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二 近代中国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 第三节 伟大的抗日战争 一、设计思路: 以抗战精神和民族复兴为主题,重视情感态度价值观,特别关注学生的心理体验、情感震撼、内心选择和精神升华,充分尊重学生亲身体验与感受的权利,正视学生心理与情感体验的差异,适时、适度地发挥教师的示范、熏陶、引导、提示、升华和启迪作用,特别注意避免生硬的说教和武断的灌输,师生平等交流与相互启发,加强沟通、理解。 教学上,采取多种方法和途径,帮助学生设计恰当的学习活动,针对学习内容选择不同学习方式:课前指导学生收集和利用学习资源,收集有关抗战图片,采访抗战历史见证人;教学过程中,从学生实际出发营造教学情境、设计教学问题并引发学生探究、解决问题;注意师生互动方式;课后编辑抗战历史小报,举办专题展览等。以期帮助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养成正确的历史思维习惯,形成理性的思维方式,从而为学生的健康发展提供坚实的基础。 课的结构上,分“民族危难”“共赴国难”“日落东瀛”“浴火重生”四块处理。 重点处理:南京大屠杀、国共合作共赴国难(以此突出抗战精神的内涵)、抗战胜利意义。 在课堂氛围的渲染上,一是本课内容自身的感染力,二是教师语言的感染力,三是背景音乐的烘托,四是课件风格。 二、学情分析: 本课的授课对象是高一学生。关于抗日战争的有关内容,学生在初中的时候已经有了一个系统的学习(初中教材共分四节来介绍抗日战争的内容,从九一八事变到抗战的胜利都有比较详细的史实介绍)。因此,在讲述高中抗战历史时应避免与初中教材的简单重复。为此,在讲述的过程当中不应纠缠知识点的贯彻而应注重历史思维能力的培养以及历史与现实的联系。 此外,由于高一学生的历史知识储备并不充分,历史思维能力还有待提高,对历史的领悟力也还比较欠缺,需要教师的引导和帮助。 三、教材分析 抗日战争是中国近代史上最伟大的维权斗争。抗日战争的胜利,彻底改变了中国鸦片战争以来屈辱的历史,光复了自甲午战争以来的失地,废除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抗日战争使中国的国际地位空前提高,使中华民族空前觉醒,爱国主义得到极大弘扬。但是,抗战这段历史的内容多、线索复杂,按照新课程标准的要求,要求教师在一节课完成教学,这样就对教师的课堂驾驭能力和知识的整合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另外,教师通过什么样的方式再现抗日战争这段史诗般宏伟历史的场景也是教学上的一大难点。 四、课前探究设计: 引导学生进行课前准备和探究:教师指导学生收集和利用学习资源,主要有二:一是以年级组为单位,师生协作收集有关抗战图片,经过一定的筛选和编辑,在学校宣传长廊举办为期一周的抗战图片展览;二是借鉴口述史研究的做法,采访抗战历史见证人。 五、目标设计: 1.知识与技能: ①简述卢沟桥事变、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中共全面抗战路线和独立自主的游击战争 ②知道正面战场的凇沪会战、太原会战与平型关大捷、徐州会战与台儿庄大捷、武汉会战和敌后战场的百团大战 ③了解南京大屠杀、日军的细菌战和毒气战 ④理解全民族抗战的重要性,总结出抗日战争取胜的原因及其在中国反抗外来侵略斗争中的历史地位 2.方法与过程: 学习这段历史,学生要将自己置身于抗日战争这一特定背景中,主要探究中国军民抗日方面的问题,努力做到论从史出,史论结合,历史与现实结合起来,从而提高历史思维能力。 教师应注意创设一定的情景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启发学生从不同角度去发现问题,积极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案。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中国军民团结抗日史实的学习,培养学生对感恩的情感,形成对国家、民族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树立为人类和平做贡献的理想和珍惜生命的意识。 4.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掌握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阐述抗日战争是中国近代史上最伟大的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 教学难点:理解全民族团结抗战的重要性,探讨抗日战争胜利在中国反抗外来侵略斗争中的历史地位。 六、教学方法: 图片展示法、教师讲述法、学生讲解法相结合的方法,采用多媒体课件教学。 七、教学过程: 在教室展示收集的抗日战争时期的图片(布置教室的四周来展示日军的侵华的罪行),并让学生体会刚才看的图片当中最震撼你心灵的是哪一副,并说明理由。 (学生回答……)由此导入这堂新课,并讲解: 自1840年鸦片战争开始,一部中国近代史某种意义上就是一部沾满了中国人鲜血和耻辱的历史。侵略者和掠夺者无一时不在撞击古老国家脆弱的外壳。在这个过程当中,日本侵略者成了侵略中国的最凶狠的敌人。日本自明治维新以后就制定了“开拓万里波涛,布国威于四方”的大陆政策。为此,在近代史上日本三番四次地侵略中国。严重地阻碍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当中国的洋务运动办得刚有成效,日本侵略者就发动了一次侵略战争,这就是?(学生回答:甲午战争)。甲午一战宣告了洋务运动的破产。中国的国际地位自此一落千丈。后来,当蒋介石的国民政府刚刚开始在经济上有所作为,日本又给其当头一棒,发动了更大规模的侵华战争。这就是抗日战争。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把目光投向发生在70多年前的那一场民族战争。 (一)民族危难 日本侵略者为了侵略中国称霸世界在1931年9月18日发动了九一八事变,侵占了我国的什么地方? 学生回答:东北地区 侵占了东北之后,日军又向热河和察哈尔这两个当时的省份渗透,并逐步侵占了这一地区。为了进一步扩大在华的侵略权益,日本又于1935年发动了华北事变,策划华北五省自治。企图把华北变成第二个满州。华北事变之后,日本侵略者并不满足既得的侵略权益, 为了实现侵吞中国的野心于1937年7月7日,发动七七事变,开始了全面的侵华战争。 日本通过这一系列的侵华事件,侵占了我国东北、华北、华中、华南的大片领土,其中包括我们浙江的大片领土,浙北地区均几乎全部沦为日寇的铁蹄之下。 日寇的野蛮侵略使得我们中华民族处于空前的为难之中。 (显示日军侵华的照片) 提问:同学先看到左边这幅照片,在这幅照片上你看到了一种什么样的情景?(学生回答……) 这一幅照片是日军轰炸上海火车南站后的一幅惨状,画面上,一个满身是血的孤儿号啕大哭,婴儿的哭泣反映了我们这个民族曾经所遭受的苦难;也向世人控述日军的野蛮行径。 同学们再看到右边那一幅照片,看看照片当中的人物所从事的劳动与他的年龄是否相符?(学生回答) 另外一幅照片是在日军的压迫下为其劳动的一位童工,小小的年纪承受了他生命中本不应该有的重负。 日军在中国犯下的罪行可谓罄竹难书。 我想问一下同学们:除了老师刚才讲的之外,日寇还在中国犯下了哪些侵略罪行? 学生回答:细菌战(731部队)、奴化教育、经济掠夺、南京大屠杀…… 这当中最令我们中国人感到愤慨的就是震惊中外的南京大屠杀。 1937年12月13日,日军进占南京城,对我已放下武器的士兵和手无寸铁的平民进行了长达6周的大规模屠杀。遇难同胞达30万以上。   南京大屠杀惨绝人寰! 接下去我们一起来看一组特殊的照片,让我们用心去感受照片传递给我们的声音…… 以“无声的控诉”为主题,展示南京大屠杀组图。 教师朗诵:艾青《我爱这土地》: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 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假如我是一只鸟, 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 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 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 这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 这是我们金华籍的爱国诗人艾青于1938年写下的诗歌《我爱这土地》。西方有句名言叫做:“愤怒出诗人”,面对日寇的侵略,我们的诗人用他自己的语言表达了对祖国的爱和对日寇罪行的控诉。 面对强敌的野蛮入侵和国家的危亡,我们中华民族进行了不屈的抗争,接下来让我们一起来看一段视频,这是电视连续剧《亮剑》的一个片段。 播放电视连续剧《亮剑》的视频片段。 进而提问学生:国共两党之间曾经政见不同,主张各异,历经十年内战而出现在同一个战场上,你认为国共双方在什么样的条件下才会出现这种情景呢?。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 国共合作,共同抗击日本侵略者。国难当头,曾经主张各异、政见不同的国共两党为了整个民族的生存,他们共赴国难,共同抗敌。曾经被讥讽为一盘散沙的中华民族,终于实现了空前的大团结。 接下来让我们一起来回顾一下“国共两党”的团结之路(学生自主学习,找出国共合作所经历的几个重大步骤)。 (1)1935年华北事变后,中共发表八一宣言 (2)1935年瓦窑堡会议确立方针 (3)一二.九运动推向高潮 (4)1936西安事变和平解决——初步形成 (5)七七事变-1937中共通电、蒋介石庐山谈话 (6)1937年9月公布国共合作宣言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建立 在国共双方实现第二次合作后,国共两党将各自的军队迅速地投入到了抗战的洪流当中去,演绎出可许多可歌可泣的事迹。 (二)共赴国难 (显示国民政府自卫宣言以及国军的德式装备师) 1、国共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的抗战情况。 (1)正面战场的抗战 出示正面战场抗战的图片,并简单解说正面战场的抗战情况: 显示中日军力的对比表,要让学生明确抗日战争是在敌我力量极为悬殊的状况下开始的,我们中华民族是以低劣的武器凭借着我们的血肉之躯来抵抗侵略着的入侵。 凇沪会战:一寸山河一寸血,成功地粉碎了日本侵略者三个月灭亡中国的狂妄计划。 太原会战:国共合作得最好的一次战役,取得了抗战以来的第一次大的胜利,这就是(学生回答:平型关大捷)。 徐州会战:1938年,为打通南北战场,日军决定进攻徐州,国民政府又组织了徐州会战,取得了抗战以来的最大的胜利,学生回答:“台儿庄大捷”。 (2)敌后战场的抗战 在国民政府正面抗击日军的同时,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一方面配合友军作战,另一方面则深入敌后,开辟敌后战场。 1937年秋,中国共产党在陕北召开洛川会议,制定了动员全民族一切力量,争取抗战胜利的全面抗战路线。此后,八路军、新四军挺进敌后,广泛开展游击战争,建立了晋察冀等十几块敌后抗日根据地,把敌人的后方变成了抗日的前线。 并且在1940年下半年发动了震惊中外的百团大战,沉重地打击了日军的侵略气焰。(显示相关的图片资料) 抗日战争是一场全民族的战争,不仅是保家卫国的军人,还有其他的各个阶层的人们也加入到了抗战的洪流中来了,在各个领域发挥着自己的作用。 3、基层民众的抗战情况(显示相关的图片资料)。 (1) 民兵的风采(显示照片): 游击队、民兵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农民抗日的典型,是中国农民形象在那个时代最光辉的写照。 在中共的领导下,广大的民兵发明了一系列新的作战方法,像照片中所提到的地雷战,那么除此之外还有哪些呢?(学生回答:地道战、破袭战、麻雀战等等)。 民众以自己的创造力发明了上述一系列的战法。作为爱国学生,如果同学们身处抗日战争那个时代,你能为抗战做点什么呢? 学生回答:参军、做宣传工作、捐款捐物…… 正如同学们所说的,当时的爱国学生们也选择了跟同学们相类似的道路。 (2)(图片)学生:鼓舞军心的女学生,照片当中的杨惠敏是何许人也呢?在凇沪会战当中,杨惠敏冒死冲破敌人的重重封锁给苦守四行仓库的孤军送去了一面国旗,从而鼓舞了民心士气。在会战结束后,张治中将军接见了杨惠敏,因此也就有了这张珍贵的照片。 此外还有很多的学生组织了街头宣传抗日的学生,积极宣传抗日救亡活动。 (3)市民捐款抗日图、 “打倒日本军阀”的货币图、抗日的脸盆   与此同时,广大的市民也开始捐款捐物,积极地支持中国的抗日战争。而官方也印发了标有“打倒日本军阀”字样的货币,反映了政府对待抗战的态度。 教师问:如果说货币上清楚地印着“打倒日本军阀”还是官方宣传抗日。那么这个脸盆就反映老百姓的态度。这个脸盆锈迹斑斑,但上面“国难临头共起奋斗”字样却清晰可见。大家能从这个脸盆得出什么样的认识?或者说从这个民众平常生活用的脸盆当中你看到了什么? (学生回答:……) (4)企业的内迁 1938年5月“上海内迁工厂达152家”。 “把自己的工厂迁到内地,也是一种抗日爱国行为”(胡厥文) ——《百年中国》 在这里商人和资本家在抗战当中也体现除了他们的爱国情怀。   4、华侨支援抗战的组图、   抗战时期广大爱国华侨给予国内大力支援,捐款捐物,回国参战,出谋划策,并组建了华侨车队和飞行员队伍直接支援中国的抗战。陈嘉庚的这 11字的著名提案(南洋华侨领袖 11 字的提案 “ 敌未出国土前,言和即汉奸 ”——1938 年 10 月陈嘉庚给重庆国民参政会一届二次会议的提案。)反映了爱国华侨鲜明的立场。与教材中华侨反汪叛国通电相映生辉。而陈提案产生于汪叛国前,更现其意义。 5、学生介绍课前准备的关于抗战的口述历史材料。 为了争取抗战的胜利,还有许许多多人为了抗战的胜利而奉献着自己的一切。在课前,陈老师我要求同学们回去采访当年经历过这场战争的老人并形成口述史材料以及通过网络的方式收集资料,整理出有关浙江抗战的相关情况。下面有请我们班两位代表展示他们的收集整理成果:(二位学生介绍抗战的相关情况) 通过以上方式来突显抗战的全民族性。 正是因为中国当时实行了这种“地无分南北、人无分男女老幼”的全民族抗战,也正是因为他们的浴血奋战才使得日军的企图始终没有得逞,抗日战争最终以中华民族的胜利,日本的失败而告结束。 三、日落东瀛 (显示日军投降的照片) 1945年8月15日日本正式宣布无条件投降。9月2日日本向盟国签署投降书,9月9日中国战区日本投降仪式在南京举行。 日本也为这一场战争付出了惨重的代价,战争期间,日本的食物、日用品、衣服等生活必须品被迫实行配给制。到1945年7月,日本每人每日粮食供应定仅有280克,其中尚有17.8%的杂谷、薯类等代用品。此外,日本还是迄今为止世界上唯一的一个遭受原子弹袭击的国家,可以说日本人民也为这场军国主义者们发动的战争付出了惨重的代价。 中国抗战的胜利使得日本军国主义的扩张美梦化为泡影,而中华民族则历经劫难后在战争中浴火重生,成为中华民族走向复兴的转折点。 四、浴火重生 记得有一位西方哲人说过,战争是一个民族自我淘汰的过程。在漫长的人类历史上,有的民族无法应对残酷的战争,在异族入侵的压力下灭亡了;有的民族则在战争的血与火中洗掉自身的污垢,象凤凰涅槃一样获得了重生。抗日战争中的中华民族属于后者,如同浴火重生的凤凰,中华民族洗去了百年的屈辱,挣脱了百年的锁链,赢得了抗日战争的辉煌胜利,也赢得了世界人民由衷的尊敬。 (显示罗斯福、丘吉尔和斯大林强调中国战场的材料) 假如没有中国,假如中国被打垮了,你想有多少个师团的日本兵,可以调到其他方面来作战,他们可以马上打下澳洲,打下印度…… ——罗斯福 如果日本进军西印度洋,必然会导致我方在中东的全部阵地崩溃。能防止上述局势出现的只有中国。 ——丘吉尔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 国际方面 1、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了重大贡献 2、中国的国际地位得到提高 国内方面 1、大大增强了全国人民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 2、一场让中华民族空前团结的战争 3、中华民族由衰败走向振兴的转折点 抗战的硝烟早已过去六十多年今天,生活在和平年代的我们很难再体会战争的血腥和残酷。对于抗战,我们应该积极的心态去感悟,毕竟那场战争我们胜利了,我们今天的人们应该以胜利者的姿态去感悟先人留给我们的丰厚遗产,铭记国难,珍惜和平。最后让我们以图片的形式,迎着祈祷的歌生再一次回望抗战那段历史。 课堂小结设计: 推出背景音乐:童声合唱《祈祷》,屏幕上则以图片的形式分四幕回顾抗战的历程:那一段悲情历史、那一代可敬元勋、那一幕浴火重生、那一道无上荣光。 结束语:历史无言,精神不朽。许多年后,当我们再度回望这段历史,是为了记住先烈的热血,更是为了珍惜今天的和平 。让我们乘上一辆以缅怀或记忆命名的列车,从容驶向和平的共同愿景。 课后作业: 1、请同学们课后继续收集有关抗日战争的历史资料,出一份关于抗日战争的历史手抄报,到时以年级组为单位进行评比,优秀作品在校宣传长廊作一周展览。 2、搜集抗战歌曲,在嘹亮歌声中追寻历史的足迹。 八、教学反思: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他们的学习一定要亲身体会才会印象深刻,在学习的过程中,教师要尽可能地创设情境,让学生去感受、去体会知识的形成过程。 本节课采用以学生讲解、教师讲述和图片展示相结合等不同的教学方法,让学生从我们熟悉的身边的历史来理解战争的残酷性和我们实行全民族抗战的重要性等重要的知识,从而达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的教学目的。 本课的最大的一个难点是如何体现抗日战争的全民族性,关于这一点,教师通过国共两党的团结合作抗日、市民和学生在抗战中的表现、民兵对抗战的支援和资本家将企业的内迁以及华侨对祖国抗战的支援来理解抗日战争的全民族性。另外,在教学的过程当中,通过选取两位学生讲解他们采访过的经历过抗日战争这段历史的老人的故事的方式,增强了学生的课堂主题意识。 在课堂结尾的安排上,通过那一段悲情历史、那一代可敬元勋、那一幕浴火重生、那一道无上荣光等四幕配合童声合唱《祈祷》的歌声以图片方式展出起到了良好的情感渲染效果。 当然,在走向成功的课堂道路上,我们还有很多路要走。最后,请让我用屈原的两句诗歌来结束我的教学反思:“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历史回眸一、侵华日军的暴行   1.发动军事进攻   (1)1931年,日本关东军发动蓄谋已久的九一八事变,揭开了侵华战争的序幕。   (2)1933年,日军向长城沿线进犯。国民政府与日本签订《塘沽协定》,默认日本占领东北三省和热河、冀东为“非武装区”,华北门户洞开。   (3)1935年,日本制造华北事变。中日民族矛盾开始上升为主要矛盾。   (4)1937年?月,日军发动卢沟桥事变,揭开了全面侵华的序幕。   (5)1937年8月,日军制造八一三事变。随后占领上海、南京、济南、太原等地。   (6)1938年5月,日军攻占徐州。10月,广州、武汉失守。   2.制造大屠杀:先后制造了“南京大屠杀”等惨案,对中国人民犯下了滔天罪行。   3.实施细菌战和毒气战:在中国土地上研制细菌和化学武器,用活人做试验,并在20个省实施细菌战和毒气战。   4.实行所谓的“以华制华”政策,利用汉奸,扶植傀儡政权;实行殖民统治;进行经济掠夺和推行奴化教育。   二、关内关外的抗日救亡运动   1.九一八事变爆发后,中国共产党立即发表宣言,号召进行民族革命战争。1935年,中国共产党发表“八一宣言”,号召停止内战,一致抗日。12月,中共中央召开瓦窑堡会议,确立了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方针。   2.东北人民和未撤走的东北军官兵,纷纷组织抗日义勇军。从1936年开始,中共将各路抗日武装组成抗日联军。   3.蔡廷锴、蒋光鼐等率领国民党第十九路军在一·二八事变中奋起抗日,后来,在福建成立“中华共和国人民革命政府”。   4.1933年,国民党爱国将领冯玉祥联合共产党员吉鸿昌,组织察哈尔民众抗日同盟军。   5.1935年的一二·九运动,促使抗日救亡运动迅速发展成为全国规模的群众运动。   6.1936年12月,张学良、杨虎城发动西安事变。它的和平解决,揭开了国共两党由内战到和平、由分裂对峙到合作抗日的序幕。   三、全民族的抗日战争   1.1937年8月14日,国民政府发表《自卫抗战声明书》;9月,国民党中央通讯社公布了中共中央提交的国共合作宣言。   2。在抗战防御阶段,国民党在正面战场先后组织了淞沪会战、太原会战、徐州会战等多次战役,抵抗日军的侵略;中国共产党则根据洛川会议精神,开辟了敌后战场。   3.抗战相持阶段,国民党组织了枣宜会战等,继续抵抗日军进攻,制造了包括皖南事变在内的反共摩擦活动;中国共产党坚持抗战,进行了百团大战等战役。   四、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   1.1941年12月9日,中国政府正式对日、德、意宣战。   2.1944年,日本发动豫湘桂战役,国民党丧师失地。同年春,敌后抗日军民发起局部反攻。   3.1945年?月,中、美、英发表《波茨坦公告》。8月15日,日本政府宣布无条件投降。 九一八事变的历史背景 九一八事变是日本帝国主义大规模武装侵略中国东北的开始。其原因主要有三个方面。第一,侵华是日本帝国主义的既定国策,不是偶然发生的。中国东北是日本重要的资本输出和商品输出的市场、农业和重工业原料供应地。日本统治者视中国东北为其“生命线”。1927年,日本田中内阁在“东方会议”上确立了先占领中国东北、内蒙,进而侵占全中国的政策,决意打破第一次世界大战后限制日本独占中国的华盛顿体系,加紧推行既定的“大陆政策”,试图称霸亚洲、争霸世界。第二,促使日本在1931年“加快侵略中国的步伐”的内部原因,是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波及日本,日本统治集团急需利用对外战争来摆脱国内经济危机的困扰。板垣征四郎在《关于满蒙问题》的讲演中宣称:“打开我国目前经济困难局面的根本政策,不外乎是向海外发展。”发动对外战争成为日本政府维护本国垄断资产阶级利益、转移人民斗争视线的“反危机”措施。第三,日本在1931年9月发动九一八事变的外部因素是时机有利:国际上,欧美资本主义各国正在忙于应付本国的经济危机,无暇顾及中国;中国内部,蒋介石政府正在南方集结重兵“围剿”红军,无心北顾。日本帝国主义趁此“良机”发动了蓄谋已久而又迫不及待的侵华战争。 甲午中日战争和全民族抗日战争的比较 (1)相似之处:战争爆发时两国的形势均是敌强我弱;战争爆发时日本都足采取了先制造事端后发动突然袭击的方式;侵华过程中手段残忍,制造了大屠杀;都给中华民族带来了空前深重的灾难。   (2)结局完全不同:中日甲午战争中国战败,被迫签订《马关条约》,列强乘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而全民族抗日战争,日本被迫宣布无条件投降,中国取得了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出现不同结局的主要因素有:从领导方面来看,中日甲午战争时,清政府腐败无能,消极避战,求和妥协,这是中日甲午战争清政府战败的根本原因;抗日战争中,国共两党合作,在统一战线的旗帜下,分别开辟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共同抗日。从民众方面看,清政府压制人民的抗日热情,并阻挠台湾军民的反割台斗争;抗日战争时期,在中共的积极努力下,建立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实现了全民族抗战。从战略战术上看,中日甲午战争中,李鸿章采取避战自保、消极应战的方针,以致坐失良机,导致北洋舰队全军覆没和战争的彻底失败;抗日战争中,正面和敌后两大战场分别开展阵地战和游击战,并相互配合、协同作战,进行持久抗战,最后取得了抗战的胜利。从国际环境来看,中日甲午战争爆发时,西方列强对日本的侵华采取支持或默许的态度,使日本侵略者有恃无恐;抗日战争时期,随着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建立,中国的抗战得到了苏、美、英等反法西斯国家和爱好和平的人民的有力支持和援助。 时空隧道1 中外各派政治力量对西安事变的态度  材料一:毫无疑问,张学良部队举行兵变的原因,应当从不惜利用一切手段帮助日本帝国主义推行奴役中国的事业的那些亲日分子的阴谋活动中去寻找。臭名昭著的日本走狗汪精卫的名字同陕西省发生的张学良部兵变紧密相联,这也绝非偶然。——苏联1936年12月《真理报》评论   材料二:英美的舆论,虽对捉蒋表示不赞同,然而也不主张讨伐张、杨。苏联《真理报》两次评论,对西安事变等同两广(倒蒋)事变一样。 日本说苏联造成,苏联说日本造成。双方对事实的实质,都有抹杀。   材料三:苏联因为日本的造谣,只能这样说。同时苏联如表示同情,便可以使与南京对立。这样的舆论,自然对局部的利益是有些妨碍。然而我们是不是能采取这一立场?当然是不能的。……我们的方针应确定为争取成为全国性的抗日,坚持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的方针。 ——材料二、三均摘自毛泽东1936年《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发言》   思维点睛:1936年12月12日的西安事变发生后,中外各派政治力量对此极为关注,并发表了自己对这一重大事件的不同看法:苏联和日本相互指责由对方造成事变;英美由于被扣的蒋介石是其统治中国的工具,而不赞同扣蒋,但由于同日本在争夺中国问题上有矛盾,故又不主张讨伐张、杨;中共认为事件的实质是中日之间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后,张、杨从维护民族利益出发,逼蒋抗日而实行“兵谏”。在这一系列的不同看法中,中共不仅正确地分析了西安事变的实质,而且从有利于民族利益的大局出发,主张停止内战、一致抗日,和平解决西安事变,形成全国性的抗日浪潮。这表明了中国共产党已经能够运用马克思主义独立自主地解决本国的实际问题,表明中共已由幼稚走向成熟。 时空隧道2 日本近卫内阁发表的三次对华政策《声明》节录 材料一:在攻陷南京后,帝国政府为了仍然给中国国民政府以最后重新考虑的机会,一直等到现在。然而,国民政府不了解帝国的真意,竟然策动抗战……因此,帝国政府今后不以国民政府为对手,而期望真能与帝国合作的中国政权的建立与发展,并将与此新政权调整两国邦交,协助建设复兴的新中国。          ——1938年1月16日《声明》   材料二:帝国陆海军已攻克广东(州)、武汉三镇,平定中国重要地区。国民政府仅为一地方政权而已。然而,如该政府坚持抗日容共政策,则帝国决不收兵,一直打到它崩溃为止。……如果国民政府抛弃以前的一贯政策,更换人事组织,取得新生的成果,参加新秩序的建设,我方并不予以拒绝。 ——1938年11月3日《声明》   材料三:日本政府,本年曾一再声明,决定始终一贯地以武力扫荡抗日的国民政府。 同时和中国同感忧虑、具有卓识的人士合作,为建设东亚新秩序而迈进。……当此之时,政府向国内外阐明同新生的中国调整关系的总方针,以求彻底了解帝国的真意。日满华三国以建设东亚新秩序为共同目标而联合起来,共谋实现善邻友好、共同防共和经济合作。 ——1938午12月22日《声明》   思维点睛:上述材料反映了日本对华政策的调整:1938年1月16日的《声明》体现了日本企图采取不承认国民政府,图谋另立亲日伪政权的方针;1938年11月3日的《声明》反映出日本对国民政府的方针又有变化,即改变了不承认国民政府的方针,在对国民政府实行军事打击的同时,伸出诱降之手;1938年12月22日的《声明》则进一步耍出了新的花样,即所谓的“善邻友好,共同防共,经济合作”三原则,以此作为诱降的条件。日本对华政策之所以如此调整,主要是因为:从当时中日战争的实际看,日军占领广州、武汉后,由于战线太长、兵力不足,资源紧张,又由于中共领导的敌后游击战争猛烈发展,严重威胁日军后方,日本被迫改变原来的方针。 日本侵华方针的调整,对国民政府产生了重大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亲日派头子汪精卫公开叛国投敌,而蒋介石集团则消极抗日,积极反共。 日本改变侵华战略方针 1938年10月,日军占领广州、武汉以后.由于战线太长、兵力不足、国内资源紧缺,特别是由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抗日根据地的广泛建立,严重威胁着日军后方,这就迫使日本帝国主义基本上停止了对国民党正面战场的战略进攻,而把其主要兵力转向敌后战场,以巩固其占领区。日本帝国主义为了应付长期战争,在占领武汉之后,不得不改变其前一阶段的侵华战略方针而开始实施其新的战略方针。它的新的战略方针表现为:   (1)把军事进攻的主要矛头指向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抗日根据地战场;对国民政府则改为以政治诱降为主、军事打击为辅。   (2)以“反共”的诱惑之词积极挑拨国共两党之间的关系,破坏中国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同时,积极利用汉奸,扶持伪政权,达到“以华治华”的目的。   (3)积极掠夺沦陷区的资源,利用中国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以战养战”。   (4)在世界范围内,配合德、意法西斯轴心国对英、法各国施加压力,同时   在争夺中国利益上,向英、美表示让步,并作出反苏姿态,企图通过英、美、法等国转而压迫国民政府投降。 ? 合作讨论1  1940年8月22日,聂荣臻司令员《致日本军官长士兵书》摘录:“此次我军进击正太线,收复东王舍,带来日本弱女二人。其母不幸死于炮火中,其父于矿井着火时受重伤,经我救治无效,不幸殒命。余此伶仃孤苦之幼女,一女仅五六岁,一女尚在襁褓中,彷徨无依,情殊可悯。经我收容抚育后,兹特着人送还,请转交其亲属抚养,幸勿使彼辈无辜孤女沦落异域,葬身沟壑而后已。”   联系教科书内容读完这封信,你有什么体会?   我的思路: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与“南京大屠杀”等日军的侵华暴行进行对比,通过侵略者的兽行与八路军的人道,体验革命人道主义的可贵、军国主义的凶残。同时,强调此信的中心意思,是要体验中国人民抗击的是日本军国主义侵略者,日本人民同样是侵略战争的受害者。中日两国人民应该共同反击侵略者,世世代代友好相处。 2. 日本关东军参谋长三宅光治说:“关于东北暴徒之根本讨伐,实为极难之事,因其集团作乱,不易治平,且非一朝一夕所能收效。自奉天事变发生后,我军对安奉线附近暴徒中心地之讨伐不下六十二回之多,结果收效甚微。”   想一想:日本侵略者三宅光治的“自白”说明了什么问题?   我的思路:这段话反映了东北人民的抗日斗争情况。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不愿做亡国奴的东北人民和部分东北军爱国官兵,组织了各种番号的抗日义勇军,主要有辽宁省的“东北民众自卫义勇军”“辽宁民众自卫军”“东北民众抗日救国军”等,吉林省的“吉林自卫军”“吉林国民救国军”“吉林抗日军”“吉林人民抗日自卫军”等,黑龙江省的“东北民众救国军”“黑龙江救国军”“大刀会”“红枪会”等。这些群众性的抗日武装统称为“抗日义勇军”,大约有30多万人。他们战斗在白山黑水之间,坚持抗去日伪军。 3.抗日战争期间,中国共产党在联合各阶级共同抗日方面做出了哪些重大努力?   我的思路:抗日战争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抗日战争是从1931年九一八事变到1945年抗日战争的胜利结束。我们通常所说的抗日战争是指狭义的抗日战争,即从1937年卢沟桥事变到1945年抗日战争的胜利结束,即平常所说的八年抗战。在这八年中,中共为争取抗战的胜利,在政治上、军事上、经济上等各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可按抗日战争的三个阶段进行梳理。   在防御阶段:卢沟桥事变后,中共发表宣言号召实行全民族抗战,驱逐日本帝国主义出中国;八一三事变后,中共领导的军队接受改编;抗战初期积极配合国民政府进行正面战场作战。在相持阶段:针对国民党政策转向反共,中共以斗争求团结,打退反共高潮;在抗日根据地内制定了一系列的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的政策和策略,加强根据地建设,巩固、扩大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在反攻阶段:配合友军积极反攻日军,取得了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 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1945年4月23日~6月11日在延安举行。与会者有正式代表547人,候补代表208人,代表121万中国共产党员。大会是在抗日战争即将取得胜利的前夕,为确定打败日本,建设新中国的路线而召开的大会。毛泽东在会上作了《两个中国之命运》的开幕词、《愚公移山》的闭幕词和《论联合政府》的政治报告。朱德作了《论解放区战场》的军事报告。刘少奇作了《关于修改党的章程》的报告。周恩来作了《沦统一战线》的重要发言。大会分析了国内外的政治形势,制定厂“放手发动群众,壮大人民力量,在我党的领导下,打败日本侵略者,解放全国人民,建立一个新民主主义的中国”的政治路线。大会号召全党,全军和全国人民为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和建立真正联合政府而斗争。为此要求全党发扬理论和实际相结合、与人民群众紧密联系在一起以及批评和自我批评的三大作风。大会通过的新党章规定,把以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统一的毛泽东思想作为全党一切工作的指针。大会选举出新的中央委员会,由44名中央委员和33名候补中央委员组成。这次大会是一次团结的大会,胜利的大会。大会全面总结了政治斗争、军事斗争、统一战线、群众运动等历史经验,确立了毛泽东思想为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制定了新阶段中国共产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使中国共产党在思想上、政治上、组织上达到空前的、高度的统一和团结,为夺取新民主主义革命在全国的胜利奠定了牢固的基础,在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上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突破思路本节课主要内容包括侵华日军的暴行、关内关外的抗日救亡运动、全民族的抗日战争、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四大部分,时间跨度大、内容多、头绪繁杂,教学时应采取如下的突破措施:   (1)课前引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搜集并欣赏反映中国全民族抗战的图文音像资料,从而对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有一个宏观的大致了解,增强感性认识,为课堂教学做好铺垫。   (2)课堂教学时,紧紧抓住四个中心环节进行突破:一是通过考察九一八事变后日本不断扩大侵华的事件,探究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和阶级关系的变化,认识抗日救亡运动成为压倒一切的中心问题,二是通过梳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过程并分析其重要性,使学生认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是适应中日民族矛盾的激化而形成的,并成为发动全民族抗战的重要条件;三是通过让学生阅读南京大屠杀等材料或观看《黑太阳731》等有关影视录像,使学生深刻理解日本帝国主义在侵华战争期间制造的各种暴行及其给中国人民带来的巨大灾难;四是通过讲解中国军民抗日斗争的主要史实,使学生理解全民族抗战的重要性,通过分析、讨论等形式,使学生认识抗日战争胜利在中国反抗外来侵略斗争中的历史地位和历史意义。在此基础上,结合教科书中的“读一读”“学习质疑”等教学资源,进一步提高学生对抗日战争主要过程的理性认识,以培养学生阅读历史插图和历史资料的能力。如果条件允许,应尽量联系当前中日双方对抗日战争的不同看法进行教学。 一、选择题   1 20世纪30年代的下列事件中,揭开了日本侵华战争序幕的是 ……………(  )     A.确定“征服满蒙”方针    B.九一八事变爆发     C.日本制造华北事变      D.八一三事变爆发   答案:B   2 中国国民政府与日本侵略者签订《塘沽协定》是在 …………………………(  )     A.1927年   B.1931年   C.1933年    D.1935年   答案:C   3 1937年7月7日的卢沟桥事变 ………………………………………………(  )     A.揭开了日本侵华战争的序幕     B.导致中日民族矛盾成为主要矛盾     C.打开了中国华北地区的门户     D.揭开了日本全面侵华的序幕   答案:D   4 日军残酷屠杀我国人民30多万是在……………………………………………(  )     A.上海    B.南京     C.广州    D.武汉   答案:B   5 1935年12月,中共中央在陕北召开瓦窑堡会议 ……………………………(  )     A.决定组建东北抗日联军     B.号召停止内战,一致抗日     C.确定了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方针     D.号召工农红军和人民进行民族革命战争   答案:C   6 下列事件发生在1933年5月的是……………………………………………(  )     A.日军进犯山海关     B.一·二八事变爆发     C.中国民权保障同盟成立     D.察哈尔民众抗日同盟军收复多伦   答案:D   7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建立的标志是 …………………………………………(  )     A.西安事变和平解决     D.中国民权保障同盟成立     C.国民政府发表国共合作宣言     D.中国工农红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   答案:C   8 在1940年5月的枣宜会战中,壮烈殉国的著名抗战将领是 …………………(  )     A.张自忠    B.宋哲元   C.谢晋元   D.林伯渠   答案:A   9 抗日战争时期,日军向国民党正面战场发动的规模最大的一次战役是……(  )     A.淞沪会战           B.太原会战     C.徐州会战           D.豫湘桂战役   答案:D   10 确立毛泽东思想为党的指导思想的会议是……………………………………(  )     A.瓦窑堡会议         B.遵义会议     C.七届二中全会        D.中共七大   答案:D   二、非选择题   11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日本政府,本年曾一再声明,决定始终一贯地以武力扫荡抗日的国民政府,同时和中国同感忧虑、具有卓识的人士合作,为建设东亚新秩序而迈进。现已感到,中国各地复兴的气势澎湃而起,建设的趋势,日盛一日。当此之时,政府向国内外阐明同新生的中国调整关系的总方针,以求彻底了解帝国的真意。……共谋实现相互善邻友好、共同防共和经济合作。 ——1938年12月22日近卫内阁第三次对华声明   材料二:这次近卫的狂妄声明,所谓“完全消灭反日之国民政府”,亦不过是如上次的声明一样一文不值。 日寇所满口鼓吹之“东亚新秩序”“睦邻亲善”……等亦不过是“不以国民政府为对手…“完全消灭国民政府”为内容……近卫的狂妄声明,如同日寇军阀手里的刺刀一样凶恶,无非是梦想灭亡中国,想把中国变为第二个满洲。须知今天的中国已找到自己解放的道路,这就是全国人民团结一致,坚决抵制日寇的进攻,驱除日寇出中国。 ——1938年12月24日中共《新华日报》社论《近卫狂妄声明》   材料三:(近卫声明)是敌人整个吞并我国,独霸东亚,进而以图征服全世界的一切妄想和阴谋的总自白,也是敌人整个亡我国家灭我民族的一切计划内容的总暴露。……是要以“建立东亚新秩序”来关闭中国门户,打破九国公约,以“东亚协同体”与“经济集团”来排斥欧关在远东的势力。……我是不会背盟弃信,以破坏人类相与维系的正义的。 ——1938年12月26日蒋介石的《声明》   材料四:近卫声明在日本方面,有人解释为日本自始即不是侵略主义,有人解释为日本经过反省以后,已放弃侵略主义。无论怎样解释,近卫声明总可以说放弃侵略主义,日本既然放弃侵略主义,我们就开始和平运动。 ——汪精卫《所望于产业界诸君》   请回答:   (1)依据有关材料,联系史实说明近卫声明对中国产生的影响。   (2)依据材料二、三,说明国共双方对近卫声明有什么共识?声明发表后,双方在对日问题上的反省有何异同?   (3)依据材料四,说明汪精卫对近卫声明的态度及目的,并指出其“和平运动”的实质。   (4)依据材料一、二、三、四,简要谈谈你对近卫声明的认识。   参考答案:(1)在日本近卫声明诱降政策的影响下,国民政府亲日派头子汪精卫公开叛国投敌,成立了伪国民政府。国民政府蒋介石集团虽然继续抗战,但表现出很大的动摇性,反共投降倾向日益增长。由于日本改变侵华方针,把主要力量用来进攻抗日根据地,造成根据地1941~1942年的严重困难局面。   (2)共识:国共双方都认为近卫声明是灭亡中国的政策,双方都表示要抵抗日寇。异同:蒋介石依靠英美势力,利用政府军队抗日,中共则依靠全国人民,团结一致,共同抗日。   (3)态度:汪精卫为近卫声明作掩护,认为它是“放弃侵略主义”。目的:欺骗人民,为其投降日本做准备。实质:是一场叛国投敌、反共反人民的卖国运动。   (4)旨在诱使国民政府投降,排除英美在华势力而独占中国,以打破华盛顿会议后帝国主义国家共同支配中国的局面;说到底是灭亡中国的侵略声明。   12 日本右翼势力否认日本对中国的侵略,认为:“在支那事变(指1937~1945年日本侵华战争)发展的过程中,日军……并没有掠夺领土的性质。最重要的是,日本方面并没有掠夺领土的意图。”“支那战争是试图建设日满支(指日本和日本扶持傀儡在中国东北建立的伪满洲国政权与中国)一体的东亚新秩序的、日本同与美、英、苏结盟的蒋介石之间的一场斗争。”试概括日本右翼分子的主要观点,结合有关史实加以批驳。   参考答案:(1)主要观点:日本发动战争没有掠夺中国领土的意图和性质;日本发动战争的目的是建立东亚新秩序;日本是为了对抗蒋介石与美、英、苏结盟。(2)批驳:第一,日本在发动全面侵华战争前,已经将中国的东北变为殖民地;全面侵华战争爆发后,日本又占领了中国的华北、华中和华南的大片领土。第二,所谓的“东亚新秩序”,实质上是日本对中国的殖民统治。大肆掠夺沦陷区的工矿业,将沦陷区变为其工业原料的基地,以满足侵略战争的需要,并从中获得巨额利润;强占沦陷区大量的耕地,建立军事设施和分配给日本移民使用;在沦陷区大肆掠夺劳动力和金融资源,征收苛捐杂税,加紧对人民的搜刮;建立殖民化教育体制,向青少年灌输奴化思想,以消磨中国人民的民族意识。第三,并不是蒋介石与美、英、苏结盟,而是由于日本发动侵华战争,中国为了反对日本等法西斯国家的侵略,才与美、英、苏等国家共同组成了世界反法西斯同盟,中国人民在赢得了抗日战争的胜利后,又驱逐了英美帝国主义的在华势力。

【点此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