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句小专题 “一面与两面句”的辨析 自从高考语文考了“前面只有一面而后面有两面”或“前面有两面而后面只有一面的句子”后,许多模拟试题都据此设计。不少同学由于受思维定势所驱,一碰到这样的试题就判错。其实,这样的句子不一定都错,有的是可以成立的。例如: (1)在社会交际中,无论个人还是组织,在公众中,的信誉度是决定交际能否成功的关键。 (2)有关专家指出: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企业的经营效率将决定企业在竞争中能否立于不败之地。 (3)选择什么样的角度来议论,往往能决定一篇文章的优劣。 (4)复试在一星期后举行,录取与否将决定他的一生。 (5)要不要打击恐怖主义?在打击恐怖主义时能不能侵犯他国主权?对这两个问题我国政府表明了自己的立场。 (6)是否能很好地执行教学大纲上的规定的内容,已成为衡量教学质量的一个十分重要的标准。 (7)我确实有能力提升一般人的英文程度,但能否做到却取决于学习者对我的支持度。 这七例都有一面和两面共存的情况,但都无语病。例(1)——例(3)前面只说了一面:例(1)为“在公众中的信誉”,例(2)为“企业的经营效率”,例(3)为“选择什么样的角度”;后面却讲两面:例(1)是“能否成功的关键”,例(2)是“能否立于不败之地”,例(3)是“一篇文章的优劣”。为什么它们可以对应呢?因为前面的一面一例(1)的“在公众中的信誉”,例(2)的“企业的经营效率”,虽然字面上只有一面,但由于没有把话说死,所以实际上可以作两面理解:“信誉度”有高或低两面,“经营效率”也有高或低两面。因此,它们可以和后面的“能否”对应。例(3)的“选择什么样的角度”的“角度”更可作两面理解,如“恰当”或“不恰当”,当然能和后面的“优劣”对应了。 例(4)——例(6)后面只说了一面,例(4)是“决定他的一生”,例(5)是“表明了自己的立场”,例(6)是“衡量教学质量”,例(7)是“对我的支持度”。它们之所以能和前面的两面——分别为“录取与否”,“要不要打击”和“能不能侵犯”,“是否能很好地执行”,“能否做到”对应,也是因为它们可以作两面理解:“一生”的成就有大或小,“立场”有赞成或反对,“质量”有好或坏,“支持度”有高或低。 而历年的一些高考题和前后不对应的病句,则不同。例如: (8)机器质量的好坏是保证生产安全的一个重要条件。(1995年上海卷第3题的A句) (9)我们能不能培养出“四有”新人,是关系到我们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大事,也是教育战线的根本任务。(1996年全国卷第7题的B句) (10)文艺作品的好坏,不在于它用了一大堆华丽的词,用了某一行业的术语,而在于它的词语用得是地方。(2004年福建卷第5题的c句) (11)投资环境的好坏,服务质量的优劣,政府公务人员素质的高低,都是地区经济健康发展的重要保证。(2004年全国卷(Ⅳ)第6题的A句) (12)判断一条广告语好坏的依据,不仅在于文字精致,构思巧妙,还要在于符合群众的文化背景、历史传统。 (13)形成壮观的流星雨,取决于彗星残留物质的多少和地球大气层的厚薄条件。 (14)抓好教育和青少年的思想工作,直接关系到我们实施科教兴国战略能否取得成功,关系到我国社会主义建设能否取得成功,大家都要从这样的高度来认识问题,开展工作。 众所周知,例(8)——例(10)这几道高考题都有毛病。为什么呢?前面说了两面,而后面只讲了一面。例(8)为“保证生产安全”,例(9)为“是关系到我们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大事,也是教育战线的根本任务”,例(10)为“它的词语用得是地方”,例(11)为“都是地区经济健康发展的重要保证”,且把话说死了,以致不能作两面理解,因此不能对应。例(12)的病症与此相同。例(13)例(14)则是后面说了两面,而前面只讲一面。例(13)是“形成壮观的流星雨”,例(14)是“抓好教育和青少年的思想工作”,且把话说死了,以致不能作两面理解,因此有语病。 如何改正这类病句呢?苏培成先生在他主编的《语言病例分析》一书中先举了这样几个病例: (1)农村干部和社员思想上还有疑虑,担心我们的政策会不会再变,心里不踏实。 (2)搞好四化建设,决定于我们学习的好坏。 (3)打击经济领域里犯罪活动的斗争,是一场腐蚀反腐蚀的斗争。 然后分析道:例(1)“要把‘不会’二字去掉”;例(2)“前边是单方面的,后面是两方面的,前后不搭配,应在‘搞好’前加‘能不能…;例(3)“只能说‘是一场反腐蚀的斗争’”。由此可见,改正的方法有二:或者把两面改成一面,或者把一面改成两面。 高考语文“病句题”汇总 纵观2006年17套高考语文卷,“病句”考点依然是考查的重点和热点 。 一、词序不当 主要指中心词前面的多个修饰语次序不当,或句群中多个成分的语序不当。如:“2006中国沈阳世界园艺博览会”是世界园艺博览会历届占地面积最大、活动最丰富、演艺最精彩的一次盛会。(辽宁卷) “历届”要放在“世界园艺博览会”之前。 二、重复赘余 重复赘余,是备受高考命题人青睐的一种病句类型,由于一些“赘余”是习惯使然,常具极大迷惑性,故要仔细分辨。如:不少学生偏食、挑食、导致蛋白质的摄入量偏低,钙、锌、铁等营养素明显不足,营养状况不容令人乐观。(全国卷II) “乐观”是使人高兴,“令人”多余。 三、成分残缺 指句子成分不符合省略条件而省掉,或缺少必要的成分,以致结构不完整。如:①天津市为大部分农民工办理了银行卡,建立工资“月支付,季结算”,维护了广大农民工的合法权益。(全国卷II) ②由于适当的温度有助于化学反应速度,工期将选在气温较高的5、6月份。(重庆卷) ①句,“建立”后缺少宾语中心词,要补充“制度”等一类的词。②句,“速度”后缺少谓语中心词,应为“有助于化学反应速度的提高”。 四、搭配不当 主要指主宾不搭配、主谓不搭配、述宾不搭配、附加成分和中心词不搭配等情况。如: ① 中央财政将逐年扩大向义务教育阶段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免费提供教科书,地方财政也将设立助学专项资金。(全国卷I) ②六年间,我国航天技术完成了从单舱到三舱,从无人到有人,从“一人一天”到“两人五天”的进步。(安徽卷) ③新牌坊立交桥的建成将大大缓解交通高峰期的堵车问题。(重庆卷) ①句,“扩大”与“提供教科书”搭配不当。②句,“完成”与“进步”搭配不当,“完成”可改为“实现”。③句,“缓解”与“问题”搭配不当。 五、表意不明 表意不明,主要包括两种情况:一是歧义,二是费解。如: ①提高早餐质量十分重要,早餐营养应提供占人体每天所需总量三分之二的维生素和矿物质,因而我们对待早餐一定不要马虎。(四川卷) ②曾记否,我与你认识的时候,还是个十来岁的少年,纯真无瑕,充满幻想。(浙江卷) ①句,“每天所需总量三分之二的维生素和矿物质”有歧义,该分句可改为“早餐应提供占人体每天所需的维生素和矿物质总量三分之二的营养”。②句,“十来岁的少年”是“我”,还是“你”?有不同理解。 六、结构混乱 结构混乱,主要有四类:两句混杂,藕断丝连,中途易辙,反客为主。如: ①那几天阴雨连绵,造成他家住的平房因年久失修而大面积漏雨,屋内连个下脚的地方都没有,妻子只在这时才写信向他发一两句牢骚。(四川卷) ②打开莎士比亚戏剧集,如同打开百宝箱,使人眼花缭乱,处处进发出智慧的火花,闪现着艺术的光芒。(天津卷) ③去年入冬以来,少数目无法纪的人,任意偷窃、哄抢电线电缆厂大量物资,损失在百万元以上,目前警方已经立案侦查。(江苏卷) ①句,要么是“阴雨连绵”“平房……漏雨”,要么是“连绵的阴雨”“造成……漏雨”。②句,另起炉灶,后两个句子不能承载前面的主语,加上“戏剧集”才能使句意明确。③句,中途易辙,“损失在百万元之上”与前面句子的主语不一致。 七、不合逻辑 不合逻辑,主要指的是句子的意思在事理上说不过去。常见的逻辑语病有自相矛盾、不合事理、强加因果、主客倒置等。如: ①这家老字号食品厂规模不大,但从选料到加工制作都非常讲究,生产的食品一直都是新老顾客倍受信赖的。(全国卷I) ②英国一本杂志编的《野性大地》,摄影质量令人惊异,打开扉页那七八幅跨页图片,如同名角亮相,开场便一鸣惊人。(北京卷) ①句,是“产品”备受信赖,而不能说是“顾客”备受信赖,这里错用了被动句,应为“倍受新老客户信赖”。②“杂志编的”从事理上说不过去,只能是“杂志社”编的。

【点此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