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教学设计及教学过程 1.1?教学设计 在学习本节内容前,学生已基本掌握了压强的概念和压强的定义式,会计算固体的压强,知道液体和气体内部也有压强,但对液体的压强缺少感性认识和理性思考,对如何认识液体压强的特点存在困难。因此,教学主要通过三个环节帮助学生探究液体压强的特点,即:提出问题——激发兴趣、实验探究——提升兴趣、启发练习--巩固兴趣。 在“液体压强的特点”这一环节中,主要通过步步设疑和实验探究得到影响液体压强的因素和特点。在“液体压强的大小”环节中,由于该环节对学生思维能力和推导能力较高,因此主要教师启发式教学方法,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液体压强公式,并学会简单的相关计算和分析。 1.2 教学过程 1.2.1新课引入?—— 提出问题、激发兴趣 放在水平面上的固体,由于受到重力作用对支持它的物体有压强。盛在容器内的液体对容器底部、侧壁有没有压强? 如果有压强,是什么原因产生的? 1.2.2 进行新课 ——??实验探究?、提升兴趣?????????????????????????? 首先通过演示实验,让学生观察液体对容器底部和侧壁都有压强。将水分别倒入上端开口、下端扎有橡皮膜的玻璃圆筒内和侧壁开口处扎有橡皮膜的圆筒。通过观察实验现象,启发学生得出液体压强产生的原因。进一步设疑:液体对容器底部和容器壁有压强,液体内部有没有压强????  在了解液体压强计的原理及使用方法后,鼓励学生大胆提出猜测和假设:液体内部压强大小的影响因素可能有哪些?学生分组讨论交流实验设计方案。在实验操作环节中,让两名学生在讲台上进行演示实验,一名学生对数据进行记录和汇报。结合实验现象,教师指导学生将教材中给出的部分结论补充完整。 最后理论推导液体压强的公式:通过对浸入液体中的塑料片进行受力分析,得到液体压强的公式p=ρ液gh,并启发学生对该公式进行理解?。 1.2.3巩固练习 ——?启发练习?、巩固兴趣 首先,结合实验现象对教材中的归纳进行补充:液体压强不仅与深度有关,还与液体的密度有关。其次,归纳总结该实验探究中重要的方法:控制变量法。最后,通过例题讲解和学生练习加深对液体压强的理解和液体压强公式的简单应用。 2.教学反思[来源:学,科,网Z,X,X,K] 由于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对初二部分学生来说有一定困难,因此在教学中如何通过实验巩固学生兴趣、如何把握重点、突破难点是本节课的最需解决的问题。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及教学实施情况对本节课的反思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2.1教学设计是否与新课标的要求相适应 《初中物理新课程标准》确立了新课程基本理念,即:①注重全体学生的发展,改变学科本位的观念;②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③注重科学探究,提倡学习方式多样化;④注重学科渗透,关心科技发展;⑤构建新的评价体系。[1]这就要求教学设计与教学过程要重视科学探究的教育作用,强调过程和方法的学习,强调课程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的教育功能,加强科学、技术、社会 (简称STS)的教育作用。 本节课教材在该节导言中以“为什么要给潜水器穿特制的钢铠甲”设疑,激发学生对液体压强产生原因和特点的思考。教材的主体分为两部分:液体压强的特点和液体压强的大小,这两部分分别定性和定量地探究了液体的压强,学生可通过实验、讨论、理论推导等多种活动方式学习本节内容。教材充分体现了新课程注重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的理念,内容选取丰富、逻辑结构简洁清晰,为教学设计和教学过程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和充分挖掘教材的依据。 ? 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对学生来说既熟悉又陌生,熟悉的是研究对象为主要为最常见的液体——水,陌生的是很多学生缺少对液体压强的感性认识。因此,新课引入时如果只通过“为什么潜水员要穿上特制潜水服才能潜入深海”设疑,学生缺少相应的生活体验,不易激发学生的兴趣。为解决这该问题,在引入新课应创设能激发学生实验探究兴趣的环境,可通过操作简单、易观察、学生有体验的实验激发学生的兴趣。本节课通过演示实验让学生通过观察橡皮膜的凹凸情况,说明液体对容器底部和侧壁都有压强。还可以用一个矿泉水瓶装满水,分别用一个钉子从底部和侧壁扎一个小孔,让学生先观察实验现象 ,再提出探究问题、进行实验。[来源:高考资源网] 2.2教学过程的进行是否与新课标的要求相适应 《初中物理新课程标准》的课程总目标之一是让“学生经历基本的科学探究过程,具有初步的科学探究能力,乐于参与和科学技术有关的社会活动,在实践中有依靠自己的科学素养提高工作效率的意识” 。本节课在新课环节主要通过实验探究让学生理解液体压强的特点, 在科学探究环节中,在猜测“液体内部压强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时,大多数学生直接猜想液体压强的大小与深度、高度、容器形状、液体密度、液体重力等因素有关,而没有提出依据,因此,在该环节中注意引导学生对提出的猜想提出依据,并利用已有的知识排除无关因素,然后用控制变量法对猜测进行验证。 3.改进措施 本节课采用了“科学探究与启发式相结合”的教学方式,让学生经历“提出问题——激发兴趣、实验探究——提升兴趣、启发练习--巩固兴趣”几个环节,让学生体验探究的乐趣,培养学生乐于探究物理规律的精神,提高学生科学的探究能力,在教学设计和教学过程上基本符合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但由于一节课的时间有限、实验探究内容较多,本节课在时间分配、探究重点方面显得较为仓促和不足。 另外,由于在探究“液体内部压强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时用到的主要实验仪器是液体压强计,在讲台上三位学生进行合作探究时,如何让讲桌下的学生也能参与探究过程是一个难点。因此。如何通过改进实验装置增强易操作性和可观察性值得进一步思考。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7,第1版 w.w.w.k.s.5.u.c.o.m

【点此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