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氏孤儿 [学习目标] 1.?能结合语境,准确解释“致”“故”“辞”“以” “乃”等词语的意思。 2. 把握程婴、公孙杵臼的形象,体会其正义凛然、忍辱负重的精神。 3.? 认识“义”的丰富内涵及人物立身行事的价值取向,体会人物的高尚精神,从而建构自己的精神家园。 4、 学习作者将人物置于矛盾冲突中来凸现人物品格和精神的写法,提高传记文学的阅读、写作能力。 [课前学习] 一、本文节选自《赵世家》。《赵世家》记述了赵氏家族在与晋国公室和卿族的权力角逐中不断发展壮大的历史过程,特别突出赵盾、赵武、赵简子、赵襄子在这一过程中所发挥的作用,强调权谋与实力在政治斗争中的重要性。同时作者崇尚贤人政治,提倡举贤任能,抒发一种得贤者昌、失贤者亡的无限兴亡之感。除此之外,最引人注目的两件大事,其一是赵武灵王胡服骑射,赞扬赵武灵王“观乡顺宜,因事制礼”,实行胡服骑射的大胆改革,体现了作者“事异备变”的辩证历史观。其二是关于赵氏孤儿的故事,本文节选的即是这一故事。 二、阅读课文,把握内容 本文故事情节曲折,惊心动魄,试用最简洁的语言复述故事。不超过80字。 三、“读书百遍,其义自见”,你读了几遍课文呢?自我检测一下吧! (一)、给划线字注音: 杵臼 号哭 勉强 不肖 纨绔 谬论 永葆生机 占卜 龟裂 召唤 弱冠 祠堂 (二)、找出下面句中的通假字 ⑴梦见叔带持要而哭 ⑵韩厥告赵朔趣亡。 ⑶而朔妇免身生男 ⑷负之,衣以文葆。 (5)国人哀之,故见龟策。 (三)、解释下列各句中划线的字 ⑴子必不绝赵祀,朔死不恨。 ⑵赵氏先君遇子厚。 ⑶程婴出,谬谓诸将军。 ⑷诸将以为赵氏孤儿良已死。 ⑸而叔带去周适晋。 (6)即女也,吾徐死耳。 (7)赵宗灭乎,若号。 (8)今吾君独灭赵宗,国人哀之。 (9)景公因韩厥之众以胁诸将而见赵孤。 (10)赵武啼泣顿首,固请。 温馨提示:你是否有疑问呢?请在题目序号前做好标记吧!其他的疑问请写在下面。 四、我的疑问 1、文言知识方面 2、内容理解方面 [课堂学习] 五、文言知识梳理 温馨提示:通读课文,独立思考“我的疑问”中的问题,然后与同学交流,也可向老师求助!然后,请独立闭卷完成下列题目。全部完成以后,再对照课文或和同学讨论解决不会做的题目;最后请当堂巩固。 (一)解释下列句中加点实词的意义,注意用法。 ⑴负之,衣以文葆。 ⑵赵氏孤儿何罪?请活之。 (3)国人哀之,故见龟策。 (4)赵武服齐衰三年,为之祭邑,春秋祠之。 (二)、解释下列实词在各句中的意义 致 (1)乃治灵公之贼,以致赵盾。 (2)致食客三千人 (3)非能水也,而致千里 (4)学以致用 故: (1)终不以监门困故而受公子财。 (2)故久立与其客语 (3)今公子故过之 (4)世莫能知,故隐屠间耳。 (5)数请之,朱亥故不复谢 (6)今吾君独灭赵宗,国人哀之,故见龟策。 (7)而将军又何以得故宠乎? 辞 (1)程婴乃辞诸大夫 (2)鲁连辞让者三 (3)莫辞更坐弹一曲,为君翻作《琵琶行》 (4)吾今且死,而侯生曾无一言半辞送我。 (三)解释下列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以 (1)以臣弑君,子孙在朝,何以惩罪? (2)衣以文葆,匿山中。 (3)韩厥具以实告。 (4)景公因韩厥之众以胁诸将而见赵孤。 (5)是时范雎亡魏相秦,以怨魏齐故 (6)今我不报,是以我事为不成。 (7)分财利多自与,鲍叔不以我为贪,知我贫也。 (8)吾将以十太牢待子之君。 乃 (1)、乃君之子,然亦君之咎 (2)、将作难,乃治灵公之罪。 (3)、乃二人谋取他人婴儿,负之。 (4)、 然赵氏真孤乃反在。 (5)、若乃梁者,则吾乃梁人也。 (6)、吾乃今日知先生为天下之士也。 (7)、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 (8)、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 (四)、写出下列句式的句式特点 (1)程婴卒与俱匿山中 (2)亦太甚矣!先王之言也。 (3)贾不请而擅与诸将攻赵氏于下宫。 (4)夫人置儿绔中 (五)翻译下列句子 1、是非先君之意而今妄诛,妄诛谓之乱。臣有大事而君不闻,是无君也。 译: 2、赵氏先君遇子厚,子强为其难者, 译: 3、大业之后不遂者为祟。 译: 4、赵武啼泣顿首,固请曰:“武愿苦筋骨以报子至死,而子忍去我死乎!” 译: 六、深入阅读? 1.?本文主要通过什么手段把主人公程婴、公孙杵臼“义”的精神表现出来的?这种精神在今天看来有怎样的积极意义和历史局限? 2.?根据《史记 赵世家》改编的戏剧《赵氏孤儿》,是中国最早流传到欧洲的戏曲作品。18世纪初欧洲就有四种主要译本和五种改编本,改编者有德国伟大诗人歌德、法国大文豪伏尔泰等。我国许多剧种至今仍在上演此剧。《赵氏孤儿》的故事为什么具有如此旺盛的生命力?请结合自己的学习谈谈你的看法。 我的看法: 3、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呢?请写在下面,并让我们一起研讨吧! 我的问题: 研讨结果: 七、写作延伸 1、学习本文后,给你什么样的人生启示? 我的启示: 2、结合文本发挥想象,以“深山藏孤”为题,写一篇短文。 温馨提示:上完本课,你有什么得与失?请分条扼要概括在下面。 我的得: 我的失: [课后学习] 八、课内阅读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后面各题。 赵朔妻,成公姊,有遗腹,走公宫匿。赵朔客曰公孙杵臼,杵臼谓朔友人程婴曰:“胡不死?”程婴曰:“朔之妇有遗腹,若幸而男,吾奉之;即女也,吾徐死耳。”居无何,而朔妇免身,生男。屠岸贾闻之,索于宫中。夫人置儿绔中,祝曰:“赵宗灭乎,若号;即不灭,若无声。”及索,儿竟无声。已脱,程婴谓公孙杵臼曰:“今一索不得,后必且复索之,奈何?”公孙杵臼曰:“立孤与死孰难?”程婴曰:“死易,立孤难耳。”公孙杵臼曰:“赵氏先君遇子厚,子强为其难者,吾为其易者,请先死。”乃二人谋取他人婴儿,负之,衣以文葆,匿山中。程婴出,谬谓诸将军曰:“婴不肖,不能立赵孤。谁能与我千金,吾告赵氏孤处。”诸将皆喜,许之,发师随程婴攻公孙杵臼。杵臼谬曰:“小人哉程婴!昔下宫之难不能死,与我谋匿赵氏孤儿,今又卖我。纵不能立,而忍卖之乎!”抱儿呼曰:“天乎!天乎!赵氏孤儿何罪?请活之,独杀杵臼可也。”诸将不许,遂杀杵臼与孤儿。诸将以为赵氏孤儿良已死,皆喜。然赵氏真孤乃反在,程婴卒与俱匿山中。 1. 下列句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A. 而朔妇免身。 B. 衣以文葆,匿山中。 C. 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D.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 2. 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 及索,儿竟无声。竟:竟然 B. 婴不肖,不能立赵孤。不肖:不孝 C. 纵不能立,而忍卖之乎!纵:即使 D. 诸将以为赵氏孤儿良已死良:确实 3. 下列句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 A. 若幸而男,吾奉之 赵宗灭乎,若号 B. 屠岸贾闻之,索于宫中 若幸而男,吾奉之 C. 乃二人谋取他人婴儿负之 然赵氏真孤乃反在 D. 独杀杵臼可也 而公子独与客留赵 4. 下列句式不同于其他三项的是()。 A. 屠岸贾闻之,索于宫中 B. 夫人置儿绔中 C. 程婴卒与俱匿山中 D. 衣以文葆,匿山中 5. 下列句中没有词类活用现象的一项是()。 A. 请活之,独杀杵臼可也 B. 衣以文葆 C.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D. 籍吏民,封府库 九、拓展阅读 纪君祥《赵氏孤儿》 余秋雨 徐亮 多少春秋,总上心头。(纪君祥:《赵氏孤儿》) 辄慕周勃安刘之计,庶几程婴存赵之忠。 (汪藻:《宋高宗登基之表章》) 英雄未死心为碎,父老相逢鼻欲辛。夜读程婴存赵事,一回惆怅一沾巾! (文天祥:《无锡》) 《赵氏孤儿》的故事最早出现于《左传》和《史记·赵世家》,元杂剧作家纪君祥将之写成杂剧《赵氏孤儿》之后风靡一时。《赵氏孤儿》的剧情是忠良赵盾满门被权奸屠岸贾抄斩,赵盾之子赵朔为驸马,被逼自杀,公主亦被囚禁并在此时生下赵氏孤儿,然后围绕孤儿命运展开一系列的斗争。为报平日的知遇之恩,门客程婴将孤儿偷带出宫,却被奉屠岸贾之命把守宫门的韩厥发现,但韩厥不愿献孤儿以图荣进,遂放走程婴,自刎而死以取信于屠岸贾。继而屠岸贾下令杀死全国出生一个月至半岁的婴儿,程婴与赵盾友人公孙杵臼商量,以自己的儿子冒充赵氏孤儿,然后出面揭发公孙杵臼收藏了孤儿。公孙杵臼与程婴之子被害,赵氏孤儿得以保全。20年后,孤儿长大成人,程婴向他说明真相,晋悼公即位,孤儿在大臣魏绛的帮助下,灭尽屠家,报仇雪恨。 该剧通过屠岸贾的搜孤与程婴、韩厥、公孙杵臼等的托孤、救孤、抚孤和复孤,既表现了屠岸贾的凶残与奸诈,又突出了程婴等的义烈与自我牺牲,构成一部表现忠臣义士和权奸斗争的壮烈悲剧。把历史上一些重大政治斗争的原因解释为“忠”与“奸”的对立,这当然是简单化的,此外强烈的家族复仇意识在剧中表现得更为突出。在表现这种复仇意识时,作者又强调了弱者对于残暴势力压迫的反抗。屠岸贾杀绝赵氏一门300余口,又为了斩草除根而准备杀尽晋国所有婴儿,这为程婴、公孙杵臼等人的自我牺牲提供了较之单纯的“忠”更具人情味的道义根据。因而,他们或杀身成仁,或忍辱负重以实现其自觉承担使命的行为,便有了人格完成的意义和崇高的悲剧美感。而剧中程婴的行为,基本的出发点是报答赵朔的平日知遇之恩,这也很容易为统治者所用,以激励臣民为王朝尽忠守节。宋代一再为程婴、公孙杵臼和韩厥修祠立庙、加封爵号,正是出于这种目的。这些特点,对后来写“忠奸斗争”的戏剧有较大的影响。 纪君祥的《赵氏孤儿》对历史材料进行了加工,做了很多改动,使得故事在结构上显得精巧紧凑。在这些改动中,至关重要的两处是把他人的婴儿变成程婴自己的儿子,另一处是让屠岸贾将赵氏孤儿纳为义子。这种改动使得剧中的3个主要人物程婴、屠岸贾、赵氏孤儿的关系之间充满了张力。在这样的情势下,戏剧冲突尖锐激烈,矛盾连续不断,层层递进,气氛始终紧张而扣人心弦,戏剧效果特别强烈。 《赵》剧早在1735年就被译成法文,法国伏尔泰由之取材写了一部《中国孤儿》,公演之后,轰动了整个巴黎。德国诗人歌德也曾将它改编为《埃尔佩诺》,而意大利作家P·梅塔斯塔齐奥将之改编为《中国英雄》。 思考题:你认为纪君祥的《赵氏孤儿》中改动的两处是否合理?为什么? [资料链接] 人物春秋——程婴 程婴,春秋时期晋国卿赵朔的友人;公孙杵臼,赵朔的门客。生卒年俱不详,主要活动在晋景公时期(前599—前581年)。 晋景公三年(前597年),赵氏家族遭难。司寇屠岸贾追究刺杀晋灵公的主谋,罪名加在赵朔之父赵盾身上,把赵氏全族诛灭。当时只有赵朔的妻子幸免于难,因为她是晋成公之姊,在宫中避祸。赵朔妻身怀六甲,如果生男,则是赵氏不灭。因此,保全和绝灭赵氏的两方,都盯住了这个尚未出生的遗腹子。 此时,公孙杵臼见到程婴,问程婴为什么没有为朋友殉难,程婴说:“朔之妇有遗腹,若幸而男,吾奉之;即女也,吾徐死耳。”这时程婴已抱定殉难的决心,但是把保全赵氏后代放在首位。二人心意相通,遂为救援赵氏后代结成生死之交。 不久,赵朔妻产下一个男孩。屠岸贾闻风后,带人到宫中搜索。赵朔妻把婴儿藏在裤子里面,又幸亏婴儿没有啼哭,才躲过了搜捕。为寻万全之策,程婴找到公孙杵臼商量办法,公孙杵臼提出一个问题,个人一死难呢,还是扶持孤儿难?程婴回答,个人一死容易,扶持孤儿难。于是,公孙杵臼说出一番计划,请程婴看在赵朔对他深情厚谊的分上,担当起扶持孤儿的艰难事业,杵臼自己则选择先去赴死。 计划已完,他俩谋取别人的婴儿,包上华贵的襁褓,带到山里,藏了起来。然后程婴出来自首,说只要给他千金他就说出赵氏孤儿的藏身之处。告密获准,程婴带着人去捉拿公孙杵臼和那个婴儿。公孙杵臼见了程婴,装得义愤填膺,大骂他是无耻小人,既不能为朋友死难,还要出卖朋友的遗孤。然后大呼:“天乎! 天乎! 赵氏孤儿何罪?”请求把他一个人杀了,让婴儿活下来。自然,公孙杵臼的要求未被答允,他和那个婴儿都被杀了。 程婴和公孙杵臼的调包计成功,人们都以为赵氏最后一脉已被斩断,那些附和屠岸贾的人都很高兴,以为从此再不会有人找他们复仇。程婴背着卖友的恶名,忍辱偷生,设法把真正的赵氏孤儿带到了山里,隐姓埋名,抚养他成人。 15年以后,知情人韩厥利用机会,劝说晋景公勿绝赵氏宗祀。景公问赵氏是否还有后人,韩厥提起程婴保护的赵氏孤儿。于是孤儿被召入宫中。孤儿此时已是少年,名叫赵武,景公命赵武见群臣,宣布为赵氏之后,并使复位,重为晋国大族,列为卿士。程婴、赵武带人攻杀屠岸贾,诛其全族。 赵武20岁那年,举行冠礼,标志着进入成年。程婴觉得自己已经完成夙愿,就与赵武等人告别,要实现他殉难的初衷,以及了却对公孙杵臼早死的歉疚心情。他其实也是以一死表明心迹,证明自己苟活于世,绝没有丝毫为个人考虑的意思。赵武啼泣顿首劝阻,终不济事,程婴还是自杀了。 程婴和公孙杵臼的事迹,后世广为传颂,并且编成戏剧,出现在舞台上,甚至流传到海外异邦。他们那种舍己救人、矢志不渝的精神,一直为人们所钦敬。程婴忠实于友谊,公孙杵臼不忘旧主的品格,也是人们津津乐道的。 信陵君窃符救赵 [学习目标] 1.?能结合语境,准确解释“引”“过 ”“诚”“微”“所以”“而”“且”等词语的意思。 2. 把握信陵君礼贤下士的性格特点,体会作者蕴于其中的感情。 3.? 认识“义”的丰富内涵,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 4、了解本文精选事例、采用烘托、细节刻画等手段表现人物性格的方法。 [课前学习] 一、信陵君即魏公子,是“战国四公子”之一。那么“战国四公子”是指: ------------------------------------------------------------------------------------。 二、阅读课文,把握内容 文章可分为三部分,试用简洁的语言简要概括三部分的内容。 第一部分 第二部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三部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读书百遍,其义自见”,你读了几遍课文呢?自我检测一下吧! (一)给划线字注音: 睥睨( )( )数见不鲜( )冠盖相属( )( ) 屏人间语( )曾经( )游说() 气馁( )宿将( )自刭( )悬崖勒马( )铁椎( )骄矜( ) (二)找出下面句中的通假字 1. 公子引侯生坐上坐 通 2. 辞决而行 通 3. 北乡自刭以送公子 通 (三)解释下列各句中划线的字 1、致食客三千人 2、乃谢客就车 3、侯生摄敝衣冠。 4、让魏公子曰 5、今有难,无他端,而欲赴秦军。 6、北救赵而西却秦 7、所以不报谢者,以为小礼无所用。 8、以是知公子恨之复返也 9、顾未有路耳 10、此五霸之伐也 11、而公子亲数存之 12、欲厚遗之 13、公子引侯生坐上坐,遍赞宾客 14、 此乃臣效命之秋也 温馨提示:你是否有疑问呢?请在题目序号前做好标记吧!其他的疑问请写在下面。 四、我的疑问 1、文言知识方面 2、内容理解方面 [课堂学习] 五、文言知识梳理 温馨提示:通读课文,独立思考“我的疑问”中的问题,然后与同学交流,也可向老师求助!然后,请独立闭卷完成下列题目。全部完成以后,再对照课文或和同学讨论解决不会做的题目;最后请当堂巩固。 (一)解释下列句中划线实词的意义,注意用法。 1. 公子为人,仁而下士 2. 皆谦而礼交之 3. 不敢以其富贵骄士 4. 公子从车骑,虚左 5. 使人止晋鄙,留军壁邺 6. 以公子之高义,为能急人之困 7、北救赵而西却秦 8、如姬资之三年 (二)解释下列词语在各句中的意义。 引: (1)引公子引车入市 (2)至家,公子引侯生坐上坐 (3)赵王扫除自迎,执主人之礼,引公子就西阶 (4)秦军遂引而去 过: (1)愿枉车骑过之 (2)行过夷门,见侯生 诚: (1)赵诚发使尊秦昭王为帝,秦必喜,罢兵去 (2)公子诚一开口请如姬 (3)故生则朝周,死则叱亡,诚不忍其求也 微: (1)微察公子 (2)微服私访 (3)微言大义 (4)人微言轻 (5)微君之疾,群臣固且请立赵后 (三)解释加点虚词的意义,注意区别在不同句子中的用法。 所以: (1)胜所以自附为婚姻者 (2)具告所以欲死秦军状 (3)吾所以待侯生者备矣 而: (1)叱嗟,而母婢也 (2)文王闻之,喟然而叹 (3)天子已食,乃退而听朝也 (4)臣有大事而君不闻,是无君也 (5)公子闻之,意骄矜而有自功之色 且: (1)拊手且歌 (2)吾攻赵旦暮且下 (3)今一索不得,后必且复索之 (四)写出下列句式的句式特点 1、欲以观公子 2、为寿侯生前 3、安在公子能急人之困也 4、何功只有哉 (五)翻译下列句子 1、臣乃市井鼓刀屠者,而公子亲数存之。 译: 2、安在公子能急人之困也! 译: 3、故久立与其客语微察公子公子颜色愈和。 译: 4、约车骑百余乘欲以客往赴秦军。 译: 六、深入阅读 1.?信陵君门客三千,才干非凡,一生的活动千头万绪,作者为什么只选取“窃符救赵”这一事件来写呢?作者又是如何刻画这一倾心歌颂的人物的? 2. 信陵君为了怜“姊”而牺牲魏国的利益,这是否算得上“义勇”?请写一篇短文发表你的看法。 我的看法: 3、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呢?请写在下面,并让我们一起研讨吧! 我的问题: 研讨结果: 七、写作延伸 1、学习本文后,给你什么样的人生启示? 我的启示: 2、结合文本发挥想象,以“盗虎符”为题,写一篇短文。 我的借鉴: 温馨提示:上完本课,你有什么得与失?请分条扼要概括在下面。 我的得: 我的失: [课后学习] 八、课内阅读 翻译下段文字。 信陵君杀晋鄙,救邯郸,破秦人,存赵国,赵王自郊迎。唐雎谓信陵君曰:“臣闻之曰:‘事有不可知者,有不可不知者;有不可忘者,有不可不忘者。’”信陵君曰:“何谓也?”对曰:“人之憎我也,不可不知也;吾憎人也,不可得而知也。人之有德于我也,不可忘也;吾有德于人也,不可不忘也。今君杀晋鄙,救邯郸,破秦人,存赵国,此大德也。今赵王自郊迎,卒然见赵王,臣愿君之忘之也。”信陵君曰:“无忌谨受教。” (选自《战国策》) 九、拓展阅读 阅读下面几段历史名家评《信陵君窃符救赵》的文字,回答文后的问题。 (一) 此传不袭《国策》,是太史公得意之文。 公子为人一段,一篇纲领,而“贤”、“多客”三字又此段之纲领。 二十年,公子却秦存赵;三十年公子破秦存魏,存赵正所以存魏,存赵后存魏,而燕韩齐楚相继而获俱存矣,此天下之大机也,故史公特笔大书安王某年某年,正见公子之系乎天下安危,非浅鲜也。——唐顺之(选自《精选批点史记》卷三) (二) 平原君,亦赵公子也,传首,则称平原君赵胜。《信陵君传》,不称信陵君,而曰魏公子。又云,魏昭王少子,而魏安釐王异母弟也。既冠以魏,又叠言魏,若曰,无公子,是无魏也,此与传尾公子死,而秦遂攻魏,系以魏亡,首尾一线相引。凡传中称公子一百四十七,无限唱叹,无限低徊。曰魏王公子,又曰魏安釐王异母弟,止见公子以异母弟而一心魏王,一身存魏,魏王始也畏其贤能而不任,终也听秦间而废弃不用,可叹也。 ——徐与乔(选自《经史辨体》史部《信陵君列传》) (三) 战国四君,皆以好士称,惟信陵之好,出自中心,观其下交岩穴,深得孟氏不挟之者,盖其质本仁厚,性复聪慧。聪慧则能知人用人,仁厚则待贤,自有一段慕不尽之真意,非勉强矫饰者可比,此贤士所以乐为用也。余三君,孟尝但营私耳,平原徒豪举耳,黄歇愈不足道,类皆好士以自为,而信陵则好士以为国也。好士为国,故其得士之效,亦动关乃国之奠定。得侯生而救赵之功成,救赵即救魏也;得毛薛而救魏摈秦之功成,秦天下之仇,而魏则祖宗之国也。以信陵之才,自足以存魏强魏,而所取之士,皆多奇谋卓见,足以赞其存魏强魏之功,故未任事,则天下畏其贤而多客,不敢窥魏,一任事,能使暴秦辄退走不迭,而天下诸侯皆亲魏,乃两以毁废,此天下之不祚魏也。“竟病酒而卒”五字,太史公痛惜之声,泪溢笔下,即以魏亡缀诸传末,以其有系于魏之存亡也。孟尝、平原、春申,皆以封邑系,独信陵以公子称,明其一心为魏,不失公子之亲,开端连缀三魏字,见魏止以信陵重耳。 篇中摹写其下交贫贱,一种虚衷折节,自在心性中流出。太史公以秀逸之笔,曲曲传之,不特传其事,而并传其神。迄今读之,犹觉数贤人倾心相得之神,尽心尽策之致,活现纸上,真化工笔也。盖贤士在泥涂中,不知几经阅历,练成满腹知微知彰之学,本无求于人,非其人,即求之亦不吐也。有抱璞终耳,惟遇当世之贤,中心好之,忘势而笃岩穴之交,隆礼而敦道德之好,于是不得不以知己许之,许以知己,则为之献谋,为之捐躯,亦不惜矣。此修身洁行之侯生,不得不为信陵死,匿迹末业之毛薛,不得不为信陵用。为之用者贤,则用之者之贤愈见,故不特当时诸侯重之,即隔代帝王亦重之。高祖所以为之置守冢,而令民四时奉祠不绝也。茅坤先生谓,信陵君是太史公胸中得意人,故本传亦太史公得意文,信哉! ——李晚芳(选自《读史管见》卷二《信陵君列传》) (四) 一篇是救赵抑秦两大截,起手将线路提清,已后一气贯注。当时秦患已极,六国中公卿将相,惟信陵真能下士,从谏若流,故独能抑秦。救赵正所以抑秦,而非其始能救赵,则后亦不能抑秦也。文二千五百余字,而公子字凡一百四十余,见极尽慨慕之意。其神理处处酣畅,精彩处处焕发,体势处处密栗,态昧处处浓郁,机致处处飞舞,节奏处处铿锵。初读之爱其诸美毕兼,领取无尽;读之既久,更如江心皓月,一片空明。我终不能测其文境之所至矣!——汤谐(选自《史记半解·信陵君列传》) (五) 信陵君发一介之使,而诸侯奔命,莫敢后者,仁义著于人心,而威信足以夺之也。且信陵君岂遂能救民伐暴,效汤、武之所为哉?徒不急于功利,有救灾恤患不忍人之心而已,威震天下,功业无与并。夫秦虎狼之国,非仁义可治,以欺诈为政二十余矣,相如一匹夫耳,怀璧睨柱,廷叱之而不敢害,何者?其气壮而辞直也,况率六国效死之众,仗大义而征之者哉?故曰,事变异而成功大,秦之强,六国之利也。孟子曰,虽有智慧不如乘势,虽有镃基不如待时。齐宣之时,易于汤武,信陵之时,易于齐宣。人有好勇者,多服金石壮燥之药,必发狂叫号跳掷而死,天方厚其毒而速之死,太史公乃以为实将兴之魏,虽得阿衡之佐无益,岂不谬哉!——钱维城(选自《茶山文钞》卷十《读信陵君传》) 1. 阅读这几段文字,分别概括文中的观点。 (1) (2) (3) (4) (5) 2. 你同意谁的观点?为什么? [资料链接] 曲折回环 情思盎然 ──读《信陵君窃符救赵》张朴俊 有史公作传如生,爱客若君,真令读者慷慨悲歌不已; 其门馆风流未谢,于今视昔,闻谁能拔抑塞磊落之才? 题写在信陵君祠内的这副对联,不仅深情地赞颂了“能拔抑塞磊落之才”的信陵君,也高度地评价了太史公司马迁所著《史记》中的名篇之一《魏公子列传》。课本上的《信陵君窃符救赵》,就是节选自《魏公子列传》。由于此段故事极其生动,历来被作为戏剧题材搬上舞台。 信陵君富有政治远见,又具有军事才能。虽然他与赵国平原君、齐国孟尝君、楚国春申君并称战国四公子,但他的声誉却远在其他三公子之上。司马迁就赞道:“天下诸公子亦有喜士者矣,然信陵君之接岩穴隐者,不耻下交,有以也。名冠诸侯,不虚耳。”正如茅坤说:“信陵君是太史公胸中得意人,故本传亦太史公得意文。”司马迁就是用这样的凝情之笔,写下了《信陵君列传》,通篇称呼信陵君为“公子”共计147处,赞誉之情溢于言表。《信陵君窃符救赵》作为历史传记,确实颇为出色;作为文学散文,也十分优美。它不仅具有很强的艺术力,读之如见其人,如闻其声,人物形象跃然目前,而且信陵君为国忘身、谦逊待士、虚心纳谏的品格,“真令读者慷慨悲歌不已”。 信陵君一生四处交游,可叙写之事甚多,但司马迁在为他立传时,并非事无巨细,兼收并蓄,而是根据信陵君为人处世的性格特征,对纷繁的史料和众多的事迹做了严格的取舍,精心的安排。作者把信陵君的政治远见写在了《魏世家》中,对信陵君的军事才能,虽然写入了列传,但只以寥寥数语一带而过,传记的重点放在了信陵君性格特征的主要方面──“仁而下士”上,并以信陵君一生中最主要的事件──救赵为主线,组织材料,展开情节。作品以峰回路转、曲折回环的结构,曲尽其意、情思盎然地写出了深深感人的故事情节。一开始,作者按照传记的惯例首先叙述了人物的姓名、身世。之后,就突出地对信陵君的性格特征作了介绍:“公子为人,仁而下士,士无贤不肖,皆谦而礼交之,不敢以其富贵骄士。” 文章以一连串的生动情节,描写信陵君与他的门客的事迹,充分表现了信陵君“下士”与“不敢以其富贵骄士”的高尚品格。宴请夷门抱关者侯嬴以及侯嬴为信陵君策划“窃符救赵”是信陵君一生中最重要的事件,所以作者把此事作为中心事件来写,写得极为详尽,也极为精彩。侯生年老家贫,是一个地位卑下的“夷门监者”,在当时的社会中,这样的人是为世俗所不齿的。然而,信陵君听说他是个贤者,就“往请,欲厚遗之”,侯生“修身洁行”,不肯受。信陵君就专为他“置酒大会宾客”,并亲自赶车去迎接他,还为他赶车到屠户中拜访朋友朱亥,而侯生见朱亥后,却“俾倪,故久立与客语”。这时,“从骑皆窃骂侯生”,而“公子色终不变”。到家后,信陵君又引侯生“遍赞宾客”,并且“为寿侯生前”,待侯生为上宾。这一系列的行动,没有丝毫勉强。侯生对信陵君多方试探,信陵君表现出来的只是“执辔愈恭”“颜色愈和”“色终不变”。信陵君这种礼贤下士的真诚态度,深深感动了侯生,侯生终于把信陵君当成了知己,愿为他谋划,并为他献身。 作品不仅表现了信陵君的礼贤下士,而且还描写了信陵君急人之难、救人之危、爱民如子的仁爱思想。信陵君的“仁”是贯穿全篇的。当秦围邯郸,赵求救于魏,而魏王畏秦不救时,信陵君“计不独生而令赵亡”,决心“以客往赴秦军,与赵俱死”;当侯生为他策划“窃符救赵”,估计晋鄙老将军“往恐不听,必当杀之”时,信陵君难过地掉下了眼泪;矫杀晋鄙后,他下令:“父子俱在军中,父归;兄弟俱在军中,兄归;独子无兄弟,归养。”这些都充分表现了信陵君的仁爱。 司马迁的《史记》是忠实于历史事实的。他的作品“其文直,其事核,不虚美,不隐恶,故谓之实录”。他对信陵君这个历史人物是十分敬佩的,他是满怀敬意为信陵君作传的。但作者并没有把他笔下的人物神化,而是写成一个有血、有肉、有感情、有成功、也有失误的活生生的人物。当矫杀晋鄙救赵后,赵王“以五城封公子”时,信陵君“意骄矜而有自功之色”。这时有门客劝告他:“物有不可忘,或有不可不忘,夫人有德于公子,公子不可忘也;公子有德于人,愿公子忘之也。”于是他“立自责”,“似若无所容者”。这些描写,一方面表现了信陵君的一些弱点,另一方面也表现了他从善如流、勇于改过的精神。这些描写,无损于人物形象,相反,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了,而且也进一步深化了主题思想。 这篇作品的情节是十分生动而感人的,作者对材料的处理颇费匠心,结构很完整,又不平铺直叙,而是曲折回环,波浪起伏。如宴请侯生一段,公子为侯生“置酒大会宾客”,当公侯将相已“坐定”后,公子却亲自赶车去迎接地位卑微的“夷门侯生”,情节顿生波折;侯生坐车赴宴途中,又要求“枉车骑过之”去看朱亥,又是一折;在见朱亥后又故意“久立与客语”,真有些使人等得心急。再如“窃符救赵”一段中,邯郸被围,赵王求救于魏,魏王派晋鄙领兵救赵。然而,秦王又告魏王说:“诸侯有敢救者,已拔赵,必移兵先击之。”于是魏王“使人止晋鄙,留军壁邺”,使文章再生波折。公子力劝魏王救赵,“魏王畏秦,终不听公子”,公子无奈,决心“以客往赴秦军,与赵俱死”。这等于以卵击石,人们不能不为公子担心。公子“行过夷门,见侯生”,“辞决而行”,侯生出人意料地只说:“公子勉之矣,老臣不能从。”情节发展到这里为之一顿。公子“行数里,心不快”,以为“我岂有所失哉?”于是“复引车还,问侯生”,文章又一波折,这一波折,引出了侯生为公子策划“窃符救赵”,并推荐朱亥同行。人们预感到情节发展的前景:为了救赵存魏,屡立战功、受人崇敬的老将军晋鄙不得不被杀,真是惊心动魄,不能不使人为之心动。 有人论《史记》说:“读一部《史记》,如直接当时人,亲睹其事,亲闻其语,使人乍喜乍愕、乍惧乍泣,不能自止,是子长叙事入神处。”这话一点不假,《信陵君窃符救赵》就是这样,真可以说,通篇充满诗情画意,使人百读不厌。 管鲍之交、鲁仲连义不帝秦 [学习目标] 1.?能结合语境,准确解释“遂”“游”“谢”“其”“则”“即”等词语的意思。 2. 把握管仲、鲍叔牙、鲁仲连的性格特点,学习他们忘掉自我,关爱社会,关爱国家的高尚情操。 3.?了解作者在尖锐的矛盾冲突中刻画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的方法,提高自己的写作能力。 [课前学习] 一、 《管鲍之交》 本文节选自《管晏列传》。《管晏列传》中的管晏,指春秋时齐国两贤相管仲和晏嬴。 管仲辅佐齐桓公称霸,晏嬴辅佐齐景公治国。管仲有《牧民》《山高》《轻重》《九府》等著作传世,后人整理为《管子》,晏嬴有《晏子春秋》传世。 《鲁仲连义不帝秦》 鲁仲连是战国时人,司马迁在作品最后的“太史公曰”中说鲁仲连“在布衣之位,荡然肆志,不屈于诸侯,谈说于当世,折卿相之权” 。 二、阅读课文,把握内容 《管鲍之交》写了二人交往的几件事?《鲁仲连义不帝秦》中鲁仲连是怎样说服新垣衍的?请用简洁的语言分别概括。 三、“读书百遍,其义自见”,你读了几遍课文呢?自我检测一下吧! (一)给划线字注音: 尝与鲍叔贾 倜傥 先生恶能使梁助之 天崩地坼 东藩之臣 烹醢梁王 怏然不悦 故脯鄂侯 喟然而叹 故拘之牖里之库百日 摄衽抱机 死则不能赙襚 晏然而已 (二)找出下面句中的通假字 1、周怒,赴于齐 2、摄衽抱机 3、主人必将倍殡棺 4、固不敢入于邹。 5、世以鲍焦为无从颂而死者,皆非也 (三)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点的字 1、鲍叔遂进管仲 2、天下不多管仲之贤而多鲍叔能知人也 3、此时鲁仲连适游赵 4、 先生恶能使梁助之 5、将之薛,假途于邹 6、彼将夺其所不肖而与其所贤 7、卒就脯醢之地 8、魏王使客将军新垣衍间入邯郸 9、当是时,邹君死,湣王欲入吊 10、于是新垣衍起,再拜,谢曰 温馨提示:你是否有疑问呢?请在题目序号前做好标记吧!其他的疑问请写在下面。 四、我的疑问 1、文言知识方面 2、内容理解方面 [课堂学习] 五、文言知识梳理 温馨提示:通读课文,独立思考“我的疑问”中的问题,然后与同学交流,也可向老师求助!然后,请独立闭卷完成下列题目。全部完成以后,再对照课文或和同学讨论解决不会做的题目;最后请当堂巩固。 (一)解释下列句中划线实词的意义,注意用法。 1、 知我不羞小节而耻功名不显于天下也 2、 公子纠败,召忽死之 3、秦兵遂东围邯郸 4、 方今唯秦雄天下 5、 今又内围邯郸而不能去 6、吾请为君责而归之 7、胜请为绍介而见之于先生 8、胜请为绍介,交之于将军 9、权使其士,虏使其民 (二)解释下列词语在各句中的意义。 遂: (1)大业之后不遂者为祟 (2)鲍叔遂进管仲 游: (1)少时常与鲍叔牙游 (2)游于赵 谢: (1)于是新垣衍起,再拜,谢曰 (2)后生视公子色终不变,乃谢客就车 (3)所以不报谢者,以为小礼无所用 (4)秦王恐其破璧,乃辞谢 (三)解释加点虚词的意义,注意区别在不同句子中的用法。 其: (1)大业之后在晋绝祀者,其赵氏乎 (2)东国有鲁仲连先生者,今其人在此 (3)权使其士,虏使其民 (4)彼天子固然,其无足怪 (5)不敢以其富贵骄士 则: (1)众人不知,则为一身 (2)过而为政于天下,则连有蹈东海而死耳,吾不忍为之民也 (3)使梁睹秦称帝之害,则必助赵矣 (4)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即: (1)即有取者,是商贾之事也, (2)公子即合符,而晋鄙不授公子兵而复请之 (3)即女也,吾徐死耳。 (4)欲勿予,即患秦兵这来 (5)彼即肆然而为帝,过而为政于天下 (四)写出下列句式的句式特点 1、吾尝三仕三见逐于君 2、亦太甚矣,先生之言也! 3、曷为与人俱称王,卒就脯醢之地? (五)翻译下列句子 1、天下不多管仲之贤而多鲍叔能知人也。 译: 2、鲍叔不以我为无耻,知我不羞小节而耻功名不显于天下也。 译: 3、管仲既用,任政于齐,齐桓公以霸,九合诸侯,一匡天下。 译: 4、众人不知,则为一身。彼秦者,弃礼义而上首功之国也,权使其士,虏使其民。 译: 六、深入阅读 1.?追求正义是本单元文章体现出来的共同精神,但不同的人物又有各自不同的表现,那么试评说一下鲍叔牙和鲁仲连的不同表现。 2.?既然是《管仲传》作者为什么重点写鲍叔牙呢? 3、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呢?请写在下面,并让我们一起研讨吧! 我的问题: 研讨结果: 七、写作延伸 1、学习两篇文章后,给你什么样的人生启示? 我的启示: 2、《鲁仲连义不帝秦》在语言上给你的写作方面什么借鉴? 我的借鉴: 温馨提示:上完本课,你有什么得与失?请分条扼要概括在下面。 我的得: 我的失: [课后学习] 八、课内阅读 (一)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文后各题。   管仲夷吾者,颍上人也。少时常与鲍叔牙游,鲍叔知其贤。管仲贫困,常欺鲍叔,鲍叔终善遇之,不以为言。已而鲍叔事公子齐小白,管仲事公子纠。及小白立为桓公,公子纠死,管仲囚焉。鲍叔遂进管仲。管仲既用,任政于齐,齐桓公以霸,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管仲之谋也。   管仲曰:“吾始困时,尝与鲍叔贾,分财利多自与,鲍叔不以我为贪,知我贫也。吾尝为鲍叔谋事而更穷困,鲍叔不以我为愚,知时有利不利也。吾尝三仕三见逐于君,鲍叔不以我为不肖,知我不遭时也。吾尝三战三走,鲍叔不以我为怯,知我有老母也。公子纠败,召忽死之,吾幽囚受辱,鲍叔不以我为无耻,知我不羞小节而耻功名不显于天下也。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也。”   鲍叔既进管仲,以身下之。子孙世禄于齐,有封邑者十余世,常为名大夫。天下不多管仲之贤而多鲍叔能知人也。   管仲既任政相齐,以区区之齐在海滨,通货积财,富国强兵,与俗同好恶。故其称曰:“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上服度则六亲固。四维不张,国乃灭亡。下令如流水之原,令顺民心。”故论卑而易行。俗之所欲,因而予之;俗之所否,因而去之。其为政也,善因祸而为福,转败而为功。贵轻重,慎权衡。桓公实怒少姬,南袭蔡,管仲因而伐楚,责包茅不入贡于周室。桓公实北征山戎,而管仲因而令燕修召公之政。于柯之会,桓公欲背曹沫之约,管仲因而信之,诸侯由是归齐。故曰:“知与之为取,政之宝也。”管仲富拟于公室,有三归、反坫,齐人不以为侈。管仲卒,齐国遵其政,常强于诸侯。 (选自《史记·管晏列传》) 1. 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少时常与鲍叔牙游 游:交游、交往 B. 尝与鲍叔贾 贾:商人 C. 吾尝三战三走 走:跑,此指战败逃走 D. 下令如流水之原 原:通“源”,源泉 2.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A. 少时常与鲍叔牙游 日与子弟角,无不胜 B. 吾尝为鲍叔谋事而更穷困 不足为外人道也 C. 善因祸而为福 扁鹊望桓侯而还走 D. 鲍叔既进管仲 始皇既没,余威震于殊俗 3. 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古今意义不同的一项是()。 A. 鲍叔不以我为不肖B. 以区区之齐在海滨 C. 衣食足而知荣辱D. 管仲因而伐楚 4. 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现管仲政治才能的一项是()。 ① 管仲既用,任政于齐,齐桓公以霸,九合诸侯,一匡天下。 ② 少时常与鲍叔牙游,鲍叔知其贤。 ③ 善因祸而为福,转败而为功。 ④ 子孙世禄于齐,有封邑者十余世,常为名大夫。 ⑤ 桓公实怒少姬,南袭蔡,管仲因而伐楚。 ⑥ 管仲富拟于公室,有三归、反坫,齐人不以为侈。 A. ①③④B. ②③⑥C. ①③⑤D. ②④⑥ 5.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管仲年轻时家境贫困,常占鲍叔牙的便宜,但鲍叔牙始终对他很好,并不因此而有怨言。 B. 管仲在齐国执政,担任齐相后,使地处海滨的小小齐国,流通货物,积蓄财产,国家富庶而军事强大。 C. 齐桓公实际上恼恨少姬,南下攻打蔡国,管仲趁势讨伐楚国指责楚国没有向周王室进贡包茅。 D. 管仲的财富可以与诸侯相比,有三归、反坫,虽然齐国人不认为他是奢侈的,但作者对他是持批评态度的。 (二)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后面的问题。 古风 李白 齐有倜傥生,鲁连特高妙。 明月出海底,一朝开光耀。 却秦振英声,后世仰末照。 意轻千金赠,顾向平原笑。 吾亦澹荡人,拂衣可同调。 这首诗借鲁仲连的故事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政治理想? 九、拓展阅读 (一)阅读下面文段,完成文后的问题。 拥功不恃,拱手让贤——鲍叔牙   齐桓公由莒返齐当上国君后,任命鲍叔牙当宰相。鲍叔牙辞谢说:“我是您的庸臣。国君要加惠于我,使我不至于挨饿受冻, 就算恩赐了。如果一定要治理国家,则非我之所能。”鲍叔果真像自述的那样功不该立,德不当位,才不胜任吗?绝非如此。他的赫赫定位之功是无人能比的,当时鲁国的施伯曾赞叹道:“鲍叔辅佐小白,先入齐而得国,管仲与召忽奉公子纠后入,鲍叔与鲁国一战,能使鲁军败退,功劳是太大了!”说到德才,施伯称鲍叔牙为仁,管仲说鲍叔牙是君子,召忽把自己、管仲、鲍叔牙之与齐国,喻为鼎之三足,鲍叔牙也承认自己堪当治齐之重任。尤其在辅佐桓公即位的斗争实践中,鲍叔牙的文韬武略足证他是一个文武双全的人物。然而鲍叔牙拥功不恃,居位不贪。他把眼光放得更加深远。他认为自己虽然有才,但才不如管仲;他认为自己虽能治齐,却不能称霸天下;他认为自己虽然有德,然而德无止境; 他认为自己虽然有功,然功须时时增益。他为不能增君而苦恼,他为世有增君之人而欣慰。有一次,他真诚地对桓公说:“臣幸得从君,君竟以立。君之尊,臣无以增君。君将治齐,即高侯与叔牙足也。君且欲霸王,非管夷吾不可。夷吾所居国,国重;不可失也。”(《史记·齐太公世家》)对此,施伯评论说:“鲍叔牙一定要帮助管仲而烦其国君下顾,以显其定齐之功。人们也一定称他为有德。如果说,为国死事的功,是可以增益的,那么,荣显管仲这个活人的功劳,将更大了!”   鲍叔为了说服桓公,从五方面比较,认为自己的才能不如管仲。他对桓公说:“我有五个方面不如管夷吾,宽惠爱民,我不如他;治国不失权柄,我不如他;忠信以交好诸侯,我不如他;制定礼仪以示范于四方,我不如他;披甲击鼓,立于军门,使百姓勇气倍增,我不如他。管仲好比人民的父母,将欲治理儿子,就不可不用他们的父母。”这并不是鲍叔牙的自己贬抑之词,实乃肺腑之言。对管仲治国平天下的才能是毋庸置疑的,但桓公还有解不开的情感疙瘩,即一箭之仇。他说;“管夷吾亲自射我,射中了带钩,几乎要了我的命,现在竟要起用他,可以吗?”鲍叔牙说:“他也是为了自己的君主这样做的,您只要赦罪让他回国,他将同样为您效力。”   桓公的顾虑消除了,派鲍叔牙去鲁国议和。经过激烈的唇枪舌剑,鲁君才无可奈何地把管仲交给鲍叔牙。鲍叔牙接受以后,大声哭叫三次,启程回齐了。到了堂阜地区,鲍叔牙为管仲举行消灾仪式,并给他沐浴了三次,然后推荐给桓公。桓公对管仲厚礼相待,以为大夫,尊为仲父,任为宰相。 管仲与鲍叔牙的相知被誉为是知音中的极品,你同意吗?请说说你的理由。你认为怎样才算得上是知音? (二)阅读下面文段,完成文后的问题。 位卑未敢忘忧国——鲁仲连   鲁仲连,是战国末年齐国稷下学派后期的代表人物,著名的平民思想家、辩论家和卓越的社会活动家。   应该说,在鲁仲连的早期活动中,他是以口才超群、谈锋机警的“辩士”形象呈现在世人面前的,但他和一般的辩士有着较为明显的差别。稷下学宫中的“天口骈”田骈、“谈天衍”邹衍等人大多务虚谈玄,斗嘴诡辩,将个人的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发挥到极致,而鲁仲连则注意理论联系实际,为现实而辩,为国事而辩。尤为难能可贵的是他“位卑未敢忘忧国”,不把爱国挂在嘴上,言必行,行必果,将自己的辩才直接应用到帮助田单收复失地,光复齐国的斗争实践中。   公元前284年,燕将乐毅率五国联军横扫齐国,半年内攻下齐70余城,除莒和即墨两城外,齐国广大地区惨遭沦陷。5年后,即墨守将田单率军民众志成城,顽强抵抗,以火牛阵大败燕军,并乘势以摧枯拉朽之势进行了战略大反攻,“所过城邑皆畔燕而归田单”。就在复国形势一片大好之机,距鲁仲连居住地不远的狄邑(今高青县高城镇)成了田单难啃的硬骨头。在攻打狄邑之前,鲁仲连断言田单短期内攻不下狄邑,结果鲁仲连的话不幸言中,狄邑三月不克。田单既苦恼又奇怪,就去向鲁仲连请教。鲁仲连直言相告田单,过去在即墨时是“将军有死之心,而士卒无生之气”,上下一心,同仇敌忾;而现在呢,随着地位、境遇的变化,田单“黄金横带”,只顾养尊处优,“有生之乐,无死之心”,不再身先士卒,不再不怕牺牲了,所以小小狄邑就成了“拦路虎”,久攻不下。田单听了鲁仲连切中要害的分析后,恍然大悟,回去后亲临战阵,挥旗擂鼓,一举就攻克了狄城。   过了不久,田单势如破竹,一直打到鲁仲连的故乡——聊城城下。由于燕国大将负隅顽抗,垂死挣扎,田单攻城很不顺利。正一筹莫展之机,鲁仲连来了。因为鲁仲连精通势数,对当时齐、燕两国的局势和燕将的性格、心理分析透彻,把握准确,所以鲁仲连提笔给燕国大将写了一封信,用箭射到城里,以“攻心为上”,“擒贼先擒王”。在这封信中,鲁仲连先是结合齐、燕两国的局势,谆谆告诫燕将死守孤城是非忠、非勇、非智;又站在燕将的角度上,分析归燕、降齐的不同好处;最后又用曹沫和管仲的例子指出“行小节,死小耻”是不明智的做法,劝诱燕将以“小节”而成“终身之名”, 以“小耻”而立“累世之功”,放弃聊城。结果,鲁仲连说到心坎里的一番话令燕将心服口服,罢兵而去。就这样,鲁仲连用语言攻下了聊城,一箭书退敌百万兵,创造了中国军事史和论辩史上的奇迹。(事见《战国策·齐策六》)从鲁仲连帮助田单攻狄、复聊的史实,我们可以看出,鲁仲连不仅仅是聪慧过人、才智非凡的语言大师,不仅仅是善于排患解难、解人缔结的及时雨和热心肠,而且更是一个急公好义、有着强烈爱国思想和社会责任感、救民于水火的平民爱国者。他生于聊,居于狄,对聊城人民和狄邑人民感情深厚;他生逢国家败亡、山河破碎的乱世,对光复祖国充满期望。   英雄永垂不朽,高士光照千秋。长江后浪推前浪,后来的人们推崇鲁仲连的精神,学习模仿鲁仲连的作风,继承发扬鲁仲连的浩然正气。晋代的左思曾以“功成不受赏,高节卓不群”的诗句赞美鲁仲连;唐代的李白在《古风十九首之十》中极力推崇鲁仲连“却秦振英声”的壮举;周恩来总理也在《大江歌罢掉头东》中借用“难酬蹈海亦英雄”的鲁仲连遗事抒发了无产阶级革命家的战斗豪情。可以这样说,一代又一代的“鲁仲连”们,承袭“鲁仲连”的精神,把我们这个勤劳勇敢,善良聪敏的民族,不断地推向繁荣富强,不断地推向幸福和光明。   请结合你所知道的鲁仲连的其他事迹简要概括并评价鲁仲连这一人物形象。 [资料链接] 入幕宾与登座客 宾入幕中,皆沥胆披肝之士; 客登座上,无焦头烂额之人。   与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肝胆相照,是一个人漫步人生之路所应有的基本操守;无肝无胆,则与稻草人无异。信义耿耿,乃士君子交接群朋的无限德量;无信无义,则为人不若刍狗。 唐代诗人有一首谈及交接朋友之论的诗篇,其名为《审交诗》,其中云: 结交若失人,中道生谤言。 君子芳杜酒,春浓寒更繁; 小人槿花放,朝在夕不存。 唯当金石友,可与贤达伦。   大意是说,如果与不可交之人结交,合作到了中途,就会出现诽谤,并且遭到别人的议论。君子之间的交往,恰如那陈年佳酿,天气越冷,饮之愈觉香醇。与小人结交就如同槿花绽放,早上才开,晚上就谢了。只有与那些可以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的人结下稳固的交情和友谊,才能与贤良旷达之士论诗品酒,纵谈人生。 由此可见,交友之道,不可不察。俗话说,浇花浇根,交人交心;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大致不脱这个意思。也就是说,只有心息相通,志趣相投,不以利害相趋避,不以宠辱相亲弃,可以同甘苦、共患难,相濡以沫的人,方可引为知己高朋,寄之以义,托之以命,生死与共,不弃不离。   “管鲍之知,穷达不移;益张之谊,生死不弃。”(元朝许名奎:《劝忍百箴考注》)就是以春秋管仲与鲍叔牙相知不移、东汉范式与张劭情谊笃纯的古代范例,来晓谕世人交友当如真金百炼而后不改其本色品质,宜结金兰之契,勿为易燠之凉。   管仲小时候就与鲍叔牙很要好。鲍叔牙深知管仲有谋划大计、图成霸业的雄才伟略,所以与他交往时便从来不计得失,事事宽厚容忍。他们共同做生意,管仲想要多分得些财物,鲍叔牙深知管仲家境贫寒,并非出于贪心。他们一起办事,管仲有时会惹许多麻烦,但鲍叔牙不认为他愚笨,而是认为时机不成熟;多次战斗中,管仲都逃跑回家,鲍叔牙知其有年事已高的老母需要尽孝悌之道,并不认为那是怯懦无勇的表现;管仲多次当官又多次被罢黜,叔牙并不认为管仲无德无能,而是生不逢时。当他把管仲终于推举给了齐桓公,管仲才得到一展宏图的时机,成为宰相,图成霸业。难怪管仲会慨叹道:“生我者,父母也;知我者,鲍子也。”   交友之道,不仅要识之忠义,而且要慎终如始,方能长久。南朝刘峻曾作过一篇《广绝交论》的文章,谈及交友之道。他认为有的人以势力相交结而图权谋,有的以贿赂相结交而营私利,有的以谈论投机相交结而论时世,有的以同处贫寒相交结而共扶济,有的以度量宽宏相交结而不背弃。   但是,利欲之交,终究难以长久;以势交者,有势则从,无势则去;以利交者,利丰则聚,利尽则散。有酒有饭时,把盏言欢,信誓旦旦,似乎恨不得掏出心肝来同餐;稍有利害冲突,便脸黑如炭,反目相残,甚至于做出落井下石的勾当。其道德之沦丧,无异于禽兽。交朋友,谋事业,宜延揽披肝沥胆之士为入幕之宾。非如此,不足以起宏图,成大业;立人格,修心性,勿交结焦头烂额之徒为座上之客。若如此,断然是功未成,名先朽。 (选自清朝王永彬著《围炉夜话》马民书述论) 一代辩士——鲁仲连   鲁仲连不仅在破燕复齐的进程中出奇谋,立奇功,为光复祖国做出了杰出贡献,而且在当时的国际外交舞台上,也能时刻以齐国利益为重,扶危济困,仗义执言,一展齐国高士的风采。其中“痛斥新垣衍,义不帝秦”的事迹广为后世传颂。据《战国策·赵策三》和《资治通鉴》的记载,周赦王五十七年(前258年),秦为了达到称帝的目的,扩张疆土,包围了赵国的都城邯郸。魏安釐王得到这个消息后急忙派大将晋鄙火速驰援赵国。秦昭襄王得知魏出兵救赵,写信恐吓魏王,扬言谁救赵先攻击谁。魏王收信后救赵决心发生动摇,命令晋鄙留兵于邺。既摆出救赵的姿态,又不敢贸然采取行动。他还派魏将辛垣衍秘密潜入邯郸,想通过赵相平原君赵胜说服赵孝成王一起尊秦为帝,以屈辱换和平,以解邯郸燃眉之急。平原君在内忧外患灾祸频仍的情况下,乱了方寸。正在这紧急关头,在赵国游学的鲁仲连出现了。   应该说,鲁仲连作为一个齐国人在强秦围困下的邯郸城中出现,并非历史的偶然。因为强秦围困邯郸的目的是为了称帝,而秦称帝对齐国的国际地位极为不利。如果秦称帝,其他五国再一归附,齐国的灭亡之日就屈指可数了。鲁仲连通晓“势数”,深谙国际力量的变化给齐国带来的后果,于是他挺身而出,为了齐国的利益拼死一辩。在平原君赵胜的引荐下,他见到了新垣衍。首先,他直截了当、一针见血地指出秦乃虎狼之邦的本质:“彼秦者,弃礼义而上首功之国也。权使其士,虏使其民。”声明自己宁可“赴东海而死”也决不为之民,在魏国人面前显示了齐国人不畏强暴、反抗虐行的决心。   继而具体指明了救赵的策略——迅速组建魏燕齐楚同盟,联合起来救赵击秦。当新垣衍声称魏国不想救赵时,鲁仲连举了“齐威王生则朝周,死则叱之”的例子力陈秦称帝之害。周天子活着的时候,齐威王年年朝拜,不管周“贫且微”,也不管“诸侯莫朝”,可谓是忠诚之至,尽了臣子之礼;可周天子死的时候,仅仅因为齐国的使臣去晚了点儿,周的使臣就亲赴齐地,扬言要斩威王。可见,帝和臣的关系是极不平等的,帝对臣的要求是苛刻严厉的,帝是“反复无常”的。鲁仲连的言外之意是,魏一旦尊秦为帝,必然要丧失国家自主权,必然要受秦的摆布和苛责,尊秦为帝,对魏国而言,有百害而无一利。   接着,当新垣衍说畏秦,并恬不知耻地大放厥词说秦和魏是主仆关系时,鲁仲连先是用归谬法得出“秦王烹醢梁王”的假设性结论来激怒新垣衍,后又用纣虐三公、 王轻视邹鲁的例子来警示新垣衍,尊秦为帝,必受其辱,必遭其害。鲁仲连说,鬼侯、鄂侯、文王,是纣王的3个诸侯,对纣王是极端忠诚、毕恭毕敬的。可是鬼侯把女儿献给纣王,纣王因为嫌他女儿丑就把他剁成了肉酱;鄂侯替鬼侯说情,讲了几句公道话,结果被纣王晒成了肉干;文王听到鬼侯鄂侯的遭遇,仅仅表示了一下同情,叹了口气,纣王就把他关进牢里一百天,想趁适当的机会杀死他,可见,“帝”从来都是残暴专横,蛮不讲理的。不管你赤胆忠心也好,不忠诚也罢,只要稍微违背了他的意愿,惹他不高兴,他就会对你横加杀戮,视你为草芥。鲁仲连向新垣衍举这个例子的目的,是想告诉新垣衍,即使就如新垣衍所言,魏国甘愿臣服秦国,秦国也不会放过魏国。你越软他就越欺负你,直至把你灭亡。   鲁仲连又说,乐毅破齐后遑遑如丧家之犬的齐王,就因为有过“东帝”的称号,便不把鲁国和邹国放在眼里。明明是亡国之君,到人家国家里避难,却偏要摆出帝王的威严, 吆三喝四,要这要那。鲁国人准备用猪、牛、羊各十头的太牢招待他,他都嗤之以鼻,竟然要求鲁国国君避开正朝住在外面,交出钥匙,撩起衣襟,端着几案在堂下侍候他进餐。邹国国君刚刚去世,齐王吊唁时,竟让邹国人把国君的灵柩从北面移向南面,让他坐北朝南吊唁。鲁仲连通过这个例子提醒辛垣衍,魏国假如尊秦为帝,秦就会以帝的身份来苛求、命令魏做这做那,不会再把魏当成平等的诸侯来看待。到那时,魏将不会有尊严可言,只能任人摆布,任人宰割,“秦为刀俎,魏为鱼肉”。   最后,鲁仲连又从魏王和新垣衍的个人角度有针对性地分析了他们尊秦为帝的下场。如果尊秦为帝,秦国会越来越野心膨胀,肆无忌惮。秦王会安排他的人,如大臣、子女呀进入魏国的宫廷,会慢慢地让魏王成为他玩弄于股掌之中的傀儡,会架空魏王,使他成为有名无实、完全听命于秦的“买办”。而那时的新垣衍,也会因为他是魏王的心腹而被秦想方设法排挤出朝臣的行列,不再有现在的尊位和荣华富贵。   由于鲁仲连在连续重复述说尊秦为帝的危害的基础上,切入了新垣衍的要害,所以,新垣衍听了坐立不安,最后改变了主张,声称自己再也不敢妄谈尊秦为帝的事了。因而鲁仲连的一番既慷慨激昂又含蓄深刻的说辞取得了效果,大获成功。鲁仲连说服新垣衍后,秦将为之震惊,后撤50里。再后来,魏国的信陵君窃符救赵,解了邯郸之围。平原君想封赏鲁仲连,鲁仲连坚辞不受;又赠给鲁仲连千金,鲁仲连仍是坚辞不受。最后,弃金钱如粪土、视富贵如浮云的鲁仲连,甩下一句:“对于天下人来说,最可贵的品质,是为人排患解难,却从不索取回报。如果有所取,那就是商人的勾当,我不愿做。”然后飘然而去。 应该说,从整个事件来看,鲁仲连表现出了齐之高士的爱国、清廉、仗义的高尚德操,显示了自己过人的胆识、高超的智慧和鞭辟入里、简洁含蓄的论辩艺术,真可谓智勇双全、德才兼备。 单 元 检 测 (共150分) 第Ⅰ卷(30分) 一、 (15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1~5题。   龚遂字少卿,山阳南平阳人也。以明经为官,至昌邑郎中令,事王贺。贺动作多不正,遂为人忠厚,刚毅有大节,内谏争于王,外责傅相,引经义,陈祸福,至于涕泣,蹇蹇①亡已。会昭帝崩,亡子,昌邑王贺嗣立,官属皆征入。王继位二十七日,卒以淫乱废。昌邑群臣坐陷王于恶不道,皆诛,死者二百余人,唯遂与中尉王阳以数谏争得减死,髡为城旦②。   宣帝即位,久之,渤海左右郡岁饥,盗贼并起,二千石③不能禽制。上选能治者,丞相、御史举遂可用,上以为渤海太守。时遂年七十余,形貌短小,宣帝望见,不副所闻,心内轻焉,谓遂曰:“渤海废乱,朕甚忧之。君欲何以息其盗贼,以称朕意?”遂对曰:“海濒遐远,不霑圣化,其民困于饥寒而吏不恤,故使陛下赤子盗弄陛下之兵于潢池中耳。今欲使臣胜之邪,将安之也?”上闻遂对,甚说,答曰:“选用贤良,固欲安之也。”遂曰:“臣闻治乱民犹治乱绳,不可急也;唯缓之,然后可治。臣愿丞相、御史且无拘臣以文法,得一切便宜从事。”上许焉,加赐黄金,赠遣乘传④。至渤海界,郡闻新太守至,发兵以迎,遂皆遣还,移书敕属县悉罢逐捕盗贼吏。诸持钩田器者皆为良民,吏无得问,持兵者乃为盗贼。遂单车独行至府,郡中翕然,盗贼亦皆罢。渤海又多劫略相随,闻遂教令,即时解散,弃其兵弩而持钩。盗贼于是悉平,民安土乐业。遂乃开仓廪假贫民,选用良吏,尉安牧养焉。   遂见齐俗奢侈,好末技,不田作,乃躬率以俭约,劝民务农桑,令口种一树榆、百本薤、五十本葱、一畦韭,家二母彘、五鸡。民有带持刀剑者,使卖剑买牛,卖刀买犊,曰:“何为带牛佩犊!”春夏不得不趋田亩,秋冬课收敛,益蓄果实蔆芡。劳来循行,郡中皆有畜积,吏民皆富实。狱讼止息。 (选自《汉书·循吏传》) 注:① 蹇蹇(jiǎn):忠诚正直的意思。② 城旦:秦汉时的一种刑罚。③ 二千石:汉代官级的代称。这里指太守。④ 乘传(shèng zhuàn):乘驿站的传车。 1. 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官属皆征入征:征收 B. 固欲安之也固:原本 C. 遂乃开仓廪假贫民假:借贷 D. 秋冬课收敛课:检查督促 2.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 卒以淫乱废 汝殁以六月二日 B. 其民困于饥寒而吏不恤 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 C. 诸持钩田器者皆为良民 乃赏成,献诸抚军 D. 持兵者乃为盗贼 故九万里,则风斯在下矣,而后乃今培风 3. 下列各句括号中补出的省略成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傅相)至于涕泣,蹇蹇亡已 B. (昌邑群臣)皆诛,死者二百余人 C. (劫略相随者)弃其兵弩而持钩 D. (遂)劳来循行 4. 下列句子编为四组,全都直接写龚遂勤政尽职的一组是()。 ① 引经义,陈祸福② 选用良吏,尉安牧养焉 ③ 海濒遐远,不霑圣化④ 乃躬率以俭约 ⑤ 移书敕属县悉罢逐捕盗贼吏⑥ 春夏不得不趋田亩 A. ①⑤⑥  B. ②④⑤ C. ②③⑥ D. ①③④ 5. 下列对原文叙述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龚遂为昌邑王郎中令,在刘贺执政时因多次谏诤规奉其主,才在昌邑王即位被废后免于一死。 B. 龚遂70多岁出任太守,分析渤海盗贼四起之因,并为宣帝出谋划策,深得宣帝的赏识。 C. 龚遂到任就颁布各种命令,撤除捕盗官吏,不追究作乱者,开仓济贫,不久便乱平民安。 D. 龚遂纠正当地民风,鼓励农桑,耐心督导,官民都富裕起来,老百姓也就不再打官司了。二、 (15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6~10题。   魏公子无忌者,魏昭王少子而魏安釐王异母弟也。昭王薨,安釐王即位,封公子为信陵君。公子闻赵有处士毛公藏于博徒,薛公藏于卖浆家。公子欲见两人,两人自匿,不肯见公子。公子闻所在,乃间步往,从此两人游,甚欢。平原君闻之,谓其夫人曰:“始吾闻夫人弟公子天下无双,今吾闻之,乃妄从博徒卖浆者游,公子妄人耳!”夫人以告公子。公子乃谢夫人去,曰:“始吾闻平原君贤,故负魏王而救赵,以称平原君,平原君之游,徒豪举耳,不求士也。无忌自在大梁时,常闻此两人贤,至赵,恐不得见。以无忌从之游,尚恐其不我欲也,今平原君乃以为羞,其不足从游。”乃装为去。夫人具以语平原君,平原君乃免冠谢,固留公子。平原君门下闻之,半去平原君归公子。天下士复往归公子。公子倾平原君客。公子留赵十年不归。秦闻公子在赵,日夜出兵东伐魏。魏王患之,使使往请公子。公子恐其怒之,乃诫门下:“有敢为魏王使通者,死。”宾客皆背魏之赵,莫敢劝公子归。毛公、薛公两人往见公子曰:“公子所以重于赵,名闻诸侯者,徒以有魏也。今秦攻魏,魏急而公子不恤,使秦破大梁而夷先王之宗庙,公子当何面目立天下乎?”语未及卒,公子立变色,告车趣驾归救魏。 (选自《史记卷七十七·魏公子列传第十七》) 6. 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 乃间步往,从此两人游。从此:自此以后 B. 公子妄人耳!妄人:狂妄的人 C. 平原君乃免冠谢。免冠:脱下帽子 D. 公子当何面目立天下乎?面目:脸色、面貌 7.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A. 故负魏王而救赵,以称平原君 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 B. 今平原君乃以为羞 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 C. 平原君闻之,谓其夫人曰 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 D. 有敢为魏王使通者,死 臣请为王言乐 8. 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现“公子天下无双”的一组是()。 ① 乃间步往,从此两人游 ② 故负魏王而救赵,以称平原君 ③ 天下士复往归公子。公子倾平原君客 ④ 宾客皆背魏之赵,莫敢劝公子归 ⑤ 公子所以重于赵,名闻诸侯者,徒以有魏也 ⑥ 语未及卒,公子立变色,告车趣驾归救魏 A. ①②⑤ B. ①④⑥ C. ②③⑥ D. ③④⑤ 9. 下列各句中不同于其他3句句式的一项是()。 A. 魏公子无忌者,魏昭王少子而魏安釐王异母弟也 B. 公子妄人耳 C. 夫人以告公子 D. 平原君之游,徒豪举耳,不求士也 10.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信陵君思贤若渴,他悄悄步行往见博徒卖浆者流的毛公、薛公,并成了二人的真正朋友。 B. 信陵君所见的毛公、薛公被平原君斥为荒唐之人,这使信陵君改变了对平原君的看法,并整装离他而去。 C. 信陵君礼贤下士的行为感动了平原君的门客,他们纷纷离开自己的主人而投奔到信陵君的门下。 D. 魏国危急,魏王使使往请信陵君,众多门客都不敢劝其归魏,只有毛公、薛公以大义相劝,使他离赵救魏。第Ⅱ卷(120分)三、 (22分) 11.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 乃妄从博徒卖浆者游。(2分) (2) 以无忌从之游,尚恐其不我欲也。(3分) (3) 公子所以重于赵,名闻诸侯者,徒以有魏也。(3分) 12. 阅读下面两首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秋夜独坐(节选)???????????? 夜 深 唐·王维???????????????? 宋·周弼 独坐悲双鬓,空堂欲二更。 虚堂人静不闻更,独坐书床对夜灯。 雨中山果落,灯下草虫鸣。 门外不知春雪霁,半峰残月一溪冰。 (1)两诗中均写了夜景,又有所不同。请具体说明。(4分) (2)两诗中均有“独坐”,而作者心境不同。试简要分析。(4分) 13. 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任选3个小题。)(6分) (1)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荀子:《劝学》)          ,    。人影在地,仰见明月。(苏轼:《后赤壁赋》) (2) 挟飞仙以遨游,        。(苏轼:《赤壁赋》) 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       。(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3)      ,恐美人之迟暮。(屈原:《离骚》) 业精于勤荒于嬉,         。(韩愈:《进学解》) (4) 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    ,     。(韩愈:《师说》)           ,      。人道寄奴曾住。(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三、 (22分)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14~16题。   曹彬,字国华,真定灵寿人。彬气质淳厚。汉乾祐中,为成德军牙将。节帅武行德见其端悫①,指谓左右曰:“此远大器,非常流也。”周太祖贵妃张氏,彬从母也。蒲帅王仁镐以彬帝戚,尤加礼遇。周祖受禅,召彬归京师。彬执礼益恭,公府燕集,端简终日,未尝旁视。仁镐谓从事曰:“老夫自谓夙夜匪懈,及见监军矜严,始觉己之散率也。”   显德三年,改潼关监军,迁西上阁门使。五年,使吴越,致命讫即还。私觌②之礼,一无所受。吴越人以轻舟追遗之,至于数四,彬犹不受。既而曰:“吾终拒之,是近名也。”遂受而籍之以归,悉上送官。世宗强还之,彬始拜赐,悉以分遗亲旧而不留一钱。出为晋州兵马都监。一日,与主帅暨宾从环坐于野,会邻道守将走价③驰书来诣,使者素不识彬,潜问人曰:“孰为曹监军?”有指彬以示之,使人以为绐己,笑曰:“岂有国戚近臣,而衣弋绨袍、坐素胡床者乎?”审视之,方信。   二年冬,伐蜀,诏以刘光毅为归州行营前军副部署,彬为都监。峡中郡县悉下,诸将咸欲屠城以逞其欲,彬独申令戢下,所至悦服。上闻,降诏褒之。两川平,全斌等昼夜宴饮,不恤军士,部下渔夺无已,蜀人苦之。彬屡请旋师,全斌等不从。俄而全师雄等构乱,拥众十万,彬复与光毅破之于新繁,卒平蜀乱。时诸将多取子女玉帛,彬橐中唯图书、衣衾而已。及还,上尽得其状,以全斌等属吏。谓彬清介廉谨,授宣徽南院使、义成军节度使。彬入见,辞曰:“征西将士俱得罪,臣独受赏,恐无以示劝。”上曰:“卿有茂功,又不矜伐,设有微累,仁赡等岂惜言哉?惩劝国之常典,可无让。”   彬性仁敬和厚,在朝廷未尝忤旨,亦未尝言人过失。伐二国,秋毫无所取。位兼将相,不以等威自异。遇士夫于途,必引车避之。不名下吏每白事,必冠而后见。居官奉入给宗族,无余积。 (选自《宋史曹彬传》) 注:① 悫(què):诚实。② 觌(dí):相见,面见。③ 价(jiè):传达书信物件或传达事情的人。 14.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10分) (1) 公府燕集 (2) 以全斌等属吏 (3) 此远大器,非常流也。 (4) 蜀人苦之 (5) 彬执礼益恭 (6) 使人以为绐己 (7) 岂有国戚近臣,而衣弋绨袍 (8) 惩劝国之常典 (9) 位兼将相,不以等威自异 (10) 彬复与光毅破之于新繁 15. 从文中找出能够表现曹彬“清介廉谨”的句子写在下面。(4分) 16. 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 遂受而籍之以归,悉上送官。 (2) 卿有茂功,又不矜伐,设有微累,仁赡等岂惜言哉? (3) 遇士夫于途,必引车避之。不名下吏每白事,必冠而后见。 五、 (16分) 17、下面一段文字中画横线的词语,有的必需删去,有的不能删去,有的可删可不删。请将必须删去的和不能删去的找出来,把各自序号分别写在相应的横线上(5分) 为了感谢广大读者朋友们长期以来对本刊的支持,进一步地提高本刊的质量,更 ① ② ③ ④ 好满足大家的阅读要求,现本刊拟决定开展读者调查活动,读者意见已附在本期 ⑤ ⑥ ⑦ 中,本刊希望广大读者认真地填写读者意见,并及时寄回本刊编辑部。 ⑧ ⑨ ⑩ (1)必须删去的是: (2)不能删去的是: 18、下面是某学生向老师祝寿时发言的一个片段,其中有四处不得体,请找出来并加以修改.(4分) 这次我们专程从全国各地光临母校,给我们至今健在的恩师俞老师做寿。俞老师视名利淡如水,看事业重如山,八十高龄还在做学问。俞老师又把最近出版的大作赠送给我们几个高足,我们都感到十分欣慰┄┄ (1)将 改为 ; (2)将 改为 ; (3)将 改为 ; (4)将 改为 。 19、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出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是(3分) ??? 红星小学门卫王然被区教育局评为“十大感动校园人物”,他的事迹中最突出的一条是认识全校500 多个学生并能叫出他们的名字,为家长提供了很多方便。??????? ,?????? 。??? ,?????? 。?????? ,?????? 。门卫感动校园,体现的就是一种服务育人的精神。 ①学校里的教师是在教书育人 ②这不只是像背书那样背出来的 ③要叫出全校学生的名字,实在不容易 ④校园内的管理、服务也无不在体现育人的功能 ⑤能叫出几个学生的名字,很简单 ⑥这是关爱学生、日积月累的自然结果 答:——————————— 20、穆家寨中学高三(1)班将于下周举行以“读书乐”为主题的读书心得交流会。下面是主持人开场白的开头和结尾,请你补出中间部分。要求紧扣主题、言简意赅、有文采。50个字左右。(4分) 各位同学,今天我们召开一个读书心得交流会,主题是“读书乐”。--------------- 希望各位踊跃发言,让大家分享你的阅读心得。 。六、 作文(60分) 21.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在美国西点军校,学员应对长官的永远是四句话:“报告长官,是。”“报告长官,不是。”“报告长官,不知道。”“报告长官,没有任何借口。”除此以外,不能多说一个字。因为军官要的只是结果,而不是喋喋不休、长篇大论的辩解。 “没有任何借口”,似乎显得冷漠不近人情,可是仔细想一想,如果凡事都寻求借口,那么生活将会变成怎样?再美妙的借口对问题的解决都没有任何用处。 请以“借口”为话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要求:(1) 自拟题目;(2) 自定立意;(3) 自选文体,且文体特征鲜明。 参考答案 《赵氏孤儿》 课前学习 (一)、注音:chǔ háo qiǎng xiào kù miù bǎo bǔ jūn zhào guàn cí (二)、通假字 ⑴腰 ⑵促 ⑶娩 ⑷褓(5)现 (三)⑴遗憾⑵对待⑶哄骗⑷确实⑸离开,到(6)如果(7)你 (8只有(9)凭借(10)坚决 课堂学习: (一)、⑴衣,名作动词,穿,这里指裹上。 ⑵活,使动用法,使……活 (3)哀,为动用法,为……悲哀 (4)服,名词作动词,穿。祠,名词作动词,祭祀 (二)、 致 (1)周纳 (2)招致(3)达到 (4)达到 故: (1)缘故(2)故意 (3)特意(4)所以(5)特意、故意(6)所以(7)原来的 辞 (1)辞别(2)推辞(3)推辞、拒绝(4)言语 (三)以 (1)介词,用(2)介词,用(3)介词,把(4)连词,来(5)介词,因 (6)介词,因为(7)动词,认为(8)介词,用 乃 (1)、是(2)、于是,就 (3)、于是,就 (4)、却 (5)、是(6)、在(7)、竟 (8)、竟 (四)、(1)省略句(2)主谓倒装句(3)介词结构后置句(4)省略句 (五) 1、这不是先君的意愿而是随意滥杀,随意滥杀就是作乱。为臣的有大事却不让国君知道,这是目无君主。 2、赵氏的先君待您不薄,您就勉为其难。 3、大功臣的子孙后代不顺利,因而做怪。 4、赵武啼哭叩头,坚持请求说:“我宁愿使自己筋骨受苦也要报答您一直到死,难道您忍心离开我去死吗!” 课后学习 课内阅读: 1、D (A免——娩B葆——褓C知——智) 2、B(不肖:不才) 3、D(A如果,你B这件事;他C于是、就;却) 4、A(A介词结构后置句BCD皆为省略句) 5、C(A活,使动用法B衣,名词作动词D籍,名词作动词) 《信陵君窃符救赵》 课前学习: 一、魏国???信陵君??无忌 齐国??孟尝君??田文 赵国?? 平原君??赵胜 楚国???春申君??黄歇 二、第一部分:概述信陵君的身份、为人、威望 第二部分:信陵君亲自迎侯生和数请朱亥 第三部分:窃符救赵 三、 (一)pìnì shuò guān zhǔ bǐng céng shuì něi sù jing lè chuí jīn (二)1、座2、诀 3、向 (三)1、招来 2、登上 3、整理 4、责备5、方法6、打退 7、感谢 8、怨恨 9、只是10、功业11、看问 12、赠送 13、介绍 14、时候。 课堂练习: 五(一) 1、下,名词用作动词,礼待 2、礼,名词作状语,用礼节 3、骄,形容词作动词,傲慢 4、从、 虚,使动用法,使……跟从,使……空着 5、壁,名词作动词,驻扎 6、急,意动用法,以……为急 7、北、西,名词作状语,向北向西 8、资,名词作动词,悬赏 (二) 引: ①驾,拉②延请,引领③引导④退走 过: (1)拜访(2)路过 诚: (1)如果、果真(2)果真(3)确实、实在 微: (1)暗暗地(2)隐藏(3)精微(4)职位低下(5)如果不是 (三) 所以: (1)……的原因 (2)……的原因(3)用来……的 而: (1)你的(2)连词,表修饰(3)连词,表顺承(4)连词,表转折,但是 (5)连词,表并列 且: (1)并且(2)将要(3)将要 (四) 1、省略句 2、省略句(状语后置句) 3、宾语前置句(主谓倒装) 4、宾语前置句 (五) 1、我本是街市中一个宰杀牲畜的屠夫,而公子多次亲自慰问我, 2、公子解救人危难的精神在哪里(注意句式)! 3、故意地久久站着与他的朋友闲谈,暗中观察公子(的表情)。公子的脸色更加温和。 4、准备车马一百多辆,想带领宾客前往同秦军拼命。 六、深入阅读: 1、:作者选取“窃符救赵”这一重大历史事件作为叙事的中心,并围绕这个中心组织材料,从而将其一生诸多方面的活动凝聚起来,既突出了信陵君的主要思想性格,又反映了历史的真实面貌,使人们在人物的活动中看到历史,在历史的发展中了解人物,把人物、历史都写活了。 刻画人物性格,手法多样,如刻画信陵君礼贤下士的品格,有对人物言行心理的直接描绘,也有借助周围人物的对比烘托。细节描写也相当成功。 八、课内阅读: 答案:魏国的信陵君锥杀了晋鄙,解救了邯郸,击破了秦军,保存了赵国,赵孝成王亲自到郊外去欢迎他。唐雎对信陵君说:“我听说过:对于事情,有不可以知道的,有不可不知道的;有不可以忘记的,有不可不忘记的。”信陵君问道:“这是什么意思呢?”唐雎回答说:“人家厌恶我,对此我不可不知;我厌恶别人,却不应让他得知。别人对我有恩惠,我不应忘记,我对别人有恩惠,却不应老放在心上。如今您杀晋鄙,救邯郸,破秦军,保赵国,这是很大的恩惠了。现在赵王亲自到郊外来迎接您,伧促之中见到赵王,我希望您忘掉自己的大德吧!”信陵君答道:“我一定牢记您的指教。” 《管鲍之交》《鲁仲连义不帝秦》 课前学习 三、 (一)1、gǔ 2、tìtǎng 3、wū 4、 chè 5、 fān 6、pēng hǎi 7、yàng 8、fǔ 9、kuì 10、yǒu 11、rèn 12、fù suì13、yàn (二)1、赴 同“讣”,急走报丧。 2、机 通“几”,小桌子。3、倍 通“背” 4、固 通“故”,所以。5、颂 通“容” (三)1举荐2赞美3正巧,恰在此时4怎么5到,借6削除7靠近,走向8秘密地9慰问 10两次 课堂学习: (一) 1、羞、耻,意动用法,以……为羞,以……为耻 2、 死,为动用法,为……而死 3、东,名词作状语,向东。 4、雄,名词作动词,称雄 5、去,使动用法,使秦军离开 6、归,使动用法,使……回去 7、见,使动用法,使他拜见 8、交,使动用法,使他与您会面 9、权、虏,名词作状语,用权诈之术;像对待奴隶那样 (二) 遂 (1)继、延续(2)于是、就 游 (1)交往(2)出外求学或求官 谢: (1)道谦(2)辞别 (3)答谢(4)谢罪 (三) 其: (1)表推测语气,恐怕是(2)他(3)他们的(4)语气词,表委婉语气。(5)自己 则: (1)却(2)就(3)就(4)是 即:(1) 如果(2) 即使(3) 如果(4) 就(5) 如果 (四) 1、被动句2、 主谓倒装3、宾语前置句 (五) 1、天下人不称赞管仲的贤能,反而称赞鲍叔能识别人才。 2、鲍叔不认为我没有廉耻,知道我不因小的过失而感到羞愧,却以功名不显扬于天下而感到耻辱。 3、管仲被任用以后,在齐国执政,桓公凭借着管仲而称霸,(并以霸主的身份,)多次会合诸候,使天下归正于一 4、人们不了解鲍焦,却认为他是为个人打算。那秦国,是个抛弃礼仪而只崇尚战功的国家,用权诈之术对待士卒,像对待奴隶一样役使百姓。 六、深入阅读 1、《管鲍之交》通过写鲍叔牙知贤、荐贤、让贤来体现他的正义精神,《鲁仲连义不帝秦》则通过他的挺身而出、义正辞严来表现他的正义。 2、采用侧面烘托法。暗示没有鲍叔牙就没有管仲。 课后练习: 课内阅读 (一)1、B贾:做生意。 2、 B(B项两个“为”分别为“替”“向”;A两个“与”都是“介词,和,跟”;C两个“而”都是连词,表承接;D两个“既”都是“……之后”) 3、D(因而 古义:乘机去;今义:表因果关系的连词。) 4、C( ② 写管仲年少时,谈不上政治才能; ④ 写鲍叔牙; ⑥ 并不反映管仲政治才能。) 5、D(“持批评态度”没有根据。) (二)、“齐有倜傥生,鲁连特高妙 。”诗一开始就化用《史记》中的话 。”《史记 》称鲁仲连“好奇伟俶傥(倜傥)之画策,而不肯仕宦任职,好持高节。”“高妙”二字,同时表现其卓异的谋略和清高的节操两个方面。“明月出海底,一朝开光耀。”诗人在此将鲁仲连的出仕视为明月出海,这种极度的推崇,可见诗人对鲁仲连的景仰不同一般。鲁仲连一生大节,史传只举了反对帝秦和助收聊城二事 。《古风》的这首则专书前一事。当初新垣衍劝赵帝秦以图缓颊,平原君已为之犹豫,若无鲁仲连雄辩坚拒,难免因一念之差铸成大错。在此关键时刻,鲁仲连起的作用无异挽澜于既倒。“却秦振英声”五字就是对这事的肯定和推崇。而“后世仰末照”一句,又承“明月出海底”的比喻而来,形容其光芒能穿过若干世纪的时空而照耀后人,使之景仰。这是其功业即画策的高妙所致。但鲁仲连的为人钦敬不仅如此,还在于他高尚的人品。当平原君欲以官爵千金相酬时,他却笑道 :“所谓贵于天下之士者,为人排患释难解纷而无取也。即有取者,是商贾之事也,而连不忍为也 。”说罢辞去,终身没有再见平原君 。“意轻千金赠,顾向平原笑 ”,直书其事,而赞赏之意溢于言表。热爱自由和渴望建功立业,本来是两种不同的理想追求,然而一些杰出的盛唐文士却力图将二者统一,功成身退是李白的政治理想和自我设计的重要部分,在这个方面,他引为楷模的历史人物,便是张良、鲁仲连。前引诗句中以一箭书取聊城功,就是鲁仲连的故事。李白的功成身退的表示,主要是为了抬高自己的从政身份,目的在以谋臣策士出仕。所以诗末引以自譬,谓鲁连为同调。 ??? 这首诗直书其事,直抒胸臆,寥寥数句,给我们刻画了一个高蹈而又仗义的历史人物形象,其中又寄寓了诗人自己的理想。全诗虽然有为个人作政治“广告”的意图,却也能反映诗人一贯鄙弃庸俗的精神。 单元检测 (一)1.A(征:征召。) 2.D 乃:才。(A以:因为/在 B于:被/在 C诸:众/之于)3.A(遂) 4.D. 5.C项“不追究作乱者”的说法无根据;“开仓济贫”应在乱平民安之后。故C为错项。 6、C 7、C 8、C 9、C 10、B 11、(1)他竟然随便跟赌徒和卖酒浆的人交往。 (2)像我这样的人跟他们交往,还怕他们不让我如愿呢。 (3)公子之所以在赵国受到重视,声名传闻到各国,只因为有魏国。 12、[答案](1)王诗写的是“秋夜”,写了山中果落、灯前虫鸣的景象;(1分)周诗写的是“春夜”,写了春雪初停、残月挂山、溪水成冰的景象。(1分)王诗描写的是动景,(1分)周诗描写的是静景。(1分) (2)王诗写的是悲哀孤独的心境。(1分)一、二句写诗人独坐的孤寂和岁月流逝的悲凉;三、四句写草木昆虫零落哀鸣,更添悲哀。(1分)周诗写的是宁静安适的心境。(1分)一、二句写诗人独坐灯下苦读,不觉夜深;三、四句用“不知”室外景色的变化衬托了诗人夜读时的投入和专注。(1分) 13.①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 霜露既降,木叶尽脱 ②抱明月而长终 / 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③惟草木之零落兮 / 行成于思毁于随 ④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 斜阳草树,寻常巷陌 (共6句,每句1分,错1字该句不得分) 14、①燕集:飞燕栖止 ②属吏:隶属官吏 ③非常:不寻常 ④苦之:以之为苦 ⑤执:执行、施行 ⑥绐:欺骗、哄骗 ⑦却 ⑧的 ⑨介词,用 ⑩在 15、如: 私觌之礼,一无所受 遂受而籍之以归,悉上送官 伐二国,秋毫无所取。 吴越人以轻舟追遗之,至于数四,彬犹不受。 时诸将多取子女玉帛,彬橐中唯图书、衣衾而已。 16(1)于是收受这些礼物并做了登记,回京之后全部上交官府。 (2)你立有大功,又不自夸功劳,如果你有小的过错,仁赡等人难道会不说吗 (3)在路上遇到士大夫,一定驾车给他让路。没有名气的小官,每每汇报事情,他一定要穿戴整齐后才接见。 17、①⑥⑧ ②⑤ 18、答案:(1)“光临”改为“回到”; (2)“至今健在”删去,或改为“精神矍铄”; (3)“高足”改为“学生”; (4)“欣慰”改为“高兴”。 19、⑤③②⑥①④?? 20、[答案示例]阅读散文,让我们芳香满怀;阅读诗歌,让我们齿颊留香;阅读小说,让我们感悟人生;阅读杂文,让我们关注社会。读书,是一种乐趣。 21、作文参考高考评分标准 附:参考译文(一) 龚遂字少卿,山阳南平阳人。因通晓经术被选为官,官至昌邑王的郎中令,事奉昌邑王刘贺。刘贺举止多不正派,龚遂为人忠厚,刚直坚毅,坚守节操,一方面对昌邑王进行规谏,一方面也批评昌邑王左右大臣,引述经义,陈说祸福,有时甚至到了落泪的地步,十分忠诚正直。不久汉昭帝去世,无子,昌邑王刘贺继皇帝位,其官属也都跟着他征召入朝。昌邑王即位仅二十七天,最终因荒淫昏乱而被废掉了。跟他入朝的那些官吏也因犯有“陷王于恶不道”的罪过,入朝的官吏被处死的,总计有二百多人,只有龚遂和中尉王阳因多次劝谏刘贺而免死,被剃去头发服徭役。 汉宣帝即位后,过了很长时间,渤海郡及其相临地区闹饥荒,盗贼四起,太守不能制止。宣帝要选一个能胜任的人,丞相御史推荐了龚遂,皇帝任命龚遂为渤海太守。当时龚遂已七十多岁,皇帝召见时,见他身材矮小,宣帝见到后,认为龚遂并非像人们说的那样,不免对他有轻视之感。宣帝问龚遂:“渤海郡一片荒乱,我十分担忧,你准备用什么方法平息那里的盗贼,而使我不再忧虑呢?”龚遂回答:“渤海郡地处偏远,没有沾沐圣上的恩惠教化,那里的百姓为饥寒所迫,地方官不知加以救济,致使陛下的子民偷盗陛下的兵器,在池塘岸边需弄耍弄罢了。您打算让我去剿灭他们,还是去安抚他们?”宣帝听了龚遂的回答很高兴,说:“选贤良之臣前去,本来就是想对他们进行安抚。”龚遂又说:“我听说治理不守秩序的百姓,如同理顺乱绳一样,不能着急,只能慢慢来,才会达到目的。我希望到任后,丞相御史们对我的工作暂时不要按常规加以限制,一切事要允许我见机行事。”宣帝答应了这一要求,并特别赐给龚遂黄金,还为他增派了驿车。龚遂进入渤海郡的地界后,郡府的官吏们听说新上任的太守已到任了,便派兵迎接,而龚遂让他们都回去,并命令所属的县把专管追捕盗贼的官吏都撤除。那些手拿农具的人都是良民,官吏不得对他们问罪,携带兵器的人,才属于盗贼。接着龚遂独自一人乘车来到郡府,很快郡中就安定了下来,盗贼也停止了活动。渤海郡中还有一些结伙抢劫的人,听到龚遂的教令后,便自动解散,放下了手里的兵器而拿起了锄头和镰刀。这样偷盗抢劫之事便都平息了,老百姓开始安居乐业。龚遂于是打开粮仓,把粮食借给贫民,还选任了一些好官吏对百姓实施安抚管理。 龚遂发现齐地的民俗好追求奢侈的生活,喜欢从事工商之类的末技,不重视耕种田地。于是他便以身作则,追求俭仆的生活,鼓励老百姓务农,命令每人都种一棵榆树、一百棵薤、五十棵葱、一畦韭菜,每家养两头母猪、五只鸡。老百姓有持刀带剑的,龚遂就让他们卖掉,购买耕牛,并说:“为什么不带牛佩犊呢!”于是春夏之季老百姓都要下地劳作,秋冬之季检查督促老百性收获,鼓励人们多积蓄农副产品。(龚遂)还巡视劝勉百姓努力耕作,(自此)渤海郡内,家家有积蓄,官民都富裕起来。老百姓也就不再打官司了。 附:文言文(二)译文 曹彬,字国华,是真定灵寿人。曹彬品质淳朴厚道。后汉乾佑年间,担任成德军的牙将。节帅武行德看出他正直诚实,指着他对身边人说:“这个人器识远大,不是一般人。”周太祖贵妃张氏,是曹彬的从母(堂房伯母或婶婶)。蒲帅王仁镐因为曹彬是皇帝的亲戚,对曹彬优礼有加。周祖登基,召曹彬回京城。曹彬越发恭敬有礼,公府举行宴会时,曹彬一整天端坐少动,目不斜视。王仁镐对随从说:“我自以为日夜不懈怠,等看到曹监军的衿严,才发现自己的散漫随性。” 显德三年,曹彬改任潼关监军,又调任西上阁门使。显德五年,出使吴越地区,等到任务完成就返回朝廷。私下见面时别人送的礼物,他一样也不接受。吴越地区的人用小船追来送礼给他,推辞了三四次,曹彬还是不接受。后来(曹彬)说:“我在拒绝接受它们,就是在追求虚名了。”于是就接受并登记后载着它们回来,全部交给朝廷。后周世宗坚持要求礼物归曹彬,曹彬才拜谢接受恩辞,把它们全部分赠给亲朋故友而自己什么也不留。曹彬出认为晋州兵马都监后,一天,他和朱衰及宾客随从在郊野之外围坐,恰逢邻近小路上守将骑马飞奔送信前来,使者从来没有见过曹彬,私下问别人说:“谁是曹监军?”有人指了指曹兵来告诉他,使者以为是在哄骗自己,笑着说:“哪里有皇亲国戚却穿黑色的粗丝长袍,坐在没有装饰的交椅上的呢?”仔细观察后才相信那是曹彬。 乾德二年冬天,攻打蜀国,任命刘光毅为归州行营前军复部署,任命曹彬作归州行营监军。蜀地峡中郡县都被攻下,众位将士都想杀光全城人来显示他们的威武,惟有曹彬命令部下加以制止,所到之处无不心悦诚服。宋太祖赵匡胤听说后,下诏书褒奖曹彬。川蜀之地被攻破后,全斌等人日以继夜的聚宴畅饮,不体谅将士,部下对百姓争夺不止,川蜀之地的百姓深受其苦。曹彬多次请求率军回押,全斌等不听。没过多久全师雄作乱,率领众兵十万人,曹彬又和刘光毅一起在新繁击败敌军,最后平定了川蜀之乱。那时各位战将多掠奴仆、女子和钱财等贵重物品,曹彬囊中只是书籍、衣物。等到回师,宋太祖得知一切具体情况,把全斌等交付有关官吏(处置)。认为曹彬清廉谨严,授予宣徽南院使、义成军节度使。曹彬入朝拜见皇帝,推辞说:“此次伐蜀征战各位将士都获罪,只我一个人得到奖赏,我担心对全军没有劝勉的作用。”宋太祖说“你立有大功,又不自夸功劳,如果你有小的过错,仁赡等人难道会不说吗?惩劝是国家的常典,你就不必推让。” 曹彬性情仁厚谦敬,在朝廷上不曾忤逆过皇上的意旨,也不曾说过别人的过错。攻伐蜀和南唐,自己什么也不占取。职位兼任将相,不用等级威严凸显自己的不同。在路上遇到士大夫,一定驾车给他让路。没有名气的小官,每每汇报事情,他必定穿戴整齐后才接见。任职期间的奉禄供给宗族,没有剩余的积蓄。

【点此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