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 高中学生学科素质训练 新课标高三上学期语文单元测试(9) 本套试题适用于山东新课改区,用于选修下的测试。 本试卷分第I卷和第II卷两部分。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将自己的姓名、座号、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 卡和试题卷规定的位置上。 2.第I卷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 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答案不能答在试题卷上。 3.第II卷必须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作答,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的答案; 不准使用涂改液、胶带纸、修正带。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 4.第II卷第六题为选做题,考生须从所给(一)(二)两题中任选一题作答,不能全选。 第Ⅰ卷(共36分) 一、(15分,每小题3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都正确的一组是 ( ) A.龟(jūn)裂 发酵(xiào) 粗犷(guǎng) 称(chèn)心如意 B.殷(yān)红 叱咤(chà) 龋(qǔ)齿 命运多舛(chuǎn) C.埋(mán)怨 关卡(qiǎ) 闭塞(sè) 不着(zhāo)边际 D.角(jué)色 奇葩(pā) 伫(zhù)立 扑朔(shuò)迷离 2.下列词语中有两个错别字的一组是 ( ) A.装帧 贸昧 世外桃园 激流勇退 B.通牒 熨帖 如梗在喉 打破沙锅 C.脉搏 膨胀 明火执杖 和盘托出 D.烦琐 厮杀 以老卖老 不可明状 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 ) A.从日益增多的各种电信网点到不断降价的手机,还有如火如荼的电信新业务,老百姓在日常生活中都可以闻到日益浓烈的硝烟味道。 B.三星770P液晶显示器简约而时尚,非常符合人体工程学原理,俯仰之间尽显王者气质和浪漫美感,一举赢得了韩国设计大奖。 C.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到酒楼过年渐成时尚。今年春节期间,由于中档饭馆、酒楼提供的菜品和价位比较实惠,因此,吸引着众多游客纷至沓来。 D.由于千年风雨剥蚀,沧州铁狮子锈损严重。美国的两位文物保护专家专程赶来,为抢救这座栉风沐雨的铁狮子出谋划策。 4.下列各句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组是 ( ) A.我们应当对历史感到敬畏:为什么要“敬”?因为吸取前人经验会得到宝贵的智慧;为什么要“畏”?因为重蹈前人覆辙要受到历史的惩罚。 B.归隐是旧时文人理想中的一种闲散生活——躬耕、沽酒、题诗、作画、对弈……但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古往今来很少有人情愿过这种生活。 C.要有意思才有话说;没有意思硬要说,就是瞎说;意思没有想清楚随便说,就是乱说;那都是没有把话说好。 D.王老师说:“古人云:‘兼听则明,偏听则暗。’全班四、五十人的意见你最好都听一听,搞清楚大多数人到底赞成什么。” 5.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 A.新建京沪高速铁路将对京沪铁路运力长期严重紧张局面、促进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尤其是东部地区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B.这种以社区居民楼院为中心,沿街楼房一二层为商业服务用房,集餐饮、购物、文体、教育、卫生、家教中介、资源回收等8项服务功能于一体,将成为我省未来推广的重点。 C.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必须站在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全面实现小康的高度来认识,把农业放到整个国民经济大格局中统筹谋划。 D.写考场作文,语言是很重要的,可审题也一样不可小视,准确的理解题意往往是一篇作文成败的关键。 二、(每小题3分,共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8题。 中国茶 马执斌 中国是茶树的原产地,也是世界上发现和应用茶叶最早的国家。各国现代语中的“茶”字读音,都是由中国“茶”字的广东音或厦门音音译而成的。 相传神农氏尝百草中毒,吃茶青叶得救,所以中国最早的药物学著作《神农本草经》把茶叶作为一种能解毒治病的药物。后来,人们才逐渐认识到茶有提神助思的作用。西周初年,周公旦辅政辛劳,常食茶叶。《晏子春秋》中已将茶叶视为祭祀的珍品。秦汉以后饮茶的风气逐渐传开。公元前59年,四川人王子渊买奴名便了,契约上写明,便了必须为主人买茶、烹茶、洗茶具。这说明当时茶叶在四川已成为商品,可见四川饮茶相当普遍了。不久。饮茶的风气由四川传入陕西,东汉时传到江淮一带,晋朝传到江南,唐玄宗时,佛教禅宗兴起,信徒夜间坐禅,为防止困倦,允许饮茶提神,这样,饮茶之风又随着禅宗传到北方。 茶最初是直接摘采野生茶树鲜叶作为药用或饮用的。大约2000多年前中国劳动人民开始人工栽培茶树,公元3世纪以前四川种茶已相当流行,后来经过引种,逐渐扩展到其它各省,到了唐代在现在的江南十几个省区都有茶园。茶园选择在“山中带坡坂”,有树阴或北阴的地方建立。 加工茶叶的方法,经六朝不断改进,到唐朝发明了蒸青制法。蒸青制法是将鲜茶叶先用蒸汽杀青,再捣碎、制饼、穿孔,贯穿起来烘干,消除了原来茶饼的青臭气味。宋朝盛行黄茶。黄茶是将鲜茶叶洗涤后蒸青,然后压榨去汁,再制成饼,叫做蒸青团茶。宋元年间,人们简化制茶过程,保持茶叶真味,逐渐由蒸青团茶改为蒸青散茶,即茶叶蒸青后不揉不拍,直接烘干。全叶茶从此问世,古老的茶饼制法基本被取代。元末明初又发明了炒青制法,茶叶的色、香、味、形,都有很大改善,而且工艺简单,省工省时,因而很快就取代了蒸青制法。后来,花茶、红茶、绿茶的制法相继发明。至此为止,今天我们饮用的几种主要茶类,在明朝都有了。绿茶的主要生产工艺包括杀青、揉捻和干燥等过程。杀青的目的是破坏酶类,防止发酵,保持天然色泽。揉捻的目的是使茶叶紧缩,便于包装运输;同时由于揉捻,茶汁流出,凝集于表层,使茶叶油润,泡饮时候浸出物多。所以绿茶香气浓郁,滋味醇厚。 茶叶不仅是中国人民的传统饮料,也是世界人民普遍喜爱的饮料之一,因此,很早的时候茶叶就成为中国出口的主要商品了。茶叶从唐朝开始传入朝鲜、日本。公元815年,日本平安时代的嵯峨天皇行幸途中,路过梵释寺,该寺大僧亲手煮茶进献。这年6月,嵯峨天皇命令在各地种植茶树,作为每年的贡品。茶叶传入西方是明朝后期的事。西方国家首先从中国引进茶叶的是荷兰。1610年,荷兰人来到印度和中国,发现了中国的茶叶,惊叹不已,当作宝贝一样带回去。在荷兰,茶叶被视为“灵草”和“能治百病的药”,并认为这是向国王进贡的最好礼物。从此以后,荷兰人纷纷到中国来买茶叶,“其价几何,在所不惜。”很快,茶叶便风靡西方。 6.下列有关茶的解说符合原文的一项是 ( ) A.茶在中国古代有不同的称呼,直到唐朝时才统一固定下来。世界各国的茶字读音都是由茶的读音音译过去的。 B.茶叶最早是作为一种解毒治病的药物,到了西周初期人们才认识到茶叶还有提神助思的作用。 C.饮茶之风自秦汉后逐渐传开,不久,由川入陕,东汉传至江淮,晋朝传到江南,唐朝时佛教禅宗兴起将饮茶之风传至北方。 D.茶叶最初是采摘野生茶树的鲜叶,引种后江南各省茶园渐盛,茶园选择在“山中带坡坂”,没有阳光的地方建立。 7.下列对加工茶叶的方法叙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唐朝的蒸青制法经杀青、捣碎、制饼、穿孔、烘干流程,消除了原来茶饼的青臭气味。 B.蒸青散茶的特点是将茶叶蒸青后不揉不拍,直接烘干;蒸青团茶则将茶叶蒸青后压榨去汁,保持全叶,制成茶饼。 C.炒青制法使得茶叶的色、香、味、形都有很大改善,而且工艺简单省工省时,很快就取代了蒸青制法。 D.绿茶香气浓郁,滋味醇厚的主要原因是由于揉捻,茶汁流出,凝集于表层,使茶叶油润,泡饮时候浸出物多。 8.以下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A.茶叶是世界人民普遍喜爱的饮料之一B.茶叶东渡日本,成为皇室贡品 C.茶叶最初传入西方的身份是中药 D.判断茶叶品质优劣的标准是老嫩 三、(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3分,共12分) 阅读下文,完成第9~12题。 夫传言不可以不察,数传而白为黑,黑为白。故狗似玃,玃似母猴,母猴似人,人之与狗则远矣。此愚者之所以大过也。 闻而审,则为福矣;闻而不审,不若不闻矣。齐桓公闻管子于鲍叔,楚庄闻孙叔敖于沈尹筮,审之也,故国霸诸侯也。吴王闻越王勾践于太宰嚭,智伯闻赵襄子于张武,不审也,故国亡身死也。 凡闻言必熟论,其于人必验之以理。鲁哀公问于孔子曰:“乐正夔[注]一足,信乎?”孔子曰:“昔者舜欲以乐传教于天下,乃令重黎举夔于草莽之中而进之,舜以为乐正。夔于是正六律,和五声,以通八风。而天下大服。重黎又欲益求人,舜曰:‘夫乐,天地之精也,得失之节也。故唯圣人为能和乐之本也。夔能和之,以平天下,若夔者一而足矣。’故曰‘夔一足’,非‘一足’也。”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有闻而传之者曰:“丁氏穿井得一人。”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丁氏对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子夏之晋,过卫,有读史记者曰:“晋师三豕涉河。”子夏曰:“非也,是己亥也。夫己与三相近,豕与亥相似。”至于晋而问之,则曰,晋师己亥涉河也。 辞多类非而是,多类是而非,是非之经,不可不分,此圣人之所慎也。然则何以慎?缘物之情及人之情,以为所闻,则得之矣。 (《吕氏春秋?慎行论?察传》) [注]乐正,乐官之长。夔,人名。 9.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乐正夔[注]一足,信乎 信:相信 B.乃令重黎举夔于草莽之中而进之 进:进用 C.夫乐,天地之精也,得失之节也 节:关键 D.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 汲:打水 10.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 ) A.闻而审,则为福矣 三人行,则必有我师 B.齐桓公闻管子于鲍叔 天下之欲疾其君者皆欲赴愬于王 C.有闻而传之者曰 凡四方之士无有不过而拜且泣者 D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 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 11.下列各项中每句话都能体现本文主旨的一项是 ( ) ①夫传言不可以不察。 ②闻而审,则为福矣;闻而不审,不若不闻矣。 ③凡闻言必熟论,其于人必验之以理。 ④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 ⑤是非之经,不可不分,此圣人之所慎也⑥缘物之情及人之情,此圣人之所以慎也 A.①②⑤ B.①③⑥ C.②④⑤ D.③④⑥ 12.下列对本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第二段通过齐桓公、楚庄王、吴王、智伯的故事,说明对别人的话要仔细分析,认真核查。 B.第三段与夔、丁氏、子夏有关的文字,说明不结合语言环境,不推究事理,就会造成误解、误传。 C.本文分别以生活事例、历史事实和寓言故事作为论据,夹叙夹议,深入浅出。 D.文中有的事例“类是而非”,有的事例“类非而是”,分别从正反两方面进行论证。 第Ⅱ卷(非选择题,共114分) 四、(24分) 13.把第三大题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此愚者之所以大过也。 译文: (2)故曰‘夔一足’,非‘一足’也。 译文: (3)有读史记者曰:“晋师三豕涉河。 译文: 14.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与史郎中钦听黄鹤楼上吹笛① 李 白 一为迁客去长沙,西望长安不见家。 黄鹤楼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② [注]①此诗为李白乾元元年(758年)流放夜郎经过武昌时游黄鹤楼所作。②梅花:古时有笛曲名为《梅花落》。 这首诗写游黄鹤楼听笛,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情感?《唐诗直解》评此诗为“无限羁情笛里吹来”,你是否同意?为什么? 答: 15.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6分) (1)吾十有五而志于学, , ,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论语·为政》) (2)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 , ,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韩愈《师说》) (3)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 , 。 (刘禹锡《乌衣巷》) 五、语言运用(12分) 16.下面是两段内容关联的文字,其中第二段文字顺序混乱。联系第一段文字,将第二段标序号的句子合理排列,组成语意连贯的一段话。(只填句子的序号)(4分) 要研究江南的文化历史,就不能不读一读江南的古镇,假若把整个江南比作一部委婉柔丽、行云流水般的乐章,那么古镇就是一个个非常精彩的乐段。 ①古街虽窄小,却给人平直简约的感觉 ②把整个一座古镇跌宕得一波三折,有了音乐的节律 ③有一排房屋干脆就是半间建在河面上的吊脚楼,足可见其对水的依逐 ④古镇的街道一律临河铺筑,两排挤挤挨挨的房屋把天空夹出细长的一条 ⑤一条条幽深的小巷细弄,一头勾联着古街,一头曲曲折折地延伸过去 答: 17.仿照下列形式,另外选取一组事物,写出一段有哲理意味的文字来。(4分) 要求:①另选描写事物 ②句子结构与例句相似。③内容有一定的哲理。 蜜蜂和蝴蝶虽然都在花间飞舞,但一个在创造,一个却在虚度。创造者奉献的是甜美的生活,虚度者留下的是生活的垃圾。 18.提取概括下列材料的要点,不超过20个字。(4分) 不采取任何教育措施让孩子自由在网上浏览就如同让没考驾照的人在高速公路上疾驶一样危险。随着电脑的普及,学生上网渐渐已成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但是从网上得到的并不完全是对学生有利的信息。毒品、暴力、色情等对青少年身心发展有害的东西也非常多。如果孩子不懂网上的规则,还有可能在无意中使自己的行为成为违法行为,常见的如把CD上的歌曲复制后在网上播放、制造或发送带有病毒的电子邮件等。但是因此就禁止孩子上网,势必会造成孩子跟不上信息化社会的发展。因此,在进行网络规则、网络道德教育的基础上,要注意培养孩子分辨哪些是有益信息,哪些是有害信息的判断能力。这是自我保护意识的培养,也是自我能力的培养。 六、选考题(18分)请在以下(一)(二)两大题中任选一大题作答。不跨大题选做小题。 (一)文学类文本阅读(18分)阅读下面的散文,完成19—22题。 阳台春秋 周熠 ①生活中总有不断变化的流行时尚,且无不打上时代的烙印。就像一叶落而知秋那样,有些生活现象一望可知是什么岁月。如人人佩戴毛泽东像章,这必是上个世纪六十年代末。又如人们烫发,全国山河一片“烫”,那肯定是中国改革开放后的八十年代末。再如青年人染彩发,则是这两三年的事,且眼下风头正劲。还有城市居民封阳台,这也是近些年的家居时尚。然而我至今款封阳台。 ②为什么要封阳台?无非是时尚、漂亮、干净,也相应增加了居室面积。但这只是事情的一个方面。有一利必有一弊。最明显的问题是,影响光线限制视野,阻碍空气流通。一句话,花钱买个自我封闭的笼子。一位社会学家说,现代城市是个大笼子,城中的楼房是个小笼子,单元居室则是笼中之笼。那么封了阳台岂不是又把这小小笼子的一扇窗给遮挡了吗?封闭的阳台自成一统,恍若琼楼,或静卧或放歌,何等悠然自得。只是我以为,不封阳台随其自然,开阔敞亮,好风可自至,明月不须期,晴天观日出,下雨读风雨,似乎更合天然情趣。 ③不封阳台,虽然浮尘多了些,可通风透光谁比得了。在春夏秋不冷不热之时,特别是下雨的日子,列静地仰靠在阔椅上,听雨听风好是自在。雨丝长长地从高空落下,便有烟一般的水墨图和清润的水腥味儿。淡蓝的雨丝儿随风一颤两颤,便洇在了放于护栏之上的花草上,沙沙沙浙江省,像春蚕食叶,像鱼儿潮水。再一会儿花儿就像新浴的美人脸,红润得动人了。若是刮起了扭劲风,细细的烟雨上了头脸,那身心就也湿了。《红楼梦》里说的“枕上轻寒窗外雨”,眼前春色梦中人”想必就近于此种意境吧。至于月夜在阳台望星读月,那也是诗意熏人的。看公平新闻联播,在阳台茶几上小备一壶花茶、半瓶葡萄酒、几牙月饼与脆枣,就足以赏月起兴了。暮色沉沉中,东天一亮,又大又圆的月悄然亮相了,就可细致体察“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慢慢地就又见那“天上秋期近,人间月影清”“月移花影上栏杆”的梦幻动画来。葡萄酒蘸着明月有一口没一口地品着饮着,身心松松地好是舒坦。月上中天,天青一碧,浩空无云,心里越发想把月中若有若无的影痕看个透彻,然而终是枉然。“斫却月中桂,清辉当更多。”可那吴刚的力气太小,一个人如何砍得了500丈高的桂树呢?一片薄云经秋风吹动,轻纱般遮上月儿的半边脸,阳台上起了飒飒的秋声隐隐的寒意。遥想又高又深的广寒宫里的嫦娥,碧海青天夜夜心,真是高处不胜寒啊。还是人间好,热妻美酒都不少。这么想着的时候,赏月成了催眠,阳台成了凉床,月饼下肚,酒意来了,心也圆了,悠悠地迷糊起来…… ④而阳台使我更添兴趣的是,把它改装成瓜棚豆架。春天,我在两个盆里塞下几粒南瓜和牵牛花种子。春温上升春苗争长,顶着两片绿叶的瓜苗在春阳里甩出了嫩泛的龙头,牵牛花也挑着紫茎开始爬上来了。因通风透光水土好,长势甚旺。到五月南风吹时,阳台上已是一汪青翠。团团绿阴里,黄的南瓜花和紫凝的牵牛花,迎风点头,色香动人,生机勃勃。那牵牛花也可是不安分,半架阳台盛不下它,将一枝开着紫兰花的龙头窥探到人家阳台。正所谓“一段好春藏不住,粉墙斜露杏花梢”呢。从夏至秋,早间晚间,置身于阳台的瓜架之下,半隐半露,满目青翠,通体清爽……待中秋一过,瓜叶转黄,疏疏淡淡,渐次地“草木摇落露为霜”了。至入冬,乃一夜霜风凄紧,瓜叶零落。严冬里除了偶尔享受阳光和赏赏飘雪放飞一下心情,那儿是无声的枯寂和乏味的漫长…… ⑤然而,无论怎么说,开放的阳台对于我总是有诗意和吸引力的。何况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我必须早点总结一下,想一想,下一个春天的阳台怎样包容八面来风而更青春更深湛。 (选自《散文选刊》2005年第二期,有删改) 19.第一段讲述的三个事例,在文章内容和结构上有何作用?(6分) 20.作者不封阳台的原因是什么?请整合文中语句,分四点作答。(4分) 21.文章最后一句话中的“更青春更深湛”是什么意思?(4分) 22.结合原文,回答下列问题。(6分) (1)文中画线句子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这样运用有何作用?(2分) (2)简要分析本文的内容是如何逐层深入的。(4分)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9—22题。 “抱抱”就能消除人际冷漠吗? 采访一一中国青年记者 亓昕 记者:据报道,北京、南京、广州、天津等地街头出现了由年轻人自发组成的“抱抱团”。 您怎样看待他们的所作所为? 曲伟杰:抱抱是一个人的需要,“抱抱团”是一群人的需要。“抱抱团”不等于“团团抱”, 因为不是每“团”人都需要与陌生人搂搂抱抱。 记者:那您对此不太赞赏是吗? 曲伟杰:我倾向于对类似行为不贴标签,只把它理解为某些人的一种行为方式。那是由 他们的特别需求产生的特别方式。 记者:“抱抱团”的出发点是“希望与陌生人拥抱,改善人与人之间的冷漠关系”,请您 从心理学角度评价一下,抱抱就能消除冷漠吗? 曲伟杰:人际冷漠是社会心理中不可否认的现象这一,冷漠的背后是亲密的人、熟悉的 人缺乏交换温暖的安全方式。就此而言,抱抱当然是用温暖战胜冷漠的方式之一,但也仅仅是“之一”而已。就像冰天雪地中两个人握一下手,总比握着一把雪要暖,但肯定不足以温暖人间。如果把“抱抱团”理解为人与人渴望沟通的一个风向标,比把它当做降低冷漠的灵药要客观得多。 记者:据说这种“行为艺术”在国外很流行,也许我们国人没有这样的心理及文化土壤, 所以“抱抱团”的行为稍显尴尬。 曲伟杰:这个“抱抱”在国外流不流行不重要,就像狂欢节在国外流不流行不重要一样, 重要的是这些东西被不被国人所需要。如果真需要,没有这样的心理及文化土壤也会造出这样的心理及文化土壤。如果不需要,即便你用火车把国外的土壤运进来,也迟早会被民心给封杀掉。 记者:那么“抱抱团”遭冷遇就说明我们不需要温暖吗?陌生人之间的冷漠从心理因素 来讲,又是由哪些原因造成的? 曲伟杰:冷漠的根源是忽略。陌生人的冷漠首先源于亲的忽略。爸爸妈妈由于忙赚钱、 忙事业、忙唠叨、忙搓麻、忙摆龙门阵,而导致对婴幼儿和儿童少年的忽略。被忽略的孩子没有资源向父母、亲人、伙伴输出亲密,更 要说陌生人。陌生人的冷漠还源于夫妻间的忽略。在我们国度生其他若干度,亲密行为往往局限在谈情说爱阶段,一旦结婚就变成相敬如宾,甚至以亲密为耻。当亲密不再是可爱的自然,冷漠就变成了可怕的自然。还源于邻里交往的消失。我们花毕生的心血钱飞翔来水泥森林中的一个或大或小的房子的同时,也买断了不是亲人的胜似亲人的邻里关系。当我们习惯于从猫眼冷对门前影,哪敢笑看路边人! 不能说还源于社会生活的不安全。漫说是抱抱,和陌生人说不说话都变成生死考验了,你好意思要求你爱也爱你的人毫无安全底线地去和陌生人情同手足吗?人们冷漠不是因为生来就不渴望温暖,而是缺乏安全感,缺乏激活温暖和相互表达温暖的生活机制。 如果“抱抱团”们发起抱抱的唯一动机是消除冷漠,那么不论别人如何理解,效果又是怎样,他们至少在精神上都是社会生活中的圣人,至少是大漠中的植树者,雪域高原的引火人。但是如果我们中的每一个都像他们那样高贵地想,也更求实效地做,反而会使“抱抱团”和“团团抱”都变得毫无必要了。就像夏天不需要穿棉袄,也像冬天不需要戴草帽。 当冷漠不在的时候,亲密未必要表现为抱抱或不抱抱,它可能是一声叹息,可能是一句慰藉,它可能是一种支持,可能是一次容纳,它可能是轻轻一握,可能是万语千言透过眼神放在心里。而当亲密需要刻意设计的时候,那是亲密的匮乏。当抱抱需要冒险号召的时候,那是和谐的悲哀。让人欣慰的是,抱抱的星星之火,会让亲密的人际关系燎原。原因很简单:人性厌倦冷漠,趋向亲密和温暖。 (选自《中国青年》,2006年第11期,有删改) 23.根据文中的相关信息,为“抱抱团”下一定义。(4分) 24.结合语境,理解词语与句子的含义。(4分) (1)“我倾向于对类似行为不贴标签,”中“贴标签”是什么意思? (2)“如果把‘抱抱团’理解为人与人渴望沟通的一个风向标,比把它当做降低冷漠的灵药要客观得多”这句话的含义是什么? 25.纵观全文,曲伟杰对“抱抱团”总体评价是什么?(4分) 26.“抱抱团”遭到国人的冷遇,究其原因,有多方面的。请你就此谈谈你的理解。(6分) 七、写作(60分) “哪怕是一个农民破败的茅屋也是他的城堡,风能进,雨能进,国王的军队不能进。” 这是当年的德意志皇帝威廉·皮特说的。 这里有个故事,皮特的波茨坦行宫的视线被一座磨坊挡住了,皮特在协商无效的情况下,派人把磨坊强行拆除。磨坊主告到法院,皮特败诉,老老实实地把磨坊按原样在原地建好。直到现在,经历了无数灾难和战争,那座磨坊还矗立在那儿。高高的,像一座纪念碑。 读完这则文字,你一定会有许多感想。请根据你的感想,自定立意,自选文体,自拟标 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参考答案 一、 1.D(A.酵jiào,B.咤zhà, C.着zhuó) 2.D(A. 贸→冒,园→源,激→急,B梗→鲠,C.杖→仗,D.以→倚明→名) 3.C(“纷至沓来”,纷:众多,杂乱;沓:多,重复。形容接连不断的到来。“如火如荼”,意思是像火一样红,像茅草的白花一样白,形容军容的盛大,现在常用来比喻气势旺盛。“俯仰之间”,一低头,一抬头的工夫。形容时间极短。“栉风沐雨”一般用于对人,不用于物,属于使用对象错误。该成语形容人在外奔波,不避风雨历尽艰辛) 4.B(A 冒号改为句号,第一个分号改为句号;C第一个分号改为逗号,第三个分号改为冒号;D去掉顿号。) 5.C(A成分残缺,缺少动宾短语中的动词,在“对”后加“缓解”之类的词语。B成分残缺,缺少主语,在“一体”之后加上“的商业运作模式”之类的词语。D.表意不明,单提双承,把“成败”改为“成功”) 二、 6.C(A.由“茶”字的广东音或厦门音音译而成的。 B.“西周初期人们才认识到”错误。 D.“没有阳光”错误,应为“有树阴或北阴”。) 7.B(“保持全叶”错误,蒸青散茶能保持茶叶的全叶。) 8.D(从色、香、味、形四个方面判断。) 三、 9.A(“信”应为“言语真实”的意思,“信乎”可译为“真的吗?”) 10.B(A项同为连词,为“那么;B项第一句“于”为“从”第二句“于”为“对,问”;C项“而”都表并列关系;D项“之”都为代词。) 11.B(文章的主旨是“传言不可以不察”,②④⑤都是用以证明主旨的事例,而非主旨。) 12.D(“类是而非”与“类非而是”,并不是正反两方面。) 四、 13.答案:〔1〕这是愚蠢的人犯大错误的原因。(注意“所以”及判断句式)(2)所以说“夔一个人足够了”,不是“夔一只脚”。(注意“故”“一足”的理解)(3)有读史书的人说:晋国军队三头猪渡过黄河。”(注意“史记”“三豕”“涉”的理解) 14.(1)遭遇贬谪的惆怅之情。(2分。意思对即可)(2)同意(1分) (3)第一句点明被贬,像贾谊一样无辜;第二句“不见家”点出羁旅之愁,也有对朝廷的眷恋。这两句实际上也是听笛引出的感情。(2分)三、四句写夏天的江城本应炎热,但诗人听筒觉得梅花飘落(或听到(梅花落)的曲子),这正是诗人冷落心情的写照。 (3分)(盲之成理即可) 15.(1)三十而立 四十而不惑(2)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 师不必贤于弟子(3)旧时王谢堂前燕 飞人寻常百姓家 五、语言运用(12分) 16.④③①⑤② (②句必须排最后。此句位置错,该题不得分) 17.春蚕和蜘蛛,虽然都在忙忙碌碌地织网,但一个在奉献,一个在索取,奉献者给予人类的是无价的财宝,索取者留给人们的却是轻蔑的鄙弃。 18.要注意培养学生对网络信息的判断能力。 六、选考题(18分) (一)文学类文本阅读(18分) 19.(1)在内容上,说明生活中那些不断变化的浒时尚,无不打上了时代烙印。(2)结构上,引出下文,为自己不封阳台、不赶时尚作铺垫。 20.(1)随其自然,开阔敞亮,更合天然情趣。(2)通风透光,可听风听雨赏月。(3)能在阳台上种植花草蔬菜,夏天使人通体清爽。(4)开放的阳台是小小“笼子”的一扇窗,充满诗意。 21.让自己的阳台更富有青春活力,更富有诗意和文化内涵。 22.(1)这句话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表现了牵牛花的活泼可爱。(2)从三个打上时代烙印的流行时尚写起,然后对比封阳台与不封阳台的利弊,引出自己不封阳台的原因,之后详细地描述自己在开放的阳台上听风听雨赏月的情景,以及把阳台改装成瓜棚豆架的情节,最后叙写自己的愿望,深化主题。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18分) 23.(4分)抱抱团是近期在一些城市出现的由年轻人组成的希望通过在公共扬所与陌生人拥抱(方式,1分)而改善人与人之间冷漠关系(目的,2分)的群众(中心词,1分)。 24.(2分)①简单地肯定或否定,轻率定性。 (2分)②“抱抱团”的行为代表了人们渴望沟通的趋向,但它不能从根本上解决人际关系冷漠的社会现实问题。 25.(4分)总的来说,曲伟杰给“抱抱团”及其行为既没有完全肯定,也没有完全否定。“抱抱团”行为是个性化很强的行为,作用有限,不能从根本上改变社会冷漠的现状。(2分)其动机是好的,行为是勇敢的,对改善冷漠的人际关系有积极的导向作用。(2分)应从两方面来答,答出一方面得2分。) 26.(6分)提示: (1)中国人内向,具有稳重、矜持、不张扬的特征。 (2)中国文化中,儒家文化占主导地位,倡导“中庸之道”,反对过于张扬个性。 (3)中国文化沿袭传统,注重规范,对外来的、不合乎日常规范的行为常产生抵触心理。 (4)中国封建宗法社会重家庭,重血缘,重关系。人际交往有“圈子”意识,强调“内外有别,亲疏有序”,和陌生人保持一定距离。 (5)中国人讲求“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对陌生人有着本能的防范意识。 (6)中国人际交往习俗较为保守,仅限于作揖、握手、问候、点头,微笑等,讲求含蓄,少有亲密的肢体接触。 (答出一条得2分,答对三条得满分。本题属于开放性题目,能自圆其说,言之成 理即可。) 参考译文: 传言不能不明察,(如果一件事或者一句话)多次被传,白的能被说成黑的,黑的也能变成白的。所以,传言狗像獲,獲像母猴,母猴像人,人和狗却差远了。这就是愚蠢的人犯大错的原因。所说(一件事)并且能审查辨别求证,就是福了;听说了却不明察,还不如不听了。齐桓公听说管子在鲍叔那里,楚庄王听说孙叔敖跟从沈尹筮,核查了这件事,所以他们的国家最终能够在诸侯中称霸。吴王听说越王勾践在太宰嚭那里,智伯听说赵襄子在张武那里,不核查求证,所以国家灭亡,自己也死了。 只要听到的是传言一定要讨论核对,对于人来说,就一定要用理论来验证它。鲁哀公向孔子请教:“乐官之长夔一条腿能胜任吗?”孔子说:“从前,舜想把音乐广传天下,于是让重黎从民间选找夔并且进用他,舜把他认命为乐官之长。夔在这里校正六律,调和五声,来通顺八风。于是令天下人佩服。重黎又想再另求贤才,舜说:‘音乐是天地的精华,得失的关键。所以只有圣明的人才能通晓音乐的本质。夔能和音乐相通相融,以此使天下太平,像夔这样的得一人就足够了!’所以说‘舜一个人足够了’,不是“夔‘一只脚’。宋有个姓丁的人家里没有井,因而出外打水,常一个人在外居住。等到他家打井时,告诉外人说:“我打井得一人。”有听到这话并传言的人说:“丁氏打井得到一个人。”国人都在说这件事,也就被宋君听说了。宋君派人向丁氏问这件事,丁氏回答说:“得到自己一人使用的井了,不是在井中得到一个人。”如果像这样捕捉传闻,不如没有传闻。子夏到晋国,路过卫国,有个读史记的人说,“晋国的部队在三豕时过河。”子夏说:“不是呀,是己亥时。大概巳与三意思相似,豕与亥意思相近。”到达晋国,问起这件事,回答,晋国部队是己亥时过河。 辞有很多意思上类似是错误的,却是对的,类似是正确的却是错的,对错的界限,不能不分清,这就是圣明的人谨慎的地方,那么凭借什么来谨慎呢?根据事物本来的情况和人所处的当时的环境情况,以它作为听闻的出发点,就能够获得想听的东西了。

【点此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