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数列 一、数列定义: 数列是按照一定次序排列的一列数,那么它就必定有开头的数,有相继的第二个数,有第三个数,……,于是数列中的每一个数都对应一个序号;反过来,每一个序号也都对应于数列中的一个数。因此,数列就是定义在正整数集(或它的有限子集)上的函数,当自变量从1开始由小到大依次取正整数时,相对应的一列函数值为; 通常用代替,于是数列的一般形式常记为或简记为,其中表示数列的通项。 注意:(1)与是不同的概念,表示数列,而表示的是数列的第项; (2)数列的项与它的项数是不同的概念,数列的项是指这个数列中的某一个确定的数,它是一个函数值;而项数是指这个数在数列中的位置序号,它是自变量的值。 (3)和之间的关系: 如:已知的满足,求。 二、等差数列、等比数列的性质: 等差数列 等比数列  定义 如果一个数列从第2项起,每一项与它的前一项的差等于同一个常数,这个数列就叫等差数列 如果一个数列从第2项起,每一项与它的前一项的比等于同一个常数,这个数列就叫做等比数列  公差(比) ,或 ; ,或 ();  通项公式    =    求和公式 由倒序相加法推得  = 由错项相减法推得 ①, = ②,  用函数的思想理解通项公式 若为等差数列,则 , ; 等差数列的图象是直线上的均匀排开的一群孤立的点 若为等比数列,则 , ;  用函数的思想理解求和公式 等差数列,, 则 ; ; ; 若,说明: ; 在二次函数 的图象上,是一群孤立的点。 若为等比数列,,则 ; ; ; (其中 的系数 与 为互为相反数,这是公式一很重要特点,注意前提条件。) 若,说明: ; 等比数列,,则 ;  增减性 为递增数列 ; 为递减数列 ; 为常数列 。 为递增数列 ; 为递减数列 ; 为常数列 ; 为摆动数列 ;  等差(比)中项 任意两个数有且只有一个等差中项,即为 ;两个数的等差中项就是这两个数的算术平均数。 两个数的等比中项为 ;()  等差(比)数列的性质       若,则_______ _____; 特别当,则 ; 若,则__________ __; 特别当,则 ;   在等差数列中,每隔相同的项抽出来的项按照原来顺序排列,构成的新数列仍然是等差数列,但剩下的项按原顺序构成的数列不一定是等差数列。 如:;问公差为 在等比数列中,每隔相同的项抽出来的项按照原来的顺序排列,构成的新数列仍然是等比数列,剩下的项按原顺序构成的数列也不一定是等比数列。 如:;问公比为    是 数列;公差为 ; 成等差数列。  是 数列;公差为 ;  是 数列;公比为 ;  是 数列;公比为 ;  是 数列;公比为 ;   若数列与均为等差数列,则仍为等差数列,公差为 ; 若数列与均为等差数列,则仍为等比数列,公比为 ; 仍为等比数列,公比为 ;  如:(1)在等差数列中,,则 ; (2)在等比数列中,,则 ; 另外,等差数列中还有以下性质须注意: (1)等差数列中,若,则 ; (2)等差数列中,若,则 ; (3)等差数列中,若,则 ; ; (4)若,则 时,最大。 (5)若与均为等差数列,且前n项和分别为与, 则; (6)项数为偶数的等差数列,有(与为中间的两项)  ; ; 项数为奇数的等差数列,有(为中间项)  ; ; ; 等比数列中还有以下性质须注意: (1)若是等比数列,则,也是等比数列,公比分别 ; ; (2)若是等比数列,则,也是等比数列,公比分别 ; ; 三、判定方法: (1)等差数列的判定方法: ①定义法:或(为常数)是等差数列 ②中项公式法:是等差数列 ③通项公式法:(为常数)是等差数列 ④前项和公式法:(为常数)是等差数列 注意:①②是用来证明是等差数列的理论依据。 (2)等比数列的判定方法: ①定义法:或(是不为零的常数)是等比数列 ②中项公式法:是等差数列 ③通项公式法:(是不为零常数)是等差数列 ④前项和公式法:(是常数)是等差数列 注意:①②是用来证明是等比数列的理论依据。 四、数列的通项求法: (1)观察法:如:(1)0.2,0.22,0.222,……(2)21,203,2005,20007,…… (2)化归法:通过对递推公式的变换转化成等差数列或等比数列。 ①递推式为及(为常数):直接运用等差(比)数列。 ②递推式为:迭加法 如:已知中,,求 ③递推式为:迭乘法 如:已知中,,求 ④递推式为(为常数): 构造法:Ⅰ、由相减得,则 为等比数列。 Ⅱ、设,得到,,则 为等比数列。 如:已知,求 ⑤递推式为(为常数): 两边同时除去得,令,转化为,再用④法解决。 如:已知中,,,求 ⑥递推式为(为常数): 将变形为,可得出解出,于是是公比为的等比数列。 如:已知中,,,求 (3)公式法:运用 ①已知,求;②已知中, ,求; ③已知中,,求 五、数列的求和法: (1)公式法: ①等差(比)数列前项和公式:② ; ③;④ (2)倒序相加(乘)法: 如:①求和:; ②已知为不相等的两个正数,若在之间插入个正数,使它们构成以为首项,为末项的等比数列,求插入的这个正数的积; (3)错位相减法:如:求和: (4)裂项相消法: ; ; 如:① ; ② ; ③若,则 ; (5)并项法:如:求 (6)拆项组合法:如:在数列中,,求, 六、数列问题的解题的策略: (1)分类讨论问题:①在等比数列中,用前项和公式时,要对公比进行讨论;只有 时才能用前项和公式,时 ②已知求时,要对进行讨论;最后看满足不满足,若满足中的扩展到,不满足分段写成。 (2)设项的技巧: ①对于连续偶数项的等差数列,可设为,公差为; 对于连续奇数项的等差数列,可设为,公差为; ②对于连续偶数项的等比数列,可设为,公比为; 对于连续奇数项的等比数列,可设为公比为;

【点此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