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染色体与遗传 一、课标内容 1.阐明细胞的减数分裂并模拟分裂过程中染色体的变化。 2.举例说明配子的形成过程。 3.举例说明受精过程。 4.举例说明基因与性状的关系。 5.概述伴性遗传。 二、教学要求 第一节 减数分裂中的染色体行为 基本要求 1.简述染色体形态、结构。 2.概述减数分裂过程中的染色体行为,认识到减数分裂对生物遗传和变异的重要性。 3.概述精子、卵细胞的产生和受精作用。 4.在进行“活动:减数分裂模型的制作研究”时,运用建立模型这一科学的研究方法,认识到事物都是处于一定的时空关系中。  发展要求 1.概述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数目和DNA数目的变化规律。 2.比较减数分裂与有丝分裂的异同。 3.阐明减数分裂的意义。  说明 “小资料:多胞胎之迷”只作为背景材料供学生阅读,不要求学生记忆或掌握具体的内容。  第二节 遗传的染色体学说 基本要求 1.说出遗传的染色体学说,领悟学说的提出要有充分的实验证据,养成质疑、求实、创新、合作的科学精神与态度。 2.能用遗传的染色体学说解释孟德尔定律。  发展要求   说明 “课外读:连锁和互换定律”不作要求。  第三节 性别决定与伴性遗传 基本要求 1.举例说出染色体组型的概念。 2.辩别常染色体与性染色体。 3.举例说明XY型性别决定,使用简洁的符号清晰地表示遗传图谱。 4.举例说明伴性遗传的特点,能运用遗传知识解释或预测一些遗传现象,听取他人的意见,并利用证据和逻辑对自己的解释或预测进行辩护,或作必要的反思和修改。  发展要求   说明 1.“ZW型性别决定”不作要求。 2.“活动:分析摩尔根的果蝇伴性遗传实验”只作课堂资料分析。  三、教学建议 1.课时建议(共计8课时) 第一节 减数分裂中的染色体行为 4课时(含活动1课时)  第二节 遗传的染色体学说 1课时  第三节 性别决定与伴性遗传 2课时  复习与小结 1课时  2.教法建议 (1)“第一节 减数分裂中的染色体行为”的教学重点是染色体与同源染色体;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的行为,精子、卵细胞的形成以及受精作用的过程;教学难点是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的变化。在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的过程中,关键是染色体的行为变化和数目的变化。可在已有知识(如有丝分裂)的基础上设置问题情境,结合实例探讨有性生殖过程中亲、子代的染色体数目变化。由于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是微观、动态和连续变化的过程,学生的认知有一定的困难,可通过多媒体课件,直观地展示变化的过程,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并结合教科书中哺乳动物精子的形成过程图解,通过讨论列出减数分裂各个时期的特征,明确减数分裂过程中所涉及到的有关概念,如同源染色体、联会、四分体、交叉互换等。关于受精作用内容的教学,可从染色体数目在前、后代体细胞中的恒定性引入,说明受精作用的过程与实质。其中配子形成的多样性可由生物的多样性引出,并结合减数分裂过程,讨论配子多样性产生的原因。为了突破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变化这个教学难点,可进行识图与作图,明确染色体在有丝分裂与减数分裂各时期的变化,也可以绘制出一张综合性的曲线图,包含有丝分裂、减数分裂及受精作用等现象。 (2)“第二节 遗传的染色体学说”的教学重点是遗传的染色体学说,孟德尔规律的细胞学解释;教学难点是孟德尔规律的细胞学解释。本节课涉及的内容比较抽象,需要学生具备充分的想象力与逻辑推理能力,难度较大。为了能更好地突破这节课的重点与难点,可采取设问的方法,引导学生逐步明白一个特定的基因和一条特定的染色体之间的关系,从而理解遗传的染色体学说,再用遗传的染色体学说对孟德尔的遗传规律进行解释,形成正确的遗传学观点。 (3)“第三节 性别决定与伴性遗传”的教学重点是人类的伴性遗传;教学难点是人类的伴性遗传。伴性遗传的许多例子贴近学生的生活,容易激发学生的兴趣,教师可利用实例和遗传学图谱,分析人类常见的伴性遗传现象,归纳伴性遗传的特点。

【点此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