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高三生物总复习教案 第39讲 生物环境的保护 教学案 【考纲要求】 生态环境的保护  考纲要求  (1)人口增长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2)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 (3)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意义和措施  I I I  【考点分析】 知识点 试卷类型 分值 题型  (1)人口增长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2)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 (3)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意义和措施 2007 广东 2 选择题   2007 广东 2 选择题   2007 广东 3 选择题   2007 江苏 11 非选择题   2007 上海 11 非选择题   2007 江苏 2 选择题   2008 广东 2 选择题   2008 广东 3 选择题   2009 广东 2 选择题   2009 上海 2 选择题  【考点预测】 本知识点单独作为高考的考查背景较少,但是和生态系统联系、和生物圈的稳态、酸雨等全人类普遍关注的全球性环境问题联系,是历年高考的重点。主要是以选择题的形式出现。 【知识梳理】 人对生物环境的影响 人为因素与生物多样性 人口增长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生物多样性 基因多样性 物种多样性 生态系统多样性 【重点解析】 一、人对生物环境的影响 (一)、环境与人类发展的关系 1.环境是人类生存的自然条件和物质基础。 2.人类成功改造自然,创造了许多人工生态系统。 3.创造了现代人类文明。 (二)、人类对环境的伤害 1.人类各种活动产生了众多的对环境有害的废物 2.人口过快增长引发的资源问题:水资源危机、土地资源丧失、森林破坏等。 ⑴水资源危机: ①水的重要作用:生命之源、工农业生产的基本条件。 ②水资源现状:20世纪全球耗水量比过去增长6倍。 ⑵土地资源危机:耕地减少、盐碱化和水涝灾害、旱灾等 ⑶森林资源危机:森林面积锐减、沙漠面积猛增、灾害频繁 (三)、环境污染 1.环境污染的定义:人类活动产生的有害物质进入环境,并在环境中扩散、迁移、转化,使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发生变化。 人类过度的生产活动 2.造成环境污染的主要原因 对资源的不合理的利用 3.人口增长引发环境问题的实质——人类的活动超出了环境的承受能力,破坏了人类赖以生存的生态系统。 植被破坏 水土流失 4.造成环境问题的主要表现 土壤荒漠化 人均资源短缺 环境污染加剧等 (四)、人为因素与生物多样性 一方面,当人类的活动遵循自然规律时,其活动会促进生物多样性的增加,比如,人们不断地进行畜牧业育种、野生动物驯养、植物新品种培育和种子改良,创造出了许多动植物新品种。另一方面,当人类片面追求单一因子的效益,并且利用一切手段来强化这种效益时,其结果会损害生物多样性并导致某些物种的灭绝。具体表现在: 1.人类社会特有的价值观念改变物种多样性的数量分布。人们常常把生物体对人类是否有用作为衡量标准。凡是有益于人类的动植物都是“经济动植物”,凡是给人类生活造成不便和损害的则统统归入“害虫、杂草”。结果往往是对那些属于“害虫,杂草”的物种进行毁灭性清除。 2.人类活动中的“短视”、“损害不维护”等行为影响生物多样性。为获得粮食高产而施用化肥,为防止虫害而喷洒农药,由此所带来暂时的“增产增收”归人类所有,而化肥农药造成的土壤板结和污染则交给生态系统去处理。 3.人类片面追求经济效益对资源进行“掠夺性”开发,会耗竭生物多样性资源;人类与动物“争地”导致动物因栖息地丧失而灭绝;现代农业和林业都是以特定品种为主导,导致生态稳定性降低。 所以,从人类活动对生物多样性的负面影响可以看出,人为因素是生物多样性面临威胁的主要原因。 例1湿地是地球上生物生产力最大的生态系统之一;它是天然的蓄水库,并能过滤和分解水中的污染物进而改善水质,被喻为“地球之肾”。湿地类型众多,如红树林、河流、湖泊和稻田等。 (1)湿地由于其特殊的水文及地理特征,具有 和 等生态功能。 (2)在红树林等湿地生态系统中,碳元素主要通过 过程被固定在有机物中,并沿着 进行传递。 (3)与生物多样性丰富的湖泊相比,稻田的 稳定性较低。 (4)调查表明,我国相当一部分湖泊已不同程度富营养化,原因是含氮、磷等元素丰富的污染物的排放量超过了湖泊 的限度,使其自动调节能力下降。富营养化水体中造成鱼类大量死亡的原因有 , 等。 解析 湿地生态系统是地球上生物生产力最大的生态系统之一,题干中介绍了其生态功能,同学们根据所学知识,联想到每年的旱涝灾害,由于是天然的蓄水库,所以能够调节水流量和控制洪水,而净化水质直接可以在题干获取。通过光合作用固定的碳素可以沿食物链和食物网传递,稻田是人工生态系统,生物种类少,营养结构简单,所以抵抗力稳定性比湖泊低。由于人类活动排放过多的含氮、磷等元素丰富的污染物超过了湖泊的自动净化能力而造成富营养化,在富营养化水体中首先是浮游植物过度繁殖,引起浮游动物大量增加,由于空间有限,生存斗争激烈,大量个体死亡,引起分解者大量增加,消耗了水中溶氧量,浮游生物被分解过程中形成了一些有毒物质,造成鱼类大量死亡,水质进一步恶化。 答案:(1)调节水流量和控制洪水(蓄洪抗旱) 净化水质 (2)光合作用 食物链(网) (3)抵抗力 (4)自动净化能力 溶氧量下降 有毒物质增加 例2 今年我国东海多次发生赤潮,给海水养殖业带来重大损失。从生态学角度分析,产生赤潮的原因是 A.大气中的CO2增多 B.工业和生活废水大量排入海洋 C.树木的大量砍伐 D.海洋石油的开采 解析 由于近年来人类将工业和生活废水大量排入海洋,导致海水中某些浮游生物如红藻、硅藻等过度繁殖,引发赤潮。这是人类活动对环境造成破坏的典型事例。 答案:B 二、生物多样性 生物多样性包含了遗传的多样性,物种的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的多样性。我们说的保护生物的多样性就是指基因、物种和生态系统三个层次上的保护。 主题  每层次相关的内容   基因  基因携带着遗传信息,基因控制性状,基因突变和染色体变异等是遗传多样性之源  物种  种群是进化的单位,突变、基因重组和自然选择使种群的基因库在代代相传过程中保持和发展,物种多样性是生物进化的结果  生态系统 生态系统的结构、成分的多样性,由物种的多样性组成。保护生态系统是对生物多样性最有效的保护  1.生态平衡与人类社会的关系是本节课的重点之一,通过正反实例说明保持生态平衡的重要性,特别是生态失衡时产生的生物效应警示人类必须保护生态系统,促进生态系统的良性发展。 2.环境污染的生物效应启迪了人类,保护生态系统要从实际出发,首要要保护生物多样性。不仅认识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价值,更要深刻认识多样性的间接价值。 3.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价值是为人类提供生活所必需的多种物质。间接价值在于对生态系统的平衡和生物圈稳态的调节功能。我们更要重视其间接功能。有了生物多样性,人类才能生存和发展。破坏了生物多样性,就会影响和限制人类的生存和发展。 4.采取有效的措施,建立自然保护区和国家森林公园进行就地保护,建立动物园、植物园、濒危物种保护中心等进行迁地保护,健全法律,加强法制宣传。将保护区中划分核心区、缓冲区和实验区,兼顾保护、教育、科研和生态旅游等多种功能。 5.黄星矢车菊、豚草、加拿大一枝黄花都是生物入侵的典型事例。 例3 大气平流层中的臭氧层可以滤除太阳光中大部分的紫外辐射,因此被称为地球生物圈的保护伞,然而,由于人类大量排放卤代烃(如制冷剂氟利昂),严重破坏了臭氧层,引起地球表面紫外辐射增强。臭氧层耗损引起普遍的生物学效应是 A.海洋浮游生物增多 B.人类皮肤癌、白内障增加 C.生物群落的分布不受影响 D.农作物减产 解析 首先通过题干信息得知臭氧层的功能和意义,臭氧层能够滤除太阳光中大部分的紫外辐射,保护生物圈。臭氧层耗损引起普遍的生物学效应不可能不影响生物,更不可能增多。对于农作物和人,影响更大的是对人类,直接危害皮肤和眼睛。 答案:B 例4下列措施符合保护物种多样性原则的是 A.为美化城市环境,随意从国外引进多种观赏类植物 B.为保护草场、减少沙化,要杀死所有危害草原的黄鼠 C.将东北虎迁入野生动物园繁育,并进行部分的野外回归实验 D.为控制水葫芦在我国造成的严重灾害,应将其天敌引入我国 解析 保护物种多样性的原则是保护生物的生活环境,只能进行合理地开发利用,要减少环境污染,要防止外来物种入侵。题目中随意引进观赏物种,不符合保护物种多样性的原则,全部杀死原有生态环境中的某个物种的生物,会破坏食物链和食物网,引起生态危机,以及随意引进水葫芦的天敌都是不符合保护物种多样性的原则的。只有C项迁地保护东北虎,并进行部分的野外回归实验的做法是正确的。 答案:C 【实战训练】 (09广东卷)1.目前气象预报中有“紫外线指数”的内容,提醒市民注意避免紫外线伤害。造成地面紫外线照射增强的直接原因是 A.滥伐森林 B.水体污染 C.南极冰川融化 D.臭氧层破坏 答案:D 解析:臭氧层中的臭氧能吸收200~300纳米(nm)的阳光紫外线辐射,因此臭氧层被破坏可使阳光中紫外辐射到地球表面的量大大增加,从而产生一系列严重的危害。 (09上海理综卷)2.英国著名经济学家K·E·博尔丁把对自然界进行掠夺,破坏式开发利用的经济模式称为“牧童经济”,下列现象不是由“牧童经济”模式造成的是 A.沙尘暴频发 B.火山爆发 C.温室效应加剧 D.湿地内物种减少 答案:B 解析:本题是信息题,考查对题干信息的理解,“牧童经济”模式是对自然界进行掠夺,破坏式开发利用的经济模式,是人为的行为对生态的破坏。所以答案中温室效应加剧是“牧童经济”模式的结果。 【名师点拨】 几种环境污染 1.酸雨 酸雨是大气污染后产生的酸性沉降物。酸雨中绝大部分是硫酸和硝酸,这是工业生产、民用生活燃烧煤炭排出来的SO2,燃烧石油及汽车尾气释放的氮氧化物,形成硫酸雨和硝酸雨,最后降在地面上形成酸雨。我国燃料结构主要是煤炭,以排放SO2为主,所以我国酸雨是硫酸型酸雨。酸雨改变了生物生长、发育和繁殖等生命活动所需要的正常酸碱度,严重危害水生生物和陆生生物的生存。防治酸雨的根本措施是控制SO2和氮氧化物的排放量,同时要植树造林,运用绿色植物的净化作用来净化空气。如一公顷柳杉一个月可吸收S02 60Kg。 2.农药污染 喷洒农药,目的是杀灭或抑制农业害虫,以保证农作物的高产优质。但随着现代化学农药的飞速发展,生产品种的增加,某些农药化学性质较稳定,不易分解,结果使农药在土壤中越积越多。当土壤中累积的农药达到一定程度时,便成为污染物质影响第二茬作物的产量与质量。不仅如此,农药还随着雨水的冲刷汇集到河流、湖泊,从而造成水体污染。由于大多数农药不易被分解,因而被生物体吸收后,随着食物链的延长其含量逐渐升高,严重影响鱼类和贝类的生存。当人们食用这种被严重污染的鱼类和贝类时,农药就会在人体内进一步富集,从而危害人体健康。 3.富营养化 富营养化是指水体中N、P等植物必需的矿质元素含量过多时而使水质恶化的现象。引起水体富营养化的污染源有工业废水、生活污染和农田排水。当它们汇集到池塘、湖泊、海湾时就会使水体中N、P等植物必需的矿质元素增多,致使藻类植物、浮游植物大量繁殖。由于繁殖、生长过程需要消耗大量氧气用以进行呼吸作用,致使水中溶解氧的含量降低。而且当藻类植物和其他浮游生物死亡之后,其遗体首先被水中需氧微生物分解,从而进一步降低溶解氧的含量,然后被厌氧微生物分解,同时产生H2S、CH4等有毒气体,造成鱼类和其他水生生物死亡。发生富营养化的湖泊、海湾等流动缓慢的水体,因浮游生物种类的不同而呈现出蓝、红、褐等颜色。富营养化发生在池塘和湖泊中叫做“水华”,发生在海水中叫做“赤潮”。 4.温室气体与全球变暖 大气中的CO2、CH4、N20及氯氟烃(CFCl3)等微量气体被统称为温室气体。温室效应对维持地球温度的稳定性是非常重要的,它能使地球温度不致发生骤然变化。但现在的问题是,由于人类的活动,大气中的温室气体浓度迅速增加,造成全球气候趋于变暖。大气中主要的温室气体是CO2。人类大量使用化石燃料一煤炭、石油和天然气,以及燃烧生物物质,造成CO2的过量排放,打破了绿色植物光合作用与所有生物的呼吸作用之间的平衡,是导致大气中CO2上升的主要原因。温室效应加剧对全球气候变化带来的危害:极地冰雪融化,海水膨胀,导致海平面上升,一些岛屿被淹没,沿海城市、岛屿更易遭受台风、风暴潮的袭击;中纬度地区河湖干枯、森林死亡,高纬度地区的低地出现涝灾,森林火灾更为频繁;夏季酷热;许多物种灭绝等。 5.减缓温室效应的有效措施 一是保护植被、绿色荒山,保护森林、草原,防止海洋污染等是增加CO2吸收的有效措施;二是减少使用化石燃料,开发新能源,增加新能源替代化石能源的比例。新能源是指风能、水能、太阳能、地热能、氢能、核能和生物能等能源。 .精品资料。欢迎使用。 高考资源网 w。w-w*k&s%5¥u 高考资源网 w。w-w*k&s%5¥u

【点此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