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群的特征”教学设计(第1课时) 陈冬丽 广州市协和中学 一、设计理念 新课程倡导探究性学习,引导学生主动参与,逐步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等。本节课我是想通过让学生亲历问题探究和模拟实验等探究活动来领悟科学研究的方法。 二、教学分析 1、教材分析 《种群的特征》这节内容是人教版必修三第四章第一节内容,是学生在前面刚学了稳态及其调节机制的基础上,进一步从宏观层次来分析生命系统的特征。也是学习种群数量变化的基础,是了解群落结构和演替的基础。 本节课用2个课时教学:第1课时 :列举种群的特征;  第2课时:用样方法调查草地中某种双子叶植物的种群密度(实验) 2、学情分析 在必修2第7章学生已经熟悉掌握种群的概念,知道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也是繁殖的基本单位,另外学生也相对对人口问题感兴趣,有一定的获取和分析信息能力,但对生物学上的数学模型构建比较陌生。 3、教学思路 三、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列举种群的数量特征 (2)概述种群数量特征之间的内在关系 2.能力目标 初步学会调查种群密度的方法:样方法和标志重捕法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方面 关注人口问题,认同国家人口政策 四、重点、难点 1.种群的数量特征 2.调查种群密度的方法 五、教学策略及教具准备 1.教学策略:(1)问题探究; (2)活动探究法;(3)模型构建 2.教具准备:(1)多媒体课件;(2)学案;(3)黄豆和黑豆若干;(4)烧杯 六、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目标达成  情境导入 设置情境:沿海的渔民该捕捞多少鱼虾,才能获得最好的收益又能持续发展? 农业生产中怎样控制害虫的数量,才能获得大丰收?我国人口的数量如何变化? 讲述:要科学地解决以上问题就要学习种群和生物群落的有关知识 ?提供三幅图片,让学生说说三个种群的空间特征有什么区别。  思考 看图 讨论分析 从学生比较熟悉的事例入手,吸引住学生,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望。 感性认识种群的空间特征  二、新授知识 (一)种群的数量特征 出示广州人口分布图,设置问题:地区人口的种群数量总是处于动态变化之中,哪些因素可能影响人口数量的变化? 引导学生得出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性别比例;年龄组成四个特征  ? 联系实际,互相讨论,得出种群的特征 联系实际,发展学生的分析归纳能力。 ? 训练口头表达能力,对信息进行加工,整理分类,师生共同得出四个种群特征,并在讨论中分析他们对种群数量的影响。  ?(二)种群密度 ? 1、概念 质疑:1、研究种群时,种群的数量还是种群的密度更能反映种群的数量特征? 2、怎样衡量种群密度 看资料、思考 得出种群密度的概念及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 培养思维能力。 ?  2、样方法 案例1:如果要估计图片中这片草原上金莲花的种群密度,可以怎么做呢 ?提供充满黑点的图片,设置问题:如何估算黑点的数量? 分析样方法的注意事项 思考,看书,讨论,模拟实验;? 体验取样 归纳注意事项:随机取样;注意样方的大小、形状和数量;取平均值。 掌握样方法估算植物或活动能力弱的动物的种群密度。  3、标志重捕法 案例2:如何估算这个水域中鲤鱼的种群密度呢 ? 用黑豆和黄豆设置情境:已知黑豆数量,如何估算豆总数? 引导学生总结标志重捕法的一般步骤,引导学生思考在实践操作中应注意哪些问题。 思考、看书、讨论、模拟实验 归纳总结:注意要等均匀分布后才重捕,标记要尽量不对种群造成影响,在重捕之前不能消失等。 与数学学科相渗透,培养学生的归纳综合能力,通过正确解答问题使学生体会到学习的乐趣,获得满足感,更激发起强烈的学习欲望。  总结与评价 总结本课所学知识,巩固练习 ? 回忆 ?思考,解答。? 及时反馈,发现问题及时纠正,强化理解。   七、板书设计 第一节 种群的特征 一、种群的空间特征 均匀分布 随机分布 集群分布 二、种群的数量特征 1、种群的数量特征及相互关系( 图略) 2、种群密度及其调查方法 A直接计算 B样方法 C标准重捕法 八、巩固练习(课后习题) 附件 1、若黑点代表地里的油菜花,下面比比谁能最快算出该区域油菜花的种群密度。  该种群的种群密度是 。 2、请在2分钟内估算该区域中黑点的种群密度。  该种群的种群密度是 。

【点此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