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尔扎克葬词》《短文两篇》 主持人 王景莹 一.网上课堂 (一)本讲主要内容 1.词语积累: 显赫、琐碎、粗鄙、泰然自若、游刃有余、忧郁、愤世嫉俗、熠熠发光、诚挚、睿智、雄健、逼狭、奇趣横生、景致、魄势、臻、犀角烛怪、拘挛、荟萃、春温秋肃、靡涯 2.怎样鉴赏散文的情和理以及含蓄美? 3.正确理解雨果对巴尔扎克及其作品的高度评价。 4.从关键词语或句式结构的角度,体会《巴尔扎克葬词》文采华丽的语句所饱含的深刻哲理。 5.理解李大钊所说的“趣味”。 6.了解郭沫若对鲁迅的诗歌和书法的高度评价. 7.同步练习. (二)学习指导 1.本讲的作者及其作品简介: 雨果:(1802~1885),十九世纪法国浪漫主义文学史上的杰出代表。主要作品有小说《巴黎圣母院》、《悲惨世界》、《九三年》等。 巴尔扎克:(1799~1850),十九世纪法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杰出代表。他创作的《人间喜剧》被称为法国社会的“百科全书”。《人间喜剧》是巴尔扎克创作的一部批判现实主义作品,共91部小说,写了2400多个人物,展示了十九世纪上半叶法国社会生活的画卷,是法国文学史上规模宏伟、内容丰富的现实主义作品。 李大钊:(1889~1927),字守常,河北乐亭人。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之一,学者和诗人。他的诗文被鲁迅誉为“革命史上的丰碑”。著作有《守常文集》、《李大钊选集》、《李大钊诗选注》 郭沫若:(1982~1978),我国现代杰出的作家、诗人、历史学家、剧作家、考古学家、社会活动家。原名郭开贞。笔名沫若,1921年与郁达夫、成仿吾等组织“创造社”,诗集《女神》,历史剧《屈原》、《虎符》、《棠棣之花》等。 2.怎样赏析散文的情和理? 情是写作主体溶注到客观对象中的感情。理是写作主体表现的思想和哲理。说理性散文是重在议论说理的散文。它发挥思想,阐明道理,打上作者鲜明的主观烙印,表现作者强烈的感情倾向。理中含情,情中有理,二者互相渗透,相依并存,给人诗情的陶冶,又给人哲理的启示。 例如《巴尔扎克葬词》是雨果在巴尔扎克葬礼上,宣读的一篇感情激越,文采华丽,饱含哲理的葬词。葬词通过对巴尔扎克及其作品的高度评价,表达出一种由衷的哀悼、崇敬之情。 全文分三部分。第一部分(1~2)总写巴尔扎克的伟大,表达哀悼之情。第二部分(3~9)具体评述巴尔扎克的作品、人格和影响。第三部分(10~12)阐述自己的生死观,预言巴尔扎克身后必将产生巨大影响。 雨果高度评价巴尔扎克的伟大贡献——这种贡献超出文学的范围进入思想、历史和政治领域了。高度的评价中,蕴含着深切的悼念、无限的敬仰,蕴蓄着民族的自豪感和文学的自豪感。 不同于一般葬词的是,它不仅评说死者,而且阐述自己的人生观。雨果认为,像巴尔扎克这样的“精神统治者”,人民会永远记住他,他的逝世,“不是黑夜,而是光明”,“不是结束,而是开始”,“不是虚无,而是永恒”。整篇葬词,给读者的不是压抑,不是眼泪,不是哀伤,而是悲壮、敬仰。 再如《艰难的国运与雄健的国民》是李大钊在“五、四”运动以后,站在时代的制高点,满怀信心地写下的一篇豪放、激越的战斗宣言。文笔饱含深情,并运用形象的比喻阐述深刻的道理。这篇文章笔力雄健豪放,大气磅礴,洋溢着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李大钊是学者兼革命家,他既是智者,又是强者。在艰难的国运中,他看到光明的未来。他认为艰苦卓绝的奋斗,自有“奇绝壮绝的景致”和“壮美的趣味”,这是革命家的情怀。 3.怎样欣赏散文的含蓄美? 所谓含蓄,是指文章不把话说尽,有所收藏。也就是古人说的“说出者少,不说出者多”。含蓄是一种美,它使读者读了,如饮香茗,余香不尽,如食橄榄,余甘无穷,如静夜听琴,清音缭绕,不绝于耳。简言之,含蓄是“用最小的面积,惊人地集中了最大量的思想。”苏轼也说:“天下之致,莫妙于言有尽而意无穷。”本讲的两课就写得含而不露,意蕴深广,富有哲理,让人产生丰富的联想,给人以美的享受。例如,雨果的语言特色是高昂、激动和热情,经常运用多义词,富有隐喻性,具有浪漫主义特色。《巴尔扎克葬词》感情激越,富有哲理,有些句子写得含蓄、深刻。“伟人们为自己建造了底座,未来负起安放雕像的责任。”这句话的意思是,对于巴尔扎克的伟大贡献,后人必将永远推崇他,尊敬他,纪念他。《〈鲁迅诗稿〉序》是郭沫若用文言写成的一篇情感激越短小精悍的散文。文中借用《晋书》上的“犀角烛怪”的典故,赞美鲁迅诗歌的深刻含蓄生动。 (三)例题精讲 1.《巴尔扎克葬词》感情丰富激越,语言饱含哲理,试从句子结构分析入手,体会句意。 “唉!这位惊人的,不知疲倦的作家,这位思想家,这位诗人,这位天才,在同我们一起旅居在这世上的期间,经历了充满风暴和斗争的生活,这是一切伟大人物的共同命运。” 这句话第一个分句用五个“这位……”排比并列作主语,指出伟大巴尔扎克苦难而战斗的生活经历,第二个分句指出这种经历恰恰是一切伟大人物的共同命运;整个复句揭示出苦难、战斗与伟大人物的诞生,形成之间的相辅相成的关系,崇敬、赞美之情溢于言表。 2.在《艰难的国运与雄健的国民》一文中,李大钊谈道:“中华民族现在所逢的史路,是一段崎岖险阻的道路。在这一段道路上,实在亦有一种奇绝壮绝的景致,使我们经过此段道路的人,感到一种壮美的趣味。”如何理解李大钊所说的“趣味”? 李大钊所说的“趣味”,有别于凡夫俗子的趣味。趣味既然有“低级”“高级”之别,那么李大钊所说的“趣味”就是高级趣味,大凡革命家,仁人志士,他们总是脱离了低级趣味,视斗争为幸福。青年马克思就认定“为大多数人带来幸福的人是最幸福的人”。李大钊的趣味观,即幸福观,革命家的幸福观。 二.网上能力训练题 [基础性训练题]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全部正确的一组是( ) A.哀悼(dǎo) 崎岖(qū) 潜移默化(qiǎn) B.粗鄙(bì) 拘挛(luán) 泰然自若(tài) C.逼狭(jiá) 解剖(pāo) 每臻绝唱(zhēn) D.上溯(sù) 謦欬(kài) 熠熠发光(yì) 2.下列各组词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 A.震惊 琐碎 寥寥 奇趣横生 B.显赫 忧郁 金刚 有目共睹 C.羡慕 奥秘 糜涯 愤世嫉俗 D.雄健 荟萃 洒脱 一泄千里 3.查字典,解释下列词语: ①显赫—— ②卓著—— ③睿智—— ④洒脱—— ⑤游刃有余—— ⑥愤世嫉俗—— 4.下列各句没有兼有修辞的一句是( ) A.这不是黑夜,而是光明!这不是结束,而是开始!这不是虚无,而是永恒! B.对我们来说,一切虚构都消失了。 C.他从各方面揪过一些东西,有虚像、有希望,有呼喊,有假面具。 D.这就是他给我们留下来的作品,崇高而又扎实的作品,金刚岩层堆积起来的雄伟的纪念碑! 5.李大钊的散文中有两条线索。一条理的线索,层层推理,得出结论;一条情的线索,以情行文,激情澎湃。仔细体会本文情理交融的特点,完成下列各题。 (1)下面对文章所表示出的“情”理解最准确的一项是( ) A.文章表现了作者的彷徨、苦闷中正视现实,挺起胸膛的民族感情。 B.作品表现了一位伟大的革命家奋勇拼搏的气魄与情怀。 C.作品表现出作者对民族必兴充满信心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D.作品表现作者浑厚淳朴,刚劲雄健的精神气质。 (2)全文最能体现作者思想观点的一句话是( ) A.中华民族现在所逢的史路,是一段崎岖艰险的路。 B.要知道在艰难的国运中建造国家,亦是人生最有趣的事。 C.但这种趣味,是非有雄健的精神不能感觉到的。 D.历史的道路是不会平坦的,有时走到艰难险阻的境界,这是全靠雄健的精神才能够走过去的。 (3)纵观全文,其语言风格是( ) A.委婉纤细 B.简洁明快 C.雄健豪放 D.清丽质朴 6.《〈鲁迅诗稿〉序》一文语言简练、优美、含蓄。此所谓:“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难辛。”认真体会本文语言特点,解答下列问题。 (1)下列句子是对鲁迅诗歌和书法的评价,请分别找出对应的项: ①把鲁迅为人与为文结合起来总评的句子是( ) ②向读者推荐《鲁迅诗稿》并提出希望的句子是( ) ③高度评价鲁迅书法艺术特色的句子是( ) A.每臻绝唱,或则犀角烛怪,或则肝胆照人。 B.自成风格,朴质而不拘挛,洒脱而有法度。 C.此真可谓前无古人,后启来者。 D.世人宝之,非因人而贵也。 E.诗如其人,书如奇人,荟而萃之,其人宛在。 F.人之所好也,请更好其诗好其书。 (2)文中说:“鲁迅先生,人之所好也。”其言外之意是( ) A.表现鲁迅先生的诗歌为人们所喜爱。 B.表明鲁迅先生的书法为人们所称颂。 C.表明鲁迅先生在人民心中有较高的地位和一定影响。 D.充分表明了鲁迅先生和人民关系密切,人民对鲁迅先生真诚敬仰。 7.“在我们这样一个时代里,一个伟人的逝世,不时地使那些疑虑重重的受怀疑论折磨的人对宗教产生动摇”,选出对这个句子的含义理解错误的一项: ( ) A.“那些疑虑重重受怀疑论折磨的人”是指当时对现实不满的人。 B.之所以对宗教产生怀疑,是以为宗教不能帮助人们解除痛苦获得幸福。 C.伟人的逝世,将进一步警醒和启迪进步的人们。 D.这句话是对巴尔扎克的赞誉,意为巴尔扎克以其高尚的人格和伟大的作品唤醒了一批人。 8.“有时流到很逼狭的境界,两岸丛山叠岭,绝壁断岸,江河流于其间,回环曲折,极其险峻”,选出对这句话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 A.这句话是一个比喻,喻体是长江大河,本体是民族生命的进程。 B.这句话描写对象的特点是:逼狭险峻,回环曲折。 C.这句话说明民族生命的进程如长江大河,有平坦也会有曲折。 D.这样写无非是为了增强语言的形象性。 9.连线题。请将下列作家的姓名与有关评价、代表作对应地连起来。 A1 A2 A.雨果 18世纪法国著名喜剧作家 《悲惨世界》 B1 B2 B.巴尔扎克 十九世纪法国 《费加罗的婚礼》 浪漫主义作家 C1 C2 C.博马舍 十九世纪法国 《人间喜剧》 批判现实主义作家 D1 D2 D.拉伯雷 十七世纪法国 《巨人传》 古典主义喜剧作家 E1 E2 E.莫里哀 十八世纪欧洲启蒙 《吝啬鬼》 运动杰出代表 F1 F2 F.卢梭 十六世纪文艺复兴 《忏悔录》 时期法国人文主义作家 10.填空题: (1)李大钊不仅是一位伟大的革命家,也是一位 和 。 其诗文被鲁迅誉为“革命史上的丰碑”。郭沫若是继鲁迅之后,我国文化战线上又一面光辉的旗帜。他的《 》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部优秀诗集。 (2)《〈鲁迅诗稿〉序》中运用了丰富的历史知识和典籍知识,运用恰到好处,贴切自然。其典故有:a“ ”b“ , 。”而其中的“前无古人,后启来者”则是巧妙化用唐代诗人陈子昂《登幽州台歌》中的诗句“ , ”那“春温秋肃”则是化用鲁迅《亥年秋偶作》一诗中的两句:“ , 。” 11.简答题: (1)举例说说比喻在《艰难的国运和雄健的国民》中的表达作用? (2)郭沫若为《鲁迅诗稿》作序的目的是什么? [提高性训练题]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散文,既没有小说那样引人入胜的故事情节,也没有诗歌那样动人的韵调节律;它所写的,常常是作者平日生活中的琐碎见闻,点滴感恩,构思不拘一格,行文又信笔而书,那么,它那感人的魅力在哪里呢?…… “从平凡处所走进极乐世界”的惊喜 ……比如叶圣陶的《五月卅一日急雨中》,写的只是五卅惨案发生后的零碎见闻:雨洗的街道巡捕的手枪,带着不同表情的脸……然而它暗示给我们的,却是那一场举世震惊、可歌可泣的悲壮斗争。总之,散文的作者,常常是从一物之微,而融通人生的大题目,犹似潺潺山溪,蜿蜒流入大海。① 更妙的是,在我们“从平凡处所走进极乐世界”时,其自然如沿溪信步,其意外又似误入“桃源”,使人不胜惊喜。②你读过贾平凹的《丑石》吧?你看:一块面貌丑陋的石头,既不能垒墙,又无法“洗磨”;既没有汉白玉的“细腻”,可以雕刻,又不像大青石那样“光滑”,可供“捶布”……你怎么会想到这块丑石里面还会“别有洞天”呢?可是,随着作者的描述,那块丑石却“訇然中开”,将你引入“别一世界”。在这里,你看到的已经不仅仅是一块石头,而是在人才问题上的种种世俗观念,③以及那种“不屈于误解、寂寞的生存的伟大”,作者真像一位高超的魔术大师,让你自一块丑石,一下子跳入现实人生中来! 不过,散文家这位“魔术师”,凭靠的并不是什么“点金术”,而是“有一伶俐的耳目,有一沉着的心思”,使他独独能够透过事物的表象,而洞察其中的真谛和生命,并从仪态错综中发现事物间复杂,隐曲而又独特的联系点,从而打通了由“平凡处所”通向那“极乐世界”的幽曲的大门,同时也就把我们读者带入其中,出其不意地领略到那里的无限风光。 1.找出文中能对散文的主要特点进行概念解释的两句话: ① ; ② 。 2.上文中画横线句①是个比喻句,指出本体、喻体及其相似点。 本体: ; 喻体: 。 相似点: 。 3.解释②句中加点的“其自然”的具体内容,判断“误入”一词的感情色彩,并解释“胜”的含义。 4.画线句③说明散文怎样的特点? 5.概括本段文字的中心? 三.能力训练题点拨与解答 [基础性训练题] 1.D(A“悼”读dào,“潜”读qián;B“鄙”读bǐ;C“剖”读pōu,“狭”读xiá) 2.B(A寥寥;C靡;D泻) 3.①显赫——(权势等)盛大。 ②卓著——突出地好。 ③睿智——英明有远见。 ④游刃有余——比喻做事熟练,轻而易举。 ⑤愤世嫉俗——对不合理的社会和习俗,表示愤恨憎恶。 4.B(不含修辞 A对比,排比;C排比;D反复,比喻) 5.(1)C(本文不是表现作者个人的某些方面) (2)D(全文强调的是民族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在经历艰险时应具备的精神境界) (3)C 6.(1)①E ②F ③B (2)D 7.B(不是对宗教产生怀疑,而是对现实社会产生怀疑。) 8.D(这样理解流于浅薄。) 9.A A1 A2 B B1 B2 C C1 C2 D D1 D2 E E1 E2 F F1 F2 10.(1)学者,诗人,女神 (2)a犀角烛怪 b学莫便乎近其人,学之径莫速乎好其人。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曾惊秋肃临天下,敢遣春温上笔端。 11.(1)例如“曲折回环”、“崎岖险阻”比喻中华民族历史所逢的艰难国运,用“浊流滚滚、一泻千里”比喻中华民族的光明前途。这些比喻增强了说理的透彻性,情感抒发的生动性和语言的形象性。意味隽永。 (2)目的在于评价鲁迅诗歌书法的价值和成就,展示鲁迅诗歌书法的精髓与魅力,激励人们学习鲁迅的人格精神。 [提高性训练题] 1.作者平日生活中的琐碎见闻,点滴感恩,构思不拘一格,行文又信笔而书。 2.本体:从一物之微,而融通人生的大题目。 喻体:犹似潺潺山溪,蜿蜒流入大海。 相似点:由小到大,积少成多。 3.其自然:有所感受的自然程序。 误入:褒义。 胜:禁,能忍受。 4.有“从平凡处所走进极乐世界”的惊喜,即“从一物之微,而融通人生的大题目”。 5.散文的艺术魅力之一在于散文能够从一物之微,而融通人生的大题目,能给人一种“从平凡处所走进极乐世界”的惊喜。 高考资源网 w。w-w*k&s%5¥u 高考资源网 w。w-w*k&s%5¥u

【点此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