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人对酌山花开,一杯一杯复一杯。我醉欲眠卿且去,明朝有意抱琴来。 鉴赏指引:开篇就写当筵情景。盛开的“山花”增添了环境的幽美,对酌者又是意气相投的“幽人”。此情此境,事事称心如意,于是乎“一杯一杯复一杯”地开怀畅饮了。次句接连重复三次“一杯”,不但极写饮酒之多,而且极写快意之至。由于贪杯,诗人许是酩酊大醉了,玉山将崩,于是打发朋友先走。“我醉欲眠卿且去”,话很直率,却活画出饮者酒酣耳热的情态,也表现出对酌的双方是“忘形到尔汝”的知交。尽管颓然醉倒,诗人还余兴未尽,还不忘招呼朋友“明朝有意抱琴来”呢。此诗表现了一种超凡脱俗的狂士与“幽人”间的感情,诗中那种随心所欲、恣情纵饮的神情,挥之即去、招则须来的声口,不拘礼节、自由随便的态度,在读者面前展现出一个高度个性化的艺术形象。 文言读吧 且告曰:“凡吏于土者,若知其职乎?(你知道地方官的职责吗)盖民之役,非以役民而已也(他们是百姓的仆役,而不是奴役百姓的)。凡民之食于土者,出其什一佣(雇佣)乎吏,使司平于我也(目的是要官吏公平地为自己办事)。今我受其值怠其事者(现在的官吏拿了百姓的钱,而不好好给百姓办事的),天下皆然。岂惟怠之,又从而盗之。向使佣一夫于家,受若值,怠若事,又盗若货器,则必甚怒而黜罚之矣。以今天下多类此,而民莫敢肆其怒与黜罚者,何哉?(现在的官吏大多是像这样的,而百姓却不敢像对待怠工又偷东西的仆人那样,尽情发泄自己的愤怒和驱逐责罚他们,这是什么原因呢?)势不同也。势不同而理同,如吾民何?有达于理者,得不恐而畏乎!(懂得这个道理的人,能不感到害怕而有所警惕吗!)” 《送薛存义序》柳宗元 大家文坊 独立问天 距离我们今天500多年前的意大利佛罗伦萨,是一个神奇的摇篮。在十五六世纪整个社会发生剧烈变革的时候,它却温柔地摇动着,将它怀抱里的孩子一个个养育成顶天立地的巨人。 真不可想象,文艺复兴前期的几乎所有文学艺术巨匠,从但丁到彼特拉克、薄伽丘以及马基雅维里、米开朗琪罗,他们都诞生在佛罗伦萨。这座城市一时间群星璀灿,耀眼的光芒远远穿透这座小城,播撒到全世界。 但现在不同了——文艺复兴已经从意大利席卷到了欧洲人的中部与西部。看,又一位巨人诞生了,他的故乡在波兰。 波兰的哥白尼后来举世闻名——他是天文学史上首先提出“日心说”的人。在此之前,欧洲的人们普遍信奉教会所宣传的“地心说”,即地球静止不动,是宇宙的中心。这一理论统治了欧洲1500多年,作为妇孺皆知的常识,它牢固不破。但此刻,哥白尼发表了一个石破天惊的见解,他宣称:太阳才是中心,地球围绕着太阳不停地旋转。 哥白尼的故事是所有读过中学历史课本的人都知道的。所以,我们在这里所讲的,应当是那些不被许多人知道的事。 1512年哥白尼买下了波兰弗洛恩堡西北角那座墙体斑驳的古老箭楼。在此之前,他的科学研究已经证明了地球在运动这一理论,并由此打开了 “地心说”的缺口。这一些划时代的科学发现都发生在1500年到来之前。当他独守箭楼每夜遥望星空观测天体时,时间已经从1500的刻度上向前迈动了十几年。 这十几年他在想些什么呢? 时间飞快地移动着。在哥白尼的箭楼上,时间每过去一天,都意味着地球自转了一圈。而箭楼之外,事情却不是这样的。人们依然相信,太阳正围绕着我们的地球不停地旋转。 30年就这样过去了——哥白尼在箭楼上守过了30年。当然,这期间他干了许多事情:他通宵达旦地观测天象,不论春夏秋冬寒来暑往,积累了大量资料;他还写了一部书《天体运行论》,系统阐述了“太阳中心说”。显然,这本书是将震动整个欧洲的。准确地说,《天体运行论》应当是在1536年完成的,但哥白尼没有将它拿去公开发表。1540年,这本书经过了最后一次修改,但哥白尼仍旧没有把它拿去发表——“由于害怕教会的迫害,他一直未敢公开发表”,几乎所有的历史教科书上都写着这句话。 我们不能想象一位科学家不能将自己发现的真理公诸于世的痛苦。但此刻,哥白尼正在经受这样的折磨。他默守一个伟大的秘密,一个日后将成为地球上所有人都引以为常识的秘密,度过了1540年最后的时光。 应当说,1540年的哥白尼已经感到自己身心的憔悴了。他将所有的事宜托付给他唯一的学生,雷提斯卡。这个年轻人似乎具备一丝勇气,他将老师的手稿送往纽伦堡,交给朋友奥西安德出版。这之后,他便逃走了——他深信哥白尼的学说将招来灾难。 奥西安德不愧是一个善于折衷的人。这位牧师在手稿前面塞进了一篇怯懦的序言,这序言完全改变了作者的主张,否认了哥白尼的理论,却使牧师逃脱了被惩罚的结局。 1543年5月,哥白尼在病榻之上收到了《天体运行论》的样书,这时,他那一双用来遥望星空的眼睛已经失明了。他用手摸了摸书的封面,便与世长辞。 在生命的最后一刻,一颗灵魂终于得到了抚慰。 但我们在这里要说的,却是独行者所需要的勇气。文艺复兴养育了巨人们独立思想的个性,惟有凭借这个性,16世纪的天空之下,才有了那一束如此深邃的仰望苍穹的目光。但是,当一个勇敢的真理发现者终于怯懦时,我们就知道,与一个社会大多数的人所持定的思想相抗争,需要付出多大的代价! 伴读引思: 1.作者通过对哥白尼的理论的问世过程的叙述,说明了什么道理? 2.哥白尼及与他的著作问世有关的几个人的行为中得到哪些人生启示? 素材回廊 古人的见面礼仪:   作为礼仪之邦的我国,古代人们相互见面时,有许多不相同的的礼节。   揖: 拱手行礼,是为揖。这是古代宾主相见的最常见的礼节。揖让之礼分为三种:一专用于没有婚姻关系的异姓,行礼时推手微向下;二专用于有婚姻关系的异姓,行礼时推手平而致于前;三专用于同姓宾客,行礼时推手微向上。   长揖:这是古代不分尊卑的相见礼,拱手高举,自上而下。   拱:古代的一种相见礼,两手在胸前相合表示敬意。如“子路拱而立”(《论语》)。   拜:古代表示恭敬的一种礼节。古之拜,只是拱手弯腰而已,两手在胸前合抱,头向前俯,额触双手,如同揖。如《孔雀东南飞》中的“上堂拜阿母,阿母怒不止”,这儿的“拜”就是焦仲卿对母亲行的这种礼节。后来亦指将屈膝顿首、两手着地或叩头及地称为“拜”。如《鸿门宴》中的“哙拜谢,起,立而饮之”,这儿的“拜”应是这种跪拜礼。   拜手:古代的一种跪拜礼。行礼时,跪下,两手拱合到地,头靠在手上。《周礼》中作“空首”;也作“拜首”。如“ 光明呀,我景仰你,我景仰你,我要向你拜手,我要向你稽首”(《屈原(节选)》)。   再拜:拜两次为再拜,表示礼节之隆重。如“谨使臣良奉白璧一双,再拜献大王足下”(《鸿门宴》)。过去书信末尾也常用“再拜”以表示敬意。   顿首:跪而头叩地为顿首。“顿”是稍停的意思。行礼时,头碰地即起,因其头接触地面时间短暂,故称顿首。通常用于下对上及平辈间的敬礼。如官僚间的拜迎、拜送,民间的拜贺、拜望、拜别等。也常用于书信的开头或末尾。如“……丘迟顿首”(《与陈伯之书》)。   稽首:古代的一种跪拜礼。 跪而头触地作较长时间停留为稽首。“稽”是停留拖延的意思。行礼时,施礼者屈膝跪地,左手按右手,拱手于地,头也缓缓至于地,手在膝前,头在手后。头在地必须停留一段时间。稽首是最重的礼节,常为臣子拜见君王时所用。如“孟明稽首曰:“君之惠,不以累臣衅鼓,使归就戮于秦。”(《崤之战》)。   古人的这些礼节在我们今天看来,已经是繁文缛节。但是,了解它们之间的区别 ,倒也能让我们学到不少知识。 灵感存档

【点此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