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步教育信息】 一. 本周教学内容: 高二语文 第四册 第一单元 学习目标: 1. 理解小说三要素,把握人物、情节与环境三者的关系。 2. 掌握人物形象的个性特征,理解人物形象的典型意义。 3. 体会多种表现手法的运用对于突出人物性格的作用。 4. 鉴赏小说中的语言艺术,体会个性化的语言特色。 《祝福》 一. 学习目标: 1. 准确把握祥林嫂的形象特征及描写方法。 2. 分析人物性格的成因,探求造成旧社会劳动妇女悲惨命运的社会根源,认识封建礼教吃人的本质。 3. 领悟文中语言的深刻含义,体会蕴含其中的深沉感情。 4. 学习倒叙的写法。 二. 课文的重点、难点分析: (一)重点: 1. 认识造成祥林嫂悲剧的社会环境 小说写于1924年,故事发生地点在江南农村的一个小镇,鲁镇。鲁镇便是中国农村社会的一个缩影。鲁四老爷、四婶、柳妈、镇上的人们、山村的婆婆、贺老六、大伯等还有“我”组成了祥林嫂的生活于其中的社会环境。只有具体分析这个社会环境,才能深入认识这个“病态社会”的诸多病症,才能认识祥林嫂性格的成因,才能认识作品的社会意义。 ① 在这个社会环境中,妇女没有丝毫的权利。 小说中祥林嫂无丝毫做人的权利,甚至连起码的人身自由都没有。婆婆可以强行把她抓回来“嫁”(卖)到山里,大伯可在她丧夫失子的重创下“收屋”致使她失去栖身之所。 ② 在这个社会环境中,人们以封建贞操观念歧视再婚过的祥林嫂。 小说中的鲁四老爷是封建礼教的卫道士,先是以祥林嫂是“败坏风俗的”,祭祀时不让她“沾手”,对她精神上摧残,至被逐出鲁家……是封建贞节观念把她推上了绝路。 ③ 在这个社会环境中,人心冷漠,没有同情,没有爱。 人们听阿毛的故事,时间长了露出冷漠无情、尖酸刻薄的本相。 小说把祥林嫂的死安排在祝福的背景前,一边是人们“拜求未来一年的好运气”,一边是祥林嫂倒毙于风雪严寒之中,更显出祥林嫂的孤寂、凄凉、悲惨。 2. 从情节发展看祥林嫂的思想性格 祥林嫂勤劳、能干、善良、节俭,对生活的要求很低很低。她曾从婆家逃出,她曾在被婆婆强嫁时“出格”地反抗过,她曾用整整两年的血汗钱去捐门槛,赎一世的“罪名”,她曾对阴曹地府提出怀疑,但是统治阶级的思想就是一个社会占统治地位的思想。包括她的嚎与骂,也都有封建贞节观念的因素在。但就这样一个妇女,她的命运竟如此悲惨。鲁迅先生以祥林嫂的斑斑血泪写出了振聋发聩的控诉书,向封建礼教挑战。 3. 肖像描写 肖像描写是塑造人物的一种重要手段。小说中有三次较集中的外貌描写。祥林嫂第一、二次到鲁四老爷家,都带着孝,一身当时江南农村妇女的装束,“脸色青黄”、两颊的变化,透露出她内心深沉的哀伤。第三次是她临死前的惨状,字里行间有作者无限悲愤。 特别是对祥林嫂眼睛的描写,富于变化,从初到鲁家的“顺着眼”,到祭祖时遭斥退的“失神的站着”,直至临死前的“眼珠间或一轮”,让读者看到了封建思想和封建制度对她的惊人的迫害,把她推向悲惨生活的深渊。 (二)难点: 1. 倒叙的艺术效果 ① 先写祥林嫂在祝福时悲惨地死去,给人印象特别强烈,特别鲜明,特别怵目惊心。有震撼人心的艺术力量。 ② 悬念丛生。引起读者阅读兴趣。 ③ 倒叙之后,把祥林嫂半生故事“联成一片了”,使全文情节集中,结构紧凑,一气呵成。 ④ 故事叙述者“我”,一开始很自然地插到故事里去,祥林嫂的半生事迹似乎都是“我”的“所见所闻”,给人完全真实可信的感觉。 2. 沉郁的色调传达出悲哀的感情 例如,云是“灰白色的沉重的晚云”,爆竹是“钝响”,天色是“愈阴暗了”,满天飞舞的大雪,“夹着烟雾和忙碌的气色,将鲁镇乱成一团糟”。色彩暗淡,情调悲哀,写的是新年的气象,却乐景不乐,叫人只觉得沉郁,可从中体会到作者的感情倾向。 3. 人物语言高度个性化 “我”的话像一新派人物,鲁四老爷则像一个讲理学的老爷,卫老婆子的话活像一个“中人”,柳妈的话则活像一个好寻开心的市井女人。 《装在套子里的人》 讲读课 一. 学习目标: 1. 分析别里科夫的性格特征及时代意义。 2. 体会作者抓住典型的细节描写来展示人物性格的手法。 3. 领会作品中的幽默讽刺的手法。 二. 重点: 1. 关于别里科夫的形象分析 ① 别里科夫式的“套中人”是沙皇专制统治的产物。 小说描写的社会环境一方面是剥夺人们自由,稍有越轨便加迫害的沙皇专制统治;另一方面,民主与自由越来越成为人们的普遍要求,如柯瓦连科姐弟为代表的新派人物,再如埋葬别里科夫,人心大快。 ② 别里科夫又是沙皇专制统治的社会基础。 别里科夫不仅自己完全遵从沙皇专制的法令、制度,还要求别人也对沙皇专制唯命是从,服服贴贴。 ③ 别里科夫既是令人畏惧的人物,又是弱不禁风的可怜虫。 别里科夫既可辖制全校甚至全城达十五年之久,又可被一幅漫画弄得难堪之极以至死去,虚弱不堪。这实际上昭示天下:沙皇专制统治的社会基础极端腐朽,你怕他,他能辖制你;你不怕他,他一触即溃。 ④ 别里科夫是一个完全漫画化了的象征形象,又是一个有血有肉的艺术形象。 2. 小说的讽刺艺术 ① 小说的夸张变形的漫画手法造成幽默讽刺效果。 别里科夫的外貌滑稽、荒唐、可笑是极力夸张,富象征意味,符合套中人本质特征,因此具有辛辣讽刺效果。 ② 荒谬绝伦的言论和一口正经的口吻构成强烈的讽刺。 ③ 将套中人与新派人物联系起来,形成鲜明对比,造成幽默讽刺效果。 三. 难点: 内容理解上的难点: 1. 为什么说别里科夫决定结婚是昏了头? 别里科夫与华连卡根本不般配,他们是两种截然不同的人。别里科夫那样的人,不配有爱情,不配有家庭,因此说他昏了头。 2. 为什么华连卡的笑声结束了别里科夫的人间生活? 别里科夫是个死要面子的人,他自以为“举动素来在各方面都称得起是正人君子”,他以为华连卡是在嘲笑他,担心种种不测将落到他头上,他觉得没脸见人,抑郁成疾,一命呜呼了。 3. 埋葬别里科夫既然大快人心,为什么“谁也不肯露出快活的感情”,却“露出忧郁和谦虚的脸相”? 伪饰内心感情,总是有所顾忌。人们顾忌反动政府的迫害,他们知道死了一个别里科夫,局面没有根本改变,不敢露出高兴的真情,只得装出忧郁和谦虚的脸相。 【模拟试题】 一. 选择题 1. 下列加点字词的读音全正确的一项是( ) A. 正(zhēng)月 执拗(ào) 讥诮(qiào) 咀(jǔ)嚼 B. 憎(zēng)恶 规矩(jü) 形骸(hái) 寒暄(xuān) C. 歆(xīn)享 降(xiáng)服 怂(shǒng)恿 炮(páo)烙 D. 辖(xiá)制 孤僻(pǐ) 悚(sǒng)然 赎(shú)罪 2. 下列字形完全正确的一组是( ) A. 烟蔼 鄙薄 荸荠 不落窠臼 B. 牲醴 扼杀 消遗 战战兢兢 C. 撮合 祈祷 禁闭 荒谬决伦 D. 尘芥 踌躇 山坳 百无聊赖 3. 下列各句表述有错误的一项是( ) A. 鲁迅早期的小说集有两部,即《呐喊》与《彷徨》,从写作时间看,《呐喊》早于《彷徨》。 B. 《故乡》《孔乙己》《阿Q正传》《药》选自《呐喊》,《祝福》选自《彷徨》。 C. 宋朝朱熹抽取《周易》的《大学》《中庸》两篇,和《论语》《孟子》合编在一起,称为《四书》。 D. 《康熙字典》,是清朝康熙年间张玉书、陈廷敬等奉皇帝的命令编纂的一部字典。 4. 小说开头一段对“祝福”景象的具体描写对于全篇的作用是( ) A. 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引出故事情节。 B. 交代故事发生的背景,展示旧中国农村的风貌。 C. 渲染除夕的特殊气氛,从而显示古老中国的风俗民情。 D. 为主人公悲剧命运安排特定环境,揭示小说主题。 5. 小说中详细地描绘了鲁四老爷书房的陈设,目的是( ) A. 表现他是一个饱读经书的老监生,但又心灰意懒,陈设散乱。 B. 揭露他利用封建礼教“杀害”祥林嫂的罪行。 C. 表现他是个受封建思想毒害的老监生,顽固而又腐朽。 D. 揭露他虚伪的假道学面目和顽固、没落的本质。 6. 祥林嫂临死前向“我”提出了三个问题:① “一个人死了之后,究竟有没有魂灵的?”② “那么,也就是有地狱了?”③ “那么,死掉的一家人,都能见面的?”这些询问反映出祥林嫂什么思想性格?( ) A. 她一生经受了封建礼教、道德的摧残,已经被旧社会榨干了血汗,临死前受着极大的精神折磨,怀着无法解脱的巨大矛盾和疑惑。 B. 她相信有魂灵和地狱,并且希望真的能在地狱中见到爱子阿毛,说明她怀有美好的愿望,也反映出她的迷信和愚昧。 C. 她不希望有魂灵和地狱,她怀着极大的恐惧,怕死后被锯成两半分给两个丈夫。 D. 她一生遭受封建礼教、道德的摧残和折磨,但在临死前却对魂灵、地狱之说,提出了大胆的怀疑,表现了一定的反抗精神。 7. 幽默、讽刺是本文塑造人物形象的重要手法,下面示例不当的一项是( ) A. 开头对别里科夫肖像和生活习惯的描写,使人感到滑稽可笑而又令人憎恶。 B. “这个装在套子里的人,差点结了婚”,这“差点”二字是对别里科夫的戏谑。 C. 用“千万别出乱子”、“只求不出什么乱子”等口头禅描写别里科夫套子式的论调,讽刺他顽固保守、谨小慎微的性格,令人可笑。 D. “这响亮而清脆的‘哈哈哈’就此结束了一切事情”一句,深刻地表现了对别里科夫的轻蔑鄙视。 二.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我们要老实说:埋葬别里科夫那样的人,是一件大快人心的事。我们从墓园回去的时候,露出忧郁和谦虚的脸相;谁也不肯露出快活的感情。——像那样的感情,我们很久很久以前做小孩子的时候,遇到大人不在家,我们到花园里去跑一两个钟头,完全享受自由的时候,才经历过。 我们高高兴兴地从墓园回家。可是一个礼拜还没有过完,生活又恢复旧样子,跟先前一样郁闷、无聊、乱糟糟了。局面并没有好一点。现在,虽然我们埋葬了别里科夫,可是这种装在套子里的人,却还有许多,将来也还不知道有多少呢! 1. 结合上下文来看,画线句子反映的是( ) A. 沙皇专制统治的长期性、残酷性。 B. 沙皇统治剥夺了孩子们享受完全自由的权利。 C. 对少年时美好生活的眷恋。 D. 一个人必须善于应付不同的场合才能生存。 2. “局面并没有好一点”应该怎样理解? 3. 第2段最后一句话有什么深刻含义? 4. 作者称别里科夫为“装在套子里的人”,你怎样理解? 三. 简答题 1. 作者把这篇小说取名为“祝福”有什么深刻含义? 2. “然而先前所见所闻的她的半生事迹的断片,至此也联成一片了。”这一段在全篇结构上起什么作用? 3. 《祝福》中的主要人物祥林嫂三次重复“我真傻,真的”这样的话,这样写说明了什么问题? 4. 作者在《祝福》的结尾写道:“我在这繁响的拥抱中……预备给鲁镇的人们以无限的幸福。”这几句话有何寓意? 四. 阅读这篇小小说,按要求做题。 白头吟 ① “那个时候,我们约好了要殉情。” ② “趁着夜晚,各自给家里留下一封遗书。然后,到江边会合,预备投江自杀。” ③ “就一起跳到江里去了吗?” ④ “哈,傻小子,要是那个时候我们一起跳到江里去了,现在还会有你吗?” ⑤ “我们到了江边,忽然想通了,打算要自杀的人,连死都不怕呢,难道还怕活吗?一起活着不是很好吗?所以,我们就偷偷找到了渡船,坐船到了对岸,然后逃到了一个没有人认得我们的地方——我们家里人,都以为我们自杀殉情了呢!” ⑥ “所以啊,我和你爷爷,到现在都没有‘结婚’呢!” 1. 原文还有三句作者叙述描写性的句子,请你根据小说的情理,分别放入恰当的地方。 A. 她笑吟吟地接口说。放在 句后。 B. 他同孙子讲故事,放在 句与 句之间。 C. 他笑着拍了拍孙子的头,放在 句与 句之间。 2. 这篇小小说共有几个人在说话?他们是谁? 3. 故事的主要内容是借谁的口讲出的?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4. 他们为什么要去自杀?反映了那时候普遍存在的什么样的落后社会现象? 5. 找出这篇小说中“点睛”的一句话。 6. 这篇小说耐人寻味,绝不仅仅是一个美妙的爱情故事,试用简短的语言说说它给我们的启示。 【试题答案】 一. 选择题 1. B(A. 拗niù C. 怂suǒD. 僻pì) 2. D(A. 霭 B. 遣 C. 绝) 3. C(《大学》《中庸》选自《礼记》) 4. D 5. D 6. A 7. C 二.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1. A 2. 答:埋葬别里科夫那样的人带给人们的喜悦太短暂了。一个礼拜还没有过完,生活又恢复旧样子,跟先前一样郁闷、无聊、乱糟糟了。这充分反映人们对专制现实的失望。不满与无奈的心理。 3. 答:指出别里科夫这样的人是一种社会现象,只要旧的社会基础存在,就必然有类似的人物出现。这既揭示了别里科夫形象的典型意义,也启示人们应当同旧制度及其维护者作斗争。 4. 答:这个典型形象从外表、言论、生活习惯到思想方法,无一不是“套子”式的。 三. 简答题 1. 答:一方面因为小说的开头、结尾、中间一再写到祝福,情节的发展与祝福密切相关;另一方面因为祥林嫂是在人们祝福时悲惨死去的,这样写深化了小说主题。 2. 答:这一段在结构上起承上启下的作用。承上,是指与上面内容紧密相连;启下,是很自然地引出顺叙部分,使倒叙转为顺叙,从第一人称写法过渡到第三人称写法。 3. 答:这样写,说明祥林嫂沉痛的悔恨,精神受到致命的打击。 4. 答:寓意是在鲁四老爷祈祷来年降服的祝福气氛中,掩盖着千百万穷苦人的斑斑血泪。暗示封建社会中“神”完全站在富人一边,而富人的幸福是建筑在穷人的痛苦和死亡之上的。在祥林嫂的悲剧中,包孕着“我”对“神”,对封建卫道者鲁四老爷之流的愤懑之情。 四. 阅读这篇小小说,按要求做题。 1. A. ⑥ B. ① ;② C. ④ ;⑤ 2. 答:三个。爷爷、孙子、奶奶。 3. 答:爷爷。用第一人称,增强真实感。 4. 答:自由恋爱受到父母反对。包办婚姻。 5. 答:“连死都不怕呢,难道还怕活吗?” 6. 答:遇到困难,遇到挫折,不要逆来顺受,但也不要以消极的死去回避,而要顽强地去抗争。 高考资源网 w。w-w*k&s%5¥u 高考资源网 w。w-w*k&s%5¥u

【点此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