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数学备战策略 策略一 梳理知识 提高分析问题能力 ——以“函数的概念与性质”为例 理解函数的概念要做到: 第一,用集合的观点看待函数,而不仅仅是运动变化的观点; 第二,要从函数的三要素进行分析,要全面认识函数的表示方法,而不仅仅是解析式; 第三,要有范围的意识,这是学习函数之后在高中阶段应有的素养,不仅是在函数学习中要时刻注意先明确定义域,在进行研究,而且在其他版块的学习中时刻要有范围意识,使得思维严谨,避免错误. 学习函数的性质要灵活理解条件结论的相对关系,比如函数的单调性,其中涉及到三个关系:①定义域D的某个子区间内任意两个自变量的值的大小关系:如 x1>x2;②函数值的大小关系:如f(x1) > f(x2);③函数的单调性:如函数在定义域D的某个子区间内单调递增.在这三个关系的基础上可以建立三组关系:①②③;①③②;②③①.这三组关系是定义的不同表达形式,是灵活解题的依据. 学习函数的性质还要从具体拓展到一般,进行系统性的研究,这样才能真正理解性质,灵活的应用.比如,对于函数奇偶性的学习,可以进行如表1所示的系统性的归纳整理. 注意,奇偶性的定义此处不赘述,只抽取其中解析式满足的关系和函数图像具有的特征进行研究. 表1 解析式满足的关系 函数图像具有的特征  f(-x)= f(x) 关于x轴对称  f(-x)=- f(x) 关于原点中心对称  f(a-x)= f(a+x) 关于直线x= a轴对称  f(a-x)=- f(a+x) 关于点(a,0)中心对称  f(a-x)= f(b+x) 关于直线x= 轴对称  f(a-x)=- f(b+x) 关于点(,0)中心对称  y=f(a-x)与y= f(a+x)关于y轴对称  ……   学习函数的性质还要注意彼此之间的联系.比如,对于函数的周期性,不但要了解其定义中给出的基本表达式(定义略,此处只抽取其中的解析式):f(x +T)= f(x).还要注意其变式:如果f(x +a)= -f(x),那么T= 2a;如果f(x +a)=,那么T= 2a;等等.此外还要注意周期性与奇偶性的关系:如果一个函数具有两个相邻的对称中心(a,0),(b,0),那么该函数是周期函数,且周期为T=2| b - a |;如果一个函数具有两个相邻的对称轴x= a, x= b,那么该函数是周期函数,且周期为T=2| b - a |;如果一个函数有一对相邻的对称中心(a,0)和对称轴x= b,那么该函数是周期函数,且周期为T=4| b - a |;等等. 例1 (2009山东卷理)函数的图像大致为( ) 要使函数有意义,需使,其定义域为,因此排除选项C和D. 将所给解析式化解得到.因为当时函数为减函数,所以排除选项B,故选A. 例2 (2009山东卷理)定义在R上的函数f(x)满足 f(x)= ,则f(2009)的值为( ) A.-1 B. 0 C.1 D. 2 计算特殊点的函数值: ,,, ,, ,,, 观察得出:函数f(x)的值以6为周期重复性出现, 所以f(2009)= f(5)=1,故选C. 例3 (2009山东卷文)已知定义在R上的奇函数,满足,且在区间[0,2]上是增函数,则( ) A. B.  C.  D.  依据:单调性. 一般思路:将所给自变量转化到一个区间内. 办法:运用函数的性质:奇偶性、周期性等转化. 条件的作用:周期函数(T=8)和化简. ,,. 条件奇函数的作用: ,于是;,. 最后,根据函数在区间[0,2]内的单调性、奇偶性求解:因为在区间[0,2]上是增函数,所以,所以,即.故选D. 例4 (2009全国卷Ⅰ理)函数的定义域为R,若与都是奇函数,则( ) A. 是偶函数 B. 是奇函数 C.   D. 是奇函数 方法一: 根据奇偶性的定义:由于 与都是奇函数,于是有: . 根据表1化简:, 可知函数的图像关于点,及点中心对称. 根据函数的周期性与对称性的关系:函数是周期函数,且其周期. 于是可得: ,, 即,是奇函数.故选D. 方法二: 类比、对比余弦函数求解。 策略二 归纳解法 提高解题能力 例1 2010年全国一卷理科19题 如图,四棱锥S-ABCD 中,SD底面ABCD,AB∥DC,ADDC,AB=AD=1,DC=SD=2,E为棱SB上的一点,平面EDC平面SBC. (Ⅰ) 证明:SE=2EB; (Ⅱ) 求二面角A-DE-C的大小。 解法一 (Ⅰ)连结BD,取DC中点G,连结BG。 由此知 . 即 为等腰直角三角形, 故 。 又平面.故 所以 ,。 (解法1)过B作于K, 平面平面, 故面,。 =,面, 平面,。 (解法2)又面 , 平面平面 过D作于, 则平面 又面面,平面,, 与重合,面, 。 (解法3)面面,面面, 面面, 面,。 ,,  或() 。 (Ⅱ)(解法1) 由,知  故为等腰三角形。 取中点,连结, 则。 连结,则∥, ∴ 。 所以,是二面角的平面角 。 连结,,, , 所以二面角的大小为 。 (Ⅱ)(解法2) 如图分别延长、交于点, 连结。 由(Ⅰ)知,, ∴ ,, 则为二面角的平面角 在中,,  ,  。 同理 。  即二面角的大小为。 注: 也可以通过来求:  , , 二面角的大小为 。 (解法二): 以为坐标原点,射线为轴正半轴, 建立如图所示的直角坐标系 , 设,则,,。 (Ⅰ)(解法1)  ,。 设平面SBC的法向量为 由,得,, 故,令,则,, 。 又设, 则 , ,。 设平面的法向量 由,得 , , 故,。 令, 则, 由平面平面, 得, , ,  。 故 (Ⅰ)(解法2) 取的三等分点。   面 ∴ 在上,即与重合   (Ⅱ)(解法1) 由(Ⅰ)知,取中点, 则, 故, 由此得, 又,故, 由此得, 向量与的夹角等于二面角的平面角, , 所以,二面角的大小为。 (Ⅱ)(解法2) 设面的法向量 由   设面的法向量, 同理可知  , , ∴ 二面角的大小为。 例2 2009年全国卷Ⅰ理科数学18题: 四棱锥中,底面为矩形,侧面底面,,,. (Ⅰ)证明:; (Ⅱ)设与平面所成的角为,求二面角的大小. (I)解法1(利用相似,三垂线定理) 如图,作,垂足为,连接, 由题设知底面, 且为中点,由知,, 从而,于是 . 由三垂线定理知,. 解法2 (利用三角函数,三垂线定理)如图,作,垂足为,连接, 由题设知底面. 在RtΔOCD中OD= , sin∠DOC== 在RtΔBCE中OE= , cos∠BCE= 在ΔOCF中∠OCF+∠COF= 所以.由三垂线定理知, 解法3(利用平面向量坐标法) 作,垂足为,连接, 由题设知底面, 因为面BCDE为矩形,所以以C为原点,CD为x轴,CB为y轴,建立平面直角坐标系,则C(0,0),E(,2),O(0,1),D(,0). ∴, 所以,即. 由三垂线定理知,. 解法4(利用空间向量坐标法) 作,垂足为,则底面, 且为中点,以为坐标原点,射线为轴正向,建立如图所示直角坐标系.设,由已知条件有  = 所以,得 . 解法5(利用向量基底法) 作,垂足为,连接, 由题设知底面,  = =0+0+ = =+0+0+ =-2+· =0, 所以. 解法6 (利用异面直线所成角)作,垂足为,则底面, 且为中点, 过作,交的延长线于,连接,设, 则,,,所以 ,所以 ,因此 例3 2007年全国Ⅰ卷理22: 已知数列中,,. (Ⅰ)求的通项公式; (Ⅱ)(略). (Ⅰ)解法一(待定系数法构造等差) 由题设:, 令 ,所以, , 所以, 即数列是首项为, 公比为的等比数列, 所以  ,  解法二(直接构造等差) 由题设:             ,  . 所以,数列是首项为,公比为的等比数列, , 即的通项公式为,  解法三(构造等差,利用逐差求和法) 由题设:, 两边同除以,得:, 即:. …… 解法四(递推法)        ……                 解法五(猜想证明) , ,   =,   =, 猜想,代入得:   , 所以 ,    解法六(求差构造等比数列及方程)   ①  ② ①-②得 , , 所以,是首项为,公比为的等比数列. 所以, . 又, 所以, , 模版题 策略三 总结反思 积累解题策略 ——模特元定界 深圳中学郭慧请  所谓“模”,就是思考问题中所涉及的数学模型是什么,是否有不同的模型可供选择,哪个数学模型是自己最熟悉的,在使用这个数学模型时要特别注意什么. 例1 某几何体的一条棱长为,在该几何体的正视图中,这条棱的投影是长为的线段,在该几何体的侧视图与俯视图中,这条棱的投影分别是长为a和b的线段,则a + b的最大值为( ) A.  B.  C. 4 D.  所谓“特”,就是问题的特殊情形是什么,问题在特殊情形下的结论怎样,能否用特殊情形检验自己的结论的正确性. 例2 2007重庆22题:如图,中心在原点的椭圆的右焦点为,右准线的方程为:. (1)求椭圆的方程; (2)在椭圆上任取三个不同点,,,使,证明:为定值,并求此定值. 所谓“元”,就是问题中的数学对象是几元的,问题中的条件是几阶的,问题中条件的“阶数”与数学对象的“元数”是一个怎样的关系,能否由这个关系寻找到问题的解决途径. 确定数学对象的要素称为该数学对象的元. 数学对象的独立元个数的最大值称为该数学对象的元数. 若某个对象的元数是n ,则称该对象为 n元对象. 例3 (1)在等比数列{an}中,若a1 + a2=20,a3+ a4=40,则该数列的前6项的和Sn等于( ) A.80 B.120 C.140 D.180 (2) 在等差数列{an}中,若a3+ a4+ a5+ a6+ a7=450,则a2+ a8的值是( ) A.45 B.75 C.180 D.300 所谓“定”,就是问题中数学对象的确定性,这常常涉及到数学对象的“元数”与问题中的条件“阶数”的关系,高考中的数学对象通常是确定的,或在条件的约束下是“一元数学对象”,因此,问题往往可以转化为研究一元函数,或有一个独立变元的方程,等等. 例4 已知是实数,函数,如果函数在区间上有零点,求的取值范围. 解法1(方程根的分布):函数在区间[-1,1]上有零点,即方程=0在[-1,1]上有解,a=0时,不符合题意,所以a≠0。 方程f(x)=0在[-1,1]上有解<=>或或或或a≥1. 所以实数a的取值范围是或a≥1. 解法2(分离变量法):a=0时,不符合题意,所以a≠0。 =0在[-1,1]上有解在[-1,1]上有解在[-1,1]上有解。 问题转化为求函数[-1,1]上的值域。 设t=3-2x,x∈[-1,1],则,t∈[1,5],, 设,时,,此时函数g(t)单调递减,时,>0,此时函数g(t)单调递增,∴y的取值范围是,∴=0在[-1,1]上有解∈或. 所谓“界”,就是变化的数学对象的“临界”是什么,比如两个变量通常呈“不等”,但它们就是以“相等”作为“临界”的;再如变量的变化范围(如定义域、值域等等)通常以“最大”、“最小”为界.因此,通常以研究“临界”情形而决定其它情形,这也是分类讨论中要特别注意的情形. 例5 若实数x,y满足,则的取值范围是( ) A.(0,1) B. C. D.  例6 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已知矩形ABCD的长为2,宽为1,AB、AD边分别在x轴、y轴的正半轴上,A点与坐标原点重合(如图所示).将矩形折叠,使A点落在线段DC上. (Ⅰ)若折痕所在直线的斜率为k,试写出折痕所在直线的方程; (Ⅱ)求折痕的长的最大值. 解:(I) (1)当时,此时A点与D点重合, 折痕所在的直线方程; (2)当时,将矩形折叠后A点落在线段CD上的点为G(a,1); 所以A与G关于折痕所在的直线对称,有. 故G点坐标为,从而折痕所在的直线与OG的交点坐标(线段OG的中点)为,折痕所在的直线方程,即. 由(1)(2)得折痕所在的直线方程为:. (II)⑴当时,折痕的长为2; ⑵当时, ①如下图,折痕所在的直线与边AD、BC的交点坐标为  这时,, ②如下图,折痕所在的直线与边AD、AB的交点坐标为  这时,,   令解得 , ∵  ∴ ③如下图,折痕所在的直线与边CD、AB的交点坐标为  这时,, 综上述, 所以折痕的长度的最大值 策略四 深入探究 高观点下看试题 在平面直角坐标系xOy中,点B与点A(-1,1)关于原点O对称,P是动点,且直线AP与BP的斜率之积等于. (Ⅰ)求动点P的轨迹方程; (Ⅱ)设直线AP和BP分别与直线x=3交于点M,N,问:是否存在点P使得△PAB与△PMN的面积相等?若存在,求出点P的坐标;若不存在,说明理由。 策略五 认真、落实、规范 提高高考数学得分 一、认真审题,正确解答 例1 2001年全国Ⅰ理科17题:解关于x的不等式,(a∈R). 错误解法:原不等式变形为, 化简得:,即x+a<0,解得x <- a. 教训:最后痛失12分,与自己心目中的大学失之交臂. 经验:审题是解题的第一步,要做到慢(速度慢,甚至要无声的读题)、实(可以用铅笔勾画核心词、关键条件)、准(正确理解题意)、辨(分清考题与做过的题目的关系,尤其是似曾熟悉的题目,一定要辨别清楚). 二、基础扎实,正确应用 例2 2009年全国Ⅰ卷文科17题:设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为,公比是正数的等比数列{}的前n项和为,已知的通项公式. 错误:考生将写成; 将等比数列的通项公式写成或者; 等比等差混淆; 将写成,丢掉等等. 高考怎么能得高分? 一个学生的话留给我深刻的印象: “会做的题做对就是高分.” 如何保证会做的题做对?基础过关是关键. 要做到:记忆(记住公式、定理、法则、基本方法如配方法、待定系数法、添加辅助线法等)、理解(理解公式中各量的含义,定理产生的背景,及其对应的基本图形等)、应用(会用基本知识解题、能在复杂的情景中辨别基本知识,确定解题的依据和思路,熟练应用基本技能和基本方法解题). 三、计算准确,规范答题 例1 2009年全国Ⅰ卷文科第17题: 考生在计算过程中将4cosB=3sinB化简为; 例2 2009年全国Ⅰ卷理科第21题,考生在计算过程中由得到;还有考生书写不规范将写成,等等. 例3 2009年全国Ⅰ卷理科第17题, 考生将sinAcosB-sinBcosA=sinC,化简为 sinAcosB-sinBcosA=-sin(A+B). 例4 2009年全国Ⅰ卷文科第17题有的考生给出的解答过程是: 依题得: . 书写不规范,而且其中的②式有误,所以结果虽然正确,但是不能得满分. 下考场后的经典感言:其实我会做,就是做错了! 教训:实在是悔恨不能重来一次. 如何克服这种现象? 要做到:踏实(踏踏实实认认真真计算每一道应该计算的题目,切忌眼高手低,切忌侥幸心理:平时不老老实实计算,期盼着在考场上能算对,那是痴人妄想),规范(规范书写,不要偷懒),坚持(持之以恒,养成准确计算、规范书写的好习惯). 四、思维灵活,及时调整 1.避免思维定势 例1 如图,直线l是一条河,P,Q两地相距8千米,到l的距离分别为2千米、5千米,欲在l上的某点M处修建一个水泵站,向P,Q两地供水.现有如下四种铺设方案,图中实线表示铺设的管道,则下图中铺设的管道最短的是( ) A B C D 例2 2009年全国Ⅰ卷理科第17题:在ABC中,内角A、B、C的对边长分别为a、b、c ,已知,且,求b. 2007年全国Ⅰ卷理科第17题:设锐角三角形的内角的对边分别为,.(Ⅰ)求的大小;(Ⅱ)求的取值范围. 对比分析:2007年的试题中陷阱重重,考查了三角函数解答题中常见的易错点,所用的公式也比较多;2009年的试题只要用正余弦定理通过化简即可求解. 实际情况:2009年的试题比2007年的试题得分低. 有一些数学成绩比较好的学生后面的题目做的比较好,但是这个题目却丢了分. 原因分析:在考场上一时不知该如何着手解答这个题目. 2.应用数学思想方法 例3 2007年全国Ⅰ卷理科第21题:已知椭圆的左、右焦点分别为,,过的直线交椭圆于两点,过的直线交椭圆于两点,且,垂足为.(Ⅰ)设点的坐标为,证明:;(Ⅱ)略. 运用数形结合思想及整体求解策略可得:椭圆的半焦距,由知点在以线段为直径的圆上,故,所以,. 要做到:定势而灵活(掌握一些常规题型的解法,但是又不被这些解法束缚,能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灵活应用),运用思想方法(数学思想方法决定了解决数学试题的策略,它是蕴含于数学知识及解题过程中,要善于概括总结,并将之迁移应用至其他的数学内容中,提高解题能力),培养分析能力(数学因其抽象而应用广泛,数学方法也需要从具体问题中抽象概括出来,并运用在其他题目的分析解答过程中,才能提高分析能力). 策略六 组织复习,提高得分 一、专题化训练 知识专题: 方法专题: 思想专题:函数与方程思想;数形结合思想;分类与整合思想;化归与转化思想;特殊与一般思想;有限与无限思想;或然与必然思想. 题型专题:分类再做高考题 二、有效进行试卷讲评,有效纠错 纠错:基点、需求,时间分配,分析原因 检验:变式、拓展 巩固:复习 三、消灭易错点 易错题专集 四、组织几轮复习效果好 第一轮要扎实,轮数不要太多。 五、考前精典训练 命制3套精典题:基础、有效、适合、信心. 策略七 调整心态,沉着应考 面临高考紧张是必然的,适度的紧张也是需要的,但是要. 调整心态,做到: 一是合理定位.面对高考试卷,不同的学生得到的是不同的分数,这个分数是多少主要取决于平时的数学学习情况,因此要想得高分在于平时的努力,不能寄希望于考场的发挥,根据平时的成绩给自己合理定位,可以减少临考时盲目追求高分导致的心理慌乱; 二是树立自信.通过平时的努力,及一次次的模拟考试,考生应该看到自己的优势,树立自信.自信心能帮助考生在考场上发挥出正常或更好的水平; 三是明确竞争对象.很多考生一直陷入在与几十万考生的竞争中,增加了备考的压力.事实上,每一位考生的竞争对象都是你自己,只要平时努力了,并能克服自己的不足,那么每一天的你就会比前一天进步,你就会取得好成绩. 一个建议 研究! 研究什么?怎么研究? w.w.w.k.s.5.u.c.o.m

【点此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