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 膑 [学习目标] 1.能结合语境,准确解释“弟”“疾”“谢”“以”“因”“乃”等词语的意思。 2.把握孙膑的性格特点,学习其不怕挫折、忍辱奋斗的精神。 3.了解古代谋略思想的丰富内容,力争遇事学会进行具体分析。 4.了解本文精选事例表现人物性格的方法,丰富自己的写作手法。 [课前学习] 一、了解孙膑 战国时期著名军事家。约活动于公元前4世纪下半叶,齐国人,吴国大将孙武的后代。相传他少年时与庞涓同师于著名高人鬼谷子。庞涓为魏惠王将军,因忌妒孙膑才能,将其骗至魏国,施以膑刑,故称孙膑。后为齐使者秘密带回齐国,经将军田忌举荐,被齐威王重用为军师。在齐、魏争雄具有决定意义的桂陵之战、马陵之战中,孙膑指挥齐军两次击败魏军,迫庞涓自杀,使齐国成为强国之一。他在作战中运用避实击虚的原则,创造了著名的“围魏救赵”战法,为古往今来兵家所效法。孙膑及其弟子所撰的《孙膑兵法》继承了孙武的军事思想,总结战国中期以前的战争经验,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给后世留下了宝贵的军事理论遗产。 二、阅读课文,把握内容 本文主要记述了孙膑的几个故事?请用四字词语分别概括这几个故事。 三、“读书百遍,其义自见”,你读了几遍课文呢?自我检测一下吧! (一)给加点字注音: 黥( )刑 老弱罢( )于内 百里而趣( )利者蹶( )上将 (二)找出下面句中的通假字并翻译 1. 齐欲隐勿见 通 2. 夫解杂乱纠纷者不控捲 通 3. 老弱罢于内 通 4、马陵道陕 通 5、百里而趣利者蹶上将 通 (三)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点的字 1.乃阴使召孙膑 2.庞涓恐其贤于己,疾之 3.君弟重射 4.膑辞谢曰 5.批亢捣虚 6.君不若引兵疾走大梁 7.善战者因其势而利导之 8.百里而趣利者蹶上将 9.我固知齐军怯 温馨提示:你是否有疑问呢?请在题目序号前做好标记吧!其他的疑问请写在下面。 四、我的疑问 1、文言知识方面 2、内容理解方面 [课堂学习] 五、文言知识梳理 温馨提示:通读课文,独立思考“我的疑问”中的问题,然后与同学交流,也可向老师求助!然后,请独立闭卷完成下列题目。全部完成以后,再对照课文或和同学讨论解决不会做的题目;最后请当堂巩固。 (一)解释下列句中加点实词的意义,注意用法。 1.齐将田忌善而客待之 2.齐威王欲将孙膑 3.老弱罢于内 4.解赵之围而收弊于魏 5.齐军既已过而西矣 6.乃弃其步军,与其轻锐倍日并行逐之 7.疾 (1)膑至,庞涓恐其贤于己,疾之 (2)君不若引兵疾走大梁 (3)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 (4)天下之欲疾其君者皆欲赴愬于王厌恶 (5)疾风知劲草 (6)春风得意马蹄疾 (二)解释加点虚词的意义,注意区别在不同句子中的用法。 以: (1)则以法刑断其两足而黥之 (2)孙膑以刑徒阴见 (3)齐使以为奇 (4)今以君之驷与彼上驷 (5)遂以为师 (6)虏太子申以归 (7)孙膑以此名显天下 乃 (1)乃阴使召孙膑 (2)于是乃以田忌为将 (3)乃弃其步军,与其轻锐倍日并行逐之 (4)夫我乃行之,反而求之,不得吾心 (5)项羽乃许之,遂得汉中地 (6)是乃仁术也 (7)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因: (1)善战者因其势而利导之 (2)齐因乘胜尽破其军 (三)写出下列句子的句式特点并翻译 1、膑亦孙武之后世子孙也 2、于是忌进孙子于威王 3、遂以为师 4、士卒亡者过半矣 (四)翻译下列句子 1、膑至,庞涓恐其贤于己,疾之,则以法刑断其两足而黥之,欲隐勿见。 译: 2、善战者因其势而利导之。 译: 3、百里而趣利者蹶上将,五十里而趣利者军半至。 译: 4、乃弃其步军,与其轻锐倍日并行逐之。 译: 六、深入阅读 1.?本文用哪些事例来表现孙膑的才能?交流四字标题,并记下你认为的最精彩的概括。 第一个故事: 第二个故事: 第三个故事: 这体现了司马迁人物传记在选材上的什么特点? 2.?有人认为,司马迁对孙膑有着特殊的感情,为其作传是“借他人之酒杯,浇自己之块垒”,你认为这种说法有道理吗?请依据文本,联系学过的《报任安书》,谈谈自己的看法。 我的看法: 3、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呢?请写在下面,并让我们一起研讨吧! 我的问题: 研讨结果: 七、写作延伸 1、学习本文后,给你什么样的人生启示? 我的启示: 2、本文在选材的艺术上给你的写作方面什么借鉴? 我的借鉴: 温馨提示:上完本课,你有什么得与失?请分条扼要概括在下面。 我的得: 我的失: [课后学习] 八、课内阅读 膑生阿鄄之间,膑亦孙武之后世子孙也。孙膑尝与庞涓俱学兵法,庞涓既事魏,得为惠王将军,而自以为能不及孙膑,乃阴使召孙膑。膑至,庞涓恐其贤于己,疾之,则以法刑断其两足而黥之,欲隐勿见。 齐使者如梁,孙膑以刑徒阴见,齐使以为奇,窃载与之齐。齐将田忌善而客待之。…… …… 后十三岁,魏与赵攻韩,韩告急于齐。齐使田忌将而往,直走大梁。魏将庞涓闻之,去韩而归,齐军既已过而西矣。孙子谓田忌曰:“彼三晋之兵,素悍勇而轻齐,齐号为怯。善战者因其势而利导之。兵法:百里而趣①利者蹶上将,五十里而趣利者军半至。使齐军入魏地为十万灶,明日为五万灶,又明日为三万灶。”庞涓行三日,大喜,曰:“我固知齐军怯,入吾地三日,士卒亡者过半矣。”乃弃其步军,与其轻锐倍日并行逐之。孙子度其行,暮当至马陵。马陵道陕,而旁多阻隘,可伏兵。乃斫大树白②而书之曰“庞涓死于此树之下”。于是令齐军善射者万弩,夹道而伏,期曰:“暮见火举而俱发”。庞涓果夜至斫木下,见白书,乃钻火烛之。读其书未毕,齐军万弩俱发,魏军大乱相失。庞涓自知智穷兵败,乃自刭,曰:“遂成竖子之名!”齐因乘胜尽破其军,虏魏太子申以归。孙膑以此名显天下,世传其兵法。 太史公曰:“世俗所称师旅,皆道孙子十三篇,吴起兵法,世多有,故弗论,论其行事所施设者。语曰: “能行之者未必能言,能言之者未必能行。孙子筹策③庞涓明矣,然不能蚤救患于被刑。……悲夫!”           (《史记·孙子吴起列传》) 注:①趣:同“趋”,趋向,奔赴。 ②白:刮去树破使白木露出。 ③筹策:谋划。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魏将庞涓闻之,去韩而归 去:离开 B、百里而趣利者蹶上将 蹶:受挫折,折损。 C、期曰:“暮见火举而俱发” 期:希望 D、见白书,乃钻火烛之 烛:照亮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 ) A、而田忌一不胜而再胜/蟹六跪而三螯 B、遂成竖子之名/古之人不余欺也 C、孙子度其行,暮当至马陵/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D、孙膑以此名显天下/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3、下列各组句子中,分别表明孙膑“能行”和“能言”的一组是( ) A、孙膑尝与庞涓俱学兵法/百里而趣利者蹶上将 B、孙膑以刑徒阴见,说齐使/庞涓死于此树之下 C、 膑至,庞涓恐其贤于己,疾之/五十里而趣利者军半至 D、令齐军善射者万弩,夹道而伏/善战者因其势而利导之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孙膑精通兵法,善于扬长避短,因势利导,指挥作战常常智胜敌手,深得齐将田忌重用。在马陵之战中,他用减灶的计策诱敌深入,大破魏军,名扬天下。 B、庞涓曾与孙膑同学兵法,后来做了魏惠王的将军,因忌恨孙膑,设计断其双足。在马陵之战中,庞涓在消灭齐军士卒过半的情况下,终因过于自信,兵败自刭。 C、马陵之战可以说是一场心理战争。孙膑紧紧抓住魏军凶悍勇猛,一向瞧不起被称为胆小怯弱的齐兵的心理,精心策划,巧设埋伏,终于计胜庞涓。 D、本文通过马陵道智斗庞涓的故事,充分表现了孙膑过人的智谋和卓越的战略战术思想。他的《孙膑兵法》为后世传诵,成为我国古代著名的军事著作。 5、联系全文看,下列对文末“太史公曰”一段话的认识,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以史学家的眼光,评论孙膑智慧和胆识过人,却难以避免自己的不幸。 B、指出孙子、吴起的兵法后世多有非议,只有其处事原则和方法可以肯定。 C、借用俗语,阐述“能行”和“能言”的关系,对孙膑的遭遇寄予深切同情。 D、启示后人,才智过人者固然可取,但学会保护自己有时更加重要。 九、拓展阅读 显王二十八年(庚辰,公元前三四一年) 初,孙膑与庞涓俱学兵法。庞涓仕魏为将军,自以能不及孙膑,乃召之。至,则以法断其两足而黥之,欲使终身废弃。齐使者至魏,孙膑以刑徒阴见,说齐使者。齐使者窃载与之齐。田忌善而客待之,进于威王。威王问兵法,遂以为师。于是威王谋救赵,以孙膑为将,辞以刑馀之人不可。乃以田忌为将而孙子为师,居辎车中,坐为计谋。 田忌欲引兵之赵。孙子曰:“夫解杂乱纷纠者不控拳,救斗者不搏撠。批亢捣虚,形格势禁,则自为解耳。今梁、赵相攻,轻兵锐卒必竭于外,老弱疲于内。子不若引兵疾走魏都,据其街路,冲其方虚,彼必释赵以自救。是我一举解赵之围而收弊于魏也。”田忌从之。十月,邯郸降魏。魏师还,与齐战于桂陵,魏师大败。 …… 魏庞涓伐韩。韩请救于齐。齐威王召大臣而谋曰:“蚤救孰与晚救?”成侯曰:“不如勿救。”田忌曰:“弗救则韩且折而入于魏,不如蚤救之。”孙膑曰:“夫韩、魏之兵未弊而救之,是吾代韩受魏之兵,顾反听命于韩也。且魏有破国之志,韩见亡,必东面而愬于齐矣。吾因深结韩之亲而晚承魏之弊,则可受重利而得尊名也。”王曰:“善!”乃阴许韩使而遣之。韩因恃齐,五战不胜,而东委国于齐。齐因起兵,使田忌、田婴、田盼将之,孙子为师,以救韩,直走魏都。庞涓闻之,去韩而归。魏人大发兵,以太子申为将,以御齐师。孙子谓田忌曰:“彼三晋之兵素悍勇而轻齐,齐号为怯。善战者因其势而利导之。《兵法》:‘百里而趣利者蹶上将,五十里而趣利者军半至。’”乃使齐军入魏地为十万灶,明日为五万灶,又明日为二万灶。庞涓行三日,大喜曰:“我固知齐军怯,入吾地三日,士卒亡者过半矣!”乃弃其步军,与其轻锐倍日并行逐之。孙子度其行,暮当至马陵。马陵道狭而旁多阻隘,可伏兵。乃斫大树,白而书之曰:“庞涓死此树下!”于是令齐师善射者万弩夹道而伏,期日暮见火举而俱发。庞涓果夜到斫木下,见白书,以火烛之。读未毕,万弩俱发,魏师大乱相失。庞涓自知智穷兵败,乃自刭,曰:“遂成竖子之名!”齐因乘胜大破魏师,虏太子申。 (以上文字出自于《资治通鉴》) 思考题:比较本段文字与课文中的不同,通过孙膑的言论去分析其过人的谋略。 [资料链接] 《史记》中的人物刻画与选材 司马迁是怎样在坚持历史真实的原则下写人物的呢?我们且看他在《留侯世家》中的一句话:“(留侯)所与上从容言天下事甚众,非天下所以存亡,故不著。”这说明作者并不是有事必录,而是有所选择的。张良平日与高祖谈论的天下事很多,但只写那些和天下存亡有重大关系的事件,从而表现其性格特征。写其他人物当然也不例外,即只写重要的,能够表现人物特征的东西。在《留侯世家》中还有这样的话:“语在项羽事中”、“语在淮阴事中”;其他各篇也常常有这样的话。这就是前人指出过的“互见法”。司马迁使用这种方法情况很复杂,有的注明,有的并没有注明,他不只是消极地避免叙述的重复,而且是积极地运用资料,为突出人物的特征服务。例如,《项羽本纪》集中了许多重要事件突出他的喑噁叱咤、气盖一世的性格特征。作者对他的行为在传赞中虽有所贬责,但热情的歌颂、深切的同情却是主要的。这样,就体现了项羽这个历史人物的形象的完整性。作者在本纪中没有过多地去批评项羽个人的缺点和军事上政治上的错误,而把他放在《淮阴侯列传》中,借韩信的口中道出,这样既不至于损害项羽英雄形象的塑造,而又显出韩信的非凡的才能和过人的见识。就这样,司马迁通过对历史材料的选择、剪裁和集中,不仅使许多人物传记正确地反映了他们在历史上的活动或作用,而且突出了他们的思想和性格,表达了作者的爱憎。 《史记》中人物形象的丰富饱满,生动鲜明,不仅得力于司马迁对材料的取舍和安排,而且也得力于他运用了多种方法去表现人物的思想性格和特征。作者在写作人物传记时,尽力避免一般地梗概地叙述,而是抓住主要事件,具体细致地描写人物的活动,使人物性格突出。救赵存魏是信陵君一生的重大事件,但《魏公子列传》中却没有过多地写他在这一事件中政治的军事的种种活动,而把描写的重心放在他如何和夷门监者侯嬴、屠者朱亥的交往以及“从博徒卖浆者游”的故事上,通过这些故事的具体描写,突出了他的仁而下士、勇于改过、守信重义、急人之难的性格。特别值得提出的是信陵君自迎侯生的一段: 公子于是乃置酒大会宾客。坐定,公子从车骑,虚左,自迎夷门侯生。侯生摄敝衣冠,直上载公子上坐,不让,欲以观公子。公子执辔愈恭。侯生又谓公子曰:“臣有客在市屠中,愿枉车骑过之。”公子引车入市,侯生下见其客朱亥,睥睨故久立,与其客语,微察公子。公子颜色愈和。当是时,魏将相宗室宾客满堂,待公子举酒。市人皆观公子执辔,从骑皆窃骂侯生。侯生视公子色终不变,乃谢客就车。至家,公子引侯生坐上坐,遍赞宾客,宾客皆惊。酒酣,公子起,为寿侯生前…… 作者通过不同的角度去写信陵君,他写侯生毫不谦让直上公子上座,写侯生故意久立市中以微察公子,写市人皆观公子执辔,写公子从骑者窃骂侯生,写宾客们的惊讶。通过这些不同人物的不同反映,愈来愈突出信陵君始终如一的谦虚下士的态度,使我们有身临其境的感觉。司马迁还善于通过琐事来显示人物性格的特征,如《酷吏列传》写张汤儿时的一个故事: 其父为长安丞。出,汤为儿,守舍。还,而鼠盗肉。其父怒,笞汤。汤掘窟,得盗鼠及馀肉,劾鼠掠治,传爰书,讯鞫论报。并取鼠与肉,具狱磔堂下。其父见之,视其文辞如老狱吏,大惊。遂使书狱。 这虽然是儿时游戏,却异常生动地突出了张汤的残酷的性格。再如《万石张叔列传》中的一段: (石)建为郎中令,书奏事,事下,建读之曰:“误书!‘马’字与尾当五,今乃四,不足一。上谴死矣!”甚惶恐。其为谨慎,虽他皆如是。万石君少子庆为太仆。御出,上问车中几马?庆以策数马毕,举手曰:“六马。”庆于诸子中最为简易矣,然犹如此。 作者通过这些细节,写出了石家一门的拘谨性格和伴君如伴虎的心情。其他如《留侯世家》写张良为老人进履,《淮阴侯列传》写韩信忍胯下之辱,《李斯列传》写李斯少时见厕鼠和仓鼠而发感叹等,都是以琐事刻划人物性格的例子。这些是司马迁表现人物所用的故事化的方法。这种方法避免了平板的叙述,使人物形象具有动人的艺术力量。 (《中国文学史》(一)游国恩 王起 萧涤非 季镇淮 费振刚主编) 井 陉 之 战 [学习目标] 1.?能结合语境,准确解释“谒、亡、益、绝、疾、师、壁、购、且”等词语的意义和用法。 2.感受作者对韩信军事才能的全力歌颂。 3.了解古代谋略思想的丰富内容,学会遇事能够灵活创新。 4.了解本文按照人物生平阶段精选事例表现人物性格的方法,丰富自己的写作手法。 [课前学习] 一、了解韩信 韩信,汉初大将。淮阴人。初属项羽,继投刘邦,因萧何荐为大将。楚汉战争中,刘邦用其策定关中。刘与项羽相持于荥阳、成皋时,他领军袭魏攻赵,以数千人背水列阵,用“陷之死地而后生”之策,破赵军20万。遂后率军东进,攻打齐国,大败齐楚联军,自立为齐王。汉高祖元年,与刘邦合围项羽,设下十面埋伏,高唱楚歌,迫使项羽自杀于垓下。汉兴,改封楚王。人告其谋反,贬为淮阴侯。后又被告谋反,为吕后所杀。善将兵,著有《兵法》三篇。 二、阅读课文,把握内容 本文主要记述了韩信的几次战斗?重点记述了哪次?请你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这次战斗的过程。(字数不超过50字) 战斗: 内容概括: 三、“读书百遍,其义自见”,你读了几遍课文呢?自我检测一下吧! (一)给加点字注音: 井陉( ) 翟( )王 木罂缻( ) 荥( )阳 分爨( ) (二)找出下面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1. 乃虏魏王,禽夏说 2. 而两将之头可致戏下 3. 能千里袭我,亦已罢极 4. 从间道萆山而望赵军 5. 信乃使万人先行,出,背水陈 6. 诸将皆莫信,详应曰 7. 于是信、张耳详弃鼓旗 8. 信乃解其缚,东乡坐 9. 右倍山陵,前左水泽 10. 诣荥阳以距楚 11. 且信非得素拊循士大夫也 (三)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点的字 1.塞王欣、翟王翳亡汉降楚 2.至国,即绝河关反汉 3.信乃益为疑兵 4.魏王豹惊,引兵迎信 5.赵王、成安君陈馀闻汉且袭之 6.愿足下假臣奇兵三万人 7.未至井陉口三十里,止舍 8.有能生得者,购“千金” 9.诸将效首虏 10.然竟以胜,此何术也 11.此在兵法,顾诸君不察耳 温馨提示:你是否有疑问呢?请在题目序号前做好标记吧!其他的疑问请写在下面。 四、我的疑问 1、文言知识方面 2、内容理解方面 [课堂学习] 五、文言知识梳理 温馨提示:通读课文,独立思考“我的疑问”中的问题,然后与同学交流,也可向老师求助!然后,请独立闭卷完成下列题目。全部完成以后,再对照课文或和同学讨论解决不会做的题目;最后请当堂巩固。 (一)解释下列句中加点实词的意义,注意用法。 1.引兵东,北击赵、代 2.信与张耳以兵数万,欲东下井陉击赵 3.彼前不得斗,退不得还 4.水上军开入之 5.信乃解其缚,东乡坐,西乡对,师事之 6.陷之死地而后生 7.足下深沟高垒 8.绝 (1)即,竟绝去 (2)从间道绝其辎重 (3)至国,即绝河关反汉 (4)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5)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6)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7)则请立太子为王,以绝秦望 (8)满座宾客无不伸颈,侧目,微笑,默叹,以为妙绝 (二)解释加点虚词的意义,注意区别在不同句子中的用法。 且 (1)赵王、成安君陈馀闻汉且袭之 (2)且彼未见吾大将旗鼓 (3)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 (4)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5)王不行,示赵弱且怯也 (6)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 (7)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 (三)写出下列句子的句式特点并翻译 1、禽夏说阏与。 2.足下深沟高垒,坚营勿与战。 3.否,必为二子所禽矣。 4.广武君策不用。 5.成安君,儒者也。 6.今如此避而不击,后有大者,何以加之! (四)翻译下列句子 1.吾奇兵绝其后,使野无所掠,不至十日,而两将之头可致于戏下。 译: 2.吾闻兵法:十则围之,倍则战。今韩信兵号数万,其实不过数千。能千里而袭我,亦已罢极。 译: 六、深入阅读 1. 井陉之战韩信取胜的关键是什么? 取胜关键: 2. 赵军为何失败? 失败原因: 3.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呢?请写在下面,并让我们一起研讨吧! 我的问题: 研讨结果: 七、写作延伸 1. 井陉之战给我们怎样的启示?在今天有无现实意义? 我的启示: 2、结合韩信的其他事迹和遭遇,你如何看待韩信其人?韩信的材料可以运用于哪些话题的作文中? 韩信其人: 我的借鉴: 温馨提示:上完本课,你有什么得与失?请分条扼要概括在下面。 我的得: 我的失: [课后学习] 八、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文后各题。 广武君策不用。韩信使人间视,知其不用,还报,则大喜,乃敢引兵遂下。未至井陉口三十里,止舍。夜半传发,选轻骑二千人,人持一赤帜,从间道萆山而望赵军,诫曰:“赵见我走,必空壁逐我。若疾入赵壁,拔赵帜,立汉赤帜。”令其裨将传飱曰:“今日破赵会食!”诸将皆莫信,详应曰:“诺。”谓军吏曰:“赵已先据便地为壁,且彼未见吾大将旗鼓,未肯击前行,恐吾至阻险而还。”信乃使万人先行,出,背水陈。赵军望见而大笑。平旦,信建大将之旗鼓,鼓行出井陉口。赵开壁击之,大战良久。于是信、张耳详弃鼓旗,走水上军。水上军开入之,复疾战。赵果空壁争汉鼓旗,逐韩信、张耳。韩信、张耳已入水上军,军皆殊死战,不可败。信所出奇兵二千骑,共候赵空壁逐利,则驰入赵壁,皆拔赵旗,立汉赤帜二千。赵军已不胜,不能得信等。欲还归壁。壁皆汉赤帜,而大惊,以为汉皆已得赵王将矣。兵遂乱,遁走,赵将虽斩之不能禁也。于是汉兵夹击,大破虏赵军,斩成安君水上,禽赵王歇。 1.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韩信使人间视 间:暗中 B. 未至井陉口三十里,止舍 舍:设营驻扎 C. 鼓行出井陉口 鼓:击鼓 D. 赵军已不胜 胜:忍受 2. 下列句子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A. 诸将皆莫信,详应曰:“诺。”B. 信乃使万人先行,出,背水陈。 C. 共候赵空壁逐利,则驰入赵壁。 D. 斩成安君水上,禽赵王歇。 3. 分别比较下列两组句子中加点的字的意思,判断正确的一项()。 (1) 信乃使万人先行/且彼未见吾大将旗鼓 (2) 兵遂乱,遁走/赵军望见而大笑 A. “乃”与“逐”相同,“且”与“而”不同。 B. “乃”与“逐”不同,“且”与“而”相同。 C. “乃”与“逐”相同,“且”与“而”也相同。 D. “乃”与“逐”不同,“且”与“而”也不同。 4. 下列对“从间道萆山而望赵军”翻译正确的是()。 A. 从小路进入山中隐蔽着观察赵军情况 B. 从小路进入山中隐蔽着等赵军到来 C. 从小路躲过山头向赵军营垒偷袭 D. 顺山路悄悄地从山上直奔赵军而来 5. 对下面两个句子翻译正确的是()。 ① 若疾入赵壁② 不能得信 A. ① 像疾风一样冲入赵军营垒 ② 得不到音信 B. ① 你们就迅速地冲进赵军营中 ② 不能活捉韩信 C. ① 你们就迅速地冲进赵军营中 ② 得不到音信 D. ① 像疾风一样冲入赵军营垒 ② 不能活捉韩信 6. 下列最能解释“军皆殊死战”理由的一项是()。 A. 今日破赵会食 B. 信乃使万人先行,出,背水陈 C. 赵军望见而大笑 D. 韩信,张耳已入水上军 7. 下列说法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韩信得知赵军没有采纳广武君的计策,心中非常高兴,于是抓住了这个机会,制定了破敌良计。 B. 汉军地理位置处于劣势且兵力不多,要战胜赵军很困难。所以一开始,汉军将领们对韩信破敌举措没有充足的信心。 C. 为了打败赵军,韩信运用了各种迷惑敌人的战术。如鼓行出击,佯装败北,换旗易帜等。 D. 陉口之战中,汉军只分两路夹击,占天时、地利、人和的有利条件,终于大破赵军。其胜利的主要原因在于韩信能把握战机并运用了有效的战术。 九、拓展阅读 韩 信 五月,汉王至荥阳……魏王豹谒归视亲疾;至则绝河津,反为楚。 诸侯皆背汉,复与楚。塞王欣、翟王翳亡降楚。 …… 秋,八月,汉王如荥阳,命萧何守关中,侍太子,为法令约束,立宗庙、社稷、宫室、县邑;事有不及奏决者,辄以便宜施行,上来,以闻。计关中户口,转漕、调兵以给军,未尝乏绝。汉王使郦食其往说魏王豹,且召之。豹不听,曰:“汉王慢而侮人,骂詈诸侯、群臣如骂奴耳,吾不忍复见也。”于是汉王以韩信为左丞相,与灌婴、曹参俱击魏。汉王问食其:“魏大将谁也?”对曰:“柏直。”王曰:“是口尚乳臭,安能当韩信!骑将谁也?”曰:“冯敬。”曰:“是秦将冯无择子也,虽贤,不能当灌婴。”“步卒将谁也?”曰:“项佗。”曰:“不能当曹参。吾无患矣!”韩信亦问郦生:“魏得无用周叔为大将乎?”郦生曰:“柏直也。”信曰:“竖子耳。”遂进兵。魏王盛兵蒲坂以塞临晋。信乃益为疑兵,陈船欲渡临晋,而伏兵从夏阳以木罂流军,袭安邑。魏王豹惊,引兵迎信。九月,信击虏豹,传诣荥阳;悉定魏地,置河东、上党、太原郡。 汉之败于彭城而西也,陈馀亦觉张耳不死,即背汉。韩信既定魏,使人请兵三万人,愿以北举燕、赵,东击齐,南绝楚粮道。汉王许之,乃遣张耳与俱,引兵东,北击赵、代。后九月,信破代兵,禽夏说于阏与。信之下魏破代,汉辄使人收其精兵诣荥阳以距楚。 …… 冬,十月,韩信、张耳以兵数万东击赵。赵王及成安君陈馀闻之,聚兵井陉口,号二十万。 广武君李左车说成安君曰:“韩信、张耳乘胜而去国远斗,其锋不可当。臣闻‘千里馈粮,士有饥色;樵苏后爨,师不宿饱’,今井陉之道,车不得方轨,骑不得成列;行数百里,其势粮食必在其后。愿足下假臣奇兵三万人,从间路绝其辎重;足下深沟高垒勿与战。彼前不得斗,退不得还,野无所掠,不至十日,而两将之头可致于麾下;否则必为二子所擒矣。”成安君尝自称义兵,不用诈谋奇计,曰:“韩信兵少而疲,如此避而不击,则诸侯谓吾怯而轻来伐我矣。” 韩信使人间视,知其不用广武君策,则大喜,乃敢引兵遂下。未至井陉口三十里,止舍。夜半,传发,选轻骑二千人,人持一赤帜,从间道萆山而望赵军。诫曰:“赵见我走,必空壁逐我;若疾入赵壁,拔赵帜,立汉赤帜。”令其裨将传餐,曰:“今日破赵会食!”诸将皆莫信,详应曰:“诺。”信曰:“赵已先据便地为壁;且彼未见吾大将旗鼓,未肯击前行,恐吾至阻险而还也。”乃使万人先行,出,背水陈。赵军望见而大笑。平旦,信建大将旗鼓,鼓行出井陉口;赵开壁击之,大战良久。于是信与张耳佯弃鼓旗,走水上军;水上军开入之,复疾战。赵果空壁争汉旗、鼓,逐信、耳。信、耳已入水上军,军皆殊死战,不可败。信所出奇兵二千骑共候赵空壁逐利,则驰入赵壁,皆拔赵旗,立汉赤帜二千。赵军已不能得信等,欲还归壁;壁皆汉赤帜,见而大惊,以为汉皆已得赵王将矣,兵遂乱,遁走,赵将虽斩之,不能禁也。于是汉兵夹击,大破赵军,斩成安君泜水上,禽赵王歇。诸将效首虏,毕贺,因问信曰:“兵法:‘右倍山陵,前左水泽。’今者将军令臣等反背水陈,曰‘破赵会食’,臣等不服,然竟以胜,此何术也?”信曰:“此在兵法,顾诸君不察耳!兵法不曰‘陷之死地而后生,置之亡地而后存’?且信非得素拊循士大夫也,此所谓‘驱市人而战之’,其势非置之死地,使人人自为战。今予之生地,皆走,宁尚可得而用之乎?!”诸将皆服,曰:“善!非臣所及也。” (选自《资治通鉴》) 汉之败却彭城,塞王欣、翟王翳亡汉降楚,齐、赵、魏亦皆反,与楚和。汉王使郦生往说魏王豹,豹不听,乃以信为左丞相击魏。信问郦生:“魏得毋用周叔为大将乎?”曰:“栢直也。”信曰:“竖子耳!”遂进兵击魏。魏盛兵蒲坂,塞临晋。信乃益为疑兵,陈船欲度临晋,而伏兵从夏阳以木罂缶度军,袭安邑。魏王豹惊,引兵迎信。信遂虏豹,定河东,使人请权王:“愿益兵三万人,臣请以北举燕、赵,东击齐,南绝楚之粮道,西与大王会于荥阳。”汉王与兵三万人,遣张耳与俱,进击赵、代。破代,禽夏说于阏与。信之下魏、代,汉辄使人收其精兵,诣荥阳以距楚。 信、耳以兵数万,欲东下井陉击赵。赵王、成安君陈馀闻汉且袭之,聚兵井陉口,号称二十万。广武君李左车说成安君曰:“闻汉将韩信涉西河,虏魏王,禽夏说,新喋血阏与。今乃辅以张耳,议欲以下赵,此乘胜而去国远斗,其锋不可当。臣闻‘千里馈粮,士有饥色;樵苏后爨,师不宿饱’,今井陉之道,车不得方轨,骑不得成列,行数百里,其势粮食必在后。愿足下假臣奇兵三万人,从间路绝其辎重;足下深沟高垒勿与战。彼前不得斗,退不得还,吾奇兵绝其后,野无所掠卤,不至十日,两将之头可致戏下。愿君留意臣之计,必不为二子所禽矣。”成安君,儒者,常称义兵不用诈谋奇计,谓曰:“吾闻兵法‘什则围之,倍则战’,今韩信兵号数万,其实不能,千里袭我,亦以罢矣。今如此避弗击,后有大者,何以距之?诸侯谓吾怯,而轻来伐我。”不听广武君策。 信使间人窥知其不用,还报,则大喜,乃敢引兵遂下。未至井陉口三十里,止舍。夜半传发,选轻骑二千人,人持一赤帜,从间道萆山而望赵军,诫曰:“赵见我走,必空壁逐我,若疾入,拔赵帜,立汉帜。”令其裨将传餐,曰:“今日破赵会食。”诸将皆呒然,详应曰:“诺。”信谓军吏曰:“赵已先据便地为壁,且彼未见大将旗鼓,未肯击前行,恐吾阻险而还。”乃使万人先行,出,背水阵。赵兵望见大笑。平旦,信建大将旗鼓,鼓行出井陉口,赵开壁击之,大战良久。于是信、张耳弃鼓旗,走水上军,复疾战。赵空壁争汉鼓旗,逐信、耳。信、耳已入水上军,军皆殊死战,不可败。信所出奇兵二千骑者,候赵空壁逐利,即驰入赵壁,皆拔赵旗帜,立汉赤帜二千。赵军已不能得信、耳等,欲还归壁,壁皆汉赤帜,大惊,以为汉皆已破赵王将矣,遂乱,遁走。赵将虽斩之,弗能禁。于是汉兵夹击,破虏赵军,斩成安君于水上,禽赵王歇。信乃令军毋斩广武君,有生得之者,购千金。顷之,有缚至戏下者,信解其缚,东乡坐,西乡对而师事之。 诸校效首虏休,皆贺,因问信曰:“兵法有‘右倍山陵,前左水泽’,今者将军令臣等反背水阵,曰破赵会食,臣等不服。然竟以胜,此何术也?”信曰:“此在兵法,顾诸君弗察耳。兵法不曰‘陷之死地而后生,投之亡地而后存’乎?且信非得素拊循士大夫,经所谓‘驱市人而战之’也,其势非置死地,人人自为战;今即予生地,皆走,宁尚得而用之乎!”诸将皆服曰:“非所及也。” (选自《汉书》) 比较《史记》、《资治通鉴》、《汉书》三书有关“井陉”之战在叙述上的异同,分析汉军在这场战争中取得胜利的因素。 [资料链接] 狡兔死走狗烹 ——韩信一世英名死于妇人之手 刘邦和韩信素不相识,仅凭萧何一句话,就拜韩信为大将军,把军事大权交给了他。韩信和刘邦有过一次极为重要的谈话,对时势的出色分析,着实表现了韩信的雄才大略、高瞻远瞩和深谋远虑。从此,韩信如鱼得水,如龙入海。那么,韩信能不能够帮助刘邦夺取天下呢?他是怎样建功立业的?他建立了哪些功勋,又犯了什么错误,从而使自己成为功过皆有、毁誉参半的人物呢? 韩信被刘邦任命为大将军以后,很快就表现出了自己的军事天才,他率领汉军定三秦,击魏破赵,平定齐地。我们知道,汉当时是在西边,赵就在河北邯郸这一带地方,刘邦平定三秦、魏这样一些地方以后,就命令韩信出兵去攻打赵国。出兵走什么地方呢?当时走太行山,从太行山的一个关隘出兵,这个关口叫作井陉口,非常险要,路很窄。当时赵国的国王叫赵歇,他的统兵大帅叫作陈馀,陈馀有一位非常优秀的手下叫李左车——这是历史上非常有名的军事家。韩信打这一仗风险是非常大的:第一,赵国是主场,韩信是客队,就像咱们打球一样,你在哪个地方赛球,当地的球队总是要占点儿便宜的;第二,赵国当时的军队号称20万,韩信的军队只有1万多点,明显是敌众我寡;第三,赵国是在自己的国家迎战,韩信是千里奔袭,这个叫作敌逸我劳。这些情况对于韩信来说应该是非常不妙的。尽管如此,李左车还是很谨慎,他跟陈馀说,这场战争明摆着是对韩信不利的,他居然还敢来打,其千里奔袭必定有所准备,我们不可以掉以轻心。请元帅给我两万精兵,抄小路绕到韩信军队的后方,断其粮草;汉军来我赵地以后,请元帅坚壁勿战,就是不跟他打——我那边把粮草断掉,你这边不跟他打,他就会不战而败。 可是赵国元帅陈馀是个书呆子,书生气十足,他怎么说呢?他说:“哎,我已经弄清楚了,韩信的军队号称1万,也不过数千,那现在我们就是数十倍于汉军。他能有什么了不起?何况我们堂堂正义之师,怎么可以用你那种阴谋诡计,什么断其粮草呀,什么抄其后路呀。哎呀,这样做太不光明正大了。我们既然要打就要摆开阵势,堂堂正正打一仗,让天下人从此再也不敢小看我赵国!” 就这样,他不听李左车的建议。韩信他有情报人员啊,一听说陈馀没有采纳李左车的建议,喜出望外——这太好了!发令,出兵,过井陉口,只管走,走到赵国边境,安营扎寨。半夜时分,韩信传令,说各部队给将士们发些小点心,垫一垫肚子,等明天早上我们灭了赵国大家再来会餐。 大家一想,这简直是天方夜谭,我们千里奔袭,人家人多势众,能不能打这一仗都是个问题,你还说我们明天早上把它灭了以后来吃早饭,还大会餐?这不是吹牛吗?但是韩信是大将军,是元帅呀,大家也不敢顶嘴,都说“诺”,然后回去准备。天亮的时候韩信下令出发,部队就向前进,开始布阵。当时战场上有一条河,河对岸是赵军的军营,韩信就把军队调过河来布阵——这是非常危险的一种阵法。所以韩信这个阵一布过去,赵军看了后是大笑,哎呀,汉军来了一个傻子,背水布阵,等着看他的热闹吧。 这边汉军也是提心吊胆的,说这个事情是怎么弄的?韩信说传令——举大将军旗,擂鼓,进军。什么意思?就是说要把他“汉大将军韩”的旗帜打出来,然后敲着鼓,大吹大擂地进军了。韩信一进军,赵军一看,这不是送死来了吗?就拿着武器从军营冲出来了。两军交战,打了好长一阵子,韩信下令:撤!把大将军的旗子、中将军的旗子、小将军的旗子都给我扔地上;把那个鼓啊锣啊的都给我扔地上;甚至把武器也都扔地上……咱们跑吧,调头跑,走水上军——水上面还有一个军营——往后撤,全部撤到水上的军营里面去。水上的军营马上把门打开,把后撤的汉军放进来,然后准备再次战斗。军士们一看,自己处于背水一战的境地,不好好作战的话,必然会被赵军俘虏的,所以个个奋勇作战,大败赵军,杀了赵军的主 帅陈馀,活捉了赵王歇。这就是韩信的策略:让军士们置之死地而后生。 楚汉之争结束后,功高震主的韩信成了刘邦的一块心病。项羽一死,刘邦便马上夺了韩信的兵权。公元前201年,刘邦又以谋反为名将韩信诱捕。韩信被抓时,仰天长叹:鸟尽弓藏,兔死狗烹。但刘邦此时并没有杀掉韩信,只是把他贬为淮阴侯。那么韩信到底是因为什么而被杀的呢? 根据司马迁《史记》的记载,韩信被杀大概是这样的一个过程。在汉十一年,就是刘邦当了汉王的第十一年,也即他当了皇帝的第六年——这个时候西汉王朝也不过刚刚建立——发生了一件事情,一个叫陈豨的人起兵造反,他自称“代王”——代国之王。代在什么地方呢?是在现在的河北省境内。陈豨当时有很多军队和人马,而且他是个养士的人,手下有很多英雄豪杰——陈豨这个人是很厉害的,走到哪儿随从他的车辆都有上千辆,很多人拥护他。 听到陈豨反了的消息,刘邦勃然大怒,带领军队御驾亲征,去讨伐陈豨。这期间,韩信与陈豨有书信来往。韩信写信给陈豨说,你只管造反,兄弟我在京城给你做内应。而且他做了准备,准备把监狱里的人放出来,让他们去攻打皇宫——当时留守京城的人是吕后,就说把吕后抓起来杀了。 这个事情被人告发了。告发的起因,是韩信手下有一个人犯了错误,被韩信关了起来,准备杀头。这个人的弟弟知道了这个情况,就向吕后通风报信,说韩信准备谋反。吕后说这个事情怎么办啊?就把相国萧何找来商量,萧何给她出了一个主意。萧何出了一个什么主意呢?他自己去找韩信,说前方传来了捷报,咱们皇上打了胜仗,现在群臣都要到皇宫里去祝贺。 我们知道那个时候的通信是不发达、不方便的,前方有什么战事,韩信并不知道;萧何那么一说,韩信就相信了。但是韩信不去,韩信说,你看我一直在生病——因为前一段时间韩信闹情绪,一直装病不上朝——我连朝都不上的人,怎么能去呢?萧何说:“虽疾强入贺。”意思是,你虽然有病,但还是勉为其难去一趟吧;这么大的事情,大家都去祝贺,你不祝贺不好吧!韩信觉得实在是推托不过,就勉勉强强进宫了。韩信一走进长乐宫,很多壮士一拥而上,把韩信捆了起来。吕后没有请示也没有汇报,也来不及了,当机立断,先斩后奏,把韩信杀了——斩之于长乐钟室,就是在长乐宫里面一个放编钟的房子里把韩信杀了;而且立即下令逮捕韩信的家人——“夷信三族”,就是将韩信父族、母族、妻族三族的人全部杀光。 公元前196年,一个为大汉王朝的建立立下汗马功劳的韩信就这样被杀了。可以说,韩信之死不完全是因为功高盖主,不完全是因为“鸟尽弓藏,兔死狗烹”。因为他说这个话的时候,刘邦并没有杀他;而是因为他参与了一个谋反大案,被吕后所杀。临死之前,韩信仰天长叹,说了这么一句话:“吾悔不用蒯通之计,乃为儿女子所诈,岂非天哉!”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呢?是说我后悔啊,我后悔当初没有听蒯通的建议,以至于落到今天这个下场,被小孩子、女人所欺骗,所谋杀,我真是追悔莫及! (摘自易中天著《易中天品读汉代风云人物》) 司马迁为韩信翻案 被鲁迅赞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史记》,向以文笔流畅、感情真挚著称于世。在这部皇皇巨著中,太史公表现了明显的政治倾向性,为韩信翻案即是一例。 《史记·淮阴侯列传》是研究韩信的最基本的史料,后来的《汉书》、《资治通鉴》等史书中有关韩信的记载,其源盖出于此。而这一篇传记却是一篇满洒同情泪水的翻案文章。 在楚汉相争中,韩信虏魏王,破赵代,降燕,平齐,“名闻海内,威震诸侯”,替刘邦打下了半壁江山;又拒武涉、蒯通之游说,成就了汉家天下。这样一个大功臣,到头来却陷于叛逆之罪,受到夷三族的酷刑。对此,司马迁愤愤不平,决心为韩信写翻案史传。汉初三大功臣都是以谋叛罪被夷三族的。司马迁为英布、彭越立传,直呼其名,对韩信却以“淮阴侯”封爵名篇,并单独为其立传,钦佩之情,于此可见。在这篇传记中,司马迁用他那如椽大笔塑造了韩信这个无往而不胜的名将的光彩形象。韩信的功绩,司马迁虽然写得很简洁,但却字字千钧。淮阴侯得以彪炳史册,引起后世的同情,实在是全赖太史公之力。 韩信以谋叛罪被夷三族,世人虽知其冤,但直到刘邦死后,也没人敢替韩信翻案。作为朝廷史官的司马迁,居然敢为韩信树碑立传,确实是要有点儿大勇精神的。韩信以“谋反”被诛,司马迁只能以汉廷狱案叙入传中,但他在传记的撰写中却表现了明显的倾向性。司马迁在传记中只是简单叙述韩信的战功,却花费大量笔墨为韩信鸣冤。在传记中,韩信拒武涉、蒯通一段写得最为精彩,而且篇幅最长。《淮阴侯列传》全文大约6000字,而这一段即达1500字之多。在这一段里,司马迁写到,韩信破赵平齐之后,项羽派武涉劝诱韩信“反汉与楚”,韩信表示“虽死不易”,加以拒绝。“齐人蒯通知天下权在韩信”,深说以“三分天下,鼎足而居”。并告诫韩信:“盖闻天与弗取,反受其咎;时至不行,反受其殃。愿足下熟虑之。”但韩信深感汉王知遇之恩,“不忍背汉”。蒯通反复规劝,始终无效。这一段描写,寓论于叙事之中,一个忠臣义士的形象,跃然纸上。韩信在“拥三齐之劲旅,西向而虎视”的时候,“不忍背汉”,却在“削王而侯,国小而无兵”的时候“谋反”,这道理能说得通吗?历代为 韩信辩诬的人大都以此为据。可以说这段文字就是司马迁在为韩信辩诬。 对于司马迁的用意,赵翼理解得很清楚。他说:“《史记·淮阴侯列传》全载蒯通语,正以见淮阴之心乎为汉,虽以通之说喻百端,终确然不变;而他日诬以反而族之者之冤痛,不可言也。” (选自《陔余丛考》卷5) 张良 田单 [学习目标] 1.?能结合语境,准确解释“间”“相”“徒”“诚”“属”“之”等词语的意思。 2. 把握张良、田单的性格特点,学习其使命感和责任感。 3.? 了解古代谋略思想的丰富内容,力争遇事学会进行具体分析。 4、学习文章人物刻画的语言描写、对比等手法,丰富自己的写作手法。 [课前学习] 一、了解张良 (?—前186)字子房,汉族,汉初三杰之一。传为汉初城父人。先世原为韩国贵族。秦灭韩后,他图谋恢复韩国,结交刺客,在博浪沙(在河南原阳东南)狙击秦始皇未遂,逃亡至下邳(今江苏睢宁北)。秦末农民起义中,率部投奔刘邦,不久游说项梁立韩贵族成为韩王,为韩司徒。后韩王被项羽杀害,复归刘邦,为其重要谋士。楚汉战争期间,提出不立六国后代,联合英布、彭越,重用韩信等策略,又主张追击项羽,歼灭楚军,刘邦西入武关后,在峣下用计破敌;鸿门宴上帮助刘邦脱离险境;“为汉王请汉中地”;在楚汉战争中“长计谋平天下”,都为刘邦所采纳。汉朝建立,封留侯。见刘邦封故旧亲近,诛旧日私怨,力谏刘邦封夙怨雍齿,释疑群臣。刘邦曾赞其“运筹帷幄之中,决胜于千里外,子房功也”。传见《史记·留侯世家》、《汉书·张良传》。 二、阅读课文,把握内容 请你用简洁的语言分别概括两篇文章的内容。(字数不超过50字) 《张良》 《田单》 三、“读书百遍,其义自见”,你读了几遍课文呢?自我检测一下吧! (一)给加点字注音: 闾( )左 西曹掾( ) 咫( )尺天涯  泥淖( ) 船棹( ) 反间( )计 缯( )衣 敛衽( ) 蕴藉( ) (二)找出下面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1.与项王有郄  2.反其故旧坟墓 3.因坚守,距燕军 4.所过城邑皆畔燕而归田单 5.乃身操版插 6.趣刻印,先生因行佩之矣 7.吾惧燕人掘吾城外冢墓,僇先人,可为寒心 (三)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点的字 1.以固项王意 2.项王竟不肯遣韩王 3.汉王下马踞鞍而问曰 4.吾欲捐关以东等弃之 5.因举燕、代、齐、赵 6.与郦食其谋桡楚权 7.昔汤伐桀,封其后于杞 8.陛下事去矣 9.表商容之间 10.封比干之墓 11.式智者之门 12.殷事已毕,偃革为轩 13.徒欲日夜望咫尺之地 14.汉王辍食吐哺 15.并兵攻之 16.即墨残矣 17. 与士卒分功 温馨提示:你是否有疑问呢?请在题目序号前做好标记吧!其他的疑问请写在下面。 四、我的疑问 1、文言知识方面 2、内容理解方面 [课堂学习] 五、文言知识梳理 温馨提示:通读课文,独立思考“我的疑问”中的问题,然后与同学交流,也可向老师求助!然后,请独立闭卷完成下列题目。全部完成以后,再对照课文或和同学讨论解决不会做的题目;最后请当堂巩固。 (一)解释下列句中加点实词的意义,注意用法。 1.项王不遣成之国,从与俱东 2.项王以此无西忧汉心,而发兵北击赵 3.良亡,间行归汉 4.齐人追亡逐北 5.子房前! 6.休马华山之阴 7.陛下焉得而臣之 8.唯田单宗人以铁笼谷得脱,东保即墨 9.燕既尽降齐城 10.燕人怪之 11.因师之,每出约束,必称神师 12.每出约束 13.田单知士卒之可用,乃身操版插 14.燕军夜大惊 15.燕日败亡,卒至河上 16.间 从间道绝其辎重 良亡,间行归汉王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 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 扁鹊见蔡桓公,立有间 至京口,得间奔真州 韩信使人间视 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从间道萆山而望赵军 17.相 今梁赵相攻 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不久当还归,誓天不相负 18.徒 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 而蔺相如徒以口舌为劳 徒欲日夜望咫尺之地 齐明、周最之徒通其意 19.诚 赵诚发使尊秦昭王为帝,秦必喜,罢兵去 公子诚一开口请如姬 故生则朝周,死则叱之,诚不忍其求也 陛下诚能复立六国后世,毕已受印 20.属 衡少善属文 时维九月,序属三秋 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在骨髓,司命之所属 屈平属草稿未定 属予作文以记之 平原君使者冠盖相属于魏 以兵属蒙恬 田单者,齐诸田疏属也。 而汉王之将独韩信可属大事 (二)解释加点虚词的意义,注意区别在不同句子中的用法。 之 膑亦孙武之后世子孙也 齐使以为奇,窃载与之齐 膑至,庞涓恐其贤于己,疾之 信之下魏破代 项王不遣成之国 吾欲捐关以东等弃之 顷之,燕昭王卒,惠王立 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 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 何功之有哉 (三)写出下列句子的句式特点并翻译 1.释箕子之拘 2.覆以虎皮 3.(单)不见知 4.为燕所虏 5.其田单之谓邪 (四)翻译下列句子 1.项王竟不肯遣韩王,乃以为侯,又杀之彭城。 译: 2.且天下游士离其亲戚,弃坟墓,去故旧,从陛下游者,徒欲日夜望咫尺之地。 译: 3.且夫楚唯无强,六国立者复桡而从之,陛下焉得而臣之? 译: 六、深入阅读 1.?《张良》一文是如何刻画张良这一形象的? 形象特点: 方法: 2.?田单是如何取胜的? 我的看法: 3、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呢?请写在下面,并让我们一起研讨吧! 我的问题: 研讨结果: 七、写作延伸 1、学习本文后,给你什么样的人生启示? 我的启示: 2、这两篇文章的人物形象塑造方面给你的写作以什么借鉴? 我的借鉴: 温馨提示:上完本课,你有什么得与失?请分条扼要概括在下面。 我的得: 我的失: [课后学习] 八、课内阅读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田单者,齐诸田疏属也,为临菑市掾,不见知。及燕使乐毅伐破齐,尽降齐城,惟独莒、即墨不下。燕引兵东围即墨,即墨大夫出与战,败死。城中相与推田单,立以为将军,以即墨拒燕。顷之,燕昭王卒,惠王立,与乐毅有隙。田单闻之,乃纵反间于燕,宣言曰:“齐王已死,城之不拔者二耳。乐毅畏诛而不敢归,以伐齐为名,实欲连兵南面而王齐。齐人未附,故且缓攻即墨以待其事。齐人所惧,惟恐他将之来,即墨残矣。”燕王以为然,使骑劫代乐毅。乐毅因归赵,燕人士卒忿。田单又纵反间曰:“吾惧燕人掘吾城外冢墓,僇先人,可为寒心。”燕军尽掘垄墓,烧死人。即墨人从城上望见,皆涕泣,俱欲出战,怒自十倍。田单知士卒之可用,乃令甲卒皆伏,使老弱女子乘城,遣使约降于燕,燕军皆呼万岁。田单又收民金,得千镒,令即墨富豪遗燕将,燕军由此益懈。田单乃收城中得千余牛,为绛缯衣,画以五彩龙文,束兵刃于其角,而灌脂束苇于尾,烧其端。凿城数十穴,夜纵牛,壮士五千人随其后。牛尾热,怒而奔燕军,燕军夜大惊。牛尾炬火光明炫耀,燕军视之皆龙文,所触尽死伤。五千人因衔枚击之,而城中鼓噪从之,老弱皆击铜器为声,声动天地。燕军大骇,败走。齐人遂夷杀其将骑劫。燕军扰乱奔走,齐人追亡逐北,所过城邑皆叛燕而归田单,齐七十余城皆复为齐。 (2001年全国卷) 1. 下列句中加点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城之不拔者二耳    拔:被攻取 B. 齐人未附   附:归附 C. 使老弱女子乘城   乘:巡视 D. 齐人追亡逐北  北:指败逃者 2. 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在文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A. 乃纵反间于燕 B. 实欲连兵南面而王齐 C. 而城中鼓噪从之D. 燕军扰乱奔走 3.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A. 故且缓攻即墨以待其事 穷予生之光阴以疗梅也哉B. 遣使约降于燕 故内惑于郑袖 C. 田单乃收城中得千余牛 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D. 五千人因衔枚击之 相如因持璧却立 4. 下列各句子翻译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燕使乐毅伐破齐,尽降齐城——燕国派乐毅攻破齐国,使齐国的城邑全都投降 B. 惟恐他将之来,即墨残矣——只怕他率领军队到来,即墨就不能保全了 C. 燕军尽掘垄墓,烧死人——燕军把坟墓全都挖开,烧化死人 D. 灌脂束苇于尾,烧其端——在牛尾浇油、捆上芦苇,并点燃它的末端 5. 以下句子分别编为4组,全都表现田单“兵不厌诈”手段的一组是()。 ① 燕王以为然,使骑劫代乐毅  ② 乃令甲卒皆伏,使老弱女子乘城  ③ 遣使约降于燕,燕军皆呼万岁  ④ 令即墨富豪遗燕将,燕军由此益懈  ⑤ 牛尾热,怒而奔燕军,燕军夜大惊  ⑥ 燕军视之皆龙文,所触尽死伤  A. ①③⑤     B. ①④⑥    C. ②③④     D. ②⑤⑥ 6. 下列对原文叙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田单是齐国田氏较远的宗亲,起先未被上司了解。燕军攻打齐国,包围了即墨,即墨守将战死,田单被推举为将军。这使他后来得以立下不朽的战功。 B. 田单善于审时度势,利用敌人的矛盾。惠王与乐毅有隙,他乘机诈言乐毅攻即墨是待机图变,混淆了惠王的视听,乐毅最终离职,齐国消除了一大威胁。 C. 田单深谙战略艺术,他诱使燕军犯下令即墨民众发指的罪行,以激发己方同仇敌忾;又假装投降,派遣富豪打入敌军以做内应,麻痹对方,瓦解了敌军斗志。 D. 田单的战术很巧妙,他布下火牛阵,纵牛直冲燕军,继之以士卒的追击,百姓的助威,一举夷杀燕将骑劫,摧毁了燕军。先前被侵占的七十余城全部收复。 九、拓展阅读 张 良 张良,字子房,其先韩人也。大父开地,相韩昭侯、宣惠王、襄哀王。父平,相平王、悼惠王。悼惠王二十三年,平卒,卒二十岁,秦灭韩。良少,未宦事韩。韩破,良家僮三百人,弟死不葬,翻以家财求客刺秦王,为韩报仇,以五世相韩故。 良尝学礼淮阳,东见仓海君,得力士,为铁椎重百二十斤。秦皇帝东游,至博浪沙中,良与客狙击秦皇帝,误中副车。秦皇帝大怒,大索天下,求贼急甚。良乃更名姓,亡匿下邳。  良尝间从容步游下邳圯上,有一老父,衣褐,至良所,直堕其履圯下,顾谓良曰:“孺子下取履!”良愕然,欲殴之。为其老,乃强忍,下取履,因跪进。父以足受之,笑去。良殊大惊。父去里所,复还,曰:“孺子可教矣。后五日平明,与我期此。”良因怪,跪曰:“诺。”五日平明,良往。父已先在,怒曰:“与老人期,后,何也?去,后五日蚤会。”五日,鸡鸣往。父又先在,复怒曰:“后,何也?去,后五日复蚤来。”五日,良夜半往。有顷,父亦来,喜曰:“当如是。”出一编书,曰:“读是则为王者师。后十年兴。十三年,孺子见我,济北穀城山下黄石即我已。”遂去不见。旦日视其书,乃《太公兵法》。良因异之,常习读诵。  居下邳,为任侠。项伯尝杀人,从良匿。  后十年,陈涉等起,良亦聚少年百余人。景驹自立为楚假王,在留。良欲往从之,行道遇沛公。沛公将数千人略地下邳,遂属焉。沛公拜良为厩将。良数以《太公兵法》说沛公,沛公喜,常用其策。良为他人言,皆不省。良曰:“沛公殆天授。”故遂从不去。  沛公之薛,见项梁,共立楚怀王。良乃说项梁曰:“君已立楚后,韩诸公子横阳君成贤,可立为王,益树党。”项梁使良求韩成,立为韩王。以良为韩司徒,与韩王将千余人西略韩地,得数城,秦辄复取之,往来为游兵颍川。  沛公之从雒阳南出,良引兵从沛公,下韩十余城,击杨熊军。沛公乃令韩王成留守阳翟,与良俱南,攻下宛,西入武关。沛公欲以二万人击秦峣关下军,良曰:“秦兵尚强,未可轻。臣闻其将屠者子,贾竖易动以利。愿沛公且留壁,使人先行,为五万人具食,益张旗帜诸山上,为疑兵,令郦食其持重宝啖秦将。”秦将果欲连和俱西袭咸阳,沛公欲听之。良曰:“此独其将欲叛,士卒恐不从。不从必危,不如因其解击之。”沛公乃引兵击秦军,大破之。逐北至蓝田,再战,秦兵竟败。遂至咸阳,秦王子婴降沛公。  沛公入秦,宫室帷帐狗马重宝妇女以千数,意欲留居之。樊哙谏,沛公不听。良曰:“夫秦为无道,故沛公得至此。为天下除残去贼,宜缟素为资。今始入秦,即安其乐,此所谓‘助桀为虐’。且‘忠言逆耳利于行,毒药苦口利于病’,愿沛公听樊哙言。”沛公乃还军霸上。 项羽至鸿门,欲击沛公,项伯夜驰至沛公军,私见良,欲与俱去。良曰:“臣为韩王送沛公,今事有急,亡去不义。”乃具语沛公。沛公大惊,曰:“为之奈何?”良曰:“沛公诚欲背项王邪?”沛公曰:“鲰生说我距关毋内诸侯,秦地可王也,故听之。”良田:“沛公自度能却项王乎?”沛公默然,曰:“今为奈何?”良因要项伯见沛公。沛公与伯饮,为寿,结婚,令伯具言沛公不敢背项王,所以距关者,备它盗也。项羽后解,语在《羽传》。  汉元年,沛公为汉王,王巴、蜀,赐良金百溢,珠二斗,良具以献项伯。汉王亦因令良厚遗项伯,使请汉中地。项王许之。汉王之国,良送至褒中,遣良归韩。良因说汉王烧绝栈道,示天下无还心,以固项王意。乃使良还。行,烧绝栈道。  良归至韩,闻项羽以良从汉王故,不遣韩王成之国,与俱东,至彭城杀之。时汉王还定三秦,良乃遗项羽书曰:“汉王失职,欲得关中,如约即止,不敢复东。”又以齐反书遗羽,曰:“齐与赵欲并灭楚。”项羽以故北击齐。良乃间行归汉。汉王以良为成信侯,从东击楚。至彭城,汉王兵败而还。至下邑,汉王下马踞鞍而问曰:“吾欲捐关已东等弃之,谁可与共功者?”良曰:“九江王黥布,楚枭将,与项王有隙,彭越与齐王田荣反梁地,此两人可急使。而汉王之将独韩信可属大事,当一面。即欲捐之,捐之此三人,楚可破也。”汉王乃遣随何说九江王黥布,而使人连彭越。及魏王豹反,使韩信特将北击之,因举燕、代、齐、赵。然卒破楚者,此三人力也。 良多病,未尝特将兵,常为画策臣,时时从。  汉三年,项羽急围汉王于荥阳,汉王忧恐,与郦食其谋桡楚权。郦生日:“昔汤伐桀,封其后杞;武王诛纣,封其后宋。今秦无德,伐灭六国,无立锥之地。陛下诚复立六国后,此皆争戴陛下德义,愿为臣妾。德义已行,南面称伯,楚必敛衽而朝。”汉王曰:“善。趣刻印,先生因行佩之。”郦生未行,良从外来谒汉王。汉王方食,曰:“客有为我计桡楚权者。”具以郦生计告良曰:“于子房何如?”良曰:“谁为陛下画此计者?陛下事去矣。”汉王曰:“何哉?”良曰:“臣请借前箸以筹之。昔汤、武伐桀、纣封其后者,度能制其死命也。今陛下能制项籍死命乎?其不可一矣。武王入殷,表商容闾,式箕子门,封比干墓,今陛下能乎?其不可二矣。发巨桥之粟,散鹿台之财,同赐贫穷,今陛下能乎?其不可三矣。殷事以毕,偃革为轩,倒载干戈,示不复用,今陛下能乎?其不可四矣。休马华山之阳,示无所为,今陛下能乎?其不可五矣。息牛桃林之野,天下不复输积,今陛下能乎?其不可六矣。且夫天下游士,离亲戚,弃坟墓,去故旧,从陛下者,但日夜望咫尺之地。今乃立六国后,唯无复立者,游士各归事其主,从亲戚,反故旧,陛下谁与取天下乎?其不可七矣。且楚唯毋强,六国复桡而从之,陛下焉得而臣之?其不可八矣。诚用此谋,陛下事去矣。”汉王轰食吐哺,骂曰:“竖儒,几败乃公事!”令趣销印。 (选自《汉书》) 张良的一生,可谓传奇的一生,先是对秦始皇行刺,为“任侠”,后得兵书得以辅佐刘邦夺得天下,但在汉平定天下之后,张良却从道归隐。对于张良的这种做法,你读了上文后怎样看? 田 单 三十六年(壬午、前279年)初,燕人攻安平,临淄市掾田单在安平,使其宗人皆以铁笼傅车。及城溃,人争门而出,皆以折车败,为燕所擒;独田单宗人以铁笼得免,遂奔即墨。是时齐地皆属燕,独莒、即墨未下,乐毅乃并右军、前军以围莒,左军、后军围即墨。即墨大夫出战而死。即墨人曰:“安平之战,田单宗人以铁笼得全,是多智习兵。”因共立以为将以拒燕。乐毅围二邑,期年不克,乃令解围,各去城九里而为垒,令曰:“城中民出者勿获,困者赈之,使即旧业,以镇新民。”三年而犹未下。或谗之于燕昭王曰:“乐毅智谋过人,伐齐,呼吸之间克七十余城,今不下者两城耳,非其力不能拔,所以三年不攻者,欲久仗兵威以服齐人,南面而王耳。今齐人已服,所以未发者,以其妻子在燕故也。且齐多美女,又将忘其妻子。愿王图之!”昭王于是置酒大会,引言者而让之曰:“先王举国以礼贤者,非贪土地以遗子孙也。遭所传德薄,不能堪命,国人不顺。齐为无道,乘孤国之乱以害先王。寡人统位,痛之入骨,故广延群臣,外招宾客,以求报仇;其有成功者,尚欲与之同共燕国。今乐君亲为寡人破齐,夷其宗庙,报塞先仇,齐国固乐君所有,非燕之所得也。乐君若能有齐,与燕并为列国,结欢同好,以抗诸侯之难,燕国之福,寡人之愿也。汝何敢言若此!”乃斩之。赐乐毅妻以后服,赐其子以公子之服;辂车乘马,后属百两,遣国相奉而致之乐毅,立乐毅为齐王。乐毅惶恐不受,拜书,以死自誓。由是齐人服其义,诸侯畏其信,莫敢复有谋者。 顷之,昭王薨,惠王立。惠王自为太子时,尝不快于乐毅。田单闻之,乃纵反间于燕,宣言曰:“齐王已死,城之不拔者二耳。乐毅与燕新王有隙,畏诛而不敢归,以伐齐为名,实欲连兵南面王齐。齐人未附,故且缓攻即墨以待其事。齐人所惧,唯恐他将之来,即墨残矣。”燕王固已疑乐毅,得齐反间,乃使骑劫代将而召乐毅。乐毅知王不善代之,遂奔赵。燕将士由是愤惋不和。 田单令城中人食,必祭其先祖于庭,飞鸟皆翔舞而下城中。燕人怪之,田单因宣言曰:“当有神师下教我。”有一卒曰:“臣可以为师乎?”因反走。田单起引还,坐东乡,师事之。卒曰:“臣欺君。”田单曰:“子勿言也!”因师之。每出约束,必称神师。乃宣言曰:“吾唯惧燕军之劓所得齐卒,置之前行,即墨败矣!”燕人闻之,如其言。城中见降者尽劓,皆怒,坚守,唯恐见得。单又纵反间,言“吾惧燕人掘吾城外冢墓,可为寒心!”燕军尽掘冢墓,烧死人。齐人从城上望见,皆涕泣,共欲出战,怒自十倍。田单知士卒之可用,乃身操版、锸,与士卒分功;妻妾编于行伍之间;尽散饮食飨士。令甲卒皆伏,使老、弱、女子乘城,遣使约降于燕;燕军皆呼万岁。田单又收民金得千镒,令即墨富豪遗燕将,曰:“即将,愿无虏掠吾族家!”燕将大喜,许之。燕军益懈。田单乃收城中,得牛千余,为绛缯衣,画以五采龙文,束兵刃于其角,而灌脂束苇于其尾,烧其端,凿城数十穴,夜纵牛,壮士五千随其后。牛尾热,怒而奔燕军。燕军大惊,视牛皆龙文,所触尽死伤。而城中鼓噪从之,老弱皆击铜器为声,声动天地。燕军大骇,败走。齐人杀骑劫,追亡逐北,所过城邑皆叛燕,复为齐。田单兵日益多,乘胜,燕日败亡,走至河上,而齐七十余城皆复焉。乃迎裹王于莒;入临淄,封田单为安平君。 (选自《资治通鉴》) 田单将侵略的燕军赶出了齐国,帮助齐王收复了失地,但后来却客死于赵国。请结合韩信、张良的生平评论一下这种现象。 [资料链接] 运筹帷幄谋天下,急流勇退修道术——张良 张良是一位既有血气之勇,又具深谋远虑的传奇人物。为报亡国之恨,他“弟死不葬,悉以家财求客刺秦王”,博浪沙一击,差一点儿要了秦始皇的命;为酬知遇之恩,他“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终于辅佐刘邦战胜项羽,登基称帝;为消除刘邦易太子之念,他略施小计,让太子请来商山四皓,刘邦一见而易念顿失。 以三寸舌为帝王师,封万户,位列侯,功成身退,乃学道术。张良的传奇经历,怎不让人敬慕? 人们大概都熟悉张良拾履的故事。故事中讲的张良就是汉高祖刘邦的重要谋臣张良。传说张良闲暇时在桥上散步,有一位老年人,身穿粗布短衣,走到张良待的地方,把鞋子扔到桥下,对张良说:“小子,下去拾鞋。”张良猛然一惊,很生气,一见老人如此大的年纪,就给他拾了鞋。老人要张良替他穿上,张良想既然已经为他拾鞋了,也就跪下来为他穿鞋。穿好后,老人笑着走了。走了一里远,又返回对张良说:“你这个孩子可以培养,过五天,天一亮你来这里等我。”过了五天,张良来时,老人已先到,批评他说:“和老人约会,怎么能迟到?过五天,你再来这里等我。”第二次,张良又迟到了。第三次,他半夜就去了。老人很高兴,送给张良一部书,并且告诉他说:“读了这部书,就可做帝王的老师了。10年后你会发迹。13年后,你会在济北遇到我,谷城山下有块黄石就是我。”天亮后,张良一看,原来是一本兵书,叫《太公兵法》。张良得到这本书后,认真阅读,终于学到了运筹帷幄、决胜千里的本领。据传说,13年后,张良跟随高祖路过济北,果真在谷城山下看见一块黄石,张良取回它,并把它当作珍宝供奉。张良死后,就和这块黄石合葬在一起。 张良,字子房,秦末汉初时人,祖先连续五代当过韩国宰相。秦始皇灭掉韩国时,张良还年轻,一心想为韩国报仇。弟弟死了也不厚葬,动用全部家财,终于请到了一名大力士,铸造了一把120斤重的铁锤。秦始皇巡游东方,张良与刺客在博浪沙(今河南省原阳东南)窥伺袭击秦始皇,误中随从的车辆。秦始皇大为震怒,在全国大肆搜捕刺客。张良隐姓埋名,逃到下邳(今江苏省邳县南)。于是发生了上面所说的拾履的故事。 10年后,陈胜起义。刘邦在沛县响应。张良也聚集了百多名少年,准备归从自立为代理楚王的景驹。在路上遇见了刘邦,很得刘邦的赏识。张良认为,沛公的智慧大概是上天授给的,因而就跟从了刘邦。在进兵咸阳的过程中,尧关是最后一道关口。张良向刘邦献计,用重金收买秦将,并乘秦兵松懈之机袭击秦军。结果秦军大败,使刘邦早于项羽进入咸阳;在咸阳张良又力劝刘邦放弃皇宫里声色犬马的富贵生活,还军霸上;在鸿门宴上,张良利用好友项伯使刘邦虎口脱险;刘邦被封为汉王后,张良又建议刘邦烧掉经过的栈道,麻痹项羽,以建立巩固的汉中根据地;刘邦移驻汉中后,张良发现韩信是个军事人才,便和萧何一起劝说刘邦重用韩信,让韩信单独指挥一路兵马,进军黄河北岸,从侧翼配合刘邦进攻楚军。刘邦彭城战败后,曾问张良:“我愿放弃函谷关以东一带地方给人,看谁可以和我共同建功立业?”张良进言说:“九江王黥布,是楚国的猛将,与项王有隔阂,彭越与齐王田荣正在梁地反抗楚军,这两人立即可用。汉王的将领只有韩信可以委托大事,独当一面。如果要放弃关东一带地方,就给这三个人,这样楚军就可以打败了。”于是汉王派萧何去游说九江王黥布,又派人去联合彭越。等到魏王豹反叛,汉王就派韩信带兵攻击他,接着拿下了燕、代、齐、赵四国。而最后打败楚国,也正是依仗这三个人的力量。 公元前205年,项羽紧急围困刘邦于荥阳,刘邦恐惧忧愁,同郦食其商量如何削弱楚国的权势。郦食其主张采用恢复韩、魏、燕、赵、齐、楚6个诸侯国的办法,以分散楚军的兵力。张良听说后,对刘邦说:“谁给大王出的这种馊主意?大王的大事这样不就全完了吗?”张良分析说采用这种办法,同样也会分散汉军的兵力,得不偿失。刘邦最后同意了张良的意见,并骂郦食其是个书呆子,几乎坏了他的大事。公元前203年,韩信攻占了齐地,写信派人送给刘邦,要求刘邦封他为齐国假王(临时王)。刘邦大怒说:“我被困在这里,日夜盼他来帮助,他却想自立为王。”张良附在刘邦耳边说:“现在的战争形势对我们不利,怎么能禁止韩信称王呢?不如立他为王,以稳定他的心,不然的话,他一定会倒戈变乱。”于是刘邦改口说:“大丈夫平定诸侯,就当真王,哪里有当假王的。”随后就派张良去授给韩信齐王的封印,叫韩信带兵从东边攻击楚军的后方。这样,不仅稳住了韩信,还减轻了楚军对刘邦正面战场的压力。 公元前202年,刘邦追击项羽到了固陵(在今河南省太康南),但韩信、彭越二人却按兵不动,没有按期与刘邦军队会合。张良又向刘邦建议立即增封韩信、彭越以土地,诱使他们出兵。刘邦采纳了这个建议。果然,韩信、彭越率领军队迅速地赶来会师。刘邦的主力部队与韩信、刘贾、彭越、英布诸军会合以后,在垓下包围了项羽,垓下之战彻底击败楚军,迫使项羽逃到乌江自杀。 公元前201年,刘邦大封有功之臣。张良没立过战功,刘邦说:“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这是子房的功劳,你自己在齐地选择三万户作为封地吧!”其实,张良虽未效命疆场,可是他所提出的计谋,对刘邦都起了决定性的作用,比攻杀战场的将军高明万倍,受封也当之无愧。可是张良却说:“当初我在下邳起事,和陛下在留相会,这是上天把我授给陛下。陛下采用我的计策,只不过是我侥幸料中的,我希望只封给我留就足够了,不敢承当三万户的封地。”于是刘邦就封张良为留侯。 刘邦已封大功臣20多人,其余的人日夜争执不休。刘邦在洛阳南宫,从阁道上常看见各位将军在沙地上议论。刘邦问张良:“这些人在议论什么?”张良说:“陛下还不知道吗?这些人在密谋反叛。”刘邦说:“天下已安定,为什么要谋反?”张良说:“陛下以平民起事,依靠这些人夺取了天下,如今陛下是天子,而所封的都是萧何、曹参等和陛下亲近的老熟人,而所惩罚的都是陛下平时仇恨的人。如今军官都在计算功劳,他们认为拿出全天下也不够人人封赏,又怕平生有过失被怀疑而受诛杀,因此就聚在一起商量谋反了。”刘邦焦急地说:“对他们怎么办呢?”张良说:“陛下平生最痛恨的是谁,而这件事又是群臣所共知的?”刘邦说:“雍齿和我是旧交,曾经多次侮辱我,我想杀掉他。因为他功劳大,因此又不忍心。”张良说:“如今赶快先封雍齿给群臣看,群臣看见雍齿被封,人人都会安定下来。”于是刘邦设酒宴,封雍齿为十万侯。又赶忙催促丞相、御史给其他人定功封赏。群臣都高兴地说:“雍齿都封侯了,我们这些人没有什么担忧的了。”张良的计策及时有效地消除了一场内乱。在分封功臣之后,刘邦考虑建都于何处的问题。许多大臣和将领都主张在洛阳建都。张良建议刘邦定都关中,刘邦采纳了他的建议,建都长安。 公元前197年,陈豨反汉,自立为王。次年,张良跟随刘邦出兵,消灭了陈豨。这年正月,刘邦的妻子吕后杀韩信,三月杀彭越;七月,英布反汉,第二年败死。张良看到这种情况,便采取明哲保身的态度。他说:“我的祖先是韩国宰相,韩国亡后,我舍去万金家财,为韩国报仇。我只有三寸之舌,就封万户侯,对一个普通人来说已达到极点了。我的愿望已经达到了,我想学道去。”后来,张良学道8年后去世。 汉朝初年,张良和韩信整理过古代兵法。据载,自春秋至战国,有兵法128家,经过张良、韩信审查删定,保留35家。张良对于整理古代兵法也是有很大贡献的。 张良确实是一个具有战略眼光的出色的军事人才,他在刘邦建立和巩固汉朝的过程中,深谋远虑,运筹帷幄,起了很大作用。战争胜利后,他谦虚谨慎,不要三万户侯,而要一万户。他的“学道”也是一种避祸的巧妙方法。终于没被刘邦和吕后杀掉,落了一个善终的结局。 张良一生出谋划策,建立了不世之功,就连司马迁都想象他一定是一个相貌魁伟、风采夺人的奇男子,然而事实上他却是“状貌如妇人”。这正印证了孔子的话:“以貌取人,失之子羽。” 齐国市掾田单(下) 为了使燕军将帅关系更加激化,田单又加了一把火。田单派遣心腹为使者,拿自己的亲笔信去见骑劫,说田单想要向骑劫投降,但提出了许多附加条件,让骑劫很不高兴。骑劫以为即墨旦夕可破,田单还提这么多附加条件,实在是自不量力。田单使者便假装恐惧,说即墨城已经断粮,城中成年男子大多战死,投降只在朝夕之间,自己不愿再回去遭罪了,愿意留在燕军中,为骑劫效力。骑劫想身边有一个熟悉即墨城中事务的人也好,就答应了。使者对骑劫的问话都能做出令骑劫满意的答复,骑劫很喜欢这个机灵人。使者还把即墨城中富豪向燕军将士买路的事告诉了骑劫,骑劫对燕军收受齐人贿赂、严重违反军纪的行为大为恼火,严厉处罚了收受齐人贿赂的燕军将领,没收了齐人贿赂的金银珠宝。被罚的燕军将领痛恨骑劫,甚至有人提出杀死骑劫,投奔在赵国的乐毅。然而很多人觉得胜利在望,归国心切,主张再忍一忍,犯不上这样意气用事,背井离乡,连累家人。但是,在对骑劫的口伐声中,大家还是结成了一个反骑劫的联盟。 骑劫眼看胜利在即,觉得田单的有条件投降和即墨人的自不量力很可笑,决心好好地羞辱一下即墨人。骑劫从田单使者处了解到,即墨人以没有鼻子为大耻,以祖坟被挖为大辱,便命人把拒不投降的齐军俘虏押到即墨城下割鼻,挖掘即墨人在城外的祖坟,焚烧死人的尸骨,遍告即墨城中人,如不速降,等城破后,对城中的人也要割鼻焚烧。即墨人在城头,眼看着自己的父子兄弟被燕军割鼻,自己的先人被燕军掘墓焚尸,捶胸顿足,感到莫大的耻辱,对燕军的暴行无比气愤。田单趁机以神的名义向即墨人宣称,即墨人的祖先要他们报仇,而且会保佑他们获得战争的胜利。即墨城中人人无畏生死,愿求一战。田单见时机成熟,发表决战演说,即墨人群情激昂,只等田单一声令下。田单挑选勇健军士组织了一支敢死队,由自己率领打头阵,对其他梯队的领军人选也做了安排。田单告诉大家,即墨人的大仇人是骑劫,一定要杀死骑劫才能报祖先的仇。田单的攻击部署针对的就是骑劫的帅帐,说神会保佑大家成功地杀死骑劫。 午夜时分,田单命人把城中的存粮全部取出,将士们饱餐一顿,在附神小兵的杀死骑劫、为祖先报仇的神的保佑声中,田单率领敢死勇士悄无声息地潜出城外。在逼近燕军营寨时,有燕军哨兵发现了田单一行人,以为是城中的富豪人家出城逃跑,没有理睬。田单迫近燕军营寨后,直取骑劫帅帐,打了骑劫一个措手不及。骑劫的警卫部队压根也没有想到被困5年、旦夕可破的即墨会发动突袭而且齐军还能躲过燕军重重哨卡的监视直取燕军帅帐,没等反抗,就被勇猛的即墨勇士砍倒在地,骑劫也被杀死在帅帐中。田单得手后,马上点燃了骑劫的帅帐,向城里报信。即墨人见田单在重重燕帐中刺杀燕军总司令骑劫成功,更加确信神是保佑他们的,于是按照事先的部署从即墨城中蜂拥而出。齐军的攻击是有选择的,田单根据情报,命令齐军重点攻击燕军中攻齐坚决、支持骑劫的几位将领。与骑劫有隙的燕军众将见骑劫遭到齐军的攻击倍感高兴,坐视不救,在齐军高呼骑劫被杀后一窝蜂地撤离战场,根本不管被齐军猛烈攻击的骑劫亲信将领,往北而去。 田单很快就解决了骑劫的几个缺乏统一指挥、仓促应战的亲信将领,随即向临淄火速进发。齐人听说田单杀死了骑劫,正在向临淄进发,都欢欣鼓舞。齐人反抗燕军统治的叛乱在齐国的广阔大地上此起彼伏,很快就收复了很多座城池。 由于燕军总司令被齐军杀死,驻齐燕军无人统一指挥,各自为战,十分被动。燕军中同情乐毅、反对骑劫的大批将领听说骑劫被齐军杀死都很高兴,顺势退往国内。燕军将士除了敌视骑劫外,对驱逐乐毅、不体恤燕军将士的燕惠王也很有怨言,不愿为燕惠王卖命。骑劫的被杀正给了长期驻防齐国思念家人的燕军将士一个还乡的好理由。燕惠王不顾父亲燕昭王的告诫,强行拿下乐毅,造成了骑劫被杀、燕军全线溃败的严重后果。 田单进军临淄的路上,沿途城邑纷纷起义,驱逐燕军,响应田单的复齐号召,加入到田单的队伍中。5年前,临淄市掾田单逃亡时走的也是这条路。如今,田单成为驱逐燕军光复齐国的领军人物,重新走在这条路上时,不禁感慨万千。 田单没有遇到多大的抵抗就攻占了临淄,临淄城内万众沸腾,高呼田单的名字。田单收复临淄的消息像一支兴奋剂一样,强烈地刺激了齐人本来就已经很亢奋的神经,他们踊跃加入齐军,参加复国战争。在田单的号召下,齐人像一股风一样光复了燕军占领的70多座城池,田单也成为齐人心目中的复国大英雄。 如果不是燕军内讧,无心恋战,纷纷退出齐国,田单是不可能光复齐国的。骑劫死后,燕军有意无意地配合了田单的复齐大业,很多精锐的燕军部队都是在未与齐军交战的情况下主动离开的,否则,缺乏武装和统一指挥的齐人也不可能在一眨眼的时间里就光复70多座城池。 在田单光复齐国的战争中要特别提到田单的火牛阵。火牛阵如同中国很多著名的历史故事一样是从来没有发生过的事。即墨城被围攻五年,没有发生吃人的情况已经是很不容易了,这还多亏了即墨大夫未雨绸缪,囤积了大量的粮草。《史记》记载田单在城中收集了1000多头牛,这是不可能的。且不说即墨人快饿死了也不吃牛有多么令人难以置信,单就是即墨城中是否有足够1000头牛5年消耗的食料就是个大问题。即便《田单》列传的作者穿越时空,给田单送去了1000多头牛,田单也摆起了火牛阵,仍然不会形成像《史记》记载的那样战斗效果。 (有删节)单 元 检 测(共150分) 第Ⅰ卷(共36分) 一、 (12分,每小题3分) 1. 下面加点的实词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 君弟重射,臣能令君胜  弟:弟弟 B. 乃身操版插,与士卒分功  功:功劳 C. 陛下事去矣  去:终结,完了 D. 吾欲捐关以东等弃之  捐:捐献 2. 下列加点的实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信乃益为疑兵  益:增设 B. 批亢捣虚,形格势禁  格:阻碍,阻止 C. 汉王下马踞鞍而问曰  踞:依靠 D. 唯恐他将之来,即墨残矣  残:悲惨 3. 下列各句中“以”的用法与其他3项不相同的一项是()。 A. 孙膑以刑徒阴见B. 今以君之下驷与彼上驷 C. 示天下无还心,以固项王意D. 太史公曰:兵以正合,以奇胜 4. 下列各句中“之”的用法与其他3项不相同的一项是()。 A. 庞涓恐其贤于己,疾之B. 齐将田忌善而客待之 C. 唯恐他将之来D. 赵将虽斩之而不能禁也二、 (12分) 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5~8题。 及项梁渡淮,信仗剑从之,居戏下,无所知名。项梁败,又属项羽,羽以为郎中。数以策干项羽,羽不用。汉王之入蜀,信亡楚归汉。未得知名,为连敖。坐法当斩,其辈十三人已斩,次至信,信乃仰视,适见滕公,曰:“上不欲就天下乎?何为斩壮士?”滕公奇其言,壮其貌,释而不斩。与语,大说之。言于上,上拜以为治粟都尉,上未之奇也。信数与萧何语,何奇之。 至南郑,诸将行道亡者数十人。信度何等已数言上,上不我用,即亡。何闻信亡,不及以闻,自追之。人有言上曰:“丞相何亡。”上大怒,如失左右手。居一二日,何来谒上,上且怒且喜,骂何曰:“若亡,何也?”何曰:“臣不敢亡也,臣追亡者。”上曰:“若所追者谁?”曰:“韩信也。”上复骂曰:“诸将亡者以十数,公无所追;追信,诈也。”何曰:“诸将易得耳,至于信者,国士无双。王必欲长王汉中,无所事信;必欲争天下,非信无所与计事者。顾王策安所决耳!”王曰:“吾亦欲东耳,安能郁郁久居此乎?”何曰:“王计必欲东,能用信,信即留;不能用,信终亡耳。”王曰:“吾为公以为将。”何曰:“虽为将,信必不留。”王曰:“以为大将。”何曰:“幸甚!”于是王欲召信拜之。何曰:“王素慢,无礼,今拜大将,如呼小儿耳,此乃信所以去也。王必欲拜之,择良日,斋戒,设坛场,具礼,乃可耳。”王许之,诸将皆喜,人人各自以为得大将。至拜大将,乃韩信也,一军皆惊。 (选自《史记· 淮阴侯列传》) 5. 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2分) A. 居戏下 戏下:指帅旗之下,即部下 B. 坐法当斩 坐法:指因犯法而获罪 C. 王素慢,无礼 素慢:指傲慢 D. 无所事信 事:指重用 6. 对下面各句活用的词分类正确的一项是()。(2分) ① 滕公奇其言② 王必欲长王汉中③ 何奇之 ④ 何闻信亡,不及以闻⑤ 吾亦欲东耳 A. ①/②③/④/⑤ B. ①③/②⑤/④ C. ①/②③/④⑤ D. ①③/②④/⑤ 7. “数以策干项羽,羽不用”的正确译文是()。(2分) A. 多次用计策冲犯项羽,项羽不重用他。 B. 多次用计策干扰项羽,项羽不听从他。 C. 多次把计策献给项羽,但干扰了项羽,项羽没有采纳。 D. 多次把计策献给项羽,以求重用,项羽没有采纳。 8. 下面4句话中全都表现韩信具有才干的一组是()。(2分) ① 及项梁渡淮,信仗剑从之② 至于信者,国士无双 ③ 必欲争天下,非信无所与计事者④ (滕公)与语,大说之。言于上 A. ①②③ B. ①③④ C. ②③④ D. ①②④ 三、 (12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2题。 丞相公孙弘者,齐菑川国薛县人也,字季。少时为薛狱吏,有罪,免。家贫,牧豕海上。年四十余,乃学《春秋》杂说。养后母孝谨。 建元元年,天子初即位,招贤良文学之士,是时弘年六十,征以贤良为博士。使匈奴,还报,不合上意,上怒,以为不能,弘乃病免归。 元光五年,有诏征文学,菑川国复推上公孙弘。弘让,谢国人曰:“臣已尝西应命,以不能罢归。愿更推选。”国人固推弘,弘至太常。太常令所征儒士各对策,百余人,弘第居下。策奏,天子擢弘对为第一。召入见,状貌甚丽,拜为博士。是时通西南夷道,置郡,巴蜀民苦之,诏使弘视之。还奏事,盛毁西南夷无所用,上不听。 弘为人伟奇多闻,常称以为人主病不广大,人臣病不俭节。弘为布被,食不重肉。后母死,服丧三年。每朝会议,开陈其端,令人主自择,不肯面折廷争。习文法吏事,而又缘饰以儒术,上大说之。二岁中,至左内史。弘奏事,有不可,不庭辩之。尝与主爵都尉汲黯请间,汲黯先发之,弘推其后,天子常说,所言皆听,以此日益亲贵。尝与公卿约议,至上前,皆倍其约以顺上旨。汲黯庭诘弘曰:“齐人多诈而无情实,始与臣等建此议,今皆倍之,不忠。”上问弘。弘谢曰:“夫知臣者以臣为忠,不知臣者以臣为不忠。”上然弘言。左右幸臣每毁弘,上益厚遇之。 元朔三年,张欧免,以弘为御史大夫。是时通西南夷,东置沧海,北筑朔方之郡。弘数谏,以为罢敝中国以奉无用之地,愿罢之。于是天子乃使朱买臣等难弘置朔方之便。发十策,弘不得一。弘乃谢曰:“山东鄙人,不知其便若是,愿罢西南夷、沧海而专奉朔方。”上乃许之。 汲黯曰:“弘位在三公,奉禄甚多,然为布被,此诈也。”上问弘。弘谢曰:“有之。夫九卿与臣善者无过黯,然今日庭诘弘,诚中弘之病。夫以三公为布被,诚饰诈欲以钓名。且臣闻管仲相齐,有三归,侈拟于君,桓公以霸,亦上僭于君。晏婴相景公,食不重肉,妾不衣丝,齐国亦治,此下比于民。今臣弘位为御史大夫,而为布被,自九卿以下至于小吏,无差,诚如汲黯言。且无汲黯忠陛下安得闻此言!”天子愈益厚之。卒以弘为丞相,封平津侯。 (选自《史记·列传第五十二》) 9. 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还奏事,盛毁西南夷无所用毁:毁坏 B. 始与臣等建此议,今皆倍之倍:通“背”,违背 C. 弘谢曰:“夫知臣者以臣为忠……”谢:道歉 D. 且臣闻管仲相齐,有三归,侈拟于君拟:比 10.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 招贤良文学之士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B. 以不能罢归 且吾不以一眚掩大德 C. 弘乃病免归 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 D. 夫知臣者以臣为忠 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 11. 以下6句话分别编为4组,全都表现公孙弘“城府颇深,善用心机”的一组是()。 ① 每朝会议,开陈其端,令人主自择,不肯面折廷争。 ② 还奏事,盛毁西南夷无所用,上不听。 ③ 山东鄙人,不知其便若是。 ④ 后母死,服丧三年。 ⑤ 尝与公卿约议,至上前,皆倍其约以顺上旨。 ⑥ 臣已尝西应命,以不能罢归。愿更推选。 A. ①②④B. ①③⑤C. ②④⑥D. ③⑤⑥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汉朝开通西南夷的道路,皇帝派公孙弘前往视察,他了解了巴蜀人民对此感到困苦,要求皇帝废置边郡,没有得到皇帝批准。 B. 公孙弘生活节俭,盖布被,少食肉;每次在朝廷上商议事情,他总是开陈其端,让皇帝自己选择决定,自己从不当廷争论。 C. 公孙弘曾与大臣们有约,但到了皇帝面,却背弃先前的约定而顺从皇帝,汲黯因此责备公孙弘多诈而无情实。 D. 元朔年间,朝廷开通西南夷,东边设置沧海郡,北边修建朔方郡,公孙弘屡次进谏,希望停止做这些事情,武帝答应了他。第Ⅱ卷(共114分)四、 (24分) 13. 把文言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 策奏,天子擢弘对为第一。(2分) (2) 习文法吏事,而又缘饰以儒术,上大说之。(4分) (3) 自九卿以下至于小吏,无差,诚如汲黯言。(4分) 14. 阅读下面这首清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北固山①看大江 孔尚任 孤城铁瓮②四山围,绝顶高秋坐落晖。 眼见长江趋大海,青天却似向西飞。 注:①北固山:山名,在今江苏镇江东北长江畔。②铁瓮:铁瓮城,镇江城别名,言其坚固如金城,故名。 (1)试分析第二句中的“坐”字表现了诗人怎样的心态?(2分) ? (2)请赏析诗歌的三、四两句。(6分) 15. 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任选3小题。)(6分) (1) 不抚壮而弃秽兮,何不改乎此度? , !(屈原:《离骚》) (2) 风急天高猿啸哀, 。 ,不尽长江滚滚来。(杜甫:《登高》) (3) , 。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苏轼:《赤壁赋》) (4) 千岩万转路不定, 。 ,栗深林兮惊层巅。(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五、 (18分)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16~18题。 (张)稷字公乔,幼有孝性,所生母刘无宠,得疾。时稷年十一,侍养衣不解带,每剧则累夜不寝。及终,哀恸过人,杖而后起。见年辈幼童,辄哽咽泣泪,州里谓之淳孝。长兄玮善弹筝,稷以刘氏先执此伎,闻玮为清调,便悲感顿绝,遂终身不听。 性疏率,朗悟有才略,起家著作佐郎,不拜。父永及嫡母相继殂,六年庐于墓侧。齐永明中,为豫章王嶷主簿,与彭城刘绘俱待以礼,未尝被呼名,每呼为刘四、张五。以贫求为剡令,略不视事,多为小山游。会山贼唐宇之作乱,稷率部属保全县境。所生母刘先葬琅邪黄山,建武中改葬,物资委积。于时虽不拒绝,事毕随以还之。自幼及长,数十年中,常设刘氏神座。出告反面,如事生焉。 永元末,为侍中,宿卫宫城。梁武师至,兼卫尉①江淹出奔,稷兼卫尉卿,都督城内诸军事,无恙。时东昏②淫虐,北徐州刺史王珍国使直阁③张齐行弑于含德殿。稷乃召右仆射王亮等列坐殿前西钟下,且遣博士范云等诣武帝,告之以事。 梁朝初,为散骑常侍,中书令。及上即位,封领军将军。武帝尝于乐寿殿内宴,稷醉后言多怨辞形于色。帝时亦酣,谓曰:“卿兄杀郡守,弟杀其君,袖提帝首,衣染天血,如卿兄弟,有何名称?”稷曰:“臣兄弟无名称,至于陛下则不得言无勋。东昏暴虐,帝率义师来伐,臣与之。”帝埒其须曰:“张公可畏。”中丞陆杲弹稷云:“领军张稷,门无忠贞,官必险达,杀君害主,以为常。”帝留其表,竟不问。 累迁尚书左仆射。帝将幸稷宅,以盛暑留幸仆射省。旧临幸供具,皆酬太官馔直。帝以稷清贫,手诏不受。宋时孝武帝经造张永,至稷三世,并降万乘,论者荣之。 稷性明烈,善与人交,历官无畜聚,奉禄皆颁之亲故,家无余财。为吴兴太守,下车存问遗老,引其子孙置之右职,政称宽恕。初去郡就仆射征,道由吴,乡人候稷者满水陆。稷单装径还都下,人莫之识,其率素④如此。 (选自《南史》卷三十一·列传第二十一,有改动。) 注:① 兼卫尉:官职名。② 东昏:侯爵名。③ 直阁:官职名。④ 率素:朴素。 16.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8分,每小题1分)(1) 哀恸过人,杖而后起(2) 兼卫尉江淹出奔(3) 皆酬太官馔直(4) 帝将幸稷宅(5) 稷以刘氏先执此伎且遣博士范云等诣武帝,告之以事(6) 于时虽不拒绝,事毕随以还之使直阁张齐行弑于含德殿(7) 帝率义师来伐,臣与之稷性明烈,善与人交(8) 奉禄皆颁之亲故稷单装径还都下,人莫之识 17. 从文中找出能够表现张稷“疏率明烈”的句子写在下面。(2分) 18. 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 父永及嫡母相继殂,六年庐于墓侧。(2分) (2) 出告反面,如事生焉。(2分) (3) 初去郡就仆射征,道由吴,乡人候稷者满水陆。(4分) 六、 语言运用(12分) 19. 下面6个分句打乱了顺序,请重新排序。(只写序号。)(3分)每当落日黄昏,暮烟疏雨的时候,。 ① 缕缕白色的炊烟 ② 弥漫在山野的四周 ③ 缭绕在茅舍的烟囱上 ④ 山脚下便笼罩着一片苍茫的烟幕 ⑤ 一种松脂燃烧的香味 20. 仿照下面的句式自选陈述对象再写两组句子,以构成语义连贯的排比句。(4分) 真正的光明,决不是没有黑暗的时候,只是永远不会被黑暗所淹没;。 21. 下面是关于中国教育的八大关键词。请你写一段话(至少使用其中5个词语)表达你对中国教育的主要看法。(不超过80字。)(5分) ① 和谐校园② 教育公平③ 长征精神④ 汉语⑤ 高考改革⑥ 求职百态⑦ 网瘾⑧ 黑校车 七、 作文(60分) 22. 阅读下面材料,按要求完成作文。 “草根”这个概念是由新兴的网络文化所引出来的,原本是英文Grass roots的直译,它隐含着两种含义,一是它代表着最广泛的东西,指平民阶层、大众阶层;二是有坚忍的耐力,可以汲取营养后发芽生长,最后遍地散布。自2005年开始,中国社会上演着一系列神话般的故事,“超女”热天下、胡戈火四方,一撮撮“草根艺人”几乎都是一夜成名,并迅速通过没有界限的网络、自由言论的博客、电影电视等传媒占领人们的生活舞台。还有草根博客……“草根”成为当下最流行的词语,而“草根文化”也已经开始“成为改变人们的生活、推动社会发展的一股强大的崭新力量”。 请根据上面材料提供的信息,以“草根”为话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要求:(1) 自拟题目;(2) 自定立意;(3) 自选文体,且文体特征鲜明。 现代传记阅读 考纲解读 实用类文本阅读 阅读评价中外实用类文本。了解访谈、调查报告、新闻、传记、社科论文等实用类的文体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准确解读文本,筛选、整合信息。分析思想内容、构成要素和语言特色,评价文本产生的社会作用,探讨文本反映的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 1. 分析综合C (1) 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 (2) 分析语言特色,把握文章结构,概括中心意思。 (3) 分析文本的文体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 2. 鉴赏评价D (1) 评价文本的主要观点和基本倾向。 (2) 评价文本产生的社会价值和影响。 (3) 对文本的某种特色作深度的思考和判断。 3. 探究F (1) 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文本的深层意蕴。 (2) 探讨文本反映的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 (3) 探究文本中的疑点和难点,提出自己的见解。 对于传记来说,需要重点关注的有以下几点: 1. 了解文本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 2. 准确解读文本,筛选、整合信息,分析评价思想内容、构成要素和语言特色。 3. 评价文本产生的社会作用,探讨文本反映的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 知识链接 传记文学 传记文学是最古老的文学体裁之一,它以各种书面的、口头的、形象化的材料和回忆为依据,用文学再现作者本人或他人的生平。传记有时被认为是史学的一个分支,最早的传记常被人们当史料看待。现在举世公认,传记和史书是两种明显不同的文学形式。史书往往概述某个时期(如文艺复兴时期)、某个时期的某些人(如北美的英国殖民地居民)或某种制度(如中世纪的寺院制度),而传记则往往集中描写一个人和他的生平特点。传记和史书也有相同之处,即都叙述过去的事。 传记文学可按其叙述对象的不同,分为两大类:传记和自传。 一、 传记 传记可分为两类,即依据第一手资料写成的传记和依据研究编写的传记。 1. 依据第一手资料写成的传记。这类传记的作者往往和传记主人公有某种关系。这种关系使撰写传记的两要素得以连接:一是作者有一种要使“某人在人世间的历程”得以流传的愿望;二是作者有一种觉得自己有承担此项工作的特殊资格(亲眼目睹和阅读私人书信)。最早的作品往往是宗教人物的门徒撰写的,如关于释迦牟尼的传记片断。这类传记往往被称为“原始传记”。鲍斯韦尔的《约翰逊传》是人们公认的这类传记中最出色的一部。 2. 依据研究编写的传记。这类传记又分不少细类,首先是传记的两种特殊形式:参考文集和人物小传。 参考文集:自18世纪末起,西方世界出现越来越多的包含传记性史实的汇编。如多卷本的传记词典,收录世界名人资料的综合性百科全书,学者、科学家的传记手册和现代人名词典等。 人物小传:这类传记虽然较短,却是真正的传记文学作品,但早期宗教、政治人物的准传记性资料除外。这类传记最早出现在中国,司马迁的《史记》包容了生动的人物小传。两个世纪以后,它在罗马帝国成为一种全面发展的文体,如普卢塔克的《希腊罗马名人比较列传》和苏埃托尼乌斯的《恺撒传》。 依据研究编写而成的传记按作者写法的客观性,可进一步分为以下6个细类: 资料性传记:这类传记最客观,作者除了对资料作必不可少的选择以外,不作任何解释。作者通过提供与主人公有关的文字材料、各种证据,把主人公的生平展现在人们面前。如D·马森的《弥尔顿传》(7卷本,1859—1894)。 评传:这类传记具有学术性和评论性,都经过作者仔细研究,对于原始资料,作者总是在注解、附录和书目提要中审慎地加以说明,在进行推论或推测时,也加以适当的说明。这类传记不允许虚构材料,生平一般按年代顺序叙述,如L·马钱德的《拜伦》(1957)。 “标准”传记:这类传记在传记文学中占主导地位,它的主客观性比较平衡。可称为主人公的“人生道路的真实写照”。作者通过不加歪曲的艺术处理,把事实的记录变为真实的、栩栩如生的人物写照。如特恩布尔的《斯科特·菲茨杰拉尔德》。 阐述性传记:这类传记具有主观性特点,但没有标准的特征。出色的作家常把原始材料改写成生动的叙述,并加以戏剧化,总有某种文字依据。作者不杜撰材料,但在艺术处理上往往十分自由。如D·鲍恩描写柴可夫斯基生平的《挚爱的朋友》(1937)。 小说化传记:材料可以自由虚构,地点和对话也可凭想象而定。作者往往根据第二手资料,进行粗略研究之后,就开始动笔。他们把小说的感染力和含糊的真实性混杂在一起,创造了一种混合的文体。如欧文·斯通描写凡·高的《渴望生活》。 传记式小说:这类纯属作者虚构,是一种以传记和自传形式写就的小说,如格雷夫斯描写罗马皇帝克劳狄乌斯(又译克劳狄)一世的《克劳狄乌斯》。 二、 自传 自传是传记文学的另一大类,由作者自述生平。自传分非正式自传和正式自传两大类。 1. 非正式自传。这类传记是作者不准备发表的私人文稿。它又可分为书信、日记、日志,回忆录两类。前者反映作者的内心世界,后者则是作者用来追记本人和他人经历以及重要事件的一种文体。 2. 正式自传。这类传记在追述往事的过程中,经过作者有意或无意的遗漏、改动,只能称作“仅有几分真实的生平”,如G·格林1971年写的自传。 自从公元前5世纪希腊诗人希俄斯的伊翁开始为当时的名人撰写传略起,传记文学经历了漫长的进程。今天,文字虽说已不是唯一的或主要的叙事工具,但就目前来说,要展示人生的全过程,文字仍然是最好的工具。由于传记文学把基点放在事实真相的基础上,因此它的地位比文学艺术的其他体裁更趋稳定。 方法指导 一、 准确解读文本,筛选、整合信息,分析思想内容、构成要素和语言特色。 叶圣陶在四川 1940年初夏,叶圣陶来到成都,在四川省教育厅教育科学馆工作。他白天去办公,晚上教儿女们写写文章。常常在晚饭之后,把油灯移到桌子中央,至善、至美、至诚就凑着光亮,认真地听父亲讲解。有时候,儿女们也和父亲热烈讨论。他们每人每星期交一篇文章。叶圣陶一向主张作文要说自己的话,要写自己的真情实感,对儿女们的作文,他也从来不出题目,随他们写去。这也是他们一天中最感兴味的时刻。叶圣陶一边看他们的文章,一边问:“这儿多了些什么?这儿少了些什么?能不能换一个比较恰当的词儿?把词儿调动一下,把句式改变一下,是不是好些?”遇到看不明白的地方,他就问孩子们:“原来是怎么想的?到底想清楚了没有?为什么表达不出来?怎样才能把要说的意思说明白?”他问得十分仔细,简直就是严格的考试,同时也是生动活泼的考试。孩子们都乐意参加这样的考试。 但是,对于叶圣陶,到了成都以后,使他格外高兴的事,却要算和朱自清的朝夕相见了。几十年来,这两位作家亲似手足。朱自清曾写过《我所见的叶圣陶》、《叶圣陶的短篇小说》等文章。1931年8月,朱自清由北平动身访问欧洲,就是在叶圣陶鼓动下,才写出了《欧游杂记》的。朱自清在这本书的“自序”里,曾提到叶圣陶帮助“设计”、“题字”、“校对”等。叶圣陶曾写过《与佩弦》的散文,讲述他们之间的友情: 促膝谈心,随兴趣之所至,时而上天,时而入地;时而论书,时而评画;时而纵谈时局,品鉴人伦;时而剖析玄理,密诉衷曲……可谓随意之极致了。这当儿,名誉之心是没有的,利益的心是没有的,顾忌欺诳等心也都没有,只为着看出内心而说话,说其不得不说。其味甘而永,无所不领会,真可说彼此“如见其肺肝然”的。 现在,很难得他们同处一地,又在一起工作,还先后合编了《精读指导举隅》和《略读指导举隅》,作为中学生学习国文的课外读物,列入“四川省教育科学馆丛书”出版。 为了浇灌《中学生》这块抗战时期青年的精神家园,叶圣陶1945年9月离开成都到重庆,住在螃蟹井开明书店那个局促的小楼上。看稿编稿,和作者、读者书信联系,甚至校对都由他自己动手。他热情、认真、宽容,一心一意为作者和读者服务。来稿只要有可用之处,他就诚恳地提出修改意见。赵景深在《文心剪影》里说:“他的复信措词谦抑,字迹圆润丰满,正显出他那谦和而又诚实的心。”正如当年他主编《小说月报》曾精心培育了一大批后来成为新文学史上的著名作家时那样。他那种公而忘私的精神和工作态度,给予年青一代的教育、鼓舞的力量是无法估量的。当时《中学生》杂志一位年轻编辑后来回忆说:“他是实际的教育家,但不是取教训态度的老师,而是取辅导态度的顾问……他是热忱的事业家,在编辑部不是做官当老爷,而是脚踏实地,以身作则,放手让青年编辑在实践中锻炼,有合理的建议欣然采纳,对可用的稿件热诚支持,有忽略的地方及时提醒,有弄错的地方予以纠正。”这就是真正的教育者的榜样。在他身上似乎更多的是儒家思想,从他为自己的儿女取名至善、至美、至诚可以看出,他追求的是一种多么崇高的境界。但是,他又能根据时代的潮流而有所取舍,不断前进。 (选自《叶圣陶和他的世界》第9章,有删节。) 1. 叶圣陶指导儿女们写作有什么特点?他对儿女们的作文又是从哪些方面评议的?请结合原文概括回答。(6分) 第一问(4分): 参考答案:(1) 认真讲解,时或热烈讨论。(2) 不加约束,任其自由发挥。(3) 重视评议,培养写作习惯。(4) 善于启发,诱导深入思考。 解析:结合原文第一段相关内容——儿女们“认真地听父亲讲解”、“有时候,也和父亲热烈讨论”和“主张作文要说自己的话,要写自己的真情实感,对儿女们的作文,他也从来不出题目,随他们写去”分别概括出(1)(2)点,根据叶圣陶的问话内容及儿女们的表现可以分别概括出(3)(4)两点。 第二问(2分): 参考答案:(1) 仔细考查作文的表达形式。(2) 详细询问作文的思想内容。 解析:应该根据第一段叶圣陶的问话来分析、提炼、概括。例如:“这儿多了些什么?这儿少了些什么?能不能换一个比较恰当的词儿?把词儿调动一下,把句式改变一下,是不是好些?”问话主要涉及了作文的用词、句式等方面,考查的是关于作文的表达形式的;“原来是怎么想的?到底想清楚了没有?为什么表达不出来?怎样才能把要说的意思说明白?”问话主要涉及的是作文的思想内容方面。 2. 和朱自清见面,叶圣陶为什么会感到“格外高兴”?他们谈心时为什么能达到“随意之极致”?请简要分析。(6分) 第一问(3分): 参考答案:(1) 有着几十年亲似手足的友情。(2) 有着共同的兴趣和爱好。(3) 互相激励和帮助。 解析:根据原文第二、三段内容,结合“亲似手足”、“鼓动”、“帮助”等关键词语概括出来。 第二问(3分): 参考答案:(1) 随兴之所至,无话不谈。(2) 没有功利目的,无所顾忌。(3) 心领神会,肝胆相照。 解析:根据文中叶圣陶的散文《与佩弦》中的内容,抓住“兴趣之所至、随意之极致、名誉之心是没有的、利益的心是没有的、顾忌欺诳等心也都没有、无所不领会,如见其肺肝然”等关键语句,就可以概括出来了。 布衣总统孙中山(有删节) ① 总统不是皇帝,而是公仆。这是孙中山就任临时大总统时的座右铭。 ② 孙中山坐都南京后,人们还以“布衣总统”相称,说起这称谓的来历,还有一段精彩的故事。 ③ 话说清末名臣张之洞在任湖广总督期间,积极推行新政,孙中山对他极为推崇。一次,孙中山出洋回国,途经武昌,特到总督衙门求见。孙中山掏出自己那张只印有姓名、籍贯的名片来,在背面写上:“学者孙文求见之洞兄”字样,交门官递上去。张之洞一见好生不悦,心想一介儒生,竟然与一品大员称兄道弟,真是不知天高地厚,不仅拒而不见,还在名片背面写了几句话退回。孙中山一看,背面写着:“持三字帖,见一品官,儒生妄敢称兄弟”。孙中山明白,这是张之洞嫌他不恭,在拿架子,不肯买账。血气方刚的孙中山来了个照“礼”回敬,在名片背面写上:“行千里路,读万卷书,布衣亦可做王侯”,再请门官送进去。张之洞一见,大为吃惊,立即吩咐迎见孙中山,并以大礼相待。由此可见,孙中山要做“布衣总统”早有初衷。 ④ 孙中山就任临时大总统以后,生活还是像过去一样简朴。临时总统府设在前清的南京总督衙门内。中山先生住着一个不大的房间,房里有四把椅子、两个茶几、一张书桌、一张床和一把沙发。墙上挂着中国大地图和世界大地图。书桌上除了文具和要处理的公文以外,还摆着一些书。他的房屋外面是客厅,兼作饭厅。中山先生穿衣服也很朴素,他以前穿西装,做临时大总统以后,便把当时流行的学生装安上翻领,改成四个口袋的一种新式服装来穿。他就职临时大总统时穿的就是这种衣服,以后大家都穿这样的衣服,“中山服”就是这样来的。在总统府内,一般人每餐菜金都在三元左右,这在当时的官场上已算是低水平,而孙中山总是把自己的菜金控制在四角左右。他不吸烟,不饮酒,不喝茶。有一次,唐绍仪来访,一直谈到很晚,孙中山为留客,特意吩咐人到“趣乐居”买来一只卤水肥鸡待客。唐绍仪饿了,见到卤水鸡,很快将它吃得一干二净,还以为会有其他菜肴,就耐心地等待着下一道菜来。孙中山见状,对唐绍仪说:“慢待,慢待,没有什么好的菜了。”他想了想,只好把厨房里仅有的咸鱼拿上来。唐绍仪说:“我大吃惯了,一只肥烧鸡,我一顿就能吃完,我家虽说只有几个人,可每餐菜金就得十元啊!”仅此一点,就使唐绍仪对孙中山肃然起敬。 ⑤ 遇事首先想着人民。为避免惊扰群众,孙中山总是悄悄出巡,不声不响。有一次,他穿着普通制服骑马出城,视察清朝遗留的炮台。登上雨花台时发现那里已挂满旗帜。急问随从,原来他们出城时还是被人发现了,市民为此张灯结彩,欢迎视察归来的大总统。孙中山感叹道:“我个人的行踪不必去惊扰众人,我们还是改道走吧!”街市熙熙攘攘,不时有人力车夫拉着一车车剪下的辫子走过。街上五花八门的广告。许多商品换上了“共和”“庆胜”“北伐”等新商标。“民主”“平等”“权利”等观念深入人心。辛亥革命不仅推翻了封建帝制,而且提高了广大民众的社会地位和政治素质。孙中山正感慨着,又被群众发现了,大家一齐拥上前来,顿时,里三层,外三层,一齐鼓掌欢呼:“大总统万岁!”孙中山被围在水泄不通的圈圈里,行动不得。城外警察分局局长率人赶来维持秩序,巡官拔出指挥刀挥舞,想驱散人群。孙中山见此立即派护卫去制止,他着急地说:“对待老百姓不能这样!我们是人民的公仆!”围观的人越来越多,齐呼:“大总统万岁!”孙中山知道不能从正门进城,便决定走旁门,护卫开路,围观的人让出一条道来,他们才绕道回到总统府。南门城楼上的守城官员,只见大总统出了城去没见归来,急忙分头询问,当问到总统府号房(传达室)时,才知道总统早已回府了。 (选自《布衣总统孙中山》) 3. 孙中山先生为什么被人们称为“布衣总统”? 解析:本题是对文章思想内容的分析。解答本题,要关注题目,题目即文章的纲目及主旨;也要把握全文的内容,包括与张之洞的交往、对他衣食住行的叙述描写和出巡。从这些方面可以分析出为什么称为“布衣总统”。 参考答案:(1) 虽为布衣,却胸怀大志;(2) 虽为总统,却保持布衣本色;(3) 热爱布衣;(4) 群众对孙中山先生的拥护,说明先生深受布衣爱戴。 4. 文中最后一段两个“才”字用得非常巧妙,试分析它在文中的表现力。 参考答案:第一个“才”字表现了人民群众非常热爱孙中山先生,群众争相目睹孙中山先生面容。第二个“才”字照应了文章中的“他总是悄悄出巡”一句,表明了孙中山先生不事张扬,低调出行。 二、 评价文本产生的社会功用,探讨文本反映的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 这里以《布衣总统孙中山》为例: 1. 从孙中山和张之洞的交往中,你认为孙中山表现了什么品性?张之洞当时态度的转变说明了什么? 提示:(1) 孙中山当时是一介布衣,而张之洞为朝廷重臣,两者地位悬殊。但在交往中,孙中山面对朝廷重臣,不卑不亢,表现了一代伟人所拥有的高尚道德品质。 (2) 可以从三方面去分析:孙中山的不卑不亢,早怀大志,很深的文学造诣。另外,也可以谈一谈张之洞的思想。毕竟事情的发展往往是两方面共同促成的。 2. 本文从哪些方面赞扬了孙中山甘于淡泊的品质?这种品质在当代青年人身上还需要吗?说说你的理由。 提示:表现孙中山先生甘于淡泊的优秀品质主要是从孙中山先生的衣、食、住、行四个方面来谈的。艰苦朴素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是一个人修养高的表现。可以结合历史上和现当今的人物去谈。(无论是历史上还是现当今,于国于家或于个人,勤俭可以兴国,勤俭可以持家;反之,奢逸可以亡身、亡国。) 3. 课文中说,群众见到孙中山的时候,一起高声呼喊:“大总统万岁!”你觉得这个口号表现了群众怎样的心情?为什么? 提示:可以从孙中山先生拯救人民于水火之中,关心群众,体贴群众,人们对他极为尊敬这个角度去分析。 这些题目,都是围绕着传主展开的,涉及了人物的内涵,特别是练习2,紧扣着孙中山先生作为世纪伟人所具有的非凡品质和精神“探讨文本反映的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 跟踪练习 一、 阅读下面的传记文字,完成1~4题。 人民的音乐家冼星海 马祥林冼星海,曾化名“黄训”,原籍广东番禺县。他出生前父亲就已去世,靠母亲做佣工和祖父接济生活。他6岁进私塾。祖父病逝后,他失学而随母亲去了新加坡。他于1918年回国,因交不起学费而入了广州的岭南大学基督教青年会所办的义学,由于兴趣和爱好,他就参加了学校的管乐队。刚开始学拉小提琴时,被同事们戏谑地称为“宰鸡能手”——拉小提琴像杀鸡一样难听,但他依然不为所动,坚持学习。 1929年,冼星海来到素有世界音乐文化中心的法国巴黎学习音乐。他靠在餐馆跑堂、在理发店做杂役等维持生活,在塞纳河畔梧桐树下几次晕倒,险些被法国警察送进陈尸所。1934年,他考入巴黎音乐学院高级作曲班,师从著名提琴家奥别多菲尔和著名作曲家杜卡斯,学习作曲兼学指挥,写下了早期作品《d小调小提琴奏鸣曲》、《风》等。他曾是该班几十年来的第一个中国考生,由于衣着不够华丽,险些被法国门警所阻而不得入考场。考试后,主考老师杜卡斯代表全体评委宣布:“我们决定给你荣誉奖,按照学院的传统规定,你可以自己提出物质方面的要求。”冼星海只说了“饭票”两个字,就再也说不出话来了。 冼星海在西方求学期间,饱受西方列强对弱小民族的歧视。1935年夏,他谢绝了巴黎音乐学院的高薪挽留,回国投入抗日救亡运动。回国途经伦敦时,英国海关竟不准他入境,被扣几个小时。回国后,他曾指挥上海工部局的管弦乐队演奏贝多芬《第八交响曲》,可这个乐队从指挥到演奏者却没有一个中国人。他深切体会到民族受压迫的苦难,从而走上追求革命的道路,并以音乐发出了解放的呐喊。回国后不久,他便参加了上海学联到郊区的救亡宣传活动。国民党当局派保安队到现场阻止学生,对峙时剑拔弩张。这时,青年诗人塞克把自己写的一首诗交给冼星海。冼星海怀着满腔激愤,朗诵了两遍,倚墙只用了5分钟就写出曲谱——“枪口朝外/齐步前进/不伤老百姓/不打自己人/……”这首《救国军歌》当场在学生中唱响,随后在场的老百姓甚至连保安队的士兵也跟着唱,很多人边唱边流泪。 抗战爆发后,他参加了洪深领导的上海演剧第二大队,深入田间地头、工厂矿井宣传救国救亡。不久,他又到武汉,进入周恩来、郭沫若领导下的军事委员会政治部第三厅工作。他创作的《游击军》、《到敌人后方去》、《在太行山上》等歌曲深受人民喜爱。1938年冬,冼星海奔赴延安担任鲁迅艺术学院音乐系主任,并在延安“女大”兼课。在延安没有一架钢琴的情况下,他完成了一生中主要作品的大部分创作,而且为党培养出一大批音乐干部。在鲁艺,他负责音乐理论、作曲的主要课程,还教授音乐史及指挥。在延安的一年半时间里,冼星海与聂耳一样,把音乐当成争取大众解放的武器,人民也在歌声中永远记住了他们。 1939年5月在延安的艰苦条件下,党中央决定每月给冼星海15元津贴,而当时朱德总司令每月津贴才5元。冼星海因劳累和营养不良,他的肺病日益严重,战争结束时,他虽回到莫斯科治疗,却未能愈痊,于1945年10月在克里姆林宫医院病逝,年仅40岁。他去世后,延安各界为其举行了追悼会,纪念这位杰出的音乐家。毛泽东亲笔题词“为人民的音乐家冼星海致哀”。1999年11月,哈萨克斯坦共和国阿拉木图市的弗拉基米尔大街被命名为冼星海大街。江泽民主席访哈时还到冼星海当年的故居凭吊,表达了中国人民对这位杰出的音乐家的永久怀念。 (选自2007年2月《热血中华》,有改动。) 1. 冼星海的音乐道路大致可分为3个阶段,请作简要概括。 2. 本文在冼星海的一生中,重点选择了他1935—1940年的一段经历来叙写,这是为什么?请结合文章的内容回答。 3. 文章结尾如果到“(冼星海)于1945年10月在克里姆林宫医院病逝,年仅40岁”处就结束,仍是一篇完整的文章,但原文又增加了部分文字。试分析这样结尾在表达效果上有什么不同。 4. 有人说,现在是一个多音乐“人”而少音乐“家”的时代。请你结合文本进行必要的探究,冼星海为什么能成为那个时代的杰出的“人民的音乐家”? 二、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郁达夫:一个人的旅程 卞流光 ①郁达夫少年即负文名。他对自己的期待很高。从他的诗中,可以感觉到他认为自己早晚会成名。扬名海内的《沉沦》发表时,郁达夫不到26岁。可是他等这一天仿佛等了好久。 ②郁达夫属于早慧的人,因为三岁丧父,他的童年生活是孤寂的。记忆中,母亲经常奔波在外,祖母每天念经礼佛。这在一个小孩的心中播下了孤寂的种子。接下来的学习生活,从私塾到新式小学到中学,郁达夫的成绩一直优异,性格却越来越孤僻,这两者好像相辅相成,形成了他既自负又自卑的矛盾性格。1913年17岁的郁达夫东渡日本,开始了长达十年的留学生涯,除了积极广泛的学习本领外,孤寂和落寞再次强烈地包裹了他。他曾给一个叫隆儿的女孩做过这样的诗句:几年沦落滞西京,千古文章未立名。感情上的不顺,志向的难酬,这是他一生焦虑的开始。 ③1922年回国后,接触到中国现实后,郁达夫跟许多海外回来的知识分子一样,有一种幻灭感。《还乡记》这样写道:我一边走一边想起了留学时代在异国的首都里每晚每晚的夜行,把当时的情状和现在在中国的死灭的都会里的流离的状态一对照,觉得我的青春,我的希望,我的生活,都成了过去的云烟。《沉沦》的风行海内并没有给郁达夫带了实质性的改变。经济上照样无法立足,还引来无数的误解和谩骂。回国后一直到1927年僻居上海,郁达夫挣扎在大学教职和作家、杂志编辑两种身份之间。回国伊始,郁达夫一边在安庆教书,一边写作、编辑《创造月刊》。之后辗转北京,武汉、广州、上海,郁达夫总是不满教书(他称之为“贩卖知识”)的刻板乏味以及大学里同事的勾心斗角,转而写作、编杂志,然后又因为生计无着,再去教书。这样来来回回有三四次,“为饥寒的驱使,乞食四方,车无停辙”。 ④这个时候郁达夫写过一系列文章,如《还乡记》、《还乡后记》、《南行杂记》和《感伤的行旅》,给读者一个飘零的旅行者的背影。1926年春,时在广州的郁达夫接到远在北京的儿子龙儿病危的电报,仓惶北归,却还是没来得及见儿子一面。多年来的奔波漂泊的苦楚,一下子汩汩而出。他在散文《一个人在途上》的结尾这样写道:现在去北京远了,去龙儿远了。自家一个人,只是孤零丁的一个人,在这里继续此生大约是完不了的漂泊。如此凄凉的自况,孰料却成为他一生的谶言。 ⑤感情上的连连受挫,加重了他的流离感。1927年与王映霞相遇之前,郁达夫放浪形迹,流连酒楼歌馆。“检点青衫旧泪痕,歌场到处有名存。”然而其背后的孤苦和辛酸,恐怕十倍于他的放纵吧。与王映霞的结合,让他第一次有了家的感觉。“朝来风色暗高楼,偕隐名山誓白头。好事只愁天妒我,为君先买五湖舟。”郁达夫拒绝了鲁迅的劝阻,从上海移家杭州,过起来了半名士半隐士的家居生活。然而好景不长,与国事一样,家庭同样遭遇风雨飘摇。备受打击的郁达夫此时应该是很绝望的,从他的选择可以看出:只身去国,自我放逐。“投荒大似屈原游,不是逍遥范蠡舟。忍泪报君君莫笑,新营生圹(坟墓)在星洲。”见过郁达夫临难前的最后一张照片。那沧桑的面容,蜷曲凌乱的发须,几乎让人难以辨识。 ⑥他的一生,仿佛是一次一个人的旅程。不管是选择还是命定,郁达夫没有回头。郁达夫的性格中有一种自我毁灭的气质。他的沉沦、颓废、软弱、自卑、自我暴露,掩盖不了其率真赤诚对这个社会强大的冲击力。郁达夫有许多缺点,这些缺点让人恨,也让人爱,因为这就是他。终其一生,他没有屈服改变过,哪怕这漫漫旅程,他必须一个人走。 1.第一段中为什么说“他等这一天仿佛等了好久”?这句话有什么作用?(4分) ? 2.作者说“他的一生,仿佛是一次一个人的旅程”,表现在哪些方面?请分条概括。(4分) ? 3.文章最后一段在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4分) ? 4.郁达夫的作品风格独特,在艺术上有很高的成就,我们学过的《故都的秋》,就体现了他的创作特点。结合文中提到的他的其他作品,谈谈对你的写作有怎样的启示。(6分) 三、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① 启功先生的全名为爱新觉罗·启功。他的祖先是雍正的儿子,乾隆的弟弟。当启功的高祖父死后,曾祖父已成为所谓的“强干弱枝”,以教书度日。他发愤读书,应考科举,由举人、进士到翰林,最后当了礼部尚书。启功的祖父仍旧走这条道,可是启功的父亲未踏入仕途便于19岁早逝,当时启功刚满周岁。在祖父关爱下启功才得以上学念书。其祖父的老门生戴遂之,堪称是知恩图报的老夫子。他亲自为少年启功讲授文史,竭尽全力要让他继承其教育世家的衣钵。启功当时想:“你供我上学,可我母亲和一个没有出嫁的姑姑谁管呢?再说我总不能老靠别人的资助过日子吧?”于是他央求戴老先生说:“我想谋个职业,哪怕一月挣个二三十元,也好奉养母亲和姑姑。”启功明白自己是彻底“被遗弃的贵族后裔”,那何不隐其姓,先解决生计再图发展?开朗乐观的他便独创“启”姓,自当“始祖”了。 ② 1933年启功中学毕业。基于家学的渊源,又得到祖父门生的刻意指点和悉心培养,启功在古典诗词和经史辞章方面便脱颖而出了。这时祖父的一位老世交傅增湘先生把启功举荐给了卓越的史学家和教育家陈垣。陈垣对学生情谊之纯、之真、之深,使启功终生难忘。他曾动情地回忆道:“我从21岁起得识陈垣先生,直到他去世。受陈老师教导,经历近40年。”为报此恩,耄耋之年的启功呕心沥血伏案3年,创作了上百幅书画作品。在陈垣先生诞生120周年之际,他以在香港义卖所得的163万元人民币设立了“北京师范大学励耘奖学助学基金”。基金以“励耘”命名,是因为老校长陈垣生前曾吟诗云:“老夫也是农家子,书屋于今号励耘。” ③ 启功自幼便在祖父的督促下练习书法。开始他与一般的小孩子没有两样,悬腕运笔老哆嗦,描“红字”的成绩也不理想,以致后来他的画比字好。对他刺激最大的是,一次他的表舅请他作画,却事先叮嘱再三:画好后千万别在上面题款,他要另找人写。此事促使他立志勤奋练字。后来陈垣又对他说:“你要给学生批改作文,学生的字写得比你漂亮,你心里会是什么滋味?”启功下苦心练字,书法有了很大的进步,陈垣看后又加指点:“不要用毛笔去模拟刀刃所刻的效果,以免流于矫揉造作之弊。”悟性过人的他由此深得其理,后来便提出了“学书别有观碑法”、“透过刀锋看笔锋”、“半生师笔不师刀”等名言。 ④ 古人有“书法以用笔为先”之说。启功曾花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苦练用笔,一笔一笔地琢磨,临帖临得分毫无差。但写出来的字平看还可以,一挂起来就没神了。经过再三揣摩,他才发现问题在字的“结构”上。启功找来很多名家碑帖以及唐代佛经,用透亮的方格纸将这些字单个放大,潜心描写,终于从名家书法的笔画结构上,找到了写字的规律。这极平常的规律却极难发现。一般人学书法都是从写“九宫格”或“米字格”开始,将方格分成若干的等分。启功发现问题就出在这“等分”上。道理很简单,因为每个字的“重心”不一定都在“中心”,所以不能把每个字都一个模式地上下左右分为“三等分”。于是他采用一个更为符合字形结构的划分法,便是由他首创的“五三五”不等分,这种字形上下左右的分量较大,中间的分量较小,而不是“九宫格”那样的“九等分”。 ⑤ 启功在这“五三五”不等分的基础上练字许久。他反复研究,又发现汉字结构存在“先紧后松、左紧右松、内紧外松”的规律,所以对历来所说汉字应“横平竖直”之言也不可尽信了。其实,平、直之中也是有变化的,不然写出来的字就全无神采而变得呆傻了。“形似”与“神似”之别,究其根源还在于汉字的结构上。如果字的结构不好,用笔再妙也无济于事。所谓“胸有成竹”,就是写字时,心中应先有这个字的“骨架结构”,下笔心中有底,笔下也就有神了。启功认为写字只要写出结构,好看就行,爱怎么拿笔就怎么拿,爱怎样用笔就怎样用笔。哪怕每天写几个字,将字的结构写准确就是功夫。“五三五”不等分结构字体,便是他独创的“启体”书法。 ⑥ 启功的书法成为难得的墨宝,所以假冒之作颇多,还真有几家店铺专卖这种“作品”。启功听说此事,有次会后路经此店,便进去一件一件地细看。有人特地走近他身旁问道:“启老,这字是您写的吗?”他笑微微答道:“比我写得好!”在场的人全都哈哈大笑了。紧接着启功改口说:“这是我写的。”事后他解释说:“人家用我的名字写字,这是看得起我。再者此人一定是生活困难缺钱,他要是找我借钱,我不是也得借给他吗?” 1. 写出人物传记离不开描述具有典型意义的事件和表现人物个性的细节。从①②两段对启功先生的细节描写中可以看出他具有怎样的品行与性格?请概括归纳。(20字左右。) 2. 如果将④⑤两段独立成篇,请你设计一个小标题。(10字左右。) 3. 第⑥段写到启功面对别人假冒他之作,有人问他:“是您写的吗?”他笑微微地答道:“比我写得好!”紧接着又改口说:“这是我写的。”然后又解释说:“……这是看得起我……”启功为什么这样回答?请分析点评。 4. 文章在第③段写到——对启功刺激最大的是,一次他的表舅请他作画,却事先叮嘱再三……此事促使他立志勤奋练字。请简要写出你对此事的理解,并联系自身谈谈感受。 四、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贝多芬:一个巨人 何为客人敲开了贝多芬家的门。 “他不肯接见你的,”女佣站在门槛上为难地说,“他任谁都不肯接见。他厌恶别人去打扰他,他要的是孤独和安静……” 但是这个好心肠的女人经不住客人的苦苦要求,捏弄着她的围裙答应去试试看。 她带领来客到贝多芬工作的屋子,在那里最惹人注目的是两只对放的大钢琴。女佣在一旁指点着说:“他在这只钢琴上工作,在那只琴上经常弹奏。别以为这房间杂乱无章,我曾经想收拾一下,后来发觉那是徒然的。他不喜欢我整理房间,就算整理好了,两分钟内就会弄得凌乱不堪。过去那一边是他的厨房,他自己做东西吃,吃得这样简单随便,也不让我帮他一点忙。可怜他几乎完全聋了,又常常不舒服,什么声音他都听不清楚,看着真叫人难受。还有他那个流氓一样的侄子,一天到晚来麻烦他。——瞧,他下来了,我希望他不会责怪我。” 沉重的脚步声踏在楼梯上清晰可闻。到第二层的时候,他稍稍停留。随后他走进门来了。一个躯体五尺左右的人,两肩极宽阔,仿佛要挑起整个生命的重荷及命运的担子,而他给人明显的印象就是他能担负得起。 这一天他身上的衣服是淡蓝色的,胸前的纽扣是黄色的,里面一件纯白的背心,所有这些看上去都已经显得十分陈旧,甚至是不整洁的。上衣的背后似乎还拖着什么东西,据女佣解释,那拖在衣服后面的是一具助听器,可是早已失去效用了。 他无视于屋内的人,一径走向那只巨熊一样蹲伏着的大钢琴旁边,于是习惯地坐下来,拿起一管笔,人们可以看见他那只有力的大手。 客人带着好像敬畏又好像怜惜的神情,默不作声地望着他。他的脸上呈现出一个悲剧,一张涵蓄了许多愁苦和力量的脸。火一样蓬勃的头发,盖在他的头上,好像有生以来从未梳过。深邃的眼睛略带灰色,有一种凝重不可逼视的光。长而笨重的鼻子下是一张紧闭的嘴,衬着略带方形的下颌,整个描绘出坚韧无比的生的意志。 女佣略一踌躇后,走上前去引起他的注意,可是他的表情是不耐烦的。 “什么?又是怎么了?”他大声说。接下去倒像在自言自语:“倒霉,今天!哦,今天我碰到的那些孩子,对我嘲笑,捉弄我,模仿我的样子。” 女佣向客人指了指。 贝多芬说:“谁?那是谁?” 他又粗着嗓子喊:“你们说得声音大些,我是个聋子!” 客人小心翼翼递过去一张字条。贝多芬戴上眼镜,专注地凝望了一会,“好,你们竟敢到兽穴里来抓老虎的毛,”他说,虽然严肃,但脸上浮现出善良的微笑,“你们很勇敢……可是你们不容易了解我,也很难使我听懂你们的话。过来坐在我旁边,你们知道我听不见的。” 他敲敲自己的耳朵,随手拿过来一张纸、一支铅笔给客人。 客人在纸上写道:“我们要知道你的生平,把你的信息带给万千大众,使他们了解你真实的好灵魂。” 看了这几句话,一滴泪在大音乐家眼里闪光。他喃喃地如同独语:“我的好灵魂!人家都当我是个厌世者,你们怎么会想到这个!在这里我孤零零地坐着,写我的音符——我将永远听不见音乐,但是在我心里发出的回响,较任何乐器上演奏的都美。我有时不免叹息,我真软弱……一个音乐家最大的悲剧是丧失了听觉。” 贝多芬神往地说:“一个人到田野去,有时候我想一株树也比一个人好……” 他接着说:“你可能想到我——一座峰岭已倒落了的火山,头颅在熔岩内燃烧,拼命巴望挣扎出来?” 贝多芬激动而又沉郁的情绪深深感染了来访者,客人不断写下笔记。 命运加在贝多芬身上的不幸是将他的灵魂锁闭在磐石一样密不通风的“耳聋”之中,这犹如一座永无天日的幽囚的小室,牢牢地困住了他。不过反过来在另一方面,“聋”虽然带来了无可比拟的不幸和烦忧,却也带来了与人世的喧嚣隔绝的安静。他诚然孤独,可是有“永恒”为伴。 贝多芬留客人在他屋子里吃简便的晚餐。在晚餐桌上说起他往昔的许多故事,包括他在童年时跟海登和巴哈学习时的生活,包括他为了糊口指挥乡村音乐队的生活。贝多芬还向他的客人叙述自己最后一次出席指挥音乐会…… 他对客人大声说:“听我心里的音乐!你不知道我心里的感觉!一个乐队只能奏出我在一分钟里希望写出的音乐!” (选自《文艺春秋·副刊》,1947年2月15日第1卷第2期,略有改动。) 1. 贝多芬把客人的来访称为“竟敢到兽穴里来抓老虎的毛”,这是为什么?2. “一滴泪在大音乐家眼里闪光”,贝多芬被感动了,他的态度与心理发生了变化。造成这一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3. “他诚然孤独,可是有‘永恒’为伴。”请根据你对全文的理解,尤其是对人物形象的把握,说说与贝多芬为伴的“永恒”指的是什么。 4. 这篇传记表现人物性格的角度是多样的,请说明主要有哪几个角度。 过关练习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梵高的光和色彩 徐卓人 奥维尔郊外的小山上,梵高仰面朝天对着太阳,他把左轮手枪对准自己。此时,他想到应该和弟弟提奥告别,还想把与提奥的告别画出来,但很快,他痛苦地意识到,人是无法将告别画出来的。 在画家生命最后的时刻,提奥握这他的手整整守了一天,提奥在他耳边温和地问“还记得吗?童年仲夏时节我们在高高的麦田里玩耍,你就常常像现在这样握着我的手。” 童年握手的感觉一定早就渗透进了提奥的骨髓,并升华成宗教式的感情崇拜。否则,在没有任何利益诱惑下,这位附属于人的小画商、这位斯文典雅的弟弟怎么竟有如此开采不完的温情,来呵护这位行为乖戾、病残与伤痛交织的红胡子哥哥一生呢? 画家几乎一生依靠提奥,提奥则用单薄的肩膀支撑画家。兄弟间真正的隔膜只有一次。那是在博里纳日的一个冬天,提奥对哥哥历经失败后的自轻很生气,于是取消了给哥哥的资助和每周的一封信。尽管此时,悲惨、痛苦与残酷几乎使画家没有勇气开始新的生活,但比起提奥的生气,这些又算什么?画家发现,在失去了惟一一个真心理解他的人的时候,他只能成为一具孤独的行尸。而提奥在疏远梵高的时候,童年握手的感觉又充盈了他的胸间。他发现,没有梵高,他的生活就无法充实与完美!可以说,互相的精神依恋已经占据了他们生命的全部。 应该说,兄弟间这次情感危机成了画家脱胎换骨的契机。在他的创作中,青春与生命开始介入,一切都发生了巨变。 他们一生彼此忠诚。忠诚来自哥哥的追求和弟弟的笃信。19世纪80年代的欧洲画坛大概只有提奥一人坚信:“哥哥一定能成为一个伟大的画家。”即使面对那个致命的发现,弟弟也没有丧失信心。 致命的发现便是画家画板上的晦暗与阴沉,这种晦暗与阴沉差点使他丧失信心。“我原来一直在过去中绘画!”可是提奥却反驳他:“我们正在推翻几乎一切被绘画奉为神圣的东西。你全都搞对了,除了你的光和色彩。” 光和色彩,迄今为止还没有第二位如此将光和色彩视作生命的画家。所以直到今天看来,提奥的话不仅属于欧洲画坛,也属于世界画坛。可以设想,如果没有提奥,会不会有以后“非洲太阳”,会不会有梵高的光和色彩? 画家的创作欲望在增亮了调色板上达到了颠峰。不止在《向日葵》、《开花的果园》上,在其他作品、甚至所有的自画像上,我们都可以看到在贫困、病痛中依然强烈的青春、感情和熊熊燃烧的希望。 只是在这个时候,提奥才艰难地卖出了梵高的第一幅画。但是,在这个节骨眼上现实又给这对弟兄来了个极大的伤害,提奥居然因为对于印象派的过分推崇而被解职。 画家深切地感觉到输送生命给养的那根脐带断裂了。如果还有什么懊丧,那就是画家认为这些年让弟弟毫无回报地在他这个累赘身上耗费了成千法郎。 这样的想法现在看来有点不可思议。但我们要看到,维系这对弟兄的这根脐带早已圣洁得异常敏感和脆弱,因此这其中流淌的只是感情,是绝无仅有不能碰触的感情。于是画家向自己举起了左轮手枪,用它发出的最后一点浓烈的光和色彩。 欧洲画坛终于有了一次这位日后成为伟大印象派画家的画展,那是在画家去世的几个月后提奥为他举办的。又是几个月后、大约是画家去世的同一个日子,这位弟弟也悄然病逝。 我似乎听见梵高说:没有提奥。我就是一具行尸。 而提奥说:没有梵高,我的生活就无法充实和完美。 1.文章开篇便点及梵高举枪对准自己,这一情节有什么作用?(4分) ?本试卷转自“齐鲁语文网”——http://www.qlyww.cn 2.文中三次提到童年握着手的感觉,这种感觉对兄弟间感情的发展有哪些影响?(4分) ? 3.依据文意,请具体说明画家自杀的原因。(4分) ? 4.这篇文章写的是梵高兄弟的情谊,题目却是“梵高的光和色彩”,结合全文试析这样命题的意图。(6分) 二、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从砍柴牧牛到学做木匠 齐白石① 同治十年,我9岁。十一年,我10岁。十二年,我11岁。这3年,我在家,帮着挑水、种菜、扫地、打杂,闲着就带着我两个兄弟。最主要的是上山砍柴,砍了柴,自己家里有得烧了,还可以卖了钱,补助家用。我那时,不是一个光会吃饭不会做事的闲汉子,但最喜欢做的,却是砍柴。邻居的孩子们,和我岁数差不多的,一起去上山的有的是,我们就成了很好的朋友。上了山,砍满了一担柴,我们在休息时候,常常集合三个人,做“打柴叉”的玩儿。打柴叉是用砍得的柴,每人取出一捆,一头着地,一头靠在一起,这就算是“叉”了。用柴耙远远地轮流掷过去,谁能掷倒了叉,就赢得别人的一捆柴。掷不倒的算是输。也就输掉自己的一捆柴。3人都掷倒了,或者都没曾掷倒,那是没有输赢。两人掷倒,就平分输的那一捆,每人赢到半捆。因为3捆柴并在一起,柴耙又不是很重,掷倒那个柴叉并不太容易。一捆柴的输赢,总要玩上好大半天。这是穷孩子们不用花钱的娱乐。我小时候也挺高兴玩的。 ② 后来我作客在外,有一年回到家乡,路过山上,看见一群砍柴的孩子,里头有几个相识的邻居,他们的上辈,早年和我一起砍过柴,玩过打柴叉的,我禁不住感伤起来,做了3首诗,末一首道: 来时歧路遍天涯,独到星塘认是家。 我亦君年无累及,群儿欢跳打柴叉。 ③ 光绪三年,我15岁。父亲看我身体弱,力气小,田里的事,实在累不了,就想叫我学一门手艺,预备将来可以糊口养家。但是,究竟学哪一门手艺呢?父亲跟我祖母和我母亲商量过好几次,都没曾决定出一个准主意来。那年年初,有一个乡里人都称他为“齐满木匠”的,是我的本家叔祖,他的名字叫齐仙佑。我的祖母是他的堂嫂。他到我家来,向我祖母拜年。我父亲请他喝酒。在喝酒的时候,父亲跟他说妥。我去拜他为师,跟他学做木匠手艺。隔了几天,拣了个好日子,父亲领我到仙佑叔祖的家里,行了拜师礼。吃了进师酒,我就算他的正式徒弟了。 ④ 仙佑叔祖的手艺,是个粗木作,又名大器作,盖房子立木架是本行,粗糙的桌椅床凳和种田用的犁耙之类,也能做得出来。我就天天拿了斧子锯子这些东西,跟着他学。刚过了清明节,逢到人家盖房子,仙佑叔祖带了我去给他们立木架,我力气不够,一根大檩子,我不但扛不动,扶也扶不起,仙佑叔祖说我太不中用了,就把我送回家来。父亲跟他说了许多好话,千恳万托地求他收留。他执意不肯,只得罢了。 ⑤ 我在家里待了不到一个月,父亲托了人情又找到了一位粗木作的木匠,名叫齐长龄。父亲领我去拜师。这位齐师傅,也是我们远房的本家,倒能体恤我,看我力气差得很,就说:“你好好的练罢!什么事都是练出来的,常练练,就能把力气练出来了。” ⑥ 记得那年秋天我跟着齐师傅做完工回来,在乡里的田塍上,远远地看见对面过来3个人,肩上有的背了木箱,有的背着很坚实的粗布大口袋,箱里袋里装的,也都是些斧锯钻凿这一类的家伙,一看就知道是木匠,我们的同行了,我并不在意。想不到走到近身,我的齐师傅垂下了双手,侧着身体,站在旁边,满面堆着笑意,问他们好。他们3个人却倨傲得很,略微地点了一点头,爱理不理地搭讪着:“从哪里来?”齐师傅很恭敬地答道:“刚给人家做了几件粗糙家具回来。”交谈了不多几句话,他们头也不回地走了。齐师傅等他们走远,才拉着我往前走。我觉得很诧异,问道:“我们是木匠,他们也是木匠,师傅为什么要这样恭敬?”齐师傅拉长了脸说:“小孩子不懂得规矩!我们是大器作,做的是粗活,他们是小器作,做的是细活。他们能做精致小巧的东西,还会雕花,这种手艺,不是聪明人,一辈子也学不成的,我们大器作的人,怎敢和他们并起并坐呢?”我听了,心里很不服气,我想:“他们能学,难道我就学不成!”因此,我就决心要去学小器作了。 (选自《白石老人自述》,有改动。) 1. 结合全文回答下面两个问题。 (1) 第①段中白石老人详细讲述了童年“打柴叉”的游戏,你认为作者的目的是什么?请写出两点。 (2) 第②段中“我禁不住感伤起来”,白石老人为什么感伤呢? 2. 结合原文具体概括一下白石老人的两位木匠师傅的性格特点。 3. 第⑥段中白石老人回忆师徒二人遇到“小器作”木匠的故事有什么意图?请简要分析。 4. 《白石老人自述》大部分是齐白石晚年口述。由晚辈记录下来的,后人对这本传记的评价是“我手写我口”。请概括本文的语言特点,并简要分析。 三、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18分) 吴宓先生 温源宁 吴宓先生真是举世无双,只要见他一面,就再也忘不了。有些人,非给你介绍一百回不可,而且,到一百零一次相逢的时候,还得重新介绍。这些人,面貌实在平平常常,没有任何特色,“什么”也没有,无非是一般的张三、李四,吴先生的面貌呢,却是千金难买,特殊又特殊,跟一张漫画丝毫 不差。他的头又瘦削,又苍白,形如炸弹,而且似乎就要爆炸。头发好像要 披散下来,罩住眼睛鼻子,幸而每天早晨把脸刮干净,总算有所修整了。他 脸上七褶八皱,颧骨高高突起,双腮深深陷入,两眼盯着你,跟烧红了的小 煤块一样——这一切,都高踞在比常人长半倍的脖颈之上;那清瘦的身躯,硬邦邦,直挺挺,恰似一条钢棍。 吴先生头顶端正,胸背笔直,像个骰子,好一派尊严之气。他以学者自豪,他的朋友们也因这位天生的名士而得意。他绝不小气,老是热心给别人帮忙,而又经常受到某些友人和敌人的误解;对别人的良好品质和能力,他有点过于深信不疑;外界对他有意见,他也过于敏感。这样,对自己也罢,对外界也罢,吴先生都不能心平气和。工作起来,虽非奋不顾身,也是狂热之至,他对哥德极为钦佩,却远远达不到哥德所说的“不忙也不闲”的境界,正如拚命自讨苦吃的人远远达不到受上帝恩宠的境界一样。 有些人不懂得年青的滋味,吴先生便是其中之一。他实际不到五十岁,从外表上看,你说他多大年岁都可以,只要不超过一百,不小于三十。他品评别人总是从宽,对自己则从严,而且严格得要命。他信奉孔子,在人们眼中是一位不折不扣的孔门学者。他严肃认真,对人间一切事物都过于一丝不苟,采取了自以为是的固执态度,然而,在众人中间,他是最容易相处的。 作为老师,除了缺乏感染力之外,吴先生可说是十全十美。他严守时刻,像一座钟,讲课勤勤恳恳,像个苦力。别人有所引证,总是打开书本念原文,他呢,不管引文多么长,老是背诵。无论讲解什么问题,他跟练兵中士一样,讲得有条有理,第一点这样,第二点那样。枯燥,容或有之,但绝非不得要 领。有些老师无所不谈,却不发任何议论,吴先生则直抒己见,言之有物,也可能说错了,然而,至少并非虚夸。他概不模棱两可,总是斩钉截铁。换句话说,他不怕直言对自己有什么牵累。在事实根据方面,尤其是见于各种百科全书和参考书的事实,他是无可指摘的,只在解释和鉴赏的问题上你还 可以跟他争论。这方面,他有缺点,并非出于糊涂或不老实,而是他的观点 所固有的,即人道主义者的缺点,而且是巴比特式的人道主义者。很可惜,吴先生为那种人道主义所迷惑,以致他的一切观点都带有相应的色彩。他把道德和艺术混合在一起,乌烟瘴气,常常谁也摸不清他发表言论所谈的是文学问题还是道德品质问题。 作为编辑,吴先生对胡适博士所反对的一律拥护。他几年前创办了《学衡》,公开承认其目的在于与白话运动作战,尽力维护陈旧的文言。那是没 有胜利希望的斗争,不过那种苦斗是勇壮的。吴先生编辑《大公报》文学版期间也是勇往直前,努力使中国文学界关心西方文学的实际,而不是关心它的皮毛。是啊,除了极少数以外,中国的青年作家,的确都下了决心要抓西方文学的皮毛,对它的实际不闻不问。认为那太枯燥,太难掌握。目前要做的事是,顺流而下,碰上什么浮在水面的失事船只上的东西就捡起来——道孙,波特来尔,法雷芮,维金妮阿?沃尔夫,阿尔道斯?哈克斯里,等等。在当代中国文学界,像吴先生那样不识时务,认为研读荷马、维琪尔、但丁和密尔敦的著作总有些好处,只有招人嘲笑罢了。 一个孤独的悲剧角色!尤其可悲的是,吴先生对他自己完全不了解。他 承认自己是热心的人道主义者、古典主义者;不过,从气质上看,他是个彻头彻尾的浪漫主义者,这一点,因为吴先生那么真挚,那么表里如一,所以 谁都看得出来,除了他本人! (文章有改动) [注]吴宓(1894—1978):字雨僧,现代著名学者。 1.作者为什么在开头说“吴宓先生真是举世无双,只要见他一面,就再也忘不了。”?(4分) ? 2.根据上下文,解释文中画线句子的含义。(4分) (1)目前要做的事是,顺流而下,碰上什么浮在水面的失事船只上的东西就捡起来——道孙,波特来尔,法雷芮,维金妮阿?沃尔夫,阿尔道斯?哈克斯里,等等。 ? (2)一个孤独的悲剧角色! ? 3.作者对吴宓先生的评价很客观,既肯定了他的优点,也指出了他的缺点。联系全文,概括吴宓先生的优点和缺点。(4分) ? 4.作为一篇人物评传,本文作者是如何表现写吴宓先生的?请结合本文谈谈它对你的写作有何启示?(6分) 综合检测(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 第Ⅰ卷(共36分) 一、 (15分,每小题3分) 1. 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完全相同的一组是()。 A. 英俊疏浚河道竣工怙恶不悛 B. 觊觎瑕瑜互见逾越矢志不渝 C. 渎职穷兵黩武赎罪买椟还株 D. 飞溅饯别宴会信笺明修栈道 2. 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 沏茶予人为善倾尽全力己所不欲,勿失于人 B. 过分奇乐无究掉以轻心翻手为云,复手为雨 C. 临摩查明真相自乱阵脚黄钟毁弃,瓦斧雷鸣 D. 笼络沽名钓誉头昏脑涨饱食终日,无所用心 3. 依次填人下列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 ①“村村通”工程,大大改善了落后山区和村庄的交通状况, 有力地促进了当地经济的发展。 ②偷税、逃税 是在损害国家利益, 是在损害您的利益;个别人的偷逃税款,实际上增加了他人的负担。 ③我们同“台独”势力斗争的 ,绝不是不要民主、实行哪种制度的问题,而是要统一还是要分裂的问题。 ④现代的人可以用现代字音来读古代的书,这就 了语音变化的真相。 A.从而 既……又 性质 掩饰 B.从而 不但……也 实质 掩盖 C.进而 不但……也 性质 掩盖 D.进而 既……又 实质 掩饰 4. 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句是()。 A. 初唐的书法家们对王羲之顶礼膜拜,即丢失了王羲之藐视权威的独创精神,苦苦地心摹手追,胶柱鼓瑟,却往往若不可及。 B. 大家经常引证的大名鼎鼎的百老汇剧院区,就是由大量的这类普通剧场构成的。 C. 地产商们得知某厂房宣布拍卖的消息后,纷纷看好这块位于市中心繁华地段的地块,厂房受到买家追捧,成为众矢之的。 D. 中国的三大球能不能赶上世界强国,关键在于运动员、教练员及至主管部门有没有穷则思变的勇气和打翻身仗的决心。 5.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一句是 ( ) A.深圳交通管理局主动出台下调出租车月缴定额等八项措施,这显然是吸取近期重庆、海南等地“的哥”罢运,主动应对出租车行业诉求的举动。 B.在这次全国范围内开展的专项检查中,完达山乳业股份有限公司生产的婴幼儿配方奶粉未检出三聚氰胺,这与该公司平时严把质量关是分不开的。 C.建筑界许多专家认为,北京为2008年奥运会建造了具有开创意义的“鸟巢”是一座历史性的、标志性的独特建筑。 D.北京奥运会开幕式恢宏而壮观,展现了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文化,受到全世界的瞩目,给予了高度评价。 二、 、(9分,每小题3分)本试卷转自“齐鲁语文网”——http://www.qlyww.cn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8题。 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美联储)16日再出惊人之举,将联邦基金利率即商业银行间隔夜拆借利率从1%降至历史最低点——0至0.25%区间。这意味着美国已进入“零利率”时代,美联储几乎失去运用利率进行宏观调控的“传统手段”。如何拯救陷入衰退的美国经济,美联储和美国政府面临着严峻挑战。 美联储的近乎“孤注一掷”,既彰显了美联储决策层应对危机的决心和魄力,更反映了美国经济衰退的严重性。随着金融危机持续恶化并不断向实体经济扩散,美国经济陷入深度衰退已成必然。根据权威机构的判定,美国经济已于去年12月陷入衰退。一些经济学家预测,今年第四季度美国经济将大幅收缩4%至7%。 面对严峻的经济形势,美联储不得不使出大幅降息这一“撒手铜”。但随着美国进入 “零利率”时代,美联储也面临调控手段枯竭的困境。美联储表示,该委员会将“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工具”,避免美国经济陷入深度衰退。因此,前美联储官员劳伦斯·迈耶认为,这次大幅降息很可能是美联储调控经济由“传统手段”向“非传统手段”过渡的转折点。 所谓“非传统手段”,即在未来一段时间,美联储将充分发挥“最终借款人”的角色,通过创新融资工具,大幅向市场注资。换言之,美联储将充分发挥手中“印钞机”的功能。但大幅注资将加剧美联储的资产负债,并可能导致市场上美元泛滥并造成美元贬值。美元贬值或许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美国经济,但从全球市场看,势必加剧受金融危机冲击的其他经济体的困境,并使其他国家失去投资美国的信心。在全球化的时代,其他国家经济大幅下滑,美国也绝不可能独善其身。 按照美联储的决定,“零利率”政策将维持一段时间。对于美联储的举动,美国经济学家肯·梅兰认为,美国利率已非常低,降至“零利率”心理作用更大于经济效用,将会有助于振备市场信心。受降息鼓舞,当天纽约股市暴涨。但《华尔街日报》发表文章称,即使考虑到美联储的这剂猛药,美国经济前景依然“惨淡”。 在应对金融危机和经济衰退问题上,美联储和美国财政部一直在“联合作战”。但财政部最近分布的一系列重大举措并未能有效遏制经济下滑的态势,这迫使美联储不得不全力以赴。随着奥巴马上台,其大规模刺激投资和消费的“新政”可望付诸实施,可能对美联储形成有效配合。 从目前来看,“零利率”时代标志着美国经济正处于一关键节点。如果举措得当,美国经济可望由此逐步走出困境,或者避免陷入更长时间的萧条;但如果举措失当,则不仅不能挽救美国经济,相反将拖累世界其他经济体的发展。何去何从,既是对美国决策层的考验,也是对世界经济的挑战。 6.下列对有关“美国步入零利率时代”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美联储将商业银行间隔夜拆借利率从1%降至历史最低点的做法意味着美国已进入“零利率”时代。 B.美联储使用大幅降息这种“非传统手段”将加剧其资产负债,并可能导致市场上美元泛滥并造成美元贬值。 C.“零利率”政策使美联储面临着宏观调控枯竭的困境,但也彰显了其决策层对危机的决心和魄力。 D.“零利率”时代反映了美国经济衰退的严重性,也标志着美国经济正处于一关键节点。 7.“美联储表示,该委员会将‘利用一切可能利用的工具’”,下列不属于这一做法原因的一项是 ( ) A.美国经济陷入衰退,美联储和美国政府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B.金融危机持续恶化并不断向实体经济扩散,经济形势深度衰退。 C.奥巴马上台,其大规模刺激投资和消费的“新政”可能付诸实施。 D.美国经济下滑态势明显,前景“惨淡”,就业形势恶化,企业投资和工业生产都在下降。 8.下列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A.美联储大幅降息是其调控经济由“传统手段”向“非传统手段”过渡的转折点。 B.大幅注资势必加剧受金融危机冲击的其他经济实体的困境,并使其他国家失去投资美国的信心。 C.美国财政部最近公布的一系列重大举措对遏制经济下滑的态势毫无作用,美联储不得不采取大幅降息的手段。 D.在应对金融危机和经济衰退的问题上,美联储和美国财政部如果举措失当,不仅不能挽救美国经济,相反将拖累世界其他经济体的发展。 三、 (12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9~12题。 裴政,字德表,河东闻喜人也。政幼明敏,博闻强记,达于时政,为当时所称。政明习故事。簿案盈几,剖决如流,用法宽平,无有冤滥。囚徒犯极刑者,乃许其妻子入狱就之,至冬,将行决,皆曰:“裴大夫致我于死,死无所恨。”其处法详平如此。 转左庶子,多所匡正,见称纯悫。东宫凡有大事,皆以委之。右庶子刘荣,性甚专固。时武职交番,通事舍人赵元恺作辞见帐,未及成。太子有旨,再三催促,荣语元恺云:“但尔口奏,不须造帐。”及奏,太子问曰:“名帐安在?”元凯曰:“禀承刘荣,不听造帐。”太子即以诘荣,荣便拒讳,云“无此语”。太子付政推问。未及奏状,有附荣者先言于太子曰:“政欲陷荣,推事不实。”太子召责之,政奏曰:“凡推事有两,一察情,一据证,审其曲直,以定是非。臣察刘荣,位高任重,纵令实语元恺,盖是纤介之愆。计理而论,不须隐讳。又察元恺受制于荣,岂敢以无端之言妄相点累。二人之情,理正相似。元恺引左卫率崔茜等为证,茜等款状悉与元恺符同。察情既敌,须以证定。臣谓荣语元恺,事必非虚。”太子亦不罪荣,而称政平直。 政好面折人短,而退无后言。时云定兴数入侍太子,为奇服异器,进奉后宫,又缘女宠,来往无节。政数切谏,太子不纳。政因谓定兴曰:“公所为者,不合礼度。又元妃暴薨,道路籍籍,此于太子非令名也。愿公自引退,不然将及祸。”定兴怒,以告太子,太子益疏政,由是出为襄州总管。妻子不之官,所受秩奉,散给僚吏。民有犯罪者,阴悉知之,或竟岁不发,至再三犯,乃因都会时,于众中召出,亲案其罪,五人处死,流徒者甚众,合境惶慑,令行禁止,小民苏息,称为神明。尔后不修囹圄,殆无争讼。卒官,年八十九。及太子废,高祖追忆之曰:“向遣裴政、刘行本在,共匡弼之,犹应不令至此。” (选自《隋书·列传第六十六》) 9. 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 裴大夫致我于死,死无所恨恨:遗憾,不满意 B. 于众中召出,亲案其罪案:审查,审理 C. 令行禁止,小民苏息禁:不准,不许 D. 尔后不修囹圄,殆无争讼讼:诉讼,打官司 10. 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完全不相同的一项是()。 A. 审其曲直,以定是非 作师说以贻之B. 岂敢以无端之言妄相点累 悍吏之来吾乡,叫嚣乎东西 C. 此于太子非令名也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D. 乃因都会时,于众中召出 因击沛公于座 11. 下列各句中全都表现裴政“善于断案”的一项是()。 ① 用法宽平,无有冤滥② 多所匡正,见称纯悫 ③ 察情既敌,须以证定④ 政数切谏,太子不纳 ⑤ 所受秩奉,散给僚吏⑥ 民有犯罪者,阴悉知之 A. ①③④B. ②④⑤C. ②⑤⑥D. ①③⑥ 12. 下列对文中有关内容分析和概括错误的一项是()。 A. 裴政小时候就很聪明敏锐,了解当时社会的治理情况,很受人们称赞;步入仕途后,熟悉典章制度,执法宽仁公正,为官清正廉明,善于断案,这在当时是很难得的。 B. 裴政在受命审理刘荣一案时,面对刘荣党羽的诬陷与太子的责难,一方面坚持根据情理进行合理推断,一方面又重视旁人的证词,最终得出正确结论,太子虽没有怪罪刘荣,却称赞裴政断案公平正直。 C. 裴政执法理民恩威并重,对于将处死刑的犯人,允许家属到狱中和他们团聚;对那些初次犯法的人也尽量给予改正的机会;而对那些屡教不改的人,才依法严惩不贷,这也体现了儒家的“仁政”思想。 D. 裴政刚正不阿,曾因犯颜直谏被太子疏远,外放为襄州总管,但高祖皇帝还是很看重他,在他死后还怀念他,认为如果他和刘行本还在,让他们辅佐太子,太子就不至于被废黜了。第Ⅱ卷(共114分) 四、 (24分) 13.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 簿案盈几,剖决如流。(3分) (2) 纵令实语元恺,盖是纤介之愆。(4分) (3) 政好面折人短,而退无后言。(3分) 14. 阅读下面这首词,回答问题。(8分) 浣溪纱① 纳兰性德(清) 谁念西风独自凉,萧萧黄叶闭疏窗,沉思往事立残阳。 被酒②莫惊春睡重,赌书消得泼茶香③,当时只道是寻常。 【注】①本词为纳兰怀念其早逝的妻子卢氏而作。②被酒:醉酒。③赌书泼茶:用李清照、赵明诚典,形容伉俪情深,志趣相投。 (1)词的上阕刻画了一个怎样的人物形象?是如何刻画的?请简要分析。(4分) ? ? (2)你认为“当时只道是寻常”一句有何深意?请简要分析。(4分) ?? ? ? ? 15. 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任选3个小题。)(6分) (1) 碧云天,黄花地, ,。(王实甫:《西厢记》) (2) 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 ,。(李清照:《醉花阴》) (3) ,奚惆怅而独悲?,知来者之可追。(陶渊明:《归去来兮辞》) (4) 宋代诗人叶绍翁在《游园不值》中有两个描写满园春色、风光旖旎的诗句,这就是:“ , 。”五、 (12分) 16. 把下面的句子组成语意连贯的一段话。(只填序号。)(4分) ① 发思古之幽情② 不约而同地都把长江奔流视为历史发展变化的象征③ 永恒地流动而一去不复返④ 苏轼和辛弃疾面对浩瀚的长江⑤ 这就是河流与历史的共同特点⑥ 分别吟出“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和“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的著名诗句 17. 下文中阿拉法特的话表明了他对巴以关系的鲜明态度,包含着3种信息,请分条写出。(4分) 巴以冲突由来已久,争取和平是两国人民的共同心声。在一次联合国会议上,前巴勒斯坦领导人阿拉法特发表了一篇著名的演说,最后一段是:“我是带着橄榄枝来的,也是带着一个自由战士的枪来的,请不要让橄榄枝从我的手中滑落。” 18. 下面一段话中有两处表达有问题,或有语病或连贯性不好,请找出并加以改正。(4分) ①影片《梅兰芳》的热映的确给了电影界诸多启示,②它不仅场面精致,制作精良,而且有深刻的思想内涵、很高的艺术品位。影片的成功告诉我们,③只有树立精品意识,文化资源配置优化,一丝不苟,反复磨砺,④运用各种艺术手段充分增强作品的艺术吸引力,并运用先进技术手段丰富创作方式与表现形式,⑤才能打造出思想性、艺术性、娱乐性统一、群众喜爱、市场接受的文艺精品。 六、 (18分) 本题为选做题,考生须从所给(一)(二)题中任选一题作答,不能全选。 (一)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9~22题。(18分)夜听九寨 沉石大多数人都曾是白天看九寨沟的,步入其境,会欣赏到那嵌入山水之间的多彩美景,尤其是那五彩石、孔雀蓝、魔幻般的池畔,还有那春分和仲秋时节被风浸染的山林,叶片的色彩宛如画笔,为那里的山水涂上大自然生命的色彩并赋予九寨沟神奇天堂之美名…… 初秋早晨,当我步入九寨,把阳光与色彩收进眼帘过后,忽然产生另一种好奇的想象,决定要夜走九寨,扑向山水深处用心去聆听九寨的灵魂之声。 九寨的夜很纯净,虽说只有半弦清月挂在山尖,但夜的浓度仿佛过滤了似的,黑静中带着丝丝透明的蓝梦,在寨与寨之间、山与山丛中、湖与湖的彼岸飘浮着一种夜色情绪。此时,泉击石盘的声音愈来愈响,当你贴近礁盘,俯身侧耳时,一种神奇的声响穿过石盘发出的声音,然后由喷发的水珠同时打在翠竹林里,像散落的珍珠声,形成了主声音与次声音合奏的共鸣,传递给夜空的是山的神圣,水的经典。“这是一出泉水,带动的是多音的组合!”我闭着眼睛在感悟,“水是有生命的!” “听说,金海湖是海拔最高的山脉之湖,山与水有洞洞相连的秘密?”我指着海拔3300多米的山峰,问旅游局的老朋友甘巴。 “那里是最原始的山洞,当年林场的工人曾进去过,谁也没有走到头。”甘巴担心地说,“光靠我这手电筒是无法走进山洞的。” 我笑了,带着一丝无所畏惧的神色:“山洞里只要有泉,单凭声音就会找到洞与洞之间的路。” “你真的要进洞?”甘巴急了,“就是白天进去都很困难。” “没有探险,哪来的收获!”我说,“要想写出真正的九寨神奇,一定要走别人没有走过的路。” 走进山洞里探幽,寻找的是泉的源头之母。夜里的山洞格外单纯,泉的声音在洞间回旋着,既清脆又响亮,宛如在悬崖礁盘上滴下翡翠,颗颗沁人耳畔。我屏住呼吸,透过洞内水珠闪烁的点点星光,聆听着来自泉水发出的响声,用心在寻觅着那最天然的泉之声。洞内的山盘与礁砂形成了九寨独特的地貌,泉涌出石间,并融入沙棘沉淀之后,形成了地质的钙化,水与水流出的是一种绿色的诗意。 蓦然,在我的头顶传来一阵轰鸣的水流声,像是一泻千里的瀑布巨响震耳欲聋,我惊讶地仰头望着,黑压压一片,什么也看不见。“这水声来自于海拔之巅,据说远古的人发现这个洞后就没出来。”甘巴说得很认真。 我凭着水声的方向,钻着一个个洞口,翻越着一个个起伏的山脉狭路,明显感觉到自己的脚是在沿着水系攀登,在洞的某一个磐凹处,总会有泛着泉眼的水流,静谧之中能听到泉的吟唱。“你听,在这里唱歌,有一种神奇的回声,并且传得非常远。”甘巴说着,情不自禁地唱起了《神奇的九寨》。他唱的每一个音符都穿透了泉水与山石,仿佛把我们带入了一个硕大无比的音箱里,真实地感受到了大自然奇妙的魅力。一曲过后,我在洞的夹层中寻觅到了真正的水源头。“快来看,我的左侧是一道水线!”我大声嚷道。 水线在夜色中闪现着一道道别致的亮丽,而且能辉映着整个山洞,是从高原飞流直下的瀑布,唱着歌从远古走来,声音是如此的原始和年轻。 “这是洞中的小瀑布,真正的大瀑布还在高原深处。”甘巴说这话时,我已经明白了九寨水源的含义。我无需再去寻觅,已经用心触摸到了水的神经,泉的甘甜。 当我走出九寨山洞时,站在一处最原始的崖石边眺望,眼前的九寨已经沉浸在一片茫茫的夜雾之中,东方的晨曦仿佛穿透雾纱,射出了绚丽斑斓的霞光。此时,我被迎面飘舞的晨雾缭绕,在夜与晨的交织中,再一次听到了那散发着馨香的泉水声…… (选自《人民日报》) 19. 在“决定要夜走九寨,扑向山水深处用心去聆听九寨的灵魂之声”一句中,作者为什么要用“扑”?这样写有什么好处?(4分) 20. 体会文中画线句子的丰富含意,品味其表现力。(4分) (1) 水是有生命的! (2) 声音是如此的原始和年轻。 21. 作者浓墨重彩,详写夜探九寨山洞,其用意是什么?(4分) 22. 根据你的理解分析结尾段在全文中的意义和作用。(6分) (二)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l 9—22题。(1 8分) 侍奉皇帝与走向人民 冯 至 757年(至德二载)9月,唐军收复了长安,不久洛阳也跟着克复。肃宗在十月里还京,杜甫也和他的家属一起回到长安。 从757年11月到758年6月,是杜甫在长安最后一次的居留。他仍旧做皇帝的供奉官左拾遗,这时贾至任中书舍人,王维任太子中允,岑参任右补阙,严武为京兆少尹兼御史中丞,这些人并肩出入,互相唱和,在“禁掖"里值夜时也常常写诗传递,过着闲散的官吏生活。但是那些唱和诗和朝谒诗在杜甫的诗集里毫无光彩,事实上也不能有什么光彩,里边充满了初唐以来的应制诗、奉和诗一向惯用的词藻,缺乏充实的内容。在这时期杜甫的诗中,我们只能从“明朝有封事,数问夜如何”、“避人焚谏草”这样的诗句中想象杜甫不过是一个小心谨慎的官吏。此外他若从北城下朝回来,就是在春风荡漾的曲江头典衣买酒。他这时也写了一些关于曲江的诗,但这些诗与从前的曲江诗相比,既没有天宝年末的《曲江三章》那样的凄苦,也没有《哀江头》那样的沉痛,他在一片花飞的暮春天气,只感到一个庸俗的道理:“细推物理须行乐,何用浮名绊此身?”像“穿花蛱蝶深深见,点水蜻蜓款款飞”、“桃花细逐杨花落,黄鸟时兼白鸟飞”这些信手拈来、歌咏自然的诗句,若是在一般唐人的诗集里也许是很好的名句,可是在杜甫许多瑰丽而沉郁的诗篇中,只显得轻飘而悠扬,没有分量。 他终日只是供奉皇帝,伺察皇帝的领色,他说,“天颜有喜近臣知”;他。4月里陪着肃宗祭祀九庙,5月端午得到皇帝的赐衣,都看为是无上的光荣。他有时局促到这种地步:官马送回官家,自己又没有马,因此有十天之久不能去看望想去看望的邻近的友人,他说,这既不是爱惜身体,也不是脚力太弱,只怕在街上徒步走路时遇见官长,遭到官长的申斥。 可是在这狭窄的天地里,他偶然走到东郊,遇见一匹被兵士遗弃在路旁的瘦马,他也曾联想到人世的困顿,写成一篇《瘦马行》,对瘦马表示无限的同情;他在城南滴水滨听樵夫讲述几只小鹰被白蛇咬死、一支鹘鸟飞来报仇的故事,他也写出一首充满热情的寓言诗《义鹘行》,来激励壮士的肝胆。 虽然如此,杜甫在长安的官吏生活事实上是一天一天地变得狭窄了,若是长此下去,没有一点变动.我们真担心他六七年来开辟的诗的国土会断送在左拾遗的职位上。幸而不久他的生活发生了一个大的变动。 肃宗回到长安后,许多官吏都或多或少地得到奖励,房瑁也被命为金紫光禄大夫。可是房瑁依然是结交宾客,车马盈门,常常称病请假;他空疏而放肆的言论有时传入肃宗耳中,引起肃宗的不满,致使他在6月里被贬为鄙州刺史。他的许多朋友也受到牵连。杜甫也离开了皇帝周围的“氤氲香气”,被派到华州去做司功参军。从此他再也没有回到长安。 他离开时,心境是很凄凉的。他不能“从容陪笑语”供奉皇帝,觉得好像是一个被遗弃的人,他当时只认为这对于他政治的前途是一个打击·但他并没有意识到,他从那狭窄的天地里解放出来了,对于他的诗的发展却是一个大的恩惠:他由此才得到机会,又接近战乱中的人民,认清时代的苦难,因此而恢复并且扩展了他的广大的诗的国土,从一个皇帝的供奉官回到人民诗人的岗位上。 (节选自冯至《杜甫传》,有删改) 19.如何理解“幸而不久他的生活发生了一个大的变动"这一句子的含意?(4分) 20.杜甫在长安生活的时期思想发生了什么变化?这些变化对他的诗歌风格有什么影响? (4分) 21.文章第四自然段在全文中起到的作用是什么?请简要分析。(4分) ? 22.你认为作者对“长安时期的杜甫”的描述体现了传记的哪个方面的特点?请举例分析作者这样写的作用。(6分) 七、 (60分) 23. 请以“触动心灵”为话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要求:(1) 自拟题目;(2) 自定立意;(3) 自选文体,且文体特征鲜明。 第四单元答案提示: 孙膑 [课前学习] 三、(一)qíng pí qū júe (二)1. “见”通“现”,出现 2.“ ”通“拳”,拳头   3. “罢”通“疲”,疲劳,劳累   4.“陕”通“狭”,狭窄  5. “趣”通“趋”,趋向,奔赴  (三)1.阴:暗中,暗地里;2.疾:妒嫉;3.弟:但,只管;4.谢:推辞,谢绝;5.亢:咽喉;6.疾:急速,快;7.因:凭借,根据;8.蹶:挫败;9.固:本来 [课堂学习] 五、(一)1.名词活用做状语,像对待客人那样 2.名词活用做动词,使动用法,使……为将 3形作名,年老衰弱的士卒 4.形作名,疲惫的敌人 5. 名词活用做动词,向西去 6. 形容词活用做名词,精锐的部队 7.嫉妒/急速,快/强,猛烈/憎恨/强,猛烈/急速 (二)以:(1)凭借,假借 (2)以……身份 (3)认为 (4)用 (5)把 (6)相当于“而”,表示承接关系 (7)凭借 因:(1)凭借,根据。 (2)于是。 乃(1)连词,于是,就  (2)连词,于是,就  (3)连词,于是,就  (4)代词,这样  (5)副词,竟然  (6)动词,是,表判断   (7)代词,你的    (三)(1)判断句 (2)介词短语后置句 (3)省略句 (4)定语后置句  (四)1、孙膑到了,庞涓害怕他比自己贤能,忌恨他,就假借罪名砍掉他两只脚,并且在他脸上刺了字,想让他隐藏起来不敢抛头露面。 2、善于指挥作战的将领就要顺应着这样的趋势而加以引导。 3、用急行军走百里和敌人争利的,有可能折损上将军;用急行军走五十里和敌人争利的,可能有一半士兵掉队。 4、于是放弃了他的步兵,只和他轻装精锐的部队,日夜兼程地追击齐军。 六、深入阅读 1、提示:?①田忌赛马、围魏救赵、马陵之战。? ②在掌握丰富素材的基础上,选取与人物性格密切相关的材料,既体现人物的主题风貌,又表现其性格的丰富性。具有生活化的特征,不避小事俗事。材料的安排详略得当。? 2、提示:①司马迁忍受奇耻大辱发奋著史记? ②孙膑受膑刑积极展现自己,著述《兵法》 八、1 C 其:约定。2.C。A,而,连词,表并列;B,之,结构助词,的;D,以,介词,因为。C,其,代词,他、他们;代词,自己。3.D 4 B “庞涓消灭齐军士卒过半”不对。5 B 原文是说孙子、吴起的兵法后世多有称道。 【文言文翻译】 孙膑出生在阿城和鄄城一带,是孙武的后代子孙。孙膑曾经和庞涓一道学习兵法。庞涓奉事魏国以后,当上了魏惠王的将军,却知道自己的才能比不上孙膑。就秘密地把孙膑找来。孙膑到来,庞涓害怕他比自己贤能,忌恨他,就假借罪名动用刑法砍掉他两只脚,并且在他脸上刺了字,想让他隐藏起来不敢抛头露面。齐国的使臣来到大梁,孙膑以儿人的身份秘密地会见了齐使,进行游说。齐国的使臣认为他是个难得的人才,就偷偷地用车把他载回齐国。齐国将军田忌不仅赏识他而且还像对待客人一样对待他。 十三年后,魏国和赵国联合攻打韩国,韩国向齐国告急。齐王派田忌率领军队前去救援,径直进军大梁。魏将庞涓听到这个消息,率师撤离韩国回魏,而齐军已经越过边界向西挺进了。孙膑对田忌说:“那魏军向来凶悍勇猛,看不起齐兵,齐兵被称作胆小怯懦,善于指挥作战的将领,就要顺着事物发展的趋势加以引导。兵法上说:“有急行军走百里和敌人争利的,有可能折损上将军;用急行军走五十里和敌人争利的,可能有一半士兵掉队。命令军队进入魏境先砌十万人做饭的灶,第二天砌五万人做饭的灶,第三天砌三万人做饭的灶。”庞涓追逐齐军行军三日,特别高兴地说:“我本来就知道齐军胆小怯懦,进入我国境才三天,开小差的就超过了半数啊!”于是放弃了他的步兵,只和他轻装精税的部队,日夜兼程地追击齐军。 孙膑估计他的行程,到傍晚可以赶到马陵。马陵的道路狭窄,两旁又多是峻隘险阻,适合埋伏军队。孙膑就叫人砍去树皮,露出白木,在上面书写:“庞涓死于此树之下。”于是命令一万名善于射箭的齐兵,隐伏在马陵道两边,约定说:“晚上看见树下火光亮起,就万箭齐发。”庞涓当晚果然赶到砍去树皮的大树下,看见白木上写着字,就点火照树干上的字,上边的字还没读完,齐军伏兵就万箭齐发,魏军大乱,互相不能接应。庞涓自知无计可施,败局已定,就拔剑自刎,临死说:“倒成就了这小子的名声!”齐军就乘胜追击,把魏军彻底击溃,俘虏了魏国太子申回国。孙膑也因此名扬天下,后世社会上流传着他的《兵法》。 太史公说:社会上的人称赞军旅战法,都提到《孙子》十三篇和吴起的《兵法》,这两部书,关于这两部书的评价,社会上有很多,所以我不加论述,只评论他们生平行事所涉及到的情况。俗话说:“能做的未必能说,能说的未必能做。”孙膑用计策对付庞涓的军事行动是英明的,但是他自己却不能预见先避免刖足的酷刑。……可叹啊! 二、略 井陉之战 三.(一)xíng zhái foǔ xíng cuàn (二)1. “禽”通“擒”,擒获,擒住2.“戏”通“麾”,军队中帅旗3.“罢”通“疲”,疲劳,劳累4.“萆”通“蔽”,隐藏5.“陈”通“阵”,阵势,在这里做动词用,列阵6.“详”通“佯”,假装7.“详”通“佯”,假装8.“乡”通“向”,面向9.“倍”通“背”,背靠10.“距”通“拒”,抵抗,抵挡(14) “拊”通“抚”,抚爱 (三)1.逃亡,逃跑2 .切断,断绝3 .增设4. 迎击,迎战5. 将要6. 给予,借7. 动词,住宿,宿营8.购,重金收买9.奉献,献出10. 最终11.只,不过 五.(一)1. 东,名词活用作动词,向东进军;北,名词活用作状语,向北 2.名词活用作状语,向东 3.名词活用作状语,向前 4. 使动用法,使……入 5. 名词活用作状语,像对待老师那样 6. 名词活用作状语,尔后 7. 名词活用作动词,挖沟;垒墙8.离开/断绝/断绝,切断/渡过/停止,消失/(与世)隔绝/断绝/极,非常 (二)将要/况且/将要/暂且/而且/尚且/将,将要 (三)1.省略句,介词结构后置句,译:在阏与活捉夏说 2.省略句,译:您深挖战壕,高筑营垒,坚守军营,不与他们交战。 3.被动句,译:如果不这样,您一定会被这两个人活捉。 4.被动句,译:广武君的计策没有被采纳。 5.判断句,译:成安者,是一个信奉儒家学说的刻板书生。 6.宾语前置句,译:如今像这样回避不出击,强大的后续部队到来,又用什么对付呢? (四)1.我出奇兵断绝他们的后路,使他们在荒野什么东西也抢掠不到,用不了十天,两将的人头就可送到将军账下。 2.我听说兵书上讲:兵力十倍于敌人,就可以包围它;超过敌人一倍就可以交战。现在韩信的军队号称数万,实际上不过数千。能跋涉千里来袭击我们,也已经疲惫不堪了。 六、1.提示: 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有计划的制造和利用赵军的错误,巧妙的掌握士兵的心理状态,奇正并用,灵活用兵,出奇制胜,速战速决。 2.提示: 主帅迂腐而傲慢,拒绝采纳谋士的正确作战方案,不能了解汉军的作战意图,最终丧失了优势和主动地位。 七、1.提示: 井陉之战最宝贵的启示:兵法的运用贵在灵活创新,切忌死板教条。 今天干事创业更需灵活创新,事业才有生机。 2.提示:深谋远虑,运筹帷幄,灵活作战。有时又不识时务,埋下祸根,惨遭灭门。 八、1. D(从上下文“军皆殊死战,不可败”,“不能得信”,可知“胜”应取“胜利”的义项。) 2. C(A项“详”通“佯”,“假装”之意;B项“陈”通“阵”,“摆阵”之意;D项“禽”通“擒”,“捉住”之意。) 3. A(“乃”与“遂”都是副词,相当于“就”。“且”是副词,况且;“而”是连词,表示先后承接的关系。) 4. A(本题考查的关键字是“间”“望”。 “间”是“抄小路”之意;“望”是“观察”“看”之意,也可以是“等候”之意。结合全文可知,韩信破赵之计是引赵军“出壁”,藏于山中的奇兵再潜入“赵壁”,然后“拔帜”,因此BCD各项“等着赵军到来”“偷袭”“直奔赵军而来”都不恰当。) 5. B(本题考查的关键字是“若”“疾”“信”。句①是韩信对他所选的二千轻骑布置任务,“若”应是“你们”之意;“疾”即是“快”之意;句②的上句是“赵军已不胜,不能得信”,所以“信”是“韩信”。) 6. B(韩信有意背水布阵,使汉军败无退路,故汉军皆殊死战。CD项的内容的确可以激励汉军斗志,但都不如“背水一战”刺激斗志;A项是最不能激发斗志的,因为汉军皆不信韩信的话,而“详应”。) 7. D(比较4个选项,可以发现B项与D项在对同一问题上观点矛盾,B项“地理位置处于劣势”,D项“占天时、地利、人和”的有利条件,可知B项与D项中肯定有一个是错误的,再参看原文,“赵军已先据便地为壁”,可知汉军并无地利。) 张良 田单 三.(一)lǘ yuàn zhǐ nào zhào jiàn zēng rèn jiè (二)1. “郄”通“隙”,矛盾 2.“反”通“返”,回到,回去3.“距”通“拒”,抵抗,抵挡4.“畔”通“叛”,背叛5.“插”通“锸”,挖土工具6.“趣”通“促”,急忙,赶快7.“僇”通“戮”,羞辱 (三)1.稳固,稳定2 .最终3. 依靠4.丢弃,放弃5.攻占6.屈,削弱7.后代8.终结,完了9.标,用以彰显善行的标志,在这里做动词用,做标志10.聚土筑坟11.敬礼,致敬12. 结束;停止,停息13.只,不过14.口中食物15.合并,集中16.残破,毁坏17.工作,事情 五.(一)1.名词活用作动词,向东去 2.名词活用作状语,在西面;向北 3.名词活用作状语,从小道 4. 动词活用作名词,逃跑的军队 5. 名词活用作动词,到前面来 6. 使动用法,使……休息 7. 使动用法,使……臣服 8. 名词活用作状语,在东面 9. 使动用法,使……投降 10. 意动用法,以……为怪 11. 名词活用作动词,意动用法,以……为师 12. 动词活用作名词,号令 13. 名词活用作状语,亲身 14. 名词活用作状语,在夜里 15. 名词活用作状语,每天 16. 名词,小路/名词活用作状语,从小路/量词/名词,中间/不久,一会儿/名词,机会 /副词,暗暗地,偷偷地/动词,参与/名词,小路 17. 相互/相互/相国,丞相/动词偏指一方的对象,你 18. 白白地/只不过/只是/类 19.果真/果真/确实,实在/果真 20.写作/属于,是/类/归属/写作/嘱咐/连续/交付/亲属/托付 (二)结构助词,的/动词,到/代词,他/结构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动词,到/代词,指代关东一带地区/音节助词,无实在意义/代词,这/代词,我/宾语前置的标志 (三)1.定语后置句,译:释放被囚禁的箕子 2.介词结构后置句,译:用虎皮盖着 3.被动句,译:(田单)不被知道 4.宾语前置句,译:大概说的就是田单吧! (四)1.项王终究不肯派韩王回韩国,于是把他贬为侯,又在彭城杀了他。 2.再说天下从事游说活动的人离开他们的亲人,舍弃了祖坟,告别了老友,跟随陛下各处奔走,只是日夜盼望着想得到一块小小的封地。 3.况且当前没有比楚国更强大的,否则六国被封立的后代重新屈服并跟随楚国,陛下怎么能够使他们臣服? 六、1.张良形象:有政治远见和高超谋略 方法:①通过典型的事例来刻画人物②通过语言来表现人物③通过对比侧面烘托人物 2.田单首先施行反间计,挑动燕惠王撤换了燕军名将乐毅,造成了燕军内部的矛盾与军心涣散;接着田单又巧布疑阵,假托鬼神,一方面坚定了内部,增强了自己的战斗力,一方面又迷惑敌人,造成了敌军阵营的惶恐不安。田单还故意挑动燕军挖掘即墨人的坟墓,残害齐军俘虏,以激起即墨军民同仇敌忾、义无反顾的决心。田单还派人出去假装与敌人约降,骗得敌方愈来愈松懈。一切按齐备后,他突然使用火牛阵,出其不意攻破了敌方,并乘机全线反攻,一举收回了全部失地。 七、略 八、1. C 2. A 3. B 4. B 5. C 6. C 单元检测 一、 1. C(A. 弟:只管,但;B. 功:工作,事情;D. 捐:放弃。) 2. D(残:残破,毁坏。) 3. C(ABD 3项都是介词,而C是连词。) 4. C(ABD 3项都是代词,而C项则是结构助词,用在主谓之间。) 二、 5. C6. B7. D8. C 三、 9. A(毁:诋毁) 10. B(以:介词,因为。A. 助词,的/助词,用于主谓之间;C. 副词,于是,就/副词,竟,居然;D. 助词,……的人/助词,附在时间词语后,无实义。) 11. B(②表现公孙弘直陈自己的观点;④表现公孙弘的孝道;⑥表现公孙弘的谦让。) 12. D(武帝只是答应了“罢西南夷、沧海”。) 附译文: 丞相公孙弘是齐地菑川国薛县的人,表字叫季。他年轻时当过薛县的监狱官员,因为犯了罪,被免官。他家里穷,只得到海边去放猪。直到四十多岁时,才学习《春秋》及各家解释《春秋》的著作。他奉养后母孝顺而谨慎。 武帝建元元年(前140),天子刚即位,就招选贤良文学之士。这时,公孙弘已经六十岁,以贤良的身份被征召入京,当了博士。他奉命出使匈奴,回来后向武帝报告情况,不合皇上的心意,皇上发怒,认为公孙弘无能,公孙弘就借有病为名,免官归家。 武帝元光五年(前130),皇帝下诏书,征召文学,菑川国又推荐公孙弘。公孙弘向国人推让拒绝说:“我已经西去京城接受皇帝的任命,因为无能而罢官归来。希望改变推举的人选。”国人却坚决推举公孙弘,公孙弘就到了太常那里。太常让所征召的一百多个儒士分别对策,公孙弘的对策文章,按等次被排在最后边。全部对策文章被送到皇帝那里,武帝把公孙弘的对策文章提拔为第一。公孙弘被召去进见皇帝,武帝见他相貌非常漂亮,封他为博士。这时,汉朝开通西南夷的道路,在那里设置郡县,巴蜀人民对此感到困苦,皇帝命公孙弘前去视察。公孙弘视察归来,向皇帝报告,极力诋毁西南夷没有用处,皇上没采纳他的意见。 公孙弘为人雄伟奇异,见闻广博,经常说人主的毛病在于心胸不广大,人臣的毛病在于不节俭。公孙弘盖布被,吃饭时不吃两种以上的肉菜。后母死了,他守丧三年。他每次上朝同大家议论政事,总是先开头陈述种种事情,让皇上自己去选择决定,不肯当面驳斥和在朝廷上争论。熟悉文书法令和官场事务,而且还能用儒学观点加以文饰,皇上非常喜欢他。在两年之内,他便官至左内史。公孙弘向皇帝奏明事情,有时不被采纳,也不在朝廷加以辩白。他曾经和主爵尉汲黯请求皇上分别召见,汲黯先向皇上提出问题,公孙弘则随后把问题阐述得清清楚楚,皇上常常很高兴。他所说的事情都被采纳,从此,公孙弘一天比一天受到皇帝的亲近,地位显贵起来。他曾经与公卿们事先约定好了要向皇帝谈论的问题,但到了皇上面前,他却违背约定,而顺从皇上的意旨。汲黯在朝廷上责备公孙弘说:“齐地之人多半都欺诈而无真情,他开始时同我们一起提出这个建议,现在全都违背了,不忠诚。”皇上问公孙弘,公孙弘谢罪说:“了解我的人认为我忠诚,不了解我的人认为我不忠诚。”皇上赞同公孙弘的说法。皇上身边的受宠之臣每每诋毁公孙弘,但皇上却越发厚待他。 武帝元朔三年(前126),张欧被免官,皇上用公孙弘当御史大夫。这时,汉朝正在开通西南夷,东边设置沧海郡,北边修建朔方郡城。公孙弘屡次劝谏皇上,认为这些做法是使中国疲惫不堪而去经营那些无用的地方,希望停做这些事情。于是,武帝就让朱买臣等以设置朔方郡的有利情况来诘难公孙弘。朱买臣等提出十个问题,公孙弘一个也答不上来。公孙弘便道歉说:“我是山东的鄙陋之人,不知筑朔郡有这些好处,希望停做通西南夷和置沧海郡的事,集中力量经营朔方郡城。”皇上就答应了。 汲黯说:“公孙弘处于三公的地位,俸禄很多,但却盖布被,这是欺诈。”皇上问公孙弘,公孙弘谢罪说:“有这样的事。九卿中与我好的人没有超过汲黯的了,但他今天在朝廷上诘难我,确实说中了我的毛病。我有三公的高贵地位却盖布被,确实是巧行欺诈,妄图钓取美名。况且我听说管仲当齐国的相,有三处住宅,其奢侈可与齐王相比,齐桓公依靠管仲称霸,也是对在上位的国君的越礼行为。晏婴为齐景公的相,吃饭时不吃两样以上的肉菜,他的妾不穿丝织衣服,齐国治理得很好,这是晏婴向下面的百姓看齐。如今我当了御史大夫,却盖布被,这是从九卿以下直到小官吏没有了贵贱的差别,真像汲黯所说的那样。况且没有汲黯的忠诚,陛下怎能听到这些话呢!”武帝认为公孙弘谦让有礼,越发厚待他,终于让公孙弘当了丞相,封为平津侯。 四、 13. (1) 全部对策文章被送到皇帝那里,武帝把公孙弘的对策文章提升为第一。 (2) 研习文书法令和官场事务,而且还能用儒学观点加以文饰,皇上非常喜欢他。 (3) 从九卿以下直到小官吏没有了贵贱的差别,真像汲黯所说的那样。 14. .(1)清秋季节,落晖之下,诗人坐在北固山的绝顶,眺望形似铁瓮的镇江城和奔流的长江。一个“坐”字形象生动地表现了诗人从容旷达的心态。(3分) (2)诗人先正面描写长江滚滚东流,奔赴大海;然后写青天竟给人向西飞掠的感觉,从侧面进一步突出长江东流的迅疾,(3分)运用侧面衬托的手法,以写天来写江,出人意料,新颖独到。(2分) 15. (1) 乘骐骥以驰骋兮来吾道夫先路(2) 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 (3) 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4) 迷花倚石忽已暝熊咆龙吟殷岩泉 五、 16. (1) 拄拐杖(2) 逃亡(3) 同“值”,价值,价钱(4) “(皇上)驾临”、“到来”之意(5) 因为/把,将(6) 均是介词,可释为“在……”(7) 动词,参与/介词,和 (8) 指示代词,这些财物,它们/人称代词,他 17. (1) 略不视事,多为小山游;(2) 臣兄弟无名称,至于陛下则不得言无勋;(3) 稷单装径还都下 18. (1) 父亲张永和嫡母相继去世,六年中张稷一直住在墓旁的房内(守丧)。(2) 外出相告,回来面见,如同事奉活人。(3) 当初离开郡里而接受做仆射的征召,路经吴地,乡里迎候张稷的人布满水中和陆地。 六、 19. ④①③⑤② 20. 参考例句:真正的英雄,决不是没有失败的时候,只是永远不会被对手(失败)所吓倒;真正的智者,决不是没有失误的时候;只是永远不会犯同样的错误(被失误所困扰);真正的伟人,决不是没有卑下的时候;只是永远不会被卑下所征服 21. 示例:中国教育要发展,要重视教育公平、高考改革,也要打造和谐校园。这既要全社会的努力,又要求广大青少年自觉戒除网瘾,并以长征精神激励自我,让学校成为学生健康成长的乐园。 七、 略。 现代传记阅读答案提示: 【跟踪练习】 一、 1. (1) 早年爱好音乐;(2) 青年巴黎学艺;(3) 学成投身抗日救亡运动。 2. (1) 作为一个杰出的音乐家,他的主要作品产生于这一时期。(2)写他这一阶段的经历最能突出他的主要品格和全文的中心:冼星海是抗战时期代表中华民族精神的“人民的音乐家”。 3. 原文结尾运用侧面描写。写出不同时代不同的人对他的不同形式的纪念和怀念,更能表现出冼星海对民族革命的贡献及其影响,从而深化文章“人民的音乐家永远活在人民心中”的主旨,突出了中心。 4. (1) ① 他饱受西方列强对弱小民族的歧视,因此能不为身边各种利益、诱惑所迷惑,谢绝了外国的高薪挽留,毅然回国,将自己的音乐扎根于民族生活的深厚土壤中;② 他深切体会民族受压迫的苦难,具有深远的爱国之情与民族忧患感,能深入群众,深切体会大众疾苦;③ 他把音乐当作争取大众解放的武器,让他的音乐展现出民族的力量和时代的精神;一生投身音乐,不懈追求,创作了众多跨越时空的杰出的音乐作品。 二、1.(4分)(1)因为从童年生活到求学生涯,孤寂和落寞一直强烈地包裹着他,经历了太多的艰难曲折,壮志难酬。(2分) (2)承上启下,(1分)承上文意发生转折,引起下文对他孤寂一生的叙述。(1分) 2.(4分)(1)童年和学生时代是在孤寂中度过的,形成了他孤僻的性格。 (2)回国后,中国的黑暗现实使郁达夫产生了一种幻灭感。 (3)经济上无法立足,居无定所,没有固定职业,四处漂泊。 (4)早年丧子,孤苦零丁,境况凄凉。 (5)感情生活连连受挫,只身离开祖国,自我放逐。(每答出1条得1分。) 3.(4分)全面概括、评价郁达夫的性格和一生。(2分)总结全文,呼应文章题目。(2分) 4.(6分)(1)文章与作者的思想性格、密切相关。 (2)经历、生活体验是写作的源泉。 (3)文章要率真赤诚,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 (4)文章要自己的风格。(每条2分,答出3条,言之成理即可。) 三、 1. 开朗乐观,自食其力(靠自己的本领谋生),奉养老人、孝敬长辈,感念老师、知恩图报。 2. 启功独创“五三五”字体(或:发现汉字规律,独创“启体”书法) 3. 启功看到别人假冒他的作品,没有恼怒,也没有立时澄清真相,而是笑微微地回答:“比我写得好!”这里体现出他的幽默与风趣、开朗与乐观的性格特点。他改口说:“这是我写的。”他又解释为:“这是看得起我”,进而想到“此人一定是生活困难缺钱”,“找我借钱也得借给他”。启功对假冒自己作品的人这样想这样做,足以说明启功是一个心地善良的人,是一个宽容大度的人。 4. 示例:表舅请他作画,却叮嘱再三别在上面题款,这显然说明他的书法不被人承认,启功的自尊心受到伤害,他不甘心,不服输,他想让自己的书法与画一样被人看重,于是他立志勤奋练字,最终独创“启体”书法感受可以联想自己有过刺激进而发奋的正面做法与之类比,也可以想到自己对什么刺激都无动于衷的反面做法与之对比。 四、 1. 他知道别人把他视为难以接近、难以了解的怪人,厌恶别人打扰;了解到客人的来访意图后,他感到欣慰,语带幽默。 2. 贝多芬了解到客人并不像一般人那样把他看成一个厌世者,而是认为他有着“真实的好灵魂”,并准备把他(生平、信息、真实的好灵魂)介绍给大众。 3. 心里的音乐;大自然;生的意志和高尚的精神。 4. (1) “巨人”自述,通过人物的语言表现人物的内心世界。(2) 他者的观察,通过客人的视角刻画贝多芬的形象,表现“巨人”的品格。(3) 他者的叙述,通过女佣的叙述,间接表现贝多芬热爱音乐、矢志不渝追求并献身音乐事业的崇高精神。 【过关练习】 一、1.(4分)这个情节强烈吸引着读者,同时也巧妙引出兄弟间的深情。 2.(4分)这种感觉构成了弟弟对哥哥一生最温暖的一处记忆(1分),日后上升为一种弟弟对哥哥宗教式的感情崇拜(1分);还是化解兄弟隔阂的力量(2分)。意思相同即可。 3.(4分)提奥因支持画家而被解职(1分),这让画家感到自己拖累了弟弟(或“愧疚”)(1分),他不愿兄弟之间的圣洁情感收到一点伤害(2分),故此开枪自杀。意思相同即可。 4.(6分)光和色彩是梵高追求的艺术生命(取得的突破性成就)(2分),提奥是当时唯一一个理解梵高艺术追求的人,没有提奥的指引、理解,也就没有梵高的艺术成就(2分)。这样命题。概括出梵高与提奥的兄弟加知音的情感状态(1分),表达效果鲜明、突出(1分)。意思相同即可。 二、 1. (1) 说明自己早年是个穷孩子;交代自己童年的乐趣。(2) 看到这些砍柴的孩子想到自己无忧无虑的童年,同时又想自己中年生活的艰辛;家乡人们的生活仍然艰难。 2. (1) 齐仙佑师傅:性格倔强,为人固执,难以通融,对徒弟要求高。因为年幼的齐白石力气小,干活不中用,就辞退了他,齐父“千恳万托地求”他,他却“执意不肯”。(2) 齐长龄师傅:能体恤人,能包容徒弟的短处和缺点,并且态度诚恳,循循善诱,看到齐白石“力气差得很”,就鼓励他,只要好好练,就能把力气练出来。 3. (1) 说明过去木匠艺人之间是有等级的,手艺好的人地位高,受人尊敬。 (2) 交代自己后来改学“小器作”木匠的起因。 4. (1) 口语化浓。例如:“光绪三年,我15岁。父亲看我身体弱,力气小,田里的事,实在累不了,就想叫我学一门手艺。”(2) 叙事简洁生动、自然流畅、朴实无华。例如:“这3年,我在家,帮着挑水、种菜、扫地、打杂,闲着就带着我两个兄弟。”(3) 多用短句,准确简洁。例如:“同治十年,我9岁。十一年,我10岁。十二年,我11岁。”(4) 白描手法运用得很好,三言两语即能刻画一个人物。例如:“我的齐师傅垂下了双手,侧着身体,站在旁边。满面堆着笑意,问他们好。”(5) 通过对比展示故事情节。如拿两个师傅进行对比,大器作与小器作的对比。 三、1.突出吴宓先生独特的相貌,为下文具体描写吴宓先生的外貌和性格作铺垫。(4分) 2.(1)运用比喻手法,形象地批评了当时中国的大多数青年作家只想了解西方文学的皮毛;而不愿意像吴宓先生那样做扎实的研究工作。(2分) (2)正话反说,表现了吴宓先生与众不同的认真读书、扎实做学问的优点。(2分) 3.优点:热心帮助别人I.工作狂热;评价别人从宽,要求自己从严;认真、直率,观点鲜明;做事勇往直前。(答出四点得2分) 缺点:过于一丝不苟,采取了自以为是的固执态度;上课缺乏感染力;囿于“巴比特式的人道主义”,在解释和鉴赏问题上把文学和道德问题相混合;维护陈旧的文言,不了解自己。(答出四点得2分) 4.(1)①抓住人物的外貌特征刻画人物形象;②通过人物典型的言行突出人物性格;③夹叙夹议,评传结合。(3分) (2)①平时善于观察人物,是写好人物的基础;②选取熟悉的材料,才能得心应手地表现人物性格;③通过细节描写人物,更生动地表现人物个性。(3分) 综合检测答案提示: 一、 1. B 2. D(A. 与人为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B. 其乐无穷;翻手为云,覆手为雨。C. 临摹;黄钟毁弃,瓦釜雷鸣。) 3. B(A.此题考查连词“从而”“进而”的辨析。“从而”重在表目的关系或因果关系;而“进而”重在表递进关系,表示在前一个行动的基础上进一步的行动。B.“不但……也……"是表示递进关系的,重点突出后面的内容;而“既……又……”是表示并列关系的;此句应用表递进关系的关联词,以强调偷税对个人的危害,不能用表并列关系的关联词。C.“实质”是人们对事物的本质的认识,是人思维的结果;“性质”是事物的物质属性,非人的意志而转移的。D.“掩饰”着重于手段虚伪,文过饰非,是贬义词;“掩盖”可泛指一般的遮盖,也指对错误缺点的隐藏,是中性词) 4. C(众矢之的:比喻大家攻击的对象,与“受到追捧”的语境不合。) 5. B(A成分残缺,应在“罢运”后加上“的教训”:C句式杂糅;D最后一句主语不明。) 二、6.B(B从原文看,“大幅降息”并非是“非传统手段”。) 7.C(C这不是原因。) 8.D(A原文表述为“很可能是……”;B原文说“大幅注资将加剧美联储的资产负债”,从而“可能”导致“美元泛滥”,然后才会有后面的结果;C太绝对,“美国财政部最近公布的一系列重大举措”“毫无作用”与原文不符) 三、 9. C(禁:名词,禁止的事。) 10. B(第一句中的“之”是结构助词,“的”;第二句中的“之”是结构助词,当主谓短语在句中作主语、宾语或状语时,“之”用在主谓之间,起取消句子独立性的作用,可不译。A项两句中的“以”均是连词,表示目的关系;C项两句中的“于”均是介词,引出对象,可译为“对”“对于”;D项两句中的“因”均是介词,可译为“趁着”。) 11. D(①句“无有冤滥”表明裴政断案不冤枉好人;③ 句“察情既敌,须以证定”表明裴政断案既重情理推断又重证据;⑥ 句“民有犯罪者,阴悉知之”说明裴政善于推断案情。以上3句都能表明裴政“善于断案”。②④⑤ 3句均与断案无关。) 12. C(“屡教不改”表述不对。原文的表述是“至再三犯,乃因都会时,于众中召出,亲案其罪”,意思是“对那些再三犯法的人,则趁聚会的时候,从众人中召出来,亲自审问依法治罪”。这里没有“教育”的意思,更谈不上“屡教”。) 附译文: 裴政,字德表,河东郡闻喜县人。裴政幼时聪明敏锐,见闻广博,记忆力强,了解当时社会的治理情况,被人们称道。裴政熟悉典章制度。(即使)文书案卷堆满桌子,也能迅速作出分析决断,执法宽仁公正,没有量刑过度的情况。有犯死刑的囚徒,就准许他的妻子儿女到狱中和他团聚,到了冬季将处决的时候,犯人们都说:“裴大夫判处我死刑,我没有什么遗憾的。”他执法审慎公正都像这件事一样。 (裴政)转任左庶子,纠正了许多不合理的事,被人们称赞为诚实谨慎。东宫凡有大事,都交给他处理。右庶子刘荣,生性非常专横固执。当时武职人员该轮番休假,通事舍人赵元恺奉命写出簿籍文书,没来得及写成。太子有旨意,再三催促,刘荣告诉赵元恺说:“你只管口头陈奏,不必写出簿籍文书。”等到上奏时,太子问道:“簿籍文书在哪里?”赵元恺回答道:“秉承刘荣的意思,让我不必写出簿籍文书。”太子就拿这件事责问刘荣,刘荣便否认说“没说过这话”。太子把这件事交给裴政推究审问。还没来得及陈述,有依附刘荣的人先对太子说:“裴政想陷害刘荣,推究案情不合实情。”太子召裴政责问,裴政上奏说:“凡推究事理有两个要点,一是明察实情,一是依据证人证词,辩明事情的实际情况,来判定是非。我推断刘荣,地位高权势重,即使(刘荣)确实告诉过赵元恺,也不过是很小的过错。按道理说,不必隐瞒。另外赵元恺受刘荣节制,怎敢拿毫无根据的话胡乱玷污牵累别人。二人所诉的情况,似乎都有道理。赵元恺找出左卫率崔茜等人作证,崔茜等人交代的情况和赵元恺所说完全相符。从情理上既然难分是非,就应当根据证人判定。我认为刘荣告诉过元恺,这情况一定属实。”太子没有治刘荣的罪,却称赞裴政公平正直。 裴政喜欢当面指责别人的过错,但回去后(背后)就不再说什么了。当时云定兴屡次进宫侍奉太子,准备些奇异的服饰器物,进献给后宫,又凭借后宫的宠幸,来往没有节度。裴政多次恳切劝谏,太子不采纳。裴政趁机对云定兴说:“您的所作所为,不合礼仪制度。再加上元妃突然去世,路上的人们议论纷纷,这对太子来说不是好名声。希望您主动回避,否则将惹祸上身。”云定兴大怒,把这话告诉了太子,太子更加疏远裴政,并因此将他调出京城做了襄州总管。妻子儿女没有跟随上任,所得俸禄,分给下属官吏。百姓有犯罪的,都暗中掌握实情,有的一整年也不揭发他们,至于屡次犯罪的,就趁大规模的集会时,将他们从众人中召出来,亲自审查核实他们的罪行,有五人被处死,流放的人很多,全境的人惶恐不安,有令则行,有禁则止,百姓振奋,将他奉为神明。此后境内不建监狱,几乎没有多少人打官司。裴政死于襄州总管任上,终年八十九岁。等到太子被废黜,高祖皇帝怀念裴政说:“假如裴政、刘行本还在,共同辅佐太子,应该还不至于到这种地步。” 四、 13. (1) (即使)文书案卷堆满桌案(或桌子),(裴政也能)分析决断如同流水一般(或迅速作出分析决断)。(重点:“簿案”〈文书案卷〉、“剖决”〈分析决断〉两处。) (2) 即使(刘荣)确实告诉过元恺,这也不过是很小的过错。(重点:“纵令”〈即使〉,“语”〈告诉〉,“愆”〈过错,过失〉3处。) (3) 裴政喜欢当面指责别人的过错,但事情过去后就不再说什么了。(重点:“面折”〈当面指责〉,“而”〈但,不过〉,“退无后言”〈事情过去后就不再说什么了〉3处。) 14. .①一个形单影只、陷人对亡妻无限哀思的词人的形象。(2分)既有直接描写,也有景物的烘托渲染。(1分)先以“西风”中独自悲伤奠定一种感伤的基调,继而以萧瑟的“黄叶”、紧闭的“疏窗”和即将坠落的“残阳”与之呼应,渲染怀念之苦。(1分,意思对即可) ②当时只是寻常情景,只有失去它之后才懂得珍惜。往日的幸福未能珍惜,今天却再也无法挽回,表现了作者的伤心与无奈。(2分)这一句字字含泪,深刻表现了亡妻之痛。(2分) 15. (1) 西风紧北雁南飞(2) 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3) 既自以心为形役悟已往之不谏(4) 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16. ④①⑥②③⑤ 17. (1) 希望和平。(2) 必要时我们会为维护国家、民族利益而战。(3) 呼吁对方为和平做出努力。 18.③只有树立精品意识,优化文化资源配置(2分) ④充分运用各种艺术手段增强作品的艺术吸引力(2分) 六、 (一) 19. “扑”,是猛冲上去的意思,容易让人联想到野兽捕食的情景,这里用来突出“我”急欲探究九寨山水的强烈愿望,这样写可以强化它的神往之情,为后文夜走九寨作铺垫。 20. (1) 深夜中山泉流淌,共鸣和谐,仿佛泉水有灵魂与生命。这样写突出了泉水在九寨的地位,也能凸显九寨的神奇。(2) 因为从没有人来探知过这处水源,所以声音听起来有一种原始的古朴美;因为是孕育九寨之水源的声音,从高原深处落下,充满动感与活力,又给人一种“年轻”的新奇美。这样写突出了夜晚九寨水声的神奇。 21. 这样写是为了突出“世之奇传、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的人生哲理。同时也突出九寨另一种特殊的情态之美:九寨之水不仅可观可看,更可听。而只有夜探才能触摸水的神经,聆听九寨的灵魂之声。 22. 写景以抒发夜走九寨的兴奋、喜悦和自得之情,寄寓人与自然和谐的美感,升华文章主旨。照应前文,暗示一夜已在不觉间逝去,从而虚写九寨的特殊魅力,进一步强化对九寨山水的沉醉之情。 (二) 19.“大的变动”是指杜甫因受房瑁事件的牵连被贬到华州做官一事,(1分)作者之所以说是“幸而”,是表示虽然这件事对于杜甫的政治前途是一个打击,但是对他的诗歌发展却是一个大的恩惠,杜甫从此由一个皇帝的侍奉官回到了人民诗人的岗位上。(3分) 20.杜甫在长安生活的时期生活.比较闲散、无聊,为官小心谨慎,把皇上的赏赐视为无上的光荣,(2分)虽然也偶尔关注民生困顿,但总的来讲,杜甫在长安的官吏生活一天一天地变得狭窄,这也使得他的诗歌出现很多应时之作,缺乏充实的内容,没有以前的诗歌那样的凄苦和沉痛,只显得轻飘而悠扬,没有分量。(2分) 本试卷转自—ht 21.从内容上来说,表现了杜甫忧国忧民的思想;(2分)从结构上来说,为下文作者得出杜甫成为人民诗人的结论做了铺垫。(2分) 22.作者既描写了杜甫的伟大,也没有回避他在这一时期的历史局限,这体现出传记真实再现人物的本来面目的特点。(2分)如,他终日只是供奉皇帝,伺察皇帝的颜色,他说,“天颜有喜近臣知”;他4月里陪着肃宗祭祀九庙,5月端午得到皇帝的赐衣,都看为是无上的光荣。再如,他离开时,心境是很凄凉的。他不能“从容陪笑语”供奉皇帝,觉得好像是一个被遗弃的人,他当时只认为这对于他政治的前途是一个打击。(2分)作者如实写出杜甫的局限性,不但不会削弱杜甫的伟大,相反,我们看到的却是一个真实的、有血有肉的历史人物,从中更能体会出杜甫走出这片狭窄天地的过程越艰难,他的转变才越显得可贵和伟大。(2分) 评分标准:特点总结准确,2分;例句可只举一例(准确),2分;分析全面准确,2分。如总结出选材真实、典型,或选文兼具史实性与文学性等特点,且分析合理亦可;如特点总结不准确,但例句及分析能言之有理,可酌情给分。 七、 23. 根据高考作文评分标准评分。

【点此下载】