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期探索 第一部分:教案内容 【教学设计】 学情分析: 高一年级的历史学习,是学生在高中阶段学习历史的起点,也是关键。能否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念,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培养一定的历史思维,决定了学生历史学习的好坏。 由于我市初中历史采取开卷考的形式,导致学生对历史往往存在这样一些印象:历史是“副科”;是死记硬背,与现实联系不大;是无用之学……由于初中的基础不扎实,对于高中历史学习产生了不利影响。高中历史教材的编写采用了专题的形式,打破了时空的界限,但这一体例对教学有以下几点不利:⑴知识系统不完整,同一阶段不同历史现象的联系不紧密;⑵专题之间的跳跃性大,新知识的学习缺少旧知识的铺垫;⑶专题性的历史内容理论性强,难度加大;⑷各模块教材之间历史知识的重复。 针对这些挑战,在备课和上课的过程中,要注意以下几点:⑴注意专题内知识的完整性问题,同时还要考虑本专题知识与其他专题的联系。在有限的时间里,深入浅出地把历史知识向学生讲述清楚,并引导他们通过学习活动有所收获。⑵反复推敲上课怎样开头,怎样结束。开头要激发兴趣,结束要让人回味。开头结束都力求短小精干,切忌拖泥带水。板书演示要清楚明了,重点关键要突出鲜明。⑶上课要关心每位学生,要使绝大多数都能真懂。在让学生思考、操作、讨论时,优秀生和后进生应有所区别,体现出“因材施教”。要使优秀生感到一定困难,要使后进生感到在进步。⑷要善于提出恰当的问题,要让学生有独立思考和独立操作的时间。一堂课要有动有静,有张有弛,有严肃有笑声。每一节课的最精华之处,一定要放慢速度,让学生能铭刻在心。⑸教学过程的关键是“交流—互动”。要依据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尽可能让学生自己活动。学生的听、说、读、写、议、辩、练、评要交替进行。⑹每次上课后,要及时记下自己成功之处和不足的地方。要作“教学日记”,随时总结经验,自觉进行反思。要及时将教学经验上升到模式建构,从个别上升到一般。 教学思路: 历史课程标准:了解俄国国内战争后苏维埃政权面临的形势,认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新经济政策转变的必要性。 《2013年福建省普通高中学生学业基础会考历史学科考试大纲(试行)》:了解新经济政策实施背景及影响。 学习要求:了解俄国国内战争后苏维埃政权面临的形势;列举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的主要内容;分析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局限性与新经济政策的积极作用,说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新经济政策转变的必要性。 重点:比较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与新经济政策的异同。 难点:如何评价新经济政策。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了解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实施的历史背景,简述该政策的内容并予以简要评价。 了解俄国国内战争后苏维埃政权面临的形势,认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新经济政策转变的必要性,概括新经济政策的特点及其历史影响。 二、过程与方法 列表从背景、目的、基本内容及影响等方面比较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与新经济政策。 联系中国改革开放的现实,探讨新经济政策在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探索方面所作出的重要贡献。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感受列宁领导的苏维埃政权在探索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表现出来的非凡勇气和创新精神,确立积极进取、求真务实的人生态度,树立战胜困难、迎接挑战的决心和信念。 【教学流程】 同学们都知道,科学社会主义的创始人是马克思,但社会主义是什么样子的?马克思是这样设想的: 投影: 在生产力高度发达的资本主义基础上建立的社会主义实行公有制、计划经济和按劳分配,取消商品生产和货币。 请思考:马克思设想的社会主义具有哪些特点? 答:实行公有制,实行计划经济,取消商品经济。 但是,历史的发展从来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人类历史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偏偏建立在一个生产力水平十分落后、小农经济占优势的国家——俄国。在这种情况下,该怎样建设社会主义?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期探索》。 投影: 士兵暴动了! 地点:喀琅施塔得要塞 1921年2月28日,隶属于苏维埃政府波罗的海舰队的喀琅施塔得要塞的2.7万名水兵发动起义。起义士兵公开提出的口号是:“拥护没有共产党人参加的苏维埃”“立即取消粮食征购队”。起义者夺取了当地的苏维埃政权,并发表声明,声称“统治着祖国的共产党完全脱离了群众,没有力量把群众从全面崩溃的现状中拯救出来”。 水兵起义震动了苏维埃俄国,因为仅仅在三年前,在十月革命前夕,也是在喀琅施塔得要塞,也是这支水兵武装,也发表过一份声明,表示:“在彼得格勒苏维埃的第一声召唤下,就手执武器支援革命。”士兵的坚定支持是俄国十月革命成功的重要因素。在苏维埃俄国国内战争最艰难的时期,这支武装是苏维埃政权最坚定的拥护者。而现在,他们起来反对他们曾经拥护过的共产党。 这是暴动吗? 一名起义士兵在信中说:“(这)不是富农的暴动,而是对正义的胜利丧失了任何希望的劳动居民的暴动。” 请思考:从这段话中可以看出起义士兵的什么情绪? 答:不满。 说得对!士兵是不满的,对革命胜利后的形势非常不满。请同学们阅读课本P.132第一段,当时参加暴动的多为刚刚穿上军装的农民,这实际上反映了什么? 答:农民阶级对苏维埃政权的不满。 课本P.132的插图《1920年苏俄发生的示威游行》反映了什么? 答:工人阶级对苏维埃政权的不满。 投影:革命的三个阶级站在一起:工人、农民、军人 起义和暴动最终都被平息了。但这不能不引起列宁的思考:一直忠心于苏维埃政权的喀琅施塔得要塞水兵为什么要发动起义?一直是苏维埃政府最重要的同盟者——农民,为什么也要反对苏维埃政府呢? 这一切都与当时苏维埃政府实行的“非常时期的非常政策”——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有关。 请同学们阅读课本P.130第一段,归纳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背景。 答:…… (板书)  请同学们阅读课本P.130~131,归纳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内容。 答:…… (板书)一、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⒈背景 ⒉内容: 农业:余粮收集制 工业:国有化 商业:取消自由贸易 分配:实物配给制 劳动义务制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苏维埃政府在非常严峻的形势下实行的一种特殊政策。刚才同学们看了教材关于这一政策主要内容的表述,觉得这一政策怎么样? 答:太残暴、太霸道、太没有人情味了。 为什么这样认为? 答:政府要把农民手中所有的余粮都拿走,严重侵犯了农民的利益,完全不顾农民的死活。 对,这一政策严重损害了农民的利益。那么,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措施来看,它采用的是一种什么样的手段来管理经济的?我提示一下:在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下,粮食、工业生产能力、商品等都要集中在谁的手中? 答:国家。 国家是依靠什么力量来实现这种集中的? 答:政权力量。 对!在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下,国家依靠一种军事和行政的手段来管理经济,全面控制经济,要把所有可以掌握的人力、物力、财力都控制在国家手中,以战胜内外敌人,巩固苏维埃政权。 可见这一政策主要适用于什么场合? 答:战时。 那么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中的“共产主义”又如何理解呢?我们知道,真正的共产主义应当建立在物质极大丰富的前提下,当时的苏俄显然离这一目标距离遥远。那这一政策为什么被称为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呢? 答:苏维埃国家掌握一切生产、生活资料,消灭私有制和商品交换,带有“共产主义”色彩。 说得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正是兼有“战时”和“共产主义”两种特点。 我们想想: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对商品经济采取的是什么态度? 答:否定商品经济。 刚才很多同学都认为这一政策太霸道、不近人情了,你们认为这一政策能够得到推行吗? 答:不能。 跟你们想的恰恰相反,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得到了推行,苏俄人民也愿意做出牺牲,你们知道这是为什么吗? 投影: 党员同志们: 昨天,我们敬爱的粮食人民委员瞿鲁巴同志晕倒在会场上,他拥有调拨几千万普特粮食的权力,却没有留下能填饱自己肚子的哪怕一小口。感动之余,我们利用星期六休息时间进行了义务劳动,列宁同志也要加入。同志们,请参加义务劳动,用工人阶级的觉悟来发展生产、支援前线、保卫苏维埃! ——莫斯科喀山机务段党员 从这则材料中,同学们能否知道为什么这一不近人情的政策能够得到推行? 答:…… 对于苏维埃政权来说,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关系到自身的生死存亡,党和政府的各级领导干部以身作则,起到了良好的表率作用。对于苏俄人民来说,如果苏维埃政权被国内外敌人颠覆了,他们就要重新回到沙皇俄国的统治之下,重新受奴役、受压迫,所以为了保卫苏维埃政权,苏俄人民宁可做出牺牲。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起到了集中一切力量,战胜国内外敌人的作用。但这一政策存在着非常严重的问题。 投影: 材料一 1919年,俄国一普特粮食的价格为 国家征购价:6卢布 国家零售价:30卢布 黑市价格:200卢布 请思考:这种现象谁是最大的受害者? 答:农民。 投影: 材料二 俄罗斯长篇小说《切温古尔》(普拉东诺夫著)中有这样一段话反映了当时农民的心情:“令人费解的是,(红军来了)分了土地,却又把每一粒粮食都收走了。你倒是自己去尝尝这样的土地的滋味吧。” 在1920年,苏俄农民中还流传这样的说法:“土地属于我们,面包却属于你们;水属于我们,鱼却属于你们;森林属于我们,木材却属于你们。” 请思考:农民的这些言论说明了什么问题? 答: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挫伤了农民的积极性,农民对这一政策非常不满。 但是,在大规模战争结束后,苏维埃政权还在继续实施这一政策,这又是为什么呢?请同学们看列宁在1918年说的一段话,我们从这段话中来寻找答案。 投影: 1918年列宁说:“在一个遭受帝国主义战争破坏的国家里,实行余粮收集制,禁止自由贸易,严格地计算和平均分配每一磅粮食,不仅是为了维持生存和战争,而且已经超越‘一般革命’的任务,是共产主义的任务,是推进社会主义的‘真正的主要的门径’。” 请思考:从这段话中可以看出,苏维埃政府实施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主要目的是什么? 答:把俄国推进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 列宁是按照马克思设想的“科学社会主义”蓝图,通过推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构建一个取消商品流通,高度集中的社会主义公有制,使俄国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阶段。列宁的这一目标能实现吗? 答:不能。 为什么? 投影: 在生产力高度发达的资本主义基础上建立的社会主义实行公有制、计划经济和按劳分配,取消商品生产和货币。 ——马克思 答:按照马克思的设想,社会主义应该是建立在生产力高度发达的资本主义的基础上的。而当时俄国是一个生产力水平十分落后的小农国家,国家根本无力生产出大量产品,满足社会需要。特别是在长期战争后,社会十分贫困,摆在俄国人民面前的主要任务恐怕还是填饱肚子的问题。 课本上有一组统计数据,请同学们阅读课本P.133《1913—1925年俄国/苏俄/苏联的农业生产情况》表,注意其中1913年和1920年的数据。1913年是一战爆发前,1920年正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全面和加紧推行的时候。这样的数据能说明什么问题? 答:在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下,苏维埃俄国经济全面倒退。 在余粮收集制下,农民生产再多的粮食也是国家的,农民不愿意耕种,俄国农村一片破败景象。从某种意义上讲,这是倒退。可见,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严重地破坏了农村生产力,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绝不是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 面对出现的问题,列宁没有回避,积极思考解决问题的办法和对策。他走进各地农民中间,倾听农民的呼声,在人民中间寻找解决问题的答案。在列宁的笔记本上,密密麻麻记着农民说的话。 一个农民说:“在实行余粮收集中,懒汉和勤劳的人都同样摊派,这太不公平了。”另一个农民说:“要使农民看到好处。”还有农民干脆对列宁说:“余粮收得太多,请给我们定个标准,要不,我们会把春播的种子都吃掉。” 列宁认真思考农民的呼声。列宁说:我们原来打算直接用国家的法令,在一个小农国家里按共产主义原则来调整国家的生产和产品分配。现实生活说明我们犯了错误。 面对这些问题,列宁领导的俄共(布)是如何做的? 答:列宁领导的俄共(布)果断地停止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决定实施新经济政策。 (板书)一、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⒈背景 ⒉内容 二、新经济政策 请同学们阅读课本P.132~133,归纳新经济政策的主要内容。在阅读的同时,思考一个问题: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相比,新经济政策有什么显著的变化? 投影: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比较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新经济政策  农业政策    工业政策    贸易政策    分配制度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比较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新经济政策  农业政策 余粮收集制 粮食税  工业政策 国有化 国家资本主义  贸易政策 取消自由贸易 实行自由贸易  分配制度 实物配给制 工资制  答:⒈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损害了农民的利益,实行的是高度的国有化。而新经济政策则要保护农民的利益,允许发展私有经济。⒉新经济政策在一定程度上要恢复和发展资本主义,这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所没有的。⒊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禁止商品贸易,而新经济政策则要恢复商品贸易、恢复商品经济。 同学们看到了新经济政策的变化。请同学们再思考这样一个问题: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管理经济的手段和方式有什么差别? 答: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用军事和行政手段来管理社会经济,强调的是国家对经济的直接控制。而新经济政策不是这样。 那么新经济政策用的是什么方式来管理经济、发展经济的?提示:请同学们仔细琢磨新经济政策的内容。可以发现,新经济政策承认私有经济,在一定程度上要恢复私人资本主义,要发展商品贸易,这显然属于一种商品经济和市场经济行为。所以,新经济政策是通过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来扩大生产,恢复俄国社会经济,并且使俄国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换句话说,新经济政策承认商品经济,并且要发展商品经济。 投影: 新经济政策“新”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用军事和行政手段来管理社会经济,进而直接进入社会主义; 新经济政策通过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来扩大生产,恢复社会经济,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 我们来看一组统计数据,请同学们阅读课本P.133《1913—1925年俄国/苏俄/苏联的农业生产情况》表,注意1925年的数据。1925年,是新经济政策实施的第四年。这组统计数据能说明什么问题? 答:新经济政策实施取得了明显的效果。 投影: 列宁说:“在战争结束的时候,俄国就像是一个被打得半死的人……而现在,谢天谢地,他居然能够拄着拐杖走动了!” ——《大国崛起·风云新途》解说词 新经济政策取得了成效,但是当时,很多人并不认可新经济政策,有人指责列宁是在向资本主义过渡,一位俄共元老甚至直截了当地对列宁说:“实行新经济政策是对十月革命的背叛。”在1922年召开的共产国际执行委员会第一次全体会议上,法国共产党代表团像小孩一样嚎啕大哭,他们认为新经济政策将导致资本主义在俄国的复辟,将严重损害国际社会主义运动。甚至有人以自杀抗议这一“倒退”,表达自己的失望和不满。 1921年8月,苏俄著名象征派诗人勃洛克开枪自杀,他的遗嘱中有这样两句小诗:“看,莫斯科忍受饥饿,从前整洁美丽,而现在是买卖投机。”大批共青团员退团,共青团在两年之内失去了一半团员。也有很多共产党员退党。这些人是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他们无法理解新经济政策,认为新经济政策背叛了十月革命的理想,背叛了马克思主义,是严重的倒退。他们想不通! 现在,我请同学们思考这样一个问题:新经济政策是“后退”吗?是向资本主义的后退吗?提示:从该政策实施的背景、目的和效果等方面来思考。 答:不是后退。因为实行了新经济政策后,俄国的经济恢复了,还有利于巩固苏维埃政权。 很好!这位同学从苏维埃政权巩固的角度出发,认为这不是后退。 很多人反对新经济政策,主要是认为实行国家资本主义,会使苏俄重新走回资本主义道路。这种可能性是否存在? 答:不会。因为新经济政策规定:在坚持社会主义大生产和国家掌握经济命脉的前提下,将部分国有企业以租让制和租借制的形式转给本国和外国资本家经营。这说明苏维埃政府对经济控制力是非常强的,说明国家能够控制社会,俄国不会发展到资本主义。 很好。这位同学能够从新经济政策措施本身入手,认识新经济政策所谓的“后退”只不过是一种策略。新经济政策的实质还是要发展社会主义,只不过改变了一下发展社会主义的方式、方法而已。 同学们回答的都不错。可以肯定地讲,新经济政策绝不是简单的“后退”。我们从这个政策实施的背景、从这个政策实施的效果、从这个政策实施的目的等方面来思考这个问题,认识就会更明确。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严重破坏了社会生产力,损害了农民的利益,引起了农民的反抗,极大地威胁了苏维埃政权。所以,必须“后退”。 从新经济政策实施的效果上看,这种“后退”使苏维埃俄国的经济得到恢复,苏维埃政权也得到了巩固。所以,“后退”是必要的。“后退”是退到俄国的实际生产力水平上、退到俄国的国情上。从新经济政策实施的目的上看,“后退”是为了进一步发展。可以这样理解,今天的“后退”,是为了明天更好的前进。 投影: 材料一 在列宁登上历史舞台之前,一位俄国共产主义者给马克思写了一封信问道:与大工业、工人阶级紧密联系的社会主义,是否可以在俄罗斯实现?马克思回答说,应该首先在欧洲发达国家实现。 材料二 我们在夺取政权后就知道,不存在将资本主义制度具体改造成社会主义制度的现成方法,我们必须根据实验做出判断。 ——列宁的忧虑 材料三 我们决不把马克思的理论当作某种一成不变和不可侵犯的东西,恰恰相反,我们深信,他只是给一种科学奠定了基础。 ——列宁的气魄 请思考:列宁对马克思主义所持的态度是什么?他对马克思主义作出的重要贡献是什么? 答:…… 列宁解决了一个马克思没有解决的问题,这就是:在一个小农经济占优势的国家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从历史发展来看,而且解决得比较好。所以,我们说新经济政策是列宁从苏俄的实际国情出发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是对马克思主义的重大的发展。 投影: 对话:列宁与美国资本家 1921年,23岁的美国青年阿曼德·哈默走进了克里姆林宫,他为苏俄带来了大批急需的医疗设备。但列宁告诉他:“我们真正需要的是美国的资本和技术。这样就可以让我们的车轮再次转动起来。” 请思考:列宁此时的态度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有何不同?“让我们的车轮再次转动起来”是什么意思? 答:…… 投影: 嘎斯车是苏联时代的代表性符号之一。而最早在苏联生产“嘎斯”车的,是美国的汽车制造业大王亨利·福特。 在高尔基市,福特与苏联建立了汽车联合企业,从1932年起,每年有十万辆嘎斯牌客车和卡车下线,在苏联的道路上奔跑。 随着苏维埃政权的巩固,苏俄和其他一些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在自愿平等的基础上成立了苏联。 第二部分:反思与点评 【课后反思】 本课教学时,可以充分利用课本上的“知识链接”、“学习思考”的内容,并结合课本上的图表进行分析。 本课的教学设计参考了李树全老师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岳麓版必修Ⅱ第14课,《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09年第11期)。 第三部分:相关资料 【练习与测验】 课本第132页“学习思考” 答:战时共产主义政策适应了战时需要,把全国有限的人力、物力、财力高度集中起来,有效保障了红军的军备供应,为战胜国内外敌人提供了保证,巩固了苏维埃政权;但这种政策又是在战争逼迫的特定环境下实行的“非常”政策,具有强烈的临时性、军事性色彩,必须在非常状况解除之后果断地结束。苏俄国内战争结束以后,苏维埃政权面临的首要任务是迅速恢复被战争破坏的经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显然已不适应这一新情况,而广大农民的抗议、工人的罢工、士兵的哗变表明国内的不满情绪已经非常严重,苏维埃政权面临严重的政治危机。因此,必须果断停止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改弦更张。 课本第133页“学习思考” 答:新经济政策是列宁根据俄国经济落后、生产力低下的国情,探索建设社会主义新道路、新方法的伟大实践,是对传统社会主义理论的一次重大突破,创造性地发展了科学社会主义。它因适合苏联具体国情而成为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基本途径和方法,即在无产阶级国家的领导和监督下,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来扩大生产,巩固工农联盟,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因此说新经济政策的实质是允许资本主义在一定范围和一定程度上恢复和发展、利用商品货币关系和市场建设社会主义的经济体制。 课本第134页“自我测评” 背景 目的 内容 效果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苏维埃政权面临国内外敌人的进攻,苏维埃政权困难重重 为了战胜国内外敌人,巩固苏维埃政权,实现到共产主义的直接过渡 实行余粮收集制;实行广泛的工业国有化;取消了自由贸易,实行实物配给制;实行成年人劳动义务制 适应了战时需要,集中了全国有限的人力物力,为战胜国内外敌人提供了保证,巩固了苏维埃政权;不是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造成了严重的社会危机  新经济政策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已不适应新情况,面临严重的经济危机和政治危机 为迅速恢复被战争破坏的经济,巩固苏维埃政权 以固定的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采取租让制和租借制的形式,实行国家资本主义;允许商品买卖,实行自由贸易;废除平均主义的实物配给制,实行按劳取酬的工资制 调动了广大人民的生产积极性,使苏俄经济很快走出困境,得以恢复发展,从而为实现工业化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工农联盟得到加强,苏维埃政权得以巩固  课本第134页“材料阅读与思考” 答:农民请愿要求停止余粮收集制;喀琅施塔得水兵叛乱,要求结束布尔什维克党的领导;战时共产主义政策遭到普遍反对。对策:列宁领导的俄共(布)果断地停止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决定实施新经济政策,以摆脱困境,巩固政权,探索建设社会主义的新途径。

【点此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