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教时 教材:5.3实数与向量的积综合练习《教学与测试》P141-144 67、68课 目的:通过练习使学生对实数与积,两个向量共线的充要条件,平面向量的基本定理有更深刻的理解,并能用来解决一些简单的几何问题。 过程:一、复习:1.实数与向量的积 (强调:“模”与“方向”两点) 2.三个运算定律(结合律,第一分配律,第二分配律)  3.向量共线的充要条件 4.平面向量的基本定理(定理的本身及其实质) 二、处理《教学与测试》 1.当λ(Z时,验证:λ(+)=λ+λ 证:当λ=0时,左边=0?(+)= 右边=0?+0?= 分配律成立 当λ为正整数时,令λ=n, 则有: n(+)=(+)+(+)+…+(+) =++…+++++…+=n+n 即λ为正整数时,分配律成立 当为负整数时,令λ=(n(n为正整数),有 (n(+)=n[((+)]=n[(()+(()]=n(()+n(()=(n+((n)=(n(n 分配律仍成立 综上所述,当λ为整数时,λ(+)=λ+λ恒成立 。 2.如图,在△ABC中,=, = AD为边BC的中线,G为△ABC的重心,求向量 解一:∵=, = 则== ∴=+=+而= ∴=+  解二:过G作BC的平行线,交AB、AC于E、F ∵△AEF∽△ABC == == == ∴=+=+ 3.在 ABCD中,设对角线=,=试用, 表示, 解一:== == ∴=+=(=( =+=+=+ 解二:设=,= 则+= += ∴ =(() (= (= =(+) 即:=(() =(+) 4.设, 是两个不共线向量,已知=2+k, =+3, =2(, 若三点A, B, D共线,求k的值。 解:=(=(2()((+3)=(4 ∵A, B, D共线 ∴,共线 ∴存在λ使=λ 即2+k=λ((4) ∴ ∴k=(8 5.如图,已知梯形ABCD中,AB∥CD且AB=2CD,M, N分别是DC, AB中点,设=, =,试以, 为基底表示, ,  解:== 连ND 则DC╩ND ∴==(=( 又:==  ∴=(=(=(( =((+)(=( 6.1kg的重物在两根细绳的支持下,处于平衡状态(如图),已知两细绳与水平线分别成30(, 60(角,问两细绳各受到多大的力? 解:将重力在两根细绳方向上分解,两细绳间夹角为90( =1 (kg) (P1OP=60( (P2OP=30( ∴=cos60(=1?=0.5 (kg) =cos30(=1?=0.87 (kg) 即两根细绳上承受的拉力分别为0.5 kg和0.87 kg 三、作业:《教学与测试》67、68课练习

【点此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