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讲 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  稳态的生理意义(Ⅱ)  知识点一 细胞生活的环境 1.体液 由①________(约占)和②________组成,其中③________又称内环境。 2.内环境 组成:由④________(最多)、⑤________和⑥________组成,其关系为?⑧________→   成分:组织液、淋巴的成分和含量与血浆相近,最主要的差别在于血浆中含有较多的⑩________,而组织液和淋巴中含量较少 知识点二 内环境的理化性质及功能 1.理化性质 (1)渗透压 (2)酸碱度:血浆的pH为?________,维持稳定的缓冲对主要为?________和?________ (3)温度:一般维持在?________左右 2.功能 内环境是?________________的媒介 想一想:(1)细胞外液中溶质含量最多的是蛋白质,为什么细胞外液渗透压的90%来源于Na+和Cl-? (2)医院里给病人输液时,用何种溶液溶解药物?用蒸馏水可以吗?为什么? 知识点三 内环境稳态 1.内环境的动态变化特点 (1)动态变化:内环境的?________和________处于动态平衡中 (2)稳态:正常机体通过调节作用,使各个器官系统________,共同维持内环境的________状态 2.对稳态调节机制的认识 (1)贝尔纳观点:内环境的恒定主要依赖于________的调节 (2)坎农观点:在________和________的共同作用下,通过机体各种器官,系统分工合作,协调统一而实现的 (3)现代观点:________调节网络是机体维持稳态的主要调节机制 (4)稳态失调:人体维持稳态的________是________,当外界环境变化过于剧烈或人体自身的调节功能________时,均会遭到________ 3.重要意义 内环境稳态是________的必要条件  议一议:(1)长期营养不良的病人,血浆蛋白的含量降低,会出现组织水肿,为什么? (2)肾炎病人为什么会出现全身水肿?  判一判 1.内环境是对多细胞生物而言的,单细胞生物生活在水中,可以直接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和能量的交换(  )。 2.细胞外液本质上是一种盐溶液,反映了生命起源于海洋(  )。 3.血浆中含有水、无机盐、血红蛋白、代谢废物、气体、激素及各类营养物质(  )。 4.毛细淋巴管细胞的内环境是血浆和组织液(  )。 5.组织细胞(如肝细胞、肺泡壁细胞)的内环境是组织液(  )。 6.细胞内、外的Na+、K+分布不平衡状态是通过消耗能量来维持的(  )。 7.剧烈运动后,血浆pH为弱酸性(  )。 8.体温随年龄不同、昼夜不同而有大幅度的变动(  )。 9.人体内环境的稳态是很容易破坏的(  )。 10.能在内环境中发生的几种典型化学反应:①血浆pH的调节;②抗体与抗原的识别及结合;③神经递质与受体结合(  )。  自我校对: ①细胞内液 ②细胞外液 ③细胞外液 ④组织液 ⑤血浆 ⑥淋巴 ⑦血浆 ⑧组织液 ⑨淋巴 ⑩蛋白质 ?溶质微粒 ?无机盐 ?蛋白质 ?Na+和Cl- ?7.35~7.45 ?H2CO3/NaHCO3 ?NaH2PO4/Na2HPO4 ?37 ℃ ?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 ?化学成分 理化性质 协调活动 相对稳定 神经系统 神经调节 体液调节 神经—体液—免疫 调节能力 有一定限度的 出现障碍 破坏 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 想一想:(1)渗透压大小取决于单位体积溶质微粒数。蛋白质含量虽高,但蛋白质分子质量较Na+与Cl-大得多,数目远少于Na+与Cl-。 (2)用于溶解药物的溶剂为5%葡萄糖溶液或0.9%的生理盐水,这是细胞的等渗溶液,有利于维持细胞正常形态与功能。不可以用蒸馏水,否则会引发细胞吸水涨破。 议一议:(1)血浆的渗透压变小,吸水能力减弱,组织液中水分子回渗的速率降低。 (2)肾炎病人由于肾小球毛细血管壁的通透性增加,大分子蛋白质渗出毛细血管壁,进入原尿随尿流失,致使血浆蛋白的含量降低,组织液中水分子回渗的速率下降,造成全身水肿。 判一判:1.√ 2.√ 3.× 4.× 5.√ 6.√ 7.× 8.× 9.× 10.√   内环境——细胞和外界环境交换的媒介    1.识图 (1)内环境作为细胞与外界环境间的媒介,与体内各系统间发生密不可分的功能联系(如图1)。  图1 (2)葡萄糖和氧气进入内环境并最终被组织细胞吸收利用的途径(如图2)。  2.析图 物质类别 转移途径 系统 穿膜层数  养料(如葡萄糖) 消化(外环境)―→吸收(内环境)―→血液循环―→组织液―→组织细胞 消化系统循环系统 进出上皮细胞(2)+进出毛细血管壁细胞(4)+进组织细胞(1)=7层  废物(如尿素) 组织细胞―→组织液(内环境)―→血液循环―→泌尿系统或皮肤―→体外 循环系统泌尿系统 出组织细胞(1)+进出毛细血管壁细胞(4)+进出肾小管壁细胞(2)=7层  O2 肺泡―→肺毛细血管―→血液循环―→毛细血管―→组织液―→组织细胞 呼吸系统循环系统 进出肺泡壁细胞(2)+进出毛细血管壁细胞(4)+进出红细胞(2)+进组织细胞(1)=9层;若被利用+进线粒体(2)=11层;CO2运输主要不经红细胞,所以相应减少2层膜  CO2 与O2的转移途径相反 循环系统呼吸系统     代谢废物包括CO2、尿素、多余的H2O和无机盐,首先到达的场所——组织液。相关系统及功能:循环系统负责运输;呼吸系统排出CO2和少量H2O(以气体形式);泌尿系统排出尿素、H2O和无机盐;皮肤排出部分H2O、无机盐和尿素。涉及到代谢废物排出有关的系统为呼吸系统和泌尿系统,有关器官主要为肺、肾脏和皮肤。  高考对本考点的命题多侧重于内环境的组成及其内在关系,细胞如何通过内环境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等,题目多以选择题形式呈现。 【典例1】 (原创题)  右图表示人体中部分体液的关系图,则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过程2、6受阻时,会引起组织水肿 B.乙表示组织液、丁表示细胞内液 C.T细胞、B细胞可以存在于甲和丙中 D.丁中O2浓度不可能比甲中的高 解析 据图分析:乙表示组织液、甲表示血浆、丙表示淋巴、丁表示细胞内液,当2、6受阻时,会引起组织水肿。当丁表示红细胞时,O2浓度比甲中的高。 答案 D ——组织水肿的原因分析 组织水肿是组织间隙中的组织液过多导致的,其形成机理分析如下: (1)血浆蛋白含量降低,导致血浆渗透压下降,组织液渗透压相对升高,血浆中的水分透过毛细血管壁过多进入组织液引起组织水肿。 实例:①长期营养不良,摄入蛋白质过少;②肝功能异常导致血浆蛋白合成量下降;③过敏反应导致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大,血浆蛋白渗出;④肾小球肾炎导致血浆蛋白随尿液排出,形成蛋白尿。 (2)淋巴循环受阻,组织液不能顺利形成淋巴而积聚于组织间隙,导致组织液过多,如丝虫寄生导致淋巴管阻塞。 【训练1】 (2012·西城区期末)  如图为人体细胞与内环境之间物质交换的示意图,①、②、③、④分别表示人体内不同部位的液体。据图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体液①中含有激素、氨基酸、尿素、CO2等物质 B.②内渗透压下降会刺激下丘脑合成抗利尿激素增加 C.③内若产生乳酸会引起①、②、④内pH的剧烈变化 D.①、②、④是机体进行细胞代谢活动的主要场所 解析 ①是血浆,其内含有激素、氨基酸、尿素、CO2等物质,故A正确;②是组织液,其渗透压升高会导致下丘脑合成抗利尿激素增加,故B 错误;③是细胞内液,其内产生乳酸后,由于人体的调节作用,①、②、④中的pH变化不大,故C错误;细胞代谢活动的主要场所在细胞内,而不是内环境中,故D错误。 答案 A  内环境的理化性质及内环境稳态   1.内环境稳态的意义 (1)意义:内环境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①血糖正常——保证机体正常的能量供应; ②体温、pH相对恒定——酶活性正常,细胞代谢正常; ③渗透压相对稳定——维持细胞正常的形态和功能。 (2)理化性质失调 ①pH失调——酸中毒、碱中毒; ②渗透压失调(如呕吐等)——细胞形态、功能异常; ③体温失调——发热、中暑等。 (3)内环境中的 化学成分含 量失衡 2.内环境稳态的调节机制 稳态内涵 稳态并不是指内环境的各种化学成分和理化性质维持在一个固定不变的值,而是在一定范围内维持相对稳定的状态  稳态调节 基础 人体各器官、系统协调一致地正常运行   调节机制 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是机体维持稳态的主要调节机制。其中血糖平衡调节、体温调节及水和无机盐的平衡调节依赖于神经和体液调节,侵入人体的病原微生物必须依赖免疫系统发现并清除  能力大小 人体维持稳态的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当外界环境的变化过于剧烈,或人体自身的调节功能出现障碍时,内环境的稳态就会遭到破坏   ★ 高考对本考点的命题着重于内环境稳态的内涵认知、内环境稳态的意义及调节机制的考查,题目以选择题为主,也可结合神经、体液调节命制非选择题。 【典例2】 (2012·江苏卷)下列关于人体内环境稳态失调的叙述,错误的是(  )。 A.淋巴管阻塞引起下肢水肿 B.血液中钙盐过多引起肌无力 C.再次接触同种过敏原引起过敏反应 D.腹泻引起体液中水和蛋白质大量丢失 解析 A项,淋巴管阻塞会影响组织液中部分体液经淋巴返回血浆,从而引起组织液增多,出现下肢水肿;B项,血液中钙盐缺乏会引起抽搐,钙盐过多则会引起肌无力;C项,过敏反应是由已产生免疫的机体再次受到同种过敏原的刺激引起的;D项,腹泻可引起体液中水分和盐分大量丢失,但不会引起体液中蛋白质大量丢失。 答案 D 【训练2】 (2012·上海单科,23)  如图代表肌细胞与环境的物质交换关系。X、Y、Z表示三种细胞外液,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若饮食过咸,则Y中渗透压会升高 B.X中的大分子物质可通过Z进入Y C.肌细胞的代谢产物可能导致X的pH降低 D.X、Y、Z理化性质的稳定依赖于神经调节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内环境及其稳态的调节。据图可知:X是组织液,Y是血浆、Z是淋巴。X、Y、Z理化性质的稳定依赖于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故D选项错误。若饮食过咸,Na+进入血浆,会使血浆的渗透压升高。毛细淋巴管收集组织液(包括组织液中的某些大分子)形成淋巴最后汇集到血浆中。肌细胞无氧呼吸产生的乳酸进入组织液中,会使组织液pH降低。 答案 D 辨析1组易混概念、规避4个易混点 辨析血液、血浆与血清  点 拨 ①血液——一种疏松结缔组织,由三种血细胞(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和“细胞间质”——血浆组成。②血浆——血液的“细胞间质”,属于细胞外液,是血细胞赖以生存的直接环境(内环境),其内含有各种营养成分(水、无机盐、葡萄糖、氨基酸、血浆蛋白等)和代谢废物(CO2、尿素等)。③血清——血液凝集后,上层淡黄色的液体即是血清(下层是血块)。血清与血浆的区别是血浆中含有纤维蛋白原,而血清中不含,其余成分相同! 易混点1 对细胞外液的内涵与外延界定不清,把握不准  点 拨 ①“细胞外液”属于多细胞动物的一个概念,单细胞生物无所谓“细胞外液”;②细胞外液即内环境,二者内涵与外延相同,只是侧重点不同——细胞外液相对于生物细胞的生活环境,而内环境相对于外界环境。③人的呼吸道、肺泡腔、消化道、泪腺等管道与外界相通的液体应属于人体外部环境,如尿液、原尿、消化液等不是细胞外液。 易混点2 搞不清某些具体化学成分的存在位置  点 拨 内环境的成分:①水;②蛋白质;③无机盐;④血液运送的各种营养物质,如脂质、氨基酸、维生素、葡萄糖、核苷酸等;⑤血液运送的各种代谢废物,如尿素、尿酸、氨等;⑥血液运送的气体、激素,如O2、CO2、胰岛素等;⑦其他如维生素、神经递质等。 不存在于内环境中的物质一般指存在于细胞内的物质和分泌到消化道中的物质,可分为三类:①细胞内合成 的蛋白质:如载体;②胞内酶:如呼吸酶、RNA聚合酶、解旋酶等;③消化酶。 易混点3 对某些特殊细胞的内环境把握不准确  点 拨 ①毛细血管壁细胞——血浆和组织液;②毛细淋巴管壁细胞——淋巴和组织液;③组织细胞(指除血细胞、淋巴细胞和上述两种细胞之外的其他细胞,如肝脏细胞、肾小管上皮细胞、消化道上皮细胞、皮肤表皮细胞等)——组织液。 易混点4 对体内代谢反应或生理过程的发生部位混淆而失分  点 拨 能在内环境中发生的化学反应:①血浆、pH的调节;②抗体与抗原的识别及结合;③神经递质与受体结合;④组织胺使毛细血管扩张。不发生于内环境的生理过程:如细胞呼吸;细胞内蛋白质、激素等物质的合成过程;消化道等外部环境所发生的淀粉、脂肪和蛋白质的消化水解过程。 纠错演练 1.在下列物质或过程中,一般不会在人体内环境中出现的是(  )。 ①血红蛋白 ②葡萄糖 ③解旋酶 ④二氧化碳 ⑤唾液淀粉酶 ⑥甲状腺激素 ⑦乙酰胆碱 ⑧尿素 ⑨胰岛素 A.②③④⑥ B.①③⑤ C.①③⑤⑦ D.③⑤⑥⑧⑨ 解析 正常情况下,血红蛋白存在于红细胞内,解旋酶存在于各种细胞内,而唾液淀粉酶存在于唾液中,唾液不属于体液。 答案 B 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泪液、汗液、消化液、尿液属于细胞内液 B.泪液、汗液、消化液、尿液属于细胞外液 C.汗液、尿液、泪液属于细胞外液,消化液属于细胞内液,四者均属于体液 D.泪液、汗液、消化液、尿液等,它们来源于体液,但已不再存在于细胞内和内环境中,故它们已不属于体液(既不是细胞内液,也不是细胞外液) 答案 D 提醒 本题中的概念为易混知识点,应重点掌握。 3.(2013·长春调研)下列生理过程不能发生在人体内环境中的是(  )。 A.葡萄糖不完全氧化分解产生乳酸 B.兴奋传递过程中神经递质与受体结合 C.抗体与相应抗原特异性结合 D.激素与靶细胞的结合 解析 葡萄糖不完全氧化分解产生乳酸为细胞内代谢过程。 答案 A   内环境的组成与稳态  1.(2012·海南单科,12)关于人体内环境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组织液渗透压增大,引起细胞吸水 B.无氧呼吸产生乳酸的过程发生在内环境中 C.血浆中的HCO参与维持血浆pH的稳定 D.血浆中蛋白质的含量对血浆渗透压没有影响 解析 本题考查内环境稳态方面的知识。组织液渗透压增大,会引起细胞失水。无氧呼吸产生乳酸的过程发生在细胞质基质中。血浆中的H2CO3/NaHCO3等缓冲物质能维持血浆pH的稳定。血浆中蛋白质的含量是维持血浆渗透压相对稳定的重要因素。 答案 C 2.(2011·江苏单科,9)下列关于人体内环境的叙述,错误的是(  )。 A.抗原与抗体的特异性结合发生在内环境中 B.内环境成分中含有CO2、尿素、神经递质等 C.组织液渗回血浆和渗入淋巴的量相差较大 D.血浆的成分稳定时,机体达到稳态 解析 在人体内环境中组织液渗回血浆的量远远大于渗入淋巴的量;CO2、尿素、神经递质都属于内环境的成分。机体的稳态指内环境的组成成分及理化性质的相对稳定,仅成分稳定,机体不一定达到稳态。故D错误。 答案 D 3.(2011·四川卷)下列关于人在剧烈运动时生理变化过程的描述,正确的是(  )。 A.大量失钠,对细胞外液渗透压的影响大于细胞内液 B.大量乳酸进入血液,血浆由弱碱性变为弱酸性 C.胰高血糖素分泌量上升,促进肝糖原和肌糖原分解 D.血液中O2含量下降,刺激了呼吸中枢促进呼吸运动 解析 钠对细胞外液渗透压的维持具有重要作用,钾对细胞内液渗透压维持有重要作用,因此大量失钠对细胞外液渗透压的影响大于细胞内液,A正确。血液中有缓冲物质,血浆pH值保持相对稳定,仍维持在7.35~7.45,因此不会变为弱酸性,B错。胰高血糖素不能促进肌糖原分解,C错。 剧烈运动时,血液中CO2增加,导致呼吸加强,D错。 答案 A 4.(2010·安徽理综,5)下列关于内环境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内环境的渗透压下降会刺激下丘脑分泌抗利尿激素增加 B.内环境是一个主要由构成的缓冲体系 C.内环境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和细胞代谢的场所 D.内环境的变化会引起机体自动地调节器官和系统的活动 解析 抗利尿激素能促进肾小管、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内环境的渗透压下降,下丘脑分泌抗利尿激素减少;内环境是由细胞外液构成的液体环境,内环境的稳态与等构成的缓冲体系有关;细胞代谢的主要场所是细胞质基质;内环境的任何变化,都会引起机体自动地调节器官和系统的活动。 答案 D 考向借鉴——他山之石 5.(2011·上海单科,25)  如图表示内环境稳态的部分调节机制。下列表述错误的是(  )。 A.若①表示免疫分子,则①包括抗体、淋巴因子等 B.内环境稳态的调节机制有神经和体液调节等 C.寒冷时,控制骨骼肌不自主战栗的神经中枢是大脑皮质的躯体感觉中枢 D.若②表示促甲状腺激素,则②的分泌量不仅仅受甲状腺激素的调节 解析 抗体、淋巴因子、溶菌酶属于免疫活性物质,即免疫分子;神经、体液和免疫系统共同调节内环境稳态;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和甲状腺激素均影响促甲状腺激素的分泌。寒冷时,控制骨骼肌不自主战栗的神经中枢位于下丘脑和脊髓。 答案 C (时间:45分钟) A级 基础演练 1.(2013·南京四校联考)下列对内环境稳态实质的描述是(  )。 A.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是机体维持稳态的主要调节机制 B.稳态是各个器官、系统协调活动的结果 C.温度、pH、渗透压等理化性质呈现动态平衡 D.稳态是体内细胞生活不可缺少的条件 解析 A、B选项描述的是稳态的调节机制,稳态是在神经—体液—免疫调节作用下,使各个器官、系统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状态;D选项属于稳态的意义。因此A、B、D不符合题干要求。 答案 C 2.(2013·潍坊、东营、淄博、滨州四市联考)以下关于动物内环境和稳态的叙述,错误的是(  )。 A.葡萄糖、生长激素、抗体属于人体内环境的成分 B.若内环境稳态不能维持,机体的正常生命活动就会受到威胁 C.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主要取决于血浆中无机盐和蛋白质的含量 D.人体剧烈运动时产生的乳酸会导致血浆pH显著下降 解析 葡萄糖、生长激素、抗体都可以存在于细胞外液中,因此属于内环境的成分,故A正确;内环境稳态的维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基础,故B正确;血浆中含有多种物质如水分、血浆蛋白、无机盐等,其中血浆蛋白和无机盐的含量是决定血浆渗透压的主要因素,故C正确;人体剧烈运动时会产生大量乳酸,但是在血浆中缓冲物质的作用下,血浆pH维持在7.35~7.45,不会出现显著下降,故D错误。 答案 D 3.下图所示为人体体液相关组成及各成分间的关系,请依次填出①~⑤相关内容(  )。  A.细胞内液 血浆 组织液 淋巴 细胞外液 B.细胞外液 血浆 淋巴 组织液 细胞内液 C.细胞外液 组织液 血浆 淋巴 细胞内液 D.细胞内液 血浆 淋巴 组织液 细胞外液 解析 根据题图所示,①由②③④构成,属于细胞外液。②与④可以相互渗透,④只能向③渗透,③只能向②渗透,则可推知②为血浆,③为淋巴,④为组织液。组织液与细胞内液可以相互渗透,⑤为细胞内液。 答案 B 4.毛细血管壁细胞和毛细淋巴管壁细胞生活的内环境分别是(  )。                    ①血液和组织液 ②血浆和组织液 ③淋巴和血浆 ④淋巴和组织液 A.①④ B.②③ C.②④ D.①③ 解析 根据人体的组织结构特点可知,毛细血管壁细胞内邻血浆,外邻组织液,故其内环境是②;同理可知毛细淋巴管壁细胞的内环境是④。 答案 C 5.(2012·安徽皖南八校第一次联考)下列属于人体内环境的组成成分是(  )。 ①血液、组织液和淋巴 ②血浆蛋白、O2和葡萄糖 ③葡萄糖、CO2和胰岛素 ④激素、递质小泡和氨基酸 ⑤喝牛奶,进入胃中 ⑥口服抗菌药物 ⑦肌肉注射青霉素 ⑧精子进入输卵管与卵细胞结合 A.②③⑦ B.①②③⑦ C.①②③⑦⑧ D.①②③⑥⑦⑧ 解析 血液包括血浆和血细胞,血浆是组成内环境的成分;递质小泡在突触小体中,属于细胞内部环境;喝牛奶和口服药物(在消化道中)、精子进入输卵管都不是发生在内环境中。 答案 A 6.(2012·江苏苏北四市第一次调研,11)下表为人体细胞外液和细胞内液的物质组成和含量的测定数据。相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Na+ K+ Ca2+ Mg2+ Cl- 有机酸 蛋白质  ① ② 142 5.0 2.5 1.5 103.3 6.0 16.0   ③ 147 4.0 1.25 1.0 114.0 7.5 1.0  ④ 10 140 2.5 10.35 25 - 47  A.②属于血浆,其渗透压大小主要与血浆无机盐及蛋白质的含量有关 B.②的蛋白质含量减少将导致③增多 C.④属于细胞内液,因为其含有较多的蛋白质、K+等 D.①比④量多,是人体新陈代谢的主要场所 解析 ①是细胞外液,②是血浆,③是组织液或淋巴,④是细胞内液,生物体内的体液中,细胞内液多于细胞外液,细胞质基质是细胞代谢的主要场所,D错误。 答案 D 7.(2012·济南调研)下列现象不属于内环境稳态调节范畴的是(  )。 A.通过肝脏可增加或减少血糖含量 B.通过肺可按一定速率呼出CO2和吸入O2 C.肾把代谢终产物不断排出体外 D.红骨髓源源不断地造出新的血细胞 解析 内环境的稳态指的是正常机体通过调节作用,使各器官、系统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状态。血糖、CO2、O2及尿素等都属于内环境的成分。血细胞属于组织细胞,不属于内环境的成分。 答案 D 8.科学家通过研究发现,人的血浆pH通常在7.35~7.45之间,变化不大的原因是(  )。 ①、等多对缓冲物质对血浆酸碱度起缓冲作用 ②通过呼吸系统可不断排出CO2 ③血浆中过多的碳酸氢盐可以由肾脏随尿排出体外 ④神经系统对呼吸运动强度的调节有利于维持血液pH的相对稳定 ⑤食物中的碱性物质与新陈代谢产生的酸性物质所构成的缓冲对调节了血液pH A.① B.①②③ C.①②③④ D.①②③⑤ 解析 血浆中含有许多对对酸碱度起缓冲作用的物质,每一对缓冲物质都是由一种弱酸和相应的一种强碱弱酸盐组成的;血浆中的二氧化碳会刺激控制呼吸活动的神经中枢,促使呼吸运动增强,增加通气量,从而将二氧化碳排出体外,使血浆pH变化不大;当碳酸钠进入血浆后,就与血浆中的碳酸发生作用形成碳酸氢钠,而过多的碳酸氢钠可以由肾脏排出,使血浆酸碱度不会发生很大的变化。 答案 C 9.如图为人体细胞与内环境的示意图,请据图回答问题。  (1)⑦的内液约占人体体液的________;④与①⑥的成分上的主要区别在于④中含有较多的________;①④⑥合称为________,④的渗透压大小主要与________的含量有关,③的具体内环境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血液中的氧被组织细胞利用经过的途径(用图中的数字表示)________,共穿过________层膜结构,CO2浓度最高为图中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④与⑥相比,⑥中含量很少的成分主要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某人喝入大量的食醋后是否会引起内环境中的pH明显下降?________,原因是图中标号[ ]内存在着________物质。 (5)若该图为肝脏组织的局部结构模式图,则合成脂蛋白的场所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若某人长期营养不良,血浆中蛋白质降低,会引起图中哪一部分的液体增多[ ]________,其结果将会引起组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①是淋巴,②是组织细胞,③是毛细血管壁,④是血浆,⑤是红细胞,⑥是组织液,⑦是细胞内液。血浆与组织液和淋巴相比,血浆中含有较多的蛋白质,而组织液和淋巴含有的蛋白质很少。如若题图为肝脏组织,合成脂蛋白的场所为肝细胞;若一个人长期营养不良,其血浆中蛋白质含量降低,导致水分子过多的滞留于组织液中,将会引起组织水肿等等。 答案 (1) 蛋白质 细胞外液 无机盐、蛋白质 组织液和血浆 (2)⑤→④→③→⑥→② 6 ② 组织细胞 (3)大分子蛋白质 (4)不会 ④ 缓冲 (5)② 肝细胞 (6)⑥ 组织液 水肿 10.如图是内环境稳态与各系统的功能联系示意图,请回答相关问题。  (1)a表示________系统,b表示________系统,c表示________系统,参与内环境维持的还有图中的________系统。 (2)CO2不从组织液进入组织细胞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病人因呼吸受阻,肌细胞会因无氧呼吸产生大量乳酸,乳酸进入血液后,会使血液pH________,但乳酸可以与血液中的________发生反应,使血液的pH维持相对稳定。 (4)内环境相对稳定,除了图中所示的器官、系统的协调活动外,还必须在________的调节下进行。 (5)外界环境中的O2进入红细胞内至少需穿过________层生物膜。 解析 内环境是组织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同时借助多个器官、系统的参与,如呼吸系统吸入氧气排出二氧化碳,消化系统消化吸收食物从而为机体提供营养物质,排泄系统排出细胞代谢废物。(1)由题图可知a吸入氧气排出二氧化碳,所以为呼吸系统;b吸收养料,所以为消化系统;c排出代谢废物,所以为排泄系统。(2)组织细胞内的CO2浓度高于组织液,所以CO2不从组织液进入组织细胞。(3)乳酸进入血液后,乳酸与血液中的碳酸氢钠发生反应生成乳酸钠和碳酸,碳酸易分解成CO2和H2O,CO2经呼吸排出体外,使血液的pH维持相对稳定。(4)目前普遍认为,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是机体维持稳态的主要调节机制。(5)外界中的O2进入红细胞首先需要穿过肺泡壁的1层细胞(2层生物膜),然后进入毛细血管(1层细胞,2层生物膜),然后再进入毛细血管内的红细胞(1层生物膜),共5层生物膜。 答案 (1)呼吸 消化 排泄 循环 (2)组织细胞内的CO2浓度高于组织液 (3)降低 NaHCO3 (4)神经—体液—免疫 (5)5 B级 智能提升 11.(2013·山西省四校联考)下面关于人体稳态调节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下丘脑对水的平衡、体温的相对恒定、血糖的平衡都有调节作用 B.人在发高烧时,失水多于失盐,这时其渴觉中枢受抑制,抗利尿激素分泌量会减少 C.正常人在寒冷环境中,机体内甲状腺激素和肾上腺素的分泌量会增加 D.水分的平衡、无机盐的平衡、体温的相对恒定都与人体皮肤有关 解析 下丘脑是水盐、体温和血糖调节的中枢。当人体内失水多于失盐时,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渴觉中枢兴奋;同时下丘脑合成、垂体后叶释放的抗利尿激素增加,促进水的重吸收,减少水分的丢失。在寒冷环境中,机体内甲状腺激素和肾上腺素的分泌量会增加,从而促进细胞代谢,增加产热量。人体皮肤与水分和无机盐的散失都有关,同时人体皮肤内还分布有温度感受器,参与体温调节。 答案 B  12.如图为人体体液中物质交换示意图。下列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A.①、②、③依次为淋巴、血浆、组织液 B.乙酰胆碱可以存在于②中 C.①与②、④相比含有较多的蛋白质 D.正常情况下,蛋白质水解酶不会存在于①中 解析 ①与②可以相互渗透,②与③可以相互渗透,可推知①为血浆、②为组织液、③为细胞内液、④为淋巴。乙酰胆碱可以存在于组织液中。组织液、淋巴的成分和含量与血浆相近,但又不完全相同,最主要的差别在于血浆中含有较多的蛋白质,而组织液、淋巴中蛋白质的含量很少。正常情况下,血浆中不存在蛋白质水解酶。 答案 A 13.(2013·合肥二模,4)下列关于人体内环境的叙述正确的(  )。 A.饮水不足,抗利尿激素增加会导致内环境稳态失调 B.内环境的成分中含有CO2、尿素、血红蛋白、神经递质等 C.内环境中的血浆、淋巴、组织液等成分稳定时,机体达到稳态 D.细胞内外液Na+、K+分布不均匀是神经纤维兴奋传导的基础 解析 饮水不足,通过调节维持体内水盐平衡,属于机体正常的调节过程,而不是内环境稳态失调的表现,A错误;血浆中含有CO2尿素等,组织液中含有神经递质,血红蛋白是红细胞的成分;B错误;内环境中的各种组成成分和理化性质维持在相对稳定的水平才是稳态,C错误。 答案 D  14.(2012·东城区综合练习)如图是细胞直接与内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示意图,⑤处的箭头表示血液流动的方向。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若③为胰岛B细胞,饭后0.5 h⑤处的胰岛素浓度高于①处 B.若③为脑细胞,⑤处的氧气浓度低于①处,而CO2的浓度则相反 C.若③为组织细胞,其生活的内环境中的水可来自③和⑤ D.若③为骨骼肌细胞,运动时⑤处的血糖浓度低于①处 解析 饭后0.5 h,血糖浓度升高,导致胰岛B细胞分泌胰岛素增加,所以①处胰岛素浓度高于⑤处;若③为脑细胞,由于 脑细胞不断进行细胞呼吸,消耗氧气释放CO2,所以⑤处的氧气浓度高于①处,CO2的浓度则相反;若③为骨骼肌细胞,由于运动消耗葡萄糖,所以①处血糖浓度低于⑤处。 答案 C 15.(提升题)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新陈代谢等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稳态的维持需要调节。请利用活鸡血完成下列与稳态调节有关的问题。为了验证血浆中的无机盐含量对红细胞形态的影响,现提供加入柠檬酸钠溶液的活鸡血,质量分数为0.9%NaCl溶液(生理盐水),质量分数为10%NaCl溶液,蒸馏水,试管,滴管,显微操作器材等,请设计实验,并预期结果。 (1)方法步骤: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预期结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设计实验步骤时要遵循对照和单一变量的基本原则,所以首先应该分组、编号(如甲、乙、丙),在取用实验材料和设计步骤的时候要注意等量、等条件,等条件是指除了自变量外其他条件都相同,保证单一变量。 答案 (1)①取3支试管,编号甲、乙、丙,分别加入质量分数为0.9%的NaCl溶液(生理盐水)、10%NaCl溶液、蒸馏水各2 mL ②在3支试管中分别滴入1滴活鸡血,振荡摇匀,放置5 min ③分别取3支试管内混合液各1滴置于3块洁净的载玻片上(编号),做成临时装片 ④用显微镜检查红细胞的形态,并记录结果 (2)质量分数为0.9%的NaCl溶液(生理盐水)中的红细胞保持正常形态;质量分数为10%NaCl溶液中的红细胞皱缩;蒸馏水中的红细胞破裂 特别提醒:教师配赠习题、课件、视频、图片、文档等各种电子资源见《创新设计·高考总复习》光盘中内容。

【点此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