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45分钟 满分:60分) 1.下列语句中加点的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必非天下之人情所欲居也  居:接受。 B.好逸恶劳,亦犹夫人之情也 恶:厌恶。 C.其逐利之情,不觉溢之于辞矣 溢:洋溢 D.岂设君之道固如是乎 是:这样。 解析 C项,“溢”的意思是“流露”。 答案 C 2.下列各句中词类活用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3分) 例句:离散天下之子女 A.独私其一人一姓乎 B.必千万于天下之人 C.屠毒天下之肝脑 D.名之为独夫 解析 例句和C项均为使动用法。A项为形容词作动词;B项为名词作动词;D项名词作动词。 答案 C 3.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与现代汉语中的意思不相同的一项是 (  )(3分) A.有生之初,人各自私也 B.亦犹夫人之情也 C.传之子孙,受享无穷 D.古者天下之人爱戴其君 解析 B项,“夫人”在这里指一般人,普通人。 答案 B 4.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而”,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①天下有公利而莫或兴之 ②不以一己之利为利,而使天下受其利 ③夫以千万倍之勤劳,而己又不享其利 ④量而不欲入者,许由、务光是也 ⑤初不欲入而不得去者,禹是也 ⑥始而惭焉,久而安焉 ⑦凡君之所毕世而经营者,为天下也 ⑧然则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 A.①③⑤/②/④/⑥/⑦/⑧ B.①②③⑤/④/⑥/⑦/⑧ C.①③⑤/②④/⑥⑧/⑦ D.①②③/⑤⑦/④⑥/⑧ 解析 在所有分组中,A项正确,①③⑤连词,表转折;②连词,表并列;④连词,表顺承;⑥用在表时间的词之后,补充音节;⑦连词,表修饰;⑧与“已”连用,表限制语气。 答案 A 5.下列语句中,从句式角度看,不同类的一项是 (  )(3分) A.有生之初,人各自私也,人各自利也 B.有人者出,不以一己之利为利,而使天下受其利 C.初不欲入而不得去者,禹是也 D.凡君之所毕世而经营者,为天下也 解析 B项是一般陈述句,其余三句为判断句。 答案 B 6.填空。(2分) 《原君》的作者是________,其主要作品有《明夷待访录》,是明末清初伟大的启蒙主义________、学问家。 答案 黄宗羲 思想家 阅读文本选段,完成7~11题。 后之为人君者不然。以为天下利害之权皆出于我,我以天下之利尽归于己,以天下之害尽归于人,亦无不可。使天下之人不敢自私,不敢自利,以我之大私为天下之大公。始而惭焉,久而安焉,视天下为莫大之产业,传之子孙,受享无穷。汉高帝所谓“某业所就,孰与仲多”者,其逐利之情,不觉溢之于辞矣。 此无他。古者以天下为主,君为客,凡君之所毕世而经营者,为天下也。今也以君为主,天下为客,凡天下之无地而得安宁者,为君也。是以其未得之也,屠毒天下之肝脑,离散天下之子女,以博我一人之产业,曾不惨然,曰:“我固为子孙创业也。”其既得之也,敲剥天下之骨髓,离散天下之子女,以奉我一人之淫乐,视为当然,曰:“此我产业之花息也。”然则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向使无君,人各得自私也,人各得自利也。呜呼!岂设君之道固如是乎? 古者天下之人爱戴其君,比之如父,拟之如天,诚不为过也。今也天下之人怨恶其君,视之如寇雠,名之为独夫。固其所也。而小儒规规焉以君臣之义无所逃于天地之间。至桀、纣之暴,犹谓汤武不当诛之,而妄传伯夷、叔齐无稽之事,使兆人万姓崩溃之血肉,曾不异夫腐鼠。岂天地之大,于兆人万姓之中,独私其一人一姓乎?是故武王圣人也,孟子之言,圣人之言也。后世之君,欲以如父如天之空名禁人之窥伺者,皆不便于其言,至废孟子而不立,非导源于小儒乎? 7.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凡君之所毕世而经营者   经营:筹办,谋划。 B.此我产业之花息也 花息:利息,利润。 C.视之如寇雠,名之为独夫 寇雠:强盗,仇敌。 D.非导源于小儒乎 导源:引导出来。 解析 D项,“导源”的意思是“出自、来自”,“从……开始”。 答案 D 8.下列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3分) A. B. C. D. 解析 A项,都是介词,把。B项,①代词,的人;②用在表时间的词语后,补充音节。C项,①助词,的;②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D项,①动词,是;②介词,替。 答案 A 9.下列语句编成四组,全部是黄宗羲得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观点的依据的一项是(  )(3分) ①以我之大私为天下之大公 ②其逐利之情,不觉溢之于辞矣 ③屠毒天下之肝脑,离散天下之子女,以博我一人之产业 ④凡天下之无地而得安宁者,为君也 ⑤以奉我一人之淫乐,视为当然 ⑥向使无君,人各得自私也,人各得自利也 A.①②④ B.②⑤⑥ C.①③⑤ D.②④⑥ 解析 ②是对刘邦无耻言行的批评,不能视为依据。⑥是假设没有君主的情况,也不能成为依据。排除这两项即可。 答案 C 10.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作者认为正是由于后世的君主“以君为主,天下为客”,结果使得天下因为君主的原因出现了种种不安宁的情况。 B.后世的君主,在争夺天下时,“屠毒天下之肝脑,离散天下之子女”,丝毫不感到内疚,反而用“创业”来掩饰。 C.黄宗羲拨开了笼罩在帝王头上的光环,指出了后世君主的贪婪和罪恶,直斥“然则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 D.作者把批判的矛头不仅指向封建帝王,还指向那些墨守忠君腐朽观念的浅陋的小儒们,表现了对儒家思想的批判。 解析 D项,说法错误,作者只是批判浅陋无知的“小儒”,并不是对整个儒家思想的否定。 答案 D 11.把文中画横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11分) (1)其逐利之情,不觉溢之于辞矣。(4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呜呼!岂设君之道固如是乎?(3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岂天地之大,于兆人万姓之中,独私其一人一姓乎?(4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在所给的三句话中,翻译的重点是文言实词和句式。第(1)句重点是“溢”与“辞”;第(2)、(3)句重点是反问句式“岂……乎”与“独……乎”。 答案 (1)他那追逐利益的心情,不知不觉充分表露于言辞之间了。 (2)唉!难道设立君主的道理原来会是这样的吗? (3)难道天地这么大,在千千万万的老百姓当中,单单偏爱君主那一人一家吗?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15题。 明主之道,如有若之应宓子也。人主之听言也美其辩,其观行也贤其远。故群臣士民之道言者迂弘,其行身也离世。 宓子贱治单父。有若见之曰:“子何臞①也?”宓子曰:“君不知贱不肖,使治单父,官事急,心忧之,故臞也。”有若曰:“昔者舜鼓五弦、歌《南风》之诗而天下治。今以单父之细也,治之而忧,治天下将奈何乎?故有术而御之,身坐于庙堂之上,有处女子之色,无害于治;无术而御之,身虽瘁臞,犹未有益。” 楚王谓田鸠曰:“墨子者,显学也。其身体则可,其言多而不辩,何也?”曰:“昔秦伯嫁其女于晋公子,令晋为之饰装,从衣文之媵七十人。至晋,晋人爱其妾而贱公女。此可谓善嫁妾,而未可谓善嫁女也。楚人有卖其珠于郑者,为木兰之柜,薰桂椒之椟,缀以珠玉,饰以玫瑰,辑以翡翠。郑人买其椟而还其珠。此可谓善卖椟矣,未可谓善鬻珠也。今世之谈也,皆道辩说文辞之言,人主览其文而忘有用。墨子之说,传先王之道,论圣人之言,以宣告人。若辩其辞,则恐人怀其文忘其直,以文害用也。此与楚人鬻珠、秦伯嫁女同类,故其言多不辩。” 宋王与齐仇也,筑武宫。讴癸倡,行者止观,筑者不倦。王闻,召而赐之。对曰:“臣师射稽之讴又贤于癸。”王召射稽使之讴,行者不止,筑者知倦。王曰:“行者不止,筑者知倦,其讴不胜如癸美,何也?”对曰:“王试度其功。”癸四板,射稽八板;扌適③其坚,癸五寸,射稽二寸。 夫良药苦于口,而智者劝而饮之,知其入而已己疾也。忠言拂于耳,而明主听之,知其可以致功也。 (节选自陈奇猷《韩非子新校注》) 【注】 ①臞:同“癯”。②板:筑墙的夹板,此处用作计量单位。③扌適:此处指用尖锐之物插入墙中以检测墙的坚实度。 12.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有处女子之色,无害于治  害:妨害。 B.其身体则可 体:实践。 C.讴癸倡,行者止观 倡:倡导。 D.王试度其功 度:衡量。 解析 C项,“倡”通“唱”,唱歌。 答案 C 1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3分) A. B. C. D. 解析 A项,都是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B项,①第三人称代词,它的,它们的;②第一人称代词,自己的。C项,①表假设,那么;②表转折,却。D项,①连词,表比较;②介词,和,与。 答案 A 14.下列各句对文章的阐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韩非子在本文中阐述了“明主之道”,他指出,作为“明主”,—个重要的方面是治国有“术”,而不在于事必躬亲。 B.在作者看来,“舜鼓五弦、歌《南风》之诗而天下治”以及,“人主之听言也美其辩”都是治国有“术”的表现。 C.韩非子认为,君主“听言观行”,应注重其“功”“用”,而不应被事物的种种表象迷惑,去追求不切实用的东西。 D.文中作者连用三个有关进言的事例说理,进言者有若的论“治”、田鸠的谈“文”和讴癸的说“讴”都极为生动。 解析 B项,“人主之听言也美其辩”不是治国有“术”的表现。 答案 B 1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1分) (1)身虽瘁臞,犹未有益。(3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从衣文之媵七十人。(4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知其入而已己疾也。(4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第(1)句中,“虽”译为“即使”,表让步;“瘁”,憔悴;“臞”,消瘦。“瘁臞”两字均有“瘦”这层意思。第(2)句中,“从”有使动意味;“衣”为动词,穿着;“文”,取其本义,线条交错的图形,花纹,此处是指有花纹和图形的衣服,即华丽的衣服。“媵”译为“陪嫁的侍妾”。第(3)句,“其”,指示代词,代前文“良药”。“入”,“喝下”之意。“已己疾”,译为“使自己的病治好”。 答案 (1)即使身体劳累、消瘦,还是没有什么益处。 (2)使七十个穿华丽衣服的陪嫁女子跟随。 (3)知道把药喝下去以后自己的病能痊愈。 【参考译文】 英明君主的治国原则,就像有若回答宓子时所说的那样,治国要有术。君主听取言论时,欣赏说话人的口才;君主观察行动时,赞赏他们的远离实际。所以群臣、士人、百姓讲话都深远阔大,行为也远离实际。 宓子贱治理单父这个地方,有若来拜见他,说:“您为什么瘦了?”宓子贱说:“国君不知道我没有才能,让我治理单父,政事紧急,心里忧虑,所以瘦了。”有若说:“从前虞舜弹奏五弦琴,歌唱《南风》之诗,天下就太平了。现在单父这样小,治理它还忧虑,治理天下将怎么样呢?所以掌握术来统治国家,身子坐在朝廷里,脸上有少女的红润气色,对治理国家没有什么妨害;不掌握术而治理国家,即使身体劳累、消瘦,还是没有什么益处。” 楚王对田鸠说:“墨子,是声名显赫的学者。他亲自实践是可行的,但是他的言论却多而不动听,这是为什么?”田鸠说:“从前秦伯把女儿嫁给晋国公子,让晋国修饰打扮他的女儿,使七十个穿华丽衣服的陪嫁女子跟随。到了晋国,晋国人喜欢陪嫁的女子而看不起秦伯的女儿。这可以说是善于嫁妾,不能说是善于嫁女。楚国有个人到郑国去卖珠子,做了一个木兰的匣子,匣子又用肉桂和花椒熏过,用珠子和宝玉点缀,用玫瑰来装饰,积聚起绿色的翡翠。郑国人买了他的匣子却退还了他的珠子。这可以说是善于卖匣子,不可以说是善于卖珠子。现在世上的言论,都说一些漂亮动听的话,君主只看到他的文辞华丽却忘记了它是否有用。墨子的学说,传播先王之道,论述圣人之言,以宣示人们。如果修饰他的言辞,担心人们就会流连于文采而忘记了它的价值,因为言辞而损害了实用。这和楚国人卖珠子、秦伯嫁女儿是同类的事,所以他的言论虽多却并不动听。” 宋王和齐国作对,修筑武宫。一个名叫癸的歌手唱着歌,行人停下来观看,修筑的工人不知疲倦。宋王听说此事,就召见歌手癸并赏赐他。歌手癸回答说:“我的老师射稽唱得比我还好。”宋王召见射稽让他唱歌,行人不停步,修筑的人感到疲倦。宋王说:“行人不停步,修筑的人感到疲倦,射稽唱得不如你好,这是为什么呢?”歌手癸回答说:“您可以检查一下我们的功效。”癸唱歌时修筑的人只筑了四板,而射稽唱歌时却筑了八板;检查墙的坚度,癸唱歌时筑的墙能戳进去五寸,射稽唱歌时修筑墙能戳进去二寸。 良药苦口,可聪明的人都鼓励自己喝下去,知道把药喝下去以后自己的病能痊愈。忠言逆耳,可英明的君主却愿意听取,知道它可以达到功效。

【点此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