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节 群落的结构 群落的演替 【高考新动向】 1、群落的结构特征 2、群落的演替 3、土壤中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 【考纲全景透析】 一、群落的概念及特征 1、概念:同一时间内聚集在一定区域中各种生物种群的集合。 2、特征:[ (1)物种组成 群落的物种组成是区别不同群落的重要特征 衡量依据:丰富度 丰富度概念: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 (2)种间关系 种间互助:互利共生 种间斗争:捕食、竞争、寄生 (3)空间结构 概念:指群落中各个生物种群分别占据不同的空间。 类型: 垂直结构 水平结构  现象 分层现象 镶嵌分布  决定因素 植物分层:阳光 动物分层:栖息空间和食物条件 地形变化、土壤湿度、盐碱度差异、光照强度不同、生物自身生长特点不同以及人与动物的影响。   二、群落的演替 1、概念: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的过程。 2、类型:[高考资源网 ] (1)初生演替 概念:一个从来没有被植物覆盖的地面,或者是原来存在过植物、但被彻底消灭了的地方发生的演替 过程:裸岩阶段→地衣阶段→苔藓阶段→草本植物阶段→灌木阶段→森林阶段 (2)次生演替 在原有植被虽已不存在,但原有土壤条件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了植物的种子或其他繁殖体的地方发生地演替 3、人类活动对演替的影响:往往使群落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方向和速度进行。 【热点难点全析】 一、种间关系的比较 关系 名称 数量坐标图 能量关系图 特点 举例  互利 共生   相互依赖,彼此有利。如果彼此分开,则双方或 者一方不能独立生存。数量上两种生物同时增加 ,同时减少,呈现出“同生共死”的同步性变化 地衣、大豆与根瘤 菌  寄生  [ ] 对寄主有害,对寄生生物有利。如果分开,则寄 生生物难以单独生存,而寄主会生活得更好 蛔虫与人;菟丝子 与大豆;噬菌体与 被侵染的细菌  竞争   数量上呈现出“你死我活”的“同步性变化”。 两种生物生存能力不同,如图a;生存能力相 同,如图b。一般生态需求越接近的不同物种间 竞争越激烈 牛与羊;农作物与 杂草;大草履虫与 小草履虫  捕食   一种生物以另一种生物为食,数量上呈现出“先 增加者先减少,后增加者后减少”的不同步性变 化 羊和草;狼与兔; 青蛙与昆虫  归纳总结:捕食坐标曲线中捕食者与被捕食者的判定 (1)从最高点判断,捕食者数量少,被捕食者数量多; (2)从变化趋势看,先达到波峰的为被捕食者,后达到波峰的为捕食者,即被捕食者变化在先,捕食者变化在后。 二、群落的结构和演替 1、群落结构形成的原因和意义 (1)原因:生物的垂直结构与水平结构都与环境中的生态因素有关,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的具体表现都是在长期自然选择基础上形成的对环境的适应。 (2)意义:生物在垂直方向及水平方向上的位置配置关系有利于提高生物群落整体对自然资源的充分利用。 2、群落演替的原因 (1)环境不断变化,为群落中某些物种提供有利的繁殖条件,而对另一些物种生存产生不利影响。 (2)生物本身不断进行繁殖、迁徙。 (3)群落内部由于生命活动造成内部环境改变。 (4)种内和种间关系不断发生变化。 (5)人类活动的干扰。 3、群落演替的类型比较 初生演替 次生演替  起点 原先没有过植被,或虽存在过植被,但被彻底消灭了的环境 原有群落环境只是失去了原有植被,但原有土壤条件基本保留  时间 经历的时间长 经历的时间短  速度 缓慢 较快  影响因素 自然因素 人类活动较为关键  实例 裸岩上的演替 弃耕农田上的演替  4、群落演替的特点 (1)演替是群落组成向着一定方向、具有一定规律、随时间变化的有序过程,因而它往往是可预测的。 (2)演替是生物和环境反复相互作用,发生在时间和空间上的不可逆变化,但人类活动可使其不按自然演替的方向和速度进行。 [高考资源网] 【例】(2012·北京海淀区第一次模拟)在裸岩演替为森林的过程中,对群落演替的描述不正确的是( )  【析】选C。本题考查群落演替的特点。在裸岩演替为森林的过程中,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增强,抵抗力稳定性增大。 三、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 1、提出问题:如土壤中有哪些小动物?它们的种群密度是多少 2、制定计划:包括五个操作环节:准备、取样、采集小动物、观察和分类、统计和分析 3、实施计划 准备及取样:用取样器取样的方法进行采集、调查 采集小动物:采集的小动物可放入酒精中,也可将活着的小动物放入试管中 观察和分类:诱虫器取样,简易采集法:用放大镜观察,同事用解剖针寻找[ ] 统计和分析:丰富度的统计方法:记名计算法和目测估计法 4、实验结论:组成不同种群的优势种是不同的,不同群落的物种丰富度是不同的。一般来说,环境条件越优越,群落发生的时间越长,物种越多,群落结构也越复杂。

【点此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