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化学必修1第1章第3节 “化学中常用的物理量——物质的量”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滕州一中 张政 一、教材分析[来源:学科网ZXXK] 本节课内容选自鲁科版必修1第1章第3节《化学中常用的物理量——物质的量》第1课时。学习物质的量的知识可以帮助学生从微观层面去深入认识物质,从而建立物质的宏观数量与微观离子的数量之间的关系。作为第一课时,旨在帮助学生建立物质的量的概念,了解物质的量、阿伏加德罗常数、微粒数之间的关系,初步学会从物质的量角度认识具体物质与具体化学反应。物质的量不仅是中学化学的重点内容,而且是中学化学的难点内容,学生的疑点颇多 二、教学建议 充分依据新课程所倡导的“探究、自主、合作”等三种学习方式,注重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灵活使用多媒体技术,立足于概念教学的建构性要求,引导学生参与概念建构的全过程,以“知识、情景、问题、活动”四者与学生认知规律的结合为突破口,以“建立概念、巩固概念和发展概念”为教学主要线索,多层次、多角度、多环节的设置教学台阶,力图实现学生认知水平和学习能力的螺旋式提升。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了解物质的量及其单位——摩尔,了解阿伏加德罗常数。[来源:学科网] ②了解物质的量、阿伏加德罗常数、微粒数之间的关系。 (2)过程与方法 ①初步学会从物质的量角度认识物质微观构成和化学反应。 ②能运用物质的量进行简单计算。 (3)情感与价值观 ①体会引入物质的量这一概念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②通过对概念的透彻理解,体会化学科学的魅力。 四、教学重、难点 重点:物质的量及其单位。 难点:物质的量及其单位。 五、课型、教具与教学模式 课型:新授课 教具:多媒体、学案 教学模式:探究教学与“两先两后一小结”教学模式 六、教学过程[来源:学科网]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情景引入 展示:“曹冲的困惑”flash动画 观看曹冲称象的历史故事,思考曹冲现在面临的困惑——“一滴水中水分子数目” 结合传统历史故事设计教学情景,在集中学生的注意力的同时,更重要的是激发学生解决问题的欲望  交流研讨 提出问题“一滴水体积约为0.05mL,质量约为0.05g,通过哪些方法或途径可以知道这滴水中水分子的个数? ”,引导学生讨论解决方案 小组内讨论可能的方案,并自我评价各种方案的优劣 引导学生了解方案评价的方法,旨在引导学生初步建立“堆量”思想。  课堂过渡 提出问题:曹冲称象的思想是“化大为小”,那么按“堆”数水分子数方法的思想是什么? 对比这两种思想的异同 帮助学生初步建立“化小为大”的思想,顺利引出“物质的量”的概念  阅读探究 引导学生阅读教材,解决提出问题 思考以下问题1.你认为“物质的量”这一概念如何定义? 2.物质的量符号是什么? 3.物质的量单位是什么?简称什么?该单位的符号是什么? 4.根据1971年国际计量大会的决定,你认为物质的量是怎样的物理量? 引导学生走进教材,初步接触“物质的量”的概念,了解其概念、单位、简单意义  概念辨析 引导完成涉及物质的量及其单位的判断题,让学生总结使用物质的量、摩尔的注意事项。 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并说明理由 1.物质的量就是物质的数量。 2.摩尔是国际科学界建议采用的一种物理量。[来源:Zxxk.Com] 3.1mol汽车。 4.1mol氧。 巩固概念,通过针对性练习,引导学生深入认识物质的量及单位  情景创设 展示两组图片: 1.生活实例 2.常见物理量 根据生活实例和常见物理量的单位,思考摩尔的标准 通过创设情景,将复杂问题简单化,为学习摩尔的标准做铺垫。  交流研讨 提出以下问题: 1.已知:一个12C的质量为 1.993 × 10-26 kg,0.012kg12C中所含的碳原子数是多少?你认为这个数字大吗? 2.尽然0.012kg12C所含的原子数目满足“固定且足够大”的要求,那么国际上是如何规定的?0.001kg12C所含的原子数目也符合这种要求,为什么不用作标准? 3.这个标准确定的这个数叫什么?符号是什么?单位是什么?通常使用的近似值是什 么? 小组内交流结果: 1.数字一定且足够大:如果将6.02 ×1023个一角硬币排起来,可来回地球和 太阳间400亿次 2. 国际规定:1mol任何微粒所含的微粒数与0.012kg12C所含的原子数相等 3.阿伏加德罗常数的定义、符号、单位、近似值  通过一系列问题组的设置,逐步降低难度,加深学生对摩尔标准的认识,加深对化学上“堆”的具体认识,进一步强化化学上“化小为大”思想的实际意义。  概括整合 引导学生概括出阿伏加德罗常数的定义、符号、单位、近似值 在以上分析的基础上,归纳阿伏加德罗常数的具体含义 通过概括,引导学生明确阿伏加德罗常数的概念  概念辨析 引导完成阿伏加德罗常数的判断题 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并说明理由 1.6.02×1023就是阿伏加德罗常数 2.1mol氮约含有6.02×1023个微粒 通过练习,巩固阿伏加德罗常数的概念  自主学习 引导学生处理涉及阿伏加德罗常数简单计算 计算以下练习,总结物质的量、阿伏加德罗常数、微粒数三者关系。 1.1mol12C含有12C数为_________ 2.2molH2SO4含有H2SO4数为________ 3.1molNO3-含有NO3-数为_________ 4.nmolH2O含有H2O数为________ 通过精心设计的习题,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在此基础上总结物质的量、阿伏加德罗常数、微粒数三者关系  典型例题 投影“求3.01×1023个O2中氧气分子物质的量”的规范过程 观察微粒数的计算格式和步骤 通过教师的示范作用,引导学生掌握作题规范性  变式训练 变式训练: 1.求3.01×1023个 O2中氧原子物质的量。 2.在1.5molFe中含有Fe_________________个。 巩固训练: 1.3.01×1024个硫酸分子的物质的量为 mol。 2.2 mol NH3中含有 个氨气分子。 3. molCO2中含有的氧原子数跟1.806×1024个H2O分子中含有的氧原子数 完成物质的量、阿伏加德罗常数、微粒数三者关系的计算题 进一步体会本节课基本题型的解题思路和规范格式  概念提升 提出问题:通过以上练习,你认为物质的量究竟是怎样的物理量? 结合前面知识,重新给“物质的量”下定义:物质的量是用0.012kg12C中所含有的原子数目作为标准来衡量其他微粒集体所含微粒数目多少的物理量 通过前面一系列的学生活动引导学生参与概念的建构过程,帮助学生在建立概念、巩固概念的基础上发展概念,真正实现学生认知的螺旋式上升。  迁移应用 1.按照课本提供图片,引导学生重新认识水的组成 2.提供具体反应,引导学生从物质的量角度认识化学反应[来源:Z.xx.k.Com] 从物质的量角度认识具体物质、具体化学反应 整合全节课内容,引导学生建立从物质的量角度认识物质和化学反应的新视角。  当堂训练 1.请判断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 A.物质的量就是物质的质量 B.摩尔是七个物理量之一 C.阿伏加德罗常数等于6.02×1023 D.阿伏加德罗常数等于6.02×1023mol-1 2.NA 为阿伏加德罗常数,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1mol甲烷分子所含质子数为6 NA B.1mol硫酸钾中阴离子所带电荷数为NA C.6g12C的最外层电子数为2NA D.2mol氯化钠固体含有2NA个NaCl分子 3.0.5molNa2SO4含有 molNa+, molSO42-,含 个O。 完成本节主要内容的训练 复习强化本节内容  课堂小结 引导学生从知识、方法和情感层次总结这节课内容 交流小结成果: 1.“物质的量、阿伏加德罗常数、微粒数”三个概念和一个计算关系。 2.“化小为大”的重要思想、认识物质和化学反应的新视角 从三维目标的角度进行小结,用“数字”来创新课堂小结形式。  作业设计 去图书馆或登陆网站查阅资料,以“摩尔的定义和起源”或“国际单位制的发展简史”为主题完成一篇200字科学小论文。 学生记录作业,总结、整理和反思全堂课内容 创新作业形式,留给学生自我反思的时间。  七、板书设计 (一)物质的量 1.定义 2.符号 3.单位 (二)阿伏加德罗常数 1.定义 2.符号 3.单位 4.含义 (三)物质的量、阿伏加德罗常数、微粒数三者关系 八、教后记 “物质的量”概念比较抽象,学生在学习中容易形成误概念,这使教师教学的难度加大。不过,这节课在具体实施中综合运用动画、图片等直观教具,灵活选择教学方法,积极创设促进学生知识建构的教学情景,巧妙设计促进学生能力发展的教学问题,精心优化促进学生科学素养的教学活动,引导学生体验探究、自主、合作学习化学概念的过程,引导学生真正参与概念的建立过程,实现了抽象向形象的突破,实现了“知识、情景、问题、活动”四者与学生认知规律的紧密结合,实现了“抓住重点、突破难点、释化疑点”的三者完美统一,逐步帮助学生建立概念、理解概念和发展概念。概括说来,主要亮点有以下几条:(1)教学定位的准确性。尽管涉及物质的量的内容较多,但是这节课学习和探究难度不宜过大。 本节课的教学立足于对教材的深刻分析,定位在“使学生初步了解物质的量,引导学生领悟并初步建立“物质的量”这一新物理量的概念,同时了解其单位“摩尔”的意义上”,应该说教学的把握较为准确。(2)教学情景的有效性。“有效的教学需要创设一种良好的教学情境”。教学情景的创设不是仅仅短暂吸引学生的眼球,关键是能够不断地产生驱动性问题,驱动学生层层深入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在本节课,“曹冲的困惑”flash动画、常见物理量的标准等都是与学生已有经验具有紧密联系的教学情景,有利于学生在“新旧知识的结合点”上产生的问题,有利于激发学生的认知冲突,有利于驱使学生有目的地积极探索。(3)教学问题的系列性。第多斯惠有一句至理名言“一个坏的教师奉送真理,一个好的教师则教人发现真理”。这节课紧密结合物质的量、摩尔标准等核心内容设计了一系列的问题,即通过“问题组”的设置起到架桥设坡的作用,选择一个“最佳的智能培养高度”进行设问, 充分调动了学生思维的积极性,达到引思路、教方法和举一反三的目的。(4)教学过程的建构性。概念教学的真正意义是引导学生参与学习的过程,提高学生运用科学的思维方法抽象概括出概念的能力。这一点在这节课体现的尤为明显,可谓贯穿教学过程的始终,对于学生大胆地质疑和在探究中建立概念很有帮助。 纵览全课,教学思路流畅自如,课堂气氛活跃热烈,课堂质量优质高效,真正实现了“教师的主导和学生的主体”的有机融合,可以堪称新课程背景下 “自然生成”的一堂精彩好课。

【点此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