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讲 基本概念题——源于教材,超越教材  题型解读 基本概念题命题的知识源于教材,但超越教材,涉及知识点较多,且是多知识点的综合。为考查学生思维的准确性,命题者常会在题干、选项中巧设陷阱。这就要求学生审题认真、仔细,看清关键字词,仔细推理,识别并跨越陷阱。 备考指导 1.在理解的基础上准确记忆基本概念、事实 基本概念、原理、规律、观点等是复习的重点。学科基础知识是综合能力的基础与载体,没有扎实的基础知识,能力就失去了“源和本”。生物学问题的答案需要规范的生物学科语言作答。 2.以“问题”为中心,对重点知识进行拓展归纳,提高应用能力。复习时,可设计测试核心概念的问题,如以填表、填充概念图等形式,挖掘概念内涵和外延 (1)解析概念,挖掘概念的内涵和外延。 (2)通过概念图,进行归纳。如:以教材物质循环与能量流动图解为基础,多角度变换,理清生态系统各成分间的联系。以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为主线,将“C”“N”“S”的循环渗透其中,形成整体知识体系。 (3)运用比较归纳推理,突破重难点。 有许多学生容易混淆的概念,在学习过程中,应对基础知识进行分析、对比,找出异同点,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如:通过比较,充分认识种群增长“J”“S”增长模型适用条件;如:运用集合论,掌握“生物圈、生态系统、群落、种群”、“生存斗争、种内斗争、竞争”等相关概念。 3.师生合作,以老师为引导,学生自主构建知识网络体系 清晰的知识网络,有利于联想记忆,有利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有利于培养学生深层次联系知识、拓展知识的能力,有利于知识的迁移。例如:以生态系统为中心,通过提炼,建立一个知识网络,让学生把握整体框架,理清内在联系。 4.拓展专题间知识联系,培养学科综合能力 (1)进行跨章节复习不仅有利于学生理清前后章节衔接关系,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知识迁移能力、发散思维能力、收敛思维能力和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2)注意扩大知识面,适当关注热点,善于归纳总结。 如,“环境污染与治理”问题,可从以下两个方面考虑:首先明确有机类污染、无机类污染的特点、形成及其联系。其次总结环境污染治理的主要方法思路:①利用微生物氧化分解作用,建立氧化塘,净化污水;②利用生态系统中的营养关系,建立新型食物链或调整食物链,构建生物修复系统。  【例1】 已知某植物光合作用和细胞呼吸的最适温度分别为25 ℃和30 ℃,下图为该植物在25 ℃条件下光合作用强度随光照强度变化的曲线图。如果将温度提高到30 ℃,则曲线的变化情况是(  )  A.A点下移,B点右移,C点右移,D点下移 B.A点上移,B点左移,C点左移,D点上移 C.A点上移,B点右移,C点左移,D点上移 D.A点下移,B点左移,C点右移,D点下移 解析:要理解曲线中各点各段的含义。温度升高到30 ℃恰好是呼吸速率最大时,A点代表的植物只进行呼吸作用,所以A点应上移。B点表示光的补偿点即光合速率等于呼吸速率的时刻,温度上升呼吸速率增大,光合速率要想与之相等则需要增强光照,因此B点要右移。光合作用的最适温度为25 ℃,因为酶的催化活性随温度升高而降低,故光合作用速率下降,D点应上移;而C点为达到光合速率最大值所需要的光照强度,温度升高,光反应速率、暗反应速率均相应下降,C点应左移。 答案:C 【例2】 下图为人体免疫部分过程示意图。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①②③中属于特异性反应的是__________。 (2)A、B的名称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 (3)当细菌外毒素再次进入人体后,人体主要是通过__________过程发挥免疫作用。 (4)结核杆菌属于胞内寄生菌,当它侵入人体后,人体主要是通过__________过程发挥免疫作用。 (5)属于二次免疫反应的过程是____________,其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以流程图形式将体液免疫、细胞免疫有机融为一体,突出基本概念、基本规律考查力度。流程图实质属于概念图的一种,流程图类习题的特点——以线串珠,以点带面,综合考查。本题以抗原入侵人体,机体发生的特异性反应清除抗原的过程为主线组织问题,考查体液免疫、细胞免疫过程及其联系,以及二次免疫反应的特点等知识。应该说只要掌握教材基础知识,解答不太难。 答案:(1)②③ (2)效应细胞毒性T细胞 抗体 (3)⑤⑦ (4)②⑥ (5)④⑤ 反应快而强 触类旁通1研究发现,冬小麦在秋冬受低温袭击时,呼吸速率先升高后降低;持续的低温使根生长迟缓,吸收能力下降,但细胞内可溶性糖的含量有明显的提高。下列推断合理的是(  ) A.低温后期呼吸作用增强,放出的热量有利于抵御寒冷 B.低温持续使线粒体内氧化酶活性减弱,影响可溶性糖合成淀粉 C.低温使细胞内结合水含量降低,自由水含量增加,以适应低温环境 D.低温使根细胞呼吸减弱,限制根细胞吸收矿质营养,导致吸收能力下降 触类旁通2小鼠的体色灰色与白色是一对由常染色体上的基因控制的相对性状,某校生物兴趣小组的同学饲养了8只小鼠(编号①~⑧),同时进行了一次杂交实验。下表是杂交组合及子鼠的体色情况。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杂交组合 亲本 子代   雌 雄 灰 白  Ⅰ ①灰 ②白 5 6  Ⅱ ③白 ④灰 4 6  Ⅲ ⑤灰 ⑥灰 11 0  Ⅳ ⑦白 ⑧白 0 9  该小组认为,上述实验结果不能确定哪个性状是显性性状,需要重新设计杂交组合来确定。请你简要写出最合理的实验方案,并预测实验结果及结论。 (1)实验方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预测实验结果及结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012·长沙一中月考)下列对蛋白质和核酸的关系的描述,你认为错误的是(  ) A.生物体内蛋白质的分子结构最终都是由DNA分子决定的 B.基因中的遗传信息通过mRNA传递到蛋白质,遗传信息可以通过蛋白质中氨基酸的排列顺序得到表达 C.蛋白质的空间结构具有多样性,而DNA的空间结构没有多样性 D.真核细胞中,DNA的复制和转录主要在细胞核中完成,而蛋白质的合成均在细胞质中完成 2.细胞是最基本的生命系统,不同的细胞具有不同的结构和功能,下列关于细胞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细胞的结构与功能相统一,原核生物的细胞结构中无线粒体,只能通过厌氧呼吸获取能量 B.神经元释放的神经递质由突触前膜释放,主动吸收至突触后膜,导致后膜兴奋或抑制 C.在精子与卵细胞结合的过程中,细胞膜外面的糖蛋白具有很重要的作用 D.人的成熟红细胞通过有丝分裂的方式来增殖 3.(2012·江西重点中学协作体联考二)下列有关细胞相关生理过程的叙述,正确的是(  ) A.通过酶的催化作用,相同的反应能产生更多类型的产物 B.在植物体细胞中,1分子葡萄糖分解成2分子丙酮酸的反应,既可以在线粒体中进行,也可以在细胞质基质中进行 C.在植物体细胞中,1分子葡萄糖分解成2分子丙酮酸的反应,既可以在有光条件下进行,也可以在无光条件下进行 D.光照密闭瓶中的植物,在瓶中二氧化碳浓度不发生变化时,植物叶肉细胞中ATP的转移方向是由叶绿体基质转移到叶绿体的类囊体薄膜 4.(2012·安徽名校模拟二)玉米是我国的主要农作物之一,雌雄同株异花,是一种非常理想的遗传学实验材料。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 A.在一穗玉米上所结的200粒子粒的基因型应该是相同的 B.与豌豆相比,玉米作为理想的遗传学实验材料的优势在于雌雄同株利于进行自交 C.受阴雨天影响而受粉不足时,可通过生长素处理培育无子果实,以减少损失 D.利用基因重组原理将植酸酶基因转入玉米体内可获得转基因植酸酶玉米 5.(2012·山东东营一中二模)下图是两种细胞增殖方式染色体行为示意图,相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A.甲种方式姐妹染色单体分开,使子细胞都含有P1、P2、M1、M2 B.乙种方式P1和M1、P2和M2分离,子细胞具有不同组合的染色体 C.利用甲种方式繁殖后代,有利于生物遗传性状的稳定和物种的进化 D.繁殖过程中存在乙种方式,有利于种群适应环境和进化 6.赫尔希与蔡斯用32P标记T2噬菌体与无标记的细菌培养液混合,一段时间后经过搅拌、离心得到了上清液和沉淀物。与此有关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上清液中有少量放射性的原因是部分噬菌体没有完成侵染细菌的过程 B.32P标记T2噬菌体的DNA在细菌体内复制时,需要的酶是由噬菌体携带到细菌体内的 C.在此实验中最后获得的子代噬菌体大部分不含有放射性 D.在细菌体内产生的mRNA不含有放射性 7.下列有关基因突变、基因重组和染色体变异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三倍体无籽西瓜的培育过程利用了染色体变异的原理 B.基因突变、基因重组和染色体变异决定了生物进化的方向 C.基因重组可以产生新的基因型 D.基因突变不一定都会引起生物性状的改变 8.(2012·南京师大附中调研)下图所示为突触的亚显微结构,M、N分别表示两个神经元的局部。下列与此相关的表述中正确的是(  )  A.①②③合称为突触小体,是神经元树突的末端 B.a点兴奋时,膜内电位a点为正、b点为负 C.神经递质存在于②中,⑤处液体属于组织液 D.经④释放的神经递质必然引起神经元N的兴奋 9.为探究生长素促进某种植物插条生根的最适浓度,在其他条件均适宜且相同的情况下,研究者测得了相等时间内枝条生根的平均长度,结果如下表。则生长素促进该植物插条生根的最适浓度最可能是(  )  0.1 0.2 0.4 0.6 0.8 1.0 1.1  平均长度/mm 15 19 28 29 23 14 9  A.0.6×10-8moL/L      B.0.4×10-8 moL/L C.0.5×10-8 moL/L D.1.1×10-8 moL/L 10.下图甲、乙分别是两类高等生物细胞的亚显微结构模式图,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在甲、乙两细胞中都存在,且含有核酸的细胞器有__________(填编号)。 (2)图甲中具有双层膜结构的细胞器是__________(填编号);图乙中能够产生ATP的场所是________(填编号)。 (3)甲、乙两细胞均经过有丝分裂过程形成,在形成过程中,表现不同的时期是________期和________期。 (4)若乙细胞为胰岛细胞,将3H标记的亮氨酸注入该细胞,在该细胞的结构中3H出现的先后顺序依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用箭头和标号表示)。 (5)在光照充足时,给甲细胞提供含14C的二氧化碳,在结构⑨中14C的转移途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用箭头和物质名称表示)。 (6)如果用某种药物处理乙细胞,发现其对Ca2+的吸收速率大大降低,而对其他物质的吸收速率没有影响,说明这种药物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下图是人工鱼塘生态系统能量流动图解〔能量单位为:J/(cm2·a)〕。请回答下列问题。  (1)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图中A代表______________________。为保证各营养级都有较高的输出量,随营养级的升高,输入的有机物应增多,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该生态系统中生产者固定的总能量是__________J/(cm2·a),其中第一营养级到第二营养级的能量传递效率约为__________。 (4)由于某种因素使得生产者短时间内大量减少,一段时间后又恢复到原来水平,说明生态系统具有__________能力,其基础为__________。 (5)建立“桑基鱼塘”生态系统主要的目的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精要例析·聚焦热点 【触类旁通1】 D 解析:本题与农业生产实际联系比较紧密,可依据题干信息解题。刚遇低温时植物会应激性地呼吸速率上升,这样可以产生大量热量来抵御低温,但持续的低温会降低植物酶的活性,继而使呼吸速率降低,降低了根细胞对矿质元素的吸收。低温条件下,自由水含量下降,结合水含量上升。 【触类旁通2】 解析:组合Ⅰ、Ⅱ均为测交组合,无法判断显性性状;同样组合Ⅲ、Ⅳ至少有一方亲本为显性纯合子(或双亲为隐性纯合子),也无法判断显性性状。但我们可以依据“双无生有”或“双有生无”的杂交方法确定显性性状。 若白色为显性性状,灰色为隐性性状,则②白、③白均为杂合子,①灰、④灰均为隐性纯合子,前者杂交子代既有灰色鼠又有白色鼠,后者杂交子代全为白色; 若灰色为显性性状,白色为隐性性状,则①灰、④灰均为杂合子,②白、③白均为隐性纯合子,前者杂交子代既有灰色鼠又有白色鼠,后者杂交子代全为白色。 答案:(1)实验方案:让①与④杂交(记作甲),让②与③杂交(记作乙),观察子代体色 (2)预测实验结果及结论:若甲的后代既有灰色鼠又有白色鼠,乙的后代全为白色鼠,则灰色为显性性状;若甲的后代全为灰色鼠,乙的后代既有灰色鼠又有白色鼠,则白色为显性性状 创新模拟·预测演练 1.A 解析:蛋白质的合成是由遗传物质决定的,某些生物的遗传物质不是DNA,因此,蛋白质的分子结构不都是由DNA分子决定的,所以A项错误;基因在表达的过程中,遗传信息通过mRNA传递到蛋白质,最终通过蛋白质中氨基酸的排列顺序得到表达,所以B项正确;DNA的空间结构是规则的双螺旋结构,所以C项正确;真核细胞的DNA主要分布在细胞核中,复制和转录主要在核内进行,而翻译则是在细胞质中的核糖体上完成,故D项正确。 2.C 解析:细胞表面的糖蛋白与细胞的识别有关,精子与卵细胞结合的过程中细胞膜外面的糖蛋白具有很重要的作用;原核细胞虽然没有线粒体,但有些原核生物可以进行有氧呼吸,如蓝藻、硝化细菌等;神经递质由突触前膜释放到突触间隙,扩散到突触后膜,并不是主动吸收;人的成熟红细胞是高度分化的细胞,不再进行分裂增殖。 3.C 解析:通过酶的催化作用,相同的反应能加快达到平衡的时间,生成物的种类和量不变。1分子的葡萄糖分解成2分子丙酮酸的反应是细胞呼吸的第一阶段,在细胞质基质中进行,不能在线粒体中进行。细胞呼吸在有光、无光条件下都能进行。光照下,叶绿体中的ATP是由叶绿体类囊体薄膜转移到叶绿体基质。 4.D 解析:玉米虽然是雌雄同株异花,但玉米既能自交也能杂交。所以在一穗玉米上所结的种子基因型也可能是不同的;玉米作为理想的实验材料主要原因之一是玉米为单性花,便于去雄;玉米产量的高低主要取决于种子的产量,所以使用生长素也不能减少损失。 5.C 解析:甲种方式为有丝分裂,乙种方式为减数第一次分裂,利用甲种方式繁殖后代,是无性繁殖,有利于保持生物遗传性状的稳定性,但不利于物种的进化。 6.B 解析:病毒繁殖时,仅提供遗传物质作为复制的模板,其他如原料、能量、酶等各种条件均由寄主提供。 7.B 解析:生物的变异是不定向的,而自然选择是定向的,自然选择决定了生物的进化方向。 8.B 解析:由图可知①是轴突,②是线粒体,③是突触小泡。突触小体是由轴突末梢经过多次分枝,末端膨大形成的;神经递质可能使下一个神经元兴奋或抑制。 9.C 解析:生长素促进植物插条生根时,当生长素浓度低于最适值时,随着浓度的升高促进作用增强;当浓度高于最适值时,随着浓度的升高促进作用降低。本题中生长素浓度分别为0.4×10-8mol/L、0.6×10-8 mol/L时作用相当,依据曲线变化特征,促进植物插条生根的生长素浓度应当介于0.4×10-8~0.6×10-8 mol/L之间。 10.解析:(1)甲代表植物细胞,乙代表动物细胞。(2)植物细胞(甲)具有双层膜结构的细胞器有叶绿体⑨和线粒体④。动物细胞(乙)产生ATP的场所是线粒体④和细胞溶胶⑥。(3)甲、乙两细胞分裂前期纺锤体的形成方式不同,末期细胞质分裂方式不同。(5)在叶绿体基质中,14C的转移途径是二氧化碳→三碳化合物→糖类。(6)细胞对Ca2+的吸收是主动转运的过程,需要能量和载体蛋白,某种药物处理乙细胞后对其他物质的吸收速率没有影响,说明该药物的作用是抑制(或破坏)了细胞膜上Ca2+的载体蛋白。 答案:(1)④、⑦ (2)④、⑨ ④、⑥ (3)前 末 (4)⑦→⑤→②→① (5)CO2→C3→(CH2O)(或二氧化碳→三碳化合物→糖类) (6)抑制(或破坏)了细胞膜上Ca2+的载体蛋白 11.解析:(1)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及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2)图中A代表呼吸作用释放的能量。为保证各营养级都有较高的输出量,随营养级的升高,输入的有机物应增多,原因是能量流动是逐级递减的。(3)次级消费者同化的能量是0.05+0.25+2.1+5.1-5=2.5 〔J/(cm2·a)〕,初级消费者同化的能量是2.5+0.5+9+4-2=14〔J/(cm2·a)〕,则生产者固定太阳能的总量是14+3+70+23=110 〔J/(cm2·a)〕。第一营养级到第二营养级的能量传递效率是14÷110×100%≈12.7%。(4)生态系统能够维持一定的稳定性,是由于生态系统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依赖于反馈调节。 答案:(1)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及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 (2)呼吸作用释放的能量 能量流动是逐级递减的 (3)110 12.7% (4)自我调节 反馈调节 (5)实现物质的循环再生、能量的多级利用、减少环境污染等(合理即可) 高考资源网 w。w-w*k&s%5¥u 高考资源网 w。w-w*k&s%5¥u

【点此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