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当代、外国诗歌综合复习与训练 主讲人:范廉清 一、本讲主要内容: 诗歌的鉴赏与评价阅读技巧点拨 1.学诗离不开朗读 诗是诉诸人的感情的,只看不读,感情上不易发生共鸣,总以为这是诗人说他的经历和感受,跟自已关系不大,读诗不过是冷眼旁观而已,这种状况叫做“隔”,也就是没有进入诗中的境界。可是,一张口读出声来,情况就不一样了:不管你自觉与否,你总想读出一点语气来,为此,你不仅要想一想诗中语句的意思,而且要努力使那些语句所描绘的图象在你的脑中呈现出来——这便是所谓“视象”了。读的次数越多,你了解的意思越深,视象越清晰,思想感情上也就逐渐跟诗人接近了,是谓“入境”。不能“入镜”,犹同未读。 诗歌的朗诵具有明显的音乐性质。无论新体、旧体,无论格律诗自由诗,都要讲究节奏:或整齐划一,或有长短变化。一定要读得节奏鲜明,才能给人以乐感。还要注意韵脚和字的声调,凡韵脚都要读得响亮些,甚至可以适当地延长;句中的双声词、叠韵词要读得缓慢而清晰。还要根据诗的内容来确定字句的轻重徐疾。这几条都做到了,读起来才会产生抑扬顿挫的韵味。 作表情朗读时不能手拿书本,因此,练习一开始就要有记诵全诗的打算。记诵不能单凭口熟,更重要的是要依靠对诗的领悟,包括感知诗人的意图及其感情发展的脉络,把握全诗的章法和句法等。 由此看来,朗诵自身就是鉴赏诗歌的一种手段,应当贯穿在鉴赏的全过程中,不可以须臾离开它。 2.要充分发挥想象和联想的作用 想象是一种以创造图象为目的的心理活动过程。从阅读文学作品来说,想象的作用就是将作家用文字描写的客观生活、客观事物的情形在自已头脑中再现出来。读诗尤其需要发挥想象的作用,因为诗的语言极为凝练,客观生活中的许多细节常常是隐藏在文字背后,必须借助想象把它们补充出来,才能构成一个完整的画面,从而逐步进入诗中的境界。例如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叶新。 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诗中仅给我们提供了朝雨、轻尘、客舍、柳叶、进酒这几个细节,却不难从中想象出这样一幅画面:正值早春二月,清晨下过一场小雨,往日尘土飞扬的驿道变得洁净了,新长出来的柳叶经雨湿润也显得更加鲜绿;诗人此刻来到驿站给他即将远行的朋友送别,他在路边的客舍里举行酒宴。他们一边喝酒一边谈论,不知不觉间开车的时间到了,诗人最后一次举起杯来,并且情深意长地说道:“你此番西去,出了阳关,往日的朋友一个也见不到了……”能想象出这幅画面,才能进一步品位诗人对朋友真挚而深刻的情意。 想象可以超越时空的限制,这就是古人说的“视通万里”和“思接千载”。诗人们的想象都是很丰富的,例如艾青从“鱼化石”想到了多少亿年前这条鱼在大海里游动的情形,想到它在火山爆发或地震时失去了自由的经过。我们读诗要善于从诗人的想象中去寻求启示,这是培养想象力的重要方式之一。 联想则是由一事物想到另一事物的心理过程。联想跟想象不同:想象是带有创造意味的,而联想则是以某种关系为依据把眼前的事物跟某件已知的事物联结在一起,不需要创造或重新创造。我们读诗,根据文字构想事物原来的图象,是需要创造力的,这便是想象;但如果由这首诗想到另一首诗,由诗人的体验想到自己曾有过的体验,这就是联想了。 初读诗的人往往要借助回忆来展开联想。例如,王之涣的《登鹳鹊楼》: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读这首诗,我们常常会联想到自己某次登高的所见,甚至还可能想到远大抱负对于人的一生的意义。 假如说想象是帮助我们进入诗境的手段,那么联想给我们带来的则是诗的内容和意义的启示。 二.网上能力训练题: (一)基础性训练题: 1.对下面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风 景 辛笛 列车轧在中国的肋骨上 一节接着一节社会问题 比邻而居的是茅屋和田野间的坟 生活距离终点这样近 夏天的土地绿得丰饶自然 兵士的新装黄得旧褪凄惨 惯爱想一路来行过的地方 说不出生疏却是一般的黯淡 瘦的耕牛和更瘦的人 都是病,不是风景! 一九四八年夏 在沪杭道上 注意:辛笛(1912——),现代诗人,江苏淮安人。年轻时去英国留学,写这首诗时诗人刚从海外归来。 A.第一、二句以铁轨喻“中国的肋骨”以列车喻“社会问题”,比喻新奇、生动,含义深刻,揭示了旧中国贫穷、黑暗的社会现实,也为全诗定下了沉重的基调。 B.第三、四句时对车外景象的写实和议论,诗人取茅屋与坟入诗,既勾画出农村的萧索,也由生死距离之短,写出农民一生之可悲可叹。 C.第五、六句以色彩的不同,表现出自然与人的对比,第六句中“新”与“旧”也形成鲜明反差。五、六两句表现出对被抓的壮丁悲惨情况的深切同情。 D.最后一句点出“风景”这个诗题的暗讽意味,表达了对社会现状的担忧,但从“列车”“夏天的土地”的深层含义中,又可以看出诗人对祖国前途的信心。 2.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白芙蓉 屠岸 一株白芙蓉,静静地站在石墙旁, 每次走过,我总要对她凝视。 她始终静静地站着,端庄而矜持, 过后,她送来一丝淡淡的清香。 这一回,我又从她的身边走过, 她的枝桠微微地倾斜向一方, 她神态依旧,只是添了点忧伤。 我久久地看着她,直到她面带羞涩。 我仔细审视:为什么她情绪异常? 一只花蜘蛛在结网,蛛丝把芙蓉枝 同傲慢、华贵的紫薇联结在一起。 我立刻动手,扯断了纠缠的蛛丝。 她立即站正了,腼腆中仍带着端庄。 我告别。她送来一阵浓烈的香气。 A.对诗中的“花蜘蛛”的描写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拟人,“白芙蓉”是人和事物的化身;“紫薇”也应这样理解。 B.“白芙蓉”柔弱、华贵、容易博得同情,但她傲慢、怯于恶势力,所以“我”谢绝了她的汇报,委婉地表示出不愿与她为伍的态度。 C.诗人写“白芙蓉”、“花蜘蛛”、“紫薇”的关系以及“我”对它们的态度,形象地表达了对邪恶势力的憎恨,对匡扶正义的赞美。 D.这首诗,咏物言志,并略有叙事的成分,展示诗人美好的心灵;诗中蕴涵着一种理念,美好的事物总要被美好的心灵所护卫。 3.对这首诗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一句话 闻一多 有一句话说出就是祸, 这话教我今天怎样说? 有一句话能点得着火。 你不信铁树开花也可。 别看五午年没有说破, 那么有一句话你听着: 你猜得透火山的缄默? 等火山忍不住了缄默, 说不定是突然着了魔, 不要发抖,伸舌头,顿脚, 突然青天里一个霹雳, 等到青天里一个霹雳, 爆一声, 爆一声, “咱们的中国!” “咱们的中国!” 1925年夏 A.“说出就是祸”“能点着火”既说明了缄默的原因,也说明了“一句话”的力量。 B.“五千年”不仅表示时间,更代表了“有五千年悠久历史的中华民族”这一概念。 C.诗中第二人称“你”指的帝国主义列强,全诗表现了中国人民的反帝爱国激情。 D.“咱们的中国”是诗人发出的呐喊,使这首诗具有震撼人心的巨大力量。 4.对下面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掌上的心 雷抒雁 如果我能把心托在掌上 可是,如果我真的把心托在掌上 像红红的草莓 像红红的草莓 托在厚厚的绿叶上 托在厚厚的绿叶上 那么,你会一目了然 那么,定会被可恶的鸟啄破 你就会说 我该怎么说呢 哦,多么可爱的红润 该怎么表达这裂心的痛苦? 选自《人民文学》1988年第3期 A.诗的第一节,表现出诗人愿坦露自己的胸怀,与人们真诚相待的心愿,诗人也相信人们是向往彼此真诚相待的。 B.诗的第二节,诗人写出自己深知由于有邪恶之人存在,坦露胸怀只是个空想,他为此而困惑、退缩和消沉。 C.诗人以草莓、绿叶、鸟为喻,新颖、妥贴,形象鲜活,具有很强的艺术表现力,奠定了这首诗成功的基础。 D.两节诗的前三句几乎相同,而两节诗却形成了鲜明的反差,突出了理想与现实的矛盾,增加了艺术感染力。 5.对下面这首外国十四行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老橡树 乔尔丹诺·布鲁诺 老橡树啊,你把树枝伸向 天际,而且在土地里扎根, 不论土地如何震颤,严酷的风神从天上 发出的力量多大多沉, 也不论冬天是多么猖狂, 你仍然巍峨屹立,昂首挺身; 任何意外打击,你都无动于衷, 你是我的榜样,为我所信奉。 你永远环抱同一块土地, 使它丰腴而有灵性, 通过土地的脏腑,你把根儿 欢欣地往宽宏的胸脯延伸, 我有丰富的智慧和深邃的灵性, 永远向一个固定的目标迈进。 [注]乔尔丹诺·布鲁诺是意大利文艺复兴后期伟大的思想家、科学家。他为维护和发展哥白尼的日心说,为坚持自己的哲学观点,于1600年2月被宗教裁判所处以火刑,在罗马鲜花广场殉难。 A.开头两句,诗人怀着崇仰的感情为“老橡树”写意,它高大参天又脚踏实地。“老橡树”是为真理而战的思想家、科学家的化身。 B.诗中所写的“风神”、“冬天”都有象征性,让人想到扼杀科学和真理的邪恶势力严酷而猖狂,但布鲁诺没有为此退缩、屈服。 C.诗的最后六句深化了主题,布鲁诺从老橡树的形象中汲取力量,他深信自己的事业扎根在科学和真理的沃土中,定会结出硕果。 D.全诗以老橡树豪迈的自白结尾:“我有丰富的智慧和深邃的灵性/永远向一个固定的目标迈进。”这也是布鲁诺殒身不恤的誓言。 6.对这首诗歌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时间 罗念生 有人说时间在光影里,但黑暗也不间的 推移;有人说它随着动力转变, 但静止也像在运行;有人说时间 原住在声音里,但沉默也像在拖延。 我忽然望见了时间,那不是一条线, 也不是一道圈;那是一个浑圆的 整体,密密的充塞着天宇,这一点 是太初也是末日,更无从分辨 过去,现在与未来,我们别怨 生命的短促,这短促是永恒的一片。 选自《龙涎》,上海时代图书公司 1936年版 A.这是一首哲理诗;诗人在前四行否定了人们对时间的通常的理解,在后六行阐释了自己对时间的豁达、健康的观念。 B.诗歌讲究韵律,诗行和诗句标点不同,有的诗句含在行中,有的跨越两行;行尾用韵,音乐感很强,巧妙的借用了西方诗体的写法。 C.诗歌讲究节奏,每行大体五个停顿,整齐和谐,易读上口,较好的借鉴了我国古代格律诗的相关特点。 D.这首诗的缺点是,哲理有余,诗化不足,没有对具体物象的吟咏,难以引发读者的联想和想象。 7.对下面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也许(葬歌) 闻一多 也许你真是哭 得太累, 也许,也许你要睡一睡, 那么叫夜鹰不要咳嗽, 蛙不要号,蝙蝠不要飞, 不许阳光拨你的眼帘, 不许清风刷上你的眉, 无论谁都不能惊醒你, 撑一伞松荫庇护你睡, 也许你听这蚯蚓翻泥, 听这小草的根须吸水, 也许你听这般的音乐, 比那咒骂的人声更美; 那么你先把眼皮闭紧, 我就让你睡,我让你睡, 我把黄土轻轻盖着你, 我叫纸钱儿缓缓的飞。 选自《死水》,新月书店1928年版 A.诗人明知道爱女此次是永世长眠,却偏假想她是睡着了,这一“睡”字可以说是全诗血脉,自上而下,一贯到底,既是诗人对爱女的安慰之词,同时也浸透着诗人的爱抚之情。 B.诗的每一节连用三个“不要”,第二节中连用两个“不许”,第三节中连用两个“也许”,每四节中连用两个“让”字,都是为了使女儿能安然长眠,都与“睡”字蕴含的感情相呼应。 C.诗的第三节既有作者对爱女早逝的婉惜之情,又反映出诗人对当时军阀割据,内战频频社会的不满。 D.全诗以坚决的语气表达了作者要阻止一切外界的纷扰,捍卫自己女儿永久安眠的心愿。 8.对下面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也许 舒婷 答一位读者的寂寞 也许我们的心事,总是没有读者 也许路开始已错,结果还是错 也许我们点起一个个灯笼,又被大风一个个吹灭 也许燃尽生命烛照别人,身边却没有取暖之火 也许泪水流尽,土地更加肥沃 也许我们歌唱太阳,也被太阳歌唱着 也许肩上越是沉重,信念越是巍峨 也许为一切苦难疾呼,对个人的不幸只好沉默 也许由于不可抗拒的召唤,我们没有其他选择 A.这首诗充分表达了诗人鄙视生活中的弱者的思想感情。 B.本诗以促膝谈心的方式来抹去“读者”心中的孤独、寂寞感,并回答“读者”在生活中产生的困惑。 C.这首诗承认生活中的某些缺憾,但更看重有信念、有责任感的人生。 D.这首诗运用了反复、排比的修辞方法,在反复中增加抒情的浓度,在排比中增强语势。 9.阅读下面一首诗歌,完成后面的题。 炉中煤 ——眷恋祖国的情绪 郭沫若 啊,我年青的女郎! 啊,我年青的女郎! 我不辜负你的殷勤, 你该知道了我的前身? 你也不要辜负了我的思量。 你该不嫌我黑奴卤莽? 我为我心爱的人儿 要我这黑奴的胸中, 燃到了这般模样! 才有火一样的心肠。 啊,我年青的女郎! 啊,我年青的女郎! 我想我的前身, 我自从重见天光, 原本是有用的栋梁, 我常常思念我的故乡, 我活埋在地底多年, 我为我心爱的人儿 到今朝总得重见天光。 燃到了这般模样! 1920年12月作 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A.这首诗借煤的形象,歌颂了古老的中华文件,歌颂了具有悠久历史的伟大祖国,抒发了自己作为文明古国后裔的民族自豪感。 B.持人对“年青女郎“的倾诉,实际上表达了对祖国的赤诚之爱,抒发了漫漫长夜后见到新时代曙光的由衷喜悦,表现了甘为祖国献身的崇高精神。 C.从诗中可以看出,诗人心目中的祖国是青春焕发的少年中国。这一形象包孕着诗人变革现实的热情,以及对中国光明前途的信念。 D.这首诗每一节有相同的开头,回环往复,一唱三叹,加之隔行押韵,一韵到底,真挚的感情熔铸到严整的格律中,使抒情更为充分。 10.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 中国的土地 刘湛秋 你可知道这块神奇的土地 埋藏着黄金般的相思 一串串杜鹃花姹紫嫣红 激流的三峡传来神女的叹息 冬天从冻土层到绿色的椰子林 蔷薇色的海浪抚爱着砂粒 你可知道这块神奇的土地 黄皮肤、黑头发是那样美丽 敦厚的性格像微风下的湖水 顽强勇敢又如长江一泻千里 挂霜的葡萄下跃动着欢乐 坚硬的核里已绽开复兴的契机 注:刘湛秋,当代诗人,本诗写于改革开放初期 A.作者先写中国这块土地的“神奇”——埋藏着黄金般的相思。 B.杜鹃花、三峡、神女峡、冻土层、椰子林、海浪、挂霜的葡萄,这些事物,代指了中国的东西南北四方、古往今来之事,这正是炎黄子孙的“相思”。 C.第二节写美丽的人民比神奇的土地更为惹人爱恋,他们的外貌、性格、思想无一不美。 D.这首诗前一节写土地,后一节写人民,中国的神奇不止在于地大物博,更在于人民已经成熟,思想解放,勇于开拓。 11.对下面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熊山一日游 辛笛 八百万的人烟外 野棠花落无人问 何意竟得有此幽居 时间在松针上栖止 流水渐濯我情怀清浅 白云随意舒卷 青森渐染我生命欣新 我但愿常有这一刻过客的余闲 在七曲湖边啾咭鸟啼 可是给忧患叫破了的心 暂许我一日时光与三春同始 今已不能 今已不能 1948年春在纽约市郊外 A.这是一首旅游诗或山水诗,前二行诗表现诗人看到幽静清新的熊山、九曲湖时的欣喜心情。 B.第一节三四行诗中,诗人化用文言文句法,表达了诗人对这一带青山绿水的喜爱。 C.第二节前三行诗,视线从地上移到树上,再移到天上,天地人仿佛融为一体,表现出作者对超然物外的闲适之感的企盼。 D.末二句与上节的“渐”、“暂许”呼应,深化了本诗题旨:熊山再静再美,也无法抚慰诗人的心。 12.对下面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纸船——寄给母亲 冰心 我从不肯妄弃了一张纸,总是留着——留着, 叠成一只一只很小的船儿,从舟上抛下在海里。 有的被天风吹卷到舟中的窗里,有的被海浪打湿,站在船头上。 我仍是不灰心的每天叠着,总希望有一只能流到我要他到的地方去。 母亲,倘若你梦中看见一只很小的白船儿,不要惊讶他无端入梦。 这是你至爱的女儿含着泪叠的,万水千山,求他载着她的爱和悲哀归去。 A.诗人在第一节诗中写出了自己充满天真童心的行为,表达朴实、平淡,为下面抒发感情作了铺垫。 B.“我仍是不灰心的每天叠着”一句表达了诗人因远离亲人,只身飘泊而产生的百无聊赖的心情。 C.诗人在奇特的想象中让自己的小船流到了母亲的身边,表达了对母亲的爱和因远离母亲而产生的悲哀之情。 D.这首诗构思新颖,以托物寓情的方法抒发了生动具体的情怀,含蓄委婉,富有余韵。 13.对下面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中国的土地 刘湛秋 你可知道这块神奇的土地 埋藏着黄金般的相思 一串串杜鹃鸟嫣红姹紫 激流的三峡传来神女的叹息 冬天从冻土层到绿色的椰子林 蔷薇色的海浪抚爱着砂粒 你可知道这块神奇的土地 黄皮肤、黑头发是那样美丽 敦厚的性格像微风下的湖水 顽强勇敢又如长江一泻千里 挂霜的葡萄下跃动着欢乐 坚硬的核里已绽开复兴的契机 (选自《无题抒情诗》,重庆出版社1986年版) A.这首诗歌颂中国这块神奇土地的秀美山川和既敦厚善良又顽强通用性的人民,由物及人,又借物写人,结构完整,艺术天成。 B.第一节中杜鹃花、神女峰、冻土层、椰子林,看似写实,实为写意,既写出了祖国山川的广袤壮丽,物产丰饶,又写出了中华古老文化的神奇美丽,历史悠久。 C.第二节写人由外貌写到性格,再写到内心的精神状态。层次井然有序,思想逐步加深,表现了饱经风雨洗礼的中国人民已经摆脱了幼稚和愚昧,走向了改革开放,祖国正走向复兴与昌盛。 D.这首诗运用了拟人、比喻和象征的艺术手法,创造出了典型新颖的意象。如“神女峰的叹息”是拟人,“微风下的湖水”是比喻,挂霜的葡萄,成熟的硬核则象征着中国的改革开放事业成就巨大,到了秋季收获累累硕果的黄金季节。 14.对下面这首诗的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题照相册 杭约赫 我们从平静的小河里, 从反光的玻璃上,看到 多少熟悉得陌生的脸, 那是你的、我的、有时像 他的。匆忙地闪过,闪过 这短促的一生:忧患和 安乐的交替,风雨袭来—— 婴孩大了,年轻的老了…… 记忆给我们带来慰藉, 把捉一线光,一团朦胧, 让它在这纸片上凝固。 凝固了你的笑,你的青 春。生命的步履从这里 再现,领你来会见自己。 1949年初 A.这首诗题目为“题照相册”,但诗中并未直接提到“照相册”,全诗却可让读者感到一直是围绕照相册来写的,显得不即不离,不板不滞。 B.“平静的小河”“反光的玻璃”即指相册,实际上用的是借喻的手法;“熟悉得陌生的脸”看起来是矛盾的,实际上写出了岁月流逝使人产生的巨大变化。 C.这首诗第一节以静观实物为主,第二节以虚写动态为主。“闪过”重复两次,使人感到人生的短暂,小小的一本相册就可以容纳一生。 D.第三四节写照片的作用是带给人以回忆。“一线光”“一团朦胧”“凝固”用语非常沉重,写出了作者翻开相册时感慨青春不再的失落无奈的心境。 15.对下面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春 穆旦 绿色的火焰在草上摇曳, 他渴求着拥抱你,花朵。 反抗着土地,花朵伸出来。 当暖风吹来烦恼,或者欢乐。 如果你是醒了,推开窗子, 看这满园的欲望多么美丽。 蓝天下,为永远的谜盅惑着的 是我们二十岁的紧闭的肉体, 一如那泥土做成的鸟的歌, 你们被点燃,卷曲又卷曲,却无处归依。 呵,光,影,声,色,都已经赤裸, 痛苦着,等待伸入新的组合。 1942年 A.“绿色的火焰在草上摇曳,/他渴求着拥抱你,花朵。”这里运用比喻的方法把洋溢着春意的小草写一片绿色的火焰,并运用拟人的方法写出小草勃勃的生机。 B.“反抗着土地,花朵伸出来,/当暖风吹来烦恼,或者欢乐。”这里运用倒装的句式说春来了,带来万物苏醒。一个“伸”字,形象地说尽了花朵无穷的欢乐。 C.“你们被点燃”以下三行诗写“二十岁的紧闭的肉体”,从压抑到释放过程的情景,展示了青春在灵魂深处的跃动与诱惑,使人们更感受到春的撼动力量。 D.这首诗第一节主要写客观的春意,第二节主要写主观的感受,全诗将官能的感知与理性的思维交织成为生命的交响乐章,使人们感受到一种强烈的美。 (二)提高性训练题: 1.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练习 忆秦娥 娄山关 毛泽东 一九三五年二月 西风烈,长空雁叫霜晨月。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 霜晨月,马蹄声碎,喇叭声咽。 从头越,苍山如海,残阳如血。 (1)填空 ①这首词的词牌是( ),它跟词的( )有关;词题是( ),它跟词的( )有关。 ②这首词中押韵的字是:( )( )( )( )( )( )。这种韵,在古代四声中属于( )声韵。 ③“霜晨月。霜晨月”“从头越。从头越”——这种形式叫( ),其作用是( )。 (2)试将这首词的上片改写成散文。(8分) [提示]散文要求叙述的完整性,要指出什么人,什么事,发生在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不超过60字。 改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说说你对下面两组意象的理解。 ①“马蹄”“喇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苍山”“残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这首词的基调有下面三种说法,你认为哪一种正确?将答案的序号填入空白,并说明理由。(4分) A.悲凄 B. 悲壮 C. 雄壮( ) 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练习。 发现 闻一多 我来了,我喊一声,迸着血泪, “这不是我的中华,不对不对!” 我来了,因为我听见你叫我; 鞭着时间的罡风*,擎一把火, 我来了,不知道是一场空喜。 我会见的是噩梦,哪里是你? 那是恐怖,是噩梦挂着悬崖, 那不是你,那不是我的心爱! 我追问青天,逼迫八面的风, 我问:(拳头擂着大地的赤胸,) 总问不出消息,我哭着叫你, 呕出一颗心来,——在我心里! *:罡(gāng)风:道家语,高空的风。又作“刚风”。 (1)试将这首诗的内容跟课文《死水》做一番比较,看看有什么相同的和不相同的,然后回答下面的问题: ①诗题《发现》有什么含义?诗人“发现”了什么? ②这首诗跟《死水》在创作时间上,哪一首在前?哪一首在后?简要说明理由。 (2)诗人说:“我会见的是噩梦,哪里是你?”又说:“那是恐怖,是噩梦挂着悬崖。”据此说说噩梦这个意象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3)诗句赏析 ①“我来了,我喊一声,迸着血泪/‘这不是我的中华,不对不对’”——“我来了”是指什么事情说的?为什么这喊声是“迸着血泪”的? ②“我来了,因为我听见你叫我/鞭着时间的罡风,擎一把火”——“我听见你叫我”中,“佻”指的是什么?“叫我”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时间的罡风”和“火 ”各比喻什么? ③诗人追问青天什么?为什么要“逼迫八面的风”,“拳头擂着大地的赤胸”?“呕出一颗心来——在我心里”这一句是什么意思? (4)这首诗的形式上有哪些特点?“拳头擂着大地的赤胸”这一句为什么要加上括号? 3.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练习 下雪的早晨 艾青 [提示]这首诗主要是描写一个农家孩子在夏日的早晨去树林里捕捉昆虫的情形。由于诗人在一个下雪的早晨想起了他,所以用《下雪的早晨》为题。 雪下着,下着,没有声音, 雪下着,下着,一刻不停。 洁白的雪,盖满了院子, 洁白的雪,盖满了屋顶, 整个世界多么静,多么静。 看着雪花在飘飞, 我想得很远,很远, 想起夏天的树森。 树林里的早晨, 至处都是露水, 太阳刚刚上升。 一个小孩赤着脚, 从晨光里走来, 他的脸像一朵鲜花, 他的嘴发出低低的歌声。 他的小手拿着一根竹竿, 他仰起小小的头, 那双发亮的眼睛, 透过浓密的树叶 在寻找知了的声音…… 他的另一只小手, 提了一串绿色的东西, ——一根很长的狗尾草, 结了蚂蚱、金甲虫和蜻蜓。 这一切啊, 我都记得很清。 我们很久没有到树林里去了, 那儿早已铺满了落叶, 也不会有什么人影; 但我一直都记着那个小孩, 和他的很轻很轻的歌声。 此刻,他不知在哪间小屋里, 看着不停地飘飞着的雪花, 或许想到湖上去滑冰, 但他决不会知道, 有一个人想着他, 就在这个下雪的早晨。 1956年11月17日 (1)写一段话概述这首诗的内容大意,不超过200字。 (2)关于这首诗的主旨,有下面三种提法: A.塑造了一个可爱的农家孩子的形象。 B.赞美大自然给孩子们带来了欢乐。 C.诗人的童年是不幸的,他欣羡童年的欢乐。你赞成哪种提法?简要说明理由。 (3)品味诗中的细节描写,回答下面的问题。 ①诗的开头关于雪的描写有什么作用? ②“从晨光里走来,他的脸像一朵鲜花”,这个比喻的内蕴是什么? ③诗中描写那个农家孩子,有写实,也有虚写。 请将虚写部分找出来,并说说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4)朗读这首诗,应当用怎样的调子? 三.能力训练题点拨与解答 (一) 1.D 2.B(B项说法违背了诗的原意:诗中说,“白芙蓉”不愿意与“傲慢、华贵的紫薇联结在一起”,所以华贵、傲慢不是“白芙蓉”的品质。说“我‘谢绝了’‘白芙蓉’的回报,委婉地表示出不愿与她为伍的态度”,是没有根据的,实际上“我”始终关注、呵护着“白芙蓉”。) 3.C 4.B 5.D 6.D 7.D 8.A 9.A 10.B 11.B 12.B 13.D 14.D 15.B (二) 1.(1)①《忆秦娥》,曲调;《娄山关》,内容。②烈、月、咽、铁、越、血。入声。③叠句。强调某个意象或意念。 (2)提示:可以说成指晓行军或指晓战斗。描写的对象是红军队伍。 (3)提示:提示:①悲壮的历程。②也有象征意义。 (4)B或C 2.(1)① 中国的黑暗。揭示理想和现实的矛盾。② 二者都作于诗人自美返国之后,《发现》表达诗人的失望,在前;《死水》表达诗人的绝望,在后。(2)提示:“噩梦”可说把当时的所有黑暗现象都包括了进去。表达诗人悲痛欲绝的感情。(3)① 指诗人怀着美好的希望自美返国。痛心到极点。② “你”指祖国。祖国召唤“我”回来,我要为建设祖国而奋斗。比喻急于返回祖国的热切心情。③ 问青天祖国为什么弄得如此黑暗。“逼迫”表示急切的心情;“擂”表示愤怒的心情。“呕出”表示热爱祖国和把祖国建设得美好的希望。(4)每行11个字,两句一韵。这句说的是“问”时的表情动作,不加括号,容易被误认是“问”的内容。 3.(1)略。 (2)可以任选一种。这是一首抒情诗,如选择C,似乎可以说得深刻些。 (3)①雪可以象征儿童心灵的纯净,美好。②鲜花象征生活的美好。③“或许想到树林里……滑冰”是虚写。更充分地表现这个孩子的活泼、开朗,善于从大自然中寻找自己的欢乐。 (4)平和、愉悦。 高考资源网 w。w-w*k&s%5¥u 高考资源网 w。w-w*k&s%5¥u

【点此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