,社会保障的政策是一项惠及各个阶层并会产生巨大社会经济回报的多赢化的投资,是市场经济进一步优化的表现。 各团的发言十分精彩。感谢各位“智囊”作出的积极贡献。新政成功的秘诀在于充分发挥政府宏观调控的作用,抑制经济过热与启动需求并举,使生产和需求大体平衡,同时也不忽略市场自身的调节作用。实践证明,新政在创新理论的指导下,通过经济体制创新,解决了社会发展中的诸多问题,成效十分显著。但是新政的实行也一直伴随着反对的声音。 投影: 罗斯福新政从一开始就遭到一部分资本家的反对,报纸上连篇咒骂罗斯福是“向富人敲竹杠”,说罗斯福天天都吃“烤百万富翁”;在关于《社会保障法》的听证会上,有人高喊“这个法案是从《共产党宣言》第18页逐字逐句抄来的”。 面对质疑,罗斯福说了这样一句话: 作为一个国家,我们拒绝了任何彻底的革命计划。为了永远地纠正我们经济制度中的严重缺点,我们依靠的是旧民主秩序的新应用。 ——罗斯福 请思考: ⒈所谓“彻底的革命计划”是指什么? 答:推翻资本主义制度。 ⒉“旧民主秩序”指什么? 答:资本主义民主制度。 ⒊“旧民主秩序的新应用”,“新”在何处? 答:⑴新的理论:国家干预经济;⑵新的模式:开创了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新模式。 随着政府对经济干预程度的提高,二战后美国形成了发达的国家垄断资本主义。请同学们阅读课本P.120~121“发达的国家垄断资本主义”一目。 (板书)一、背景:1929—1933年资本主义经济大危机 二、罗斯福新政 ⒈内容 ⒉特点:国家干预经济 新政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当时有人这样评价罗斯福: 他推翻的先例比任何人都多,他打破的古老结构比任何人都多。他对美国整个面貌的改变比任何人都要迅猛而激烈。 ——美国著名新闻记者杰拉尔德·约翰逊对罗斯福的评价 新政改变了很多,那么,有什么是不变的吗?罗斯福是这样说的: 我准备根据宪法赋予我的职责提出一个灾难深重的国家在一个灾难深重的世界中所必须采取的措施。……我将在宪法赋予我的权限内尽快予以采纳。 ——罗斯福总统就职演说 由此可见,罗斯福新政的实质是什么? 答:在维护资本主义制度的前提下,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 (板书)一、背景:1929—1933年资本主义经济大危机 二、罗斯福新政 ⒈内容 ⒉特点:国家干预经济 ⒊实质:在维护资本主义制度前提下,局部调整资本主义生产关系 新政是一个产生了深远影响的历史事件。其作用和影响究竟有哪些?请同学们阅读课本P.118~119的“渡过难关”一目,我们一起总结。 一个重大改革所起的作用,应着力从哪几个领域去考察? 答:经济、社会、政治。 好。我再补充一点,就是“国际”方面。 (板书)一、背景:1929—1933年资本主义经济大危机 二、罗斯福新政 ⒈内容 ⒉特点:国家干预经济 ⒊实质: ⒋作用 ⑴对美国:渡过危机,缓和矛盾 ⑵对世界:开创国家干预经济新模式 我再补充一点:1932年,当美国人在经济危机引起的绝望中迎来大选的同时,恰好德国也在同一年大选。这两场关乎人类历史进程的大选中,美国人选择了罗斯福,你们知道德国人选择了谁吗? 答:希特勒。 投影: 在1932年的德国大选中,纳粹获得多数,成为国会中的第一大党。1933年初希特勒终于登上了德国总理的宝座。 希特勒上台之后带来了什么,同学们应该很清楚。可见,新政和美国参加世界反法西斯战争、或者说新政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产生了重大影响。对于这一点,虽然课本上没说,有兴趣的同学可以在课后作一个探究题目,把它补充进来。 罗斯福新政使美国摆脱了经济危机,缓和了社会矛盾,挽救了民主制度,是美国历史上也是世界资本主义发展史上一次重要的改革;是资本主义国家面对危机,自我调整,干预经济的一个成功案例。这种在不触动资本主义制度前提下加强对经济的全面干预,形成了国家垄断资本主义,这对以后资本主义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引起了战后资本主义世界一系列新的变化。 第二部分:反思与点评 【课后反思】 本课是将专题六的学习内容一“‘自由放任’的美国”与学习内容二“罗斯福新政”合并,把学习内容一“‘自由放任’的美国”的相关内容作为罗斯福新政的背景。 罗斯福新政的内容,学生在初中已有所接触,并且课本上已经归纳得比较详细,所以采取让学生扮演罗斯福“智囊团”成员的角色,为解决经济危机出谋划策,调动学生兴趣,探究该措施的作用。通过这一方法加深学生对罗斯福新政相关内容的了解,避免了照本宣科的枯燥。 本课牵涉到经济学的一些理论,学生不容易理解;更糟糕的是与学生和政治老师沟通,发现政治课中已经基本不讲经济危机的内容了,导致讲到经济危机的原因,特别是根本原因和直接原因时,学生很难理解。为了化难为易,授课时采用了示意图的形式,效果不错。另外,讲到解决经济危机的措施,不得不提凯恩斯的理论,虽然这部分内容在本专题学习内容三“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中,但还是把它提前到本课讲述,通过示意图等方式简要说明了凯恩斯理论和罗斯福新政改革机理的异曲同工与相辅相成。 本课的教学设计参考了胡京昌老师的《罗斯福新政》(人教版必修Ⅱ第18课,《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08年第11期)。 第三部分:相关资料 【练习与测验】 课本第111页“学习思考” 答:一是经济危机严重破坏了资本主义国家的生产力和经济的发展;二是激化了资本主义社会的阶级矛盾;三是激化了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以及资本主义国家与殖民地、半殖民地之间的矛盾。 课本第112页“学习思考” 答:胡佛的经济政策始终带有自由放任的传统经济学理论的特点。 课本第114页“资料卡片” 答:它反映了大危机时期美国生产力大倒退、大破坏、经济凋敝、社会萧条、人民生活困苦不堪、阶级矛盾日益尖锐、美国面临崩溃的情况。 课本第114页“自我测评”1 答:⑴资本主义基本矛盾是经济危机产生的根源。⑵自由放任政策加剧了危机的严重程度。 课本第114页“自我测评”2 答:⑴金融货币和信用危机。⑵工农业生产的巨大损失和倒退。⑶对外贸易和资本输出急剧下降。⑷国民收入减少,贫富悬殊加剧,阶级矛盾尖锐。⑸美国社会出现全面危机。 课本第114页“材料阅读与思考” 答:⑴垄断资本与国家政权结合,联邦政府代表和维护垄断资产阶级利益,推行自由放任政策,助长资本为所欲为。⑵垄断资本控制国民经济,操纵市场和价格,使市场规则遭破坏,经济正常运行受阻。⑶贫富悬殊加大,阶级对立日益尖锐。⑷狂热的股票投机导致股市崩溃,金融体系瓦解,最终掀起大危机。 课本第115页“学习思考” 答:是指罗斯福总统为了使美国摆脱经济危机,挽救美国资本主义制度所进行的一系列探索活动和所采取的一系列改革措施。 课本第116页“学习思考” 答:有助于恢复美国人民的自信、克服增强危机的信心,使美国在罗斯福的领导下最终摆脱这场危机。 课本第116页“学习思考” 答:经济危机导致生产大幅下降,失业人口剧增,各种矛盾激化,社会动荡,资本主义制度遭受了沉重的打击。 课本第119页“学习思考” 答:罗斯福新政是美国垄断资产阶级为克服危机做出的政策调整,它是在维护资本主义制度的前提下,对美国生产关系进行的局部调整,以使其适应社会生产的需要。罗斯福新政与以前的资本主义统治政策相比,“新”在它抛弃了美国信奉的传统的经济政策——“自由放任”政策(即确信市场的自我调节,认为即使出现危机,“自由放任”政策也一定能使国家安然度过)而运用政权的力量全面对国家经济加强干预,对经济结构进行调整。 课本第119页“自我测评”2 答:从实质上看,罗斯福新政是在维护资本主义制度前提下做出的政策调整,推动了生产力的恢复,体现了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的反作用,但不可能改变资本主义的本质。从现实影响上看,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经济危机对美国经济的严重破坏,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缓和了社会矛盾,遏制了美国的法西斯势力,巩固了资本主义统治;从深远影响看,开创了美国国家干预经济发展的新模式即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对二战后的欧美各国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起了促进作用。通过罗斯福新政,美国的垄断资本主义迅速地、大规模地向国家垄断资本主义过渡。到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美国已成为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国家了。 课本第119页“材料阅读与思考” 答:第一,美国社会当时存在的一系列社会问题:美国的社会矛盾再一次尖锐,民主政治再一次受到考验。数千万美国公民生活在困苦之中,家庭灾难笼罩着他们。数百万人得不到教育、娱乐以及改善他们及其子女利益的机会。失业严重,购买力低下,广大人民营养不良,等等。 第二,看到了美国总统罗斯福的优秀的政治品质:敏锐的观察力,高超的演讲艺术,敢于直面社会问题,主张实行社会救济,等等。 第三,看到了新政不能从根本上消除资本主义经济危机。

【点此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