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形象比喻在初中物理教学中作用的反思 德阳五中物理组 陈有平 一、现状与问题 结合本人近几年来的教学过程,我发现初中学生对于某些物理概念的理解存在很大的困难,特别是对于一些比较书面化的概念表述,对学生的理解带来了很大的困难,由于对某些概念理解不够透彻,影响了许多学生对相关知识的深入学习。当然这也于初中学生的认知水平相关,初中学生处于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阶段。他们有发展抽象思维能力的要求,但仍偏重形象思维,具体的形象思维仍然是他们解决问题的主要思维方式。 二、解决办法[来源:高考资源网 ] 所以,根据以上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教材实际,结合个人的体会,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对于某些较为抽象的概念的讲解,要注重变抽象为形象,变枯燥为生动,把形象比喻引入到教学过程中去,往往能较好的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更好的突破难点,突出重点,达到相关教学目的。下面就具体举几个例子。 1、牛顿第一定律:任何物体在不受外力作用时,总是保持静止状态或者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这个定律是建立在一个理想实验的基础上得出的定律,对于我们实际情况来说,不存在不受力的情况,给学生的理解带来了一定难度,为帮助和巩固学生对这个问题的理解,我给学生讲了这样一个故事:在抗日战争的时候,有一伙日本兵手持武器,正冲向一处高地,当这伙日本兵沿着斜坡,刚要到达高地顶端时,我们的牛顿爷爷从天而降,手指一挥,嘴巴同时念叨了几句:牛顿第一定律。这伙日本兵突然间不受外力作用,请问他们接下来应该怎么运动?同学们异口同声的说了句:匀速直线运动。而且还有同学补充到:那些日本兵会向一枚枚导弹一样冲入云霄。在整个过程中,学生的注意力非常集中,听完故事不但能回答对所提问题,而且逗的全班同学哄堂大笑,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下课后都还不断有学生在讨论这个问题,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2、机械能守恒定律:在不计摩擦阻力的情况下,机械能恒定不变,整个过程中只有动能和势能的相互转化。[来源: ] 为加深学生对这个定律的理解,我给学生举了这样两个例子:一、你父亲今天要从家里到学校给你送500元的生活费过去。但今天非常不幸的是,在途中你父亲遇到了一伙强盗,要收取保护费,你父亲为克服这些阻碍,无奈之下,交了100元的保护费,后来到了学校就只能给你400元的生活费了。这个例子说明,如果要考虑摩擦阻力,在机械能会减小,减小的部分由于克服摩擦力做功。二、后来由于公安机关把这伙强盗打掉,你父亲再给你送500元生活费时,就能全部送到你手上,而不用再为克服强盗的阻碍,而交保护费,500元钱只能在你父亲和你之间转化。这个例子说明:在不计摩擦阻力时,机械能总量是不变的。即机械能守恒定律。同样根据我的观察,在我讲解这个故事的过程中,学生的注意力非常集中,能比较有效的提高学习效果。 3、惯性和惯性定律的区别。 惯性:任何物体都具有保持静止状态或者匀速直线运动状态的能力。 惯性定律:任何物体在不受外力作用时,总是保持静止状态或者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这两个概念也非常相似,许多学生刚学会后会提出这样的问题:惯性说的是任何物体都能处于静止状态或者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是没有条件的,而惯性定律却说的是必须是不受外力时,物体才能处于静止状态或者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是有条件的,学生就比较迷惑这两者的理解。为此我给学生举了这样一个例子:我校高一年级有个同学叫蒲昊洋,曾经夺得过轮滑的世界冠军,蒲昊洋有很好的轮滑能力,但这会儿他可能正在教室里学习,不一定正在滑轮滑。他在滑轮滑必须在一定的条件下,比如正在进行轮滑比赛或者轮滑展示等等。这个例子说明:任何物体都具有保持静止状态或者匀速直线运动状态的能力,但此刻这个物体不一定正处于静止状态或者匀速直线运动状态,要处于这个状态,还必须在一定的条件下(不受外力或受到的合外力为零时)。 在课堂中根据我的观察,每当我讲到这些例子时,学生的注意力能非常集中,学生的学习兴趣也非常浓厚,给学生一些生动直观的事例能较好的帮助学生理解一些问题,往往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当然,由于篇幅所限,还有诸如:电子得失问题,功能关系,整体法和隔离法,总功有用功和额外功,电流等概念都可以采用比较形象直观的方法进行讲解,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和学习这些概念。另外,形象比喻也只能解决物理教学中的部分问题,有些问题的讲解用其他方法效果更好。以上纯属自己个人看法,某些比喻不太贴切的地方,希望大家批评指正,以期提高。 w.w.w.k.s.5.u.c.o.m

【点此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