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传播媒介的更新》教案 第一部分:教案内容 【教学设计】 教材内容分析: 本专题主要讲授近代以来中国人在物质生活、精神生活方面发生的巨大变化,包括衣食住行、交通和传媒的发展。社会生活的变迁与世界形势的发展和中国社会的政治变革密切关联。随着中西各种社会文化因素的相互激荡和交汇,出现了许多新奇特异、意味深远的新鲜事物,揭开了中国社会生活和文化生活近代化的序幕。作为信息传播的载体——大众传媒是近现代历史上发展最快的事业之一,也是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之一。报刊、影视、互联网这三种大众传播媒体的依次出现,给人们的生活方式带来了巨大的变化。通过本专题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中国近代社会生活的变化,是历史和时代发展的必然性,学会站在发展的角度、用历史的眼光思考问题。 教学思路: 历史课程标准:以我国近现代报刊、影视事业和互联网的逐渐普及为例,说明大众传播媒体的发展给人们生活方式带来的巨大变化。 《2010年福建省普通高中学生学业基础会考历史学科考试大纲(试行)》:以我国近现代报刊、影视和互联网的逐渐普及为例,说明大众传播媒体的发展给人们生活方式带来的巨大变化。 学习要求:知道我国近现代报刊、影视事业和互联网的普及,大众传媒的发展给人们生活方式带来的巨大变化。理解互联网对人们生产、生活、思维方式、思想观念的影响。 重点:报刊、影视发展的状况。 难点:中国社会飞速发展对互联网的影响。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了解报刊、影视发展的基本史实。 了解互联网的发展概况,尝试通过对互联网短短十几年的发展史的了解,感受今天中国社会的飞速发展。 二、过程与方法 搜集图片、文字资料,编写自己所了解的报刊、影视或互联网发展史。 观看不同时期的一些优秀的影视作品,加深对社会变迁的了解。 组织不同小组制作相关教学题材的网页。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报刊发展的状况,认识到中国社会的舆论环境逐渐改善,推动了中国社会健康有序地发展。 今天中国互联网的迅速发展,在给生活带来便利的同时,也有一定的消极影响。作为一名中学生,应当正确面对网络的诱惑。 【教学流程】 最近最热门的应该要算是南非世界杯了。相信很多同学也都关心这方面的信息,你们是通过哪些途径了解世界杯赛事的? 答:通过报纸、广播、电视、互联网等。 同学们刚才提到的报纸、广播、电视、互联网等都是我们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媒体,它们都属于大众传播媒介,我们今天就来了解近代以来中国大众传播媒介的发展变化。 法国著名哲学家伏尔泰曾经说过:“报纸的故乡在中国。”为什么他这样说呢?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出现报纸的国家之一,发行于公元887年的唐代《邸报》,是世界上现存最古老的报纸。 问:看到《邸报》的“邸”字,同学们能联想到什么呢? 答:官邸。说明《邸报》只是在官员间传阅。 投影:《邸报》 可见《邸报》虽然是世界上现存最古老的报纸,但还算不上是适合普通民众阅读需求的大众报纸。大众报纸在中国最早是由谁在什么时候创办的呢?请同学们阅读课本,找出下列两个问题的答案: ⒈什么时候中国开始出现近代报刊?主要是谁办的? ⒉你知道中国人开始自己创办近代报刊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吗?代表的报刊是什么? 答:⒈19世纪40年代到90年代,在华传教士。⒉19世纪70年代;1873年,汉口《昭文新报》。 在中国近代的三场思想解放运动中,报刊都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你知道在这三场运动中,都有哪些著名的报刊吗? 答:…… 投影: 《时务报》:清末戊戌变法时期中国资产阶级维新派最重要、影响最大的机关报。1896年8月9日创刊于上海,梁启超任总主笔。 《民报》:中国同盟会的机关报。1905年创刊于东京。孙中山为其撰写发刊词,提出了“三民主义”,即“民族主义、民权主义、民生主义”。 《新青年》:原名《青年杂志》,1915年9月15日创刊于上海,陈独秀主编。第二年改名《新青年》。《新青年》以传播民主与科学为己任,大力宣传新思想,提倡新道德,猛烈批判封建文化思想和封建伦理道德观念,引导青年冲破封建礼教的束缚。《新青年》是“五四”新文化运动中影响最大的刊物。 投影: 1919年《京报》对巴黎和会中国外交的失败做了专门报道,这一报道最能体现出报纸具有的功能是 A.图文并茂、声像俱备地传播重大事件 B.传播时事新闻,以助人们快捷了解重大事件 C.舆论监督,以助人们提高参政议政的能力 D.通达民情,以助人们更便利地上书言政 答:B 除了具有传播时事新闻的作用外,报纸还有哪些功能呢? 投影:→ 答:…… 现在报纸已经成为我们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了,城市里大大小小的报刊亭随处可见,各种各样的报纸琳琅满目。平时你们自己或者家里人都爱看哪些报纸?爱看哪些内容? 答:…… 从刚才的发言中可以看出同学们经常有看报纸,虽然由于喜好不一样所以选择的报纸也不一样,但是绝大多数是通俗性报刊。它们的相同点是都给我们提供了我们想要的信息,给我们提供了解信息的渠道。由此我们可以归纳出通俗性报刊的特点:⒈语言通俗,取材世俗;⒉满足市民阶层需求;⒊知识性与趣味性;⒋按类别专门分工。 报刊出现以后,打破了原来信息闭塞的状态,使人们充实了科普知识,开阔了视野,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但是同学们是否觉得报纸这种媒体在传播范围和形式上存在哪些不足之处呢? 答:⒈报纸在当时只能在识字的人群中传播信息;⒉报纸在表现形式上比较单一,不够生动;…… 于是人们又发明了形式更加生动,更具感染力,接收则更为灵活多样的传播媒介——广播影视应运而生。 请同学们阅读课本P.73,找到以下“中国第一”的名称、产生时间和地点: 中国第一座广播电台 中国人自办的第一座广播电台 中国第一座私营广播电台 中国第一座全国性的广播电台 答:中国第一座广播电台:1923年1月23日,由英美报商创办的“大陆报—中国无线电公司广播台”在上海正式开播。 中国人自办的第一座广播电台:1926年6月1日,哈尔滨广播无线电台正式开播。 中国第一座私营广播电台:1927年3月,上海新新公司开办。 中国第一座全国性广播电台:1928年8月,南京国民政府筹备的中央广播电台在南京开播。 无线广播电台具有投资少、见效快等特点,传入中国以后,发展迅速。据统计,20世纪30年代,上海民营广播兴旺发达,一直占全国的70%以上,最多时拥有90多家,成为世界上无线广播电台数量最多的城市,而纽约当时仅有24座无线广播电台。 广播仅有声音,还不够形象直观,于是人们又发明了电影。你知道第一部电影是谁制作的吗? 答:法国卢米埃尔兄弟。 1895年,由卢米埃尔兄弟制作的电影《火车到站》、《工厂大门》在巴黎公映,标志着世界电影的诞生。 那么,电影是什么时候传入中国的呢?请同学们阅读课本,找出中国第一次放映电影的时间、地点。 答:1896年,上海徐园“又一村”。 中国人第一次看到电影时是什么反映?请同学们通过一段视频来了解。 播放视频:《西洋镜》片段 从这段视频中我们可以发现:最早的电影是黑白、无声的。早期在中国放映的电影都是进口片,你们知道什么时候中国才有了自己拍摄的国产片? 1905年,北京丰泰照相馆拍摄了中国第一部电影:京剧《定军山》,演员为中国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谭鑫培。 2005年是世界电影诞生110周年,也是中国电影百年华诞。因此我们国家发行的纪念邮票上就是以《定军山》剧照为主题。 投影:《歌女红牡丹》——第一部有声电影;《渔光曲》——第一部在国际上获奖的电影 我们雄壮的国歌,最早就来源于一部电影的插曲。你们知道是哪部电影吗? 答:《风云儿女》。 在电影之旅中,我们可以感知电影在中国的放映经历了从无声到有声,从黑白到彩色,从进口片到国产片的发展阶段。 一有大片上映,相信很多同学都会跑去先睹为快,你们能说说为什么喜欢看电影吗? 答:…… 由此我们可以总结出电影的特点:①制作精良,画面清晰,能在短时间内使观众得到充分的视觉和听觉的享受;②能给观众带来强烈的情感参与和情感体验;③时效性不强。 由于电影的实效性不强,人们又发明了电视。 说起电视,大家再熟悉不过,电视不仅是最主要的信息传播媒介,而且是现代人最主要的休闲娱乐方式之一,我们根本不能想象如果没有了电视,我们的生活会变成什么样。 请同学们阅读课本P.74,找出中国第一家电视台的名称、建立时间。 答:1958年5月1日,北京电视台。 1978年5月1日,北京电视台更名为中央电视台。在中央电视台的各档节目中,你最熟悉的是什么? 答:《新闻联播》。 投影: 《新闻联播》是中央电视台王牌栏目,并跃升为世界上观众最多的新闻节目。《新闻联播》于1978年1月1日启播,现于中央电视台综合频道(1套)、新闻频道19:00首播;新闻频道21:00、中文国际频道(4套)01:00重播。 说起《新闻联播》,就不能不提它的播音员。你知道哪些《新闻联播》的播音员呢? 答:邢质斌、罗京、李瑞英…… 在这些著名播音员的背后,都有着常人难以理解的艰辛和责任。就以去年逝世的罗京为例。罗京从事播报工作20多年来,遇到过无数次的紧急情况。有一次一条重大新闻在节目开播之后才送到演播室,要求主播无间断播出15分钟,当时李瑞英在主播台下给罗京一张张递稿件,罗京看到稿件的同时必须立刻播报出来。但是突然有一张稿件李瑞英怎么也找不到了,好在罗京播完前一张稿件的最后几句时,李瑞英终于找到,尽管此次两人化险为夷,但播完之后两人都因精神的高度紧张而几近虚脱。还有一次节目已经开播,有一条新闻的稿子却还没有送到罗京手里,直到工作人员狂奔进演播室把画满了修改符号的稿子送到罗京的播报台前,在场的领导、工作人员全都屏住了呼吸,但罗京依然沉着地将陆续送来的17页的稿纸一字不错地念完,中间没有皱过一下眉头。罗京在这样高强度的工作环境下,26年都没有出过任何差错,凭借的是过硬的专业素养。 投影: 互联网与民众生活的渐变 1、1993年,中国第一条互联网专线开通; 2、1994年,中国正式接入互联网; 3、1996年10月,上网人数62万; 4、1999年底,上网人数890万; 5、2000年底,我国互联网用户达到1580万,居世界第五位; 6、2003年上半年,我国互联网用户达到6800万,居世界第二位; 7、截至2006年底,我国网民人数达到了1.37亿; 8、截至2009年6月30日,我国网民规模达3.38亿(世界第一),宽带网民达3.2亿,手机上网用户达1.55亿。 但是网络的使用也带来了一系列问题。我们就以刚刚发生的“6·9圣战”为例。你们知道什么是“6·9圣战”吗? 答:“6·9圣战”事件源起2010年5月30日为获得韩国人气天团Super Junior当晚的演出入场券,数千歌迷拥挤在世博演艺中心取票区域,一度造成混乱引发踩踏,甚至在混乱中有粉丝向阻止进入场馆的志愿者吐口水。园区方面不得不出动大量武警维护现场秩序。现场一片混乱。个别粉丝无理取闹,出手打武警,其后又在网上大骂武警以继续发泄愤怒。事件在新闻和网络上曝光后,引起了大量网友的极度反感,随后以“魔兽世界吧”为发源地,在天涯、猫扑等各大网站出现了网友有组织的反对Super Junior及粉丝的活动,数十万名网友相约在6月9日晚7时在知名论坛、AK558和网站对韩国明星团体及粉丝进行声讨,引爆反哈韩网民同Super Junior粉丝的大混战。 问:你是怎么知道“6·9圣战”的? 答:通过网络了解。 问:你是如何看待“6·9圣战”的? 答:…… 可见,被誉为“神奇的第四媒介”的互联网比其它媒介更有潜力,但它是一把“双刃剑”,只有正确使用才能促进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第二部分:反思与点评 【课后反思】 本届高一学生在初中学习的北师大版《历史》教材在八年级涉及中国近现代的经济与社会生活的相关内容,因此学生已知道了部分大众传媒,如报刊、电影在中国出现的史实,初步了解了大众传播媒介对近代社会生活的影响。 对于网络的利弊这样的话题,学生在以前的政治、历史课本和班会课上已经多次接触,再在课堂上讨论这些未免有些不合时宜。恰好上课之前网络上发生了“6·9圣战”,所以就以此为契机,让学生讨论如何看待“6·9圣战”,理解网络是一把“双刃剑”,只有正确使用才能促进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想不到的是,居然有学生亲自参与了“6·9圣战”,果然现在的学生不可小觑。 第三部分:相关资料 【练习与测验】 课本第74页“学习思考” 答:电视造成了个人和团体的社会身份(或角色)与电视提供的物理场合的组合,弱化了社会身份和电视提供的物理场合之间的距离,打破了社会身份与物理空间的传统关系,创造了新的场景。电视更趋向于将不同印刷媒介阅读圈子的人放进同一个公共领域。它是一个真正的信息共享的存在,提供了最大范围的同时获取信息的渠道。电视使得原来属于各个社会层面内部的场景推到了前台,从而整合了信息系统。电视通过展示而使许多地点或方面失去神秘感,从考古到科学的发现,也进一步促进了接触新观念和新知识。 课本第75页“自我测评”1 答:从传统媒介出现之时开始,人们就可以从报纸、影视作品中获取大量的信息,包括生活上的、工作上的、学习上的,现代媒体也不例外。 而现代媒介区别于传统媒体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信息的互动性、广泛性和及时性。通过现代媒介,可以及时迅速地掌握第一手的资讯,可以就某一问题在现代媒体上发表自己的看法,而不仅仅是一个信息的被动接受者。 课本第75页“自我测评”2 答:互联网确实方便了生活,通过网络,可以及时了解想要知道的资讯,查找所需要的资料,方便了与朋友之间的交流。 另一方面,互联网技术也的确造成了一些网民对网络的过分依赖,不愿意走出家门,缺乏社会沟通与人际交流,将网络世界当作现实生活,脱离时代,与他人没有共同语言,从而出现孤独不安、情绪低落、思维迟钝、自我评价降低等症状。 课本第76页“材料阅读与思考” 答:上述材料反映出整个社会处于复杂混乱的政党政治的环境,舆论环境确实相当开放自由,但是实际上缺乏正确的舆论导向,相当混乱。 新闻舆论是对政府行为有效监督的一种手段,也是保持社会正义的一个重要的环节。只要言论不依仗政府或其他公共权力强制推行,确保多元的自由争辩,不但不会威胁和破坏正常的社会秩序,反而会推动公民在自由思考中逐步成熟,有效地推动社会的进步。但这不意味着社会舆论可以完全没有约束,它必须有着正确的价值取向来引导民众,发挥它的积极作用。离开了这一点,就会造成社会舆论的无政府主义。 版权所有:高考资源网(www.ks5u.com)

【点此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