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 晨 单元概述 这个单元的五首诗歌所抒发的都是真挚的亲情。它们选择了生活中不同的细节,或是分别,或是葬歌,或是日暮时分的农家生活,或是献诗,或是母亲辛勤的劳作,从不同侧面抒发了诗人对所挚爱的人们的朴实情怀和深切情意。展示了新诗在表达现代人感情方面的抒情技巧和抒情风格,具有丰富的人文内涵。在教学中要充分引导学生感知诗歌的抒情语言,学习诗歌的抒情技巧和方法。 单元教学目标: 理解诗歌内涵,领会诗人在作品中所表达的真挚的亲情,体会诗歌以情动人的特点。 领会“诗缘情而绮靡”的意义,学习诗歌的抒情艺术。 有感情的诵读感悟诗歌,并能模仿创作。 课时安排: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1、学生自读《诗的发现》,从中体会创作一首诗歌,体悟一首诗歌所必须具备的情感条件。 2、初读《贺新郎》,整体感知。 教学设想:通过诵读、比较鉴赏,本词与古代的离别诗词,异同点培养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 《贺新郎》教学目标 知识能力目标:1、理解这首词的内涵,领会真挚情感,体会诗歌以情动人的特点。   2.学习诗歌的抒情艺术。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⒈感受诗人毛泽东的宽广胸怀,认识人生的价值。 ⒉培养学生鉴赏诗歌的浓厚兴趣,丰富学生的传统文化积累和情感世界。 教学方法 1、诵读法,通过诵读把握情感。 2、通过比较阅读,掌握古代送别诗常见的表达内容。 《贺新郎》教学过程 导入: 《东方红》中有这样的歌词“毛主席爱人民,他为人民谋幸福,他是人民的大救星。”是啊,人民深深地爱戴他。我想知道你们心目中的毛泽东形象是怎样的?能否结合你已有的知识来谈谈。 无论是从毛泽东诗歌中认识毛泽东,还是从历史书上了解毛泽东,感受到的毛泽东形象是相同的。他有包纳天地的胸怀,有为天下人民谋幸福的气度,始终思考的是国家民族的命运。充满豪情壮志。然而,作为凡人,毛泽东也有他温情的一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走近作为凡人的毛泽东,一起来倾听伟人的柔情。《贺新郎》,毛泽东1923写给夫人杨开慧的词。请同学注解,了解写作背景。 背景介绍:词作于1923年11-12月间,调寄《贺新郎》,无副标题,是写夫妻别情的。1920年冬,杨开慧与毛泽东在长沙结婚,翌年中国共产党诞生,中共湘区委会建立,毛泽东亲任书记,杨开慧亦于是年入党,在湘区委协助工作,1922年生长子岸英。1923年4月毛泽东调中央工作,告别长沙,赴上海;是年夏杨开慧亦去上海。6月毛泽东去广州参加中国共产党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当选为中央执行委员会委员、中央局委员、中央局秘书。会后复回上海。9月经武汉返长沙。杨开慧亦返长沙,11月生次子岸青。刚刚生产不久,毛泽东奉中央通知,由长沙到上海,再转广州,准备参加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此词即作于这次离开长沙的时候,是写给夫人杨开慧的,革命激情与儿女柔情有机结合,成就了一首真挚的革命爱情诗。这首词最早发表于1978年9月9日《人民日报》。 抒写离别,歌咏爱情,在毛泽东诗词中,这是仅见的一首,弥足珍贵。仅只一首,也足以说明共产党人,决然不是像一般论客所指说的铁石心肠。他们尽如常人,也有悲欢离合,也有哀婉愁苦,也有凄凉感伤。因为他们也同样具有生命意识,渴望在这有限的意识中,多一些圆满,少一些遗憾,每遇生离死别,自亦悲莫悲兮。不过更真挚,更灼热,且得将之升华到宇宙人生境界,结晶于改天换日的伟大事业中去,而不会为凄凄惨惨戚戚所陷溺。 诵读感悟 ,解决字音词义。⒈学生自己练习诵读。⒉请若干学生朗读,并作评价。 赏析文本 整体感知 ★这首词描写的是什么样的场景,抒发的是什么样的情感? 明确:描写了毛泽东与妻子杨开慧在火车站依依惜别时的场景。抒发的是毛泽东与爱妻杨开慧离别时难分难舍,无限依恋,愁苦失落的离别之情。词中还蕴含了作者对妻子的宽慰和爱怜。 过渡:同学们感知的到位与否我们就要结合这首词具体内容和意境来探讨了。 《贺新郎》笺注和赏析 1.“挥手”十句 [挥手从兹去] 唐·李白《送友人》:“挥手自兹去,萧萧斑马鸣。”宋·张孝祥《水调歌头·金山观月》:“挥手从此去,翳凤更骖鸾。” [恨] 离愁别绪。唐·杜甫《春望》有“恨别鸟惊心”句,且有诗题《恨别》之作。李白《忆旧游寄谯君元参军》:“问余别恨知多少?落花春暮争纷纷。” [零] 落。俗谓花落为零落。 [知误会前番书语] 前番,前次。书语,信中的话语。全句意谓知道是误会了前次信中的话语。何事无考。 [过眼滔滔云共雾] 苏轼《吉祥寺僧求阁名》:“过眼荣枯电与风。”过眼,从眼前掠过。从句意谓人生滔滔,都好似过眼云雾,转瞬就消散了。 [算] 点数,掂量。 [人有病,天知否] 病指内心隐痛。难言之隐,痛极呼天。在这里人谓“吾”,天谓“汝”。紧承上句。 2.“今朝”十句 [今朝霜重东门路] 今朝,今晨。霜重,霜厚。东门路,指长沙城东小吴门外的大路。 [照横塘半天残月] 此句倒装,照字动词作谓语前置,主语为后面的残月,原意即“半天残月照横塘”。横塘,大塘,指小吴门外清水塘。1921~1923年,毛泽东与杨开慧曾住于此,中共湘区委机关亦设在这里。 [如许] 如此。 [汽笛] 火车开动前发出的蒸汽啸音信号。 [肠已断] 比喻极度伤心。南朝梁江淹《别赋》:“是以行子肠断,百感凄恻。” [孤旅] 独自远行的客子。 [凭] 义同请,请求。诗词用语。唐·杜牧《赠猎骑》:“凭君莫射南来雁,恐有家书寄远人。”唐·曹松《乙亥岁诗》:“凭君莫话封侯事,一将功成万骨枯。” [愁思恨缕] 离愁别恨的形象化比喻。缕,细丝。 [要似……又恰像] 两句言自己此去,一定要乘势促成中国大革命爆发。“昆仑崩绝壁”“台风扫寰宇”,对理想中之大革命的艺术性描绘。 [比翼] 比翼双飞,多用于夫妻。《尔雅·释地》:“南方有比翼鸟焉,不比不飞。”三国·魏·阮籍《咏怀诗》:“愿为双飞鸟,比翼共翱翔”。 [和云翥] 和云,挟带云朵。翥,飞举。意谓直上云霄。 语言品味 诗人采用《贺新郎》这个词牌也不是偶然的,这个词牌起首五个字,独成一句,总括全词,干净利落,却引起下文许多情节。 这首词从离别写起,整个上阕及下阕开头数句均以婉约为主,写离别的情意绵长,如泣如诉,“眼角眉梢都似恨”, 大有“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之况味。而至下阕的“汽笛一声肠已断,从此天涯孤旅”,人生到此,不免肠断。然而作者夫妇毕竟是一对革命伴侣,因此又相约要割断愁思恨缕,“昆仑崩绝壁”,“台风扫寰宇”,旨在形容“割断”两字,以表示革命者的彻底和决绝。“昆仑崩绝壁”,“台风扫寰宇”,则全然为豪放自如的“铜琶铁板”。“重比翼,和云翥”这是一对年轻情侣对革命必有的希望。 无论是革命激情还是儿女柔情,都是英雄本色。作者的描写充满着诗意的形象,这首词将阴柔与阳刚两种词体风格和谐地统一在同一首词中,巧妙地进行整合。 比较阅读探究文本: ★1、学生探讨这首词与柳永的《雨霖铃》的异同。(提示:从内容(意象)、手法、情感等角度比较两首词的异同之处。) 师:高一时,我们学习了柳永的《雨霖铃》,这首词堪称离别词的典范,请同学们结合今天我们所学的《贺新郎》,同为离别之作,看看两首词有什么异同? 《雨霖铃》? ?——柳永???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念去里,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学生探讨得出答案: 相同点:两首诗都选择了凄冷的意象,都融情于景,都运用了虚实结合的方法。 不同点:《贺新郎》不仅抒发了儿女情长,还通过想象,运用比喻,借助有气势意象(要似昆仑崩绝壁,又恰像台风扫寰宇),抒发了革命豪情,词作最后情调上扬,豪气干云,一扫陈旧阴霾,表现出英雄气概、领袖情怀和高尚情操。使得整首诗哀而不伤。《雨霖铃》则只有缠绵的儿女之情,让人读完之后满心惆怅。 ★2、我们还学过哪些描写离别的古诗词?与其他诗词相比,同是写别离,有何异同? 参考: 比如和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王维《送元二使安西》相比,李诗、王诗别友,多伤感、怅然;毛泽东词作境界更高,心胸更博大。 比如和王勃《 送杜少府之任蜀川 》相比,两首都在结尾表现了宽阔的心胸,都对未来的相聚有所希翼和宽慰对方,劝勉对方。 送元二使安西 王维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送杜少府之任蜀川 王勃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襟。 ★3、课后作业:背诵《贺新郎》这首词,读毛泽东其他诗词作品,了解伟人的不同侧面。预习本单元另外四首诗歌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也许》、《一个农家的暮》 教学要点:学生结合“导读”部分在诵读的基础上初步了解诗歌内容与情感。教师给予适当点拨。 《也许——葬歌》 问题探究: ★1、诗人以《也许》为题目,有什么含义?诗中多次重复“也许”一词,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参考:“也许”含有假设、不肯定的意思,由于作者深爱女儿,不愿意承认她真的死了,因此诗人以“也许”为题,想象中女儿死亡的事实,于是多次重复“也许”一词安慰自己,以寄托哀伤之情。? ★2、作者在诗中运用了哪些意象,这些意象的选择可以表达作者对亡女怎样的情怀?? 参考:诗人蕴藏的激情如地下的岩浆,奔突翻涌,时刻准备喷发。然而,诗人却极力控制这种激情,使它深深包蕴在每一个词句中和每一组意象中,成为诗作内在的情感动力。作者并不愿接受女儿已死的事实,只当它是睡着了。 ★3、作者在诗中有没有流露悲伤的感情?为什么?? 参考:诗中并没有直接流露出悲伤的感情。因为作者已把内心的悲痛化为对女儿的怜惜慈爱,所以诗中只流露诗人对女儿的关怀爱护,并没有让人直接感到内心中的悲伤哀痛之情。 《一个农家的暮》 问题探究: 1、这首诗写了一个小农家日常生活的三个画面,请你给这三个画面分别起个名字,另外说一说这个小农家有着什么特点?透过诗歌的文字,你感受到的妻子和丈夫分别是个什么样的人??? 参考:三幅图画:农妇夜炊土、农夫收工图和孩子观月图。(意思对即可)特点:这里的屋舍自然简单、拙朴温馨,这里的人际关系和谐美好、其乐融融,这里的生活闲适自足、温暖安康,这里的自然环境静谧清幽、纯净美妙。?? 妻子:?第一段“嫣红的火光”“殷红的脸”“闪红”的“青布衣裳”,透过“颜色”的处理,美化了诗境。我们情不自禁地要认定,这妻子的容貌是朴实、美丽的,这妻子的性情是温柔、贤淑的,这妻子的心地是善良的。??? 丈夫:透过“他从田里走回来”可以看到他是简朴、勤劳的,“便坐在稻床上/调弄着只亲人的狗”,以及踱到栏里去看牛,回过头问声“怎样了——/我们新酿的酒?”等“动作”的处理,也表现了他的温柔、善良与可亲,我们同时也认定这丈夫是强烈地关爱着这个家的。??? ★2、作者为什么把在军阀统治下的农村生活写得如此诗情画意??? 参考:这首诗写的是被诗人理想化了的农村生活。之所以这样写,也与作者此时在国外,思念头祖国、思念故乡的情怀有关。诗人以欣赏的态度,跳荡的旋律,便于表现欢快情绪的“阳”韵,描写一个农家的傍晚——年轻的女主人和她的丈夫、孩子,荡漾着幸福、和谐与欢乐的生活。它们都传达出了诗人对祖国农家生活的憧憬与向往。换言之,诗人是把自己浓郁的思国之情,寄托在这三种恬淡的农家之景的形象描绘之中的,从而造成了情与景融、意与境谐的优美意境,实现了其“于自然界中见到真处”的审美理想。?? 同时,许多知识分子在接受现代文明的同时,却又被现代文明无情地改造了,于是,异化了的自己都颇感失落,而安闲从容心态的失落,应该是一种最可怕的失落吧!因此,刘半农精心描绘的这些美好的画面,其重点不在展露小农生活的落后滞缓,而在寄托自我的心灵归宿,为自己寻找一片纯净的乐土。? ?3、结尾孩子们唱:“地上人多心不平,/天上星多月不亮。”你认为这话有什么深意吗??? 参考:这两句普通的江阴民谚,如果说单从孩子的口里唱出来的话,只能说明它是一种流传的歌谣,孩子只是把它哼唱出来。那么,从字面上,从传播的广度看,它代表大众的心声,对地上苍生的艰难生活的申诉。另外,也体现出诗人当时大力提倡写作民歌、儿歌,从各地方言中吸取精华用于诗歌创作的诗歌理念。??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秋歌——给暖暖》、《妈妈》 教学要点:学生结合“导读”部分在诵读的基础上初步了解诗歌内容与情感。教师给予适当点拨。 《秋歌——给暖暖》 整体感知 这的确是一曲秋天之歌。痖弦是那种“轻盈型”的诗人,正如这首诗,它是以轻盈的旋律、节奏和姿态步入我们的艺术想象的。实际上,也可以将它看做一首经过“剪辑”后的诗,线条由复杂归于简单,氛围由喧闹进入静谧,包括那七月、南国、北方、山径、寺院和秋天等,都显然呈现出极其单纯的品质来。 随着“落叶”“荻花”“砧声”“雁子”的陆续消失,“什么也没留下”的秋天似乎又要触动诗人伤感的神经,然而,诗歌最终却没有落入“悲秋”的俗套。因为秋天留下了“一个暖暖”,初读《秋歌──给暖暖》,还以为“暖暖”是一个“女孩”的名字。如果诗人写的不是寒暑交替季节变迁,而是写在秋天(自然的秋天或者人生的秋天)的一段人生经历甚至感情经历,当然可以把“暖暖”理解为诗人的一位“朋友”,从诗歌文本上直接解读,都完全是“合理的”。因此,诗要表达的东西,不是在诗内,而是在诗外,是在语言之外,或者是在你的想象之外。 痖弦是在古典诗词与西方现代主义、超现实主义总的背景下开始诗歌艺术追求的,在技巧和方法上具有一定的前卫性。“暖暖”的非特指性正是符合了诗歌的“无理而妙”。所谓“无理而妙”的“理”不过只指人类的理性逻辑而已。诗歌却正是由于超越这些理性逻辑而获得自己的生命,无理而有情,所以才妙。 诗中的“落叶”“荻花”“砧声”的消失和远去,“雁子”“秋空”和“十四行”的联想,无一不指向一种对美好事物的甜美回忆。在甜美的情感回味之余,固然也难免某种沧桑之变的感叹。然而,一切皆因“只留下一个暖暖/一切便都留下了”。常规的音乐性与非常规的“诗家语”形成鲜明对比,也增加了这首诗的艺术效果。这首诗还具有古典韵味,特别是第三个诗节中的语言和意象,显示出诗人深厚的古典诗歌修养。 华兹华斯说诗是宁静中的回忆。读这首诗时,引导学生对美好事物回忆,什么是变和不变,什么是短暂与恒久,什么是爱情的真谛等等,便都会得到诗意的解答。 问题探究 ★1、怎样理解诗歌中的“暖暖”这个意象?(学生根据自己对诗歌的理解可以各抒己见) 参考:我们知道诗歌中出现的人名作为特指词已经被虚化了,超出了其原来有的确指意义,而具有了词语的审美意义。从题目《秋歌──给暖暖》看,暖暖是谁?芳龄几何?我们都不知道,但这丝毫不影响我们对诗歌的理解,重要是“暖暖”这个名字带来的女孩子气息,给人温暖备至的暗示信息。“暖暖”在此成了诗人的抒情对象──“情人”的一个表象符号,跟“给XX”没有什么本质的不同,但“XX”作为名字的代码太抽象,远不如具体的名字给人们以真实感和暗示性。《秋歌──给暖暖》一诗中,“秋天”跟“暖暖”不断形成对照和反差,“秋天,秋天什么也没留下/只留下一个暖暖/只留下一个暖暖/一切便都留下了”,一个暖暖便够了,可以敌过一切秋风的肃杀,抵挡一切寒意的侵袭。“一个”对应着“一切”,这“一个”就足以覆盖诗人全部的心灵诉求和愿望。诗歌通过对“消失”与“留下”的情感反差的生动刻写,艺术地表现了暖暖在主人公心目中无法替代的“神圣”地位。无疑,留下的“暖暖”是一份向往、一份情怀。 ★2、富有意味的意象组成了怎样的境界? 参考:中国传统诗歌在数千年的演变中留下了一批具有意象定位的词语,它们具有约定俗成的审美语感,并渗透于诗人与读者共同建构的诗歌审美意识内,这一类词语具有意象定位的作用,意象定位化了的词语,是长期文化心理特别是审美文化心理在它们身上积淀的结果。新诗以口语为核心的语言系统中,吸纳意象定位的一批旧诗词语,是新诗语言建设中的一项重要策略。这首诗中的意象“落叶”“荻花”“砧声”“辽夐”“雁子”等都是能见物起兴,显示秋天的荒芜伤感情绪的。比如最明显的“砧声”,在秋暮的江边传来的“砧声”,因为历代名诗的借用和名诗中所寓的游子漂泊之哀,使这个词有了非常明显的意象定位。 语言品味 “暖暖”可以说是诗人生造的词语,也可以说诗人改变了这个本来是形容词的词性,如“暖暖的春天”,在本诗中还有名词的性质。“暖暖”可以产生“通感”,强烈地刺激人的触觉和听觉,从声音上和温度上都给人以温馨的感觉。诗又一咏三叹地“强化”这种感觉。特别是它形成的“节奏”是这首诗的一大特点。重叠的句式读来就像歌曲一般上口,和他许多诗歌一样带有民谣味儿,能够延宕情绪的弥漫时间。 诗是最精练的语言艺术,最忌讳词语重复,这首诗却出现了五个“暖暖”(题目中一个诗中四个,诗中的四个恰好与一年四季暗合)十个“暖”(与人类的最高理想“十全十美”暗合)。一、二两个诗节都用“暖暖”作为一个诗句结尾,两个“独立”的“暖暖”极大地强化了它的效果。最后两个诗节采用了诗歌创作中的“顶真”技法,“只留下一个暖暖”是第四个诗节的结尾,也是第五个诗节的开头,不仅增加了诗的音乐性,还强化了主题:秋歌即是“暖暖”,“秋”的特点是“暖”,给人的也是“暖”。 《妈妈》 整体感知?: 这是一首非常有特色的写母亲的诗歌。以农村生活为题材的诗歌很容易从农村的的生活细节写起,江非的《妈妈》则从现代文明的视角写妈妈。? 这首诗采用“妈妈,你见过……吗?”对话的语气展开,在妈妈与我之间设计几个提问的排比句式,他明明知道妈妈没有见过地铁、电车、玛丽莲·梦露的照片,对飞机、钞票的概念也止于“天上的一只白雀”和少量的纸币,诗人再用陈述句将这些事物一一解释和纠正,他的解释和纠正恰恰反映了诗人对现代文明的印象,他必须以妈妈能够理解的生活常识做解释,飞机是“落在地上的十间大屋”那么大,点钞机和印钞机像“门前的小河一样”,“地铁在地下”,“电车有辫子”,“梦露也是个女人她一生很少穿裤子”。妈妈对现代文明的印象看似滑稽、可笑,但这些形象的说法暗示出妈妈生活的窘迫和视野的局限。? 全诗20句有15句写现代文明,只有5句写妈妈的生活状态,因为在现代文明普遍地进入人们的视野,它就与乡村世界产生较大的差距,乡村的境遇就变得日益逼仄。现代文明已经进入并占据了乡村青年一代的意识,致使他们以现代文明的视角反观乡土生活。? 然而,这些虚幻的描述对妈妈来说并不重要,她更关心的是生计,是在天黑之前能更多地背回些柴火。“你第三次背回的柴火/总是比前两次高得多”,这一句诗真切地表达了为自己的家庭任劳任怨地操劳的贫困地区的母亲形象。? 问题探究?: ★1、怎样理解“梦露也是个女人她一生很少穿裤子”?? 参考:同样是女人,玛丽莲·梦露作为都市女性的代表,她们可以尽情享受青春,展示生命的美丽,有自己的事业,过着舒适而尊贵的生活。她们是都市文明的受益者。妈妈是一个偏僻山村长大的中年女性,忍受生活的磨难而默默操劳,妈妈的视野只局限于眼前的生活和生命状态,她的乡村就是她的整个世界。她虽然生活在21世纪,但是外边的世界对她来说依旧是隔绝的,她属于农耕时代。妈妈是广大偏远农村贫穷、劳作的母亲形象的代表。?2、 ★2、诗人怎样表达对妈妈的感情?? 通过对妈妈背柴的细节描写“你第三次背回的柴火/总是比前两次高得多”。诗人对妈妈表达发自内心的理解和敬爱,妈妈操持着一家人的衣、食、住、行。民以食为天,食即柴、米、油、盐,也就是说拾柴是家庭生活重要的部分,而在现代化如此发达的今天,当城市里的人们面对各种炊具眼花缭乱的时候,妈妈还用着最原始的方法,以柴为炊。作为接受过现代文明的诗人,通过两种文明方式的对比,内心充满无限的感慨和辛酸。从而在内心深处感到妈妈身上闪烁的人性光辉。? ?? 【参考答案】 1.A(现代诗歌包括新诗和现代人写的旧体诗词)。 2、①拟人②拟人③象征④比喻。 3、.D 解析:把.“历史也不过是/脚下一条流去的小河”,这实际上就是稻束“低着沉思”的内容。显然不恰当。整首诗出现的形象以及有关形象的感受,都是诗人“我”心中所想,眼中所见。它本是诗人的旁白,不能理解为“稻束”沉思的内容。 4.D解析:“肩荷着那伟大的疲倦”一句中的主题只能是“你们”即稻束。虽然那伟大的疲倦的主体式劳动者母亲,但肩负着这种伟大的疲倦的却是母亲劳动的结晶稻束。 5、“鸦背驮着夕阳,/黄昏里织满了蝙蝠的翅膀”——这是黄昏的写照;“鹅黄到古铜色的菊花”——这是秋的标志。诗人偏爱浓重的色彩,如“白石的坚贞”、“蝙蝠的翅膀”、“招展的国旗”、“古铜色的菊花”,等等。众多的意象散发出文明古国的古色古香的气息,它们所织就的一幅幅画面是那样绚烂多采:白石,青松,大海,一簇簇菊花。 6.一个“驮”字,一个“织”字,动词用得奇崛,却十分传神,使诗的画面极富动感。 7.“记着我的粮食是一壶苦茶”这一句,除了暗示诗的抒情主人公的身份是一个在书斋里的书生,并且是一个偏爱民族文化传统的诗人之外,还因为有了一个“苦”字,使得全诗平添了一一番苦涩之感。诗中倾注了他对祖国、历史、文化和山川的热爱,质言之,突现了他的爱国主义理想(诗中“我爱一一幅国旗在风中招展”即是明证),这种理想的炽热与现实的冷酷所形成的反差无疑使诗人的抒情含有些许苦涩。如同《口供》对浓重色彩的追求,对民族文化传统的偏爱,对爱国理想的向往,它们全都流泻于《死水》这部诗集的诗行内,可以说,它的苦涩也是《死水》这部诗集情感的底色。 8.(参考)在震耳欲聋的咆哮声中,滔天的狂浪裹挟着凶猛的来势,一次又一次地扑向水中的礁石,似乎要把它碎尸万段,碾成齑粉;又似乎要把它连根拔起,砸向深渊。 9.在《礁石》一诗中,诗人把他对生活的独到思考熔铸于“礁石”这一象征性的形象之中,不仅使礁石人格化,而且赋予礁石以“弦外之音”和“象外之旨”,从而大大增强了作品的艺术感染力。 10.灾难沉重的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经历了多少次外敌的入侵,尤其是近代史上的鸦片战争,八国联军占领北京,现代史上的日本侵华,等等。强盗们总是一次又一次地挥舞屠刀,妄图征服中国,但是,中国人民并没有被吓倒,被屈服,而是奋起迎敌,经过艰苦卓绝的斗争,终于使中华民族傲然屹立在世界的东方。

【点此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