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答题技巧系列之八?种群增长曲线及应用相关试题的答题技巧 一、命题角度 种群增长曲线是利用曲线来形象表示种群数量变化规律的一种手段,是生物坐标曲线题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源于教材,而不拘泥于教材”命题思路的重要体现形式。此类试题考查切入点主要有:曲线中“K”值的应用;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因素;种群的基本特征间的关系;预测种群的发展趋势等。根据种群数量变化的特点,有两种种群增长曲线的基本形式:“J”型曲线和“S”型曲线。 二、应对策略 针对种群增长曲线题,同学们要做到以下几点: 明确两种曲线的异同点: 项目 “J” 型曲线 “S”型曲线  条件 无限环境,理想条件 有限环境,自然条件  原因 食物空间条件充裕,气候适宜,无敌害 环境条件有限,受空间、食物、天敌等制约  特点 种群数量连续增长,无K值。“J” 型增长的两种情况:①实验条件下;②一个种群刚迁移到一个新的适宜环境中 ①有种群数量的最大环境容纳量(K值),种群数量达到K值时,种群将不再增长;②环境条件对种群增长的阻滞作用,随着种群密度的增加而逐渐按比例增加  增长率 保持稳定 随种群密度上升而下降  差异总结 两种增长方式的差异主要在于环境阻力对种群数量增长的影响,即“J”型增长曲线 “S”型增长曲线    (2)具备分析曲线的能力,主要方法:①知道横、纵坐标的意义,找出两者之间的大致关系;②明确曲线中特殊点的意义;③分析曲线的走向、变化趋势。特别是种带增长曲线斜率的含义。 (3)仔细审题,运用题中曲线特征、规律来解决实际问题,最后用规范的生物学语言表达。 三、典题例证 例 请回答下列种群增长曲线的相关问题: (1)若图1是某池塘中鲫鱼生长曲线图,则在捕捞时,应让池塘保持(填N0、K/2或K)尾鲫鱼时能发挥最大经济效率。图2表示一个生物群落中甲、乙两个种群的增长速率随时间变化的曲线,据图分析可知甲、乙两种群可能为 关;t3~t5时间内,甲种群的年龄组成是 型,乙种群的年龄组成是 型。  (2)为研究人工生态系统中大草履虫和栉毛虫间捕食关系的影响因素,特设计了两组实验: 实验一:在培养液中依次加入大草履虫和栉毛虫,得到种群数量变化曲线(如图所示); 实验二:在培养液中先加入沉渣作隐蔽场所,再同时加入大草履虫和栉毛虫,得到种群数量变化曲线(如图乙所示)。  据实验回答下列问题: ①据图可以判断大草履虫为 (被捕食者/捕食者)。 ②根据图乙的曲线特点,可以判断沉渣能够影响大草履虫和栉毛虫的 。通过图甲和图乙的综合比较可知,同一种生物对不同环境的适应能力 (相同/不同)。 [解题思路] 分析各个曲线所代表的生物学含义是解题的关键。(1)分析图1的“S”型曲线可知,在K/2值时种群的增长率最大,鲫鱼群恢复能力最强,因此池塘中的鲫鱼数量在K/2时,能发挥最大的经济效率;分析图2,结合题干信息,可以很容易判断出甲、乙两个种群为竞争关系;分析图2,在t3~t5时间内,甲种群增长率为负值,所以,甲种群的年龄组成是衰退型(老年个体较多,幼年个体相对较少),乙种群在t3~t5时间内,种群增长率都大于零,种群数量在增加,属于增长型。(2)本小题综合考查同学们的实验分析能力。根据题干信息和图乙曲线可知,大草履虫为被捕食者;综合比较图甲和图乙可看出沉渣的作用,大草履虫因为得到隐蔽场所而得以生存下来,而栉毛虫因得不到充足的食物而死亡。 [答案] (1)K/2竞争衰退 增长 (2)①被捕食者②种群数量变化不同

【点此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