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因素 【备课资源】 非生物因素的生态效应 一、光的生态效应 光对生物的影响可包括光照强度、光质(波长)、光照时间三个方面。 1. 光对植物的影响 (1)光照强度的影响 阳生植物:要求全日照、光补偿点较高,细胞呼吸和蒸腾作用都较强,耐高温、耐干旱能力强(如柳树、小麦在强光条件下生长良好)。 阴生植物:在较弱光照条件下比在强光下生长好,光补偿点较低,在适度的光照条件下有最大的光合效率。细胞呼吸和蒸腾作用都较弱,耐高温、耐干旱能力弱(如人参、三七、半夏在阴暗处才能生长良好)。 这种影响说明:光决定植物的分布。  上图说明: ①图中A、B两条曲线分别表示阳生植物与阴生植物的光合效率与光照强度之间的关系。 ②C、D分别为两类植物的光饱合点。 ③光饱合点的含义是植物达到最大光合作用强度所需要的最低光照强度。可见阴生植物的光饱合点比阳生植物的光饱合点低。 (2)光照长度的影响(影响开花) 长日照植物:需日照长于某一临界值才开花(如小麦)。 短日照植物:需日照短于某一临界值才开花(如菊花)。 日中性植物:开花与日照长短无一定关系(如月季、黄瓜、蒲公英)。 ①春天开花的植物,一般需要长日照条件,秋天开花的植物则需要短日照条件。 ②在低纬度地区,只具备短日照条件(如南北回归线间),一般只分布短日照植物。 ③在中纬度地区,春天具备长日照条件,秋天具备短日照条件,所以长日照植物和短日照植物都有分布。 ④在高纬度地区,长日照条件和短日照条件都具备,但在短日照条件下,温度极低不适于植物生长,所以无短日照植物。 这种影响说明:光能影响植物的生理。 引种问题:长日照植物南种北移,会提前开花,北种南移会延迟开花或不开花;短日照植物南种北移,会延迟开花或不开花,北种南移会提前开花。 (3)光质 ①绿色植物光合作用主要利用红橙光和蓝紫光。 ②射入海水的光波中,短波光射入较深,长波光射入较浅,阳光透过海洋水体的极限深度为200米,所以海洋生物出现垂直分布: 蓝绿藻 → 褐藻 → 红藻 (上层) (中层) (下层) ③不同波长的光直接影响光合作用产物的成分,红橙光利于糖类化合物合成,蓝紫光利于蛋白质的合成。 2. 光对动物的影响 (1)光影响动物的体色(如鱼背面颜色深,腹面颜色浅)。 (2)光影响动物的生殖:有的动物需要在长日照的条件下进行繁殖(如貂、鼬);有的动物需要在短日照的条件下进行繁殖(如山羊、鹿)。 根据这个原理可以利用灯光或黑幕,人为地延长或缩短光照时间,从而有效控制动物生殖(如晚上给鸡增加光照会提高产卵量)。 (3)光影响动物的习性:如昆虫的趋光性、鸟类换羽、哺乳动物换毛、鸟类的迁徙。 (4)光影响动物的视觉(如鸡、麻雀、鸽子在晚上什么也看不见)。 (5)光影响动物的发育(如蚜虫的翅的有无与光有关)。 二、温度对生物的影响 1. 温度影响生物的生长发育 主要通过对生物体内各种生理生化过程的作用来实现。温度能影响生物膜的透性和酶的活性进而影响生物的生殖、生长发育。例如,种子的萌发、卵生动物的孵化均需要一定的温度条件;昼夜温差的大小影响水果、蔬菜的有机物积累及品质的好坏;小麦的春化必须经过低温等。 2. 温度影响植物的分布 随纬度、海拔的增加,温度逐渐降低。从赤道向两极的植物分布依次为:常绿阔叶林、针阔混交林、针叶林、苔原荒漠。高山植物的垂直分布特点为:森林→灌木林→高山草甸→雪线。 3. 温度影响动物的形态 生活在寒带地区的哺乳动物,体型大而身体的突出部位小,单位体积的热损耗小,其生态意义是:这样的体型有利于保温,尽可能减少热量散失,适应寒带冰天雪地的环境,而热带地区的个体则相反。 4. 温度影响动物的习性 如冬眠、夏眠、洄游等。 5. 生物生命活动的温度极限 一切生物的生命活动都必须在一定的温度范围内进行,极端温度会对生物体造成伤害,甚至导致死亡。在两极端温度之间有一最适温度,在此最适点生物生长繁殖最好。不同生物有不同的生命活动温度范围,据此把生物分为广温性和狭温性两大类。如右图: 低温没有高温的破坏力大,因为低温不引起蛋白质和酶的变性,因此生物能忍受的温度下限变化较大。 三、水对生物的影响 1. 水是影响生物生理和生存的主要因素 水是任何生物体都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成分,生物的一切代谢活动都必须以水为媒介,如果动植物过分缺水会导致死亡。 2. 水是限制陆生生物分布的主要因素 如干旱缺水的沙漠地区,动植物种类少。 水是在同一纬度上影响植物分布的主导因素。如我国的北纬35度~北纬45度之间的自然地带,从东到西植物群落的分布特征是:森林→草原→荒漠。 3. 水影响动植物的形态 如旱生植物仙人掌与热带雨林中常绿阔叶乔木的形态差异,陆生哺乳动物(如牛、虎)与水生哺乳动物(如鲸、海象)的形态差异。 w.w.w.k.s.5.u.c.o.m

【点此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