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直线与方程教材分析 在平面几何和立体几何里,我们直接依据几何图形中点、直线、平面的关系研究几何图形的性质 现在采用另外一种研究方法:坐标法 坐标法是在坐标系的基础上,把几何问题转化成代数问题,通过代数运算研究几何图形性质的方法 它是解析几何中最基本的研究方法 ? 解析几何是17世纪法国数学家笛卡儿和费马创立的 解析几何的创立是数学发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数学从此由常量数学进入变量数学时期 解析几何由此成为近代数学的基础之一 一、内容与课程学习目标 本章我们在直角坐标系中,建立直线的方程,并通过方程研究直线的有关性质,如平行、垂直、两条直线的交点、点到直线的距离等 通过本章学习,学生应当达到的学习目标是: 1.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结合具体图形,探索确定直线位置的几何要素 2.理解直线的倾斜角和斜率的概念,经历用代数方法刻画直线斜率的过程,掌握过两点的直线斜率的计算公式 3.能根据斜率判定两条直线平行或垂直 4.根据确定直线位置的几何要素,探索并掌握直线方程的几种形式(点斜式、两点式及一般式),体会斜截式与一次函数的关系 5.能用解方程组的方法求两直线的交点坐标 6.会用两点间的距离公式、点到直线的距离公式,会求两条平行直线间的距离 二、内容安排 本章共分三节,大约需要9课时 具体课时分配如下(仅供参考): 3.1? 直线的倾斜角与斜率????????????????????????????? 约2课时 3.2? 直线的方程????????????????????????????????????? 约3课时 3.3? 直线的交点坐标与距离公式??????????????????????? 约3课时 小结??????????????????????????????????????????? ?????约1课时 1.“直线的倾斜角与斜率”首先探索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确定直线位置的几何要素--点和倾斜角 给出斜率的概念,并用代数方法表示它,导出用两点坐标表示斜率的公式,并根据直线的斜率判断两条直线平行与垂直 2.“直线的方程”首先在直角坐标系中建立直线的方程,然后介绍直线方程的点斜式、两点式、一般式,最后得出结论: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一切直线的方程都是二元一次方程,二元一次方程表示直线 3.“直线的交点坐标与距离公式”通过直线的方程研究两条直线的交点,并由此判断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相交、平行及重合 通过点的坐标和直线的方程,导出两点间的距离、点到直线的距离以及两平行线间的距离 4.“探究与发现魔术师的地毯”是一个非常有趣的素材,主要是让学生运用直线斜率的知识,看两条直线是否共线,进而探究0.01m2的地毯到什么地方去了? 三、几个问题? 1.贯穿“坐标法”的思想,突出解析几何解决问题的“三部曲”? 本章注意突出解析几何的基本思想“坐标法”:用方程表示直线,运用方程研究直线的位置关系:平行、垂直,以及两条直线的交点、点到直线的距离、两条平行直线之间的距离 几何问题代数化,用数量关系表示空间形式、位置关系等等 结合大量的例题,突出用坐标方法解决几何问题的“三部曲”:? 第一步:建立适当的平面直角坐标系,用坐标和方程表示问题中涉及的几何元素,将平面几何问题转化为代数问题:? 第二步:通过代数运算,解决代数问题;? 第三步:把代数运算结果“翻译”成几何结论 ? 2.从一个或几个数学问题展开知识内容? 问题是数学的心脏 引入知识内容时,常设置一个或几个问题,创设一种情境,一方面引起学生的兴趣,另一方面引起学生解决问题的求知欲望 ? 比如“3. 1.1倾斜角与斜率”,提出了几个思考题:? 思考:对于平面直角坐标系内的一条直线l,它的位置关系由那些条件确定呢?? 思考:日常生活中,还有没有表示倾斜程度的量?? 3.关注结论形成的过程,通过思考、探究,得出结论? 本章在编写时注意呈现方式,不直接给出结论,让学生证明 而是把结论放在学生经过一系列数学活动之后,通过思考、探究,得出结论 比如,用“坐标法”解决问题的“三部曲”就是通过解决一系列问题后得出 在例题的呈现时,增加了分析的过程,重点分析解题的思路 ? 4.充分利用教科书边空,提出具有一定思考价值的问题,强调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 利用教科书边空不失时机地提出一些具有一定思考价值的问题,例如,“3. 2.1直线的点斜式方程”中的边空“截距是距离吗?”“3. 2.3 直线的一般式方程”中边空“分类讨论时,常按α=90°和α≠90°分类,这样可以做到不重不漏 ”等等 ?四、对教学的几个建议? 1.注意把握教学要求? 教学中,注意控制教学的难度,避免进行综合性强、难度较大的数学题的训练,避免在解题技巧上做文章 比如,义务教育阶段“空间与图形”部分涉及的许多结论都可以用坐标法来加以证明,而义务教育阶段的教学要求已经有所改变 因此,用坐标法证明平面几何题要求不宜过高,适可而止 ? 传统的解析几何内容安排在三角函数后面,而现在安排在三角函数之前 当用到相关三角函数时,只在边空给出提示,让学生作为结论直接使用,不给出证明 例如,, 这些结论放在数学4时补证 ? 2.关注重要数学思想方法的教学? 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不怕重复 《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实验)》要求“坐标法”应贯穿平面解析几何教学的始终,帮助学生不断地体会“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 在教学中应自始至终强化这一思想方法,这是解析几何的特点 教学中注意“数”与“形”的结合,在通过代数方法研究几何对象的位置关系以后,还可以画出其图形,验证代数结果;同时,通过观察几何图形得到的数学结论,对结论进行代数证明,即用解析方法解决某些代数问题,不应割断它们之间的联系,只强调“形”到“数”的方面 而忽视“数”到“形”的方面 3.关注学生的动手操作和主动参与? 学习方式的转变是课程改革的重要目标之一 教学中,注意提供充分的数学活动和交流的机会,引导他们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获得知识、增强技能、掌握基本的数学思想方法 “观察”、“思考”、“探究”等栏目设置目的之一就是让学生参与到数学活动中来 采取“先学后教”的方法? 4.关注信息技术的应用?   平面解析几何是一门典型的数与形结合的学科,信息技术在加强几何直观,促使数与形结合方面有着特殊的作用 借助信息技术,可以形象、直观地帮助学生认识所研究的直线 在动态演示中,观察直线的性质,在直观了解的基础上,寻求形成这些性质的原因以及代数表示 通过对方程的研究,了解直线与直线的关系时,运用信息技术,可以进一步验证得到的结果,为抽象的认识增添形象的支持 3.1.1直线的倾斜角和斜率 一、教学目标:  1.正确理解直线的倾斜角和斜率的概念.理解直线的倾斜角的唯一性.理解直线的斜率的存在性.斜率公式的推导过程,掌握过两点的直线的斜率公式. 2. 通过直线的倾斜角概念的引入学习和直线倾斜角与斜率关系的揭示,培养学生观察、探索能力,运用数学语言表达能力,数学交流与评价能力.通过斜率概念的建立和斜率公式的推导,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数形结合思想,培养学生树立辩证统一的观点,培养学生形成严谨的科学态度和求简的数学精神. 二、重点与难点: 直线的倾斜角、斜率的概念和公式. 三、教学用具:计算机 四、教学方法:启发、引导、讨论,先学后教. 五、教学过程: 直线的倾斜角的概念 我们知道, 经过两点有且只有(确定)一条直线. 那么, 经过一点P的直线l的位置能确定吗? 如图, 过一点P可以作无数多条直线a,b,c, …易见,答案是否定的.这些直线有什么联系呢? (1)它们都经过点P. (2)它们的‘倾斜程度’不同. 怎样描述这种‘倾斜程度’的不同? 引入直线的倾斜角的概念: 当直线l与x轴相交时, 取x轴作为基准, x轴正向与直线l向上方向之间所成的角α叫做直线l的倾斜角.特别地,当直线l与x轴平行或重合时, 规定α= 0°. 问: 倾斜角α的取值范围是什么? 0°≤α<180°. 当直线l与x轴垂直时, α= 90°. 因为平面直角坐标系内的每一条直线都有确定的倾斜程度, 引入直线的倾斜角之后, 我们就可以用倾斜角α来表示平面直角坐标系内的每一条直线的倾斜程度. 如图, 直线a∥b∥c, 那么它们 的倾斜角α相等吗? 答案是肯定的.所以一个倾斜角α不能确定一条直线. 确定平面直角坐标系内的一条直线位置的几何要素: 一个点P和一个倾斜角α. (二)直线的斜率: 一条直线的倾斜角α(α≠90°)的正切值叫做这条直线的斜率,斜率常用小写字母k表示,也就是 k = tanα ⑴当直线l与x轴平行或重合时, α=0°, k = tan0°=0; ⑵当直线l与x轴垂直时, α= 90°, k 不存在. 由此可知, 一条直线l的倾斜角α一定存在,但是斜率k不一定存在. 例如, α=45°时, k = tan45°= 1; α=135°时, k = tan135°= tan(180°- 45°) = - tan45°= - 1. 学习了斜率之后, 我们又可以用斜率来表示直线的倾斜程度. (三) 直线的斜率公式: 给定两点P1(x1,y1),P2(x2,y2),x1≠x2,如何用两点的坐标来表示直线P1P2的斜率? 可用计算机作动画演示: 直线P1P2的四种情况, 并引导学生如何作辅助线, 共同完成斜率公式的推导.(略) 斜率公式:  对于上面的斜率公式要注意下面四点: (1) 当x1=x2时,公式右边无意义,直线的斜率不存在,倾斜角α= 90°, 直线与x轴垂直; (2)k与P1、P2的顺序无关, 即y1,y2和x1,x2在公式中的前后次序可以同时交换, 但分子与分母不能交换; (3)斜率k可以不通过倾斜角而直接由直线上两点的坐标求得; (4) 当 y1=y2时, 斜率k = 0, 直线的倾斜角α=0°,直线与x轴平行或重合. (5)求直线的倾斜角可以由直线上两点的坐标先求斜率而得到. (四)例题: 例1 已知A(3, 2), B(-4, 1), C(0, -1), 求直线AB, BC, CA的斜率, 并判断它们的倾斜角是钝角还是锐角.(用计算机作直线, 图略) 分析: 已知两点坐标, 而且x1≠x2, 由斜率公式代入即可求得k的值; 而当k = tanα<0时, 倾斜角α是钝角; 而当k = tanα>0时, 倾斜角α是锐角; 而当k = tanα=0时, 倾斜角α是0°. 略解: 直线AB的斜率k1=1/7>0, 所以它的倾斜角α是锐角; 直线BC的斜率k2=-0.5<0, 所以它的倾斜角α是钝角; 直线CA的斜率k3=1>0, 所以它的倾斜角α是锐角. 例2 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 画出经过原点且斜率分别为1, -1, 2, 及-3的直线a, b, c, l. 分析:要画出经过原点的直线a, 只要再找出a上的另外一点M. 而M的坐标可以根据直线a的斜率确定; 或者k=tanα=1是特殊值,所以也可以以原点为角的顶点,x 轴的正半轴为角的一边, 在x 轴的上方作45°的角, 再把所作的这一边反向延长成直线即可. 略解: 设直线a上的另外一点M的坐标为(x,y),根据斜率公式有 1=(y-0)/(x-0) 所以 x = y 可令x = 1, 则y = 1, 于是点M的坐标为(1,1).此时过原点和点M(1,1), 可作直线a. 同理, 可作直线b, c, l.(用计算机作动画演示画直线过程) (五)练习: P91 1. 2. 3. 4. (六)小结: (1)直线的倾斜角和斜率的概念. (2) 直线的斜率公式. (七)课后作业: P94 习题3.1 1. 3. (八)板书设计:

【点此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