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课 代议制的确立和完善 教学目标 知道光荣革命的背景、结果与影响;了解《权利法案》的内容及其作用;了解责任内阁制形成的史实;理解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特点;体会君主立宪制取代君主专制,是人类历史进程中的一大进步。 教学重点 通过对英国《权利法案》和责任内阁制的学习,掌握君主立宪制确立的过程,理解英国式代议制度的特点。 教学难点 本讲涉及到君主立宪、责任内阁以及政治体制、民主政治等大量相对抽象的政治术语,需要结合具体的历史实例去逐步理解;另外本课涉及的内容时间跨度大。纵向的历史逻辑不是很明显,需要由教师引导学生去为抽象的政治制度寻找一个历史的点——即一个宏观的历史定位,从而加深对英国民主政治的认识。自然环境对文明的影响。 ☆概念解析 1、什么是代议制? 公民通过选举代表组成代表机关,间接参政议政,讨论决定国家大事,行使国家权力的一种民主制度和组织形式。 代议机构的特点:代议机构是国家的立法机关。 巧记方法:间接参政,有立法权 2、君主立宪制:资本主义国家以世袭的君主(国王、天皇、皇帝)为国家元首,君主权力按宪法规定受到一定限制的政权组织形式。它的产生是资产阶级与封建地主阶级互相妥协的结果。其形式有议会制君主立宪制和二元制君主立宪制两种,在当代主要是议会制君主立宪制的形式(英国、日本、丹麦、荷兰、西班牙、摩纳哥、柬埔寨、泰国)。 英国资产阶级代议制(君主立宪制)的确立和完善的过程,实质是国王的权力逐渐被削弱,议会的权力不断加强的过程。(王权与议会的关系) 一、英国君主立宪制确立的背景——资产阶级革命 1、原因 根本原因:新航路开辟后,英国资本主义经济进一步发展起来,资产阶级和具有资产阶级倾向的新贵族形成并壮大起来,他们要求分享政治权利,建立适应资本主义发展的政治统治。 直接原因:17世纪以来,斯图亚特王朝国王宣扬“君权神授”,与资产阶级和新贵族的矛盾日益尖锐,终于在1640年引发了资产阶级革命。 2、领导阶级:资产阶级与新贵族 3、时间:1640~1688年 4、过程 第一阶段:1640年革命爆发,此后,一度建立共和国(1649~1660年),但期间曾出现克伦威尔的“护国主”军事专制独裁统治(1653~1658年)。 第二阶段:1660年,斯图亚特王朝复辟(1660-1688),国王查理二世与詹姆士二世实行反对英国国教和恢复天主教的宗教政策,违背了资产阶级和新贵族的意愿,丧失了人心。 第三阶段:结束——“光荣革命”。 “光荣革命”标志着英国国会对国王的最终胜利,宣告了君主专制制度在英国的终结,最终确立了英国的君主立宪政体,从而基本上实现了英国1640年革命追求的主要目标——自由。 ☆思考:革命前后国王的权力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议会的权力来自国王(“国王的议会”)→国王的权力来自议会(“议会的国王”) 二、代议制的确立和完善 1、确立:限制王权的法案 条件:“光荣革命”后,资产阶级和新贵族利用当时的有利形势,尽量扩大自己的政治、经济势力,利用他们所控制的议会,通过一系列的法案来限制王权。 法案:《权利法案》、《王位继承法》 《权利法案》:以明确的条文限制君权;保证议会的立法权、财政权、司法权和军权。 凡未经议会同意,国王无权废止法律;(立法权) 凡未经议会同意,国王不得侵犯议会征税权;(征税权) 凡未经议会同意,国王不得组织常备军;(军事权) 议会议员之选举应是自由的;(选举权) 国王不得干涉议会的言论自由;(言论自由权) 为伸雪一切诉冤,并为修正、加强与维护法律起见,议会必须时常集会;(集会权) 未按法律程序,不得拘捕臣民;(司法权) 《王位继承法》:把包括王位继承权和任命法官的权力都掌握在议会手中。 结果:实际权力逐渐转移到了议会手中,确立了议会权力高于王权,司法权独立于王权的原则,从而奠定了君主立宪制的基础。 2、发展:责任内阁制的形成 (1)形成 起源于光荣革命前的国王最高咨询机构——枢密院,光荣革命后内阁逐渐取代了枢密院,成为国王直辖的最高行政机关。 1721年,下院多党领袖沃波尔当选为第一任内阁首相,开创了由多数党领袖任首相并组建内阁的先例。 18世纪中叶,责任内阁制形成并得以完善,议会取得了对行政权力的监督控制权。 (2)特点(责任内阁制度形成后,内阁跟国王的关系如何?跟议会的关系又如何呢?) 内阁掌握实权,国王统而不治;国王形式任命内阁,但内阁不对国王负责,只是形式上向国王汇报。 内阁由议会选举产生,对议会负责;议会对内阁进行监督;议会可以通过对政府的不信任案,内阁可以解散议会。 (3)作用 议会取得了行政权力的监督与控制权;国王“统而不治”,只是最高权力的象征,英国成为典型的资产阶级君主立宪制国家;促进了英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有力地维护了英国社会的 ☆学以致用:2003年春英国追随美国出兵伊拉克。你认为: 1、内阁成员大体上是赞同还是反对?为什么? 赞同。这是行使行政权的内阁集体作出的结果 2、女王伊丽莎白二世如果反对,英国会不会为此而撤兵?为什么? 不会。首相掌握行政大权,不对国王负责。 3、议会中大多数极力反对,结果又会如何? 议会可以通过对政府的不信任案,要求内阁下台;内阁要么下台,要么宣布解散议会,重新选举。 ☆思考与探究:18世纪英国内阁制与同时期中国的内阁制有什么区别? 英国:内阁掌握实权,不对君主负责;君主统而不治,虚有其位。 中国:内阁权力很轻,只负责日常事务;君主专制,大权独揽。 3、完善:1832议会改革 议会选举规则的本身就是资产阶级代议制度的一个重要组成内容,而议会选举制度的不断改革和完善,又是资产阶级民主政治随时代而不断推进的具体表现。 (1)背景: 第一,工业近代化必然带来政治民主化。19世纪早期,随着英国工业革命的深入开展,英国工业化的进程加快,工业化带来财富与出身的尖锐矛盾。工业资产阶级要求打破按出身享有政治权利的局面,他们积极谋取参政的权利;工业化带来人口高度集中和都市化进程加快,人口稠密的新兴工业城市要求增加议会的席位。 第二,欧洲大陆革命潮流的冲击。 第三,英国群众斗争的高涨。 第四、旧选举制的弊端严重。首先,选举资格混乱,以人的出身为标准。随着工业化发展,工业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同样要求获得选举权。其次,议会的席位分布不合理。有的“衰败的选区”已基本无人居住却仍有选派议员的权利,有的新兴都市、人口众多却没有席位或很少有席位。再次选举方法腐败,营私舞弊、贿选公开化。 (2)内容:1832年,议会改革方案获得通过。 第一,选举资格的改革。方案规定城市居民凡年收入在10镑以上的房主和年付房租额在10镑以上的房客都有选举权;农村居民中年收入在10镑以上的土地所有者和年收入在50镑以上的租地经营者有选举权。 第二,议会名额重新分配。取消56个“衰败选区”的议会代表名额,30个小选区选举名额也从2名减至1名,空出的143年席位分配给新兴的工业城市。 总的来说:财产资格:不断降低。对象:不断扩大。 (3)作用: 积极:新兴工业资产阶级获得了更多的参政权和选举权,促进英国经济发展。被大贵族控制的席位相对减少,英国议会制度朝着民主化方向迈进了一大步,更趋民主化。 局限:工人和贫民的政治权利受到种种限制。工人阶级开展宪章运动要求普选权,最终失败。 4、强化:内阁专横(英国议会中的“第三院”) 立法方面:几乎垄断立法提案权;控制部分立法权; 财政方面:篡夺议会的财政权; 行政监督:加强对议会下院的控制;使得行政监督的有效性减弱。 ☆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特点 国王:统而不治,只是最高权力的象征; 内阁:由议会选举产生,对议会负责; 议会:权力中心

【点此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