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记》第三单元 甘 罗 [学习目标] 1.?能结合语境,准确解释“质”“伐”“之”“相”“与”“孰与”等词语的意思。 2. 认识甘罗所处的时代特征,探究其出众的智慧。 4、借鉴本文的选材特点,丰富自己的写作手法。 [课前学习] 一、了解作者作品 本文选自 ,甘罗,是甘茂之孙, 时期 国著名的少年英雄,足智多谋,“声称后世”(名传后世)。 二、课文共五段,可分为三层,请概括每层大意(每层大意不超过10字) 第一层(第1段): 第二层(2—4段): 第三层(第5段): 三、“读书百遍,其义自见”,你读了几遍课文呢?自我检测一下吧! (一)给加点字注音: 大项橐生七岁为孔子师 ( ) 何遽叱之乎!( ) 战胜攻取,破城堕邑( ) 武安君难之( ) 王不如赍臣五城以广河间 ( ) (二)找出下面句中的通假字 1. 我身自请之而不肯,女焉能行之 通 2. 卿明知其不如文信侯专与 通 (三)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点的字 1、秦始皇帝使刚成君蔡泽于燕 2、三年而燕王喜使太子丹入质于秦 3、秦使张唐往相燕 4、欲与燕共伐赵 5、以广河间之地 6、得唐者与百里之地 7、今之燕必经赵 8、何不快之甚也? 9、臣请行之 10、君其试臣 11、应侯之用于秦也,孰与文信侯专? 12、应侯欲攻赵,武安君难之 13、去咸阳七里而立死于杜邮 14、请因孺子行 15、赵襄王郊迎甘罗 16、请归燕太子 17、与强赵攻弱燕 温馨提示:你是否有疑问呢?请在题目序号前做好标记吧!其他的疑问请写在下面。 四、我的疑问 1、文言知识方面 2、内容理解方面 [课堂学习] 五、文言知识梳理 温馨提示:通读课文,独立思考“我的疑问”中的问题,然后与同学交流,也可向老师求助!然后,请独立闭卷完成下列题目。全部完成以后,再对照课文或和同学讨论解决不会做的题目;最后请当堂巩固。 (一)解释下列句中加点实词的意义,注意用法。 ①三年而燕王喜使太子丹入质于秦 ②以广河间之地 ③臣请行之 ④武安君南挫强楚,北威燕、赵 ⑤赵襄王郊迎甘罗 ⑥请归燕太子 (二)解释加点虚词的意义,注意区别在不同句子中的用法。 (1)相 ①胜不敢复相士( ) ②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游褒禅山记》) ③永和初,出为河间相(《张衡传》) 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师说》) ⑤便可白公姥,及时相遣归(《孔雀东南飞》) ⑥不久当归还,还必相迎取(《孔雀东南飞》) ⑦勤心养公姥,好自相扶将(《孔雀东南飞》) (2)与 ①欲与燕共伐赵 ②与强赵攻弱燕 (三)写出下列句式的句式特点 ①甘罗者,甘茂孙也 ②臣之功不如也 ③乃封甘罗以为上卿 ④卿之功孰与武安君 (四)翻译下列句子 1、今之燕必经赵,臣不可以行。 译: 2、我身自请之而不肯,汝焉能行之? 译: 3、甘罗还报秦,乃封甘罗以为上卿。复以始甘茂田宅赐之。 译: 六、深入阅读 1.?课文三个层次各写了什么内容?交流层意概括,并记下你认为的最精彩的概括。 第一层(第1段): 第二层(2—4段): 第三层(第5段): 2.?结合文本,说说甘罗的智慧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3、文中以甘罗为中心,又写了张唐和文信侯,写这两个人物有什么作用? 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呢?请写在下面,并让我们一起研讨吧! 我的问题: 研讨结果: 七、写作延伸 1、学习本文后,给你什么样的人生启示? 我的启示: 2、本文在选材的艺术上给你的写作方面什么借鉴? 我的借鉴: 温馨提示:上完本课,你有什么得与失?请分条扼要概括在下面。 我的得: 我的失: [课后学习] 八、课内阅读 甘罗者,甘茂孙也。茂既死后,甘罗年十二,事秦相文信侯吕不韦。秦始皇帝使刚成君蔡泽于燕,三年而燕王喜使太子丹入质于秦,秦使张唐往相燕,欲与燕共伐赵,以广河间之地,张唐谓文信侯曰:“臣尝为文信侯伐赵,赵怨臣,曰‘得唐者,与百里地’。今之燕,必经赵,臣不可以行。”文信侯不快,未有以强也。 ?? 甘罗曰:“君侯何不快之甚也?”文信侯曰:“吾令刚成君蔡泽事燕三年,燕太子丹已入质矣。吾自请张卿相燕而不肯行。”甘罗曰:“臣请行之。”文信侯叱曰:“去,我身自请之而不肯,汝焉能行之?”甘罗曰:“大项橐生七岁为孔子师,今臣生十二岁于兹, 君其试臣,何遽叱臣乎?”于是甘罗见张卿曰:“卿之功孰与武安君?”卿曰:“武安君南挫强楚,北威燕赵,战胜攻取,破城堕邑,不知其数,臣之功不如也。”甘罗曰:“应侯之用于秦也,孰与文信侯专?”张卿曰:“应侯不如文信侯专。”甘罗曰:“卿明知其不如文信侯专欤?”曰:“知之。”甘罗曰:“应侯欲攻赵,武安君难之,去咸阳七里而立死于杜邮,今文信侯自请卿相燕而不肯行,臣不知卿所死处矣。”张唐曰:“请因孺子行。”令装治行。 ?? 行有日,甘罗请文信侯曰:“借臣车五乘,请为张唐先报赵。”文信侯乃入,言之于始皇,始皇召见,使甘罗于赵,赵襄王郊迎甘罗,甘罗说赵王曰:“王闻燕太子丹入质秦欤?”曰:“闻之。”曰:“闻张唐相燕欤?”曰:“闻之。”“燕太子丹入秦者,燕不欺秦也。张唐相燕者,秦不欺燕也,燕秦不相欺者,伐赵,危也。燕秦不相欺无异故,欲攻赵而广河间。王不如赍臣五城以广河间,请归燕太子,与强赵攻弱燕。”赵王立自割五城以广河间。秦归燕太子,赵攻燕,得上谷三十城,令秦有十一。甘罗还报秦,乃封甘罗以为上卿。复以始甘茂田宅赐之。 ?? (节选自《史记?甘茂列传》) 1.对下列句子加点的词语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卿明知其不如文信侯专欤 明知:明明知道 ?? B.令装治行 治行 :准备出发 ?? C.行有日,甘罗请文信侯曰 有日:有一天 ?? D.燕秦不相欺无异故 异故:不同的缘故 ??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 A.①君侯何不快之甚也 ②大王来何操 ?? B.①今臣生十二岁于兹,君其试臣 ②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 C.①臣不知卿所死处矣 ②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 D.①汝焉能行之 ②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为也? ?? 3.以下六句编为四组,全都说明“封甘罗为上卿”原因的一组是 ?? ①臣请行之 君其试臣 ②始皇召见 使甘罗于赵 ?? ③赵攻燕,得上谷三十城,令秦有十一 ④请因孺子行 令装治行 ?? ⑤臣不知卿所死处矣 ⑥赵王立自割五城以广河间 ?? A.①③④    B.②⑤⑥    C.②③⑥    D.②④⑤ ??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组是 ?? A.当时,秦国派蔡泽出使燕国,燕国派太子到秦国做人质,秦国又准备派张唐去燕国做丞相,这样,秦燕两国和好,使赵国处于燕秦两国夹攻的危险之中。 ?? B.张唐去燕国做丞相,张唐不肯出发,是因为他害怕对他有怨恨的赵国 ?? 不会放过他,就连吕不韦亲自劝说也不肯答应,张唐处在十分危险的境地。 ?? C.甘罗劝说张唐,引导张唐将历史教训与现实情况进行比较,使张唐惊醒过来。为了秦燕联盟,他立即同意出使燕国,甘罗帮助张唐摆脱险境,显示了甘罗是一个智谋出众的人才。 ?? D.甘罗出使赵国,游说赵王,三言两语就说服赵国割地给秦国,拆散了秦燕联盟,并唆使赵国去攻打燕国,让秦国从中渔利,甘罗帮赵国脱离了秦燕夹攻的危险,进一步显示了甘罗纵横游说,善于谋划的才干。 ?? 5.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 ①文信侯不快,未有以强也。 ?? ?? ②君其试臣,何遽叱臣乎? ?? ?? ③应侯之用于秦也,孰与文信侯专? 九、拓展阅读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张仪已学,游说诸侯。尝从楚相饮,已而楚相亡壁,门下意张仪,曰:“仪贫无行,必此盗相君之璧。”共执张仪,掠笞数百,不服,释之。其妻曰:“嘻!子毋读书游说,安得此辱乎?”张仪谓其妻曰:“视吾舌尚在不?”其妻笑曰:“舌在也。”仪曰:“足矣。” 苏秦已说赵王而得相约从亲,然恐秦之攻诸侯,败约后负,念莫可使用于秦者。乃使人微感张仪曰:“子始与苏秦善,今秦已当路,子何不往游,以求通子之愿?”张仪于是之赵,上谒求见苏秦。苏秦乃诫门下人不为通,又使不得去者数日,已而见之,坐之堂下,赐仆妾之食。因而数让之曰:“以子之才能,乃自令困辱至此。吾宁不能言而富贵子,子不足收也。”谢去之。张仪之来也,自以为故人。求益,反见辱,怒,念诸侯莫可事,独秦能苦赵,乃遂入秦。 苏秦已而告其舍人曰:“张仪,天下贤士,吾殆弗如也。今吾幸先用,而能用秦柄者,独张仪可耳。然贫,无因以进。吾恐其乐小利而不遂,故召辱之,以激其意。子为我阴奉之。”乃言赵王,发金币车马,使人微随张仪,与同宿舍,稍稍近就之,奉以车马金钱,所欲用,为取给,而弗告。张仪遂得以见秦惠王。惠王以为客卿,与谋伐诸侯。 苏秦之舍人乃辞去。张仪曰:“赖子得显,方且报德,何故去也?”舍人曰:“臣非知君,知君乃苏君。苏君忧秦伐赵败从约,以为非君莫能得秦柄,故感怒君,使臣阴奉给君资,尽苏君之计谋。今君已用,请归报。”张仪曰:“嗟乎,此在吾术中而不悟,吾不及苏君明矣!吾又新用,安能谋赵乎?为吾谢苏君,苏君之时,仪何敢言。且苏君在,仪宁渠能乎!”张仪既相秦,为文檄告楚相曰:“始吾从若饮,我不盗而璧,若笞我。若善守汝国,我顾且盗而城!” (《史记·张仪列传》节选) 1.下列各项中加线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已而楚相亡璧:丢失 B.因而数让之曰:谦让 C.始吾从若饮:你 D.我顾且盗而城:你的 2.下列各项加线字用法和意义都相同的一项是 ( ) A.始尝与苏秦俱事鬼谷先生 / 始速祸焉 B.此在吾术中而不悟 / 青出于蓝而青于蓝 C.以子之材能 / 举以与人 D.张仪之来也 / 句读之不知 3.下列各项中加点词语古今同义的一项是 ( ) A.始尝与苏秦俱事鬼谷先生学术 B.吾宁不能言而富贵子 C.因而数让之曰 D.子毋读书游说 4.下列各项中代词指代正确的一项是 ( ) A.安得此辱乎 此,掠笞数百 B.赖子得显 子,苏秦。 C.子为我阴奉之 之,秦王 D.今君已用 君,秦王。 5.下列各项中对原文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楚相怀疑张仪并拷打他,张仪并没有怀恨在心,反而提醒他应该注意防范秦国进攻他的国家。 B.苏秦和张仪是老同学,最初苏秦帮助张仪求得秦国的职位,是为了让他帮助自己保住“合从”的结果。 C.对于苏秦的帮助,张仪表示理解,并且同意在苏秦在世的时候不取赵。 D.张仪为人能屈能伸,明晓形势,其才能并不象他自己谦虚的那样在苏秦之下。 6.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⑴张仪之来也,自以为故人,求益,反见辱,怒,念诸侯莫可事,独秦能苦赵,乃遂入秦。 ⑵始吾从若饮,我不盗而壁,若笞我.若善守汝国,我且盗而城! [资料链接] 甘罗,甘茂之孙,战国时著名的少年英雄,足智多谋。关于他的聪明,有这样一个广为流传的故事:一天,甘罗发现祖父满怀心事,就问:“爷爷,您有事情不能解决吗?”祖父说:“大王要我在3天里交出3个公鸡下的蛋。如果交不出来,我就有麻烦了。”聪明的甘罗想到了一个办法,可以帮助祖父解决难题。于是他代替祖父进宫去见秦武王。秦武王看见来的是个小孩子,很惊奇地问:“你爷爷为什么不来见我?”甘罗不慌不忙地回答:“请大王原谅,我爷爷在家里生孩子,所以不能来。”秦武王生气地说:“胡说!男人怎能生孩子?”甘罗立刻接下去说:“如果男人不能生孩子,那公鸡又怎能下蛋呢?”秦武王忍不住笑起来:“你这个娃娃真聪明,好吧,这件事就算了!”也许你不相信,那一年甘罗才12岁。 课文所写甘罗的两件事也充分表现了他的聪明才智:甘罗12岁就做了秦相吕不韦的侍从,一次秦欲派使赴燕,吕不韦请老臣张唐应命,屡劝无效。甘罗去见张唐,分析天下大势。数列出使利弊,说得张唐叹服,遂欣然应命使燕,吕不韦大加赞赏甘罗之才。此事不久,经吕不韦荐举,甘罗作为秦王特使,奉命赴赵,以雄辩说服赵王发兵攻燕,秦不费一兵一卒,得城五座。甘罗立下奇功,满朝为之震动,被秦昭王封为上卿,并把甘茂充公的田宅赐还给他。 身为国相的文信侯做不到的事情,12岁的甘罗胸有成竹,敢于承当。他不但以寥寥数语说服了张唐,而且自告奋勇出使赵国,轻而易举地实现了“广河间”的目的。 课文以甘罗为中心共写了4个人物。张唐害怕“赵人得唐”而拒绝相燕,文信侯碰了张唐的钉子,“去而不快”,都是对甘罗的衬托;而张唐和赵王的先后折服,则正面表现了甘罗的勇和谋,从而有力地突出了这个“声称后世”的少年。 淳于髡 [学习目标] 1.?能结合语境,准确解释“说”“朝”“之”“若乃”“恶”“故”等词语的意思。 2. 把握淳于髡的性格特点,借鉴其进谏的智慧和艺术。 3.? 学习司马迁人物传记的叙事艺术和语言艺术,丰富自己的写作手法。 [课前学习] 一、了解作者作品 本文选自 ,“滑稽”的意思是 。淳于髡, 时期 国人,著名的辩士。 二、“读书百遍,其义自见”,你读了几遍课文呢?自我检测一下吧! (一)给加点字注音: 淳于髡( ) 滑稽多辩( ) 赍金百斤( ) 车马十驷( ) 五谷蕃熟( ) 穰穰满家( )恶能饮一石哉( ) 目眙不禁( )前有堕珥( ) 后有遗簪( ) 饮可八斗而醉二参( )履舄交错( ) (二)找出下面句中的通假字 1. 三年不蜚又不鸣 通 2. 奋兵而出,诸侯振惊 通 3. 齐威王乃益赍黄金千溢 通 4、久不相见,卒然相睹 通 5、合尊促坐 通 6、宗室置酒,髡尝在侧 通 (三)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点的字 1.好为淫乐长夜之饮 2.于是乃朝诸县令长七十二人 3.齐王使淳于髡之赵请救兵 4.赍金百斤 5.冠缨索绝 6.先生少之乎 7.操一豚蹄、酒一盂,祝曰 8.恶能饮一石哉 9.不过一斗径醉矣 10.欢然道故 11.若乃州闾之会 12.相引为曹 13.髡窃乐此 14.饮可八斗而醉二参 15.日暮酒阑 16、楚大发兵加齐 温馨提示:你是否有疑问呢?请在题目序号前做好标记吧!其他的疑问请写在下面。 三、我的疑问 1、文言知识方面 2、内容理解方面 [课堂学习] 四、文言知识梳理 温馨提示:通读课文,独立思考“我的疑问”中的问题,然后与同学交流,也可向老师求助!然后,请独立闭卷完成下列题目。全部完成以后,再对照课文或和同学讨论解决不会做的题目;最后请当堂巩固。 (一)解释下列句中加点实词的意义,注意一词多义和词类活用的情况。 1. 笑岂有说乎? 2. 威王大说,置酒后宫,召髡赐之酒。 3. 其说可得闻乎? 4. 于是乃朝诸县令长七十二人 5. 先生少之乎 6. 髡窃乐此 7、不鸣则已,一鸣惊人 (二)解释加点虚词的意义,注意区别在不同句子中的用法。 1、今之燕必经赵 2、齐王使淳于髡之赵请救兵 3、君侯何不快之甚也? 4、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师说》 5、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石钟山记》) 6、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廉颇蔺相如列传》) 7、顷之,烟炎张天(《赤壁之战》) (三)写出下列句式的句式特点 1、淳于髡说之以隐曰 2、委政卿大夫 3、以讽谏焉 (四)翻译下列句子 1、长不满七尺,滑稽多辩,数使诸侯,未尝屈辱。 译: 2、此鸟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 译: 3、髡窃乐此,饮可八斗而醉二参。 译: 4、故曰酒极则乱,乐极则悲,万事尽然。言不可极,极之而衰。 译: 五、深入阅读 1.?“齐威王之时喜隐”,淳于髡进谏成功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他能够投威王所喜,“说之以隐”,这是他的智慧闪光之处。细读文本,回答以下问题: (1)本文几处写了淳于髡的隐语?隐语暗含的意思各是什么? (2)三处隐语各发挥了怎样的作用? 2、你心目中淳于髡是个怎样的人物形象?请概括回答。 3、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呢?请写在下面,并让我们一起研讨吧! 我的问题: 研讨结果: 六、写作延伸 1、学习本文后,给你什么样的人生启示? 我的启示: 2、本文在语言艺术方面给你的写作什么借鉴? 我的借鉴: 温馨提示:上完本课,你有什么得与失?请分条扼要概括在下面。 我的得: 我的失: [课后学习] 七、课内阅读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5题。 淳于髡者,齐之赘婿也①。长不满七尺,滑稽多辩,数使诸侯未尝屈辱。齐威王之时喜隐③,好为淫乐长夜之饮,沉湎不治,委政卿大夫。百官荒乱,诸侯并侵,国且危亡,在于旦暮。左右莫敢谏。淳于髡说之以隐曰:“国中有大鸟,止王之庭,三年不飞又不鸣,王知此鸟何也?”王曰:“此鸟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于是乃朝诸县令长七十二人,赏一人,诛一人,奋兵而出。诸侯振惊,皆还齐侵地。威行三十六年。?   威王八年,楚大发兵加齐。齐王使淳于髡之赵请救兵,赍金百斤,车马十驷。淳于髡仰天大笑,冠缨索绝。王曰:“先生少之乎?”髡曰:“何敢!”王曰:“笑岂有说乎?”髡曰:“今者臣从东方来,见道旁有禳田者,操一豚蹄,酒一盂,而祝曰:‘瓯满篝,污邪满车,五谷蕃熟、穰穰③满家。’臣见其所持者狭而所欲者奢,故笑之。”于是齐威王乃益赍黄金千溢,白璧十双,车马百驷。髡辞而行,至赵。赵王与之精兵十万,革车千乘。楚闻之,夜引兵而去。?   威王大说,置酒后宫,召髡赐之酒。问曰:“先生能饮几何而醉?”对曰:“臣饮一斗亦醉,一石亦醉。”威王曰:“先生饮一斗而醉,恶能饮一石哉!其说可得闻乎?”髡曰:“赐酒大王之前,执法在傍,御史在后,髡恐惧俯伏而饮,不过一斗径醉矣。若朋友交游,久不相见,卒然相睹,欢然道故,私情相语,饮可五六斗径醉矣。若乃州闾之会,男女杂坐,行酒稽留,六博投壶,相引为曹,握手无罚,目眙不禁,前有堕珥,后有遗簪,髡窃乐此,饮可八斗而醉二三。日暮酒阑,合尊促坐,男女同席,履屣交错,杯盘狼藉,堂上烛灭,主人留髡而送客,罗襦襟解,策闻香泽,当此之时,髡心最欢,能饮一石。故曰:‘酒极则乱,乐极则悲,万事尽然。’言不可极,极之而衰。”以讽谏焉。齐王曰:“善。”乃罢长夜之饮,以髡为诸侯主宾。???????????????????????????????????《史记·滑稽列传》? [注]①赘婿:战国、秦、汉时,家贫卖子与人为奴,三年不能赎还。主家以女子匹配之,称为赘婿。在当时是社会地位很低的人。? ②隐:隐语。不把本意直接说出而借别的词语来暗示的话。? ③穰穰:丰收的样子。?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长不满七尺,滑稽多辩。????滑稽:(言语、动作)引人发笑? B、先生少之乎???????????????少:意动用法,认为少? C、见道旁有禳田者。??????????禳田:耕种时设祭,祈求丰收? D、不过一斗径醉矣。??????????径:就、即? 2、下列句子中虚词用法判断正确的一组是 ①先生能饮几何而醉??????????????③楚闻之,夜引兵而去。 ②臣见其所持者狭而所欲者奢??????④止王之庭, A、两个“而”字用法相同,两个“之”字用法相同 B、两个“而”字用法不同,两个“之”字用法相同 C、两个“而”字用法相同,两个“之”字用法不同 D、两个“而”字用法不同,两个“之”字用法不同 3、选出与例句加点词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例:于是乃朝诸县令长七十二人? A序八州而朝同列,百有余年矣。?????????B里胥猾黠,假此科敛丁口? C楚闻之,夜引兵而去???????????????????D割地而朝者三十有六国。? 4、全都体现淳于髡“滑稽多辩”的一组是 ①数使诸侯,未尝屈辱? ②三年不飞不鸣,王知此鸟何也? ③楚闻之,夜引兵而去? ④臣饮一斗亦醉,一石亦醉? A、①②④ ??????B、②③④?????????C、①③④ ??D、①②③? 5、下列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齐威王初即位的时候,沉迷于酒色之中,朝政荒芜,百官没有谁敢劝谏。淳于髡用隐语劝说齐威王,于是齐威王振作起来,齐国也强大起来了。? B、楚国大举侵略齐国,齐威王派淳于髡到赵国请求兵,赵王给了他十万精兵千乘兵车。楚国听到消息后连夜撤了军。? C、齐威王同淳于髡谈喝酒的事情。淳于髡趁机委婉劝谏,齐威王称善,并停止通宵饮洒。? D、淳于髡出身低下,淫乐好饮,但口齿流利,能说善辩,最后被任命为接待诸侯的主宾。 八、拓展阅读 (一)阅读下面两段文字,进一步品味论辩的艺术并把第二段文字译成现代汉语。 1、齐宣王坐,淳于髡侍,宣王曰:“先生论寡人何好?”淳于髡曰:“古者所好四,而王所好三焉。”宣王曰:“古者所好,何与 ① 寡人所好?”淳于髡曰:“古者好马,王亦好马;古者好味,王亦好味;古者好色,王亦好色;古者好士,王独不好士。”宣王曰:“国无士耳,有则寡人亦说之矣。”淳于髡曰:“古者骅骝骐骥,今无有,王选于众,王好马矣;古者有豹象之胎②,今无有,王选于众,王好味矣;古者有毛嫱、西施③,今无有,王选于众,王好色矣。王必将待尧舜禹汤之士而后好之,则禹汤之士亦不好王矣。”宣王嘿④然无以应。(刘向《说苑?卷八?尊贤》)   2、淳于髡曰:“男女授受不亲,礼与?”孟子曰:“礼也。”曰:“嫂溺则援之以手乎?”曰:“嫂溺不援⑤,是豺狼也。男女授受不亲,礼也;嫂溺援之以手者,权⑥也。”曰:“今天下溺矣,夫子之不援,何也?⑦”曰:“天下溺,援之以道;嫂溺,援之以手。子欲手援天下乎?” …(《孟子·离娄上》) [注释]①何与:同“孰与”,表比较与疑问的固定格式。②豹象之胎:豹子、大象的胎儿做成的食物。③毛嫱、西施:古代二美女名。据说均为春秋时越国人。④嘿:同“默”。⑤援:救。⑥权:变通,机变。⑦言今天下大乱,民遭陷溺,亦应当变通以救之,不可守先王之正道。 (二)宋代苏辙在《上枢密韩太尉书》中称《史记》“其文疏荡,颇有奇气”。疏荡,是司马迁人物传记重要的叙事特点,如《淳于髡》中写淳于髡以“三年不蜚又不鸣”的大鸟讽喻齐威王“沉湎不治”,其结果只有威王“乃朝诸县令长七十二人,赏一人,诛一人;奋兵而出,诸侯振惊,皆还齐侵地。”寥寥数语,至于具体内容,则用“语在《田完世家》中”一笔带过,真可谓“疏荡”之极。请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并结合学过的《史记》的其他文章,讨论司马迁人物传记的这种叙事艺术,认识其行文之“奇”。 威王初即位以来,不治,委政卿大夫,九年之间,诸侯并伐,国人不治。于是威王召即墨大夫而语之曰:“自子之居即墨也,毁言日至。然吾使人视即墨,田野辟,民人给,官无留事,东方以宁。是子不事吾左右以求誉也。”封之万家。召阿大夫语曰:“自子之守阿,誉言日闻。然使使视阿,田野不辟,民贫苦。昔日赵攻甄,子弗能救。卫取薛陵,子弗知。是子以币厚吾左右以求誉也。”是日,烹阿大夫,及左右尝誉者皆并烹之。遂起兵西击赵、卫,败魏于浊泽而围惠王。惠王请献观以和解,赵人归我长城。于是齐国震惧,人人不敢饰非,务尽其诚。齐国大治。诸侯闻之,莫敢致兵于齐二十余年。 节选自《史记·田敬仲完世家》) [资料链接] 淳于髡的智慧 淳于髡,战国时齐人,是一个贱而得宠的人。他姓淳于,曾因犯罪而受过髡刑(古代一种剃光头发的刑罚),故名曰淳于髡。淳于髡刑满释放后被配给私人,招为赘婿。古代的赘婿,不同于后代倒插门的养老女婿,而是农奴主为自己的女奴所招的男奴配偶,这是一种没有人身自由的贱民。故太史公说:“淳于髡者,齐之赘婿也。”(《史记·滑稽列传》)当时淳于髡所处的时代正是诸侯纷起称雄、争相招贤纳士,致使社会阶层流动不居的时代,他凭自己的超凡能力和善于捕捉机遇,结果时来运转,吉星高照,竟被齐国统治者看中,把他从农奴群中提拔起来。初侍奉君主左右,遂列为上大夫,终“立淳于髡为上卿,赐之千金,革车百乘,与平诸侯之事”(《说苑·尊贤》),成为上层社会的一员。 他师无常师,学无所主,形成自己的杂家风格。这就是他,一个卓立不群、独树一帜的稷下学士。然而使淳于髡得以名扬千古的不是他的学术思想,而是他的滑稽善辩。故司马迁作传时把他放进滑稽列传中。 《淳于髡》一文生动地记叙了淳于髡的3件事。淳于髡寓救国大计于诙谐的谈吐之中,胆识才智确有过人之处。 齐威王初即位的时候,沉迷于酒色之中,朝政荒芜,百官没有谁敢劝谏。淳于髡针对威王“喜隐”这一特点,巧用隐语劝说齐威王:“国中有大鸟,止王之庭,三年不飞又不鸣,王知此鸟何也?”促使威王省悟并振作起来,终使齐国强大起来。 楚国大举侵略齐国,齐威王派淳于髡到赵国请救兵,淳于髡又以隐语说之,让齐威王增加了很多让他带往赵国的礼物:黄金千溢,白璧十双,车马百驷,从而顺利地从赵国借到了十万精兵千乘兵车。楚国听到消息后连夜撤了军。 齐威王同淳于髡谈喝酒的事情,淳于髡巧借自己喝酒的种种情形委婉劝谏,使齐威王称善,并“罢长夜之饮,以髡为诸侯主客”。 在谈到淳于髡的性格时,司马迁用了4个字:“承意观色。”这是褒奖,不是贬词。意指善于察言观色、揣摸君主的心理活动,然后采取行动,以达最佳劝谏之效。这里边透露着淳于髡的机警和灵活。 试再举几例: 淳于髡见梁惠王:“客有见髡于梁惠王,惠王屏左右,独坐而再见之,终无言也。惠王怪之,以让客曰:‘子之称淳于先生,管晏不及,及见寡人,寡人未有得也。岂寡人不足为言邪?何故哉?’客以谓髡,髡曰:‘固也。吾前见王,王志在驱逐,后复见王,王志在音声;吾是以默然。’客俱以报王,王大骇,曰:‘嗟乎!淳于先生诚圣人也!前淳于先生之来,人有献善马者,寡人未及视,会先生至。后先生之来,人有献讴者,未及试,亦会先生来。寡人虽屏人,然私心在彼,有之。’后淳于髡见,壹语连三日三夜无倦。惠王欲以卿相位待之,髡因谢去。”(《史记·孟子荀卿列传》) 有一次,齐宣王下诏求贤,淳于髡一天推荐七人。宣王怀疑他荐士太滥,于是责问他道:“今子一朝而见七士,则士不亦众乎?”淳于髡机智地答道:“不然。夫鸟同翼者而聚居,兽同足者而俱行。今求柴葫、桔梗于沮泽,则累世不得一焉,及之罩黍,梁父(二山名)之阴,则郄车而载耳。夫物各有畴,今髡,贤者之畴也。王求士于髡,譬若挹水于河,而取火于燧也。髡将复见之,岂特七士也。”(《战国策·齐策三》)一席趣谈,既轻松愉快地消除了宣王的疑团,又表明了自己贤士和伯乐的身份,从而加固了宣王对自己的信任,使人不能不佩服他的辩才。 又有一次,齐王派淳于髡出使楚国,并特意带去一只鹄作为赠送楚王的礼物。谁知刚出城门,鹄就飞了。淳于髡拎着一只空鸟笼到了楚国,见了楚王时说了这样一番话:“齐王使臣来献鹄,过于水上,不忍鹄之渴,出而饮之,去我飞亡。吾欲刺腹绞颈而死,恐人之议吾王以鸟兽之故令士自伤杀也。鹄,毛物,多相类者,吾欲买而代之,是不信而欺吾王也。欲赴佗国奔亡,痛吾两主使不通。故来服过,叩头受罪大王。”(《史记·滑稽列传》)短短几句话,产生了几多戏剧性效果。“不忍鹄之渴,出而饮之”,说明淳于髡的仁;“刺腹绞颈而死”,说明淳于髡的勇;“恐人之议吾王”云云,说明淳于髡的忠;“欲买而代之”云云,说明淳于髡的信;“痛吾两主使不通”,说明淳于髡的义;“服过”“受罪”,说明淳于髡的诚。仁、勇、忠、信、义、诚,何罪之有?!结果楚王不但没有怪罪淳于髡,反而赞赏道:“善,齐王有信士若此哉!”并且“厚赐之,财倍鹄在也”。 淳于髡不是一个纯书斋学者,不是一个坐而论道的辩士,而是一个时时刻刻感受着时代脉搏,与国家命运休戚相关的知识分子。他总是以自己渊博的知识、高超的智慧、杰出的辩才、风趣的谈吐、诙谐的语调谏君主、说卿相、平诸侯,服务于他的祖国,报效天下人民。 范 蠡 [学习目标] 1.?能结合语境,准确解释“表”“间”“过”“论”“为”“以为”等词语的意思。 2. 把握范蠡的性格特点,正确评价和借鉴其人生智慧。 3.? 揣摩直录无隐、平易畅达的叙述语言和精练传神富有个性的人物语言,学习司马迁的语言艺术。 [课前学习] 一、了解作品、人物 本文选自 ,范蠡,字少伯, 末期 国名臣,杰出的政治家。 二、“读书百遍,其义自见”,你读了几遍课文呢?自我检测一下吧! (一)给加点字注音: 范蠡( ) 鸱( )夷子皮 为一封书遗( )故所善庄生 披藜藋( )到门 庄生虽居穷阎( ) (二)找出下面句中的通假字 1. 今既以雪耻 通 2. 自与其私徒属乘舟浮海以行,终不反 通 3. 约要父子耕畜 通 4、乃装黄金千溢 通 (三)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点的字 1.与勾践深谋二十余年,竟灭吴 2.于是勾践表会稽山以为范蠡奉邑 3.为生可以致富矣 4.复约要父子耕畜,废居 5.杀人而死,职也 6. 为一封书遗故所善庄生 7.朱公长男固请欲行,朱公不听 8.未必能生中子也,而先空亡长男 9.长男发书进千金黄色 10.不过庄生而私留 11.庄生间时入见楚王 12.令论杀朱公子 13.彼非不爱其弟,顾有所不能忍者也 14.非苟去而已 温馨提示:你是否有疑问呢?请在题目序号前做好标记吧!其他的疑问请写在下面。 三、我的疑问 1、文言知识方面 2、内容理解方面 [课堂学习] 四、文言知识梳理 温馨提示:通读课文,独立思考“我的疑问”中的问题,然后与同学交流,也可向老师求助!然后,请独立闭卷完成下列题目。全部完成以后,再对照课文或和同学讨论解决不会做的题目;最后请当堂巩固。 (一)解释下列句中加点实词的意义,注意用法。 1.于是勾践表会稽山以为范蠡奉邑 2.而怀其重宝,间行以去 3.自楚王以下皆师尊之 4.庄生羞为独生子所卖 5.朱公长男竟持其弟丧归 6.乘坚驱良逐狡兔 课堂学习 (二)解释加点虚词的意义,注意区别在不同句子中的用法。 为 1、臣尝为秦昭王伐赵( ) 2、请为张唐先报赵( ) 3、独以德为可以除之( ) 4、以髡为诸侯主客( ) 5、听其所为,慎无与争事( ) 6、庄生羞为儿子所卖( ) 7、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鸿门宴》)( ) 以为 1、范蠡以为大名之下,难以久居( ) 2、于是勾践表会稽山以为范蠡奉邑( ) 3、齐人闻其贤,以为相( ) 4、朱公长男以为赦,弟固当出也( ) (三)找出下列句中古今异义的词并加以解释 1、号令中国,以尊周室? 2、所以不死,为此事也 3、居无几何 4、逐什一之利 5、不过庄生而私留 6、明日遂下赦令 (四)写出下列句式的句式特点 1、囚于楚      2、载以一牛车      3、以其私赍献遗楚国贵人用事者   4、庄生羞为儿子所卖   (五)翻译下列句子 1、长男既去,不过庄生而私留,以其私赍献遗楚国贵人用事者 译: 2、庄生虽居穷阎,然以廉直闻于国,自楚王以下皆师尊之。 译: 3、楚王大怒曰:“寡人虽不德耳,奈何心朱公之子故而施惠乎?”令论杀朱公子,明日遂下赦令。 译: 4、是少与我俱,见苦,为生难,故重弃财。 译: 五、深入阅读 1.?范蠡急流勇退的原因是什么? 2.?文本中的范蠡是一个怎样的人物形象?请加以概括。(50字左右) 六、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呢?请写在下面,并让我们一起研讨吧! 我的问题: 研讨结果: 七、写作延伸 1、学习本文后,给你什么样的人生启示? 我的启示: 2、本文在选材的艺术(或语言艺术)方面给你的写作方面什么借鉴? 我的借鉴: 温馨提示:上完本课,你有什么得与失?请分条扼要概括在下面。 我的得: 我的失: [课后学习] 八、课内阅读 朱公居陶,生少子。少子及壮,而朱公中男杀人,囚于楚。朱公曰:“杀人而死,职也。然吾闻千金之子不死于市。”告其少子往视之。乃装黄金千溢,置褐器中,载以一牛车。且遣其少子,朱公长男固请欲行,朱公不听。长男曰:“家有长子曰家督,今弟有罪,大人不遣,乃遗少弟,是吾不肖。”欲自杀。其母为言曰:“今遣少子,未必能生中子也,而先空亡长男,奈何?”朱公不得已而遣长子,为一封书遗故所善庄生。曰:“至则进千金于庄生所,听其所为,慎无与争事。”长男既行,亦自私赍数百金。   至楚,庄生家负郭,披藜藋到门,居甚贫。然长男发书进千金,如其父言。庄生曰:“可疾去矣,慎毋留!即弟出,勿问所以然。”长男既去,不过庄生而私留,以其私赍献遗楚国贵人用事者。   庄生虽居穷阎,然以廉直闻于国,自楚王以下皆师尊之。及朱公进金,非有意受也,欲以成事后复归之以为信耳。故金至,谓其妇曰:“此朱公之金。有如病不宿诫,后复归,勿动。”而朱公长男不知其意,以为殊无短长也。   庄生间时入见楚王,言“某星宿某,此则害于楚”。楚王素信庄生,曰:“今为奈何?”庄生曰:“独以德为可以除之。”楚王曰:“生休矣,寡人将行之。”王乃使使者封三钱之府。楚贵人惊告朱公长男曰:“王且赦。”曰:“何以也?”曰:“每王且赦,常封三钱之府。昨暮王使使封之。”朱公长男以为赦,弟固当出也,重千金虚弃庄生,无所为也,乃复见庄生。庄生惊曰:“若不去邪?”长男曰:“固未也。初为事弟,弟今议自赦,故辞生去。”庄生知其意欲复得其金,曰:“若自入室取金。”长男即自入室取金持去,独自欢幸。   庄生羞为儿子所卖,乃入见楚王曰:“臣前言某星事,王言欲以修德报之。今臣出,道路皆言陶之富人朱公之子杀人囚楚,其家多持金钱赂王左右,故王非能恤楚国而赦,乃以朱公子故也。”楚王大怒曰:“寡人虽不德耳,奈何以朱公之子故而施惠乎!”令论杀朱公子,明日遂下赦令。朱公长男竟持其弟丧归。   至,其母及邑人尽哀之,唯朱公独笑,曰:“吾固知必杀其弟也!彼非不爱其弟,顾有所不能忍者也。是少与我俱,见苦,为生难,故重弃财。至如少弟者,生而见我富,乘坚驱良逐狡兔,岂知财所从来,故轻弃之,非所惜吝。前日吾所为欲遣少子,固为其能弃财故也。而长者不能,故卒以杀其弟,事之理也,无足悲者。吾日夜固以望其丧之来也。”故范蠡三徙,成名于天下,非苟去而已,所止必成名。卒老死于陶,故世传曰陶朱公。 1、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长男既行,亦自私赍数百金 赍:携带 B、长男既去,不过庄生而私留 过:拜访,探望 C、令论杀朱公子 论:定罪 D、而朱公长男不知其意,以为殊无短长也 殊:特殊 2、比较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与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①独以德为可以除之 ②奈何以朱公之子故而施惠乎 ③庄生羞为儿子所卖 ④固为其能弃财故也 A、①②相同,③④不同B、①②相同,③④相同C、①②不同,③④不同D、①②不同,③④相同 3、把原文中画横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及朱公进金,非有意受也,欲以成事后复归之以为信耳 译文: 至如少弟者,生而见我富,乘坚驱良逐狡兔,岂知财所从来,故轻弃之,非所惜吝。 4、?有人认为本文写范蠡营救儿子的故事,主要写其长子没办成事的经过,这与刻画范蠡这一人物形象关系不大,你如何理解文章的这一构思? [资料链接] 范蠡,先秦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和谋略家。字少伯,春秋末期楚国宛(今河南省南阳县)人,年轻时就学富五车,满腹经纶,而且聪敏睿智,胸藏韬略,有圣人之资,然而不为世人所识,他便愤世嫉俗,装疯卖傻,佯狂癫痴,浪迹江湖。越国大夫文种曾到宛县访求名士,听到了范蠡的情况后心中诧异,便派了一名小吏前去看他,小吏回来报告说:“范蠡是狂人,生来就有此病。”文种笑着说:“我听说,一个贤俊饱学的能人,肯定会被俗人讥笑为狂人。因为他对世事有独到的见解,智慧超人,非寻常人所能及,所以才被毁谤,这是你们一般人所不懂的。” 于是,文种亲自乘车前去拜访。范蠡不知文种有无诚意,故一再回避,后来,范蠡看到文种不见到他绝不罢休,为这种求贤若渴的诚心所动,便对他的兄嫂说:“近日有客人来,请借我一套衣服、帽子,我准备见客。” 不久,文种又叩门拜访,两人竟一见如故,纵论天下大事,商谈富国强兵之道,十分投机,邻里十分惊奇。 文种认为范蠡是个奇才,回府后推荐给越王勾践。勾践很器重范蠡,封为大夫。 到了春秋后期,吴国和越国开始振兴,他们之间不断进行战争。吴国建都于姑苏(今江苏省苏州市),国势先强于越。越国建都于会稽(今浙江省绍兴市),不足以与吴抗衡,只好向吴国年年进贡。但到了越王勾践即位时,越国的力量也逐渐走向强盛,便不甘心屈从于吴国。 范蠡坦率地规劝,然而勾践不听,调动全国精兵3万人,北上攻吴,结果大败,仅剩5000残兵,退守会稽山,又被吴军团团围住。勾践身陷绝境,眼望败鳞残甲,亡国之忧,萦绕于怀。他凄然对范蠡说:“我不听先生之言,故有此患。眼下如何收拾危局?” 于是范蠡献计越王,屈身事吴。他劝勾践礼待弱国,窥伺灭吴;他用美人计劝吴伐齐,削弱吴国;他同文种合谋用熟种欺吴,使吴国颗粒不收,百姓财枯;他用计除掉了吴国骨鲠刚正之臣伍子胥……最后把握时机,打败吴国,生擒夫差。 灭吴之后,勾践封范蠡为上将军,范蠡给勾践上书说:我听说主忧臣劳、主辱臣死。当年大王受辱于会稽,我之所以没死,只是为了今日。现在是我该为会稽之辱死的时候了。勾践对他说:我刚要把越国分一部分给你来酬答你的功劳,你如果不服从,我就杀了你。范蠡知道是急流勇退的时候了,他喟然叹息说:我从计然那里学到的本领,已经让越国富强了,我再用在我自己的家上吧。于是在一个深夜,范蠡携带金银细软,带领家属和手下,驾一叶 扁舟泛于江湖,开始了经商致富之路。后来,他辗转来到齐国。 功成名就而不居功,能够保持清醒的头脑,我们不能不佩服范蠡的眼光和智慧。实际上此时范蠡还做过一件事:他自己跳出是非之地后,又想到风雨同舟的同僚文种曾有知遇之恩,遂投书一封,劝说道:“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越王为人,长颈鸟喙,可与共患难,不可与共富贵,你为何还不离去?”文种看到书信后,便称病不上朝。后来有人诬告文种要造反,勾践便赐剑一把,令其引颈自杀。勾践赐死的命令也堪称经典,他给文种下令说:当年你献给我七条计策,我只用了三条便灭掉了强吴,还有四条在你那里,你到地下我先王那里去试试那四条吧。文种便自杀了。文种之死,足以显示范蠡的选择是何等睿智和高明。 范蠡在齐,改姓换名,亲自率领儿子们耕作于海边,齐心合力,同治产业。由于经营有方,没有多久,产业竟然达数千万钱。齐国人听说范蠡的贤明,要请他作齐相。范蠡却喟然叹道:“居官致于卿相,治家能致千金,这都是布衣百姓能达到的极致了;久受尊名,终不是什么好事!”于是,他把家财都分给亲友乡邻,只带着最值钱的珠宝,从小道离开了齐国,来到了陶,变易姓名为陶朱公。由于陶的地理位置很好,往来贸易非常发达,范蠡便做起了买卖,没有几年,又置下了千金的产业。天下人都称赞陶朱公是最会做买卖的人。 对于范蠡经商,课文所述甚略,但“居无几何,致产数十万”“居无何,则致资累巨万”这些文字已足以让人领略他经商的才干。 我们不妨再来看一个有关他的传说: 相传战国时期的大富豪范蠡,刚开始做生意时本小利微,无法做大。后来,范蠡看到吴越一带需要好马。他知道,在北方收购马匹并不难,马匹在吴越卖掉也不难,而且肯定能赚大钱。问题是把马匹运到吴越却很难:千里迢迢,人马住宿费用且不说,最大的问题是当时正值兵荒马乱,沿途强盗很多。怎么办?他通过市场了解到北方有一个很有势力、经常贩运麻布到吴越的巨商姜子盾。姜子盾因常贩运麻布早已用金银买通了沿途强人。于是,范蠡把主意打在了姜子盾的身上。这天,范蠡写了一张榜文,张贴在城门口。其意是:范蠡新组建了一马队,开业酬宾,可免费帮人向吴越运送货物。不出所料,姜子盾主动找到范蠡,求运麻布。范蠡满口答应。就这样,范蠡与姜子盾一路同行,货物连同马匹都安全到达吴越,马匹在吴越很快卖出,范蠡因此赚了一大笔钱。范蠡被称为“商圣”,从他贩马的故事,我们可略见一斑。能致财致资而又能轻财、轻官位,这更体现了范蠡处世的大智慧。 教材选文写得最细的是范蠡在救其二儿子一事上所表现出的超人智慧。二儿子杀人被囚于楚,范蠡想救他,他没有亲自去,而是派小儿子去,结果引起大儿子的不满,因为按常理应该派大儿子去,范蠡夫人也为大儿子说情,最后范蠡只好让大儿子去了,可是他去的结果却是二儿子的被杀。大儿子“持其弟丧归”来后,“其母及邑人尽哀之,唯朱公独笑”,他说了这么一番话:“吾固知必杀其弟也!彼非不爱其弟,顾有所不能忍者也。是少与我俱,见苦,为生难,故重弃财。至如少弟者,生而见我富,乘坚驱良逐狡兔,岂知财所从来,故轻弃之,非所惜吝。前日吾所为欲遣少子,固为其能弃财故也。而长者不能,故卒以杀其弟,事之理也,无足悲者。”可见他之所以派小儿子去楚国是建立在对大儿子、小儿子各自特点的深刻了解和对楚王、楚国国情及庄生的深刻认识的基础之上的。虽然二儿子没有救出,但范蠡的先见之明却让人叹服。 毛 遂 自 荐 [学习目标] 1.?能结合语境,准确解释“赞”“目”“比”“恶”“以”“乃”等词语的意义和用法。 2. 学习毛遂挺身而出、勇纾国难的精神。 3、学习本文个性化的人物语言描写,丰富自己的写作手法。 [课前学习] 一、阅读课文,把握内容,你能写出出自本文的三个成语吗? 二、“读书百遍,其义自见”,你读了几遍课文呢?自我检测一下吧! (一)给加点字注音: 合从于楚( )歃血于华屋之下( )譬若锥之处囊中,其末立见( )乃颖脱而出( )平原君竟与毛遂偕( ) (二)找出下面句中的通假字 1. 合从于楚 通 2. 其末立见 通 3. 使遂蚤得处囊中 通 4、毛遂奉铜槃而跪进之楚王 通 5、公等录录 通 6、王之命县于遂手 通 (三)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点的字 1. 自赞于平原君曰 2.非特其末立见而已 3.毛遂比至楚 4.今楚地方五千里 5.此霸王之资也 6.一战而举鄢郢 7.而王弗知恶焉 8.公相与歃血于堂下 温馨提示:你是否有疑问呢?请在题目序号前做好标记吧!其他的疑问请写在下面。 三、我的疑问 1、文言知识方面 2、内容理解方面 [课堂学习] 四、文言知识梳理 温馨提示:通读课文,独立思考“我的疑问”中的问题,然后与同学交流,也可向老师求助!然后,请独立闭卷完成下列题目。全部完成以后,再对照课文或和同学讨论解决不会做的题目;最后请当堂巩固。 (一)解释下列实词的意义和用法 1、十九人相与目笑之而未废也 2、且遂闻,汤以七十里之地王天下 3、前,自赞于平原君曰 4、此霸王之资也 5、文王以百里之壤而臣诸侯 6、三战而辱王之先人 (二)解释加点虚词的意义,注意区别在不同句子中的用法。 1、以 ①文信侯不快,未有以强也。 ②勾践以霸 ③今既以雪耻 ④自与其私徒属乘舟浮海以行 ⑤以其私赍献遗楚国贵人用事者 ⑥然以廉直闻于国 ⑦王之所以叱遂者,以楚国之众也 ⑧汤以七十里之地王天下 ⑨白起,小竖子耳……兴师以与楚战 2、乃 ①今弟有罪,大人不遣,乃遣少弟,是吾不肖 ②庄生羞为儿子所卖,乃入见楚王曰 ③乃以朱公子故也 ④吾乃与而君言 ⑤今乃于毛先生失之也 (三)指出下列各句的句式特点: 1、约与食客门下有勇力文武备具者二十人偕 2、客何为者也? 3、先生处胜之门下几年于此矣 4、此霸王之资也 5、自赞于平原君曰 (四)翻译下列句子 1、使文能取胜,则善矣。文不能取胜,则歃血于华屋之下,必得定从而还。 译: 2、公等录录,所谓因人成事者也。 译: 3、毛先生以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 译: 五、深入阅读探究: (一)?毛遂的出场有什么特点? (二)作者刻画毛遂这个人物用了哪些手法? (三)人物语言的个性化是本文的一大艺术特色,你能举一个例子加以分析吗? 六、拓展探究: 有人说毛遂自荐是出风头,你怎么看? 4、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呢?请写在下面,并让我们一起研讨吧! 我的问题: 研讨结果: 六、写作延伸 1、学习本文后,给你什么样的人生启示? 我的启示: 2、本文在刻画人物方面给你的写作什么借鉴? 我的借鉴: 温馨提示:上完本课,你有什么得与失?请分条扼要概括在下面。 我的得: 我的失: [课后学习] 七、课内阅读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后面的问题。 秦之围邯郸,赵使平原君求救,合从于楚。约与食客门下有勇力文武备具者二十人偕。平原君曰:“使之能取胜则善矣;文不能取胜,则歃血于华屋之下,必得定从而还。士不外索,取于食客门下足矣。”得十九人,余无可取者,无以满二十人。门下有毛遂者,前,自赞于平原君曰:“遂闻君将合从于楚,约与食客门下二十人偕,不外索。今少一人,愿君即以遂备员而行矣。”平原君曰:“先生处胜之门下几年于此矣?”毛遂曰:“三年于此矣。”平原君曰:“夫贤士之处世也,譬若锥之处囊中,其末立见,今先生处胜之门下三年于此矣,左右未有所称诵,胜未有所闻,是先生无所有也。先生不能,先生留!”毛遂曰:“臣乃今日请处囊中耳。使遂蚤得处囊中,乃颖脱而出,非特其末见而已。”平原君竟与毛遂偕。十九人相与目笑之而未发也。 (选自《史记·平原君列传》) 1. 从毛遂与平原君的对话中可以看出毛遂( )的个性。 A. 韬光养晦 B. 勇于表现 C. 目中无人 D. 自怨自艾 2. 平原君所说“夫贤士之处世也,譬若锥之处囊中,其末立见”的意思是( )。 A. 有才华必立即展现 B. 才情应该深藏不露 C. 人才必等伯乐而显 D. 贤才可以改造时代 3. 毛遂曰:“臣乃今日请处囊中耳!使遂蚤得处囊中,乃颖脱而出,非特其末见而已。”这段话的意思是( )。 A. 承蒙厚爱,愧不敢当 B. 才能平庸,犹待历练 C. 适才适所,必能有为 D. 沈寂无闻,必然无才 4. 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 约与食客门下有勇力文武备具者二十人偕。 (2) 臣乃今日请处囊中耳。使遂蚤得处囊中,乃颖脱而出,非特其末见而已。 八、拓展阅读 与韩愈《马说》比较阅读,谈一谈人才的“自荐”与“他荐”的现实意义。 [资料链接] 一、《史记·平原君列传》中有关章节摘录: 平原君既返赵,楚使春申君将兵赴救赵,魏信陵君亦矫夺晋鄙军往救赵,皆未至。秦围邯郸,邯郸急,且降,平原君甚患之。邯郸传舍吏子李同(“正义”名谈,太史公讳改也。)说平原君曰:“君不忧赵亡邪?”平原君曰:“赵亡则胜为虏,何为不忧乎?”李同曰:“邯郸之民,炊骨易子而食,可谓急矣,而君之后宫以百数,婢妻被绮索,余粱肉,而民褐衣不完,糟糠不厌。民困兵尽,或剡木为矛矢,而君器物钟磐自若。使秦破赵,君安得有此?使赵得全,君何患无有?今君诚能令夫人以下编于士卒之间,分功而作,家之所有尽散以飨士,士方其危苦之时,易德耳。”于是平原君从之,得敢死之士三千人。李同遂与三千人赴秦军,秦军为之却三十里。亦会楚、魏救至,秦兵遂罢,邯郸复存。李同战死,封其父为李侯。 二、《毛遂自荐》艺术特色赏析 《毛遂自荐》记叙了赵国都城邯郸被围的危急时刻毛遂自告奋勇随平原君赴楚订立合纵抗秦盟约的故事,表现了毛遂主动承担重任、勇敢无畏的精神和智谋。 作者把毛遂这一人物形象刻画得活灵活现,光彩照人。他把毛遂放在激烈、尖锐的矛盾冲突中进行刻画:在邯郸被围、危在旦夕、平原君奉命求救于楚时,毛遂挺身而出,主动要求随平原君前往,到楚国后又文武并济,义正词严地和楚王论辩,取得了这场政治斗争的胜利,表现出卓越的才能,脱颖而出,赢得众人尊重。 作者注意用机智、有力的对话来刻画毛遂的形象。毛遂“备员而行”的自赞表现了他的谦逊和善于辞令。他“颖脱而出”的回答表现了他的卓识,他威胁楚王和说服楚王的一席话表现了文武并施,有理、有利、有节的高超斗争艺术及机智和胆识。 在表现手法上,作者巧妙运用了抑扬、对比的方法。先用19人被取和毛遂落选对比,欲扬先抑。然后用毛遂自赞与平原君的拒荐作对比,再抑一笔,不过抑中有扬,毛遂“颖脱而出”的议论比平原君“其末立见”的议论要高出一筹。再后,用19人“目笑”与19人“服”、19人推举毛遂“上”相对比,转为扬笔。还用平原君的久谈不决和毛遂的定纵,用楚王的先倨后恭以及平原君的先贬和后褒分别对比,突出了毛遂的智慧和才干。 单 元 检 测(共150分) 第Ⅰ卷(30分) 一、 (18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6小题。范蠡与西施 范蠡(lì),原为楚国人,字少伯,出仕越国为大夫。吴越夫椒之战,越国大败,退保会(huì)稽(今浙江绍兴)。范蠡献计越王,卑身厚赂向吴求和,自己也赔同越王勾践至吴为人质。归国后,与大夫文种齐心协力,厉精图治,加强战备,终于一举灭掉吴国。越国因此强盛。 范蠡在越王勾践称霸时,就辞官归隐。他写信给大夫文种,说:“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pēng)。”他认为越王勾践只可共患难,不可共安乐,劝文种也离开勾践,功成身退。文种并没有听从范蠡的话。后来勾践听信谗(chán)言,令文种自杀。这时文种叹口气说:“我懊悔没有听范蠡的话,才遭到这样的下场!” 范蠡辞官归隐至齐国。他善于经营,竞然治产至千万。齐人尊他为贤人,请他为齐相。任齐相不久,范蠡又弃官散财,移居定陶,在定陶经商又积财千万,成了大富翁,号陶朱公。 西施,亦称西子,越国人,家住苎萝(今浙江诸暨南)浣(huàn)纱村西,姿容极美丽。吴打败越后,越王勾践听从范蠡计,献西施于吴王夫差,受到特殊的宠爱。吴亡后,有人说她与范蠡驾扁(biǎn)舟入五湖(即今太湖)隐居,不知所终。 关于西施与范蠡的故事,后人传说很多,其中一说越王勾践在灭吴后“沉西施于江”。 范蠡不是吴国人,但他在无锡却留下不少传说。相传他隐居无锡五里湖畔,教民养鱼,写了有名的《养鱼经》。在无锡有好多地名与范蠡有关,如蠡河、蠡桥、蠡园、骂蠡港桥等。在太湖边上的老百姓口头中至今还流传着这样两句民谣:“种竹养鱼千倍利,感谢西施和范蠡。” 1. 上面文字中注音错误的字有( )。 A. 2个 B. 3个 C. 4个 D. 5个 2. 上面文字中有( )错别字。 A. 3个 B. 4个 C. 5个 D. 6个 3. 对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解说,正确的一组是( )。 ①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王所以叱遂者,以楚国之众也(两句中的“所以”意义、用法相同) ② 项伯杀人,臣活之/女焉能行之(两句中加点词的用法相同) ③ 请因孺子行/公等录录,所谓因人成事者也(两句中的“因”意义用法相同) ④ 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举孝廉不行/一战而举鄢郢(三句中的“举”有两个意义相同) ⑤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今乃于毛先生失之也/吾乃与而君言(三句中的“乃”有两个意义用法相同) A. ①②③ B. ④⑤⑥ C. ①③④ D. ②③⑤ 4. 下列句中加点的“以”字意义、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① 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 ② 夫夷以近,则游者众 ③ 有志矣,不随以止也 ④ 勾践以霸 ⑤ 今既以雪耻 ⑥ 汤以七十里之地王天下 ⑦ 白起,小竖子耳……兴师以与楚战 ⑧ 王之所以叱遂者,以楚国之众也 A. ①④ B. ②③ C. ⑤⑦ D. ⑥⑧ 5. 下列各句与例句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A. 淳于髡说之以隐曰 B. 大王来何操? C. 约与食客门下有勇力文武备具者二十人偕 D.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6. 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与现代汉语最接近的是( )。 A. 号令中国,以尊周室B. 范蠡以为大名之下,难以久居 C. 明日遂下赦令D. 今楚地方五千里,持戟百万 二、 (12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7~10题。 孟尝字伯周,会稽上虞人也。少修操行,仕郡为户曾史。上虞有寡妇至孝,养姑。姑年老寿终,夫娣先怀嫌忌,乃诬厌苦供养,加鸩其母,列讼县庭。郡不加寻察,遂结竟其罪。尝先知枉状,备言之于太守,太守不为理。尝哀泣外门,因谢病去,妇竟冤死。自是郡中连旱二年,祷请无所获。后太守殷丹到官,访问其故,尝诣府具陈寡妇冤诬之事。因曰:“昔东海孝妇,感天致旱,于公一言,甘泽时降。宜戮讼者,以谢冤魂,庶幽枉获申,时雨可期。”丹从之,即刑讼女而祭妇墓,天应澍①雨,谷稼以登。尝后策孝廉,举茂才,拜徐令。州郡表其能,迁合浦太守。郡不产谷实,而海出珠宝,与交阯比境,常通商贩,贸籴粮食。先时宰守并多贪秽,诡人采求,不知纪极,珠遂渐徙于交阯郡界。于是行旅不至,人物无资,贫者饿死于道。尝到官,革易前敝,求民病利。曾未逾岁,去珠复还,百姓皆反其业,商货流通,称为神明。以病自上,被征当还,吏民攀车请之。尝既不得进,乃载乡民船夜遁去。隐处穷泽,身自耕佣。邻县士民慕其德,就居止者百余家。桓帝时,尚书同郡杨乔上书荐曰:“尝安仁弘义,耽乐道德,清行出俗,能干绝群。前更守宰,移风改政,去珠复还,饥民蒙活。且南海多珍,财产易积,掌握之内,价盈兼金,而尝单身谢病,躬耕垄次,匿景藏采,不扬华藻。臣不敢苟私乡曲,窃感禽息②,亡身进贤。”尝竟不见用,年七十,卒于家。 (选自《后汉书·孟尝传》) 注:① 澍雨:及时降雨。② 禽息:春秋时秦国大夫,因向秦穆公推荐百里奚未被接受,自杀而死。 7. 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上虞有寡妇至孝养姑 至孝:极为孝顺 B. 郡中连旱二年,祷请无所获 祷请:向神灵祈求 C. 太守殷丹到官,访问其故 访问:咨询,打听 D. 于是行旅不至,人物无资 行旅:旅行,游览 8.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 A. 郡不加寻察,遂结竟其罪 于是怀石,遂自投汨罗以死B. 尝哀泣外门,因谢病去 于是相如前进缶,因跪请秦王 C. 宜戮讼者,以谢冤魂 非挟太山以超北诲之类也D. 即刑讼女而祭妇墓 太守归而宾客从也 9. 以下6句话分别编为4组,全都说明孟尝敢于仗义执言的一组是( )。 ① 尝先知枉状,备言之于太守 ② 因谢病去,妇竟冤死 ③ 尝诣府具陈寡妇冤诬之事 ④ 宜戮讼者,以谢冤魂 ⑤ 庶幽枉获申,时雨可期 ⑥ 尝到官,革易前敝,求民病利 A. ①②⑥ B. ①③④ C. ②④⑤ D. ③⑤⑥ 10.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孟尝品性正直。上虞寡妇在婆母寿终后,受小姑诬告冤屈而死,以致郡中大旱。孟尝代为洗白冤情,最终“天应澍雨”,五谷丰登。 B. 孟尝很有才能。他就任合浦太守,前任宰守贪鄙因而“珠渐迁徙”,孟尝“革易前敝”,“移风改政”,以致“去珠复还,饥民蒙活”。 C. 孟尝因他的政绩深受百姓爱戴。在他将要离任时,当地吏民牵挽着他的车子请求他留下,他只能登上民船趁着夜晚偷偷离去。 D. 尚书杨乔极为赏识孟尝,认为他不仅品德高尚而且才干绝伦,因而竭力向皇帝举荐。孟尝竟然拒绝接受任用,最终老死于家中。 第Ⅱ卷(120分) 三、 (27分) 11.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 郡不产谷实,而海出珠宝,与交阯比境,常通商贩,贸籴粮食。 (2) 隐处穷泽,身自耕佣。邻县士民慕其德,就居止者百余家。 12. 以下是本单元课文中的句子,请翻译成现代汉语。(7分) (1) 我身自请之而不肯,女焉能行之? (2) 王不如赍臣五城以广河间,请归燕太子,与强赵攻弱燕。 (3) 胜相士,多者千人,寡者百数,自以为不失天下之士;今乃于毛先生而失之也。 13. 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1)~(2)题。(6分) 月夜忆舍弟 杜甫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寄书长不达,况及未休兵。 (1) 这首诗反映了当时怎样的社会环境?(2分) (2) 这首诗抒发了怎样的思想感情?(4分) 14. 补写出下列句中的空缺部分。(6分) (1) 此鸟不飞则已,一飞冲天; , 。(《史记·滑稽列传》) (2) 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 , ,不绝如缕。(苏轼:《赤壁赋》) (3) 其志洁, ; ,故死而不容。(《屈原列传》) 四、 (17分) 阅读下文,完成第15~19题。 白少傅居易,文章冠世,不跻大位。先是,刘禹锡大和中为宾客时,李太尉德裕同分司东都。禹锡谒于德裕曰:“近曾得白居易文集否?”德裕曰:“累有相示,别令收贮,然未一披,今日为吾子览之。”及取看,盈其箱笥,没于尘坌,既启之而复卷之,谓禹锡曰:“吾于此人,不足久矣。其文章精绝,何必览焉。但恐回吾之心,所以不欲观览。”其见抑也如此。衣冠之士,并皆忌之,咸曰:“有学士才,非宰相器。”识者于其答制中见经纶之用,为时所排,比贾谊在汉文之朝,不为卿相知,人皆惜之。 15. 写出下列加点的词在句中的意思。(4分) (1) 文章冠世 (2) 不跻大位 (3) 盈其箱笥 (4) 为时所排 16. 下列句中加点的词不属于古今异义的一项是()。(2分) A. 刘禹锡大和中为宾客时 B. 所以不欲观览 C. 衣冠之士 D. 从流漂荡,任意东西 17. 把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6分) (1) 吾于此人,不足久矣。 (2) 累有相示,别令收贮,然未一披。 18. 从刘禹锡、李德裕的对话中,可以看出刘的意图是 ;李的态度是 。(2分) 19. 文中为什么要将白居易与贾谊相比?请联系全文加以说明。(3分) 五、 (16分) 20. 2007年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把对经济工作沿袭多年的“又快又好”的要求调整为“又好又快”。请从语言运用的角度比较前后两种话语隐含的意思有什么不同。(3分) 21. 阅读下面一则消息,完成后面的问题。(8分) [本报消息]巴黎时间24日,由韩国申报的江陵端午祭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确定为“人类传说及无形遗产著作”。 对于韩国端午节“申遗”成功这个结果,专家在接受记者采访时称:“无形文化遗产是全人类共同的财富,我们的文化传统被别国认同不是一件坏事……但当今增强国民的文化遗产保护意识也是值得重视的一个问题。”另据专家介绍,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规定,一个国家两年才能申报一项无形遗产,中国急需保护的无形遗产很多,所以才导致此次韩国抢先申报。 韩国的端午祭由舞蹈、萨满祭祀、民间艺术展示等内容构成,与中国人吃粽子、划龙舟、纪念屈原是两回事,唯一的相同点是都在中国的端午节期间举行。韩国“申遗”成功值得我国思考,他们在传统的文化活动中注入了现代元素,成功地实现了现代转型,并获得国际认同,这对于中国文化遗产的保护有借鉴意义。 韩国端午节“申遗”成功,从去年至今,在中国学术界和民间都产生了极大的反响,令国人反思。 (1) 请你为这则新闻拟一个恰当的标题。(20字以内。)(2分) (2) 在对待文化遗产上,韩国端午节“申遗”成功给我们的启示有哪些?(根据这则报道分条归纳。)(6分) 22. 对同一种事物,从不同的角度思考,就会有不同的看法。请你仿照例句另选择一种事物,从不同的角度分别写两段话。要求:语言精练,对比鲜明,富含哲理。(5分) 例句:钉子。 甲:把别人的打击,化作自己前进的动力。 乙:自己从来不知道进取,因而只能被动挨打。 事物: 甲: 乙: 六、 作文(60分) 23.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一个木匠,造一手好门,他费了好多时日给自家造了一个门。后来,门上的钉子锈了,掉下一块板,木匠找出一个钉子补上,门又完好如初;后来又掉下一颗钉子,木匠就又换上一颗钉子;后来又一块板朽了,木匠就又找出一块板换上;后来门闩损了,木匠就又换了一个门闩;再后来门轴坏了,木匠就又换上一个门轴……于是若干年后,这个门虽经无数次破损,但经过木匠的精心修理,仍坚固耐用。木匠对此甚是自豪。忽然有一天木匠发觉邻居家的门一个个样式新颖、质地优良,而自己家的门却又老又破,长满了补丁。于是木匠很是纳闷,但又禁不住笑了,“是自己的这门手艺阻碍了自己家门的发展。”于是木匠一阵叹息:“行业上的造诣是一笔财富,但也是一扇门,能关住自己。” 要求:(1) 自拟题目;(2) 自定立意;(3) 自选文体,且文体特征鲜明;(4) 不少于800字。 【答案提示】 《甘罗》 课前学习 一、《史记·樗里子甘茂列传》/战国/秦国 三、(一)1、tuó 2、jù 3、huī 4、nàn 5、jī (二)“女”通“汝”2、“与”通“欤” (三)1、派 2、作人质 3、辅助 4、攻打 5、使……广,扩大,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6、给 7、到……去,往世 8、这 9、使……行,动词的使动用法 10、句中助词,表示期望语气 11、谁和谁相比,谁更…… / 专擅,独占 12、诘难 13、离开 14、借,凭借 15、在城外,名词作状语 16、放回,使……归,动词的使动用法 17、帮助 课堂学习 五(一)①名词作动词,作人质②使……广,扩大,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③使……行,动词的使动用法④南北:方位名词作状语,在南面,在北面⑤在城外,名词作状语⑥放回,使……归,动词的使动用法 (二)(1)①辅助,一说“做相国”②鉴别③辅助,帮助④辅助君主的人,宰相,国相⑤互相,彼此⑥副词,偏指一方,有指代作用,可译为“我”⑦副词,偏指一方,有指代作用,可译为“你”⑧副词,偏指一方,有指代作用,可译为“她” (2)①同,和,介词②帮助,动词 (三)①判断句②省略句,“如”后省宾语“之”③省略句,“以为”即“以之为”④固定句式,“孰与”:谁和谁相比,哪一个更…… (四)1、现在去燕国必定要经过赵国,我不能前往。2、我亲自请他去,他都不愿意,你怎么能让他去?3、甘罗回来后把情况报告了秦王,秦王于是封赏甘罗让他做了上卿,又把原来甘茂的田地房宅赐给了甘罗。 六、提示:1、第一层:简介甘罗身份第二层:劝行张唐第三层:甘罗因功受赏 2、表现在他年纪轻轻就能洞察时局,利用人与人、国与国之间的矛盾,解决了丞相吕不韦解决不了的问题,使泰国不费一兵一卒便得到了赵国十六座城池,从而被封为秦国上卿。 3、张唐害怕“赵人得唐”而拒绝相燕,文信侯碰了张唐的钉子,“文信侯不快”都是对甘罗的侧面衬托;而张唐被甘罗折服,则正面表现了甘罗有勇有谋,从而有力地突出了这个“声称后世”的少年。 课后学习 八1.B(A确实知道 C确定了日期 D别的缘故) ?? 2. A“为什么”“什么”(B语气副词,表祈使C助词,指代地方D代词,怎么,哪里) ?? 3. C甘罗的功劳,一是劝说张唐出使成功,二是说赵,使秦广河间、增地盘,封甘罗为上卿是因为后者,含有①④⑤的应排除。 ?? 4. C从张唐不同意出使的理由和甘罗采用迂回的方法、旁敲侧击的劝说可以看出,张唐同意出使,完全是为了自己,是因为怕死而不同意出使,后来又因为怕死同意出使,并非“为了秦燕联盟”。 5、?? ①文信侯(听了),内心很不高兴,没有勉强张唐。(“快”,高兴,快乐;“有以”,有什么用来) ?? ②您还是让我去试试吧,为什么这么快地斥责我呢?(“其”,还是,可要;“遽”,急忙) ?? ③应侯被秦王(或秦国)重用,与文信侯相比,谁更专擅大权?(“于”,被;“孰与”,谁和谁比谁更……) 九、1 B2 B3 D 4 A5 A 6(1)张仪来,自己认为是苏秦的老朋友,求他提拔栽培,反而被他羞辱,很生气,想到诸侯没有可以侍奉的,惟独秦能使赵为难,于是就到秦国去了。 (2)“当初我跟从你赴宴,我没有偷盗你的玉璧,你打我。你好好守着你的国家,我就要偷走你的城!” 参考译文 张仪是魏国人。起初曾经和苏秦一起侍奉鬼谷先生,学习谋略,苏秦自己认为比不上张仪。 张仪学习完了之后,在诸侯间进行游说。曾经跟随楚国的相国赴宴,后来楚国的相国丢失玉璧,门下的人猜疑是张仪,说:“张仪贫穷没有德行,一定是这人偷盗相公的玉璧。”一起抓住张仪,打了几百下,张仪不承认,放了他。他的妻子说: “唉!你要是不读书游说,怎么受这样的侮辱呢?”张仪对他的妻子说:“看我的舌头还在不在?”他的妻子笑说:“舌头在。”张仪说:“够了。” 苏秦劝说赵王之后而得到相互约定结成和从的盟约,然而担心秦攻打诸候,破坏了盟约之后失败,想想没有可以让秦重用的人了,于是派人悄悄知会张仪说:“您当初和苏秦交好,现在苏秦已经当权,您为什么不前往拜访,来谋求达到您的愿望呢?”张仪因此到赵国去,向上要求拜见苏秦。苏秦于是告诫门下人不为他通报,又使他不能离开,这样过了好几天。后来接见他,让他坐在堂下,赐给仆人婢妾的食物。趁机几次责备他说:“凭借您的才能,竟然让自己困窘羞辱到这样地步。我实在不能说话而使你得到富贵,您不值得接纳。”拒绝他并离开了。张仪来,自己认为是苏秦的老朋友,求他提拔栽培,反而被他羞辱,很生气,想到诸侯没有可以侍奉的,惟独秦能使赵为难,于是就到秦国去了。 苏秦后来告诉他的舍人说:“张仪是天下贤士,我大概不如他。现在我幸而先被重用,但能掌握秦国权柄,只有张仪可以。然而贫穷,没有机会进入。我担心他喜欢小利而不成功,所以召见他羞辱他,来激发他的意志。您替我暗地里提供金钱给他。”于是对赵王说,拿出金钱车马,派人悄悄跟随张仪,和他同住一起,稍微接近他,给他车马金钱,他想要用的就给他,而不告诉他。张仪于是能够拜见秦惠王。惠王任命他为客卿,和他商量讨伐诸侯。 苏秦的舍人于是告辞离开。张仪说:“依靠您才能够显达,刚要报答您的恩德,为什么要离开呢?”舍人说:“我不是了解您,了解您的是苏先生。苏先生担心秦攻打赵破坏从约,认为除了您没有人能够掌握秦的权柄,所以触怒您,派我暗地里提供给您金钱,都是苏先生的计谋。现在您已经被重用,请允许我回去报告。”张仪说:“哎呀,这些计谋本来都是我研习过的而我却没有察觉到,我比不上苏先生英明啊!我又刚刚被重用,怎么可能图谋赵国呢?替我向苏先生致意,苏先生在的时候,张仪怎么敢说话。况且苏先生在,张仪怎么敢奢谈攻赵呢?”张仪做了秦的相国之后,发布文告告诉楚的相国说:“当初我跟从你赴宴,我没有偷盗你的玉璧,你打我。你好好守着你的国家,我就要偷走你的城!” 《淳于髡》 [课前学习] 一、《史记滑稽列传》/言谈辩捷,无所阻碍/战国/齐 二(一) kūn /gǔ/jī/sì/fān/ráng/wū/chì/ěr/zān/sān/xì (二)1、“蜚”通“飞” 2、“振”通“震” 3、“溢”通“镒” 4、“卒”通“猝” 5、“尊”通“樽” 6、“尝”通“常” (三)1、淫:过度 2、朝:使……朝见,使动用法3、之:去,往 4、赍;携带 5、索:尽 6、少:嫌少,认为少 7、祝:祷告 8、恶:如何,怎么 9、径:就 10、故:旧事,往事 11、若乃:至于 12、曹:同辈,同类的人 13、乐:以……为乐,意动用法 14、可:大约/参:三 15、阑:尽 16、加,攻打 [课堂学习] 四、(一)实词:1、说法 2、通“悦”,高兴 3、说法4、名词用作动词,使动用法,使……朝见5、认为少,以……为少,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6、以……为乐,形容词的意动用法7、使人震惊,使人惊异,动词的使动用法 (二)虚词:1、去,到……去,动词2、去,到……去,动词3、这,这么 4、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5、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6、指示代词,这7、助词,补足音节 (三)句式:1、介词结构(状语)后置句 2、省略句,“政”后省介词“于”3、省略句,介词后省宾语“之” (四)翻译:1、(淳于髡)身高不足七尺,能言善辩,屡次出使诸侯之国,从未使国家受过屈辱。2、这只鸟不飞就罢了,一飞就直冲云霄;不叫就罢了,一叫就使人惊异。3、我私心喜欢这种情景,(在这种情况下)饮到八斗只有二三分醉。4、所以说酒喝得过多就容易出乱子,欢乐到极点就会发生悲痛的事,所有的事情都是这样。就是说无论什么事情都不可走向极端,到了极端就会衰败。 五、深入阅读 1、(1)本文共三处用了隐语。第一处隐语暗含;齐威王你是一位有大志、有作为的鸿鹄,现在只是沉默观察,会有奋起的一天。第二处隐语暗含:你给我的东西太少,赵国会嫌东西少不会派兵,做大事要花大本钱。第三处隐语暗含:做人不能太放纵自己,不然会误国害己。(2)第一处隐语:激励齐威王,使齐国振奋起来,并威行三十六年。第二处隐语:齐威王给了他足够的礼物,淳于髡拿着厚礼,让赵国出兵,救了齐国。第三处隐语;使齐威王停止了长夜之饮,淳于髡也成了诸侯主客,受到齐王的宠爱。 2、淳于髡“不流世俗,不争势利”“谈言微中,亦可以解纷”,机智聪敏,能言善辩,为国家和百姓的利益,勇敢地仗义执言,灵活地批评残暴荒淫的统治者。 [课后学习] 七、课内阅读 1、A(“滑稽”,文中形容口齿流利,圆转自如)? 2、D? 3、A(A.与例句均是使动用法,使……朝拜;B借;C名词作状语;D动词)?? 4、A(楚引兵而去的原因是赵国的救兵到了) 5、?D(淳于髡不是淫乐好饮之人) 八、(一)淳于髡说:“男女之间不能亲手递接东西,是礼法的规定吗?” 孟子说:“是礼法的规定。” 淳于髡又问:“如果嫂子落水了,那么能用手拉她吗?” 孟子说:“嫂子落水了而不去拉,这就如同豺狼了。男女之间不亲手递接东西,这是礼法的规定;嫂子落水而用手去拉,这是对礼法的变通。” 淳于髡说:“现在,天下的人都掉落水中了,您不去救,为什么呢?” 孟子说:“天下的人都落水了,要用王道去救;嫂子落水了,要用手去救。你难道想用手去救天下的人吗?”(二)略。 《范蠡》 课前学习 一、《史记·越王勾践世家》/春秋/越 二、(一)lǐ chī weì diào yán (二)1、“以”通“已”2、“反”通“返”3、“要”能“邀”4、“溢”通“镒” (三)1、竟:终究2、表:做出标志 3、为生:治生,经商4、废居:卖出囤积,买贱卖贵5、职:职分,常理6、遗:送给 7、听:听从,接受8、生:使……活/空亡:白白死去9、发:打开10、过:看望,探望11、间时:抽空,乘便12、论:判罪13、顾:只是14、苟:随便 课堂学习 四(一)表:做出标记,名词用作动词2、怀:怀揣,名词用作动词/间:从小路,名词作状语3、像对待老师那样,名词作状语4、羞:以……为羞,形容词的意动用法5、丧:尸体,动词用作名词6、坚:好车,形容词作名词/良:好马,形容词用作名词 (二)为1、替2、替3、即,就4、做5、做6、被7、是/是/句末语气助词,可译为“呢” 以为1、认为2、把……作为3、用……做4、认为 (三)1、“中国”古义:中原?? ;今义:中华人民共和国2、“所以”古义:……的原因;今义:表因果的连词3、“几何”古义:表示时间不长;今义:多少(疑问代词)4、“什一”古义:十分之一???;今义:十加一所得的数目5、“不过”古义:不去探望;今义;仅仅;用在后半句话的开头,表转折6、“明日”古义;第二天;今义:今天的下一天 (四)1、被动句 2、省略句,状语后置句 3、定语后置句“用事者”应为“贵人”的后置定语4、被动句 (五)1、长子已经离去,不再探望庄生,但私自留在了楚国,把自己携带的黄金送给了楚国主事的达官贵人。2、庄生虽然住在穷乡陋巷,可是由于廉洁正直在楚国很闻名,从楚王以下无不尊奉他为老师。3、楚王大怒说:“我虽然无德,怎么会因为朱公的儿子布施恩惠呢!”就下令先杀掉朱公的儿子,第二天才下达赦免的诏令。4、这(是因为)他年幼就与我生活在一起,经受过各种辛苦,知道经商的艰难,所以把钱财看得很重,不敢轻易花钱。 五、1、提示:范蠡认为,越王勾践只能与之共患难,不能与之同享乐。他深知,“飞鸟尽,良弓藏,狡兔走,走狗烹。” 2、提示:为官:善机变,深谋远虑,运筹帷幄,使国富民强。 经商:善经营,辛苦劳作,抓住商机,使家产万贯。 课后学习 八、1、D(殊:很)2、C(①介词,用②介词,因为③介词,表被动④介词,因为)3、(1)等朱公献上黄金,他并非有心收下,只是想事成之后再归还给朱公以示讲信用罢了。(2)至于小弟弟呢,一生下来就看到我十分富有,乘坐上等车,驱驾千里马,到郊外去打猎,哪里知道钱财从何处来,所以把钱财看得极轻,弃之也毫不吝惜。 2、提示:通过他儿子没能按照他的意图成功救子之事,从侧面表现了范蠡的善谋和深知人性的特点,是对范蠡形象的进一步补充和刻画。 遗憾的是,范蠡智慧超人,不应对其长男听之任之,坐而待毙。而“以廉直闻于国,自楚王以下皆师尊之”的庄生也不必与儿辈过于计较,而应大度、宽容些。当然,杀人者抵罪也是理所当然。司马迁对范蠡这种叙写应该是符合历史的,对范蠡的人品也不是完全赞赏的。(如有不同见解,能自圆其说也可。) 《毛遂自荐》 课前学习 一、毛遂自荐、脱颖而出、因人成事 二(一) zòng /shà/xiàn/yǐng/xié (二)1、“从”,通“纵”2、“见”,通“现”3、 “蚤”,通“早”4、“奉”,通“捧”/“槃”通“盘”5、录录”,通“碌碌”6、“县”通“悬” (三)1、赞:告诉2、非特:不只是3、比:及,等到4、地方:土地纵横5、资“凭借”6、举:拿下,占领7、恶:羞愧,不好8、相与:一起 课堂学习 四(一)1、目:名词用作动词,用眼光示意2、王:名词用作动词,统治3、前:方位名词用作动词,上前4、霸王:称王称霸,名词用作动词 5、臣:使……臣服,使动用法6、辱:使……受辱,使动用法 (二)1、①用来,介词②因为,介词③通“已”,已经④而,表修饰关系的连词⑤用,表凭借,介词⑥凭,表凭借,介词⑦因为⑧凭,凭借,介词⑨来,连词,表目的关系 2、①竟,竟然②于是,就③是④是⑤竟然 (三)1、定语后置句 2、宾语前置句 3、状语后置句 4、判断句 5、状语后置句 (四)1、假使能通过客气的谈判取得成功,那就最好了。如果谈判不能取得成功,那么就要挟制楚王在大庭广众之下歃血为盟,一定要确定了合纵盟约才回国。2、你们这些人庸碌无为,就是人们所说的依赖别人的力量来完成自己的任务吧。3、毛先生凭着他那一张能言善辩的嘴,竟比百万大军的威力还要强大。 (一)在矛盾冲突中出场,出场不凡。《毛遂自荐》可以说是一篇人物传记,但其开篇并未像一般的人物传记那样先交待人物的籍贯,而是渲染的一种紧张的气氛。秦军大兵压境,赵国于是派平原君前往楚国订立联合抗秦的盟约。平原君决定带二十个门客一起前往。但“得十九人,余无可取者,无以满二十人。”在这关键时刻,毛遂挺身而出,“自赞于平原君”。平原君一行来到楚国后,与楚国的盟约迟迟不能订下来,“日出而言之,日中不决”。此时,其他的门客一致推举毛遂,毛遂于是“按剑历阶而上”。 (二)对比、衬托手法的运用。一用其他的门客衬托毛遂。当毛遂挺身而出后,“十九人目笑之而未发也。”显然瞧不起毛遂。但到楚国后,“与十九人议论,十九人皆服。”先抑后扬,表现了毛遂的才华。在盟约迟迟不能确定的时候,十九人一致推举了毛遂。这又进一步表现了毛遂不同一般。二用平原君衬托毛遂。“平原君与楚合从,言其利害,日出而言之,日中不决。”与毛遂的三言两语,“遂定从于殿上”形成鲜明的对比,从而突出了毛遂的胆识和辩才。平原君从开始不信任毛遂到最后“胜不敢复相士”,一百八十度的大转弯,又从侧面表现了毛遂的才华。可见,对比衬托的运用,是本文刻画毛遂的重要手段。 (三)语言的个性化。平原君以锥处囊中为喻,说毛遂没有才能。而毛遂即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说自己并未处囊中,如果有机会的话就“非特其未见”而是“颖脱而出”。我们再来分析一下毛遂说服楚王时的一段话。毛遂首先是压之以“力”:“今十步之内,王不得恃楚国之众也,王之命,悬于遂手。”一下子震住了楚王。再激之以“耻”:“一战而举鄢、郢,再战而烧夷陵,三战而辱王之先人。此百世之怨,而赵之所羞,而王弗知恶焉。”最后动之以“利”:“合从者为楚,非为赵也。”三言两语,将盟约订了下来。毛遂以极富个性的语言,表现了他过人的胆识和高超的辩才。 六、提示:(1)自信是一种优秀品质 (2)有胆 勇纾国难,精神可嘉 (3)有识 知天下,有辩才,实现了定纵奇迹 (4)不妨自荐(自荐并不等于出风头,自荐是为了推销自己;目的是为社会出力,实现自身价值,不必介意用什么方法) 课后学习 七、 1. B 2. A 3. C 4. (1) (平原君)约请和二十个有勇力、文武兼备的门客一同前去。(注意定语后置句的翻译。)(2) 我今天才请求您把我放进口袋里罢了。要是我能够早些被放进口袋里,那就会像禾穗的芒尖那样整个锥锋脱囊而出,不只是尖端露出来就罢了。 单元检测 一、 1. B 2. A 3. D 4. A 5. C 6. B 二、 7. D 8. C 9. B 10. D 附译文: 孟尝字伯周,是会稽上虞人。年轻时修养自己的品行操守,在郡里担任户曹史官。上虞郡有一个寡妇极其孝顺,奉养婆婆。婆母寿终后,她的小姑原先就心怀嫌疑猜忌,就诬告(她)是厌倦了供养婆母,因而毒害了婆母,在县庭上讼告。县郡没有仔细调查,最后竟然以此定罪。孟尝事先了解实情,详细地向太守说明了原委,太守没理会。孟尝在外门痛哭请求(无济于事),于是借口有病辞职离开,寡妇最终含冤而死。从此郡中连旱二年,祈祷也无所收获。后来太守殷丹到任,查访案情原委,孟尝到县府详细陈述寡妇被冤诬之事。就趁机说:“从前东海孝妇,感动上天致旱,于公一言,甘泽顺时而降。应该处罚那个诬告的人,来向被冤死的亡魂谢罪,希望在阴间冤枉得以申诉,适时之雨就会等来。”殷丹听从了孟尝的建议,就在那位寡妇墓前对诬告的女人施刑,上天应验下了及时雨,庄稼因此获得丰收。孟尝后来考中孝廉,被推举为茂才,担任徐地的县令。州郡上表陈述他的才能,升迁为合浦太守。郡中不产粮食,而海里出产珠宝,同交阯接界,常常互相通商,购买粮食。原先的宰守官吏门都是贪婪污浊之人,奸商滥采珍珠,珠贝无法生存,都迁往交阯海域去了。因此商人不来买卖,当地人穷物少,百姓中有不少人饿死路边。孟尝到任后,革易先前的敝政,为民兴利除弊。还不到一年,原来离开的珠贝全都返还(合浦海域),百姓都返回以前的旧业,商货又流通起来,(孟尝)被称誉是神明之人。后来因病自己上书(告病还乡),被征召回朝廷,当地官吏请求留任,孟尝无法前行,就乘着民船穿着民衣悄悄离去。隐居在偏远的洼地生活,自己亲自耕种。邻县的读书人和百姓仰慕他的品德,靠近他居住的有一百多家。桓帝时,同郡尚书杨乔上书荐(孟尝)说:“孟尝安于修身养性,传播仁义,爱好道德修炼,清廉的行为超出一般,才能超绝众人。先前更换地方官员,移风易俗,去珠复还,饥民仰仗(他)生存,况且南海一带盛产珍珠,财产容易积聚,本在他的掌握之内,(珍珠)价格高比金银,可是孟尝独自一人称病辞职,亲自耕种田地,隐匿自己,收藏才华,不张扬自己。我不敢偏私自己的同乡,只是私下里被禽息的做法感动,冒死推荐贤人。”孟尝最终没有被重用,年七十,死于家中。 三、 11. (1) 郡中不产粮食,而海里出产珠宝,同交阯接界,常常互相通商,购买粮食。(2) 隐居在偏远的湖泽,亲自种田做工。邻县的士人民众仰慕他的道德,到他那里定居的有百余家。 12. (1) 我亲自请他去,他都不愿意,你怎么能让他去?(2) 大王不如先送给我五座城邑来扩大秦国在河间的领地,我请求秦王送回燕太子,再帮助强大的赵国攻打弱小的燕国。(3) 我鉴别过的人才,多说些上千人,少说些也以百计算,自己认为不会遗漏天下有才能的人,不料现在竟然对毛先生看错了。 13. (1) 战争频仍,时局动荡,民不聊生。(“断人行”、“未休兵”、“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寄出长不达”。)(2) ① 怀念家乡,思念亲人,夹杂着生离死别的焦虑;② 忧国忧民,不满现状,渴望社会安定。 14. (1) 不鸣则已/一鸣惊人(2) 如泣如诉/余音袅袅(3) 故其称物芳/其行廉 四、 15. (1) 居于首位(2) 晋升(3) 装满(4) 排挤 16. B 17. (1) 我对于这个人,不满意已经有很长时间了。(2) (有人)屡次(把他的文章)给我看,(我)另外让人收藏起来,但没有读过。 18. 向李德裕推荐白居易委婉拒绝 19. 文中将两人相比,是为了强调白居易和贾谊一样,虽然才能出众,却因遭人贬抑,未能充分施展其才能。 五、 20. 前者把经济建设速度放在首要位置,强调在加快速度的前提下讲求质量;后者则相反。 21. (1) 端午节姓“韩”令国人反思(或:韩国端午节“申遗”成功,令国人反思) (2) ① 需要增强对文化遗产的保护意识;② 应将传统文化与现代元素有机结合,实现现代转型;③ 借鉴他国对文化遗产的保护措施。 22. 略。

【点此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