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 新兴力量的崛起 第一部分:教案内容 【教学设计】 教学思路: 历史课程标准:简述欧洲共同体的形成、日本成为世界经济大国和中国的振兴以及不结盟运动的兴起,了解世界多极化趋势在曲折中发展。 考试内容与要求:了解欧洲共同体的形成、日本成为世界经济大国和中国的振兴以及不结盟运动的兴起,了解世界多极化趋势在曲折中发展。 学习要求:了解欧洲走向联合的历史背景;简要归纳欧洲共同体形成、发展、扩大的过程;了解日本经济迅速发展的原因、表现及其影响;知道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及其在当今国际舞台上的作用;知道不结盟运动的兴起和作用;了解世界多极化趋势在曲折中发展。 重点:欧洲共同体的形成、日本成为世界经济大国和中国的振兴以及不结盟运动兴起的过程及影响。 难点:新兴力量的崛起对国际政治格局的影响。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通过学习教材内容,了解战后多种新兴力量崛起的情况,知道两极格局受到来自多种力量的有力冲击,世界多极化趋势在曲折中发展,从多层次、多角度掌握历史发展的阶段特征。 通过阅读地图、图片,了解和掌握识别历史地图、历史图片的基本技能;通过阅读和理解教材中引用的历史材料,掌握分析、运用历史材料和提取有效信息进行归纳的基本技能;通过对本课历史史实的分析、归纳、概括等认识活动,培养历史思维和分析、解决问题的基本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学生可根据教科书和教师提供的补充材料及自己对教科书的认识和理解,学会使用讨论法、分析法和归纳法等方法学习有关问题,主动探究问题的答案,并能对所学内容进行较为全面的概括和阐释。 教师应该注重启发式教学,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和方法,设置具有针对性和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和主动探究,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创造必要的前提,并对学生在探究过程中的表现予以及时而客观恰当的评价。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了解世界多极化趋势在曲折中发展的多样性和统一性,理解和尊重不同国家和地区发展的特殊性。 进一步了解中国国情,了解中国和世界的发展大势,激发对祖国的热爱,并逐步形成对祖国、民族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培养爱国主义情感。 【教学流程】 请同学们阅读课本P.163“自我测评”——有学者指出:“二战后以美苏为两极的世界格局的形成和持续,代表着战后力量均势的出现和保持。在这种力量均势被打破之前,两极格局具有相对的稳定性。但是它又因国际力量对比的不断变化而受到撼动,并且已受到逐步壮大起来的其他力量中心的挑战。” 投影:乔冠华之笑 西欧和日本都是美国非常有力的竞争对手。朋友,是的;盟国,是的;但是,他们正在与我们竞争。在经济领域的问题上,他们在全世界同我们竞争非常激烈……美国遇到了我们甚至连做梦也没想到过的那种挑战。 ——尼克松(1971年) 随着国际力量对比的变化,两极格局受到“撼动”和“挑战”,由于新兴力量的崛起,世界格局表现出多极化趋势。有哪些新兴力量崛起?请同学们阅读本课各目的标题。 “欧洲人的欧洲”——欧洲共同体形成;迅速兴起的日本——日本成为世界经济大国;东方巨龙的腾飞——中国振兴;发展中国家的呼声——不结盟运动的兴起。 投影:战后的德国;1945年,一位难民正伏在她房舍的瓦砾上哭泣;废墟城市考文垂 战后初期,有人站在柏林街头,望着满目疮痍的城市,惊叹即使清除这些瓦砾也要花上二十多年的时间,要想复兴真是比登天还难。事实果真如此吗? 面对战后欧洲的衰落,欧洲的政治家们苦苦寻找良策。 投影: 如果我们欧洲人不想在起了根本变化的世界上走下坡路的话……欧洲的联合是绝对必要的。没有政治上的一致,欧洲各国人民将沦为超级大国的附庸。……必须使联合起来的欧洲成为第三种力量。这种力量虽然远不如这两个国家强大,但是它们在经济上和政治上都是如此有力,一旦潜在的分歧发展成为严重的紧张局势,在面临这种威胁时,为了维护和平,它可以在天平上投下举足轻重的砝码。 ——联邦德国总理阿登纳 请同学们从阿登纳的这段话中,找出欧洲联合的原因。 答:…… 请同学们阅读课本P.159,归纳欧洲共同体的成立过程。 答:①欧洲煤钢共同体(1951年);②欧洲经济共同体和欧洲原子能共同体(1958年);③三机构合并为欧洲共同体(1967年)。 西欧经济一体化,促进和带动了政治一体化。 2008年,我们召开了盛大的北京奥运会;2010年,我们迎来上海世博会。不过,中国并不是亚洲第一个召开奥运会和世博会的国家。 投影:东京奥运会;大阪世博会 日本是亚洲第一个举办现代奥运会和世博会的国家。请思考:日本能在20世纪60、70年代举办奥运会和世博会说明了什么问题? 答:日本在战后迅速崛起。 战后日本迅速崛起的原因是什么? 投影: 材料一 从朝鲜战争爆发起,美国军队就向日本企业发出了大量有关武器、运载工具零部件和其他军用物质的订货单。为了帮助实现这个目标,美国被迫紧急地复兴日本的经济……从1950年开始的五年时间里,日本的企业由于军用物资的巨大需求而发达起来。……对于日本来说,这种发展是极其幸运的。事实上,当朝鲜战争爆发、特别需求突然猛增的时候,不论是企业家还是政治家都为此而高兴,并欢呼:“神风终于开始刮起来了!” ——(日)森岛通夫《日本为什么“成功”》 答:美国的扶植;有利的国际环境。 美国为什么要扶植日本? 投影: 通货膨胀率极高,失业人数超过五百万,并且罢工不断发生。所有的日本人都在准备沉重的赔偿。他们认为,日本要作为一个军事强国而复兴,那就是愚蠢的;同时他们也认为,人民的生活水准即使要恢复到战前的水平也不过是对遥远的将来的一个梦幻。但是,到1948年(后),亚洲的政治形势发生了急剧的变化,这不能不影响到日本。……面对着这种新的形势,美国政府不得不把日本重新建设成为一个反对苏联和中国的堡垒,而这样一个堡垒又不得不以极高的速度建成。盟军最高司令部在占领政策上实行了一个较大的转变。 ——(日)森岛通夫《日本为什么“成功”》 答:冷战形成与加剧,美国出于遏制苏联和中国的战略考虑,改变对日占领政策,开始扶植日本。 除此以外,还有没有别的原因? 投影: 材料二 日本采取了“倾斜生产方式”、“倾斜减税”、“倾斜金融”等对策,即在日本政府主导下,将有限的资源向煤炭、钢铁、电力等产业集中,优先发展能源和重工业。 ——党建信息网 材料三 二战后,日本虽然受到重创,但还是从1949年毅然宣布实行从小学到初中的九个年级免费教育。日本政府每年用于教育支出都在国家当年预算总支出的20%以上,这一数字远远超过了英、美、法、德等国而居于世界首位。 ——《战后日本迅速崛起的原因及对中国教育现状的思考》 材料四 日本是“二战”后最典型的技术引进和创新型国家,它充分利用“后发优势”,大力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并加以本土化,成功建立自己的科学体系。 ——《湖南日报》 答:政府主导(政府利用国家政权大力推动经济发展);大力发展教育事业;重视科技创新。 欧洲、日本的崛起产生了什么影响?请同学们阅读课本P.163“材料阅读与思考”。 答:变化:70年代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力量对比发生重大变化,美国经济实力相对下降,西欧、日本经济实力不断增强,经济格局由战后美国独霸逐渐形成美、日、西欧三足鼎立的局面。 影响:随着经济发展,日本和西欧要求摆脱美国控制,政治上独立自主倾向加强,动摇了美国的霸权地位,两极格局受到重大冲击。 中国的腾飞,在座各位同学以及你们的父母都是亲历者,这部分内容我们留待下学期再讲。 请同学们阅读课本P.162倒数第二段,概括不结盟运动兴起的背景和诞生标志。 答:背景:①战后亚非拉许多国家独立;②为了摆脱美苏控制,避免卷入大国争斗,保持和平中立,采取不结盟的外交政策。标志:1961年,第一次不结盟国家和政府首脑会议。 不结盟运动兴起,标志着第三世界国家以独立的力量登上国际政治舞台,开始改变由超级大国和西方国家决定世界事务的局面。 欧洲共同体的形成、日本经济迅速崛起使资本主义世界各国之间的关系格局由美国控制变为美、日、欧共体三足鼎立局面;不结盟运动的兴起和发展,第三世界的不断崛起和中国的振兴,冲击着二战后美苏对峙的两极格局。国际关系格局是一种不稳定、充满矛盾斗争的国际关系状态,其演变是以国家的经济实力为基础的,世界多极化是一个不可避免的趋势。多种国际力量的出现,使世界多极化趋势加强。 第二部分:反思与点评 【课后反思】 欧洲的联合,在下学期的必修Ⅱ课本中还会牵涉到,所以本课不再展开。中国的振兴也是同样处理。 第三部分:相关资料 【练习与测验】 课本第161页“学习思考” 答:从20世纪50年代中期开始,日本经济迅速发展的国际、国内有利条件是:①二战后科技革命的兴起为日本战后经济高速发展提供了现实的可能性。日本大力引进国际先进技术,迅速缩小和拉平与国外技术的差距,加快产业的更新换代。②二战后世界市场的原料、燃料价格长期稳定、低廉,而工业品价格偏高,对缺乏资源而工业产品竞争力较强的出口贸易型的日本极为有利。③美国的大力扶植。在政治和军事上给日本以保护,减轻日本军费负担;朝鲜战争和越南战争时美国的特需订货刺激了日本产业成长。④二战后初期日本的民主改革为经济的高速发展开辟了道路。⑤国内政局稳定,为经济的高速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环境。⑥重视教育,加快培养人才,为经济的高速发展准备了物质和技术基础。⑦制定外向型经济发展战略。⑧国民经济非军事化,全力进行经济建设。 课本第161页“学习思考” 答:此题答案开放,鼓励学生畅所欲言,但要言之有理。 ①在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下,中国坚持走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的政局长期稳定,综合国力持续增长,国际地位不断提高。②充分汲取古代传统文化中有利于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的思想。③中国地域辽阔,有广阔的国内市场,有相对丰富的国内资源;人口众多,劳动力价格较低,有利于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④有漫长曲折的海岸线,多优良港湾;有漫长的陆界线,多陆上邻国,有利于发展对外贸易,加强经济文化交流。⑤坚持科教兴国战略,把握知识经济兴起的机遇,大力发展科学技术,采用新科学技术的成果,确定可持续发展战略。⑥把握经济全球化的机遇,提高和加强在亚太组织和世贸组织中的地位和作用。 课本第163页“学习思考” 答:⑴此题答案开放,鼓励学生畅所欲言,但要言之有理。 不同意:①“弱国”应把握住本国和世界发展的大势,积极采取措施发展经济,提高综合国力,增强国际地位。例如,新中国成立后,中国政府采取了巩固政权和恢复发展经济的有效措施,改变了落后的面貌,并制定了正确的外交政策,把握国际形势发展的有利时机,不断提高自己的国际地位,同时加强了同世界各国特别是同第三世界国家的联系和交往。②“弱国”应通过不同方式联合起来,以增强自己的力量,提高自己的国际地位。1960年西亚国家成立了石油输出国组织,冲破国际石油垄断资本的控制,提高石油价格,增加石油收入,同样在国际事务中发挥了重要作用。1973年石油提价,引发了二战后资本主义世界最严重的一次经济危机,并导致了资本主义阵营的分化。随着不结盟运动的兴起和第三世界的崛起,广大发展中国家作为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了国际政治舞台,改变了联合国受大国操纵和控制的局面,不结盟运动成为仅次于联合国的最大国际讲坛,改变着世界的面貌,有力地冲击了二战后国际关系中的两极格局。 同意:①有些大国一贯无视弱小民族国家的领土主权和利益,把大国的意志强加给“弱国”,如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发动对朝鲜、越南、捷克斯洛伐克、阿富汗等国家的侵略和干涉及21世纪初对阿富汗和伊拉克的干涉。②大国一贯推行霸权主义和强权政策,一度操纵和控制联合国,并无视联合国的存在,如轰炸南联盟等。 ⑵条件:①依据本国国情和不同时期经济发展状况,适时调整经济发展战略,不断进行产业的更新换代,发展高科技产业。②积极参与国际竞争,发展外向型经济,鼓励出口。③利用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转移劳动密集型产业的机遇,吸引外国资本和技术,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增加本国产品,减少进口。④大力发展科学技术和教育事业,提高国民素质,以适应新科学技术的发展。⑤采取措施,稳定国内政局和社会秩序,健全民主与法制。⑥制定可持续发展战略。⑦相互尊重领土和主权的完整、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加强国际间的合作。 课本第163页“自我测评” 答:⑴“相对稳定性”及其作用:①美苏两国彼此势均力敌,在近半个世纪里避免了新的世界大战的爆发,同时也掩盖了一些地区冲突、局部战争和民族矛盾。②不同社会制度的国家长期并存,都不同程度地从对方身上借鉴经验,吸取教训,并用于自身内部的调整和改革,推动世界整体发展。③亚、非、拉美国家利用美苏争霸的形势,设法从西方及东方获取最大的援助。由亚、非、拉美发展中国家组成的不结盟运动兴起和发展,第三世界崛起。④雅尔塔体制在原则上提倡和平、民主。联合国安理会确定了大国一致的原则。 ⑵“受到撼动”和“挑战”的因素:①西欧、日本经济崛起,经济上与美国竞争,政治上奉行相对独立的外交政策,美国霸主地位受到冲击。②随着综合国力的增强和国际地位的提高,中国在国际舞台上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举足轻重。③不结盟运动兴起,第三世界发展中国家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崛起,也有力地冲击了两极格局。④苏联政治、经济弊端严重,国家日益陷入困境。⑤美苏对峙、称霸,双方力量相对削弱。 课本第163页“材料阅读与思考” 答:①变化:70年代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力量对比发生重大变化,美国经济实力相对下降,西欧、日本经济实力不断增强,经济格局由战后美国独霸逐渐形成美、日、西欧三足鼎立的局面。②影响:随着经济发展,日本和西欧要求摆脱美国控制,政治上独立自主倾向加强,动摇了美国的霸权地位,两极格局受到重大冲击。

【点此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