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新创造的艺术天地》教学设计 设计者:张静茹 内容及其解析 本文是一篇关于诗歌欣赏的通信。诗歌欣赏活动是由诗歌特点决定的。作者?根据诗歌的特点给我们谈了诗歌欣赏的要求及方法,并且举了许多例子详加阐释。 二、目标及其解析: 教学目的: ??1、理解“诗歌欣赏活动是一种再创造”的理论意义和作者所阐发的诗歌欣赏的方法;? ??2、学习作者以“诗歌特点”“欣赏诀窍”为两个相关系统,研究、阐释诗歌欣赏问题的方法。 ?教学步骤 ?一、阅读课文,领略内容 ?简介: ?二、精读理解课文阐述的观点 ?1.什么是诗歌欣赏中的再创造?为它下一个定义。 提示:性质定义应是一个判断句,包括“属”和“种类”两个内容。再创造归属于“想像活动”,它的特质是读者通过想像读懂了诗。利用文中现成语句可组织成下面的定义: 诗歌欣赏中的再创造是读者正确把握诗人的艺术构思并且丰富地再现诗人创造的形象的一种想像活动。 ?2、“诗歌欣赏是一种再创造,再创造的主要方式是想象活动”怎样理解?用哪些例子阐明的? ? ?明确:?诗人通过想象创造出了诗的形象,读者就要通过想象正确地把握住诗人的艺术构思,并且丰富地再现诗人创造的形象。课文举了《我爱这土地》、《长干曲》、《沙扬娜拉一首》三个例子阐述的。 ? ??3.文中以《我爱这土地》、《长干曲》、《沙扬娜拉一首》为例,说明诗歌欣赏是一种创造活动,但三例的说明是层进式的。这三例分别和共同说明了什么? 提示:   欣赏《我爱这土地》说明欣赏中的想像活动,围绕诗中形象(意象)展开;   欣赏《长干曲》说明诗中形象和情感通过读者自由的想像得到了展现;   欣赏《沙扬娜拉一首》说明在想像活动中,欣赏者可以将自己或联想到的其他人物“移人”,从而创造出生动的画面。   三例说明欣赏诗歌的实质是对于诗人想像活动的再经历、再体验,还说明这种再创 造的特点是了解诗人的感情活动,寄托自己的情思,希望产生感情上的共鸣。 4、“诗歌欣赏要善于寻找并判断诗背后所孕含的情思和韵味”是怎么回事?如何寻找判断?举了哪些例子说明? ? ?概括:?诗歌的特点在抒情。一般来说,优秀的诗篇总是避开了直说,诗人只是含蓄地点拨,给你以天女散花般的想象的自由;语言又极精练,以少量字词包孕着丰富的含义。诗需要咀嚼再三,寻求真味。方法是四个字:“泡”、找、进、“猜”,说明例子分别是《老马》、《祖国啊,祖国》、《枫桥夜泊》、“问君能有几多愁”、《口供》。 ? ??5.什么是诗歌欣赏中的“泡”?提倡“泡”的原因是什么?“泡”有哪些具体内容? 提示:   “泡”是在欣赏中把诗人由繁复的生活现象加以高度精炼的东西,还原到它原先的状态中去。   提倡“泡”是因为诗歌的语言含蓄,即通过高度概括的语言,把众多的内容蕴蓄到最典型而又最精约的形象中。   “泡”的具体内容包括:(1)把握以少量字词包蕴着的丰富而深远的含义;(2)寻找形象背后所蕴含的情思;(3)寻求诗句之外包含的不尽的韵味。 6.什么是诗歌欣赏中的“猜”?提倡“猜”的原因是什么?“猜”的具体内容有哪些? 提示:   “猜”是欣赏过程中对诗和诗人的综合性思考。   提倡“猜”是因为诗歌形象以一代十,以少胜多,极精约,极概括,给读者留下极宽阔的猜想空间;还因为诗的语言跳跃性很大。 ?7、“诗歌欣赏时,要对不连贯的诗句进行‘加工’填补,以利于‘综合性思考’”为什么?好处在哪?例说是什么? ? ?明确:??诗歌的语言就是不连贯,跳跃性大,这也是诗歌的特点之一。诗中跳跃的奥妙被我们理解关连起来时,我们因创造性的艺术欣赏所获得的愉悦是难以形容的。例说有《启明星》、《夜雨寄北》。 ? ?? ?板书设计: ? ??重新创造的艺术天地——诗歌欣赏 ? ?????观点???????方式???????????????诗歌特点????????????诗歌欣赏????????????????????????????????例子??????????????? ? ???????????????????????????????????????????????????????????????????????读者把握构思?????????????????〈我爱这土地〉 ? ???????????????????????????????????????????诗人创造????????????丰富再现诗人????????????????《长干曲》 ? ????????????????????????????????????????????艺术形象???????????创造的形象????????????????????《沙扬娜拉一首》 ? ???诗歌????????????????????????????? ? ???欣赏?????????????????????????????????????????????????????????????善于寻找判断诗歌背后孕含的情思、韵味 ? ???是一?????????想象???????????????????????????????????????????????????泡?????????????〈老马?〉 ? ???种再?????????????????????????????????诗歌抒情?????????????????咀嚼?????????找?????????????〈祖国啊,祖国〉 ? ???创造?????????????????????????????????含蓄凝练?????????????????再三?????????进??????????????“问君能有几多愁” ? ??????????????????????????????????????????????????????????????????????????????????????????????猜?????????????〈口供〉?诗歌语言???????????欣赏需要加 工????????????????? 〈启明星〉 ? ????????????????????????????????????????????跳跃性大???????????填补想象创造?????????????????〈?夜雨寄北〉 ? ??三、归纳概括??明确写法 ? ?????????由以上板书我们可以看出:课文写作,谈论诗歌的欣赏问题,是明显地分出了诗歌特点和欣赏的诀窍,使之成为两个相关的系统,根据诗歌本身的特点,阐述了诗歌欣赏的诀窍,然后再有以例说明。这样,不仅使文章写作的结构条理清晰,有条不紊,而且显示了诗歌特点与欣赏的内在联系,反映了诗歌欣赏的精神实质。欣赏写作值得借鉴。 ?? ? 四、运用文中欣赏诗歌的方法,尝试诗歌欣赏(拓展延伸——知识内化为能力) 1、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寻隐者不遇 贾岛 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 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1)??? 有人说,贾岛这首诗“善用藏笔”,请你说说“藏笔”具体体现在哪里。(补) (2)??? 结合诗中的形象和诗题,说说这首诗主要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找) 参考答案:(1)“藏笔”主要表现在寓问于答,问了什么,答中自见。从童子所答“师采药去”四字,可知问的是“你师傅哪儿去了”。接着又把“在何处采药”这一问句省掉,而以 “只在此山中”答辞将来访者的问话隐括在内。最后一句“云深不知处”又是针对具体询问究竟在“山中哪一处”的问语而答的。三问三答,本需六句,精简为四句,当然是善用藏笔了。(2)郁郁青松,悠悠白云,其形象与色调恰与云山深处的隐者身份相符。诗中的隐者采药为生,济世救人,是一个慈善为怀的真隐士。诗人“寻隐者”,说明他对隐士的生活是向往欣羡的;寻而“不遇”,当然有一丝怅惘若失之情了。 五、教学反思 教授本课应指导学生联系自己欣赏诗歌的体验和思考来阅读本文,也可用别人写的赏析诗歌的文章来验证本文,总之要在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融会贯通地把握全文内容。指导学生进行质疑、阐发和评价。

【点此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