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解析 本节介绍降低化学反应活化能的酶,包括酶的作用、化学本质以及酶的特性。 目标及解析 知识目标:1、细胞代谢的概念 2、酶的作用和本质 能力目标: 1、通过本节课的教学,让学生进行有关的实验和探索,学会控制自变量,观察和检测因变量的变化,以及设置对照组和重复实验。 2、通过让学生了解酶的发现过程,使学生体会实验在生物学研究中的重要地位,通过讨论酶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使学生认识到生物科学技术与社会生产、生活的联系,体会科学、技术、社会之间相互促进的关系,进而体会研究生命科学的价值。 情感目标: 1、通过学习生物学家研究酶的本质的过程,激励学生学习科学家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勇于探索的科学精神。 2、通过实验探究影响酶活性的条件,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创新精神和合作精神。 三、教学问题诊断 1、教学重点及解决方法 教学重点 酶的作用、本质和特性。 解决方法 (1)利用学生对无机催化剂的知识基础切入,引入酶的学习。 (2)通过实验、资料分析得出酶的本质和三大特性。 2、教学难点及解决方法 教学难点 (1)酶降低化学反应活化能的原理。 (2)控制变量的科学方法。 解决方法 (1)通过比较过氧化氢在不同条件下的分解实验,感悟酶作为催化剂的特点,及控制变量的方法。 (2)利用教材上形象、直观的图解和文字说明,让学生明确催化剂可降低化学反应活化能。 四、教学过程设计 情景创设 学习目标一:酶在细胞代谢中的作用 人不吃饭行吗?食物进入人体内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这些问题在现在来说都已经十分清楚了。这些变化过程在其他生物中有没有呢?早在二百多年前科学家就对此进行了探索。 实验介绍:1783年意大利科学家斯帕兰札尼将肉块放在小巧的金属笼中,然后让鹰吞下,过了一段时间,将笼子取出,肉块不见了。 [师生互动] 问:(1)为何要将肉块放在笼子中? 答:排除了胃对肉块的物理性消化。 问:(2)对肉起消化作用的是什么物质? 答:一定是某些物质进入到金属笼中,使肉分解。现在已经知道这个能让肉分解的物质就是——酶。 问:(3)进行肉类消化的过程的条件是怎样的? 答:进行分解肉的反应是在一种极温和的条件下进行的。 问:(4)在实验室中能否也能让肉分解?能的话需要怎样的条件? 答:实验室也能进行肉的分解,但是比起在生物体中来说,需要高温、高压、强酸、强碱等剧烈的条件才能进行。 总结:对于一个生物体来说要进行的生理活动非常之多,构成生物体的每一个细胞内的物质需要不断地合成与分解,不断地处于自我更新的状态,而这种自我更新的过程完全依赖于细胞内发生的生物化学反应,每一个化学反应都伴随着能量的变化。细胞中全部有序的化学变化的总称就叫细胞代谢。 细胞生存的条件是很温和的,那么细胞内数量如此巨大的生物化学反应如何在常温、常压、水溶液环境、pH接近中性的条件下,迅速高效地进行呢?在化学反应中有没有提高化学反应的方法呢? 过氧化氢在不同条件下的分解 实验前介绍:动植物在代谢中产生的过氧化氢,对机体是有毒的。机体通过过氧化氢酶,催化过氧化氢迅速分解成水和氧气而解毒。铁离子也可催化这一反应。 2H2O2 H2O+O2 问:如何获得过氧化氢酶? 答:新鲜肝脏中含有较多的过氧化氢酶,所以新鲜肝脏研磨液含有较多的过氧化氢酶。 按以下实验步骤来进行实验: 试管编号 1 2 3 4  实验原理 过氧化氢在高温或Fe3+或过氧化氢酶的作用下都可分解成水和氧气  第一步 每支试管各加入2 mL 3%的H2O2溶液  第二步  90 ℃热水浴 用滴管加2滴 3.5%FeCl3溶液 用滴管加2滴质量分数为20%肝脏研磨液  观 察 观察气泡冒出情况,并记录  现象 无 较多 较多 很多  将点燃的卫生香 放在液面上 没变化 火头变亮 火头变亮 复燃  原 因 没有生 成氧气 生成了少量氧气 生成了少量氧气 生成了大量氧气  结 论 酶的催化效率比无机催化剂的催化作用更显著         对上述实验进行分析,对照实验的特点。 问:上述实验分成了1、2、3、4号四支试管,哪些是四支试管共同的条件?两两比较不同的条件有几个? 答:共同点:都在试管中加入2 mL H2O2溶液,都在相同的压力下进行。 不同点:1和2:只有温度不同;1和3:3多了2滴FeCl3溶液;1和4:4多了2滴肝脏研磨液;3和4:加入的催化剂不同。 问:1号试管没有加任何试剂,它起的作用是什么? 答:它起的是对照的作用。 结论:进行该实验的其他因素相同,而只有其中某一因素不同,观察其对实验结果的影响。如果结果不同,那么影响该结果的就是这一不同的因素。在上述实验3试管和4试管只有加入的催化剂不同,那么该实验的结果3放的氧气少,4放出氧气多就是因为加入到4号催化剂的催化效率比加入到3号的高。即酶具有高效性。 问:2和4试管现象基本相同,能否在生物体中也利用2的方法来解毒? 答:不能。加热到这样的温度会造成生物的细胞死亡。 问:能否用同一滴管给3和4试管加FeCl3溶液和肝脏研磨液? 答:不能。共用滴管会让肝脏研磨液(或FeCl3溶液)残留在滴管内,难以判断出过氧化氢的分解是哪种滴加液的作用,影响实验结果的准确。 问:为何酶的催化效率会比无机催化剂更高呢? 答:酶降低了活化能。活化能就是分子从常态转化变为容易发生化学反应的活跃状态所需要的能量。活化能越大,反应就越不容易进行,反之就容易进行。 [教师精讲] 在生物体中,生物体内的化学反应每时每刻进行着。以人为例:据估计人体细胞内每分钟大约要发生几百万次的化学反应,这么多的化学反应能在人体中顺利而迅速地完成,完全是靠酶的催化作用。它和无机催化剂相比,具有更高的催化效率。 酶在细胞内的物质变化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这个作用是其他物质无法代替的。它降低了化学反应中的活化能,而自身却没有发生变化,所以是一种催化剂。它是细胞内产生的,所以它也是细胞中具有高效催化效率的生物催化剂。它的作用就是降低活化能。 1.查资料:催化剂之所以能加快化学反应,它的作用原理是什么? 2.预习P81的资料分析,说出酶的研究过程。从这些过程中你得到了什么启示? 学习目标二:酶的化学本质 [情境创设] 现在已经知道细胞内的生理活动之所以如此有序地快速进行,酶的作用无可替代,但是19世纪以前,人们对这些所知甚少,人们对酶的认识是科学家不懈努力的结果。 [师生互动] 巴斯德和李比希观点的比较 巴斯德 李比希 1822~1895(法国) 1803~1873(德国) 微生物学家、通过显微镜观察 化学家,通过对化学变化的研究 发现发酵的过程中有酵母菌存在 认为糖类变成酒精就是一个化学反应 结论:没有活细胞 结论:在这个变化过程中,只有细胞 糖类不可能变成酒精 死亡之后放出了某些物质起了作用 问:从巴斯德研究的领域来看,他得出结论的出发点主要是什么? 答:巴斯德是微生物学家,他主要强调生物体或细胞的整体作用。 问:从李比希研究的领域来看,它得出结论的出发点主要是什么? 答:李比希是化学家,倾向于从化学的角度考虑问题。 问:他们的争论被哪位科学家的研究成果平息了? 答:毕希纳。 请分析毕希纳研究的过程(学生活动)。 实验:酵母细胞研磨 加水搅拌 加压过滤 含酵母细胞的提取液 加入葡萄糖。 现象:冒出气泡。 结论:酵母细胞的提取液和活酵母细胞的作用一样。 酵母细胞中引起发酵的物质称为酿酶。 问:你认为毕希纳只凭上面的实验能不能说明酵母细胞的提取液和活酵母细胞的作用 一样? 答:不能。 问:那还应做怎样的实验? 答:对照实验。将酵母菌分成两等份,一半直接加入葡萄糖,另一半通过研磨、过滤等过程来进行,观察结果是否一样。 问:有人说毕希那的研究成果与前人无关,你同意这样的观点吗? 答:不同意。正是由于巴斯德、李比希的研究确定了争论的焦点,使得毕希纳的研究更加具有针对性。 虽然已经确定了酶在物质变化中的作用,但酶到底是什么物质仍然是困扰大家的问题。要研究酶是什么物质,首先要得到纯度较高的酶,然后才能作出鉴定。美国科学家萨姆纳在研究酶究竟是什么过程中作出了杰出贡献。 萨姆纳的研究过程 问:萨姆纳研究哪种酶?是如何确定的? 答:脲酶。借助其他科学家的研究,知道刀豆种子中脲酶的含量比较高。 问:脲酶提取出了,根据你学过的知识如何证明它就是脲酶,不是细胞中其他的有机物呢? 答:在这个实验中首先可以证明是不是蛋白质。用双缩脲试剂这个特有反应来鉴定。然后根据脲酶的特性:尿素 氨+二氧化碳,来判定它不是脲酶。 1926年萨姆纳的重要科学研究成果让人们知道脲酶就是蛋白质,后来其他科学家也提取了其他种类的酶,也证明是蛋白质,所以在以后一段较长的时间,人们都认为酶就是蛋白质。 问:科学家得出的结论应用的什么方法? 答:概括法。 问:你能说出当时概括得出这个结论的基本思路吗? 答:脲酶是蛋白质,胰蛋白酶也是蛋白质,胃蛋白酶也是蛋白质。人们发现的酶都是蛋白质,所以酶就是蛋白质。 问:这样的结论到了20世纪80年代美国科学家的重要发现出现了什么变化? 答:美国科学家切赫和奥特曼发现了一种酶,它也有催化功能,但是它是RNA。这样酶的定义就有了发展。即:酶是活细胞产生的具有催化作用的有机物,其中绝大多数酶是蛋白质,少量的是RNA。 [教师精讲] 酶作为生物催化剂,人们对它的认识经历了较长的时间,从酶究竟是在活细胞中能起作用还是释放出来起作用一直争论到到底是什么物质,每次争论的结果都让人们对酶的认识更深入一步,更加准确,所以可以说酶的本质的发现过程也正是人们认识自然的一个真实写照。 [课堂小结] 通过对酶本质的发现过程的学习,我们知道酶的本质就是具有催化作用的有机物。酶的本质的发现过程也说明了一个问题,这个科学结论的得出是科学家不断探索、不断进行实验,最终揭示出来的。它是许多科学家共同努力的结果。 学习目标三:酶的特性 [情境创设] 酶是活细胞产生的具有催化作用的有机物,从物质本质来看它是有机物,不同于无机催化剂,但是它们又有共性,就是都具有催化功能,那么它们的功能是不是完全一样呢? [师生互动] 回顾:过氧化氢在不同的条件下的分解。 问:过氧化氢(H2O2)在Fe3+的催化下,可分解成H2O和O2,动物新鲜肝脏中含有的过氧化氢酶也能催化这个反应。如果现在我们想弄清楚Fe3+与过氧化氢酶,哪一种催化剂的催化效率高,那么,我们应该如何设计这个实验? 答:要比较Fe3+和过氧化氢酶的催化效率,设计实验中的其他条件应该相同,如两支试管中过氧化氢溶液的量应该相同,Fe3+和动物肝脏也应尽可能同时加入两支试管中。 问:上一节我们已经做过实验,试管3和试管4的现象有何不同?从这个实验你可以得出什么结论? 答:试管4(加了过氧化氢酶)放出的氧气比试管3(加了无机催化剂)多了许多,过氧化氢酶的催化能力强) 过氧化氢酶的催化效率和Fe3+相比,要高很多。事实上,酶的催化效率一般是无机催化剂的107~1013倍。上述实验说明了酶的一个特性——高效性。 酶还具有什么特性呢?让我们继续通过实验来探索。让学生根据自己的选择的材料来 进行。 问:淀粉和蔗糖都是非还原性糖,淀粉在酶的催化下能水解为麦芽糖和葡萄糖,蔗糖在酶的催化下能水解为葡萄糖和果糖。麦芽糖、果糖、葡萄糖均属还原性糖。还原性糖能够与斐林试剂发生氧化还原反应,生成砖红色的沉淀。现在给你淀粉酶溶液,要观察淀粉酶能催化哪种糖水解,应该如何设计这个实验?你又怎么能知道淀粉酶催化了糖的水解呢?(可引导学生复习P17实验) 答:设计一个对照实验,分别取两支试管,加入等量的淀粉和蔗糖,然后加入同样的淀粉酶,放在同样的环境(60 ℃)。 实验过程总结如下表: 淀粉溶液(1号试管) 蔗糖溶液(2号试管)  实验原理 淀粉酶能让淀粉水解成还原性糖,还原性糖与斐林试剂反应生成砖红色沉淀 淀粉酶不能让蔗糖水解,所以与斐林试剂不能反应生成砖红色沉淀  实验步骤 一 试管各加入2 mL淀粉溶液 试管各加入5 mL蔗糖溶液   二 加入淀粉酶2滴,振荡,放在60 ℃的左右,反应约5 min   三 加斐林试剂→振荡→水浴加热煮沸  实验现象 蓝色→棕色→砖红色沉淀 无变化  结 论   问:哪支试管加入斐林试剂后再加热会出现砖红色的沉淀? 答:在加入淀粉的试管中。 问:出现砖红色沉淀的原因是什么? 答:装有淀粉溶液的试管中出现了还原性糖。 问:装有蔗糖溶液的试管中有何现象? 答:没有出现砖红色的沉淀。 问:实验得出的结论是什么? 答:淀粉酶只能催化淀粉水解,不能催化蔗糖水解。 上述实验说明了酶具有的又一个特性——专一性。 问:根据酶的专一性,催化蔗糖的水解,应该是哪一种酶? 答:蔗糖酶。 (用实验来验证上述实验现象) 从上面进行的实验我们看出进行实验需要一定的条件,比如淀粉酶要在60 ℃左右最好,那么我们能不能在低于或高于这个温度下进行这个实验呢? 答:在最适温度下,酶的活性最高,低于或高于最适温度时酶的活性都降低。 问:能不能设计一个这样的实验,来证明温度会影响酶的活性? 答:把淀粉酶放在不同的温度下进行实验。 设计实验如下表: 淀粉溶液(1号试管) 淀粉溶液(2号试管) 淀粉溶液(3号试管)  实验原理 淀粉酶能让淀粉水解成还原性糖,还原性糖与斐林试剂反应生成砖红色沉淀酶只有在合适的温度时候它的催化效率才最大  实验步骤 一 试管各加入2 mL淀粉溶液   二 加入淀粉酶2滴,振荡,加热至60 ℃左右,反应约5 min 加入淀粉酶2滴,振荡,保持20 ℃左右,反应约5 min 加入淀粉酶2滴,振荡,加热至100 ℃左右,反应约5 min   三 加斐林试剂→振荡→水浴加热煮沸  实验现象 无变化 蓝色→棕色→砖红色沉淀 无变化  结 论 只有在一定温度下酶的催化效率最好  介绍右图(P 85图5-3) 图5-1-1 温度对酶促反应速度有很大影响,如图5-1-1所示,每种酶都有自己的最适温度。在最适温度的两侧,反应速度都比较低,所以我们看到的是一个钟形的曲线。大部分酶在较高的温度下(如60 ℃以上)时,会因为酶的分子结构遭到破坏而失去活性。根据这个道理, 我们在使用加酶洗衣粉时,用哪种水(如凉水、沸水、温水)浸泡好呢? 答:温水。 酶的催化效率还能受pH的影响,展示图介绍,科学实验证实,不同的pH条件下测同一种酶的活性,并且根据所得到的数据绘制成曲线图5-1-2。 图5-1-2 问:pH与酶的活性有什么关系呢? 答:在最适的pH下,酶的活性最高。 设计实验来验证不同的pH下,酶的活性不同: 1号试管 2号试管 3号试管  实验原理 过氧化氢酶能使过氧化氢快速分解  实验步骤 一 试管各加入2 mL体积分数为3%的过氧化氢溶液   二 pH为2左右 pH为7左右 pH为12左右   三 分别加入过氧化氢酶溶液2滴  实验现象(用卫生香来检验) 反应不剧烈,几乎无变化 复燃 反应不剧烈,几乎无变化  结 论 不同的pH下过氧化氢酶的催化效率不同  [教师精讲] 酶的专一性是普遍存在的,生物体内有些酶能够催化某些分子结构相近的矿物质,如二肽酶,可以催化任何两种氨基酸组成的二肽水解。所以,确切地说,酶的专一性是指一种酶只能催化一种化合物或一类化合物的化学反应。 酶的催化效率的高低与温度有关,它影响酶的活性,进而影响酶的催化效率。 酶的催化效率还与pH等条件有关。因为在过酸、过碱的条件下,都会使酶的分子结构遭到破坏而失去恬性。 生物催化剂——酶和无机催化剂相比,具有高效性、专一性,并且需要适宜的条件。 [课堂小结] 酶在细胞中的生理活动过程中的作用是无可代替的,它在催化过程中高效性、专一性和作用条件温和的特点对生物有何重要意义呢?高效性保证细胞中的化学反应快速进行,专一性使细胞代谢有条不紊地进行,作用条件的温和符合生物体存在的基本环境。 学案 5.1 降低化学反应活化能的酶 班级 姓名 制作人:田梅 徐艳芳 黄高 1.细胞代谢:细胞中每时每刻都进行着许多化学反应,是细胞________的基础。 2.酶的作用:具有________作用。 3.酶的作用机理 (1)活化能:分子从________转变为容易发生化学反应的活跃状态所需要的能量。 (2)作用机理:__________________。 4、酶的本质 酶是______产生的具有______作用的______,其中绝大多数酶是________,少数是RNA。 5、酶的三大特性? 二、问题与例题 6、关于蛋白酶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蛋白酶是蛋白质 B.蛋白酶可以作为药品治疗某些疾病 C.蛋白酶可以水解所有的肽键 D.利用酶工程可以提高蛋白酶的稳定性 7、下列关于酶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酶是具有催化能力的蛋白质或RNA B.酶是活细胞产生的具有催化作用的有机物 C.食物的消化过程需要酶催化,而细胞内的其他化学反应不需要酶催化 D.绝大多数的酶是蛋白质,少数酶是RNA 配餐作业 (一)基础题(A组题) 1.选用新鲜肝脏来比较过氧化氢在不同的条件下分解的实验,是因为新鲜的肝脏中 A.含Fe离子多 B.含酶的种类多 C.温度高 D.过氧化氢酶多且活性高 2.在医院常用双氧水作为身体出现小伤口的消毒用药,能观察到什么现象吗?试解释该现象。 3.细胞内合成酶的主要的场所是 A.细胞质 B.线粒体 C.核糖体 D.内质网 4.人在发高烧时,常常食欲大减,最根本的原因是 A.所吃食物不能消化 B.胃没有排空 C.体温超过合适温度,消化酶的活性下降 D.吃药使人没有了胃口 巩固题(B组题) 5.胃蛋白酶在进入小肠后就几乎没有了催化作用,主要原因是( ) A.pH不适合 B.胃中已经起了消化作用,不能再起作用了 C.被小肠中的物质包裹起来,所以起不到催化作用 D.小肠中没有蛋白质可被消化 6.比较过氧化氢酶和Fe3+的催化效率实验中,滴入肝脏研磨液的试管内,气泡产生的情况和卫生香燃烧的情况分别是(  ) A.产生的气泡多、燃烧得不猛烈 B.产生的气泡多、燃烧得猛烈 C.产生的气泡少、燃烧得不猛烈 D.产生的气泡少、燃烧得猛烈 苹果削皮之后,不马上吃掉会变色,但是放在盐水中泡一下,却不会变色,试解释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现象? 提高题(C组题) 8.1.甘薯和马铃薯都富含淀粉,但甘薯吃起来比马铃薯甜。为探究其原因,某兴趣小组以甘薯块根和马铃薯块茎为材料,在不同温度、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处理30 min后,测定还原糖含量,结果表明马铃薯不含还原糖,甘薯的还原糖含量见下表:  (1)由表可见,温度为70 ℃时甘薯还原糖含量最高,这是因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马铃薯不含还原糖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为了确认马铃薯不含还原糖的原因,请完成以下实验: 实验原理: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备选材料与用具:甘薯提取液(去淀粉和还原糖),马铃薯提取液(去淀粉),二苯胺试剂,斐林试剂,双缩脲试剂,质量分数为3%的淀粉溶液和质量分数为3%的蔗糖溶液等。 实验步骤: 第一步:取A、B两支试管,在A管中加入甘薯提取液,B管中加入等量的马铃薯提取液。 第二步:70 ℃水浴保温5 min后,在A、B两支试管中各加入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三步:70 ℃水浴保温5 min后,在A、B两支试管中再各加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四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实验结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马铃薯不含还原糖,但吃起来略带甜味,这是由于________的作用,食用马铃薯后消化分解成的葡萄糖,被小肠上皮细胞吸收后发生的代谢变化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w.w.w.k.s.5.u.c.o.m

【点此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