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2 微生物的培养与应用 【高考新动向】 1、微生物的分离和培养 2、培养基对微生物的选择作用 3、某种微生物数量的测定 4、利用微生物发酵来生产特定的产物以及微生物在其他方面的应用 【考纲全景透析】 一、微生物的分离和培养 1、微生物的营养:碳源、氮源、水、无机盐和生长因子。 1、培养基 (1)概念:人们按照微生物对营养物质的不同需求,配制出供其生长繁殖的营养基质 (2)成分:一般都含有水、碳源、氮源无机盐,还需满足不同微生物生长对pH、特殊营养物质以及氧气的 要求。 (3)分类:固体培养基:含凝固剂,如琼脂 液体培养基:不含凝固剂 2、无菌技术 (1)含义:指在培养微生物的操作中,所有防止杂菌污染的方法 (2)关键:防止外来杂菌的入侵 (3)方法:消毒:煮沸消毒法,化学药剂消毒法,紫外线消毒法 灭菌:灼烧灭菌,干热灭菌,高压蒸汽灭菌 区别消毒和灭菌  3、纯化大肠杆菌以及菌种的保藏 (1)制作牛肉膏蛋白胨固体培养基 方法步骤:计算、称量、溶化、灭菌、倒平板。 (2)纯化大肠杆菌 ①原理:在培养基上将细菌稀释或分散成单个细胞,使其长成单个的菌落,这个菌落就是一个细胞繁殖而来的子细胞群体。 ②方法:平板划线法、稀释涂布平板法。 (3)菌种的保藏 ①短期保存:将菌种接种到试管的固体斜面培养基上4℃保存,菌种易被污染或产生变异。 ②长期保存:-20℃甘油管在冷冻箱中保藏。 二、土壤中分解尿素的细菌的分离与计数 1、分离的原理 (1)土壤中的细菌之所以能够分解尿素,是因为它们体内能合成脲酶。这种物质在把尿素分解成无机物的过程中起催化作用。 (2)实验室中微生物的筛选应用的原理:人为提供有利于目的菌株生长的条件(包括营养、温度、pH等),同时抑制或阻止其他微生物生长。[ ] 2、统计菌落数目的方法: 稀释涂布平板法和显微镜直接计数。 3、细菌分离与计数的实验流程 土壤取样→样品稀释→取样涂布→微生物培养→观察并记录结果→细菌计数 三、分解纤维素的微生物的分离 1、纤维素酶 纤维素酶是一种复合酶,一般认为它至少包括三种组分,即C1酶、CX酶和葡萄糖苷酶,前两种酶使纤维素分解成纤维二糖,第三种酶将纤维二糖分解成葡萄糖。纤维素最终被水解成葡萄糖,为微生物的生长提供营养。作用: 2、纤维素分解菌的筛选方法及原理 (1)方法:刚果红染色法。能够通过颜色反应直接对微生物进行筛选。 (2)原理: ①刚果红可以与像纤维素这样的多糖物质形成红色复合物,但并不和水解后的纤维二糖和葡萄糖发生这种反应。 ②纤维素被纤维素酶分解后,刚果红-纤维素的复合物就无法形成,培养基中会出现以纤维素分解菌为中心的透明圈。这样,我们就可以通过是否产生透明圈来筛选纤维素分解菌。 3、土壤中纤维素分解菌的筛选  【热点难点全析】 一、培养基的种类 划分标准 培养及种类 特点 用途  物理性质 液体培养基 不加凝固剂 工业生产   固体培养基 加凝固剂,如琼脂 微生物分离、鉴定等  用途 选择培养基 培养基中加入某种化学物质,以抑制不需要的微生物的生长,促进所需要的微生物的生长 培养、分离出特定微生物(如培养酵母菌和霉菌,可在培养基中加入青霉素;用尿素为唯一氮源的培养基用于分离分解尿素的细菌)   鉴别培养基 根据微生物的代谢特点,在培养基中加入某种指示剂或化学药品 鉴别不同种类的微生物,如可用伊红—美蓝培养基鉴别饮用水或乳制品中是否有大肠杆菌(若有,菌落成黑色)  二、细菌的分离与计数 1.筛选菌株 (1)原则:人为提供有利于目的菌生长的条件,同时抑制或阻止其他微生物的生长。 (2)菌株筛选原理的比较  2.统计菌落数目的方法 (1)显微镜直接计数法 ①原理:利用特定细菌计数板或血细胞计数板,在显微镜下计算一定容积的样品中微生物的数量。 ②方法:用计数板计数。 ③缺点:不能区分死菌与活菌。 (2)间接计数法(活菌计数法) ①原理:当样品的稀释度足够高时,培养基表面生长的一个菌落,来源于样品稀释液中的一个活菌,通过统计平板上的菌落数,就能推测出样品中大约含有多少活菌。 ②计算公式:每克样品中的菌株数=(C÷V)×M,其中,C代表某一稀释度下平板上生长的平均菌落数,V代表涂布平板时所用的稀释液的体积(mL),M代表稀释倍数。 ③操作:设置重复组,增强实验的说服力与准确性。同时为了保证结果准确,一般选择菌落数在30~300的平板进行计数。 3.设置对照 (1)目的:排除实验组中非测试因素对实验结果的影响,提高实验结果的可信度。 (2)方法:①证明培养基未被污染,用空白培养基作对照。 ②证明选择培养基的选择作用,用基础培养基接种等量同种菌液作对照。

【点此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