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知道植物的向性运动及植物具有向性运动的意义   2、知道植物生长素的发现过程.   3、理解植物产生向光性的机理.   4、理解植物生长素的生理作用及其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   5、知道其他植物激素在植物体内的分布、合成和主要生理作用。   (二)能力目标:  1理论联系实际,锻炼学生的思维,增强逻辑推理的能力.   2掌握实验设计所遵循的原则,培养学生实验设计的能力.同时掌握科学的研究问题的方法.   (三)情感目标:通过师生的互动,创设愉悦的教学情境,拉近师生间的情感距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教学重点:生长素的发现过程,实验设计的方法,科学研究问题的方法,生长素的生理 作用。   教学难点:实验设计方法的掌握,生长素的生理作用 教学方法:讲授法与学生讨论相结合。 三、课 时:2课时 四、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程序:   新课导入:描述例如向日葵、窗边植物等有关植物生长特点的生命现象,与学生一起讨论植物的生命现象,教师设疑导入新课。   新 课:   一)向性运动   (师生共同探讨向日葵和课本图中植株的长势并讨论其成因.从而理解向性运动的概念及意义。)   概念:植物体受到单一方向的外界刺激而引起的定向运动。   植物的茎具有向光性: 单侧光刺激引起。   植物的根具有向地性: 地心引力作用引起。   意义: 是植物对外界环境的适应   二)向光性的研究   (一).生长素的发现 通过对达尔文实验、詹森?、拜尔、温特实验的介绍以及结合黑板绘简图,与学生共同进行探讨分析:   1.:单侧光引起向光性   结论:胚芽鞘具有向光性.   (结合实验,教师强调设计实验所要遵循的对照性原则及单一变量原则,增强实验设计的严密性.)   2.感光部位的研究    结论:胚芽鞘的感光部位在尖端.   3.引起生长与哪部位有关.    结论:胚芽鞘尖端引起植物的生长   4.尖端产生某物质   结论:尖端确实产生某物质,影响胚芽鞘的生长.   5.生长素化学本质:吲哚乙酸---促进植物生长,促进细胞纵向伸长.   6.生长素的产生和分布 通过黑板绘制简图,让学生分析判断相关条件下植株的生长状态: 实验编号 胚芽鞘情况 光照情况 实验现象 [来源:   尖端处 理状况 其他处理    1 完整 无 均匀光照 直立生长  2 完整 无 单侧光 弯曲生长  3 完整 尖端套不透光小帽 单侧光 直立生长  4 完整 尖端以下套不透光小筒 单侧光 弯曲生长  5 切去尖端 无 均匀光照 不生长  6 切去尖端 无 单侧光 不弯曲、不生长  7 切去尖端 琼脂块覆盖切口 无光照 不弯曲、不生长  8 切去尖端 接触过尖端的 琼脂块覆盖切口 无光照 直立生长  9 切去尖端 接触过尖端的琼脂 小块置于切口一侧 无光照 弯曲生长  ……      (二)植物向光性原因   联系生活实际:分析植物背光侧长得快,并根据生长素的作用推测生长素的分布情况,.微观演示单侧光对生长素分布的影响.   单侧光--生长素分布不均匀--背光侧多长得快,向光侧少长得慢.   结合教材,让学生知道生长素的极性运输,使学生了解生长素只能从植物体形态的上端向下端运输,而不能逆向运输,以及其分布部位。   (第二课时) 一)生长素的生理作用 以引导学生观察“问题探讨”中的曲线图,并思考其中的问题引入“生长素的生理作用”的内容。 根据对问题探讨的观察分析,讲解并总结出: 生长素的作用表现出两重性:生长素既能促进生长又能抑制生长,低浓度促进生长,高浓度抑制生长。 不同植株,同一植株的不同器官对生长素的敏感度不同。 结合实际,因植株产生生长素很少,实际运用确很多引出生长素类似物,及其作用。并且结合实例分析讲解生长素在实际生活中的运用(例如:生长素促进插条生根,生长素类似物作为除草剂的运用等等)。 二)植物激素的种类和作用 主要的植物激素有五类: 生长素、赤霉素、细胞分裂素、脱落酸、乙烯 结合实际分别介绍5种植物激素: 生长素 赤霉素 合成部位:主要是未成熟的种子、幼根和幼芽等。 主要作用:促进细胞伸长,从而引起植株增高;促进种子萌发和果实成熟。 细胞分裂素 合成部位: 主要是根尖。 主要作用: 促进细胞分裂。 脱落酸 合成部位:根冠、萎蔫的叶片等。 分布:将要脱落的器官和组织中含量多。 主要作用:抑制细胞分裂,促进叶和果实的衰老和脱落。 乙烯 合成部位:植物体各个部位。 主要作用:促进果实成熟。 三)植物生长调节剂的应用: 定义:人工合成的对植物的生长发育有调节作用的化学物质。(例如生长素类似物) 特点:容易合成、原料广泛、效果稳定 五、完成课后练习 六、教学反思 w.w.w.k.s.5.u.c.o.m

【点此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