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时达标检测] (限时30分钟 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5分,共60分) 1.(2013·南京四校联考)下列是对内环境稳态实质描述的是(  ) A.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是机体维持稳态的主要调节机制 B.稳态是各个器官、系统协调活动的结果 C.温度、pH、渗透压等理化性质呈现动态平衡 D.稳态是体内细胞生活不可缺少的条件 解析:选C A、B选项描述的是稳态的调节机制,稳态是在神经—体液—免疫调节作用下,使各个器官、系统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状态;D选项属于稳态的意义。 2.下列关于内环境各成分之间转化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血浆中的许多物质都能渗出毛细血管成为组织液 B.组织液中的代谢产物渗入毛细血管就成为血浆的组成成分 C.组织液渗入毛细淋巴管就成为淋巴 D.淋巴渗出毛细淋巴管就成为组织液 解析:选D 淋巴不能渗出毛细淋巴管成为组织液。 3.下列关于人体内环境的叙述,错误的是(  ) A.正常人血浆中有氨基酸、葡萄糖、抗体、胰岛素 B.免疫对内环境稳态具有重要作用 C.HCO、HPO等参与维持血浆pH相对稳定 D.毛细淋巴管壁细胞生活的内环境是淋巴和血浆 解析:选D 毛细淋巴管壁细胞生活的内环境是淋巴和组织液。 4.(2013·烟台模拟)下列物质中可在血浆中找到的有(  ) A.甲状腺激素、氧、尿素、小分子蛋白质 B.氨基酸、纤维素、CO2、Na+ C.胃蛋白酶、Ca2+、脂肪、葡萄糖 D.呼吸酶、脂肪酸、尿酸、胆固醇 解析:选A 纤维素是植物中的多糖,血浆中没有。胃蛋白酶属于消化酶,存在于消化液中。呼吸酶位于细胞内,存在于细胞内液中。 5.(2009·上海高考)下列人体不同种类的体液之间,电解质浓度差别最大的一组是(  ) A.血浆与组织液的HCO B.组织液与细胞内液的蛋白质 C.血浆与组织液的Cl- D.组织液与淋巴的Na+ 解析:选B 细胞是新陈代谢的主要场所,需要多种酶共同参与,酶大多为蛋白质,因而细胞内液与组织液在蛋白质上相差较大。 6.右图为人体体液物质交换示意图。下列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A.①、②、③依次为淋巴、血浆、组织液 B.乙酰胆碱可以存在于②中 C.①与②、④相比含有较多的蛋白质 D.正常情况下,蛋白质水解酶不会存在于①中 解析:选A 由图可推知,①、②、③、④分别是血浆、组织液、细胞内液、淋巴,血浆中的蛋白质含量较高;乙酰胆碱是由突触前膜释放到突触间隙(其中的液体为组织液)的一种神经递质。 7.(2013·长春调研)下列生理过程不能发生在人体内环境中的是(  ) A.葡萄糖不完全氧化分解产生乳酸 B.兴奋传递过程中神经递质与受体结合 C.抗体与相应抗原特异性结合 D.激素与靶细胞的结合 解析:选A 葡萄糖不完全氧化分解产生乳酸为细胞内代谢过程。 8.长时间运动引起机体缺氧时,血液pH的变化趋势、引起pH变化的物质、能起缓冲作用的物质分别是(  ) A.降低、CO2、Na2CO3 B.降低、乳酸、NaHCO3 C.升高、CO2、H2CO3 D.升高、乳酸、NaHCO3 解析:选B 长时间运动引起机体缺氧时,机体通过无氧呼吸供能,产生乳酸,使血浆pH降低。血浆中的缓冲对H2CO3/NaHCO3中的NaHCO3可与乳酸发生反应,生成乳酸钠和H2CO3,乳酸钠可通过泌尿系统排出体外,H2CO3分解,CO2经呼吸系统排出体外,从而对血浆pH起缓冲作用。 9.下列现象不属于内环境稳态调节范畴的是(  ) A.通过肝脏可增加或减少血糖含量 B.通过肺可按一定速率呼出CO2和吸入O2 C.肾把代谢终产物不断排出体外 D.红骨髓源源不断地造出新的血细胞 解析:选D 内环境的稳态指的是正常机体通过调节作用,使各器官、系统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状态。血糖、CO2、O2及尿素等都属于内环境的成分。而血细胞属于组织细胞,不属于内环境的成分。 10.下列与人体稳态相关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内环境pH的相对稳定主要依靠神经调节来维持 B.肾脏不是内分泌器官,其病变不会直接影响内环境的稳态 C.缺水情况下,内环境的渗透压会升高,相应的细胞内液渗透压会降低 D.下丘脑在稳态的维持中起重要作用,它和血糖、水盐、体温的平衡调节都密切相关 解析:选D 内环境pH的相对稳定的维持依靠的是体液内的缓冲物质;肾脏是排泄器官,其病变会引起血浆成分的变化(如尿毒症),从而影响内环境稳态;内环境和细胞内液之间隔着细胞膜,水分通过细胞膜的方式是自由扩散,故当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时,细胞内液中的水分会进入细胞外液,从而引起细胞内液的渗透压也相对升高。 11.在日常生活中,很多因素会引起内环境发生变化,下列相关叙述中错误的是(  ) A.剧烈运动中,内环境的pH有下降趋势 B.食物中长期缺少蛋白质会导致血浆蛋白下降进而引起组织水肿 C.中暑是神经调节紊乱造成的,与体液调节无关 D.佝偻病与内环境的稳态失衡有一定的关系 解析:选C 剧烈运动中产生的乳酸,会使内环境的pH略有下降;食物中长期缺少蛋白质,会导致血浆蛋白含量下降,进而使血浆进入组织液的水分多于回流的水分,引起组织水肿;佝偻病是机体缺少钙盐引起的。人体的体温调节属于神经—体液调节。 12.(2012·东城区综合练习)右图是细胞直接与内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示意图,⑤处的箭头表示血液流动的方向。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若③为胰岛B细胞,饭后半小时⑤处的胰岛素浓度高于①处 B.若③为脑细胞,⑤处的氧气浓度低于①处,而CO2的浓度则相反 C.若③为组织细胞,其生活的内环境中的水可来自③和⑤ D.若③为骨骼肌细胞,运动时⑤处的血糖浓度低于①处 解析:选C 饭后半小时,血糖浓度升高,导致胰岛B细胞分泌胰岛素增加,所以①处胰岛素浓度高于⑤处;若③为脑细胞,由于脑细胞不断进行细胞呼吸,消耗氧气释放CO2,所以⑤处的氧气浓度高于①处,CO2的浓度则相反;若③为骨骼肌细胞,由于运动消耗葡萄糖,所以①处血糖浓度低于⑤处。 二、非选择题(共40分) 13.(10分)下图是人体局部组织的模式图,请据图回答:  (1)图中能直接相互交换物质的体液是________________(填标号),毛细淋巴管壁细胞所处的内环境是__________(填标号)。 (2)如果该图为肝脏的局部结构模式图,当患肝炎时,则B端与A端的液体相比,明显增加的物质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 (3)如果该图为鼻黏膜的局部结构模式图,当过敏原再次进入机体时,与吸附在________表面的相应抗体结合,最终会使________(填标号)的通透性增强,引起鼻黏膜水肿。 (4)尝试构建人体肝脏内体液间O2、CO2扩散的模型(如下图所示,说明:在图形框间用实线箭头表示O2,用虚线箭头表示CO2;不考虑CO2进入成熟红细胞内液)。  解析:(1)图中①为细胞内液、②为血浆、③为组织液、④为淋巴、⑤为毛细血管壁。组织细胞与组织液、组织液与血浆之间可以直接进行物质交换;毛细淋巴管壁细胞所处的内环境是组织液和淋巴。(2)图中箭头表示血流方向,由于组织细胞代谢,B端流出的血液中含有较多的CO2、尿素,同时由于患肝炎,肝细胞通透性增大,因此谷丙转氨酶可以释放到内环境中。(3)初次进入机体的过敏原刺激机体发生体液免疫,产生的抗体吸附在组织细胞的表面,当相同过敏原再次进入机体时,与吸附在细胞表面的相应抗体结合,最终会使毛细血管壁的通透性增强,引起鼻黏膜水肿。(4)注意该概念图是根据内环境与组织细胞之间的物质交换来构建的。成熟红细胞将携带的氧气释放并扩散到其细胞外液即血浆中,血浆中的物质可以与组织液之间进行物质交换,而组织细胞又可直接与组织液之间进行物质交换,注意实线箭头表示O2,虚线箭头表示CO2。 答案:(1)①与③、②与③ ③④ (2)CO2、尿素、谷丙转氨酶 (3)组织细胞 ⑤ (4)如下图所示:  14.(10分)下面是内环境稳态与各系统的功能联系示意图,请回答相关问题。  (1)a表示________系统,b表示________系统,c表示________系统,参与内环境维持的还有图中的________系统。 (2)CO2不从组织液进入组织细胞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病人呼吸受阻,导致肌细胞无氧呼吸产生大量乳酸。乳酸进入血液后,会使血液pH________,但乳酸可以与血液中的________发生反应,使血液的pH维持相对稳定。 (4)内环境相对稳定,除了图中所示的器官、系统的协调活动外,还必须在________________的调节下进行。 (5)外界中的O2进入红细胞,共穿过________层生物膜。 解析:(1)内环境是组织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同时借助多个器官、系统的参与,如呼吸系统吸入O2排出CO2,消化系统消化吸收食物从而为机体提供营养物质,泌尿系统排出细胞代谢废物。(2)组织细胞内CO2的浓度高于组织液中,所以CO2不从组织液进入组织细胞。(3)乳酸进入血液后,会与血液中的碳酸氢钠发生反应生成乳酸钠和碳酸,使血液的pH维持相对稳定。(4)目前普遍认为,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是机体维持稳态的主要调节机制。(5)外界中的O2进入红细胞,首先需要穿过肺泡壁的1层细胞(2层生物膜),然后进入毛细血管(1层细胞,2层生物膜),然后再进入毛细血管内的红细胞(1层生物膜),共5层生物膜。 答案:(1)呼吸 消化 泌尿 循环 (2)组织细胞内CO2的浓度高于组织液中 (3)降低 碳酸氢钠 (4)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 (5)5 15.(20分)某同学以清水、缓冲液(含Na2HPO4、NaH2PO4的溶液,pH=7)和血浆分别为实验材料进行实验,探究“血浆是否具有维持pH稳定的功能”,主要实验步骤如下: 分别加入25 mL实验材料→测pH→滴加0.1 mol/L的HCl溶液、摇匀→测pH→倒去烧杯中溶液后充分冲洗→重复实验并记录。 试回答下列有关问题: (1)实验开始时都应测量三种材料的pH,其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该同学用如右图所示曲线来预期探究结果,试回答: ①预期结果中明显不符合事实的是________组,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实验中清水组和缓冲液组起________作用。实验可以得出的结论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如果要证明血浆确实具有维持pH稳定的功能,本探究实验还应该补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缓冲液是由弱酸强碱盐组成的,具有缓冲作用,能维持pH的相对稳定。实验要探究的问题是“血浆是否具有维持pH相对稳定的功能”,据此可推出该实验中血浆组是实验组,清水组和缓冲液组为对照组。清水组的实验现象与事实不符,清水中加入HCl溶液后,溶液pH应由7下降;血浆组和缓冲液组的曲线走势相同,说明二者的功能相似,都具有维持pH相对稳定的作用。 答案:(1)获得实验前数据,以便与实验后溶液pH作比较 (2)①清水 清水中加HCl溶液后,溶液pH下降 ②对照 血浆与缓冲液一样具有维持pH相对稳定的功能,且血浆的这种能力比较强 (3)加入一定浓度NaOH溶液后,血浆pH仍可在一定范围内保持稳定

【点此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