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节 文言文阅读分析与综合  一、筛选文中的信息 解答这类题目的步骤及要领主要有如下几点: 1.整体阅读,把握基本信息 阅读要有全局观念,明确语段的主要内容和层次。记叙性的文字要理清时间、地点、人物和事件的前因后果,不同人物之间的关系,不同事件的各自情况,不同人物的言行、观点等;议论性的文字要理清论点、论据及论证方法等。面对一篇文言文,我们往往不能一下子就完全读懂,因此可运用“跳读”法,捕捉文中重要的信息,分清所给信息材料的类属,分析事件的起因和结果。 (1)史传文章的信息要素 ①文章写了哪些人和事? ②全文的中心人物是谁? ③中心人物和其他人物之间是什么关系? ④中心人物做了哪些事情? ⑤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是怎样的? ⑥人物道德、性格、情感是怎样的? ⑦代表人物观点的话是哪几句? ⑧作者在叙述人物、事件时用了哪些褒义词或假托文中哪个人物的话表达了自己的观点态度? ⑨试题中要求翻译的这几句话大都代表作者或人物的观点、态度,其信息点在哪里? (2)政论文章的信息要素 ①文章是针对什么事情进行议论的? ②文章的主要观点是什么? ③文章用了哪些论据? ④哪些语句直接表明作者的观点? ⑤哪些语句分析事件的起因和结果? ⑥文章是怎样表现因果关系的?是一因一果,还是数因一果,亦或是层递因果? 2.重点突破,逐项排除 做题时,一般是依次对所给信息逐条辨析,但对无把握的信息可以先放下,在所给的几条信息中,一定有干扰最小的错误项,先以此为突破口切入选项,一般能排除一两项,然后比照剩余选项,对不同点作重点辨析,这样可以提高时效,保证准确度。要把所选语料放回原文中,看看其前后联系,对语料的细节问题进行再确认。特别是对有关人物的语言,更应如此。可采用的直接方法有: (1)对应:找出语料与文章内容的对应点,与文中相关语句、材料对比,在对比中进行确定。 (2)排除:首先找出明显不符合题旨要求的语料,然后即可排除包括此语料的选项,这样可以缩小范围。 (3)比较:可对有关选项进行比较,找出其不同之处,以此确定有分歧的语料;可对有一定难度的相关语料进行比较,在比较中选出更加符合题旨要求的一个。 3.判断正误,选准答案 命题者在题目的选项中设置的主要陷阱有张冠李戴、无中生有、偷换概念、强加关系、以偏赅全、时间错位、叙事混乱等。 二、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思想 1.依据文体,整体把握 论人要论及全文,论文更要论及全文。阅读时要注意从宏观的角度把握材料,整体阅读才能高屋建瓴地驾驭阅读材料。 (1)对于记叙性文字,要紧扣“品质”这一主线,给人物定位,对人物作出初步的分析综合。要理清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前因后果。一般的传记文,要弄清作者记了哪几件事,表现了人物的哪些性格特点和精神风貌。 (2)议论性文字要理清论点、论据及论证方法等。 2.抓住题干,读全读准 阅读题干须读全、读准,切忌走马观花,草率行事。所提的要求,看清是选对的还是选错的。只有对题干作出全面、准确的分析理解,才能准确地答题。依据文意,力求明辨各选项表述的正误。特别要注意其中的细枝末节的毛病,例如人物张冠李戴,事件前后倒置,内容归纳不完整,中心概括无中生有、片面遗漏、强拉硬连、任意拔高,等等。 3.借助注释,巧解题目 材料后面的注释,有的是为解决知识性问题,有的实际上是在提示考生,可以用来帮助理解文意。因此归纳、概括时,要注意充分利用文章的题目、文中或文后的注释、文章出处、作者情况等信息,结合学过的有关知识作综合分析,从而多方面理解文章的内容。 4.辨析差异,排除干扰 命题人常常设置一些“误区”让考生进行判断,重在考查考生的分析综合能力。 这一考点题型的常见错项设置有: (1)夸大事实,使考生在解题时被迷惑,错选答案。 (2)偷换概念,混淆是非。 (3)正误相杂,以假扰真。 三、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1.通读全文,把握作者对人物言行的态度 在一般的记叙文中,作者的观点态度往往没有明确说出来,我们要通过对人物的描写、人物的主次关系,对事件的叙述、详略的安排来看作者的思想感情是爱是憎,作品的倾向是肯定还是否定,写作的意图是歌颂赞扬还是鞭挞讽刺,文章的主旨是要读者吸取什么教训还是获得什么启示。对议论文也要通过对论点、论据、论证的分析,联系作者的身世和所处时代,弄清作者的写作意图和观点态度。 2.综合分散隐含信息来提炼作者观点 作者在文章中表述自己的观点态度,一般有两种形式: (1)间接表达:可能借叙述人物、事件时运用褒贬义词等来表现,可能借文中的人物之口说出来,也可能借笔下正反两方面的人物的不同描述表现出来,还可能借转述别人的评论来表达作者自己的观点。 (2)直接表达:是指议论文中的中心论点、分论点,记叙性文字中的议论抒情,说明性文字中的评述性语言等。但作者的观点散布在各处较为常见,考生答题时应进行适当的综合概括,以便全面准确地对作者观点作出评价。有时作者的观点态度特别含蓄曲折,这就要注意发掘相关语句的隐含信息。 【例1】(2011·福建高考)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的问题。 小孤山新修一柱峰亭记 [元]虞集 延祐五年,某①以圣天子之命,召吴幼清先生于临川。七月二十八日,舟次彭泽。明日,登小孤山,观其雄特险壮,浩然兴怀,想夫豪杰旷逸名胜之士,与凡积幽愤而怀感慨者之登兹山也,未有不廓然乐其高明远大,而无所留滞者矣。 旧有亭在山半,足以纳百川于足下,览万里于一瞬,泰然安坐,而受之可以终日。石级盘旋以上,甃结②坚缜,阑护完固,登者忘其险焉。盖故宋江州守臣厉文翁之所筑也,距今六十二年。而守者弗虔,日就圮毁,聚足③以涉,颠覆是惧。 至牧羊亭上,芜秽充斥,曾不可少徙倚④焉。是时,彭泽邑令咸在,亦为赧然愧,赩然怒,奋然将除而治之。问守者,则曰:“非彭泽所治境也。”乃相与怃然而去。明日,过安庆,府判李侯维肃,某故人也,因以告之。曰:“此吾土也,吾为子新其亭,而更题曰‘一柱’,可乎?夫所谓‘一柱’者,将以卓然独立,无所偏倚,而震凌冲激⑤,八面交至,终不为之动摇;使排天沃日之势,虽极天下之骄悍,皆将靡然委顺,听令其下而去。非兹峰其孰足以当之也耶!新亭峥嵘在吾目中矣,子当为我记之。” 李侯真定人,仕朝廷数十年,历为郎官,谓之旧人⑥,文雅有高材,以直道刚气自持,颇为时辈所忌。久之,起佐郡,人或愤其不足,侯不屑也。观其命亭之意,亦足以少见其为人矣。且一亭之微,于郡政非有大损益也。到郡未旬日,一知其当为,即以为己任,推而知其当为之大于此者,必能有为无疑矣。 (选自《道园学古录》卷七,有删节) 注:①某:我。②甃结:砖块建筑。③聚足:登台阶一步一停。④徙倚:来回走动。⑤震凌冲激:指江水侵凌撞击。⑥旧人:有资历的老臣。 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孤山山腰有个旧亭子,是宋代江州守臣厉文翁主持修建的。 B.虞集来到小孤山,发现牧羊亭破败不堪,认为是彭泽县令失职所致。 C.李维肃想将新亭更名为“一柱”,表露了他“直道刚气”的个性。 D.文章借修一柱峰亭之事,表达了对新任府判李维肃有所作为的期待。 名师指津本题考查对文章的理解分析概括能力。“认为是彭泽县令失职所致”错,是彭泽县令自己感到羞愧,且原文有“非彭泽所治境也”句。 答案:B 参考译文:延祐五年,我按照天子之命,到临川召吴幼清先生。七月二十八日,船停泊在彭泽。第二天,登上小孤山,看到它雄奇险峻,胸中产生浩然之气,想起那些旷放逍遥于山水名胜的杰出人物,以及所有心里郁积愤懑而怀有感慨的人,当他们登上小孤山时,没有不觉得心胸开阔,乐于那样眼界高明,目光远大,而没有什么幽愤排遣不了的。 以前在半山腰有一个亭子,(在亭子上)完全可以看脚下百川的流水,万里的景色,安适闲坐,这些可以欣赏一整天。石级盘旋而上,以砖石砌成,坚实而细密,栏杆护手完好坚固,登山的人忘记了它的险峻。(亭子)是以前宋朝江州守臣厉文翁所建筑的,距今已有六十二年了。可是看守此亭的人存心不诚,(亭子)一天天倒塌毁坏。登台阶一步一停,害怕倒塌倾覆。 到了牧羊亭上,荒草到处都是,竟使人不能在此稍作走动。这时候,彭泽县令都在,也为此感到羞愧而激怒,振足精神,要铲除荒秽,把亭子管理好。问守护的人,却说:“小孤山不属彭泽县管辖。”于是一起失意地离开。第二天,经过安庆,府判李维肃,是我的老朋友,于是把这件事告诉他。他说:“这是我管辖的地方啊,我为你新建那座亭子,并重新命名为‘一柱’,可以吗?所谓‘一柱’,将会卓然独立,不偏侧什么,也不倚傍什么,即使江水侵凌撞击,从各方面一起涌来,始终不会被动摇;即使江水有排斥上天,浇灌太阳的气势,即便把天下所有的骄横强悍的力量都使出来,也将倒下顺从,在一柱亭下听从它的命令而离开。不是这座山峰谁能够担当这个名字啊!我能想象出要修建的一柱峰亭高峻特立的模样了,你应当替我作一篇记。” 李维肃是真定人,在朝廷做官几十年,一直担任郎官,被称为有资历的老臣,文雅且有很高的才能,坚守刚正有骨气,很被当时流俗之人所顾忌。很久,才被任命为佐郡,有的人对于起用李维肃担任府判感到愤愤不平,认为他不够资格,李维肃(对他们)很轻视。(我)体察李维肃给新亭命名的用意,也能据(此)约略看出他的为人。况且一个小小的亭子,对于郡政没有大的好处。到郡还没十天,一知道那是应当做的,就把它当成自己的责任,由此可以推想而知道他对于兴办那些比筑亭重要的大事,一定能够有所作为,(这是)没什么可怀疑的啊。 【例2】(2011·辽宁高考)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问题。 宋庆礼,洺州永年人。举明经,授卫县尉。则天时,侍御史桓彦范受诏于河北断塞居庸、岳岭、五回等路,以备突厥,特召庆礼以谋其事。庆礼雅有方略,彦范甚礼之。寻迁大理评事,仍充岭南采访使。时崖、振等五州首领,更相侵掠,荒俗不安,承前使人,惧其炎瘴,莫有到者。庆礼躬至其境,询问风俗,示以祸福。于是安堵注,遂罢镇兵五千人。开元中,为河北支度营田使。初,营州都督府置在柳城,控带奚、契丹。则天时,都督赵文翙政理乖方,两蕃反叛,攻陷州城,其后移于幽州东二百里渔阳城安置。开元五年,奚、契丹各款塞归附,玄宗欲复营州于旧城,侍中宋璟固争以为不可,独庆礼甚陈其利。乃诏庆礼等充使,更于柳城筑营州城,兴役三旬而毕。俄拜庆礼御史中丞,兼检校营州都督。开屯田八十余所,并招辑商胡,为立店肆,数年间,营州仓廪颇实,居人渐殷。庆礼为政清严,而勤于听理,所历之处,人吏不敢犯。然好兴功役,多所改更,议者颇嗤其不切事也。七年卒,赠工部尚书。太常博士张星议曰:“宋庆礼大刚则折,至察无徒,有事东北,所亡万计。案谥法,好巧自是曰‘专’,请谥曰‘专’。”礼部员外郎张九龄驳曰:“庆礼在人苦节,为国劳臣,一行边陲,三十年所。户庭可乐,彼独安于传递;稼穑为艰,又能实于军廪。莫不服劳辱之事而匪懈其心,守贞坚之规而自尽其力。有一于此,人之所难。请以所议,更下太常,庶素行之迹可寻,易名之典不坠者也。”乃谥曰“敬”。 (节选自《旧唐书·宋庆礼传》) 注:安堵:安居。 1.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宋庆礼“雅有方略”的一组是(  )。 ①询问风俗,示以祸福 ②独庆礼甚陈其利 ③更于柳城筑营州城 ④招辑商胡,为立店肆 ⑤为政清严,而勤于听理 ⑥所历之处,人吏不敢犯 A.①②④   B.①⑤⑥   C.②③⑥   D.③④⑤ 名师指津本题考查筛选文中的信息。③宋庆礼执行皇帝的诏令;⑤宋庆礼为官清严,勤于政事;⑥宋庆礼有威严。以上各句均不能说明其“雅有方略”。 答案:A 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宋庆礼深受礼遇,治政有方。武则天诏令桓彦范防备突厥,彦范特地召请庆礼共谋其事;岭南地区社会秩序混乱,庆礼受命治理以后,百姓安居乐业。 B.宋庆礼处事求实,勇于开创局面。他坚持实施玄宗意图,另址再建营州城,管理归附的外族;又开屯田八十余处,使得营州仓廪充实,百姓逐渐富有。 C.宋庆礼生前的缺陷,死后受到非议。朝廷商议给他加谥时,张星认为他的为人和行事存在诸多过失,根据他的生前作为,应谥以“好巧自是”的“专”。 D.宋庆礼生前的功绩,最终得到朝廷认可。张九龄反驳张星的主张,认为宋庆礼始终不懈地承担辛劳事务,竭尽其力地守护坚贞准则;于是加谥为“敬”。 名师指津本题考查“筛选文中的信息”“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更”不是“另址”的意思,是“再”,再在柳城筑立营州城。 答案:B 参考译文:宋庆礼,是洺州永年人。他考中明经科,授任卫县尉。武则天时,侍御史桓彦范奉诏到河北阻断居庸、岳岭、五回等道路,以防备突厥来犯,特意召宋庆礼来谋划这件事。宋庆礼向来有计谋策略,桓彦范很敬重他。不久迁任大理评事,并担任岭南采访使。当时崖、振等五州首领,接连相互掠夺,边远地区不安定,以前的使者,害怕那里的炎热瘴气,从来没有人到达过。宋庆礼亲自到了那里,询问风情习俗,说明祸福之理。从这以后那里的人都安居,便撤除镇守的兵士五千人。开元年间,(宋庆礼)做河北支度营田使。当初,营州都督府设置在柳城,控制奚、契丹。武则天时,都督赵文翙治理不当,奚和契丹反叛,攻占州城,那以后移到幽州东二百里的渔阳城安置。开元五年,奚、契丹各自通好归附,玄宗打算在旧城恢复营州治所,侍中宋璟坚持争辩认为不可,只有宋庆礼极力陈述它的好处。于是下诏委派宋庆礼等人担任使者,再在柳城筑立营州城,调发劳役三十天而完成。不久授任宋庆礼为御史中丞,兼检校营州都督。开屯田八十余处,并且招集行商的胡人,给他们建立店铺,几年间,营州粮仓很充实,居民渐渐富足。宋庆礼为政清正严明,而且勤于判决诉讼,所任职的地方,百姓官吏不敢犯法。然而喜爱大兴工程劳役,又多有变动,评论的人都讥笑他不切实情。开元七年逝世,追赠工部尚书。太常博士张星评议说:“宋庆礼为人太刚硬而易受挫,对人太苛察而无可用之人,在东北生出事故,损失得数以万计。按照谥法,喜好取巧又自以为是叫做‘专’,请谥为‘专’。”礼部员外郎张九龄辩驳说:“宋庆礼做人坚守节操,是国家的功臣,一去边境任职,就是三十来年。本可以在家享受欢乐,而他独独甘心于来往奔波;农作艰辛,但能使军粮充实。这无不是从事辛劳烦杂之事,而兢兢业业,恪守坚贞之规而竭尽全力。即使其中的一样,都是别人难以做到的。请把所议论的,再下发太常寺,希望体现平日的行迹,使立谥的典礼不至于坠失。”于是议定谥号为“敬”。  1.筛选文中重要的语言信息 对于一篇文言文,我们很难一下子就完全读懂,因此可运用“跳读”法捕捉文中重要的信息材料。这些重要的信息,有时是有一定标志的,如全文中心句、段首起始句、段末总结句、作者评述性的文字等。有些语言信息孤立地看是重要的,但针对具体题目来说,不一定是有效的。我们要善于从诸多语言信息中筛选出有效信息来,以达到正确答题的目的。 2.分析文章的思想内容 要正确分析文章的思想内容,涉及面较广,方法较多,但其中有一种方法是不可忽视的,这就是分析选文的题目、尾注等内容,掌握文章出处和作者的情况,然后再结合自己所了解的有关文学、历史等方面的知识对文章进行分析。这样分析,可使我们对文章理解得更全面、更准确、更深刻。 3.分析作者的观点态度 作者写文章时,在材料的选择、叙述的角度、句子的语气及直接的抒情议论中,都可能表现出自己的观点态度。阅读时,应善于分析作者对某人某事到底有怎样的态度、怎样的评价。 4.学会整体阅读 从全文看,应注意这样几点: (1)全文的中心人物是谁? (2)这个人物的职务有何变化? (3)这个人物做了几件事? (4)人与人之间是什么关系? (5)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什么场合,说了什么话? (6)代表人物观点的话是哪几句? (7)人们对人物评价如何? (8)翻译句子大都是代表作者、人物观点、态度的句子,议论性强,其内容的关键点在哪里? 高考资源网 w。w-w*k&s%5¥u 高考资源网 w。w-w*k&s%5¥u

【点此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