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小说阅读 一、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 小说情节起着展示人物性格、表现作品主题的作用,它一般包括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四部分,还有的包括序幕、尾声。把握好故事情节,是读懂小说的关键,也是整体感知文章的起点。 “开端”是小说所反映的矛盾冲突的开始(往往能够看出作者的褒贬倾向);“发展”是小说主要矛盾冲突从发展到激化的演变过程;“高潮”是决定矛盾各方面的命运或者主要矛盾即将解决的关键时刻,是矛盾冲突发展到顶点,人物思想斗争最紧张、最激烈、最尖锐的阶段(最能表现人物思想品格的部分);“结局”是矛盾得到解决,人物的发展已经完成,故事有了最后的结果,主题思想得到充分展示,是情节发展的必然结果(往往是议论抒情句段)。  小说的主题是小说的灵魂,是作者的写作目的之所在,也是作品的价值意义之所在,而小说的主题寓于小说的题材和人物形象之中,因此,欣赏小说必须欣赏小说的主题。  【例】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想 象 (英国)凯·杰罗姆 记得那天,我到大英博物馆去查阅有关接触性枯草热治疗方面的资料,我猜我大概得了这种病。 取下一本医书,我一口气读完了所有的相关内容。然后,我懒散地胡乱翻着书页,粗略地研究起疾病来。没等看完一连串的病症征兆,我便意识到自己得的就是这种病。 我坐在那里呆呆地发愣,陷入绝望之中。过了好一会儿,我又拿起那本书,翻了起来。翻到伤寒——仔细看了它的各种症状,我发现我又得了伤寒,想必我得此病已经好几个月了,竟然还茫然不知。不知我还患有其他什么疾病? 翻到舞蹈病,我发现,正如我预先想的那样,我也患有这种疾病。我开始对自己的病情产生了兴趣,并决定一查到底。我开始按字母顺序逐个检查——翻到疟疾,我知道自己已经出现了疟疾的某些症状,两个星期后就会进入急性发作期;翻到肾小球肾炎,我心中稍微感到一丝安慰——我得的只是其中较轻的一种,就目前状况而言,我还可以活上几年。此外我还染上了霍乱,并伴有严重的并发症。而白喉对我来说似乎是与生俱来的疾病。我不厌其烦地按照26个字母通通检查了一遍,结果发现,唯一没有得上的疾病就是髌前囊炎。 起初,我对此颇有些伤感,心中似有几分失落。为什么我没有得上髌前囊炎呢?不过,过了一会儿,我的心渐渐变得开朗起来。我想,从药理学讲,我不是已经得了其他各种常见的疾病了吗?没有得上髌前囊炎那就算了吧!反正痛风已经处于恶性晚期了。 我陷入了沉思。我想,从医学角度来说我是一个非常有趣的病例,对于医学院学生来说,我更是一个极为难得的病例!如果学生们有了我,他们也就无须到医院去实习了——我就是他们的“实习医院”。他们所要做的就是在我身上研究研究,然后就可以拿到他们的毕业文凭了。 我不知道自己究竟还能活多久,我得做一番自我检查。我摸了摸自己的脉搏。起初,我什么也摸不着,不久那脉搏又突然跳了起来。我掏出怀表,测算脉搏的次数,大概每分钟140次。我又摸了摸心脏,竟然发现它已经停止跳动了!后来,我渐渐意识到我的心脏还在那里,想必也没有停止跳动,只是我对此无法解释而已。我看了看自己的舌头——我尽量把舌头伸得长长的,闭上一只眼睛,用另一只眼来检查。我只能看见自己的舌尖,得到的唯一收获是:我比以前更加确信我得了猩红热。 走进阅览室的时候,我是一个健康快乐的人,出来的时候,我变成了拖着衰弱病躯的重症病人。 于是,我去看了医生,他是我的一位好友。他摸了摸我的脉搏,又看了看我的舌头,后来不知怎么地谈起了天气。之后他问:“你究竟哪里不舒服?” 我说:“老兄,我不会告诉你我得了什么病,让你白费那么多时间。不过,我可以告诉你我没有得什么病——我没有得髌前囊炎。除此之外,什么病我都有。” 我还把自己是如何发现这些疾病的过程如实告诉了他。 随后他解开我的衣服,紧握着我的一只手腕,在我胸部一阵乱敲;又把脑门儿贴到我的身上。最后他坐下来,开了一个处方,然后把它叠起来递给我。我接了过来,随手揣进衣兜里,走了出去。 我径直来到一家最近的药店,药剂师看了看处方,又将它退了回来。 他说他不收这种处方。 “你不是药剂师?”我问。 “我是药剂师。如果我经营一个合作商店兼营家庭旅馆的话,我倒是可以为你效劳。可我只是一个药剂师,我无能为力。” 我看了看那处方,上面写道:“一磅牛排,外加一品脱注苦啤酒,每隔六小时服用一次;每天早晨散步十英里;每天晚上十一点上床睡觉。此外不要满脑子都装些你不明白的东西。” 注:品脱:英国计量单位。 (考点题)这篇小说的故事情节是怎样展开的?请概括回答。 名师指津本题考查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的能力。小说的三要素是人物形象、故事情节、环境描写。此题考查故事情节的展开,题干上有“概括回答”的提示或要求,说明不需要答出故事情节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除此之外,跟情节有关的就只有线索了,再联系题目就不难得出答案。 参考答案:以“想象”为线索,以心理活动描写为主要方式来展开故事情节。 针对训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1~3题。 不染 袁炳发 高三学生杨直,清华、北大任他选。 老师和同学都这么认为。 但杨直家的邻居们不见得这么认为。 杨直的爸爸或妈妈每次开过家长会,回到家里就急不可待地支起麻将桌,还一边忙不迭地叫:“开这么长的大尾巴会,耽误穷人半天工。” 被人连坐几庄,又抱怨:“瞧瞧,这个背点,运气都让家长会磨叽没了。” 杨直家住平房,大门永远敞开着,隔着几条路的邻居无聊了也会奔来,图个热闹,在家不被允许抽烟,但在杨直家可以。 其实,在杨直家几乎没什么不可以,包括男人女人不忌口的打情骂俏。 话太不能上台面时,有淳厚些的邻居便朝着杨直的小房间口努嘴。 杨直家是老少屋,他住一小间。 杨直和父母房间的屋门隔着一个开放的厨房,但是屋内却仅有一道薄墙间壁,上面还有一个玻璃窗,不隔音,甚至烟气和人窝出的臭气都会从玻璃窗缝隙进到小屋来。 杨直的妈妈咯咯地笑:“你们随便‘咧’,我儿子听不见,他学习的时候什么也听不见。” 如果正赶上爸爸和了,他一推“砖墙”说:“看到杨直了吧,那就是未来清华大学生的风采。” 邻居们心里狐疑,这环境能出清华大学生?不瞎扯呢吗? 当然,邻居们是看着杨直长大的,公认他是个好孩子,有人甚至气愤不过,说:“杨直简直就不是这对狗男女生的!” 事实上,杨直的父母从来就没有在正道上走过,过去的不说,就说现在,他们等于在家里开着一个最为低级的赌场,除了自己参与赌博,还抽红。小小的屋子炕上一桌,地上两桌,每天二十四小时几乎连轴转。 赌客们弄到深更半夜,杨直的妈妈就给他们煮面条,现成的挂面,吃一碗十元。半夜赌客们自带的香烟抽没了,所有的小铺又都歇了,杨直的爸爸就拿出五元一包的香烟按支出售,一支一元。 两口子全下岗,吃着低保,心思都用在麻将上,骗几个昧良心的钱,过着不死不活的日子。 邻居老太太说起杨直就叹息:“这孩子,天养活的。” 杨直有时听到了也不说什么,礼貌地笑笑就走过去了。杨直心里想,他吃饭现在还要靠父母养活,但自己的心灵一定要自己“养活”。 高一军训时,杨直由于没有早饭吃,训练强度又大,晕倒了。他知道这样不行,虽然从小到大他几乎没怎么吃过妈妈做的早饭,但他知道高中之后绝对不行,杨直开始自己做早饭。 几天的工夫,杨直能熟练地做饭了,自己吃好,爸爸妈妈起床之后竟然也能吃上儿子温在锅里的饭菜了,惹得邻居老太太又叹息:“我这话放在这儿,将来那两口子必要借儿子的大光了,等着吧,吃香的喝辣的享福!” 偶尔得闲,杨直会径直奔胡同口吴爷爷摆着的象棋残局,坐在吴爷爷的对面一眼不眨地盯着棋盘。吴爷爷就一眼不眨盯着杨直黑发浓密的头顶悠然道来:“贵人不顶众发。” “我的头发很多。”杨直仍低着头。 “哈哈,孩子,这‘众’字你以为是‘多’的意思?非也!这说的是不顶着一般俗人的头发,不囿于一般俗人的困难!” 杨直抬起头来,目光炯炯地看着吴爷爷,两人就那么对望着,在彼此的眼睛里看到了自己。 转眼两年过去了,杨直迎来了高考。 写高考作文时,根据材料,杨直本打算写一篇议论文,用著名的“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作论据,就在要落笔时,突然想起一件事,这件事让他改变了主意,写成一篇感人的散文。就在这个春天,杨直在小河边背单词,他偶然看见一棵芽儿已经破土,但不幸的是,这颗种子天命使然,落在一块石头下面,杨直心一凛,下意识伸手要拿开那块对于芽儿来说巨大的石头。但杨直终于把手停在半空中。以后几天,杨直每天早晨必去看望那棵芽儿。他忧心忡忡,矛盾丛生,担心它会夭折。然而第四天,奇迹出现了——芽儿竟然掀翻了背上巨大的压力,脱胎换骨,由一棵鹅黄羸弱的芽儿变成了一棵脆绿茁壮的苗儿。 杨直的作文得了满分。 杨直实现了人生的第一个梦想,考入了清华大学。 当然,杨直考入清华大学,并不仅仅依靠他的满分作文。 1.(考点题)文章开头的三行文字独立成段,有什么作用? 2.标题“不染”是什么意思?在文中可能“染”的环境体现在哪些方面? 3.杨直是怎样的一个人?他对你有什么启示?请结合文章内容进行分析。 二、分析作品体裁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 小说的表现手法丰富多样,主要包括表达方式、修辞手法,狭义的表现手法和情节安排的技法等。分析小说的“主要表现手法”,可以提高自身对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高考命题一般不会孤立地考查小说的表现手法,而是常常和小说“三要素”联系起来,考查表现手法对塑造人物、营造环境、推动情节所起的作用。阅读、解答这类题目,一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其一,从表达方式角度,看各种表达方式是否运用自如,灵活多变;其二,从选材组材角度,看材料和中心的关系,主次详略是否得当,材料是否典型、真实、新颖、有力;其三,从狭义的表现手法角度,看文章是否运用了象征、对比、衬托、先抑后扬、托物言志、借景抒情等手法及其对塑造形象所起的作用;其四,从情节结构角度,看开头结尾是否各有特色,结构是否严谨、完整、匀称,是否烘托铺垫、前后照应,是否设置悬念、制造波澜,是否起承转合、曲折有致等,并了解它们对塑造形象和表现主题所起的作用;其五,从语言运用角度,看语言是否准确、简练、生动、形象,各种修辞手法创造出了怎样的意境及表达效果如何等。  【例】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1~3题。 六点钟准时响起的电话 巩高峰 秘密是我发现的。那天我提前回了家。母亲抱着电话神采奕奕,坐在沙发里的姿势和说话的语气都显示这样的电话不是第一次,而且这个电话肯定聊了很久了。母亲从来没这么高兴过。 在第一时间,我把两个姐姐和一个哥哥叫到了一起,分析情况。父亲去世十年了,我们是看着母亲怎样在忧戚里度过这十年的。我们一直自豪地以为,这是父母情深的表现。所以很多人劝过我们姐弟四个,给母亲找个老伴吧。我们姐弟四人的意见出奇地一致,母亲想做别的什么都可以,就是找老伴这事我们坚决不同意,那是对父亲的侮辱。也许我们还有很多别的理由,尤其是女儿的出生让我很快就坚定起来,因为两个姐姐和哥哥生孩子从来没动过找保姆的念头,母亲把几个孩子带得一个比一个健康、漂亮。 就是怕母亲孤独寂寞,我们给了母亲一大堆建议,社区老人馆、秧歌队、夕阳红舞蹈班、老年大学,等等等等。母亲似乎是怕我们失望,就不太热心地选了个老年大学。我们四个还排除万难,相继把家都安到了一个社区,每到周末,就是全家大团圆。我们觉得,应该万无一失了。可母亲还是出了情况,就在她上老年大学一个月后。 在新的周末大团圆时,我们姐弟四人的沉默还是让母亲一下就明白了什么。母亲脸上的黯然晦涩得很严重。母亲也没什么胃口,一直是心不在焉地看着我们吃。在六点的钟声敲响时,母亲动了动,神情不自然地朝时钟看了看。这会儿,电话响了。没谁去接,全家似乎都默契地预示到了这是一个什么电话。母亲犹豫了一会儿,终于也没接。 从这天起,我们姐弟四个轮流开始了跟母亲的谈心。我们只是抒发着对父亲的深切怀念,对母亲的无限依恋。车轮战很快就有了效果,母亲跟我们说了她的那位老年大学同学。他们俩各方面都已经商议好了,谁去谁家过日子,不办证书免得出现遗产纠纷,甚至连怕给我们添麻烦而不举办喜事的细节他们都取得了一致,只等我们这些做子女的表态。不用我们表态,我们其实已经表态了。之后母亲向我们保证,以后再不接那人的电话,这事到此为止。 侦察了一段时间,我们总算放下心来。只是每天的六点,电话仍是准时地响两声,然后就停了。周末周日的时候我们能听到,六点钟电话一响,母亲就回自己屋里了。我们知道这是怎么回事,背着母亲我们找那位老人谈过,这是老人唯一的要求,似乎也是他放弃的交换。每天六点,电话准时响两声,再挂了,就是他打来的,两声代表着他的平安。 母亲的精神状态很快就影响了健康,身体虚弱下来,精神更是委顿。她一直就像一张弓,把孙子孙女一个一个都射出去了,自己才松弛下来。在病中,母亲念叨父亲的时候特别多,母亲走得很平静。 已经很久了,每天六点,电话依旧准时响起。有一天,六点的钟声和电话依旧一同响起,但两声过后,电话声顽强地持续着。很大一会儿,我才迟疑着拿起话筒。是老人的女儿,她泣不成声。老人脑溢血,在昏迷中一直叫着我母亲的名字。希望我母亲能去看她父亲一眼,只一眼。我按捺了半天,才用平静的语调告诉她,我母亲已经去世半年了。 从此,六点钟准时响起的电话就没有了,世界也仿佛就此寂静无声。只是每到周末,我总爱默默无声地坐在电话旁的沙发里,什么也不干。在六点的钟声响起时,我总是稍带惺忪地轻颤一下身子,习惯地看一眼电话。 1.(考点题)小说以“秘密是我发现的”开头,有什么好处? 名师指津这个题目考查的是分析语段(句子)在文章中的作用,一般从两个角度考虑,一是结构方面的作用,既要说清语段内部的结构关系,更要说清语段(句子)在整篇文章结构中的作用;二是内容方面的作用,既要考虑语段(句子)本身所写的具体内容,又要阐述其和作者的写作意图、作品的思想内容等的关系。答题的时候要用“专业术语”,语言要规范,同时要把内容具体化。 参考答案:(1)用了倒叙的写法,先交代了母亲出了情况”这一结果,以引起读者注意,增强小说的吸引力。流露出了我们的吃惊和对母亲再婚的反对心理。(2)总领下文,为下文介绍母亲“出了情况”的经过作了高度的概述。(3)为后文的“可母亲还是出了情况”埋下伏笔。 2.(考点题)“电话”在小说中多次出现,联系文中“电话”的不同情况,分析“电话”在全文中的作用。 名师指津审题的关键在于“多次出现”,依然要考虑其结构和内容方面的双重作用。在阐述其内容方面的作用时,一定要联系其每次出现的不同环境即上下文语境,把内容具体化。 参考答案:(1)电话是小说中的一个线索,具有展现情节发展的作用。(2)“我”提前回家所发现的电话,是母亲和老年大学同学在通话,母亲处在高兴中,情节的开端,母亲“出了情况”。(3)新的周末大团圆时六点的电话,是母亲老年大学同学打来的电话,母亲处在无奈中,情节的发展,母亲被迫放弃。(4)六点准时响两声的电话,是母亲老年大学同学报平安的电话,母亲再婚的念头被我们彻底打消了,情节的发展。(5)顽强地持续着的电话,是老人女儿的电话,老人临终乞求与母亲见一面,情节的高潮。 3.小说中的母亲在晚年想和老年大学同学一起过日子,但子女们坚决反对。最后母亲按着子女们的心愿走完了人生。对此,你的看法是什么?请结合小说内容说说你的理由。 名师指津这是一个开放性试题,答案只要言之有理即可,但要注意一定要契合文章内容主旨,观点要辩证符合社会的价值取向,分点阐述。 参考答案:赞同老年人再婚。赡养老人,让老人安度晚年,过上幸福的生活,是儿女们的责任。儿女们虽然可以给老人提供许多物质上的条件,但老年人在情感精神方面的需要,是儿女们不能提供和取代的,给老人找合适的老伴,可以完美地解决这个问题。儿女们不能太自私,只是从自己的脸面出发,或者从自己的子女需要老人照顾出发,来威胁老人,伤害老人,这是不人道的行为。 三、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义,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 “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义”中的“含义”重在思想性,“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重在艺术性。从近三年高考试题看,文学作品中语句的“含义”具有的共性是文学性强,“文学性”一般是指“形象感”与“鲜活感”,多用来表示“形象”或“场景”。 品味语言,就是看看文中哪些字词、哪些句子用得准确,或用得生动,或感情色彩浓烈,尤其要重视动词、形容词,有时也要注意副词和数词。该考点可能会就重要语句或精彩语句在结构、作用、内容、表达、特点等方面设置考题,题型以主观题为主。 小说是语言的艺术,语言是欣赏的媒介,又是欣赏的对象,出题者有时会让我们欣赏遣词造句的奇妙,有时会让我们领悟语言的言外之意、含蓄之美,有时会让我们初步感知作家的语言风格。  【例】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1~3题。 下坡或者上坡 从县政府往东走,是一条长长的下坡路。当然也可以这样说,从国税局往西走,是一条长长的上坡路。两种说法,指的是同一条道路。人间的事情就是这样,同一个事物,至少会有两种不同的说法。乍一听,好像是矛盾的,是相反的,仔细琢磨,其实是一回事儿。立场不同,视角不同,说法自然就不会相同嘛。 从县政府到国税局之间那条长长的下坡路,几天前发生了一场交通事故,把我和我的朋友老周都牵扯进去了。 老周曾经是我的同事,我们两个人在同一间办公室里坐对面,关系相当密切。十几年前“下海”热的时候,老周义无反顾地下去了,开办了一个律师事务所。如今,老周的事业红红火火,连奥迪都开上了。我呢,还窝在原先的那个部门。当然也“进步”了,不过跟老周相比,我的“进步”可以忽略不计。 老周不忘旧交,忙里偷闲,会主动来电话,约我出去小聚。去的是老地方,农家菜馆。 那个黄昏跟往常一样,老周亲自开车来接我。跟往常不一样的是,在那个下坡路的中间地段,我们发现前面路边上围了一群人。老周把车停下了。 老周说:“肯定是交通事故。”说完,老周打开车门走了出去。我坐着没动。我不想管这种闲事,弄不好会管出一身麻烦的。这样的例子我见到的不少,听到的更多。原本是一种美德,可很多人都被自己的美德弄得焦头烂额…… 我正胡思乱想着,老周回到车上,从公文包里拿出纸和笔,匆匆地写着什么。 我说:“老周,别管闲事。”老周没有抬头,边写边说:“不管不行,弄不好有生命危险。”我知道自己拖不住老周的后腿。他认准要做的事,谁反对都不行。当年“下海”的时候就是这样。 我心里有点儿不踏实,跟老周一起下了车。我看见柏油路上躺着一个白发的老人,脑袋上有血,手上也有。跟我想象的一样,肇事司机逃走了。没逃走的是一群围观的看客。事不关己,看看又何妨呢?何况,看过以后,他们至少会捡到一个话题,跟别人说来说去,还可以发几声感慨,加几句议论,甚至还可以骂骂娘。 老周走到白发老人身边,扶起了他的上半身,把纸和笔都递给他,说:“老人家,你签个字,证明我不是肇事的司机。签完字,我送你上医院。”老人的神志还算清醒,他看了老周一眼,点点头,接过笔,在纸上写下了自己的名字。我注意到,老人的手有些颤抖,字写得歪歪扭扭,而且,还把手上的血蹭到那张“证明”上去了。 这时候围观的人群里发出不同的声音。 一个声音说:“救人要紧,签哪门子字呢?”又一个声音说:“快点吧,出了人命谁负责?”还有一个声音说:“人心不古,人心不古哇。”老周一声不吭。我不知道他在心里想什么。我倒是有些愤愤不平。一大群人没一个肯动手帮忙的,现在倒说起风凉话了。 我们把老人送进了医院。还好,伤势不算太重。医生说,需要住院观察一下。恰好,老人的儿子也赶到了,住院的事情,让他去安排吧。 老人的儿子是个穿着皮夹克的中年人,脸色很阴,似乎有些愤怒。他没去安排住院的事,而是瞪着眼睛走到我们身边,说:“怎么回事儿?”老周把前后的经过跟他说了一遍。皮夹克沉默不语,他的表情很怪,似乎不相信老周的话,又似乎是将信将疑。屋子里的空气僵硬了。老周轻轻叹了口气,把“证明”拿出来给他看。皮夹克低着头看“证明”,看了很久很久,才从牙缝里挤出了几个冷冰冰的字:“那就,谢谢啦。”说完,一转身走了,连老周的姓名都没想起问一下。老周不是肇事司机,他心里是不是特别失望呢? 我对皮夹克非常不满。什么人呀?人家帮了你父亲,你就用这种态度来对人家?老周长长吁了一口气,突然在我的胸脯上擂了一拳,大声说:“走,我们到富丽华大酒店,一醉方休!”富丽华是本地最高档的酒店,我和老周还从来没有一起去过呢。 我很纳闷儿,老周怎么变得如此兴奋呢? 1.小说中的老周具有怎样的性格?请简要分析。 名师指津概括分析小说中人物性格的特点,一定要结合小说刻画人物的手段和方法进行。在小说创作中,为了刻画人物性格,作者会调动各种手段和各种描写方法;那么,在阅读小说时分析概括人物的性格特征也要从这些方面入手。特别要注意典型的情节、细节描写。 参考答案:①重情义,热心助人。②敢作敢为,有社会责任感。③理智冷静,善于保护自己。 2.小说结尾“我很纳闷儿,老周怎么变得如此兴奋呢”一句有什么含义和作用? 名师指津理解小说重要语句的含义并分析其作用,首先要明确重要语句的属性,如,是人物的语言还是作者的陈述;其次要注意语言所处的位置及特定的语言环境。这些都是理解小说重要语句的含义不可忽视的方面。 参考答案:①揭示了老周的心理:做了一件好事且未留下“后遗症”,又验证了自己让老人签“证明”的正确性,因而很兴奋。②老周的兴奋与“皮夹克”的沮丧、失望形成鲜明的对比,含蓄地表明了作者的锋芒所指。③引发读者深思:当今社会,要不要做好人?如何做好人?这社会风气到底怎么了?从而深化了小说主旨。 3.小说描写了老周救助车祸中受伤的老人又坚持让老人在证明他不是肇事司机的字条上签名的故事。有人赞同老周的做法,认为老周救助他人时注意保护自己;也有人反对老周的做法,认为老周救助他人不应有附加条件。你的看法呢?请就你认同的一种观点加以探究。 名师指津探究性题目的解答,首先要明确探究的角度和问题的中心,其次还要关注题干本身的提示性文字,如本题中的“有人赞同老周的做法,认为老周救助他人时注意保护自己;也有人反对老周的做法,认为老周救助他人不应有附加条件”等,这些应该是我们探究问题的方向。 答案示例:赞同老周:①老周既要救人,又设法避免惹上麻烦,这是社会环境逼他如此,老周这样做,既善良又有理性。②老周既救了人,又没惹上麻烦,不论手段如何,结果是最理想的。 反对老周:①抢救生命第一,容不得犹豫、拖延;②见义勇为、舍己救人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不应该有附加条件。(不要求面面俱到,只要能就以上观点中的任何一点或其他观点进行探究,只要观点明确、论述合理即可) 四、欣赏作品的形象,赏析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对作品表现出的价值判断和审美取向作出评价 欣赏形象通常指通过什么手法刻画了什么形象,通过什么形象抒发了什么情感。作品的内涵,通常是指作品中表现出来的观点、思想感情倾向。作品的艺术魅力包含的方面比较宽泛,涉及小说从内容到形式的各个领域。对作品的价值和审美取向作出判断与评价则是高一级的阅读能力,需要考生结合文本并能联系社会环境进行正确的审美与思考。  欣赏作品的形象,赏析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 1.作品的形象。广义的文学作品形象指的是文学作品中创造出来的生动具体的、能激发人们思想情感的生活图景。作品的具体因素如环境、人物、场面、情节等可理解为它的具体表现。狭义的文学作品形象是指人物形象,与人物、性格、典型人物、主人公、抒情主人公等的含义相同或相近。文学形象具有可感性、情感性和典型性。欣赏作品的形象就是要多角度地把握人物的精神面貌和性格特征,把握所描写景物的特点以及作者在其中所寄托的感情。关于人物形象,要注意从人物的肖像、神态、动作、语言等多个角度去把握其精神面貌和性格特征。关于具体的物,可以是作者描写的一个具体的事物,也可以指作者通过景物描写所创造的一种意境。在鉴赏过程中,我们要注意作者描写的角度的变化,作者所运用的描写手法,景物特点以及寄托的感情。 2.作品的内涵,通常是指作品中表现出来的观点、思想、感情、倾向,而这恰恰是一篇文章的主要价值所在。 鉴赏文学作品人物形象应注意的问题: 1.从作品实际出发 这就是说从作品中具体人物自身所具有的东西出发。这里的“东西”是指人物自身的言行以及作品对其所作的种种描写和评述,而不应是用现成的概念往人物身上套,不能贴标签,更不能将人物自身所没有的东西强加于人物。 2.对人物性格应有简要分析 这就是说,对人物的性格不能仅用一些概括性的词语作表述,还要联系作品的事实作简要分析,否则对人物的评价就会成为适用许多人的“套话”,自然就会影响得分。 对作品表现出的价值判断和审美取向作出评价就是要求对作品表现的真与假、美与丑、善与恶的内涵作出评价。鉴赏作品的价值判断和审美取向,其实是对作品表现出的价值观点和审美情趣解读与取舍的过程。此类鉴赏表现为两个层面:一是对作品蕴涵的价值判断和审美取向正确解读,二是对解读的价值判断和审美取向进行取舍和评价。文学作品的作者总是先有了价值判断和审美取向,而后才付诸文字;阅读文学作品的人总是先接触文字,而后才能认识到作者的价值判断和审美取向。如果我们站在作者的立场角度看问题,把握一篇文学作品的价值判断和审美取向也会简单得多。具体说来,把握作品表现出来的价值判断和审美取向可从以下四个角度切入:  【例】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1~3题。 九 公 凡 夫 你要是到村子里去打听九公,无论大人小孩几乎没有不知道的。九公是全村年龄最长、辈分最高的老人,是远近有名的有趣人,他的趣事就如同他的胡须,多得数也数不清。 九公九岁的时候,被送去读私塾。九公对那些摇头晃脑的“之乎者也”十分反感。先生也不喜欢这个调皮的学生,时不时出一些难题难为他。一天在讲曹植七步成诗时,九公却和周公秘密会谈去了。先生十分生气,就让九公当场作诗一首,不然就挨板子。九公望着窗外的瓢泼大雨,歪着头,略作思索,遂以《雨》成诗。 盆泼也 瓢倒也 一滴雨 一个大豆也 全班同学笑成一团,先生气得差点背过气去。 九公的学业也就到此结束了。 “扫盲”的那几年,九公也和大伙一起去村小学学习。那节语文课,老师教学“人”字,九公再次拜会周公,呼呼大睡。老师辈分低,既要严肃课堂纪律,又要给爷爷辈的九公脸面,便耐心地开导他。 “其实汉字很容易学,一人为‘人’;二人为‘从’,是说两人在一起;三人为‘众’,是说很多人的意思——多形象!多生动!” 九公走上讲台,边说边在黑板上写。 “如果人上边有人,人下边也有人,人左边也有人,人右边也有人,人加人,人叠人,人连人,念什么字?”九公在黑板上写了密密麻麻、歪歪扭扭七八个“人”字。 老师有点生气。“这不是字!” “不是字?”九公面向大伙,手一挥,如同一位镇定自若的将军,“这个字念——一堆人!” 从去年入冬以来,天气持续干旱,许多地方遭遇五十年一遇的干旱袭击,大片大片的庄稼开始枯黄。我们这里也不例外,大伙开始忙着抗旱保收。但是由于基础设施匮乏,加之抗旱又是个费时费力的活儿,所以效果不明显。人人都是看在眼里,急在心里。 这时,九公做了一件惊天动地的大事。 那天,九公带领四个六七十岁的老伙计来到河边求雨。九公说,河中心有个千年鳖精,呼风唤雨,无所不能。他年轻时曾见过有人在这里求雨,当天就电闪雷鸣,大雨倾盆。方圆几里、四面八方的人都赶来看热闹。 九公在河边支起一个供案,上面摆着供品,然后点燃三炷香,双手捧着擎过头顶,对着上天三叩九拜,口中还念念有词,不知说些什么。 之后,真正的求雨过程开始了。 九公身背一个簸箕——此时他就是千年鳖精的化身。四个帮手分列东南西北,围成一个圈,每人手中还提着一壶水。 九公就在中间爬来爬去。爬到东面,就抬头问:“东海龙王下不下雨?”帮手忙说:“有雨!”提起壶在九公身上浇一阵。爬到西面,九公又问:“西海龙王下不下雨?”西面的帮手忙说:“有雨!”提起壶在九公身上又浇了一阵子。“南海龙王”“北海龙王”也都声称:有雨!九公就这样爬来爬去,衣服渐渐湿透了。 说来也怪,天真是渐渐地阴沉下来,起风了,甚至还滴下几滴雨来。 轰隆隆,轰隆隆! 一阵响过一阵,一阵急过一阵的巨响在天空回荡。 “打雷了!要下雨了!老天爷显灵啦!”九公激动得老泪纵横。“都别傻站了,快跪下来求老天爷吧!”九公向周围的人群喊去。有两个老太太当即就跪下了。 就在众人不知所措的时候,村支书刘义气喘吁吁地跑过来。“别瞎闹啦!部队趁着今天的有利天气正在人工降雨呢。炮弹已经打过了,马上就要下雨。谁要是不想饿肚子,就赶快去地里挖沟引水,我只通知这一次啊!”刘义说完又转头跑掉了。 人群一哄而散。九公慌忙喊:“哎!别走!哎!”九公的四个帮手最后也随着人流不见了。 九公一下子瘫坐地上。 雨足足下了一天一夜。雨过天晴,天空升起一道美丽的彩虹。 从此,九公就常常坐在村头的那棵大柳树下,对着那些背着书包上学的小学生,不厌其烦地说:“娃呀,好好读书。将来有知识才能长本事!” 1.(考点题)小说中的九公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请简要概括。 名师指津九公在小说中是一个立体的形象,既有优点,也有不足,概括时一定要全面,只概括优点或缺点都是不完整的。 参考答案:①不爱读书,不尊重知识;②愚昧迷信,顽固自大;③天真率直,知错能改;④热心公益。 2.小说详细描写了九公“求雨”的过程,请分析其作用。 名师指津题目要求分析“求雨”过程的作用,所以不必在“求雨”过程上下大工夫。情节的作用分析一定要从塑造人物形象、情节发展、表现主题等多方面考虑,既不可遗漏要点,也不能强拉硬拽。 参考答案:①突出了人物的性格特征。九公煞有介事地求雨充分表现了他的愚昧迷信、荒唐可笑,含有讽刺效果。②推动了情节的发展,使人物的思想转变更合理可信。③突出了小说的主题。求雨失败、人工降雨成功地使九公认识到知识的重要性,突出了小说批判迷信、倡导科学知识的主题。 3.有人认为这篇小说的最后一段画蛇添足,有人却认为此结尾画龙点睛,你怎么看呢?结合全文,谈谈你的观点和理由。 名师指津在这种问题的回答上,不少学生只有理由的说明,却往往忘记表明观点,令人难以明确观点所在;还有的情况是观点和理由恰恰相反。这些一定要引起注意。 答案示例:观点一:我认为是画蛇添足。理由:①该结尾使人物形象前后反差太大,不够真实。九公是一个思想顽固、没有知识的老人,即使因为求雨事件思想有所转变,也很难做出这样的行动,说出这样的话。②使主题显得过于直白,没有韵味。如果去掉这一段,以“雨过天晴,天空升起一道美丽的彩虹”这一句环境描写结尾,反而能收到言有尽而意无穷、引起人们深思的艺术效果。③从情节上来说,写到求雨失败、人工降雨成功,已经足以说明科学知识战胜愚昧迷信这一主题,故事在这里结束,戛然而止,结构完整;添上这一段反给人画蛇添足、节外生枝之感。 观点二:我认为是画龙点睛。理由:①该结尾使人物形象更加饱满。九公的思想经历了从顽固不化到悔悟改过的巨大转变,前后的思想行为形成鲜明对照,结尾使九公的形象变得可亲可爱、立体饱满。②使主题思想更加鲜明突出。愚昧顽固的九公最终认识到了读书的重要性,并教导孩子从小就要好好读书,结尾突出了知识的强大作用,突出了小说的主旨。③使情节结构更加完整。小说围绕九公这一人物展开,情节始于九公自己从小不肯读书,终于他热心督促小学生读书。这样写,小说的情节结构比较完整,更好地表现了人物和主题。 五、探究 近几年的语文高考,无论是全国卷还是各省自主命题卷,均在阅读鉴赏题区设置了开放题型,这种以“答案可以有多种表达”为显著特征的题型,往往令考生极不适应,习惯于唯一答案推导、整合的教师们,也对答案的多种预设、评分的多种细则心中没底,它属于“设题难、解题难、评分难”的“三难”试题。所谓“探究”就是探讨疑点、难点,有所发现和创新,是一种高层次的语文能力。据此可知,所谓探究式题型就是探寻(或追究)式题型,属于开放式性试题。然而,开放式题型更为真实地反映了学生阅读鉴赏中的思维品质,符合阅读学中“读者参与文本效果的共建”的个体化阅读基本原理,因而它又是科学地评测考生语文能力的良好途径。因此,随着新课标“三个维度”理念的进一步推广,开放性试题将可能成为高考中极为重要的考点。  对于小说文本意图的探究包括对小说表现出来的主题评价,对小说体现的价值观的判断和审美取向的评析,对小说传承的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的探讨,对小说创作者的创作意图的分析等。 探究小说文本意图,可以从两大方面入手:一是从小说本身的情节入手,发掘小说所表现的主题思想和作者的情感态度;二是从小说针对的社会现实入手,探讨小说故事的现实意义和指导作用。 对于小说的个性化解读,包括对小说主题的个性化理解与认识,对小说构思的个性化再创造,对小说创作者提出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往往是故事的结局)进行个性化评析,对小说中人物言行和作者对其态度的个性化分析,对小说中情节处理的方法的评判,对小说给予人生或社会的某些启示的理解等。 个性化解读文本,主要考虑四个方面:一是小说本身的主题,即作者的思想情感;二是小说的各种艺术处理的效果,即作者的创作意图;三是联系小说细节,从细节中找到我们解读的依据;四是联系生活实际,从自身经历和社会类似现象来谈自己的看法。 因为“探究小说文本意图,个性解读文本”包含并可以涉及的考点相对较多,因此我们在答题时要注意如下几个方面:1.立场要鲜明,观点要清楚;2.文本是基础,情节是证据;3.主题要明确,意图要清晰;4.生活和现实,联系要紧密;5.分析要有据,主张要有理;6.条理要清楚,逻辑要严密。 【例】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1~3题。 海 龟 张抗抗 D有一个可爱的3岁女儿,对女儿一向有求必应。他的工作单位离家近两小时路程,为了减少往返,他总在周末才回家。每次回家,女儿在晚上临睡前必要让他讲个故事。一年过去了,什么大灰狼小白兔,他肚子瘪瘪塌塌早已被搜刮干净。 女儿却不肯善罢甘休,抱着他的膝不肯上床,连妻也哄不好她。 他满心焦虑。虽是周末,晚上他还得赶写一篇文章,研究所的头儿亲自点名让他在一个学术会议上发言,他将有机会在同行面前充分展示自己的实力与才华。 爸爸讲故事呀,女儿纠缠不休。 讲什么呢?他真没有时间。发言关系到对他实际水平和个人价值的确认,听说很快就要评职称了。 他突然记起当天报纸上看到的一则趣闻,当时无意瞟了几眼,现在倒可以用来对女儿随意应付一番。 从前,在一个海岛上……他开始尽量耐心委婉地对女儿娓娓道来。那儿的人家家户户养着一种大海龟。海龟像一张小桌子那么大,有很硬的壳和很粗的爪子。那个海岛上没有汽车没有自行车也没有小毛驴,一个人要到岛上另一个人家去串门,就骑着海龟去。海龟最爱吃大香蕉,它的主人就坐在海龟背上,用一根细杆子拴上一根绳,香蕉就悬在海龟脑袋上,离它只有几步远,海龟想吃香蕉,就开始往前爬,可它一爬,那背上的人手里的香蕉也往前走了。它怎么也够不着,于是它就拼命往前爬,它爬香蕉也爬,就这样它背上的人就顺利到达了目的地…… 女儿不知什么时候已睡着了,腮上挂着浅浅的酒窝。 他昼夜伏笔奋战,发言很成功,获得大家的好评,文章将被收入当年的年会专集。有人私下议论,说他虽是助研,实际上相当于副研究员的水平。 转眼又到星期六了,他去幼儿园接女儿回家时,才想起这一星期忙得昏头昏脑,竟然忘了给女儿准备故事。出乎他的意料,女儿临睡前忽然对他说:“爸爸,今天你还讲那个大海龟好不好!” 他松了一口气,却纳闷女儿何以对这大海龟如此感兴趣。 ……就这样,骑着海龟的人顺利到达了目的地。 他敷衍了事地讲完了故事。他发现自己根本没有同女儿亲近的情绪。他心里实际上还在惦记着自己的职称。如果这次能评上副研,他一家三口就有希望分到一套两居室的住房,工资也可增长几十块钱,这可是个不小的数目。昨天上头又给了他新的任务,他必须在一个月内,译出一部有关w理论的200页的著作,三个月内编出一部新的辞典,六个月内与人合写一部有关w理论的评述……他不知道他如何才能做完这些事。 “那骑海龟的人到了地方以后,到底怎么样了呢?”女儿竟然破例没有睡着,眨着黑葡萄似的眼睛看着问。 他说,骑海龟的人到了地方以后,就把海龟整个儿翻过来;翻过来它就不能逃跑了,只能乖乖地等它的主人去办完事,再把它翻过来骑它回家。 女儿似乎还要问什么。他不耐烦地拍拍她的后脑勺,把她交给了妻。 为了不受干扰地在规定时间内完成以上全部任务,真正奠定他在学术界的地位,他索性把铺盖搬到了研究所,黑夜白天泡在图书馆资料室里,不这样做就对不住自己,也对不住领导对他的信任。一个几百人的研究所,老的老,小的小,真正能顶用的还是他这样的中青年骨干。但无论怎么辛苦,他觉得前面总还有个盼头…… 半年后他第一次疲惫不堪地回家,心里如释重负。女儿见到他,目光转向妈妈,那句话没问出来:这个人是谁呀?临睡前,女儿破天荒第一回不缠着他讲故事,大眼睛骨碌碌转了几圈,终于问:“我想起来了,上次你讲的大海龟,后来到底有没有给它吃香蕉呢?” 他一愣,含糊回答可能是给了。女儿却不满意,又问他到底给了几个,他说一大堆,女儿又问是不是每次都给。他茫然…… 星期一上班得知职称名额已定,他因年限不够,没有希望晋升;工资不动,住房当然暂时也不能动……他感到浑身骨骼疏松……不知怎么他想起了那只海龟,他如果告诉女儿:人并没有把香蕉给海龟吃,对女儿来说未免太残酷了,他不忍心。 1.小说中D未能晋升,“不知怎么他想起了那只海龟”,D和海龟有哪些共同的地方? 名师指津这个题目考查归纳概括内容要点的能力,要在把握好文章结构、理清作者思路的基础上,把D和海龟进行比较,最后归纳概括,分点陈述。 参考答案:①共同的经历:海龟一次次为了香蕉把人驮到目的地;D一次次为了职称不断地苦干。②共同的命运:海龟始终得不到应该得到的香蕉;D也没有评上应该评上的职称。③共同的性格:实干苦干,任劳任怨。 2.小说通过塑造D的形象反映出什么主题?D为什么不把海龟真实的结果告诉女儿? 名师指津这个题目要求我们总结归纳小说的主题。小说的主题是小说中的人和事要说明的道理,它往往寓于小说的情节、环境和人物形象之中,概括小说主题应综合考虑这些因素,同时还要结合我们的生活现实和自己的生活积累与感悟。这篇小说中的人、事所反映出来的生活道理显而易见。 参考答案:小说通过塑造与海龟有一样特点的D的形象,反映出当代社会竞争的不公平、不合理现象。D不把海龟真实的结果告诉女儿,是他不想让不公平的现实伤害女儿心中美好的情感。 3.这篇小说以“海龟”为题,既写了D给女儿讲故事,又写了D评职称的进展情况,有人认为这样写叙述的内容很乱,但有人认为这样安排很好。你的看法呢?请就你认同的一种观点加以探究,并简要论述。 名师指津这个题目考查我们评价鉴赏小说写作技巧的能力。答案要求有观点有佐证,答题的关键是把握文章的结构理清作者的思路,对文章的行文特点要了然于胸。 参考答案:示例①:小说明线写D给女儿讲海龟的故事,暗线写D评职称的进展情况,这样双线安排很好。明暗线交替进行,虚实结合使小说内容更丰富,不单调;D和海龟又有共同的地方,交替进行叙述描写,能互相映衬,更好地塑造与海龟有一样特点的D的形象;能含蓄地反映现实生活,表现主题。 示例②:这样叙述内容混乱,一会儿写D给女儿讲海龟的故事,一会儿写D评职称的进展情况,使小说的内容混乱而松散,线索不明晰,小说不停地变换叙述使对人物的刻画不集中,主题不能在完整的情节和人物的刻画中清晰地表现出来。 一、小说阅读备考指南 1.考查重点 小说主要考查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重在考查学生对小说的分析综合和鉴赏评价能力,着重从小说整体构思、贯穿线索、社会环境等角度概括小说的主题并对作品表现出来的价值判断和审美取向作出评价;突出小说中人物、情节、环境构成的形象世界,鼓励考生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丰富意蕴;强调从人物形象、时代背景、环境氛围、细节描写、语言表达等方面探讨作品中蕴涵的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 2.考题选材 1000多字的微型小说将是小说考查的重点对象。另外,命题也可能会选取长篇、中篇、短篇小说的一个片段、某一个情节或某一个场景进行考查。 在复习中,要重视《普通高级中学语文新课标(实验)》推荐的小说:罗贯中《三国演义》、曹雪芹《红楼梦》、鲁迅《呐喊》、茅盾《子夜》、巴金《家》、沈从文《边城》、塞万提斯《堂吉诃德》、雨果《巴黎圣母院》、巴尔扎克《欧也妮·葛朗台》、狄更斯《匹克威克外传》、列夫·托尔斯泰《复活》、海明威《老人与海》,莫泊桑短篇小说、契诃夫短篇小说、欧·亨利短篇小说等。 3.复习策略 小说是以刻画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具体的环境描写来反映社会生活的一种文学体裁。人物、情节和环境是其三要素。从本质上讲,小说属于叙事文学,叙述有关“人”的事情。我们研究小说,就是要研究“小说说了些什么”,“小说是如何说的”以及“小说为何这样说,而不那样说”。 高考对小说鉴赏考查的选材是很宽泛的,有长篇小说的节选,有短篇小说的节选,当然也有整篇的小小说。其考查能力要求、考查特点与散文阅读的考查大致相同,但也有其不同的方面,主要体现在文体特征方面。 (1)分析小说三要素,把握人物性格。 可以从如下几个方面入手:①分析人物,把握人物性格。分析人物形象主要通过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神态和心理来进行。当然,人物的年龄、身份和地位也要注意。②分析环境,探究人物的命运与思想性格。小说的环境,主要包括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这两个方面。自然环境对人物的命运有影响,但真正决定人物命运的主要是社会环境。③分析情节,把握人物性格的发展变化。情节是人物性格的历史。情节一般是通过描写人物思想性格和情感欲望的冲突以及由此引起的人物关系、人物命运的变化来展开的。在情节的展开中,通过人物的外貌、行为和心理状态,再现活生生的鲜明个性。因此,分析人物形象,应从情节入手,据情论人。 (2)分析小说的结构,把握故事情节。 小说结构一般由开端、发展、高潮、结局等几个部分组成,可据此划分层次。但是,如果运用倒叙、补叙等艺术手法,则要注意。小说的每一个部分一般由相关的情节来体现。情节则是小说用以表现主题或人物性格的一系列有组织的生活事件。把握情节,大致有两种方法。一是寻找线索。线索是情节发展的脉络,有时还是矛盾冲突的焦点。通过寻找线索,不仅有利于掌握情节,有时也有利于抓住小说的矛盾冲突,便于把握主题。二是抓住场面。情节是由场面组成的。有的小说情节复杂,有的小说情节不连贯,在这种情况下,抓住场面分析就可以不受情节结构的限制,直接掌握作品的中心事件和主要矛盾。 (3)分析环境描写,把握它的作用。 小说中的环境描写,有时是为了表现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和社会条件,用于烘托人物活动的时代意义;有时是为了渲染气氛,从侧面表现人物的性格;有时它还能推动情节的发展。 (4)鉴赏小说主题,分析作者的思想观点。 一般来说,分析鉴赏小说的主题有以下方法:①从小说的人物、情节、环境出发,进行认真分析。如鲁迅的《祝福》,首先把握住祥林嫂的性格特征——善良、质朴、顽强,却又被压迫、被愚弄以至于被迫害。然后再看祥林嫂生存的环境——封建礼教统治下的鲁镇,在这样的环境中,人物是怎样行动的——一步步被迫害致死。通过这样的分析,我们就能得出作品的主题:揭示封建礼教吃人的本质。②联系时代背景和作者的创作意图去理解小说主题。 (5)分析表达技巧,品味作品的艺术特色。 首先明确表现手法包括对比、比喻、排比、夸张等修辞手法,还包括衬托象征、伏笔照应、寓庄于谐、误会巧合、欲擒故纵、欲扬先抑等表达技巧;还要明确描写、议论、抒情、记叙、说明这五种表达方式各自的作用:记叙描写是画龙,议论抒情是点睛,写景多是为了写人,叙事多是为了说理。 (6)品味语言风格,鉴赏作品的表述特点。 语言特色包括词语的表现力、句式特点、语言风格、人物语言的个性化等。其中要重点把握的是语言风格和人物语言的个性化。语言风格有含蓄与直接、淡雅与华丽、庄重与幽默、典雅与通俗、柔美与朴实等,人物语言的个性化指语言要符合人的身份、展现人的性格、表现人的情感,有时体现地域特色,有鲜明的地方色彩等。 二、小说阅读题答法 1.怎样鉴赏小说的人物? (1)从作者对人物的介绍和评价来把握人物。 (2)从人物的语言、行动和心理描写来分析人物。 重点关注这些描写,圈点勾画,从中概括人物形象。 (3)从人物活动的社会历史背景来理解人物。 (4)从多种不同的角度对人物作面面观。 从心理学的、社会学的、政治学的、美学的等等角度理解人物就会更丰富和更有内涵。 (5)用“××人是一个+修饰语+所属类型”来回答人物形象。 如:祥林嫂是一个被侮辱、被损害的旧社会下层劳动妇女形象。 (6)注意人物的个性与共性。 2.怎样鉴赏小说的情节? (1)理清情节的组成部分。 (序幕)、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尾声)。 (2)理清叙述人称。 第一人称、第三人称、人称不断转化。 (3)理清情节结构设置。 顺叙、倒叙、插叙、补叙等。 (4)理解情节的过渡照应。 如:铺垫、悬念、伏笔、照应、过渡。 (5)把握小说的线索。 实物、事件、感情;明线、暗线。 3.自然环境描写有什么作用? (1)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 (2)为人物活动提供具体的背景,为人物出场作铺垫。 (3)渲染气氛,烘托人物的心情(或暗示作者的感情色彩)。 (4)暗示社会环境或展示世态风情。 (5)推动情节发展。 (6)有的景物(如梅花、菊花)具有象征意义。 4.社会环境描写有什么作用? (1)展示人物形象生成的社会生活背景。 (2)揭示人物形象体现的社会本质特征。 5.怎样分析小说的主题? (1)从作者背景看主题。 (2)从人物塑造看主题。 (3)从情节发展看主题。 (4)从语言的情感色彩看主题。 6.小说中的“我”有什么作用? (1)是事件的见证人,增强小说的真实感。 (2)是事件的感受者,有利于深化主题。 (3)有时可以成为小说的线索。 7.回答有关小说技巧的问题时要注意什么? (1)一定要完整回答技巧是什么,写了什么内容,有什么效果三个方面。 (2)要紧紧围绕以下六个方面并按照这六个方面挑选关键点作答: 人物、情节、环境、主题、氛围、阅读效果。 8.怎样解答小说的探究题? (1)明确《考试说明》对探究的要求: ①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丰富意蕴; ②探讨作品中蕴涵的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 ③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 答题时紧紧围绕这个方向。 (2)整个答题过程都要记住小说的特点: 塑造典型环境中的典型形象,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要符合艺术真实。 (3)掌握探究题答题原则:鲜明地提出观点,立足文本,联系现实。具体地说,就是: ①立足文本,深入分析; ②多元解读,呈现梯度; ③联系现实,类比对照; ④融通渗透,活用理论,渗透一些基本的文学、文化、审美、心理、哲学、文章学等的基本原理; ⑥有理有据、有条有理。 答案与解析 知识理解深化 针对训练 1.参考答案:有强调突出的作用。开篇即暗示了杨直的才华,并用老师、同学与杨直邻居们的不同观点作对比,设置悬念,使读者产生疑问,吸引读者的注意力,自然引出下文解疑的内容。 解析:回答本题要注意独句段的一般作用,文章开头文字的作用,分析作用时既要从结构方面考虑,也要从内容方面考虑。 2.参考答案:“不染”意即出淤泥而不染,不随波逐流,即杨直虽生活在“麻将室”,但不受影响,始终保持清醒的人生方向。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杨直的父母把打麻将看得比参加儿子的家长会还重要;语言不文明,丝毫不顾忌可能对儿子产生的不良影响;不仅设赌局,而且抽红,赚昧心钱,混日子;不关心儿子,连早饭都不给儿子做。 解析:这个题目考查理解把握文章思想内容、概括内容要点的能力。要理解“不染”的意思,就不能脱离文章的内容;理清了文章的思路,也就理解了“不染”的意思,概括内容要点也就迎刃而解了。 3.参考答案:他是一个有主见的人,他心里想“自己的心灵一定要自己‘养活’”;他是一个孝顺的人,父母下岗在家,只知开赌局、混日子,他自己学会做早饭后,不仅自己吃,还给父母做好了温着;他是一个自强自立的人,在那样的家庭环境中最终却能实现自己的梦想。我们每个人都不能选择家庭,不能选择生存的环境,但我们可以选择自己要走的道路,寻找自己的目标,实现自己的人生梦想。 解析:此题考查归纳概括人物形象特点和问题探究的能力。要结合人物的事来归纳其性格特点,人物给我们的启示一定是针对我们归纳出来的要点做到“有感而发”,言之有理,反映我们的生活现实。 高考资源网 w。w-w*k&s%5¥u 高考资源网 w。w-w*k&s%5¥u

【点此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